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文化消費是什麼意思
文化消費是指用文化產品或服務來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一種消費,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旅遊觀光等方面。
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文化消費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文化消費呈現出主流化、高科技化、大眾化、全球化的特徵。
文化消費的內容十分廣泛,不僅包括專門的精神、理論和其他文化產品的消費。也包括文化消費工具和手段的消費;既包括對文化產品的直接消費,比如電影電視節目、電子游戲軟體、書籍、雜志的消費,也包括為了消費文化產品而消費各種物質消費品,如電視機、照相機、影碟機、計算機等,此外也需要各種各樣的文化設施,如圖書館、展覽館、影劇院等。
(1)什麼是文化消費擴展閱讀:
文化消費在人們生活消費中的比重逐步增加,特別是隨著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培育和擴大文化消費更是成為政府、企業和民眾共同關注的焦點和發力的方向。
文化消費則是指微觀層面的文化服務,既包括文化內容消費,又包括文化設施消費,同時又融合於教育、科技、體育等公共領域服務類消費。此類靠政府主導,以滿足服務對象基本文化消費需求,屬於文化事業保障行為,參與消費的對象屬無償消費行為。
『貳』 談談你對文化消費的看法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文化消費越來越多地進入了人們的生活領域,文化消費在人們生活消費中的比重逐步增加,特別是隨著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培育和擴大文化消費更是成為政府、企業和民眾共同關注的焦點和發力的方向。
一是作為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對象,文化消費則是指微觀層面的文化服務,既包括文化內容消費,又包括文化設施消費,同時又融合於教育、科技、體育等公共領域服務類消費。
此類靠政府主導,以滿足服務對象基本文化消費需求,屬於文化事業保障行為,參與消費的對象屬無償消費行為。
二是作為文化市場消費主體或對象,文化消費則是指宏觀層面的有償文化服務,指的是人們購買各類以內容為主要消費對象的文化產品或服務來滿足其精神需求的一種消費。
主要包括電影消費、舞台演出消費、音樂消費、報刊消費等諸多方面。這些文化消費行為主要體現為貨幣支出上,以購買形式進行消費的行為。
三是作為產業或產品供給渠道,文化消費是文化產業和公共文化服務的第一資源,是整個文化產業流程的關鍵因素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都是需要以目標消費為出發點。文化產業的流變速度很快,如果沒有做到重點關注整個產業發展的話,是很難做好文化產業的。
同時,文化消費的高低一方面取決於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另一方面取決於文化產品的供給。事實上,文化消費需求正形成一種「倒逼」,促使文化產業以及相關產業的加快發展,推動藝術創作與生產的發展繁榮。
文化消費的外延
目前,雖然國內文化外延消費品市場尚處於起步階段,但隨著國內文化市場的繁榮及消費者的成熟,文化外延消費品需求將成為消費主流。
文化消費外延通俗地講就是,通過自主創新、創意設計和內容再開發,加快推動某一個產品或品牌的消費拓展,或者是「衍生品市場」,從而實現「雙贏」或者「多贏」。
『叄』 文化消費
我市城市居民文化消費淺析
文化消費是人們用於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等相關方面的支出和消費活動,是促進社會文明、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對我市城市居民文化消費構成、現狀及發展建議做淺顯分析。
一、目前城市居民文化消費的主要內容
目前城市居民文化消費活動主要集中在:看電視、報紙、影碟和光碟;還有上網、聽廣播、打麻將、打牌;再有是逛公園、運動健身、盆栽養花、旅遊、看學習研究類書籍、看戲劇歌舞、繪畫書法等。有關調查資料顯示:90%以上的居民每天都看電視;每天看書、看報、上網、學習的近50%,且大都集中在機關公務員、事業單位和學生群體中;其它文化消費活動占的比例較小。從中可以看出文化消費構成較單一,除上網、旅遊屬於新興文化消費項目外,其它主要內容屬於傳統項目,這些活動的消費范圍和環境局限性大,消費層次偏低。居民文化消費主要目的是放鬆自我、休閑娛樂。以上內容說明目前居民文化消費尚處適當改善生活環境、休閑減壓的初級階段,也說明文化消費結構有待優化。
二、文化消費支出狀況
1995年至2004年的十年間,文化消費支出在我市城市居民消費構成中所佔比重最低的為6.80%,最高的達10.68%,平均為8.24%,在全省位次比較靠後且各年份間發展也不平衡。表明居民文化消費整體水平偏低,其主要原因:一是受當前收入水平和預期收入影響,支付能力弱;二是沒有形成理性文化消費觀念,不願意拿出太多的錢用於文化消費;三是居民對現有的文化娛樂生活內容質量感到不滿,又沒有太多新消費熱點,抑制了文化消費支出。另外,居民的受教育程度,社會的宣傳輿論導向,消費環境等諸多因素的變化對文化消費都起著一定作用。
三、提高居民文化生活質量的建議
城市社會經濟調查隊資料顯示:1995年至2004年我市城市居民消費構成中的娛樂文教服務支出平均年增長1.07個百分點,人均消費支出額在全省排列中下游位次。表明我市居民文化消費水平提高速度有待加快,又表明文化消費潛在較大能力和空間。按照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要求,結合我市居民文化生活發展水平和現狀,在制定「十一五」發展規劃時應注重提高城市居民文化生活質量。建議如下:
(一)、引導、激發居民文化消費熱情。隨著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物質生活消費水平提高的同時,精神文化生活消費需求同樣會擴大和延伸。有關部門要通過媒體等多種途徑,宣傳、倡導文化消費的觀念,培養良好的消費習慣。引導居民自覺地以不斷提高文化素質、滿足精神享受、實現自我全面發展、追求較高的生活品質為目的,自覺進行文化消費活動,培養良好的消費習慣,促進居民文化消費不斷升溫。
(二)、加大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文化消費環境。建議要加大對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在城市發展規劃布局時應留下三分給人玩。政府應建設更多的公園、圖書館、文化館、科技館、文化廣場、社區文化設施等,並依託這些公共文化設施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滿足居民實際文化需求。創造較好的文化消費環境,引導居民提高文化消費水平和質量。
(三)、培育新的增長點,優化文化消費結構。對目前居民最熱衷的文化消費項目進行挖掘,提升起內涵、層次和服務質量,擴大服務范圍,從中培育出新的消費增長點。如有關部門要積極提供積極向上的精神食糧和健康有益、多姿多彩的文化產品,開拓發展智力型、藝術享受型、娛樂健身型等大眾消費項目。再如目前幾乎所有的居民每天都看電視、讀報紙,那麼電視服務、報紙出版就可以通過增設、調整相關電視欄目,發展數字電視或擴大報紙發行種類等培育新的文化消費增長點。開拓新的文化消費領域,引導居民多往國家鼓勵發展的文化消費熱點和領域進行文化消費活動,促進消費結構的換代升級,把居民潛在消費能力轉化為現實消費,提高城市居民文化生活質量。
『肆』 普通消費和文化消費的特點
消費者市場的基本特徵如下:
1.非盈利性。消費者購買商品是為了獲得某種使用價值,解決自身的生活消費需求,而不是為了盈利去轉手銷售。
2.非專業性。消費者往往缺乏專業的商品知識和市場知識,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容易受到商家,廠家宣傳,服務態度和商品質量的影響。
3.層次性。由於消費者的收入水平不同,所處社會階級不同,因此消費者市場的商品具有一定的層次性。
4.廣泛性。消費者市場不僅購買者人數眾多而且分布地域廣,從國內到國外,從城市到農村,消費者無處不在。
5.替代性。消費者市場除了少數商品不可替代外大多數商品都能找到互換使用的商品和替代品,因此消費者市場的商品具有較強的替代性。
6.流行性。消費需求不僅受到消費者的內在因素影響,也會受到時尚,環境,價值觀等外在因素影響,因此消費者市場的商品具有一定的流行性。
『伍』 文旅融合時代,「文化消費」消費的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我們現在去旅遊的時候都會買一些文化的周邊產品,所以說文旅結合是現在的一個潮流和特點文化消費,其實我們消費的究竟是什麼呢?其實文化消費就是消費的一些旅遊產品,其實也是人們的一種情懷,我們都知道我們在出去旅遊的時候會看到很多優美的景點,但是這些景點不能只留在我們的記憶里,所以一些景點就會推出一些文化旅遊產品,這些產品可以讓遊客們帶回家,回想起在景點旅遊的美好時光,我覺得也是不錯的,這樣也可以給孩子或者家人留做一些紀念。
我覺得如果沒有這些文化產品,可能旅遊也不會像現在這么有趣,可能只能看過,以後就沒有什麼印象了,如果能帶一些產品也可以證明自己去過這個景點遊玩。文化消費其實主要消費的是一種情懷。
『陸』 傳統文化消費是什麼
傳統文化的消費常常是購買筆墨紙硯以及一些字畫的消費。
『柒』 什麼叫文化消費和消費文化
"消費文化",是指直接進入文化消費領域、滿足人們日常文化需要的產品和活動,也包括為了直接消費而進行必要的再生產(復制)和輔助性創造活動。
"文化消費"是人們用於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等相關方面的支出和消費活動,是促進社會文明、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捌』 文化消費特徵
文化消費的特徵,就是把文化變成產品,然後銷售出去,例如電影演唱會都省文化產品。
『玖』 你是如何理解現代社會的消費文化的
消費文化
消費文化,是指在經濟和技術發展導致的全球競技運動中,消費本身已經成為文化的一種主導力量,因而具有文化特徵。用鮑德里亞的話說,當今社會「消費」不是一種附屬於生產的消極行為,而是成為「生產力的一種有組織的延伸」。[1]
消費文化是指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中,人們在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社會生活以及消費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消費理念、消費方式、消費行為和消費環境的總和。
中文名
消費文化
表現
消費理念、消費方式
區別
極力追求炫耀性
興起原因
20世紀90年代中期
快速
導航
興起原因
定義
消費文化
文化是人類社會的創造性的並經過實踐檢驗的優秀成果的結晶,是社會文明的內在本質。然而很多人把一些非文化、反文化的東西歸結為文化,這是非常荒謬的。消費文化包括物質消費文化、精神消費文化和生態消費文化,它是社會文化一個極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人類在消費領域所創造的優秀成果的結晶,是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政治制度、經濟體制、經濟發展水平、人們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居民的整體素質等都對消費文化有重要的影響。
消費文化與消費主義的區別
消費主義是在西文國家曾經出現過的一種消費思潮,它極力追求炫耀性、奢侈性消費,追求無節制的物質享受,並以此作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價值所在。這與消費文化恰好是背道而馳的,是反文化的東西,是「文化垃圾」。因此尹世傑教授專門撰文指出:「要為消費文化正名,要弘揚消費文化、反對消費主義、要充分發揮消費文化的作用」。
消費文化是文化在消費領域的滲透與發展,消費文化是一門全新的學科,它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進一步加強對消費文化學的研究,進一步發揮消費文化對消費從而對生產、 對經濟發展的引導作用,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今後的重要任務。
消費文化與文化消費
"消費文化",是指直接進入文化消費領域、滿足人們日常文化需要的產品和活動,也包括為了直接消費而進行必要的再生產(復制)和輔助性創造活動。
"文化消費"是人們用於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等相關方面的支出和消費活動,是促進社會文明、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興起原因
消費文化興起的歷史條件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開始實行一周工作五天的作息制度。從2000年起,一年法定的節日天數從6天增加到10天,並因此而形成了每年三個「黃金周」制度。制度性休閑時間的增加,大大激發了城市居民參加休閑活動的熱情,休閑消費文化也因此在城市廣為流行。從全國各大景點洶涌的旅遊者大潮,到花鳥蟲魚、奇石怪物的玩家,從網吧的網上沖浪者,到餐館酒樓的美食家,從像章、糧票、郵票的收藏者,到攀岩和漂流的愛好者,無不說明,居民休閑活動已經高度分化,休閑花費也大大增加。可以說,休閑消費文化的興起,構成我國社會變遷的一部分,它是現代化歷程發展到了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
消費文化興起的必然
從社會學角度看,休閑的產生,根源於休閑與工作的分化。而休閑與工作的制度性區分,則是工業化的產物。在傳統社會,工作與休閑之間並沒有嚴格的制度性區分。例如,在忙的季節(如收獲時期),人們的休息時間被減少到極限,而閑的時期(如冬季),則整個季節都可能是休閑。在這里,人們的活動服從的是自然節奏。隨著工業化以來機器的大規模使用,人的活動不再受自然節奏(如農作物生長的自然周期)的限制,而是服從於機器的節奏,於是,人與機器的結合,導致新的制度性時間安排和嶄新的社會節奏的形成。在這種節奏中,工作和休閑發生了制度性分化,各自有了不同的時間邊界。與此同時,工作與休閑被賦予不同的功能。
『拾』 文化消費和消費文化到底有啥不同 知道的請詳細說說
文化消費是指在文化產業相關的消費,而消費文化是消費所產生的文化,完全兩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