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文化根袛,文化根底,文化根抵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中國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對於這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了,我們經常會引用,但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卻也有非常大的分歧。有的人認為這是對道教的贊揚,有的人認為這是對道教的批評。但在我看來,這既不是贊揚,也不是批評,實際上是對道教在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中地位的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
怎麼理解這句話呢?我的理解是,魯迅先生說「中國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這句話,是認為道教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匯總。下面,我想給大家解釋一下,讓大家看看我的理解是不是正確。我們通過儒道相比較來看。我們知道,漢代以前有諸子百家,漢代之後又有儒、釋、道三教鼎立,而不管是在漢代之前,或是在漢代之後,道家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道家文化上溯到教內所講的黃帝創始,或者說追溯到學界所認可的老子,一直到今天,有幾千年的傳承,一直都沒有斷絕,而現在正是處在逐漸把道教文化發揚光大的階段。這說明,我們中國人離不開道教,中國文化也離不開道教。
為什麼這么說呢?我們都非常推崇儒家,非常推崇孔孟,對孔孟我也做了一些研究,對儒家我也有一些專著。我們往往認為,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和主流,而道家文化一直被視為儒家文化的輔助,而我的看法恰恰跟以上觀點有所不同。儒家文化對整個傳統文化和整個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但道家文化在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也不亞於儒家。為什麼呢?就是我剛剛所說的那句話,道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匯總。
我們知道,孔子在儒家文化中是一個改革者,孔子對儒家學說進行了改造,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但他並不是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在孔子之前,儒家文化的一些基本理念就已經存在了。孔子對儒家文化的改造是去除了儒家文化中的宗教性內容。「子不語怪、力、亂、神」,「未知生,焉知死」,這樣一些和宗教性相關的內容,孔子不談。同時,孔子又講「君子不器」,也就是說,孔子是剔除了儒家文化中的科學性的內容。也就是對宗教與科學這兩個方面,儒家文化不是特別強調。儒家文化強調的是道德、人倫,這是它的特點。我們可以看到,儒家文化對諸子百家,或者說是諸子百家以前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改造是有所取捨的,有所取則必定有所舍,所以儒家是沒有囊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所有內容的。
那麼,誰可以囊括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所有內容呢?道教可以。首先來看,道教的產生是吸收了先秦諸子百家各家的內容。儒家的思想它吸收了,《太平經》中「孝」的思想體現的很明顯。墨家思想中的宗教性、科學性被它吸收了,兵家的內容也被道教吸收了。道教不僅講「道」,也講「術」,所有中國的天文、地理、星象、易卜以及術數類的東西全部匯總於道教。這個是儒家不講的,在儒家那裡找不到,但是在道教里,或者說在《道藏》里可以找到。我們可以看到,儒家講的很多內容,道教里也講。道教中的《道德經》講「道」、講「德」,儒家也要講「道」、講「德」,雖然對於「道」和「德」的理解有所差異,但他們都崇尚「道」、「德」,這一點很重要。但是道教很多內容,儒家不是講的。比如「養生」就是道教的特長,儒家也講養生,但講的少。所以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說,道教實際上是把兩漢之前、甚至是兩漢時期的所以有的文化內容全部匯總到一起的一個產物。
在道教發展過程中,它也有一個開放性的胸襟,從道教崇奉的神靈的來源就可以看出,它是一個開放式的,直到今天也還在不斷的增加。屬於儒家的神靈它吸收了,屬於佛教的神靈它吸收了,民間信仰的神靈它也吸收了,只要老百姓有需求,道教就吸收,所以道教形成了一個非常龐大的神系。這些既能說明道教的生命力所在,同時也說明了道教的開放性,也說明了道教它確實具有匯總、吸納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放長遠來看,從先秦諸子之前開始看,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開始看,從這個源頭來將儒家與道教做比較,那麼我認為,道教才是真正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總體的。我們今天要講文化自信,那麼道教是我們唯一的土生土長的宗教,而只有建立在我們自己土生土長的文化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有文化自信。當然,我們今天的文化是多元的,包含了很多內容。而就道教來講,在今天文化自信的口號之下,將會大有作為~
⑵ 中國的文化底蘊到底高深在哪裡,和西方比如何
中國文化相對於西方來說,是比較精深的,西方的文化一般都是比較淺化的,但是東方的文化相對來說比較適合學者探究,因為中國有眾多的傳統文化都是有著深厚的歷史的,所以中國文化和中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分不開的,所以,中國文化需要更多人去探究、傳承,挖掘傳統文化對於現今社會的深度影響。
對於那時比較富庶的家庭就不一樣了,在大戶人家,連女孩都是要上私塾的,可見那時的文化指的就是現代的教育。古代文化包容性非常強,在古人上的私塾中,我們就可以看到,他們學習的不僅僅有語文知識,還有思想政治、藝術美化等等多個學科,所以古代的文化多是以一種培養人的美好品格為基礎。
⑶ 中華文化的源頭在哪裡
中華文化的源頭在哪裡?
華夏文明5000年,中華文化是華夏文化的基礎,中國文化通過不同程度的整合而形成最終的華夏文化,在源源不斷的歷史長河中,究竟哪裡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
我們作為中國人,而中國作為最後的一個大國,歷史文化悠久,在我國歷史的長河中,出現了多種文化。比如說:儒教,道教等等,這都是我國人類發展中的智慧結晶。都是中華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現在放眼全球,有誰能比中國的歷史更加長遠?有誰比中國的傳統文化底蘊更深?我們必須要堅持文化自信,堅持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能夠發展得越來越好。
說到這里,相信大家應該對中華的起源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它就是在上古時期黃河長江流域不斷地發展與繁衍,才形成了如今這個歷史厚重的中華文化。在這里也希望大家能夠不斷地宣傳中華文化,樹立文化自信。讓我們的文化也能夠走向全世界。能夠讓中華文化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
以上就是筆者的觀點,如果大家有不同的想法,歡迎來討論。
⑷ 中國傳統文化根源
傳統文化產生的根源與背景
任何文化的產生都有一定的背景。民族文化的差異性,是民族所處的地理境、所從事的物質生存方式、所建立的社會組織形態的多樣性造成的。地理環境對人類早期文化的形成有很大影響,不同的自然條件的影響會形成不同類型的文化;社會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的組織制度狀況制約著文化的產生和發展,直接造成一個民族在宗教、道德、法律、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差異。
就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背景看,地理環境是一個極有迴旋餘地的半封閉的暖溫帶大陸型國家;經濟基礎是以農業為主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社會組織是血緣宗法制。這三者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根基,決定了中國文化的類型,使中國文化獨具特色。
一、中國文化形成的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能給人類文化的創造提供物質材料,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文化的發展趨向和類型。
中國地處亞洲東部,是一塊半封閉的大陸。亞洲大陸以帕米爾高原為界,東部為我國的新疆和河西走廊地區,盡管漢代已經形成絲綢之路溝通西域,但中國和西亞的聯系仍受到沙漠戈壁和山路的制約;西部是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脈,中國與東南亞地區之間的交往受到橫斷山脈的大江大河與熱帶叢林的阻礙;北部地區從黑龍江沿海到東南沿海的海岸線長達兩萬余公里。中國盡管從唐宋以後形成了比較發達的海上交通,但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並沒有因此使中華民族向海洋縱深發展。總之,中國這種三面環陸、一面臨海的地理環境,造成了中華民族與外部世界的相對隔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首先,半封閉的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延續很重要。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是北半球的溫帶地區,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也是從這里開始的,因此,中國很早就產生了農業文明,並形成了一整套相對完善的人文哲學思想。由於相對封閉,再加上這塊土地的富饒,使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中國人很少為了生存而走上海外殖民掠奪的道路,因而形成了中華民族相對溫和的性格和缺少競爭的性格。正如梁啟超所說:「以地理不便,故無交通,無交通故無競爭,無競爭故無進步。亞洲所以弱於歐洲,其大原在是。」①
梁啟超的看法盡管有失之偏頗的地方,但也說明了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多次出現過人類文明因異族入侵而中斷的情況。但綜觀中國的文明歷史,由於這種半封閉的地理環境,中國文化幾乎沒有中斷過。相反,周邊的少數民族在入主中原後,常常被中原文明所融化。這也是中國文化歷經數千年、持續至今的原因之一。
其次,半封閉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中國文化的自發性和獨立性。半封閉的狀態,使中國文化不會因為異族的入侵而中斷,從而使整個民族在堅持、保留自己的文化方面要堅決得多;也正是因為活動范圍有限以及在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方面的局限,鑄造了中國人獨具風格的世界觀念和文化心理,形成了中國古代特有的哲學、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相比較而言,正由於這樣的地理環境,使中國人更加註重自己的傳統文化。
最後,半封閉的地理環境和內陸性的特點,使得中國人對外部的世界知之較少,從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人認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我們可以從中國所繪的地圖中得到很好的驗證。不可否認,中國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政治、經濟、文化都比周圍的地區先進,這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華夏中心主義的觀念,使人誤認為天下只有華夏民族及其周圍的蠻夷部落,把「天下」作為中國的代名詞。「中國」一詞,正是中國人長期以來形成的富於尊嚴感的「自我意識」。
二、中國文化形成的經濟基礎
文化總是與經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原因也正在於中國幾千年來始終是以農業為主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社會。
從人類文明的歷史看,「農業是整個古代世界的決定性的生產部門」,①早期農業水平越高,文明程度也越高。這是因為,只有當社會生產出多餘的食物,才有可能從人群中分化出一部分從事非生產性活動的文化人,去進行科學和文學藝術的創造。因此,「文明時代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階段」。②|.
中國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農業文明的痕跡,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發源於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華東沿海的河姆渡文化、江漢流域的新時期文化等等,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小米文化」和「水稻文化」。正是由於黃河流域比較高水平的農業,從而使黃河流域形成了中國上古時代的政治、經濟和人文中心。隨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這一文明逐漸向長江流域擴展。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占據統治地位。中國傳統社會的經濟是農業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小農經濟,其生產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自給自足,但也有很少量的交換。實際上早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在農業、家庭手工業、官府手工業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獨立自由」的手工業者與商人。秦代大一統帝國形成後,由於度量衡、貨幣、文字等的統一,更進一步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了比較繁華的都市。唐宋兩代的商業城市更加繁華,並在北宋時期首次出現了工商業的行會組織。明清兩代,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加速了手工業和農業的分離,出現了相當規模的手工業作坊和工場。在江南的有些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的早期萌芽。然而,在漫長的中國傳統社會中,商品經濟始終沒有能夠占據統治地位,一直作為自然經濟的附屬存在。其主要原因是歷代王朝的統治者都採取重農抑商的政策。
中國文化是從農業經濟的土壤中生長並發育起來的,以農業經濟為主於的中國封建社會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首先,農業經濟培養了中國人因循守舊、樂天知命的性格和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的美德。農業經濟最顯著的特點是對自然條件有很強的依賴性。中國社會很早就形成的「天人合一」、「天人協調」的哲學觀念,就是中國人依賴自然、被動地適應自然的一種表現。從事農業生產,既要靠人的努力,也要靠天的配合,風調雨順則五穀豐登,發生災情則生活無著。所以,對自然條件的依賴養成了中國人樂天知命的特性。在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社會中,在農業勞動力與土地相結合的生產方式下,農民生活在一種區域性的小社會,與外部世界幾乎處於隔絕狀態。因此,農民從生到死都在這片土地上,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往復循環。這樣的生產生活方式,既』培養了中國人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的美德;又養成了農民因循守舊、不圖進取、安於現狀、知足常樂的心理和性格。
⑸ 中國文化的根是什麼
中國文化之根是〈易經〉,其它都不能稱之為中國文化的根。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中國古代文學所有經典,無不是從《易經》發展而來的,比如〈道德經〉,〈論語〉〈詩經〉等等,老子,孔子,孟子,等等大思想家的 所有著作來源無不是從〈易經〉發展而來。中國的漢字發展,詩的韻味,中國的繪畫,古代建築,我們現在用的陰歷,沒有一樣能跟〈易經〉脫開關系,特別是我們今天還在用的中醫,更是不能脫離開〈易經〉。西方文化的根源是〈聖經〉,從〈聖經〉中發展出的各種經典數不勝數,其影響力不用多說,我們完全生活在西式文化當中。世界上所有大宗教的來源都是從猶太教發展而來的,包括看似並無關聯的佛教。(如有不信的人,可以去看看世界宗教發展史)只有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中國血統,而道教的發展來源就是〈易經〉。所以說〈易經〉才是中國文化之根,是真正的獨特的文化之根。
有必要的說一下,有太多人今天不願意學習《易經》,更是把〈易經〉當成迷信看,當成是算卦的東西,以至於有好多大文豪在提中國文化時,根本不提〈易經〉。這是可悲的。這是不對的。我看過很多的著名的文學家,在解釋〈道德經〉時,根本不用〈易經〉,以至於說得自已都似懂非懂的,更不用說下面的學生了。可以這樣毫不誇張的說,孔孟時期的所有經典,如果脫離開〈易經〉,那隻能是在片面的解釋,無論他有多麼高深的名譽地位。
⑹ 為什麼說中國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
這個說法並不正確。至少我從來沒聽說過這種說法。
確切的說,中國文化的根基是儒家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
道教其實是中國化的佛教。道教文化源於佛教。道教很多經書,都源於佛經。道教很多東西,和佛教是交互雜糅在一起的。
最初,佛教傳入中國的時候,「眾生平等」的觀念,對儒家的人倫等級制度是一個大挑戰。而佛教的出家,又是對儒家文化的「無後為最大不孝」挑戰。佛教要求剃發,又是對儒家文化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思想的重大挑戰。所以,中國人就接受了佛教的「眾生平等」的觀念,但堅持不剃發,於是就形成了中國式佛教,即中國道教。
⑺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與影響
論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地理環境,通常指環繞在人類周圍的自然界,包括地形、地貌、氣候、土壤、生物、水文、自然資源等等,它是人類生活和生產的物質基礎,也是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中國的地理環境復雜多樣,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形成的影響
一個國家和民族所處的地理位置、居住地的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早期文化形成更為直接,是文化形成的首要因素。「如果把各民族、各國度有聲有色的文化表現比喻為一幕接一幕悲喜劇,那麼,這些民族、國度所處的地理環境便是這些戲劇得以演出的舞台和背景。」1馮天瑜教授用生動的文字描述了地理環境對文化形成的重要性。
地理環境是中國文化產生的基礎。中國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較早地產生了文明。黃河和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也是中國文化的搖籃。人類的生命與水息息相關,決定了文明在江河的地理環境下產生。中華民族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繁衍生息,創造輝煌燦爛的中國文化。
不光是中華文明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產生,所有的中國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產生的。比如漢族的祖先崇拜文化,這種文化的由來是可以找到地理環境的因素的。漢文化起源於黃河、長江流域,土壤、氣候、水利等自然條件為發達的農業文化提供了優越的物質基礎,「促成了農業與手工業的結合體(家庭)的很早形成,以家庭為單位直接與自然界打交道,靠天吃飯萬事不求人,祖宗的一套生活方式對子孫來說已足夠應用,家族宗法觀念由此得到強化,引出了對祖先的莫大崇拜。」2無論是文學、思想、歷史學、經濟學、書畫等等,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環境影響下形成的。唯物史觀告訴我們,地理環境決定論是錯誤的,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地理環境對文化形成的重要影響。
二、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延續性的影響
中國文化的第一大特性是延續性,這種文化特性受到地理環境的深深影響。從中華文化產生開始,中國文化在數千年的發展中從來沒有中斷過,具有明顯的延續性,這不得不歸結於中國遼闊的地理環境。
在中國文化搖籃的黃河流域,這片七八十萬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和沖積平原,地理環境良好,奠定了中華文明的根底。從遠古時期的雲南元謀人、陝西藍田人、北京人等古人類化石中,我們知道,中國人的祖先很早就分散在東亞大陸的廣大地域。「長江乃至遼河流域,以及西南崇山峻嶺間,也有長達四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樣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3這些廣大的區域的總面積有五百萬平方公里以上,是十分廣闊的,這就為中國文化的延續性奠定了地理基礎。
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它們的地理環境非常狹小,當遇到外族入侵,根本沒有迴旋的餘地,文明由此中斷了。中國則不同,中國文化在廣大的區域內發展,內部有廣闊的迴旋餘地。在歷史上,當北方的少數民族入住中原,中原王朝失去了黃河流域時,還可以以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為依託延續自己的文化。歷史上的東晉、南宋,雖然偏居一隅,但延續了中國文化。即使是少數民族統治的元、清兩朝,漢族文化也能對他們潛移默化,迫使他們不得不接受漢文化。正是因為中國擁有廣闊的迴旋餘地,中國才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文化,中國文化得以延續下去,而不至於像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文化那樣在歷史上滅絕了。
三、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中國文化的第二大特性是多樣性,這種文化特性也受到了地理環境的深深影響。中國文化從早期起源開始,就呈現了多元化的格局,具有明顯的多樣性,這不得不歸結於中國地理環境的復雜多樣性。
中國的地理環境是復雜多樣的,「遼闊而多樣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4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泱泱大國,自然條件千差萬別,內部形成了各種不同的自然地理區域,表現出不同的地理特徵。中國的地形、地貌、氣候條件繁雜多樣。中國的南北跨越30個緯度,東西跨越60個經度,南北溫差相差近50度,東西年降水相差幾千毫米,山脈和河流都有各種走向的,這種自然特點把中國大地分成大大小小的「國中之國」,從而造成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正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5
地理環境的復雜多樣性導致的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就是明證。早在先秦就形成了各種區域文化,如中原文化、齊魯文化、燕趙文化、三秦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嶺南文化等,以後又有關東文化、草原文化、雪域文化、湖湘文化等等。這些區域文化各具特色,如中原文化人文淵藪,博大精深;燕趙文化多慷慨悲歌;荊楚文化輕靈精奇;湖湘文化朴質蠻霸等等。不同的地理環境,使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很不一樣,衣食住行不同,風俗習慣也不同。中國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各民族的文化是很不一樣的。但中國文化雖然存在巨大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但又具有統一性,形成了中國文化大一統的局面。各種文化共存構成了中國文化的顯著特點,正所謂「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患」。
⑻ 中國文化的根底就在道教,這里的道教指的是什麼
三教一家,孔聖問禮於太上,傳儒家之法,過函谷關,度尹真人,傳道家之法,西方化胡,傳釋家之法。所以三教同源,根底在道教乃其一。其二,道教,乃學道行道,謂之道教。在人而言,有仁義禮智信之學。在天地,有自強不息之行運。人之立足根本,在於學道,若無仁義禮智信,孝悌忠信,則淪入被毛戴角,禽獸不如!
⑼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是什麼
傳統文化真正的根源,有人說是儒家文化,有人說是法家文化,眾說紛紜。其實我們用一個簡單的方法,就可以找出來,我們看看主流文化分別出現於什麼時間。 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出現於春秋時期,距今2500年前。 釋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玄奘、法顯、達摩、慧能。出現的時間是漢朝,距今1800年前。 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其實還有一個代表人物是黃帝,有一個學派「黃老學派」,可以證明黃帝和老子的文化是同一根源,一脈相承的。黃帝生活的時代為距今5000年前。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出,距今5000年前至距今2500年前之間的2500年時間里,道家文化是唯一文化,是起主導作用的文化。道家文化作用於中國社會的時間為5000年。 儒家文化作用於中國社會的時間為2500年。 釋家文化作用於中國社會的時間為1800年。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道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真正的根源。
⑽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就像一顆參天大樹一樣,它的根在哪裡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我覺得我們的文化的根源和道教文化之間關系很密切,如果沒有道教文化,我們的文化可能底蘊就沒有那麼深厚了。和佛家文化不同,道教是由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孕育出來的,和其他的思想不同。
道教並不是在我們歷史上的一個時期突然出現的,而是在我們人類發展的歷史文化中早有端倪,並在漢代有了一個整體的概念。所以道教文化是我們中國文化的根,值得我們現在的人對它傳承發展下去。有了道教文化,我們的文化才能更加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