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定義文化復合形態

如何定義文化復合形態

發布時間:2022-05-17 00:53:49

1. 如何理解「文化」的含義

  1. 社會學意義上的文化:是一個社會群體的生活狀態,是群體整個的人造環境,包括群體生活中所有物質和非物質產品。

  2. 哲學意義上的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類有意識地作用於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結果,都屬於文化。

  3. 漢語中文化的含義:「文化」一詞的本義是與「武功」、「武力」相對的概念,指以文德教化天下,這裡面既有政治主張,又有倫理意義。

  4. 考古學、文化學中「文化」的概念:在考古學中,「文化」指同一歷史時期的不依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同樣的製造技術等。

2. 如何定義文化復合形態

中原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核心之一,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中起到了奠基和主導性作用,同時也引導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展。中原文化主導了中國文化的發展。中原文化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母體和主幹。換句話說,整個中國傳統文化,在很對程度上是以中原文化為起點和核心,同時吸收和融匯其它文化而形成的。

3. 文化形態怎麼理解

事物的發展是事物的優勝劣汰,新生事物取代落後的舊事物。但事物的優勝劣汰並不是對事物價值的絕對否定,發展是對舊的不合理因素的改造與重組,而不是毀滅。舊的物質形態雖然不復存在,但是其中的各種資源與要素並沒有隨之消亡,而是成為新物質形態發展的資源與養分,而獲得新生。應該說發展是舊的物質形態轉化為新的物質形態的過程。要為舊事物的轉變創造條件,而不是將它們完全拋棄。

發展並不是對事物的簡單否定,而是建設性、創造性的發展。發展是與創新相統一的。只有通過新的文化的建設才能夠否定、取代舊的文化,只有通過新的科學理論才能夠否定、取代舊的科學理論,只有通過新的產品與技術才能夠否定、取代舊的產品與技術。沒有創新與實踐、建設,就沒有發展。
中國的文化今天也確實處於這么一個特定階段,即新舊文化相交替,東西文化相交融,衍生的結果是以一種完全的新的文化體系取代舊的文化體系的這么一個運動過程中的漸進和過渡階段。在這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必然地會表現出大量的、局部的、暫時的量上的"無序性"變化狀態,而這些又必然地會導致一種方向確定的、完完整整的質變。新的文化的質必然是以民族文化之最深層、最本質、最核心的東西為內在規定,同時又以一切普遍適用的、先進的人類共同文化成果為補充,從而表現出一種貫通古今、融匯東西特徵的新文化。
每當社會制度發生新舊更替時,文化也會經歷一個新的文化形態取代舊的文化形態的過程,代表新的政治,經濟力量的新文化,通過法對代表舊的政治,經濟力量的舊文化的斗爭,有力地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4. 中國具體的文化形態有哪幾種

強漢時代、魏晉時代、盛唐時代、宋元時代、明清時代、五四時代、共和時代(就是現在),七類文化形態。

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相互融合的過程中,每一種文化都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念和標准進行自主的選擇,吸納來自於異質文化的精髓,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因此,文化在任何時候都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不斷變化著的系統,它的發展、壯大,永遠離不開與其他文化的交流、溝通和傳播。

(4)如何定義文化復合形態擴展閱讀:

多元共存:

互相之間應該平等共處、和諧發展。它是文化多元化的價值追求和基本特徵,也是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和內在要求。經濟全球化是文化多元化的基礎和前提。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世界文化多元化已成為歷史發展趨勢;而信息網路時代所帶來的各民族人民交往的便捷和網路特有的片面性,激發和增強了人們的民族意識和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5. 請幫忙解釋一下文化的定義 以及對文化的理解和發展

文化是一個群體(可以是國家、也可以是民族、企業、家庭)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代表人物,及由這個群體整體意識所輻射出來的一切活動。傳統意義上所說的,一個人有或者沒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後者是狹義的解釋,前者是廣義的解釋。另有人以此為名。
定義
廣義: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社會意識形態。在階級社會中,文化是階級斗爭的武器。一定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 狹義:指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
文化是人類生活的反映,活動的記錄,歷史的積沉,是人們對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願望,是人們的高級精神生活。是人們認識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她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論,是人們對倫理、道德和秩序的認定與遵循,是人們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與准則。思想和理論是文化的核心、靈魂,沒有思想和理論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有一種思想和理論,生存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是現實,理想是嚮往,願望是想得到的,要求是必須做到的! 廣義文化與狹義文化 1 、對文化的結構解剖,有兩分說,即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層次說,即分為物質、制度、精神三層次;有四層次說,即分為物質、制度、風俗習慣、思想與價值。有六大子系統說,即物質、社會關系、精神、藝術、語言符號、風俗習慣等。 2 、廣義的文化,著眼於人類與一般動物,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本質區別,著眼於人類卓立於自然的獨特的生存方式,其涵蓋面非常廣泛,所以又被稱為大文化。 3 、廣義的文化包括四個層次:一是物態文化層,由物化的知識力量構成,是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的總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二是制度文化層,由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各種社會規范構成。包括社會經濟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國家、經濟、政治、宗教社團、教育、科技、藝術組織等。三是行為文化層,以民風民俗形態出現,見之於日常起居動作之中,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四是心態文化層,由人類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經過長期蘊育而形成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構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4 、心態文化層可細分為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兩個層次。 5 、社會心理是人們日常的精神狀態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經過理論加工和藝術升華的流行的大眾心態,諸如人們的要求、願望、情緒等。 6 、社會意識形態是指經過系統加工的社會意識,往往經由文化專家的理論歸納、邏輯整理、藝術完善、並以著作、藝術作品等物化形態固定下來並跨時空傳播。 7 、根據與社會存在關系的疏密程度,可將社會意識形態區分為基層意識形態和高層意識形態,前者包括政治理論、法權觀念等,後者包括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等。 8 、基層意識形態與社會存在保持著密切聯系,是經濟基礎的集中體現,但它的產生和發展仍然要經過社會心理這一中間環節起作用;高層意識形態是更高的更遠離物質經濟基礎的意識形態,具有較強的獨立性,但它與社會存在之間的中介是社會心理和基層意識形態。 9 、狹義的文化排除人類社會-歷史生活中關於物質創造活動及其結果的部分,專注於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主要是心態文化,又稱「小文化」。 10、1871年,英國文化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了狹義文化的早期經典界說,即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 文化有兩種,一種是生產文化,一種是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是生產文化,生活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任何文化都是為生活所用,沒有不為生活所用的文化。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了一種生活生存的理論和方式,理念和認識。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形成了共同的認識,理念和思想,遵循著一定的規則,規范和秩序,這就是文化。 來源於《中國文化概論》大綱緒論部分。 文化就是人們關注、探討感興趣事物的現象和氛圍。 根據人們探討某個事物人數的多寡則可以把文化分成大文化和小文化。即: 相對於其他文化,人們關注、探討感興趣事物的人數多的現象和氛圍就是大文化;而人們關注、探討感興趣事物的人數少的現象和氛圍就是小文化。——摘自中國幸福學研究 文化是人類群體創造並共同享有的物質實體、價值觀念、意義體系和行為方式,是人類群體的整個生活狀態。政化(即不同時期的執政者倡導的文化)是文化和先導,有什麼樣的政化,就有什麼樣的文化。 這個定義揭示了幾個方面的內容: (1)文化是人類群體整個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過程。主要成分是符號、價值和意義、社會規范。符號是指能夠傳遞事物信息的一種標志,它在生活中代表一定的信息或意義。文化的存在取決於人類創造、使用符號的能力。價值觀是人們評判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與行為的標准,決定著社會中人們共有的區分是非的判斷力。社會規范是特定環境下的行動指南,它影響著人們的心理、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行動。 (2)文化的內隱部分為價值觀和意義系統,起外顯形態為各種符號,這些符號主要體現為物質實體和行為方式。 (3)對整個人類來說文化是人的創造物,對於特定時間和空間的人而言,文化則是主要體現為既有的生存和發展框架。 (4)文化隨著人類的群體的范圍劃分不同而體現出差異。 ——選自 《社會學教程》 易益典 《現代漢語詞典》上的解釋: wén huà 1.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2.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易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 3.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
概念

定義: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狀況反映。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由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 當代人學家,文化學者張榮寰在2008年3月重新界定文化,闡明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狀況反映,為人類社會的觀念形態、精神產品、生活方式的研究提供了完整而貼切的理論支持。在一個科學的人類學、一個哲學的人類學、一個神學的人類學的綜合研究中,文化代表人存在的某一層面「個性和共性」關系與實際,即更高質量人格的人,在生物性層次、在歷史性層次、在社會性層次、在自我性層次予以貫通和表達,這種表達就是文化。文化蘊涵人最高貴的意義,以信仰真理;知識善行;仁愛美情來礫煉人格是人最高貴的意義,也是文化的最高表達。文化也是人學的社會呈現,人的真理只能是原於人本身,人以外的一切物質又都體現在人的生命中,因為自然的秘密存諸在人的文化中,而人的文化秘密又存諸在自然中,只有上升科學工匠和科學智者的人與環境關系的認識,人才能超越出對科學狹隘和封閉的理解;超越出對哲學無視個人生活的概念;超越出對神學的靈魂與超自然的理解!文化是人幸福的工具,人通過對文化的交流和吸收,使人在創造生活條件的社會實踐中,由於感受和理解到個人 ,集體乃至人類的目標,理想和正義公益之事業的實現而得到人格上的滿足。幸福是人與人激情的熱流從心河弛向愛之深海的溫馨;是善良人的單純。當人們付出責任的汗水,其額頭必然散發出幸福的光芒。為幸福學的產生奠定了論論基礎;文化是文明的裁體,文明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上升直接導致文明的出現,文明是血緣、種族融合與信仰探索的發展結果,人類文明更高的層次應當是在全人類在建設「人格及其生態修養的實踐工程」中:將一個科學的人類學、一個哲學的人類學、一個神學的人類學來求出人存在的某一層面「個性和共性」關系的成果,即更高質量人格的人,在生物性層次、在歷史性層次、在社會性層次、在自我性層次予以貫通後,產生人類共同體文化的結果。文明社會和文明存在是循環的,是循環的生命群體存在,並在人類共同體文化的基礎上達到頂峰。文明社會一直在發展中走向人類社會的高級趨勢,是自然與人類、物性與人性、神與人共通、共一、共榮、共生的發展;是人類幸福(高級文明)只能是人格社會的產物;是新人格,是新生態和諧共進的結果。應當以文明學的研究及其應用來解決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信仰之間、人類之間、人及其環境之間等等發生的所有不幸,因此,必須從人自身及其生態的上升與和諧入手,實現人類文藝復興與人類共同體是邁向人類更高文明的必由之路。 其實,文化的定義很多,許多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都下過定義,曾作過統計:自1871——1951年80年裡,關於文化的定義有164條之多,人類學的鼻祖泰勒是現代第一個界定文化的學者,他認為:文化是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它作為社會一分子所習得的任何才能與習慣,是人類為使自己適應其環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總成績.此意義是否合理:W.H.Kelley對它提出了以下的批評: (1)定義的方式有毛病,這種方式永遠不能將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內容都羅列出來,"其他"雖可概括未羅列出的東西,但如果沒有別羅列出來,就容易被人忽略.例:定義中沒有列出"語言",而語言是文化中重要的部分. (2)整體一詞不合適,文化的組成部分之間是有矛盾的,強調整體就只突出了和諧. (3)人類創造出的文化,不一定是為了改善生活,也有破壞的一面,例:核武器.這種批評是否合適 (1)如果把語言包括進去,該定義己列出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整體一詞並不排除矛盾,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總體. (3)人類創造的文化是有破壞的一面,但不要初衷,是意願與實際的偏差,文化的創造本來是為了適應和改善生活,但結果相反,因此,張凡月先生認為,如果加上語言,此概念是可以的. 美國社會學家David popenoe 則從抽象的定義角度對文化作了如下的定義:一是一個群體或社會就共同具有的價值觀和意義體系,它包括這些價值觀和意義在物質形態上的具體化,人們通過觀查和接受其他成員的教育萬而學到其所在社會的文化.此定義的前兩句概括了泰勒的第一句,文化對於人類來說,就象是本能對於動物一樣,都是行為的指南. Robin FOX更進一步指出:文化和本能的性質相通: (1)二者都為某一種族成員所共有. (2) 大部分文化行為也象本能一樣,是潛意識的,不必通過思考而才學到.將它的刺激就能引起特定的反應. 因為:個人在生長過程中,經常在不知不覺間將社會現存的生活方式及習慣保存入腦,形成文化密碼,由於這些離子的作用人就可以不經過大腦而得出種種行動,這一點上,與動物受到體能的支配一樣. (3)後天學習而得.
本質
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 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 社會學家、《工會博覽》雜志副主編艾君先生指出,談「文化」這一概念時,其內涵、外延差異很大,故文化出現廣義與狹義之分。有學者將文化理解成三性,即歷史性、群體性、影響性。所以才有了「文化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的廣義說法。他認為,文化的概念是很難界定的時而很大,時而很小。廣義的「文化」,其涵蓋面非常廣泛。狹義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創造領域的文化現象,均屬狹義文化。實際任何理論概念的產生,都有著它很難具體界定的問題,但艾君認為,對文化的理解,更應該把他看作是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帶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說的精神、社會意識、道德制度等觀念。他認為其表現為「有形」和「無形」兩種形式,例如,思想、道德、價值觀、宗教等意識形態領域都屬於無形的文化;而「一幅畫作、一座寺廟、一台京劇、一部著作、一個活動」等等都屬於有形的。他指出,在當今社會里「文化」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即精神食糧、價值觀念、宗教信仰和道德規范。例如,我們如果把某階段的歷史納入「文化」范疇,只能是說這段歷史給予我們思維的啟示,或者這段歷史被寫成了一部作品出版,或者說這段歷史給我們帶來的價值觀念沖擊。再譬如,有人對商業企業的全聚德申請非物質文化保護存在異議,認為全聚德不應該屬於非物質文化范疇。實際不是全聚德這個商業店需要保護,而是全聚德所走過的風風雨雨,所形成的商業觀念、道德行為規范、商業歷史的啟迪、價值品牌屬於非物質文化的范疇,需要保護。因此,在對待「文化」的理解上,艾君認為,我們對於文化的概念的理解,不應是靜態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的,會隨著社會人們精神、價值趨向、道德觀念、社會認知度而發生變化。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把「文化」僅僅理解成「精神」,所以才有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個文明的說法;後來,隨著我們觀念的更新,社會的發展,認為「精神」已經無法完全包含一些社會文化內涵,所以在後來的一些重要文獻里便採用了「先進的文化」概念,實際上精神的范疇已經擺囊括在大的文化概念里,「先進的文化」實際上就是一切有利於社會發展,代表社會發展潮流的大的文化范疇。 什麼是「文」?錯綜交雜的痕跡,是一種界線。 「化」就是改變。籠統概括一下就是,各種事物有章有法地聚在一起非常「美好和諧」的一種現象就是「文」。用這種「美好和諧」的理念行之於一切,就是「以文化之」,就是「文化」的要求。而美好和諧是文化的最高要求。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文化是人的超越自然屬性的理想和努力。

6. 談談你對文化概念內涵的認識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沒有文化就沒有社會.文化人類學家和一些社會學家認為,文化和社會是統一的,文化就是社會.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文化史.本節將向讀者扼要地介紹文化的概念、性質和特徵,文化的要素,文化的功能和文化交流與社會發展,以期對通信文化的研究在理論和立意上有所幫助. 文化的概念 當今社會,"文化"已經成為一個極普遍的詞彙,無論在口頭上還是在書面上,到處都可以聽到和看到"文化"這個詞.例如:"中國擁有五千年的古國文化","他這個人真有文化","經濟文化已經成為財富的主潮之一".
同樣是"文化"一詞,在不同的場合其涵義是各不相同的."中國擁有五千年的古國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在整個歷史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財富的總和."他這個人真有文化",是指某個人因為豐富的學識所透射出來的某種卓然不群的文化品味."經濟文化已經成為財富的主潮之一",則指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由商品和服務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所構成的商品活動的整體.可見,"文化"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相當不確定的.
《周易》有所謂:"觀乎天文以觀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大概是中國人論述"文化"之始.在中國人此時的觀念中文化的含義是,通過了解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用教育感化的方法治理天下.到漢朝,"文化"一詞正式出現,其含義也與現在人們通常理解的不一樣.劉向《說苑·指武》篇中說:"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晉人束皙也講"文化內輯,武功外悠",這些都是指與國家軍事手段相對的一個概念,即國家的文教治理手段.到唐代大學問家孔穎達則別有見地的解釋《周易》中的"文化"一詞,認為"聖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這實際上是說"文化"主要是指文學禮儀風俗等屬於上層建築的東西.古人對文化的這種定性從漢唐時起一直影響到清代,因此明末清初的大學問家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自身而至於家國天下,制之為度數,發之為音容,莫非文也",即人自身的行為表現和國家的各種制度,都屬於"文化"的范疇.
西方人論述"文化"要比中國人晚,但比中國古文獻中的論述要廣泛,要科學.西方語言中的culture,在 1690 年安托萬·菲雷蒂埃的《通用詞典》中,其定義為"人類為使土地肥沃,種植樹木和栽培植物所採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並有注釋稱"耕種土地是人類所從事的一切活動中最誠實、最純潔的活動",此時西方人觀念中的"文化"只是被用來隱喻人類的某種才乾和能力,是表示人類某種活動形式的詞彙.而"文化"一詞成為一個完整體系的表示方式,即術語,大約要到19世紀中葉才形成,這以後,文化和文明常被看做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學者們從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角度探討文化現象及其歷史發展,給"什麼是文化"作了許多解釋,其中較有影響的觀點有三種:第一種是方式論,即認為文化是一定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種並非由遺傳而得來的生活方式.這里包括了人們的興趣、愛好、風俗、習慣,強調了文化的繼承性.譬如,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者魯斯·本尼迪克特的"文化"定義是"文化是通過某個民族的活動而表現出來的一種思維和行動方式,一種使這個民族不同於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第二種是過程論,即認為是人類學習和製造工具,特別是製造定型工具的過程,這里包含了人類智力和創造能力的不斷進化,強調了文化的演進性.第三種是復合論,即認為文化是作為社會的一個成員所獲得的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音樂、風俗、法律以及其他種種能力的復合體,這強調了文化的熔鑄性,譬如偉大的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書中說:"'文化'是人類在自身的歷史經驗中創造的'包羅萬象的復合體'."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家對文化作了一種新的解釋,把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在羅森塔爾·尤金所編的《哲學小辭典》中認為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這就是所謂"廣義的文化",而與之相對的"狹義的文化"則專指精神文化而言,即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會組織、風俗習慣、學術思想、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除以上各種解釋外,尚有符號說、限定說等各種說法.
1952年,美國文化學家克羅伯和克拉克洪發表《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評考察》一文,對西方自 1871 年至 1951 年期間關於文化的 160 多種定義作了清理與評析,並在此基礎上給文化下了一個綜合定義:"文化由外顯的和內隱的行為模式構成;這種行為模式通過象徵符號而獲致和傳遞;文化代表了人類群體的顯著成就,包括他們在人造器物中的體現;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傳統的(即歷史的獲得和選擇的)觀念,尤其是他們所帶來的價值;文化體系一方面可以看做活動的產物,另一方面則是進一步活動的決定因素."這一文化的綜合定義基本為現代東西方的學術界所認可,有著廣泛的影響.
上述各種定義都是學者從自己的學術立場和觀察角度出發來界定文化的,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互有長短.但是,各種解釋之間並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補充的.綜合各種定義的內在統一點,我們不難看出"文化"包含三個層次,即觀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所謂觀念文化,主要是指一個民族的心理結構、思維方式和價值體系,它既不同於哲學,也不同於意識形態,是介於兩者之間而未上升為哲學理論的東西,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所謂制度文化,是指在哲學理論和意識形態的影響下,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制度.它們或歷代相沿,或不斷變化,或興或廢,或長或短,或以各種典章制度文本形式出現,或以一種"潛規則"的形式默存於人們的心靈深處,是一種中層次的文化.所謂器物文化,則是指體現一定生活方式的那些具體存在,如住宅、服飾等,它們是人的創造,也為人服務,看得見,摸得著,是一種表層次的文化.據此,我們認為,除了未經改造的或者人化的(自然物被人主觀賦予感受和意義)自然環境外,凡人類創造出來,可以通過學習獲得,可以通過各種信息媒介傳承於後世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產品都是文化.

7. 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

關於文化的定義,有許多不同的觀點,對其豐富的內容可以分成:
§物質文化
§非物質文化
前者是有形的,後者是無形的。

*物質文化

是指人們所創造出來所使用的器物,工藝產物。它包括:小如筷子、刀和叉,大至摩天大廈與橋梁等。

社會學家對物質文化較有興趣者為:設計創造該有形物的目的為何?為何大家競相購買該物。以汽車而言,它即不好也不壞,其好壞全依使用者的需求而言。又如:現時有些青少年穿鼻環耳環,是為了參與流行風尚的動機。

*非物質文化

是指導人們互動與解決困難的知識、信仰、價值和規范。例如:結婚戒指是一種物質文化,但是結婚戒指的意義遠遠超過其物質層面,它代表著一種信仰、承諾、誓言、非物質文化深深包涵在其中。

一百多年前,英國學者泰勒(Edwrd B.Taylor,1832——1917)曾經給文化下過這樣的定義:「文化是一個包括人在社會中所習得的知識、信仰、美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任何其他的能力與習慣的整體。」現在社會學家對於文化的界定大與此相似。

*文化的特性

認識文化所具有的特性,對於正碓認識文化和文析文化現象具有重要意義。文化具有如下特性:

1、象徵性
文化的象徵性員指一切具體文化現象都只不過是一定文化類型的反映或象徵。

比如,石斧反映了原始社會人類製造工具的能力和技術,因此,它是原始社會文化的象徵。又如,太極拳是中國文化的象徵,相撲是日本文化的象徵等。

2、復合性
文化的復合性是指文化現象有一系列內在聯系的文化現象的組合。
如:宗教活動,就包括了宗教教義、宗教儀式、宗教建築、宗教組織等宗教文化現象。

3、多樣性
文化的多樣性主要是指不同國家、民族、社會團體、社區都有其獨特的文化。
如民族文化有中國文化、美國文化等。

4、共享性
文化的共享性是指文化具有為一個群體,一個社會乃至全人類所共享的特性。
如文化具有了滲透性和擴散性、傳遞性和繼承性、習得性。正因為文化具有以上的特性,文化才能為他人,後人所共享。

*文化要素
文化
規范
認知
物質
民德
民俗
制裁
禁忌
法律
價值
語言
信仰
正式
非正式
認知文化
語言
語言是社會成員互動的基本工具,透過語言社會成員可以學習到某個社會獨特的歷史,文化與經驗.而社會成員也會透過語言來創造新的文化與想法,語言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

信仰
信仰可說是關於社會或自然界本質的一些信念,這些信念通常無法用科學的知識與技術證明.只要人們相信並且接受這些信念,那麼它們就是真實的.例如相信上帝的存在就是一套宗教信仰,而人們一旦接受某種信念就很難改變,因為信仰牽涉到個人對外在世界的基本看法.信仰的存在對於社會成員在精神生活上有著非常重要的貢獻,信仰提出對宇宙世界或未知環境的一些想法,讓人類對於許多未知的事物有主觀的了解.

規範文化
規範文化是指那些用來約束人們社會互動的規則標准.它告訴人們那些可以做,那些不可以做;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如違反社會上的規范將會受到處罰.規範文化包括規范(民俗,民德,法律與禁忌),制裁,價值觀.規范乃是社會成員共同對他人行為,思考與想法的期待.

民俗
民俗簡單的來說就是日常生活的習慣與禮節,如乘公共汽要禮讓老弱婦孺,或是握手時要用右手等.對不遵守民俗或會受到一些團體的壓力,但並不會引起社群成員正式的懲罰,因民俗是社會或團體流傳下來的風俗習慣.例如:年輕人不尊重年長者,社會上只批評他無禮,但不會給予重罰.

民德
民德乃較民俗更具約束力的行為標准,違反民德會受到社會的處罰,因為這些違反者影響到整個社會之文化的存在.例如,通姦,同性戀在傳統的社會里所不允許的.

法律
法律與民德的差別只是在於正式化程度的高而已;法律將民德的內容制度化與條文化,並且建立獨立的司法系統解釋,審制與懲罰的機構.使人與人,組織與組織的互動方式都依據客觀訂定的標准規范來進行.例如:人們駕駛車輛或步行,必須遵守道路法典,違反法典的規定,則會罰款或起訴.因此,對違反社會規范中的法律關系所受懲罰最重.

價值觀
價值觀與規范不同之處在於價值觀比較廣泛而抽象的.例如,死刑是對還是錯 同性戀是對還是錯 婚前性行為是對還是錯。這些問題都含有某些價值觀的色彩,也許有些人會主張有死刑是對的,因為死刑對於謀殺的罪犯是適合的懲罰.但也有人強烈反對這種主張,他們認為政府無權取走任何一個人的性命.價值觀代表基本的信念,這些信念是個人或整個社會所偏愛或反對的行為作風或結果.價值觀帶有道德的色彩,因為它包含著個體認為什麼是對的,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值得的等想法.

不同的社會皆有其構成的成員共同追求的價值目標,如自由,民主,平等,秩序,安全,和諧和快樂等.這些是大家所追求的,含有濃厚的感情與期望.價值觀是一套鬆散的體系,不同的價值觀彼此之間可能是互相沖突的,例如:將西方的價值觀融入中國價值體系中,沖突較為明顯.價值觀雖是大多社會成員所共享,但不一定代表所有成員都贊同的.主要的價值觀通常都是統治階級,既得利益團體的想法.

價值觀會影響人們的行為,但態度與行為並沒有必然的關系.例如:有些人認為「個人成就」是很重要的價值觀,他們通過良好的教育,辛勤的工作來達到目標.但也有人不願辛勤的工作,而靠著偷,搶,騙等不法行為來累積財富.

價值觀是行為追求的目標,規范是行為的准則.社會生活有賴人們共同遵守法規,風俗習慣及公共道德,其存在也以大家遵守與支持為其條件.

*文化多元性
文化的創造
累積與傳遞
文化的融合
文化的沖突
次文化
反文化
文化的自我中心

文化的創造
文化是社會成員彼此互動之後的產物,成員生活方式或觀點改變的時候,文化的內容自然也隨著改變.人類的創造力隨著語言知識系統與科學技術的快速進展得以更充分的發揮.

例如:建築技術的發展,使獨楝單層的家居變成多層多伙大廈;而這種居住方式限制了鄰居彼此的互動,使鄰里的關系變得冷漠,缺乏人情味與互相幫助.

文化物質的生成與創新比較容易觀察與了解,而文化的認知與規范的改變比較不容易察覺.因為規范,價值與信仰的改變常常對人們產生極大的沖擊.

例如:在美國墮胎合法化是女權運動者持續爭取的目標,而篤信天主教與強調胎兒生存權利的人卻極力反對墮胎合法.這兩派人們不斷透過傳媒,街頭示威與演講來傳遞他們各自的理念.以便取得大眾的支持而成為社會所接納的觀念與規范.直到70年代美國法院的判例才將墮胎合法化.這個例子足以說明社會的價值觀與規范不斷創新和改變.

文化的累積與傳遞
文化不斷創造生成時,並不是忽略文化具有持續性.如果每一代人都要拋棄原有的文化,一切從頭做起,並且自已也不把創造出來的文化積累和傳遞下去,那麼人類只會永遠停留在製造石斧的原始階段,不會有前途的.人類高於動物的地方,不僅在於她能創造文化,而且在於能將其創造的文化不斷地積累起來,並通過各種途徑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由此不斷推進生產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

由於文化能夠不斷地積累和傳遞,因此它具有極強的歷史繼承性.文化的傳遞並不是任何時代對以前的文化遺產都不無條地原封動地兼容並畜,而一定依據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對其進行加工改造,並有選擇地繼承與吸收.因此任何文化遺產都不會無條件地原封不動地傳遞下去.

文化的融和
文化的融合是指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觸和相互接受影響以後所產生的一種文化現象.由於文化具有擴散,傳播和滲透的功能,故兩種文化在接觸過程中必然會互相影響和滲透.
在文化融合過程中有種「同化」現象.文化中的同化現象一般並不是指整個民族被同化,而是指某一個體或群體從一種文化融進另一種文化之中的變化過程.如中國人移民到美國,日本人侈民到巴西等.在文化之間的差異很大的情況下,同化就十分困難.移民本身一般不會被同化,通常只是她們的子女或再下一代子女才會被同化.許多文化差異大的移民群體都不會被完全被同化.如美國的大多數移民群體都保留她們原文化的基本的習俗和觀念.

文化的沖突
文化沖突是栺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觸和影響過程中,原有文化和外來文化之間所發生的矛盾與對抗.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往往會在價值觀,行為規范,風俗習慣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別甚至對立.比如,當中國實行開放政策以後,西方文化大量湧入中國,西方文化中有不少東西與中國原有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別,例如,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金錢與道義,競爭與謙讓等.這些互相對立的觀念在接觸中必然會發生沖突,這種文化沖突在社會由封閉走向開放的過程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文化沖突的結果可以導致對外來文化的徹底拒絕或適應.例如,伊朗巴列維王朝推行全盤西化,遭到伊斯蘭教的強列反對,結果伊斯蘭教革命成功,西方文化被拒之門外.又如,中國實行開放政策以後,國營企業逐步走向股份制,集體企業走向個體企業,西方搖滾樂也由反對到接受的變化.

次文化
在同一社會裏不同的團體仍然有不同的規范,價值觀念與行為方式,那些與社會主流文化相異的文化稱為「次文化」.如美國社會裏,黑人無論在語言,詞句的運用,音樂嗜好,家庭組織等都與白人有所不同,所稱謂「黑人文化」.又如,澳門土生葡人,他們有自已的語言,風俗習俗與澳門中國人的文化有差異,「土生文化」也是次文化的一種.
次文化的范圍可廣泛的包括像青少年次文化,同性戀次文化,回教次文化等.就一個社會來說,社會各種團體愈多其次文化的類型就愈多,對於不同的次文化,社會成員亦應加以尊重和保存,而不應該過份強調某種文化的優越性,而刻意扭曲與破壞社會各種團體的次文化.

反文化
反文化是次文化的一種,它的價值觀,信仰或行為模式與主要文化是對立的,互相沖突的.例如美國60年代的青年運動,都是反抗現有文化規范或價值觀為目標的次文化.
在一個社會裏,並沒有一種文化永遠是錯的,都不被社會主要文化所接受,隨著社會不同群體思想模式與權力關系的改變,某些曾被視為反文化的現象轉而獲得接納,如同性戀次文化在一些西方社會受到承認就是一個例子.

文化的自我中心
在比較不同文化的過程中,區分文化的優劣往往極為自然的產生.尤其是某些在經濟或科技高度發展的國家常被其物質方面的成就所朦蔽而認為其他文化是低等的,未開化的.這種用自已文化為標准去評價其他文化,並堅決的認為其他文化是不好的,這種邪惡的態度稱為種族中心主義.狂妄自大的態度經常是造成人類社會重大災難的原因之一,例如德國的納粹主義,日本的軍國主義與白種人的沙文主義.文化自我中心缺乏對其化文化的認識,容忍與尊重有密切的關系.所以一種強調多元文化的教育方式和不同文化透過眾媒體,留學生或旅行的交流是必要的.盡量讓不同社會的成員認識文化是相對的,沒有一個文化是最好的,每個文化產生的條件各不相同,每個文化都有其對本土社會的貢獻與價值,並不因為生活方式想法與我們不同就是不好,我們都應有包容與尊重其他文化的涵養.

*文化理論的解釋
功能主義理論
沖突理論
生態學理論
物質條件生活論

功能主義理論
功能主義理論強調文化對社會秩序維系的重要性,文化所扮演的功能就是讓社會成員有共同遵守的行為准則,而不致於產生社會沖突與社會問題.

一種特定的文化之所以產生,是由於它發揮了重要的社會功能.如西方的聖誕節,復活節等在西方社會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又如:舊中國社會里,女人小腳的文化,小腳女人代表一種美,是出嫁標准之一.因小腳女人易束縛在家裏,養育孩子,服待公婆與丈夫.因此按照這一種觀念,一種文化的產生都是符合了社會某種需要的.

沖突理論
沖突理論將文化體系視為一個沖突與矛盾的集合,文化體系內部的和諧只是暫時的,當不同構成要素的矛盾無法掩飾或壓仰時, 社會的變遷隨之產生.

沖突論者又認為文化是優勢階級與既得利益群體鞏固其地位並控制大多數弱勢團體的工具.透過文化的傳遞將統治者的價值觀念,植根弱勢團體成員的想法.如美國社會強調個人主義,強調個人努力是成功的關鍵.一個家庭的貧窮是因為他們不夠勤奮,只要他們努力工作,將會變成富有的家庭.把一切的成敗都歸諸於個人,對社會結構所造成的各種歧視,教育機會的差別等都被忽略.這都是維護優勢利益團體為主要著眼點.又如:我國在「文革」期間所推行的一些文化特性與當時領導層所推行的思想,路線是分不開的.

生態學理論
生態學理論對文化的產生歸結於環境的影響.生態學者認為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性是由其資源和周圍環境的特點及這些環境的變化而決定的.如在游牧狩獵的社,社會團體規模都很小,成員共同分享食物,社會成員的地位大多平等,僅有非正式的領導者.進入農業社會,由於食物,人口及財富的增加,社會的分工及社會階層化,就產生了統治階層和行為規范.

許多民族或地區所具有的文化特徵與她們所處的環境有密切關系.如日本人的優患意識,團結精神等民族性格的形成,其原因之一,是因日本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孤島.

生態學的論點的確提供對文化變遷與發展的一些解釋,可是其解釋的適用性與普遍性是有待商榷,因不是具有同樣生態環境社會都發展出同樣社會結構與文化.

物質條件生活論
物質生活條件論是馬克思為代表解釋文化現象,他們指出人們的觀念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社會關系,人們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他們的理論是分析不同民族,國家,地區文化特性形成的重要依據.如千百年來,中國人靠土地生存,靠小農生產方式維持自己的生計,如遇天災人禍,兵荒馬亂,便流離失所,民不聊生.因此,人們把社會的穩定,生活的安定看得比什麼都重要.

物質生活條件並不是決定文化特徵的唯一因素.因為政治,地理及生態環境的因素都會對文化特徵的形成產生影響.不同民族,國家,地區的文化特徵的形成,就是這些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中華文化的特質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主要是在儒家思想中得到最集中的體現.具體地說,就是儒家的以「仁」為中心的道德體系和以「禮」為中心的教化體系.

一些學者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的社會人格,它的主題是倫理道德.中國的人文思想是最富於人情的關系中,巧妙地取消人的獨立性,把人變為道德工具.中國人的價值判斷是與善連在一起,凡符合道德原則的就是好的,而西方民族的價值判斷是與真連在一起,只有符合真的原則才是好的.
學者梁漱溟指出,西方文化是向前看的,以個人為本位,追求物質利益,崇尚科學和民主.中國文化是注重現實的,注重社會問題,注重人與人之關系.

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說,中國國民的基本面貌有下列的特徵:
1.因循守舊.
2.要面子,重形式.
3.倫理至上,恪守道德.
4.知足常樂,安於命運.
5.調和妥協,中庸之道.
6.重人情,講寬容.
7.重家庭關系.
8.崇拜權力,懼怕權威.

中國傳統文化有它的優缺點,但我們不可簡單取捨的.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不可片面誇大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產生妄自尊大.盲目排外的傾向;片面誇大民族文化的消極面,則降低民族自信心,產生民族自卑感,這兩種傾向都不利於中國的現代化建設.

閱讀全文

與如何定義文化復合形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