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祖國的傳承文化
文化傳承創新是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是文化發展繁榮的基本規律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凝聚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起著重要的紐帶和基礎作用。其中諸如以人為本,講究誠信,強調和諧,重視教育,倡導德治等等,在當今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文化建設中,仍然是重要資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對於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國人民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先進文化是健康的科學的向上的,是代表未來發展方向,推動社會前進的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它影響人的精神和靈魂,滲透於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是否擁有先進文化,是否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決定一個政黨、國家和民族的素質、能力和興衰。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有繁榮的經濟,也應該有繁榮的文化。中國先進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體現了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傳統,就如同浮萍,沒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園。文化認同與文化傳承是民族賴以生存的基礎和繼續發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當然,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第二個十年,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沖擊,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競爭中生存與發展,核心是文化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種文化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即使是優秀的文化傳統,也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實現現代性的創造性轉化,同時融入民主精神、科學精神、市場精神、法治精神、競爭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遠保持創新精神,才能譜寫新時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賦予其新的內涵與活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就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在這里,悠悠古韻與勃勃生機是有機結合的,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是內在統一的。傳承是基礎,創新是生命,兩者不可偏廢。對此,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的認識。
㈡ 中華民族有哪些傳統文化值得我們傳承和弘揚
最傳統的待人接物,餐桌禮儀,社交禮儀。對父母,對尊長,對兄弟,對上司,對屬下的禮儀制度。如果說七八十年代,扶老人過馬路是一種時尚,那現在老人碰瓷就是社會風氣的倒退。
㈢ 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傳承的是什麼文化談談您的想法吧
作為大學生,對於古今中外的文化應該是吸取有益的進步的文化,剔除糟粕,以開放的心境,海納百川,吸取人類優秀文化,所以,應該傳承優秀文化
㈣ 什麼叫傳承文化
文化傳承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行為意識和社會制度路徑選擇具有巨大影響,而文明進步對於人類社會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可以說,社會系統演化是文化與文明兩股力量交互作用的結果。文化基於歷史傳承,文明基於科學進步,兩者雖相互影響,卻遵循著各自的規律。當文化傳承與文明進步的張力保持一致時,兩者會形成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和諧狀態;當文明進步與文化傳承發生離變並達到一定臨界點時,文明基於自身的進步規律會與文化產生摩擦。這時,制度創新成為協調文化與文明關系的內生性要求,並可能產生兩種結果:一是引起文化的強制性變遷,以適應文明進步的價值觀與制度範式要求;二是文化對文明形成掣肘,使人們的行為保持在與文化傳承相適應的價值範式與制度範式之中。一種良性互動的結果是:文化傳承、文明進步與制度創新形成新的發展合力。
改革開放是在傳統文化價值觀和計劃經濟體制與工業文明所必需的個體創新性不相適應的情況下,發生的一場集文化變遷和文明進步於一體的經濟社會體制創新
中國傳統文化信奉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人對自然的依存,注重人與自然的整體協調關系。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並不局限於人的共同體內部,而是包容了天、人、道(客觀規律)之間的根本關系。中國封建社會中長期保持的多子分承的家庭財產分配製度、祠堂族田以及一些賑濟與借貸性質雙兼的倉、會經濟制度,是與這種文化價值觀相一致的制度安排。由於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的整體和諧理念對於民族行為意識的影響,在中國歷史上,每當社會發展顯著背離整體和諧的發展路徑時,就會出現激烈的社會變遷現象。均富、和諧的整體主義價值觀以及由此產生的國民意志與社會選擇傾向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近代中國革命勝利並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具有歷史必然性。
文化缺陷往往伴隨著文明的發展而逐漸暴露出來,並成為文明進步的束縛。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人與自然、個體與整體相互調適,存在的基本問題是對個人價值、自主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忽視,並導致個體盲從於整體與傳統,滋長了守舊意識與等級制度觀念,淹沒了個體主動性的發揮。現代工業文明需要人們具有獨立自主意識、創新意識,需要個體充分發揮主動性,需要人們獨立決策、自主經營、自由競爭,而這些恰是受到傳統文化和傳統計劃經濟體制排斥的。因此,從這樣的角度觀察,我國的改革開放,是在傳統文化價值觀和計劃經濟體制與工業文明所必需的個體創新性不相適應,以至於嚴重束縛了中國現代文明進步的情況下,發生的一場集文化變遷和文明進步於一體的經濟社會體制創新。實行改革開放,並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文化價值觀與文明進步的要求相適應,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制度建設過程中的一個必然時期。
可見,正是文化傳承與文明進步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決定了我國改革開放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性。顯然,這場制度創新,以彰顯個體主體價值觀為文化特徵,以追求市場競爭主體利益最大化為價值目標,以經濟文明進步為社會發展向度,以市場為配置資源的基礎性手段。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文化傳承出現了一種趨勢,即由強調整體和諧的文化價值觀向更強調個體和物質利益的文化過渡。
個體主義與物質利益中心主義價值觀,必然要向將個體置於整體發展之中的和諧價值觀發展過渡
個體私營經濟的獨立自主意識與產權邊界意識、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規則與自由流動的資源配置方式,使得人的個體性、自主性得到了極大開發,個體主體價值觀在這種經濟制度創新中逐漸顯性化,並對工業化、現代化起到了強大的促進作用,對個體主體性缺失的傳統文化缺陷也具有顯著的矯正意義。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工業化、現代化的發展,我國社會出現了許多值得反思的不和諧現象,其中分配不公與生態環境過度受損是兩個典型的不和諧問題。這與市場經濟體制發展過程中個體主義價值觀膨脹是密切相關的。一些主體利用其占優的資源配置權,進行有利於自身的資源配置,使得利益天平向自己一邊傾斜。當這種傾斜達到一定程度(基尼系數、環境可持續性指數是顯示這種傾斜程度的指標),便造成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沖突,形成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和諧。
正如在天人合一的文化意識下個體性往往容易被磨滅一樣,個體主義與物質利益中心主義現象發展得過分突出,不僅會背離傳統和諧文化的價值基礎,而且同樣會束縛社會效率與現代文明的可持續發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些不和諧現象,正在成為文明進步本身發展的障礙。這表明,如果個體主義放棄整體和諧是個體發展的前提條件這一長期約束因子,就會表現出對經濟社會整體發展的危害性。因而,實現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價值理念創新――構建個體與社會整體協同的和諧文化價值體系――已經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可見,放棄整體性前提的過度個體主義與物質利益中心主義價值觀,必然要向將個體置於整體發展之中的和諧價值觀發展過渡,否則任何個體最終都難以獲得長久的幸福生活,任何文明進步都將因社會矛盾加劇而停止。拉美現象在本質上就是由過度個體主義價值觀與自由主義制度安排下的貧富差距擴大而引起的。這也就是新世紀初期以來,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和文化背景。
建立一種基於「個體―整體」統一性的和諧社會價值理念與制度架構,實現現代文明進步中的文化糅合與制度創新
改革開放的制度創新在一定意義上是以激發個體積極性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個體價值觀為基礎的,這種個體價值觀的凸顯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文明進步的要求。與馬克思設想的社會主義是在資本主義的個體主義價值觀充分發達並暴露出大量缺陷之後的制度創新不同,中國是在一直缺乏個體主義價值觀基礎上發展社會主義的。因此,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價值觀創新必將隨之而來。由此可見,文明進步本身存在的「創新性毀滅」不僅存在於文明自身即新文明對舊文明的「毀滅」,而且也激盪著文化的演化,帶來文化觀念的革新。在中國市場經濟制度創新過程中,個體價值觀的發揚確實對工業化和現代文明進步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過度個體主義的價值觀對文明進步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利的,並且已開始在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產生危害。糾正過度個體主義與物質利益中心主義價值觀,把個體發展置於整體和諧發展和以人為本的發展價值前提之下,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價值觀條件。
這是一種和諧價值觀的回歸,但並非向歷史上缺乏個體主體性的社會狀態與文化價值觀回歸。這是一種經過了市場經濟與個體主體價值觀洗禮的和諧文化回歸,是一種獲得了市場經濟的個體動力又指向整體利益協調的和諧文化回歸。建立這樣一種基於「個體―整體」統一性的和諧社會價值理念與制度架構,實現現代文明進步中的文化糅合與制度創新,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制度建設過程中的又一個必然時期,即和諧社會建設時期。
㈤ 作為一名中職生我們傳承的是什麼文化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18
㈥ 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內涵和核心是什麼
我覺得你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核心理念就是,你必須保持孝順,因為我覺得孝順源遠流長,中國文化上下5000年的文明中。我覺得孝順是位居榜首的,因為我覺得一個對於自己父母好的人,尊重父母的人,懂得孝順父母的人,他才會在社會上有所作為,百善孝為先,我覺得一個善良的人,他首先要是要非常孝敬自己的父母,因為中國古代孝順父母的。他都是非常具有作為的,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孝順是至關重要的。
㈦ 什麼是文化傳承
1、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文化傳承就是指這兩種財富在上下兩代人之間的傳遞和承接過程 。
2、文化傳承,需要的是言傳身教,腳踏實地,需要活鮮的思想和生命。
3、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從社會歷史到家庭傳統,很多美好的東西都在漸漸被現代的東西取代,學會傳承,使這些東西不致消失,是整個社會和每個家庭的責任。
4、培育先進的核心價值觀,形成全社會的文化價值共識,這是文化自覺和文化傳承的核心內容。
(7)我們傳承的文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真正的文化傳承,應體現出文化的自覺。
所謂文化的自覺,就是指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創建,就是對既有文化要有自知之明,形成文化價值共識,要對文化發展的目標、任務、動力、途徑、資源、方法,對文化發展的歷程和未來走向等有充分的認識,要有對之進行深入探索和研究的自覺意識和切實行動。
傳承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才是傳承的目的。我們既要做文化命脈的維系者,又要做文化發展的推動者。在文化傳承上,應該是繼承傳統而又超越傳統,探索現實而又面向未來,循規蹈矩而又離經叛道。文化發展貴在創新。
「新」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發明,一是發現。發明就是創造出原來沒有的東西;發現則是發現了前人不曾知曉的或被遮蔽、被忽略的具有現代價值的東西。當今談文化傳承,就是要提倡創新性的文化傳承。
㈧ 中國還有什麼值得傳承的文化
1.老建築據說北京大學要拆除南門的老樓,因為管線老化,更換困難,有很多人扼腕嘆息,國外在保留老建築時沒有這么做。
我們這個以悠久歷史著稱的民族在舊城改造的時候,絲毫不會在意損毀歷史的見證物,試想如果埃及沒有了金字塔,光是紙莎草書文,我們如何去體會埃及文明曾達到什麼程度。
如果不保留幾十年,近百年的建築,我們如何能看到五百年的建築?面對僅存的老建築,我們應該保護,讓它繼續存在,不然我們如何對後人去說我們的文化2.白酒文化洋酒在夜場的風行,成為年輕人追逐的時尚,啤酒在日常如同雪碧,可樂一樣成為解渴和伴隨聊天的尤物,葡萄酒是浪漫的佐餐飲品,但我們中國傳統白酒的身影卻少見於年輕人的筵席之上。
有人誤以為白酒是年長的人的愛好,其實不然,只要你用心品咂,就能體味到白酒的妙處。中國幾千的歷史文明,白酒自唐宋就是文人墨客,書畫名人的喜愛之物,多少膾炙人口的好詩詞,好典故,均來自白酒激起的興奮,象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辛棄疾的「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等等,我們置身於文化深厚的國度,卻不能完全體會這文化的內涵,品味這連外國人都稱道的美酒,何嘗不是浪費3.京劇,崑曲等戲曲身邊的年輕人都喜歡韓國歌曲,某某歌星的見面會,粉絲瘋狂前往。這個叫流行,叫時尚,叫前衛。
而有著兩百多年歷史,經歷幾代人用心演繹的京劇,卻只能在北京,天津,上海,等極少的幾個地區,在極少的場地和觀眾見面,崑曲是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珍貴藝術,也很少見了。
這么精湛的綜合藝術,蘊涵了中國文化的表演,音樂,文學,美術,書法,功力,歷史等等元素,世界僅有的民族特色的戲劇體系,它在我們和我們的後人哪裡還能被繼承和發展嗎?4.曲藝近幾年,相聲界的幾位巨星隕落,為這個曾經送給全中國人歡笑的行業籠上一絲陰霾,盡管郭德綱和德雲社的興起,受到京津喜愛曲藝的人士的推崇,但仍然不是百花齊放的景象。相聲的後繼乏人,才使得老藝術家的去世引人注目。
中國的雜技在世界比賽上頻頻獲獎,但國內的觀眾有多少喜歡看的?中國的魔術表演者也是鳳毛羚角。還有評書,大鼓等等,這里提及的都是中國觀眾應該關注,急待有人才出現的藝術品類
5.中醫中葯從神農嘗百草,到《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再到現在依然為人稱道葯效良好的「同仁堂」,中醫中葯為人民健康扶正祛邪做出了多少貢獻,在新的領域比如癌症的輔助治療,糖尿病的治療,中葯也還在發揮著特殊的作用,但它也面臨著老輩行醫人的老去和年輕人接班的問題,甚至近些年有了中醫廢存的爭論,其實,中醫在多年的行醫經驗中,積累了大量適合中國人體質的治療方法和用葯經驗,而且中葯的用途也依然適用於現在和將來的醫療需要6.書法國畫中國的文字,凝聚人類智慧,書法把文字演化成美麗的包涵精氣神的圖形,它在藝術,養生,氣功等方面都有益於人身心健康的作用。
但中國的青年有多少人把漢字寫好看了,更難說對書法的研究,書法專業的研究生也屈指可數。國畫則是高踞高雅門庭,學習繼承的人里,能再現古人,創新發展的也較少。
這些寶貴的藝術代表中國特色的文化,應該受到重視和弘揚
㈨ 中國傳統文化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去傳承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其實有很多方式都進行傳承,主要包括兩方面:思想上的傳承以及行動上的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特別廣的概念,它不僅包括傳統文化思想,同時還包括傳統工藝。或許很多人都覺得這些事情不是我們普通人的行動所能夠影響的,認為這應該是一些專業人士的責任。然而,殊不知每一位中國人都有著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責任,對於這件事情,只要我們注意身邊的一些細節,就是能夠做好的。
在我看來,我們身邊很多小事其實都是繼承傳統文化的一種,所以人們不要忽略身邊的小細節。盡管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是一件大事情,但是在我們每個人的一點一點的努力下,這件事情也是很容易實現的。
㈩ 中國傳承的文化精髓到底是什麼,又是什麼內外在原因導致墮落,被外族侵略。
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以儒釋道三家學說代表的倫理、道德與因果教育。幾千年的中國歷史可以看出,凡是符合這三教教育核心的都是繁榮發展的時代,違背的都是墮落苦難的時代。說到內在原因,從清末慈禧太後開始,宮廷不請儒釋道的老師講課了,民間也只重形式而不重實質了,寺院庵堂不以講經教學為主了,人們的根開始壞了,腐敗叢生,欺軟怕硬,導致了人們沒有了民族的自信心,無法覺醒,這是主因;輔因是在列強侵略的一兩百年中,人們流離失所,過去普遍的大家庭制度沒有了,教育也疏忽了,清朝被滅後,民國建立,但是沒有建立禮樂制度,人們無所適從,也沒有依據孝道來選賢與能,國家被別有用心的野心家們掌控,導致社會混亂,體制不全,人民的素質和文化修養也進一步下滑。再加之列強利用侵略之機,進行文化侵略和西化教育,排斥傳統文化的教育,導致人們在近一段時間中對我們祖先的文化實質及優秀成果無從了解,反而加以反對、摒棄,沒有了民族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這是我們這一兩百年來的人們不幸的根源。如果要重新覺醒和實現中國夢,就要恢復傳統文化,讓人們了解傳統文化的實質與好處,重拾民族的自信心,重建禮樂制度,才是當務之急與復國之本。
中國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保留了幾千年文化(包括可讀寫的歷史與文獻)的文明古國,可見其傳統的文化是經過歷史與時間考驗的,並非如某些不明就裡的人認為是舊時代的枷鎖和統治人民的工具,而西方的殖民經驗不過短短幾百年,尚未見到世界的和諧,也不被大多數國家民族認為是和平的範例,目前也已經流弊叢生,而某些人卻慫恿著人們向著全盤西化的道路繼續邁進,而不顧過去的歷史事實一昧否定傳統文化,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英國劍橋大學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著名歷史哲學家阿諾德·約瑟夫·湯恩比在他一生研究世界各國歷史後得出結論: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只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一個外國人研究中國歷史後尚且如此推崇,更何況我們自己呢?如下節錄部分湯恩比博士的《展望21世紀》中的內容,希望大家能了解我們的歷史,重拾民族的自信心(在此特別推薦大家看《湯恩比博士看二十一世紀的世界》這個視頻):
中國歷史不斷地周而復始的改朝換代。然而,中國比西方更成功的解決了兩個主要問題。其一,數百年來,中國國內在和平而有規律,相對較安定的環境中,成功地維系了數百萬人的團結一致。再者,中國成功的融合了一個外來的思想文化——佛教,佛教豐富了中國本土文明。
在歷史上。中國曾有超過五百年的分裂時期(春秋戰國的五百年中,中國分裂成許多小諸侯國),但是在公元前兩百二十一年,整個國家在政治上大一統了。之後,中國的政治始終是統一的局面,再沒有長期分裂過,且在文化上,從未喪失她的整體性。
早在公元前兩個世紀,漢武帝已經了解,要保持中國政治的一統,必須培訓一批專業優秀的政府官員來維系,官員的合格標准,他則選擇對儒家哲學精通深入程度來考核。
二十世紀的人類與公元前三世紀(戰國時代)的中國人,在心態上非常相同。我們已經成為政治分裂,以及由於政治分裂而導致的國與國之間的競逐與戰爭,這種古老習慣的囚奴。這種習氣已經根深蒂固的深植於我們心中,使我們不願意從這習氣牢籠中解放。然而,我們現在已經意識到,如果不能實行全球性的政治統一,這種毀滅性的疏離將導致所有生命的毀滅。
我們膽敢希望中國能滿足世界迫切的需求嗎?自從羅馬帝國解體以來,西方的政治並沒有致力於重建統一,而是破壞性的企圖阻止統一。西方已有意使自已不具有政治上統一世界的資格。中國過去的成就和歷史經驗,已使其具足統一世界的資格;這正是西方所顯著缺乏的。在這種成就的力量上,中國比任何其他國家都更有希望,帶領人類政治進入大一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