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看待沒有文化並不可怕,但不能沒有素質
文化,是社會現象。素質,是個人修養。你所遇到的那個男人,他的言行舉止,其實也是被這個社會影響的。或許,他比大多數人都要聰明,都要勤奮。但是,因為讀書少,他總受別人白眼。為了打那些嘲笑他的人的臉,他拚命工作,憑本事(正當的與非正當的)當上了領導。但是,還是因為讀書少,連手底下一群大學生員工都背地裡譏笑他。「領導又怎麼樣,還不是一個小學都沒畢業的鄉巴佬…」或許,在工作上,他比任何人都要聰明,都要努力…所以他當然受不了這種冷嘲熱諷,尤其是這些刺耳的聲音,竟然還是自己的下屬說的。這種情況下,他早就心理扭曲了。
㈡ 一個好男人的基本標准
衡量一個好男人的基本標准
女人這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找一個好男人,那好男人的標準是什麼呢?看看與你所想的的是否吻合吧!
1.
不一定要浪漫,但一定要負責任。不一定要掙大錢,但一定要養家。不一定要事事聽父母,但一定要有孝心。不一定要三從四德,但一定要寵老婆。不一定要飛黃騰達,但一定要有時間陪家人。不一定要管孩子,但一定要愛孩子。不一定要大男子主義,但大事發生一定要拿得了主意。
2.
男人最大的時尚就是多在家呆一呆,多收拾收拾家,這是一種心境
3.
沒有文化沒關系,但一定要有教養。教養是帶有某種天生的素質和一點點積累
4.
好男人要懂得節制,物質的釋放,精神的釋放都很容易,但是節制很難
5.
關於朋友,不是整天廝混在一起。作為朋友,就有罵他的義務
6.
責任是男人的脊樑,是頂天立地的支柱;即使做不了一個偉大的男人,也要做一個負責人的男人
㈢ 「一些有文化的人,卻沒有教養」你怎麼看
要給文化下一個精準的定義,確實不容易。
我曾經的大學老師曾說過一句,令我至今印象深刻:有知識並不代表有文化,沒有知識,也不代表就沒有文化。簡而言之,並不是說你擁有幾個大學本科、碩士博士文憑,就代表你是一個有文化的人;反過來說,有些人或許因為一些原因而沒有辦法踏進大學的校門深造,但他們卻通過自己的學習而在很多方面達到專業的程度,也不能因為這樣的人沒有文憑,就說人家沒有文化。
一個自律的人,一個隨時用高標准要求自己,無論從事哪個領域的工作,最終都能取得一定的成應試。人的貧窮和富有都是外在的約束,真正值得贊頌的是內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樣的堅韌品格最讓人欽佩。
貧窮的時候,物質上的困難很有可能會磋磨一個人的心志,讓他逐漸失去信心和努力的動力,從而墮落下去。而富裕的生活也會使人沉迷,逸豫可以亡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貪圖享受的人會失去吃苦的能力,也失去奮斗的精神,最後在富貴的生活中埋沒自己曾經的人生夢想,止步於驕奢淫逸的生活。只有在這兩種情況下都能約束自己,不停上進的人,才是真正有文化有本事的人。
㈣ 有文化就等於有教養
有文化未必有素養!
文化其實是一種理念性的東西
人是感性跟理性相結合的
當感性佔大多數時 所有理性都會拼砌
文化流氓~ 文痞~ 哪個又沒有文化?
學歷未必低~但做出的事也未必見得有素質
再者~素質~!何謂素質~只不過是大眾心裏面的一個對為人處世的一個平衡標准罷了~
對於全社會而言,公認的有教養是指遵從社會各階層都認可的行為方式,就是按法規及社會公共道德行事。比如早些年,有人問你「您貴姓」,有教養的人一定說「我免貴姓阮」,可如今若沒有半百年齡的人都不免貴了,連電腦的文字輸入系統,都不把「免貴」作為一個片語了。可見如今「免不免貴」都與教養無關了。是這個時代把那個時代的教養給免了。
比如在西方社會,最沒教養的行為就是闖紅燈了,多麼紳士的男人一旦闖了紅燈,那比啥都要丟面子。可是在咱們這兒,誰的面子大,誰的身價高,反倒理直氣壯地闖紅燈,那算特權,不算沒教養。在西方無論是登機還是上火車,大家都是一樣的排隊,不排隊先行的人,就是沒教養的人,可在咱這兒,貴賓室就是為某些大人物不排隊就可先行准備的。誰能說那些人都沒教養?我們這邊把他們那邊的沒教養給顛覆了。
教養在國人的價值體系中好像是讀書人,有身份、有身價的人才有的「專利」,像滿街叫喊「磨剪子戧菜刀」,喊「破爛換錢」的人就不會有教養,因為他們不會打領帶,不懂得吃西餐,聽不懂德彪西、門德爾松,他們甚至不知道尼克松與落葉松哪個鋪地板更好。可是他們知道不能糟蹋用汗水換來的糧食,他們信奉著父債子還的原則,他們按過手印的白條,就是他們一生的信守,我們看看那些最有慈愛之心的人,把孝道與人道能擰在一起的人,就是我們沒有多少文化的祖輩們。他們的教養不是一個人的教養,而是一個民族的教養。
在廣闊的田野里,他們隨地吐痰慣了,可進入城市他們就能憋得住;在鄉下他們大嗓門地說話,到了城裡,他們不是比城裡人還悄聲細語嘛,你以為他們怕你嗎?不是的,我們的農民怕過誰?蔣家王朝的八百萬軍隊,不都是我們鄉下那些「沒教養」的農民軍隊打垮的嘛,無論你大漢、大唐、大宋,哪一個王朝的更替不是我們的農民打垮的。如今的農民怕的是壞了人家城裡人的規矩,這不是教養是什麼?中國農民的教養是我們家族、民俗文化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它不跟風,不隨派,有超強的穩定性。
倒是一些出入於星級大酒店,常吃西餐,聽音樂會前排就座,為了減下身上多餘的贅肉,為了顯示也貴族了去打高爾夫、打保齡球的人最缺少教養,他們以為教養就是給女士開車門,上電梯讓女士優先,會贊美漂亮的女性,可那些女士若換成了下崗女工,換成了鄉下的婆婆,他們的教養還會保持嗎?有文化不等於有教養,有教養未必有文化。
人的教養不應該是身份的高貴,也不該是禮儀、禮節上的文質彬彬,溫良恭儉讓,而是人性上的仁善,是對待一切生命的敬畏與熱愛。審視一下我們做人的教養,有多少是做給別人看的,而不是我們自身的心靈需要。當教養被我們異化成人的身份的外罩時,我們的教養也就成了白痴頭頂上的桂冠了。這樣的教養有與沒有都不能提升我們民族的整體素質,即便有人練就了這樣的教養,也無非是多了一些有教養的白痴。
㈤ 「一個人的教養,和文化無關」這句話真的正確嗎
在我看來,一個人的教養和其文化程度的高低有一定的關系,但這並不是絕對的。在大多數人眼中,一個文化水平高的人一般素質都比較高,而文化水平低的人則往往“沒有教養”,其實不然,新聞報道中不乏有與之相反的例子。
實際上,生活中與傳統刻板印象相反的例子比比皆是。高校大學生開豪車撞人後逃逸,城市環衛工人拾重金輾轉還予失主,還有備受關注的張玉環的前妻宋小女,她雖然沒有讀過什麼書,卻用女子的堅毅扛起了一個家的責任,她的眼裡有著永遠不會熄滅的光。所以我們不能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他人,一個人的文化水平不能說明什麼,而一個人的教養也不是體現在文憑上,而是體現在一個人的行為之中。
㈥ 陳道明說文化和教養是兩回事什麼意思
教養和文化是兩回事,有的人很有文化,但是很沒教養,有的人沒有什麼太高的學歷和學識,但仍然很有教養,很有分寸。教養是帶有某種天生的素質和一點一滴的積累。——陳道明
一個人的涵養,不在心平氣和時,而是心浮氣燥時;一個人的理性,不在風平浪靜時,而是眾聲喧嘩時;一個人的慈悲,不在居高臨下時,而是人微言輕時;情侶間的尊重,不是閑情逸致時,而是觀點相左時;夫妻間的恩愛,不在花前月下時,而是大難臨頭時。——陳道明
我喜歡收拾家,這是一種心境,收拾完特干凈,會覺得很舒服。我覺得男人最大的時尚就是多在家待一待。其實把所有該回家的人都召回家,這個社會就會安定許多。現在有多少不回家的人,不是因為事業,而是在酒桌上,歌廳里。如果晚上每個家庭的燈都亮了,也是一種時尚。 ——陳道明
【好男人的基本標准】不一定要浪漫,但一定要負責任。不一定要掙大錢,但一定要養家。不一定要事事聽父母,但一定要有孝心。不一定要三從四德,但一定要寵老婆。不一定要飛黃騰達,但一定要有時間陪家人。不一定要管孩子,但一定要愛孩子。不一定要大男子主義,但大事發生一定要拿得了主意。——陳道明
這個世界不是你的世界,不是說你成功了,你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我覺得做人的最高意境是節制,而不是釋放,所以我享受這種節制,我覺得這是人生最大的享受,釋放是很容易,物質的釋放、精神的釋放都很容易,但是難的是節制。——陳道明
責任是男人的脊樑,是男人頂天立地的支柱。說到的事就要做到,攬下來的事就要扛住,做錯的事就要承擔後果。看一個男人是否成熟,不是看他的年齡有多大,而是要看他能擔起多大的責任。越是優秀的男人,承擔的責任越大,負責任的范圍也越廣。即使做不了偉大的男人,也要做一個負責任的男人。
㈦ 沒文化可以接受,沒素質才可怕
之前有句俗語,沒文化真可怕。坊間還有大量這樣的段子,因為沒有文化鬧出了很多笑話。如今,我們會發現,事實情況是:沒文化不可怕,沒素質才可怕。
看看什麼是沒文化有素質的人。在社區,環衛工人工作時撿到錢包會尋找失主。在農村,目不識丁的五旬老人可以一把屎一把尿地照顧八十歲的公婆。很多的道德模範就屬於這樣的人,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是他們有一顆美好的心。在社會上,對我們這個社會最認可的就是這樣一些人,他們能理解別人,能包容社會出現的一些暫時問題,他們有一個淳樸的胸懷,接納著世間美好的一切。此刻,有無文化已經無關緊要,素質真正閃現光芒。
人的素質包括很多,對自己的認識與定位、對社會的認可與包容、對他人的尊重與接納,而不是睚眥必報,將他人的過錯遷怒於毫無瓜葛的路人,將對社會的不滿報復於無辜的人,將自己的過失牽扯到無關緊要的人,以仇視的目光、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他人,以極端的方式對待社會。
遠的不說,就說近期的幾起事件吧。去瑞典旅遊,肯定是有錢人,能發微博之類的,肯定是有文化的人吧。但是看整個事情的經過,都是沒素質惹的禍。首先,國內的規則意識不是很強,而在瑞典這些國家,是講究契約精神、規則意識,大家必須講規則。而這些國內的旅遊者到國外後,和國內一樣,我行我素,還要唱一哭二鬧三上吊的劇情,國外當然不會領情。你說這事就這樣過去吧,這些有文化的人似乎維權意識很強,在自媒體上斷章取義將事情發出來,顯得自己有多冤枉,外國人多不講道理。當視頻公布,調查結果出來後,這些沒素質的出國旅遊者讓大家吐口水。這也就不難理解央視有條「外出旅遊要講素質」的公益廣告,看來的確很有必要。
㈧ 關於要有教養的名言
1、當眾竊竊私語是沒有教養的表現。——秘魯
2、教養是有教養的人的第二個太陽。——秘魯
3、牧民之道,教養合而成用。——王夫之
4、寬廣的河流平靜,有教養的人謙遜。——赫爾岑
5、與其無教養,不如莫生育。——俄羅斯
6、良好教養的頂點即表現在熱心助人上。——佚名
7、教養是有教養的人的第二個太陽。——赫拉克里特
8、當眾竊竊私語是沒有教養的表現。——托爾斯泰
9、勞動教養了身體,學習教養了心靈。——史密斯
10、凡是有良好教養的人有一禁誡:勿發脾氣。——愛默生
11、偉大人物的天才是和有教養的群眾。——希金森
12、我不知道有什麼比教養一個孩子成人更神聖的職責了。——貝多芬
13、勇氣是智慧和一定程度教養的必然結果。——列夫·托爾斯泰
14、教養是有教養的人的第二個太陽。——赫拉克利特
15、有教養的人在沒有教養的人群里不會得到尊重。——三毛
16、關心公益應當是每個有相當教養的人所共同的。——托爾斯泰
17、貧富不均,教養無法,雖欲言治,皆苟而己。——張載
18、沒有教養,沒有學識,沒有實踐的。——馬克·吐溫
19、關心公益應當是每個有相當教養的。——格里美爾斯豪森
20、有教養的頭腦的第一個標志就是善於提問——普列漢諾夫
21、偉大人物的天才是和有教養的群眾的智力不足相輔相成的。——恩格斯
22、優良的品性是真正的財富,而襯顯這品性的是良好的教養。——洛克
23、要想有教養,「就要去了解全世界在談論和思索的最美好的東西」。——阿諾德
24、優良的品德是內心真正的財富,而襯顯這品行的良好的教養。——約翰·洛克
25、用毆打來教育孩子,不過和類人猿教養它的後代相類似。——馬卡連柯
26、要想有教養,就要去了解全世界都在談論和思索的最美好的東西。——馬·阿諾德
27、把子弟的幸福奠定在德行與良好的教養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的和保險的辦法。——洛克
28、不去讀書就沒有真正的教養,同時也不可能有什麼鑒別力。——赫爾岑
29、有教養的人的遺產,比那些無知的人的財富更有價值。——德謨克利特
30、優良的品德是內心真正的財富,而襯顯這品行的是良好的教養。——約翰·洛克
31、教養就是習慣於從最美好的事物中得到滿足而且知道為什麼。——范戴克
32、讀書對於一個有文化教養的人,是種高尚的享受;我珍視書籍,它是我熱愛的癖好。——高爾基
33、有教養的人,相處一時會使你親切、愉快;無教養的人,共居多年也會使你陌生、討厭。——佚名
34、做導師的人自己便當具有良好的教養,隨人、隨時、隨地,都有適當的舉止與禮貌。——洛克
35、禮貌是一種語言。它的規則與實行,主要要從觀察,從那些有教養的人們舉止上去學習。——洛克
36、教養決定一切,桃子從前本是一種苦味的扁桃;捲心菜只是受大學教育的黃芽罷了。——馬克·吐溫
37、智力享受的方法很多,而且各種各樣,我是指明智而有教養的人,對這樣的人來說生活就是思考。——西塞羅
38、擁有書籍就是教養的證據嗎?果然如此,誰在教養上足與擁有滿屋子書籍的書店主人抗衡。——路基亞諾斯
39、教養決定一切。桃子從前本是一種苦味的扁桃;捲心菜只是受大學教育的黃芽罷了。——馬克吐溫
40、對別人述說自己,這是一種天性;因此,認真對待別人向你述說他自己的事,這是一種教養。——歌德
41、有文化教養的人能在美好的事物中發現美好的含義。這是因為這些美好的事物里蘊藏著希望。——王爾德
42、做母親的無論怎樣忙,她必須找時間教養孩子,即使影響了自己的休息或者家務操勞。——馬霍娃
43、如果一個有才能的人想迅速地幸運地發展起來,就需要有一種很昌盛的精神文明和健康的教養在他那個民族裡得到普及。——歌德
44、任何人,不論多麼博學,只要他的學問和他的生活之間還存在著一段不可架梁的距離,就都稱不上是有教養的人。——波伊斯
45、在缺乏教養的人身上,勇敢就會成為粗暴,學識就會成為迂腐,機智就會成為逗趣,質朴就會成為粗魯,溫厚就會成為諂媚。——洛克
46、在男人身上,智慧和教養最要緊,漂亮不漂亮,對他來說倒算不了什麼!要是你頭腦里沒有教養和智慧,那你哪怕是美男子,也還是一錢不值。——契珂夫
47、任何人,不論多麼博學,只要他的冰問和他的生活之間還存在著一段不可架梁的距離,就都稱不上是有教養的人。——波伊斯
48、教養中寄寓著極大的嚮往——對美好和光明的嚮往。它甚至還有一個更大的嚮往——使美好和光明戰勝一切的嚮往。——阿諾德
49、自尊在禮節中是最微不足道的,彬彬有禮是有教養和友好的表示,也是對他人的權利、安逸和情感的尊重。——愛·馬丁
50、天賦僅給予一些種子,而不是既成的知識和德行。這些種子需要發展,而發展是必須藉助於教育和教養才能達到的。——凱洛夫
㈨ 為什麼要有教養
人,為什麼要擁有教養?這就如同人為什麼要優生優育、吃健康食品一樣,如果說這決定了人的體質,那麼教養就直接關乎人的精神品質。一個人後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建立,和對各類人和事物的判斷解讀,都是由其教養決定的。
教和養也可以分別解讀,教可以理解為教育,養可以理解為修養。可有些父母,自孩子小時起就將教視同為嬌縱,將養視同為放養,還美其名曰嬌生慣養。其本質是,父母沒教養,而用所謂愛的嬌生慣養對自己無能、不稱職行為加以美化和掩飾,其目的就是將孩子缺失教育造成的所有問題的責任,最終都歸咎於孩子自身和社會。
當教養變成嬌生慣養時:小學二年級的孩子輟學以網吧為家;14歲女孩跟17歲男孩「私奔」;28歲農婦二胎生了兒子之後,就理直氣壯地要喝750元一罐的月子湯;外地打工直到75歲的老父親,在供完三個兒子娶媳生子後,卻沒一個兒子讓他們進門……,這種種亂象給我們的啟示就是:給孩子積蓄錢財,不如培養孩子的教養。
沒有教養的生活環境不僅野蠻,而且充斥著謊言,無論成人還是孩子:一幫專權弄權的人,往往會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誡人們遠離權力,以讓自己和家人獨享「做官」的快活;一幫爭名逐利的人,往往會以經歷者的身份告誡人們遠離名利,以讓自己和家人獨享暴利的快活。可悲的是,有些人也覺著他們經歷過見識過,是最有話語權的。如今教育的問題很大程度在於,家長就沒教養,還好為人師也教孩子,只能瞎教。讀書不在多,在精,不加選擇地閱讀,只能是瞎看。成功與否要自己定義,一個心裡連成敗標准都沒有的人,只會瞎忙。舜的成功證明:男人要做孝子;孟母的成功證明:女人要做賢妻。這就是人見人敬的孝子賢孫,賢妻必是良母,孝子才有賢孫,這也是歷代帝王以孝治天下的依據所在。
各種價值觀的不同解讀,都是由不同的教養背景形成的。所以,一個人物質脫貧容易,難的是精神脫貧。自古專制者包括現今的某些慈善家,可以用其財富的九牛之一毛施粥撒錢,但絕不容許民眾精神思想的些許覺悟和獨立,因為這才是人生最珍貴、最奢侈的。追求物質本身就是個誤區,逐利的結果只會落個人為財死。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只有思想精神可以與人分享,可以穿越永生。所以,歷代明君崇尚的也是生活的簡朴,思想精神的富足。
這些價值觀的不同解讀,都取決於一個人的教養。所以看到教養一詞時,我就會想到因果。是選擇疲於奔命逐利一生為奴於金錢物質?還是追求自由思想、獨立精神做一個精神貴族?也取決於一個人的教養和品味!虛度半生,唯有感悟:世間萬物,皆有因果,這就是所說的「萬物皆空,因果不空」。所以,每個人做出選擇時,都應該考慮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個道理,都應顧及前因和後果。
我覺得無論教養還是因果,即便是從我們普通百姓的柴米油鹽、家長里短中,也可以無處不在的都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