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江門文化空間在哪裡

江門文化空間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5-17 06:00:32

『壹』 廣東江門在哪裡

江門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部,東部與佛山市順德區、中山市、珠海市斗門區相鄰,西部與陽江市陽東區、陽春市接壤,北部與雲浮市新興縣、佛山市高明區和南海區相連,南部瀕臨南海,毗鄰港澳。屬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珠中江經濟圈。

全市總面積9505平方千米。其中,領海基線以內海域面積2886平方千米;大陸海岸線長414.8千米,約佔全省1/10;海島岸線長約400千米,約佔全省1/6。

(1)江門文化空間在哪裡擴展閱讀:

地方特產

江門擁有11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或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杜阮涼瓜、馬岡鵝、鶴山紅茶、恩平簕菜、台山大米、台山青蟹、台山鰻魚、甜水蘿卜、新會柑、新會陳皮、江門牛大力。地方特產還有金山火蒜、鶴山紅煙、新會葵扇、三桁瓦菜刀、荷塘沖菜、水口腐乳、外海面、江門排粉等。

特色美食有外海花生餅、恩平瀨粉、恩平粘米角、豆角糍、牛腳皮、鎮濠泥雞、古井燒鵝、江門涼粉等。


『貳』 江門在哪裡

中國第一僑鄉----江門簡介

江門,約形成於14世紀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五邑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國著名僑鄉的首府。

江門市區因地處西江與其支流──蓬江的會合處,江南的煙墩山和江北的蓬萊山對峙如門,故名江門。

早在元末明初(公元1368-1388年),這里便形成墟集。十七世紀初,江門墟因商貿而興盛,逐漸成為珠江三角洲的一個貿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帶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1904年,江門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設江門北街海關,為廣東八大關之一。西方近代工業與文化也隨之引入和發展。1925年,江門定為省轄市。1931年撤銷市建制,復歸新會縣轄。

1949年10月23日江門解放。1951年1月江門改為省轄市。以後又先後分屬過粵中行署、肇慶專區、佛山專區管轄。1983年,江門市定為省轄地級市,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和陽江、陽春7縣。1988年,陽江、陽春分出另設陽江市。1992年至1994年五縣先後撤縣設市,由江門市代管。2002年9月撤銷縣級新會市設立江門市新會區,新會區轄原縣級新會市的會城鎮、大澤鎮、司前鎮、沙堆鎮、古井鎮、三江鎮、崖門鎮、雙水鎮、羅坑鎮、大鰲鎮、睦洲鎮,區人民政府駐會城鎮,將原縣級新會市的棠下鎮、荷塘鎮、杜阮鎮劃歸江門市蓬江區管轄。

江門下轄的新會、台山、恩平、開平、鶴山俗稱五邑,是全國著名的僑鄉之一。共同的歷史,同出一宗的地緣人緣,加上海外對五邑的影響,使江門五邑展現出豐富的民俗風情。

江門是中國第一僑鄉,海外江門藉華僑同胞有四百多萬人,被稱為海內外兩個江門,其中大部份居於美國、加拿大和港澳,江門藉的香港人有一百五十多萬,澳門人有三十多萬是江門藉。

到了江門,最不可不看的就是遍布在鄉間、竹林間的碉樓。在成片開闊的綠色稻田裡,彎曲的小河緩緩流過,密實挺拔的竹林中坐落著風格各異的碉樓,每一座碉樓的都有著一段動人的故事……尋跡碉樓,就像打開一幅幅僑鄉畫卷,走進一幕幕歷史往事。

除了碉樓以外,江門山水園林比比皆是。最新評出的江門僑鄉八景是:江門東湖公園的「東湖倩影」、新會天馬村的「小鳥天堂」、新會圭峰山風景區的「圭峰疊翠」、台山上下川島海濱旅遊區的「川島風情」、開平塘口鎮的「立園春曉」、開平的「碉樓奇觀」、恩平的「溫泉仙境」、鶴山大雁山風景區的「雁影波光」等。

『叄』 江門的地理優越性

1、優越的自然地理優勢,為建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江門,地處廣東省的中南部、西江下游,珠江三角洲西部。珠江水系西江主要發源於雲南沽益縣馬雄山東麓水洞,自西向東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四省。無數年代,西江上游挾裹著大量的泥沙滾滾東流,沉積在海上數不清的島嶼之間的平靜水中,直至形成三角洲,其形狀如人手的復製品,以5個手指,一磨刀門、泥灣門、虎跳門、崖門及橫門,牢牢抓住太平洋的南海。江門尤在人的手腕,扼西江五個出海曰。江門憑籍西江,上可通廣州、香港、澳門:下可達肇慶、廣西梧州及新會、開平、恩平、陽江、水東、電白、雷州、廉江、湛江、海南島,成為廣州府的西睡屏障,四邑乃至粵西地區的交通樞紐。因而,江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而位於江門東北部3公里 的北街,成陸於13世紀,在西江河畔,是江門水陸交通之門戶。此地河面開闊,靠岸水位較深,宜噸位較大的輪船停泊,實為天然良港,具有獨特的地利條件。正因為江門有如此自然地理的優勢,成為了帝國主義覬覦的地方。1860年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為加強對中國南部進行經濟、文化侵略,增闢沿海及內地對外通商口岸,把魔手伸到了珠江三角洲。清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粵海關成立,在江門設立正稅口,俗稱「江門常關」。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根據《中英緬甸通商條約》專款,江門成為了西江的第一個上下客貨停靠站,屬三水管轄的一個分支機構。同年10月,粵海關在江門設立辦公所,這是首次以條約形成把江門定為人和商品入境的小關口,江門也就成為了西江南路對外貿易的水路交通樞紐和商品流通中心。以英國為首的帝國主義為了進一步把江門這個商品集散市場、進出口商品集散市場辟為進出口商品的轉運口岸,作為其深入五邑僑鄉及粵中粵西其他市場的「橋頭堡」,進行經濟侵略,清光緒二十八年八月初四(即1902年9月5日),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續議通商行船條約》(即《馬凱條約》),將江門辟為對外通商口岸並相應設置海關。1904年3月7日,江門海關正式成立,粵海關把江門和甘竹兩個常關劃為江門關管轄。口岸的開辟及江門海關的設立,對江門的水陸交通、對外貿易及商業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使江門擴大了對五邑乃至廣東西部的輻射和影響,從而加快了江門建市的步伐。

2、商品經濟發達,為江門建市創造了有利條件。

城市是一個地區商品經濟活動的中心。在商品經濟社會里,一個地方要成為城市,僅靠行政手段是難以辦到的,它必須靠商品經濟發達。江門雖然非緊靠沿海,但可經五門出海,背靠五邑僑鄉,面向省港澳,堪稱經商寶地。

江門的商品經濟萌芽於14世紀。其時,在今蓬江區圩頂的地方有一個小圩集,每逢一、三、五圩期,鄰近四鄉的農民和漁民將生產的農副產品及魚產品拿到這里銷售或交換。後來圩集逐漸向海灘擴展,到16世紀,已發展成為「千艘如蟻集江濱」相當熱鬧的商品集散地。到了明末清初,更是「客商聚集,交易以數百萬計」。各種谷欄、果菜欄、魚欄、豬欄、牲口欄、杉竹欄等陸續設立起來,經營方式有零售和批發,商品購售遠至廣州、海南、湛江、陽江等地;近則香山(即今中山)、順德、台山、開平、新會、鶴山等縣,至清乾隆末期,江門成為珠江三角洲西部的商業貿易中心,酒樓旅店林立、商店遍布街道,商業呈現出一派繁榮。光緒二十八年(1900年)江門辟為對外通商口岸後,成為了五邑乃至粵西地區的對外通商口岸,商貿更為活躍,這可以從江門海關第四任稅務司(代理)烈梯(GReady)在上報的《江門海關十年報告》(1904~1911年)中了解到。報告其中有一段是這樣描述的:「江門連接三角洲所有5個人口水道,許多世紀以來是這個地區的重要貿易中心。以輪船作為交通工具的出現,使昔日極盛一時的民船逐漸衰落。但在江門,各種各樣的船隻緊密地擁擠在江門河的情況,在中國其他地方可能不易看見:航海汽輪高聳於民船之間;由新加坡、印度來的裝備有6~12門防海盜重炮的300~400噸的帆船;裝備帶槍眼及防彈板以保護駕駛艙兩則的汽船,拖著油漆艷麗、旗幟招展的巨大客船噴著汽前進;官鹽船,糧食船,滿載陶器或生豬、活鴨、水果、蛋類以及絲蠶的民船;兩邊有孔洞、有流動水艙用以裝載活魚的船艇、舢板;一些由被放逐的麻瘋人居住家宅船。上述無數的船隻造成江門河十分擠擁,以致小船行駛期間也十分困難。由於這種經常性的擁擠情況,1904年3月7日,江門開放為對外貿易口岸時,將海關設在靠近河的東北入口2英里 的西江右岸(即北街?作者注),在其對面有優良的錨地。因此,大噸位的船隻無需進入河內,由民船或舢板將旅客和貨物從城內運上大輪船」。當時,每年從香港、澳門進口的布匹、糖、大米、火柴、石油產品、西葯及醫療器材、成魚海味品、五金百貨等,源源不絕地通過江門流入珠江三角洲西沿各縣;鄰近各縣生產的煙絲、茶葉、葵扇、蠶絲、鮮果、夏布等,又經江門這個口岸遠銷省內外及世界各地。每年從港澳進口和省內外輸入的商品值銀2440萬元,而出口和輸往省內外的商品值銀1580萬元。當時,江門雖是新會縣的一個鎮,但因為它是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五邑通向省會廣州及港澳的水路交通之要沖,加上北街建有海關,是萬國商埠,因而江門是五邑郵、電、路、航四大政攢集的地方。1908年由譚鍵著的《新會多土志》是這樣評價江門的:「如網之有綱,如衣之有領」。江門成為口岸後,設立了水、陸巡警局、電報局、郵局等機構,開通了人工電報和水陸郵路:英、美、日等國商人在江門開辦了火油公司等13家,英、美、加拿大等國教會也紛紛在江門開設教堂,傳道增醫,江門漸成了「華洋雜處,商旅輻揍」的熱土。至清末,江門通往各地的航運線達27條。民國初年(1912年),江門因其交通方便,商業發達而成了各派系軍隊爭駐的要地。江門口岸的地緣、商緣,吸引了五邑華僑鄉親前來辦實業,購住宅,引進當代先進技術,新寧鐵路直通北街,江門造紙廠、江門新光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江門玲新電話股份有限公司、遂昌火柴廠等企業先後建成投產,中國銀行江門分行、廣東中央銀行江門分行先後設立。到了20世紀20年代中期,江門的經濟已形成規模,對外貿易、商業服務、交通郵電創歷史新高。據江門海關統計,在民國12年(1923年),江門口岸出入境旅客達65萬人次,進出口貿易總值達17780萬海關兩。其中進口佔84.78%。文化事業受經濟發展的推動和西方文化的影響發生變化,新聞業、影劇娛樂業、新學堂、西醫診所(醫院)等從無到有逐漸舉辦起來,商場商業化引進了煙、賭、娼等黑道生意也興旺起來,黑社會勢力隨之逐漸擴張。據統計,1921年,江門的常住、流動人口共7萬人。

由於江門具有上述自然地理及經濟優勢,因而在1925年8月6日,經廣東省政府第二十一次省務會議決定,將江門埠建設為省直轄市。江門建市,意味著其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地位的提升,對五邑僑鄉乃至粵西地區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增強了。其表現為:

一是政治、軍事位置凸現。江門設市,適逢國民黨與共產黨實行第一次國共合作,江門逐漸成為江會區及五邑的工人農民運動的中心,國民黨、共產黨及各群眾團體將江門當作一個政治平台,開展各種政治活動;各派軍閥也派軍隊駐守,把江門當作盤後五邑的「橋頭堡刃。同年9月24日,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李濟深率部到江門,設軍部辦事處;同月,新會縣農民協會籌備處在江門召開全縣農民代表大會,貫徹省第一次農代會精神,發展農會組織,建立農民自衛隊;12月9日,廣東婦女解放協會新台縣分會在江門成立。1926年3月中旬,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十三師進駐江門;4月初,江門學生聯合會成立;4月20日,江門市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了江門市國民黨黨部第一屆執行委員會和監察委員會。7月 11 日,廣東第四區綏靖委員會在江門成立;1927年1月,中共四邑地方工作委員會(後改為五邑地委)在江門成立;同月,中央新會縣委會在江門成立:3月,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在江門組建五邑游擊司令部—…。即使江門於1931年2月26日被撤銷市建制後,江門的政治地位仍未削弱。3月1日,新會縣政府機關從會城遷到江門。國民黨江門黨部仍保原有建制,一直到1934年才改為區黨部。「九一八」事變後,江門商民抗日救亡經濟絕交委員會和新寧鐵路總工會抗日會在江門成立,組織民眾開展反日救亡運動。

二是市容市貌迅速改觀。江門建市後,市政廳便著手制定城市建設規劃,改造市容市貌。從1927年起,對全市進行較大規模的市政建設,開辟和拓展街道,修築地下水道,安裝路燈,建樓房,築長堤,興公園。先後把新隆街、新市街、曾花街、蓮平路、興寧路、長堤等處的平房拆除,拓街道,並沿街興建底層作商店,上層作住宅的2~4層帶騎樓的樓房:在常安路還興建4~6層樓宇。1928年,市促進委員會成立,用民間募捐的辦法,集資20多萬元白銀,修築魚欄(即今竹排頭)至聚源路口的長堤,全長1.80公里 。同時,續修常安路和釣台路,擴寬太平、塘步新市、寶善等13條馬路,總長3658.54米 。在商業區東面,先後形成了仁和里、覺魂里、興平里、桃源坊等住宅區.在江門河南岸,逐步形成了紅門樓、華慶里等10多個住宅區。這些住宅區建築多有規劃,比較整齊劃一,大部分是2層,也有平房和少數3層樓。民國 21 年初,江門撤銷市建制後,新會縣政府機關遷到江門,又大興土木,拆建房屋,整治馬路。縣政府成立襄辦處,採取政府與街坊協作形式,繼續修築長堤沙仔尾路段,同時還修築紫萊、紫坭、紫沙、羊橋、象溪、葵尾、倉後、上步、浮石、鎮東、竹椅、永安、新華、聚源、攬鼓、新椰等33條馬路。馬路寬一般為6~14米 ,瀝青或混凝土路面。至民國38年解放前夕,全鎮有主要街道46條,總長14.67公里 ,其中行車道總面積12.89萬平方米,多為混凝土路面,不過因年久失修,路面坎坷不平,排水不暢。江門建市後經過大力整治,徹底改變原江門鎮的舊貌,以新的形象出現在五邑地區。

三是經濟躍上了新台階。建市後的江門,境劃擴大,人口驟增,據1930年統計,江門有住戶15077戶,人口81874人。市場更顯繁榮,有「小澳門」之稱。其時,交通運輸發達,形成以水路為主,鐵路、公路為輔的運輸網路,僅江門至香港每天對開客輪6艘,江門港成為廣東省僅次於廣州的第二大內河港。民國初期,盡管政局動盪,但江門商業乃十分興旺。尤其是成為省轄市後,各地客商紛至沓來,四鄉小販絡繹不絕,至1932年,共有商戶3000家。其中,綢布50多家,百貨文化用品60多家,五金電器顏料化133家,糖煙酒茶業50家,牲口屠宰及燒臘業59家,水產業24家,酒茶旅業17家。由於商賈雲集,貿易活躍,金融行業也蒸蒸日上,全市共設有5家公立銀行,4家私營商業銀行,50多家銀號(錢庄),10多家當押鋪和保險代理機構,分別辦理江門、新會、高明、鶴山、中山等地的金融業務。江門海關在民國ZI年的管轄范圍擴大至廣海、石歧、陽江、崖門、水東、三峽海;分所有電白、博賀、都斛、閘坡、北津口共5處。但進出口貿易受到世界性經濟危機及日本加緊入侵中國的影響,漸趨衰落,至民國25年,進出口貿易降至197.39萬美元。從1939~1945年日本軍佔領江門7年期間,百業蕭條。抗戰勝利後,工商各業日漸恢復和發展,先後開辦了電池、玻璃、製糖等輕工企業,國內商業進出口貿易、金融保險、影院舞廳、賭場妓寨等生意興隆。當時,江門雖是一個3萬人的小鎮,卻沒有電信局、郵電局、航政局、商檢局、僑務局等管理機構;廣東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郵政儲金匯業局、中央合作金庫等公立銀行仍在江門設有分支機構,開通了水路客運線34條,公路客運線5條,還開辟了水上飛機穗江客運航線,呈現繁榮景象。民國37年至解放前夕,由於國民黨反動派在政治上失掉民心,在經濟上瀕臨崩潰,使江門的經濟發展受到嚴重製約,但它仍不失為粵中地區的對外通商口岸、批發市場、交通樞紐和金融、郵電、僑務中心,新聞、醫療、娛樂文化事業仍保持領先地位。

『肆』 江門市蓬江區流動空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江門市蓬江區流動空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11月04日,主要經營范圍為組織、策劃:文化活動等。
法定代表人:譚麗雪
成立時間:2010-11-04
注冊資本:3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0703000055156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江門市迎賓大道西3號401—405號部分

閱讀全文

與江門文化空間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