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龍鳳文化是哪個朝代

龍鳳文化是哪個朝代

發布時間:2022-05-17 21:41:53

Ⅰ 漢代的文化制度是什麼

漢朝文化主要內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為:「無為而治」奠定了漢王朝的立國之本;「獨尊儒術」造就了漢王朝的長治久安;「龍鳳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漢朝的齊魯文化、中原文化、關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等代表著地方文化的區域特色。
歷史年代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短暫的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後世史學家亦稱兩漢。西漢為漢高祖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其間曾有王莽代漢自立的短暫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學者亦將蜀漢列入漢朝的延續而將其歸入漢朝的一部分,認為蜀漢作為地方割據政權延續漢室,如此漢朝滅亡則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說法均將由蜀漢昭烈帝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歸入三國史中。
地域劃分
荊楚文化
荊楚文化是漢文化形成與發展的最基礎的文化類型之一。它主要分布在長江中游的廣大地區,是當時劉邦誕育地區的本土文化。豐邑原為宋國屬地,後曾在此設都(故豐縣有「漢高故里,古宋遺風」之稱)。
齊魯文化
齊魯文化即儒學文化。其地域是以泰山為中心的黃河下游地區。這一地區主要從事於農業和蠶絲織業,並因臨海而富於魚鹽之利,故而形成了這一地域的文化和習俗特徵。「其俗寬緩闊達而足智,好議論,地重,難動搖,怯於眾斗,勇於持刺,故鄉人者,大國之風也」;「而鄒魯濱洙泗,猶有周公遺風,俗好儒,備於禮,故其民齪齪」。
對劉邦而言,荊楚文化、齊魯文化都是爛熟於心的,推崇與否都是因時勢而定的,表面上的好惡並不代表著文化層次的厚薄。確切地說,漢文化的很大成份來源於齊魯文化,即儒學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即華夏文化。這種文化主要產生於黃河的中游地區,在這一地區有著突出的較文明的農耕文化,而且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均較為發達,成為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搖籃。
關中文化
關中文化即三秦文化。這種文化觀念產生和形成於黃河上游以及渭水流域,這里膏壤千里,以田為上好稼穡,多大賈,農耕文化形成較早。
北方文化
北方文化亦即燕趙文化。這種文化觀念主要產生於北部的海河流域,包括春秋時期的趙國、中山國、燕國以及以北的地區。這一區域文化與中原文化有相同之處,且受塞外匈奴的游牧文化的影響,顯得更加雄渾粗獷,賓士豪放。
其他文化
除了上述五種文化主體之外,還有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嶺南越族亞文化等,都曾對漢文化的形成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同時更多的則是受後來漢文化的影響,形成了中國全國一統的「大一統漢文化」。漢朝建立前,中國廣大地區所存在的文化差異,極大地限制了區域交流和各項事業的發展。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李斯等人的倡導下,雖然對戰國時期「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文化現狀進行了改革,但這項工作並非像戰爭那樣在一朝一夕之間就能夠改變,而是要經過較長時期的潛移默化才能夠使八方文化融為一體,諸子百家互相滲透,最終凝聚成中華民族的文化――漢文化。漢字、漢語、漢文化來自百族,又影響八方,對中華民族的鞏固和發展產生了千年不衰的深遠影響。
類別劃分
思想
傳承變化
漢朝初建,承襲秦法,當時的學術思想界,卻恢復了春秋戰國時代,各家並立的狀態,因為秦朝滅亡後,學術思想的研究障礙已解除,雖然秦朝的「挾書律」及「妖言令」到惠帝、呂後時才廢除,但實際上未廢除前,政府對學術思想的研究,是不太過問的。戰國時代的儒、法、道、陰陽、縱橫五家,在漢朝初期依然活躍,但在中期以後,由於政府的提倡,學術界變成以研究經學為主。
漢代的治國思想。漢代在立國時用法家之法,又用道家黃老思想為主,文景時期,並輔以儒家和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不僅強調無為,還注重禮與德的作用,既承認法律的重要性,又堅持約法省簡,務在安民。 而從漢武帝之後,統治者又確立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並輔之以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輔」,即先用德禮教化,教化無效再施之以刑罰。這種剛柔相濟的治國之道,成為漢武帝以後漢王朝法制的指導思想。這一思想對後世歷代王朝的立法影響很大。漢宣帝曾有名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便是這種思想的精闢闡述。
早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所毀壞的很多文獻,通過漢代學者的記錄得以重現,包
漢代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
括五經當中的古文尚書,也是這時候發掘整理出來的。漢初的經書,全由私人傳授,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經學成為學術主流,經學家也愈分愈多。由於不同學者對經書的理解與記憶有所不同,經學也被分為不同流派。宣帝時期,在太學中立學官的,《易》有三家,《書》有三家,《詩》有三家,《禮》有一家,《春秋》有兩家,共十二博士。東漢初年,增加到十四博士。學者都尊崇其師以及學說,世代不替,因此學派的區分,日益嚴格。

Ⅱ 中國自哪個朝代開始崇拜龍和鳳的

這是一個歷史非常久遠,過程非常復雜的演變過程。
一般的,學者們認為,龍起源於遠古的部落圖騰,但這是一種人工創造出來的動物形象。因為,遠古的部落一般是用某種動物作為自己的部落圖騰,但在兩個部落聯合的情況下,為了公平,就不能單用某一個部落的圖騰,而是應該用一個新的,以示兩個部落平等。通常情況下就是把自己部落圖騰的某一部分拿出來,與另一個部落圖騰的一部分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新的圖騰。

歷史告訴我們,國家的早期雛形就是原始部落的大聯盟,而這種部落的大聯盟也要有自己的圖騰,這個圖騰也是遵循這樣的原則,各個部落拿出自己圖騰的一個部分,共同組成一個新的圖騰。歷史學家認為,在這個過程中,就漸漸構成了現在這個龍的樣子:駝頭、鹿角、牛耳、龜眼、蝦須、馬鬣、蛇身、魚鱗、蜃腹、鷹爪。這種復合結構,意味著龍是萬獸之首,百鱗之王。那麼龍代表了部落聯盟,也就象徵著所有部落要服從聯盟。

而鳳的產生,大體也是這么一個過程。所不同的是,龍和鳳分布在兩個地區。

在中國遠古歷史上,大體以長江為界,在長江之北,一般以龍為圖騰。而在長江以南,大體以鳳為圖騰。

後來隨著長江南北文明的融合,龍和鳳的崇拜就變成了共同的崇拜。在這個時候,神的觀念出現了,這樣龍和鳳的圖騰作用開始減弱,這樣龍和鳳就沒有進一步融合,這個形象就固定了,不再變化並且就這樣傳承了下來。

這是龍和鳳的起源以及演變過程。

至於龍和鳳成為一對,龍代表男,鳳代表女的觀念,也和中國古代文化發展有關。

中國陰陽觀念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觀念,據說陰陽觀念可以追溯到文字產生之前。在陰陽觀念中,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可以用陰和陽加以區分,那麼在對人的區分中,男為陽而女為陰就這樣區分並定了下來。而在其他事物區分中,龍則被定為陽。這一點,可以在《易經》乾卦中得到證明,也就是說,龍成為陽的歷史也是非常悠久的。

既然龍代表陽,那麼和龍地位相等並且對立的鳳,自然就代表陰了。這樣的概念一經確定,很自然,龍和男性就成為同義語了,鳳和女也成為同義語。如果一家生了一男一女這樣的雙胞胎,老百姓俗稱「龍鳳胎」,就是這個意思。大體就是這些。

Ⅲ 「龍生九子,鳳育九雛」分別是指哪九子,哪九雛

在中國,龍鳳文化歷史悠久。甚至在中華文明還處於萌芽階段的時候,龍鳳文化就同時誕生了。龍鳳文化在演變過程中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和人文內涵,最終成為中華文化最高貴的象徵。神話傳說中,龍為百獸之王,播撒雲雨,滋潤萬物,鳳為百鳥之首,雍容華貴,給人間帶來吉祥幸福。它們的結合顯示了我們的祖先對好運和和平的渴望。後來,人們又在龍鳳傳說的基礎上衍生出“龍生九子,鳳生九雛”的說法。那麼是哪九個兒子和哪九個小妞呢?

Ⅳ 龍鳳紋最早出現於哪個朝代

龍的形象出現得很早,仰韶文化中的陶器上就有接近蜥蜴、壁虎狀的龍紋,傳說炎黃二帝所在的部落聯盟即以龍為圖騰,因此龍後來成為了中華民族的象徵。龍也是一種綜合了各種動物形象特徵的組合體,比如馬首、鹿角、鳥爪、蛇身、魚鱗等,古代文獻也有種種關於龍的構成的記載,但大體以蛇狀為主要特徵。
從青銅器上的龍紋看,主要有以下五種形態:爬行龍紋、卷體龍紋(又稱蟠龍紋),兩頭龍紋、雙體龍紋、交體龍紋。
爬行龍紋的龍作爬行狀,在青銅器上最為常見,一般張口鼓眼,揚尾奮爪,顯示出矯健昂揚的生命力。卷體龍紋一般為圓圈狀,龍頭居中,龍身做環狀盤旋。龍頭出現在正面時,一般較寬大,鼓眼突出,有髯奮揚,龍鱗閃閃,讓人不寒而慄。兩頭龍紋為一條龍體,兩端各有一個龍頭,有的龍頭交叉,一上一下相向而視,龍身呈對角斜線,避免了單調呆板,有的雙體龍紋是龍首在中,向兩側各自展開一條龍身,而交體龍紋一般是用作青銅器的地紋,成網狀有規則地互相交叉。
龍是一種吉祥的神物,在神話傳說中它掌管雨水,這可能與遠古時代洪水泛濫有關,中國的神話中有共工治水、大禹治水,都說的是洪水泛濫。正是由於對水災的恐懼和不解,人們認為有一個水神,便才創造了司水的龍。龍以蛇為原型,可能又與上古存在著以蛇為圖騰有關,圖騰是動物崇拜與祖先崇拜結合的產物,許多上古神話傳說中,華夏民族的始祖都是人面蛇身,如:「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史記》);「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總之,遠古時代人類把蛇都看作是神物,並把它與祖先聯系在一起,祖先也變成了人面蛇身的神物,可以對風雨雷電施加影響,寄託了控制、駕馭自然的願望。龍鑄於青銅器上,就與它的這種功能有關,祭祀天地時,乞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是其中主要項目。這些神物鑄於器,器就是神器,饕餮紋的盛行也是同樣的道理。隨著宗教在青銅器上的撤退,青銅的外衣便換上了更加人性的圖案和世俗生活的場景,而這些神性圖案便黯然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鳳也是綜合了多種動物特徵而演化出來的一種神物,它最早是上古東夷族團的圖騰玄鳥。東夷族當時比黃帝、炎帝族的文化更先進,雖然蚩尤率東夷與炎黃作戰失敗,東夷被征服,東夷族的玄鳥圖騰仍流傳下來,並逐步融合了其他氏族文化,演變成鳳的形象,它不僅有雞、鷹、鳥的成分,還融合了獸、魚、蛇等形象。在古史傳說、部落神話、古代岩畫、陶器上都有關於鳳的形象的描述。
東夷部落的首領舜,傳說也是鳳凰所變,商人的祖先契也屬於東夷部落,傳說是其母撿食一枚玄鳥蛋所生,《國語·周語》也說周的興起,是因為「鳳鳴歧山」之故,所以,鳳紋在商代和西周的青銅器上,都有大量的鑄刻,特別是西周時期,一般紋飾趨向簡化,但鳳紋反趨向華美,並一改商代晚期的小鳥紋為回首、垂冠的大鳥紋,整個西周時期,鳳鳥紋長盛不衰,成為當時青銅禮器紋飾的顯著特徵。
鳳和龍雖然都是祥瑞之物,但二者的形象和內涵截然不同。龍給人威嚴而神秘,不可親近,只可敬畏;鳳象徵著和美,安寧和幸福,乃至愛情,讓人感到溫馨、親近、安全。鳳紋在青銅器上的流行,使青銅器開始具有了一些人性的色彩,世俗的願望開始占據著宗教巫術的地盤。

Ⅳ 簡述中國龍鳳文化

對於龍鳳文化,我是知之不多的,盡管有忠厚的龐進兄教導,又讀了他幾乎全部的論著,但也不能窺其堂奧,只能臆說他的龍鳳研究的價值和貢獻了。我以為,龐進在龍鳳文化研究上的主要貢獻是提出了「模糊集合說」,分析總結了龍鳳的基本神性,闡明了龍鳳神性與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關系。

以龍文化為例。關於龍的起源與本質,以往的學者多有探討,觀點莫衷一是,有從鱷說,從蛇說,從魚說,從閃電說,從雲說,從豬從馬說,等等。各家說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但都有難以透徹之處,比如從鱷從蛇從魚說,解決了龍的「生物性存在」的問題,卻不好說明龍的好飛、通天、興雲布雨的問題;從閃電、從雲說,解決了龍的升天行雨的問題,卻又難以解決龍作為「鱗蟲」行走於地面、潛游於水中的問題。龐氏的「模糊集合說」,較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他認為,龍是古人對魚、鱷、蛇、豬、馬、牛等動物,和雷電、雲霧、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這種神物,既來源於種種動物,也來源於種種天象。

這種觀點,是建立在對古人思維規律的考察判斷上的。龐進認為,古人,尤其是生活在石器時代的原始先民,基本上是以模糊思維面對身外世界的。直觀表面性、整體關聯性、非邏輯的神秘性和群體表象性,是模糊思維的特徵。這樣的思維導致了古人不清晰、不精確、不唯一地將身外世界的種種對象,集合成一個「神物」,然後加以崇拜。模糊集合具有多象而不確指、多元而不唯一、多變而不固著的特點。龍,還有鳳、麒麟等,都是這樣集合起來的「神物」。

龐進還重點研究了龍的基本神性——總結概括為「八性十六字」,即「喜水」、「好飛」、「通天」、「善變」、「靈異」、「征瑞」、「兆禍」、「示威」;著力探討了龍與民族文化心理的關系,提出了龍是六種深層文化心理的對應、外化、體現和釋放,即「畏懼」、「飛離」、「合和」、「悖逆」、「彰力」和「求吉」。這兩方面的研究深化和完善了龐氏的「模糊集合說」。

關於鳳文化,龐進的研究具有開創性,因為以往的研究,多將注意力集中在龍文化方面,對鳳文化投力不多。龐進經過深入細致的考察研究,給鳳下了這樣一個定義:鳳是中國古人對多種鳥禽和某些遊走動物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他認為,鳳具有「向陽」、「喜火」、「秉德」、「兆瑞」、「崇高」、「尚潔」、「示美」、「喻情」的神性;鳳的身上體現著中華民族嚮往光明、無私奉獻、敬德、愛美、重情的精神風貌。

http://blog.sina.com.cn/u/491825f0010002ep

http://www.cdragon.com.cn/Rlwkx.asp?NewsID=464

Ⅵ 在中國文化里,鳳到底跟龍是一對還是跟凰一對

古有鳳求凰,後言龍配鳳。時聞鳳凰於飛,常見龍鳳呈祥。人常言,鳳棲梧桐,龍盤玉柱,鳳舞九天,龍騰四海……又,龍飛鳳舞,龍躍鳳鳴,龍駒鳳雛,龍章鳳姿,描龍綉鳳,攀龍附鳳……

那個"凰",後來默默去了哪裡




故事很漫長,情節很復雜,競爭很激烈……題主疑龍鳳凰三角戀,不太好。實則各有苦衷。

商人拜玄鳥,周人尊鳳凰,秦漢後崇龍。這是先秦到封建社會過程中,主流圖騰文化演變。最終,鳳不得不離開凰,和龍配到了一起。尷尬了龍,委屈了鳳,傷感了凰……

①鳳丨雄性,周朝也借指天子,如"鳳詔"(天子之詔書)、"鳳駕"(天子之馬車)……

龍丨作封建皇帝象徵時為雄性。鳳龍分別為禽獸之首,周朝鳳必屈從龍之下於是,常雌雄並稱的鳳凰,開始慢慢偏向雌性,雄性被弱化封建王妃子們也開始以鳳自稱。1)鳳為貴,與龍匹配。2)鳳居於龍下,順理成章。慢慢就形成了龍鳳文化,龍鳳配之好合也就誕生。


②凰丨原本就是鳳凰中的雌性龍凰配豈不是完美?卻非搞個尷尬的龍鳳呈祥這里有個大問題凰和皇,原本同音同意,自秦始皇開始,2000多年來,歷代封建帝王均稱"皇"。誰敢在皇帝面前另稱"凰"

Ⅶ 歷史 龍鳳產生的時間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龍形圖案來自於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興隆窪文化因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的發掘而得名,敖漢旗緊鄰遼寧省,查海遺址在遼寧阜新縣)發現了一條長約19.7米、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擺放的龍。興隆窪文化的這條龍的發現,把中國人崇龍的歷史上推到8000年前。

鳳凰的起源約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彩陶上的很多鳥紋是鳳凰的雛形,距今約67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出土,在象牙骨器上就有雙鳥紋的雕刻形象,這雙鳥紋應是古代鳳凰的最早記載。

閱讀全文

與龍鳳文化是哪個朝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