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是怎樣理解和對待中國傳統家庭文化
這是一個與「現代文化」相對的名詞。所謂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它有著特定的內涵和佔主導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負載著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擾著一個民族自我認同的凝聚力。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保留在中華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它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
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個時代,都有著與之相適應的文化,並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文化又是一種地域現象,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都有著各自的特徵,而且相互交融和滲透。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相比,中國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持續發展未遭中斷的文化,中華民族又具有多源一體的發展格局,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如下三個基本特徵:第一、源遠流長,綿延不絕,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頑強的再生力。第二、豐富多彩,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整體性和多元性。第三、長於積淀,注重交流,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和一定的開放性。
三、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
必須在分析的基礎上,批判性地吸收和繼承中國傳統文化。
現實是傳統的繼承,傳統是現實的基礎,沒有傳統便沒有現實。對待傳統文化有兩種態度:一種是虛無主義,一種是國粹主義,這兩種態度都是不正確的。我們應當正確地對待我們祖國的文化遺產,反對虛無主義,就是要充分認識祖國文化的精華,我們中國文化有許多在今天也該大講特講的部分,比如,儒家思想中有關對人性的論述,提出的倫理道德等觀念,至今還有現實指導意義。反對國粹主義,就是也要看到中國文化中的糟粕,也以儒家思想而言,兩宋理學中那些「存天理,滅人慾」觀點,實在讓人反感而不能接受。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作為一種積淀性文化,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民族精神。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就是為了讓廣大的青少年學生能夠廣泛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輝煌成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感,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深厚的大中華文化底蘊,並激勵他們去創造更大的輝煌。
『貳』 家族觀念是否具有現代的意義
中國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必須把農村的現代化作為戰略重點。當代中國依然是一個農業和農民大國,在實現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農民問題將是一個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影響和制約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綜合性問題。而農民問題中,家族問題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這不僅表現為中國傳統家族文化構成了與現代化發展最激烈沖突的因素,而且家族與現代化進程中的政治性和社會性目標從根本上說也是不相容的。因而,正確的認識家族問題的性質及其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對於實現農民和農村的現代化,乃至中國的現代化,都是至關重要的。
【關鍵詞】:農村家族 現代化
一 農村家族概述
在中國學術界,有關中國農村家族最經典的定義為:家族是根據單系(父系)親屬原則組成的社群,它是家庭的擴大(家庭是其基本組成單位),是一個"社群的社群"。(費孝通)即家族是按男系血緣關系的原則,以家庭為單位組合而成的群體。
基於上述定義,學者們往往將中國農村家族視同於宗族,即所謂家族是"由男系血緣關系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范下組成的社會組織";"宗族與家族、宗族制與家族制、宗族社會與家族社會、宗族生活與家族生活,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區別"。
另一種著名定義是孫本文提出的。他認為,家族是一個"大"概念。他對家族和宗族的關系做了這樣的表述:"家庭為最小的單位,限於同居共財的親屬,宗族是由家庭擴充,包括父族同宗的親屬,家族則更由宗族擴充,包括父族、母族、妻族的親屬。宗族為同姓,而家族則未必為同姓,蓋包羅血親與姻親二者。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家族是以自然村或行政村為范圍的家族關系以及由它產生的種種體制、行為、觀念和心態。也就是說,具有血緣關系的群體居住在共同的區域之中。
二 中國農村家族復活的原因
在中國歷史上,家族幾廢幾興。80年代以來,在思想解放和改革開放的背景下,隨著農村生產責任制的推行和人民公社制度的解體,農村家族經過相當長時間的銷聲匿跡後,又重新活動,主要表現在祭祖聯宗、編撰族譜、修建祠堂、組織農村鄉俗活動、控制社區秩序等等。
通常可以用兩個標准來判斷家族現象是否復活:一是看是否修了族譜,一是看是否維修或重建了祠堂。以此來觀照中國農村地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地方特別是南方許多村社,小到修祖墳、祭祀,大到修族譜、開廟會等,形成了一道家族復活的灰色景觀。當然,家族現象之所以死灰復燃自有其社會背景和社會條件。
(一) 聚族而居——家族繁衍的溫床
唐代詩人白居易描繪了中國傳統鄉村社會聚族而居的景象:「一村惟兩姓,世世為婚姻,親疏居有族,少長游有群。」由於聚族而居,以血緣為紐帶,共處同一塊土地,共同分享有限的資源,族人自然形成利益共同體,這便為家族勢力的滋生提供了溫床。改革開放之後,社會流動有所增強,血緣關系受到一定程度的弱化,地緣關系、業緣關系有所發展,但是,自然村依然是廣大農村地區的社區行政區劃的基礎和主要居住模式,這種以血緣為紐帶,以地緣為基礎的聚族而居生存方式自然就成了農村家族勢力繁衍和宗族復活的肥沃土壤。
(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家族復活的生存平台
社會學家費孝通曾說,「中國鄉土社會採取了差序格局,利用親屬的倫常去組合社群,經營各種事業,使這基本的家變成民族性的了,」「為了經營這許多事業,家的結構不能限於親子的小組合,必須加以擴大。」這段話說明了兩層含義,一是中國農村社會,家庭必然會擴大為家族,家庭作為家族的基本構成單位,家庭的觀念是家族勢力復活的酵素;二是家庭要經營各種事業就離不開家族內的互動與互助。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又一次改變了農村的基本生產組織形式,家庭被重新賦予了相對自主的生產權和分配權,家庭的生產性功能得到了恢復和強化。但是,這種小農式的生產經營方式在抵禦農業生產的社會風險方面顯得既先天不足又後天發育不全,面對農具單一、勞動力不足、生產資金短缺、經營渠道不暢、信息閉塞等生產性問題,它天然地需要社會互助與支持,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體的小農生產方式遠遠不能滿足生產協作、農民互助和農民物質與文化生活需要。這時,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還未健全的情況下,對於深受悠久而深厚的宗法家族文化影響的農民來說,依靠、信賴、利用家族資源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所以可以說,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所伴生的小農生產方式是農村家族文化復活的生長平台。
(二) 農村基層權力的弱化——家族復活的契機
從權力的結構和性質角度分析,家族權力實際上是一種同國家公共權力相平行和對立的私人性質的權力,只要公共權力弱化,宗族權力就會膨脹。在我國,1982年1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五屆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新憲法改變了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體制,設立了鄉政權。隨著政社的分離,主要以行政村為劃分依據的自治性群眾組織即村民委員會,便取代了原有的生產大小隊,行使管理農村基層社區的職能。然而,由於村民自治組織其起步階段的脆弱性,加之其自身某種程度的非規范性,使其無法強有力地行使法律賦予自身的權力,村民委員會的職能在實際中沒有有效的執行,對村民生活的介入和對社區運轉的調控能力較之改革前的生產大隊、生產小隊來講大大被弱化,從而導致農民對家族族權淫威的遵從與對宗族組織的依賴,導致自治權力向家族組織轉移或部分轉移。
(三) 情感歸屬和社區認同——家族復活的社會心理
家族群體及其所固有的修建宗廟、宗譜、祭祀等家族活動,它本身飽浸著情感力量,對族人有著不可替代的情感歸宿和精神滿足感,這是家族復活的心理基礎。改革開放後家族思想的復活,一方面是社會生活中長期被壓抑的心理和情感勢能釋放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處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農民,面對快速變遷的社會心理乏力,精神漂泊,需要一種心理歸屬,這種心理空白,社會主義文化不去填補,非社會主義的文化甚至落後腐朽的封建殘余文化就會去佔領。
三 家族觀念對現代化的影響
家族勢力在農村實行現代化的整個過程中都會留下它的痕跡。目前,農村需要大力發展市場經濟,發展非農產業,加速社會流動,推行計劃生育,建立農村市場經濟與民主法制的新秩序,這一切都會對家族勢力產生巨大沖擊,同時也會遇到嚴重的阻力。業界對家族在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影響評介,主要集中在村委會選舉、村民自治、農村社區秩序構建等政治領域。家族思想已成為我們今天始終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絆腳石,對於加強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及我國現代化的實現上的影響都是相當大的。大體來講,家族觀念對我國現代化的影響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一) 家族觀念對政治現代化的影響
封建專制文化的殘余、經濟落後、知識的貧乏和家族勢力的影響,形成了一張互為因果、縱橫交錯的無形網路,它是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羈絆。數千年來,「人治」一直是我國政治管理的主要模式,這種模式與現代化進程格格不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實行以村民自治為主要形式的農村基層民主政治,是億萬農民在黨的領導下作出的歷史性選擇,也是一項十分浩繁、艱難的系統工程。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擴大基層民主,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性工作。明確要求健全基層民主自治組織和民主管理制度。而完善制約機制,促使「人治」向「法治」轉化,是保障農民民主權利,推進農村民主政治制度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
家族觀念的存在阻礙民主化村級管理,阻礙農村政治文明建設,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國家形成的條件之一是血緣被地緣所取代,即社會分工、交換和生產必須沖破血緣的羈絆,開始按地區劃分社會組織。但是,在我國早期國家的形成時期,地域理念並未徹底沖破血緣的束縛,從而使得我國的國家形態一開始就帶有濃厚的人倫色彩。可以這樣說,在歷史上的中國農村,不是政治權力改變了宗族佔主導地位的農村基本社會結構,而是宗族組織親和了政治權力,使其帶上強烈的血緣色彩。所以,在中國的農村,往往村級政治領域與宗族勢力范圍重合,村治不可避免地受到宗族勢力的制肘。家族精英介入村政,大大銷蝕了以法理為基礎的基層組織的應有權威,有的甚至目無法紀,以宗族法取代國法。在一些地區,家族勢力甚至控制和取代了基層組織,宗族權力成為了與國家行政、司法權力平行的一種私人性質的權力。這直接影響了農村的政治走向,直接影響了政治民主化進程,阻礙了政治文明建設。
(二)家族觀念對經濟現代化的影響
家族明顯的封閉性與保守性,與農村市場經濟建設所要求的開放性相悖;家族的分散性又使得各個家族群體間相互排斥,不利於社會經濟的一體化;家族通過家族活動以及祖訓、族規等宗族馴化控制了族人的思想和心靈,個人的獨立性和創造性被壓抑,抑制了現代農民的培養;而且,在家族精英的煽動、組織、領導下,族人對修建祠堂、修譜、祭祖等宗族活動表現出極高的興趣和熱情,勞民傷財。這些都損害了現代農民的權利,阻礙了農村經濟的建設和農業發展,直接危害物質文明建設。
在經典的現代化理論中,是將傳統的家庭或家族關系看作是與現代化的要求相對立的。在研究現代化的學者有關中國現代化的研究中,也充滿著諸如此類的觀點。在這些學者看來,家庭是一種傳統主義的力量,會促成社會中的裙帶關系的建立,削弱工作紀律,阻礙勞動力的市場選擇,妨礙經濟理性的形成,阻礙普遍主義的經濟倫理的出現,這一點在一些鄉鎮企業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家族在農村工業化中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利用家族關系網路獲取各種資源,從而使鄉村企業家族化。其表現形式之一是指原集體企業由於家族成員憑藉各種關系長期承包逐漸喪失其集體企業的特點,淡化與集體的責、權、利關系,並伴隨出現集體資產流向家族成員個人或家族的現象;其表現形式之二是指家族成員利用家族關系調動家族資源建立起新型的個體企業和聯辦企業。這種企業實際上就是家族成員個人或家族的企業,其管理方式也是家族式的,所以,這些企業從建立伊始就表現出鮮明的家族特點。這對鄉鎮企業的發展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響和制約作用。
首先,家長制抑制了職工的積極性。在鄉鎮企業中,由於部分管理者以「家長」的身份出現,時時處處總要維護自己的尊嚴,不尊重職工的個性:而職工作為單純的被僱傭者,沒有發表意見的權力,當然就失去了積極性,對企業發展狀況漠不關心。企業不是以一個「集體組織」的面目出現,而是以一個「家」的面目出現。
其次,家長式的管理制約著制度化、規范化管理。缺乏制度規范化管理,使不少鄉鎮企業經常陷於管理混亂,影響到企業的正常運行。
再次,家族式構成導致內部關系復雜化。企業中親情關系的增加必然產生冠以的遠近、輩分的大小的「差序格局」,就成了人們關系正常化的制約因素。因此,親情關系充斥所導致的關系復雜化,是制約鄉鎮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 家族觀念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在社會生活方面,有些地方的家族勢力橫蠻地干涉族內農民的婚姻和家庭生活,人為地造成一系列婚姻悲劇,並以各種方式制裁那些「傷風敗俗」、「有辱家風」及違反風俗的人。更有甚者,家族勢力還利用土地、用水及婚喪事件,爭奪利益,導致糾紛,有的還借機沖擊當地政府機關。近年來農村犯罪率上升,兇殺、搶劫、聚賭、迷信、拐賣兒童婦女、溺嬰及抗拒計劃生育,有相當一部分同家族勢力的慫恿、庇護有關。由於家族勢力的存在與影響,由家族勢力演化出來的多子多福、早生多育、包辦婚姻、盲目排外、幫派觀念等等陳腐觀念不可避免地會在農村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家族勢力也是傳統習俗有利的維護者,這些對於農村社會的發展都是嚴重的阻礙力量。
『叄』 你是怎樣評價中國的家庭文化價值觀
中國的家庭文化價值觀就是我們的家風,良好的家風在人們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是人們終身的財富。青少年在良好家風的熏陶下,會經過耳濡目染接受影響,按照良好家風的內容來塑造自己的行為,形成良好的人生習慣,成就美好的人生。 講究道德、誠實守信。 道德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是家風的核心,所以家庭文化價值觀是很重要的
『肆』 怎麼理解中國的家族文化
在解放前甚至是改革開放前,中國人的家族觀念,一直尤為重要,先來了解一下中國家族的大致發展歷程。自周王分封至秦帝國(夏商以前的不了解),家族開始呈現的世人的眼前,姬姓家族作為當時的第一家族開始開疆拓土,一路下來到春秋戰國主要的諸侯是姬姓家族控制中原,這是最高一級。那麼諸侯的下面是侯爵到士大夫階層,這些貴族階層控制著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宣傳、教育、軍事等。在沒有科舉之前政府是推舉制的,由各個家族是推薦上位的。逐漸形成的門閥制度,大家族掌握的國家的一切,只有極少的寒門子弟進入上流社會,時間一長寒門也成為了大家族。後來到隋唐,為了打擊大家族對國家影響,開始了科舉考試來削弱大家族的政治影響,一直到民國的四大家族,再後來到解放後,在政治上重新洗牌,經濟上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大家族在失去了經濟基礎,自然在政治上失去地位了。
『伍』 如何看待中國家族制度的社會文化意識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從漸進式的主導型制度變遷方式到中間擴散型制度變遷方式,再逐漸向需求誘致型制度變遷方式轉變(楊瑞龍),在每個制度變遷方式中都帶有中國濃厚的家族色彩,尤其在後兩種制度變遷方式中,表現更為突出。在中國這塊具有深厚的封建小農思想底蘊,具有幾千年家族制的土地上,家族意識對中國當代的社會制度變遷具有很大的影響。本文將從家庭承包責任制和農村工業發展兩方面闡述家族意識對中國當代社會制度變遷的影響。 血緣是天生的。血緣的天生性、非選擇性,使得任何一個人從出生之日起就置於某種血緣關系網路中。而家庭、家族都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在血緣關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社會群體。從社會學角度定義:家族是由家庭內父子軸血緣關系擴展和世代聚居而來的。由於聚居以及由此產生的經濟利益的共同性使得傳統社會中的農民對自己所屬的這一血緣共同體具有高度的心理認同,並因此形成了鮮明的家族意識。家族意識就是指家族成員對本家族的認同感,族員之間的相互信任、親近及關懷意識,它是同族成員的光榮意識和共同利益意識。 中國的家族制度具有悠久的歷史,經歷三個不同的階段:第一階段:春秋以前的宗教式家族制度,第二階段:從魏晉到唐代的世家大強式家族,第三階段,宋以後的祠堂族長工家族制度,無論在哪個階段,家族制度都有某一些共同的待征,歸納集中為血緣性、聚居性、等級性、禮俗性、農耕性、自給性、封閉性、穩定性等(王滬寧)。中國近代社會的變遷,對家族制度的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王滬寧在其著作《中國村落家族文化》中把家族制度所受現代的沖擊簡單歸納為六個方面:第一、村落家族文化在現代以來的社會變革和政治變革中受到了多次沖擊,其成份、結構和基礎在不斷削弱;第二、中國社會的特點又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先從鄉村地區開始,因而鄉村地區自現代以來發生了大幅度變革;第三、土地改革改變了鄉村的土地關系,在這個漫長的變革中,階級意識進入了血緣家族的范疇;第四、合作化創造了不同於家族共同體組織的組織形式,第一次將絕大部分農民組織在跨家族的集體組織中;第五、人民公社?quot;一大二公"的組織形式進一步強化了集體的組織的地位於作用,自己以高度集中的國民經濟體系,家庭的功能大大被削弱;第六、改革以新的承包制為組織形式改變了社會體制的結構,在生產力充分發展的同時,使家族文化開始復甦。 筆者認為,改革開放以後,家族除了以上所表述的特性外,演變出了一些新的現象:第一、家族成員個體得到充分發展;第二、血緣的關系受地緣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少;第三、家族意識已廣泛滲透到農村工業的變革和發展;第四、家族群體的發展對經濟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家族族員這種復雜的相互連帶意識使同族成員密切相聯系、相互支持、相互提攜,在面臨共同壓力的情況下,表現為極強的凝聚力和外應力。這種特有的凝聚力,使家族在獲利機會時,能夠成為制度創新的主體,在家族意識影響下產生的行為規范,大大降低了人與人之間交換、合作的交易費用,為制度的變遷提供了條件。 在當代中國農村的制度變遷過程中,家族意識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響著農民的命根子---土地的改革,它同時促進農村現代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一、 庭承包責任制的成功得益於家庭意識的歷史沉澱 70年代末發端於安徽鳳陽縣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它誕生的那一刻就帶有很濃的家庭意識,發起者成員大部分是同村同姓的家族成員,為了擺脫貧困,在政府不允許的狀況下冒著坐牢的危險自發地掀起了影響中國改革開放並延續至今的農村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並且使這一制度得到蔓延和推廣,直至到最後的合法化,也離不開中國農村家庭意識長期的沉澱。已有濃厚的家庭意識,廣大農村才會接受認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當初雖然政府不允許的制度,在共同的利益驅動下,各地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民才會頂住各種阻力(主要是聯產到組的舊體制),紛紛效仿,並取得良好效果,逐漸引起政府的重視,促使政府開始進行試點推廣,最後得到法律上的認可,推翻舊體制,建立新的土地政策。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已有家庭意識的長期沉澱,證明了現有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從而減少了新制度的產生、執行成本以及政府與農戶之間達成合約的交易費用,誘致新制度的產生並使其得到政府的認可和推行。 然而,隨著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家庭結構由緊變松,家庭職能由多變少,家族意識逐漸淡漠,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已開始受到影響。如沿海發達地區,很多農民已把大部分精力已不再放在土地上,希望土地能夠交給某一專門群體來經營,科技的發展為農業的現代化提供了可能,現代農業也需要規模化經營,而家庭意識逐漸顯示其對新制度的產生的阻礙力量,在全國,尤其是沿海一帶,對家庭經濟來源的承擔者來說,土地已根本無法滿足家庭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必須謀求其他生路,如打工、做生意、辦工廠等等,但是,當他們在從事其他行業時,還得惦記著家裡的土地,不得不把部分精力投入到土地上,尤其是那些在外地發展的打工仔、個體戶和私營企業主,每年都得為農忙而投入很大成本和喪失許多機會,而對農業的投入肯定是很有限的,但由於家庭意識和本土意識的強烈影響,他們很難放棄自己的所謂的命根子,最終導致農業和其他行業發展的成本,並強有力地阻礙著新制度的產生和發展(假設大規模化生產的農業新制度的產生和發展)。 二、農村的工業和商業現代化需要家庭制度和家庭意識的支撐,個體戶、私營企業的蓬勃發展與家庭意識緊密相聯。 改革開放之初,一小部分具有經商意識的人率先做起生意,辦起工廠。他們在率先致富的同時,由於受"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強烈影響和共同利益的驅使,主動地帶動身旁的人,尤其是家族成員,為他們提供資金,無償或低價為家庭成員提供商業機會和信息,涌現出許多"眼鏡村"、"五金鎮"、"橡膠縣"等地域性行業的現象。家族意識為個體戶、私營企業的產生和發展減少了很多成本和交易的費用,私營企業得到空前的發展,使符合國情需要的私有經濟得到迅速發展,並誘使國家退出許多新的制度和政策,如今幾年退出的私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方針政策。 從具體的角度看,家族意識促進股份合作制的發展。改革之初,我國江浙一帶,從一開始湧出許多形形色色的個體戶和私營企業,由於當時推行"以計劃為主商品經濟為輔"的制度,這些企業雖然發展迅速但不具有法人地位,所以,其生產經營的獨立性與企業不具有法人地位的矛盾,極大影響個體戶和私營企業的資信和商譽,引致極高的交易費用,為了降低費用,家庭工商業者以支付一定費用的形式掛靠集體企業,掛戶經營的方式雖然解決了家庭經營的法人資格問題,推動了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但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外部性行為:所掛靠的企業,無法有效監督掛靠戶的經營活動,無從制止假冒偽劣產品的銷售,從而使法人企業的利益受損,等。這些外部性行為加上家庭企業交易活動的細小性,使市場規模和范圍擴大帶來的交易費用,急劇增加,家庭一些所掛靠法人企業同時採取不正當競爭手段損害國家利益,企業高效率帶來的內在"經濟"被交易費用增加的外在"不經濟"所抵消,阻礙了規模經濟的形成和技術水平的提高。這些都迫切需要制度創新來減少外部性,節約交易費用,鑒於當時的政策和制度,農民開始從家族成員里和信譽高的親近朋友里尋找合作夥伴,家族成員之間的高度信任,給合作帶來了可能,並為合作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些不具備法人的私營企業和個人,當他們各自擁有正當的資金、技術和人員等各種生產要素,只有合作才能使這些資金起到規模效應,而在農民的心裡,首選的對象是親情關系的家族成員(當然有存在例外)。這主要是因為相互之間的信任,減少了合作的成本和交易費用,使股份制合作經濟的成長提供肥沃的土壤。股份合作制的發展也離不開家族意識特有的凝聚力和高度的信任感,許多股份合作制企業,由於相互之間的不信任,導致合作成本的提高,甚至導致合作的終結。 家族企業的合並為集團化的發展提供了一種特有的模式。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原先的個體經濟逐漸走向規模化,很多的中小型企業開始聯合起來,而家族企業的合並,其成本和費用相對較少,涉及到的產權和股權問題可以經過"私了"而得到很好的解決。 但是,家族意識同樣束縛著新型制度的產生和推行。唯親任用的用人制度大大阻礙了私營企業的發展;家族之間的高度信任感限制了合作的范圍;家族的高度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市場的自由選擇規律。另外,在一定程度上家族意識影響股份制的推行和發展,有些家族企業雖具備股份制企業所需的各方面條件,並且從企業效益角度出發應該採取這一模式,但因為考慮到家族的因素(如把企業拆分給幾個兒子等),不採取更有效的管理模式。 家族意識特有的凝聚力和高度的信任感,使家族在獲利機會出現時,能夠成為制度創新的主體,在家族意識影響下產生的行為規范和制度,降低了人與人之間交換、合作的交易費用,於是改革之初,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在政府主導型的制度變遷方式向需求誘制型變遷方式轉變過程中,具有類似企業組織性質的家族對新制度的產生和發展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家族意識帶來的封閉性和穩定性,強有力地阻礙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一種具有深厚社會、文化基礎的觀念一旦形成,必將極大地作用於歷史,即使在當初的條件已經消失,相應的制度已經改變的情況下,它也可能長久地存留下去,與無形之中影響甚至左右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家族意識就是這樣,它不僅在過去、現在,而且還在將來,都將對我們的經濟生活、社會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陸』 家族文化的指導思想是什麼
摘要 家族文化包括宗法、族規、家訓等相關行為規范,祭祖活動等相關儀軌,族徽、族歌、宗祠等相關標志物和物質載體,家族的氣質、傳統等精神特性
『柒』 中國家庭文化的意義是什麼為何把家庭文化看的那麼重
中國家庭文化的意義,其實從根本上來講,就是用文化貫穿在每一個家庭之中,並且對這個家庭產生一定程度上的積極影響,這其實也是我們希望的積極文化對人們的塑造作用。我們只有在學習過程中真正體會到文化在我們生活中起到的真正的意義所在,才有可能將文化貫穿到我們的活當中去,所以這一過程是離不開各個階層的努力的,更多體現在教育事業對青年一代的影響作用。
一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並不是強加於這個人的,更多的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並且在生活過程中逐漸被這種世界觀所影響,所以在這一生的發展過程中,思想上的理解和判斷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學生的教育事業中,政治類的思想教育就顯得十分重要,對於這類老師的要求也是十分的嚴格,所以可見國家對於思想教育事業是十分重視的。
『捌』 家文化的概念
"家文化" 指的是一個「家」的文化,家是最小的國,國是最大的家。這個「家」可以是三口之家,也可以是一個國的家,當然也可以是一個企業,一個公司。「家文化」是傳統文化中最大的內容,也是最主要的部分,從對「家」的定義延伸,「家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文化,是一個企業的文化,是一個家族、家庭的文化。
中國人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來說明「家」與「國」的關系。
「家」對中國人有著特殊的意義,從家庭到家族、到國家、到家國天下。
『玖』 中國的家族文化有什麼影響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濃重封建色彩的民族。
家族並不是從來就有的,它與封建國家的統治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分不開的。中國的家族主義又有著濃重的宗法色彩。
在我國「宗族」是指以某一男性為中心,由直系男性後裔及其家庭依照一定倫理規則而組成的血緣群體。宗族制度是以父權,族權為特徵的一種宗法制度,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產物,其主要特徵是嫡長子繼承製。以嫡長制為主要精神的宗法。這種封建家族制度建立在自然經濟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以父親長為至尊,以血緣為紐帶,以同族大家長為核心的封建家族制度。在這種家族制度下,與封建倫理制度和儒家學說相結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宗法倫理體系。因此,家族主義是由宗法制度演變而來的家族制度。
家族主義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是深遠的,中國民眾大多以家族為本位,家族對個人的教化是潛移默化的,而封建國家法律思想,綱常禮教又在潤物細無聲中引導、規范著家族主義,因此,家族主義和封建國家的法律是相輔相成,相互配合,共同維護封建秩序的。
家族主義對於封建國家統治來說利大於弊,封建統治存在二千於年,與其對家族主義的維護是分不開的。當前,我國改革逐步深入,家族主義觀念雖然弱化了很多,但是在少數邊遠地區,仍存在家族本位為主的村落,這些地區,一個家族往往占據了村落主要地盤,他們有自己的家法族規,與我國當下法治有不相融之處。那麼,如何處理這種沖突就顯得猶為重要。國家法律是根本,但是生硬地運用只會帶來更大的沖突,反而激化了矛盾。只有逐步加大法制宣傳,提高民眾法律意識,培養民眾的法律情懷才是根本之道。這條路顯然任重而道遠,須國家和社會大力支持,相信會有一個很好的法治社會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