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歐美和大洋洲國家有哪些相同的文化習俗
他們都信奉同一個宗教,有共同的祖先。過聖誕節、復活節、萬聖節、平安夜。
㈡ 外來文化包括哪些舉例說明哦,比如有聖誕節等節日還有麥當勞什麼的,謝謝咯
西洋樂器的引進,鋼琴,小提琴等等
日本動漫
太多了,你所能看見的事物,60%都是外來文化的產物。
㈢ 關於洋文化的議論文
這些材料希望對你有幫助結論一:
傳統節日獲勝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中國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國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許多傳統的節日文化,都沉澱著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華:
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喜慶團圓節日,人們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開始的時候,走親訪友,互致祝福,回顧過去,展望未來,老老少少,團團圓圓,全家幸福,和諧美滿,該是多麼愉快的節日呀!清明節,我們可以踏青、掃墓,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寄託我們對已逝親人的哀思.端午節,是專為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這一天,我們可以劃龍舟、吃粽子……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中秋節是繼春節之後的又一舉家團圓的節日,我們可以再一次全家團圓在花前月下,賞桂花,吃月餅,品美酒,話別離,孝敬長輩,關愛晚輩,其樂融融……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節日文化,彰顯的不僅僅是某時某地的民情風俗,更重要的是它彰顯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勤勞善良,勇猛機智等傳統美德和古樸純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人類精神遺產!
結論二:
西方洋節奪魁
當人情越來越冷,人心越來越遠時,我們是否需要一個節日,抑或是說一個借口,來重溫昨日的溫情?當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工作負荷越來越大時,我們是否需要一個理由來為自己放假呢?
當愚人節到來時,朋友的一個玩笑,可能會讓你露出已失去好久的笑容;平安夜的時候,桌子上的那隻蘋果可能會讓你重親體驗被人關懷的滋味;當聖誕節的早晨,你醒來時,發現床前悄悄擺放的聖誕老人,牆上襪子里的小禮物時,你是否想到了那充滿天真爛漫的遙遠童年呢?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洋節彌補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情.面對社會的競爭和生活的壓力,平日里我們的步伐太快了,快到照顧不到了家人、朋友,而與之同時,我們得到的關愛也太少.所以我們希望找一天,找一天,慢下步伐,對朋友或家人進行一下感情上的彌補.洋節的到來為我們了確了心願.
PK大戰結局:
我們應守衛傳統節日,不僅是一味的將其靈魂——豐富的文化內涵保存延續,還要緊跟時代,有所創新,適當的賦予傳統節日新的元素,讓更多的人懂得過節,想過節,理性過節.
我們要學習外國的先進科學和技術,但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要學.要了解外國的文化,我們可以去接觸,去研究,但並不是所有的洋節每年都要過一過,我們作為中國人要有中國人的骨氣,要努力宏揚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因此,我們得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適當吸收西方節日文化精華的同時,也不迷失自我,讓中華傳統美德和悠久外來民族文化這兩朵奇葩並蒂開放,香飄世界!
㈣ 世界三大文化 西洋文化,中國文化,伊斯蘭文化各有什麼特點
西方文化的價值已經發揮殆盡,未來社會的導向需要從伊斯蘭里提取。我說的伊斯蘭,它的內涵里僅包含了儒家文化和印度文化中信仰獨一上天的思想。並非我跟人太極端,但你也要反思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意見!
㈤ 作文怎麼對待洋文化的300子字
我們失去了什麼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洋」成了「好」的代名詞。似乎洋東西總是先進的。於是,「王老五」變成了「邁克爾·王」,「明珠花園」變成了「東方曼哈頓」;咖啡代替了香茗,可樂漢堡代替了豆漿油條。甚至連孔子,也要被喚作「中國的亞里士多德」……
在那個民族自強的年代,崇洋媚外一度被視為恥辱。可為什麼,在祖國日漸繁榮的今天,這卻成了一種時尚?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我們究竟失去了什麼?
前不久雞飛狗跳的聖誕節終於告一段落。眾商家賺了個盆盈缽滿,氣氛甚至壓過了元旦與中秋。這讓我非常不滿和不解,難道一個與自己毫不相乾的宗教比親人的團聚還重要?有些人連耶穌是個人還是種吃的都沒搞清楚,聖什麼誕?
更加悲哀的是端午節,居然被韓國人搶先申報了民族文化遺產。正當我們紛紛抗議的時候,一個韓國民眾的一句話讓國人無言以對:「你說端午節是你們的,可你們在端午節那天做了些什麼?」是啊,我們在憤怒和不滿之餘,是不是也該反省一下自己?
我們失去的,不只是一個節日,還有我們的傳統,我們的文化,我們的驕傲。更有甚者——
前陣子上海有個吃飽了撐的教授做了個研究,說「龍」這個東西,在英文里是「充滿攻擊性的龐然大物」之意,做我們有著君子風度的中華民族圖騰不太合適,要改。改成什麼呢?按照這位先生的觀點,改成溫順的哈巴狗再合適不過了。那好,從今天開始,他可以把自己稱作狗的傳人,看看會不會讓外國人覺得舒服一些。
這就是當今一些文化人的骨氣。
面對這些現狀,我們不禁要問:當年那個傲視群雄的民族哪去了?那個霸氣十足的國家哪去了?為了外國人的眼光就要改變自己民族的符號,我們的自尊心哪去了?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如今即將褪色,我們的自信心哪去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竟然被推到了融化的邊緣,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哪去了?這真的是有著一身錚錚鐵骨的中國人嗎?
想想曾經的輝煌與恥辱,想想今天的我們,究竟失去了什麼。
永遠不要忘了腳下這片肥沃的熱土,不要忘了誕生於其上的,我們的根。
㈥ 對中國而言外來文化有哪些
外來文化是指非本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非本民族特點的文化。
延續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歷史,曾經歷過兩次大規模的外來文化的沖擊,一次發生在三世紀漢代末期,來自西域近鄰諸國的印度佛教文化,跨山越水,綿延不斷地傳入中土,前後長達數百年,其對華夏文化的影響,涉及到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文學、建築等多個方面,在唐朝更是達到了頂峰(這第一次只是對中國的宗教信仰影響很大,對社會經濟基本沒有什麼影響);
另一次發生在19、20世紀之交的清末民初,以英、法、美、德為代表的幾乎所有當時已進入資本主義擴張階段的西方列強,挾持武力上的絕對優勢,強行撞開了中國的國門,一種具有現代形態的全新的「西洋文化」潮水般地湧入中國,僅二、三十年的功夫,便席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統江山,這里主要包括對文學的影響、社會經濟的影響以及生活方式的影響。
㈦ 洋文化對中國的影響
已經禍害到下一代了,隨著日本的文化侵略而國人確已慢慢地被潛默化了.遠的不說就說韓國吧,隨著人們的無知,那情節老套,語氣發爹的肥皂劇竟會得到熱捧.
㈧ 500字的新聞作文關於洋文化
我們失去了什麼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洋」成了「好」的代名詞。似乎洋東西總是先進的。於是,「王老五」變成了「邁克爾·王」,「明珠花園」變成了「東方曼哈頓」;咖啡代替了香茗,可樂漢堡代替了豆漿油條。甚至連孔子,也要被喚作「中國的亞里士多德」……
在那個民族自強的年代,崇洋媚外一度被視為恥辱。可為什麼,在祖國日漸繁榮的今天,這卻成了一種時尚?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我們究竟失去了什麼?
前不久雞飛狗跳的聖誕節終於告一段落。眾商家賺了個盆盈缽滿,氣氛甚至壓過了元旦與中秋。這讓我非常不滿和不解,難道一個與自己毫不相乾的宗教比親人的團聚還重要?有些人連耶穌是個人還是種吃的都沒搞清楚,聖什麼誕?
更加悲哀的是端午節,居然被韓國人搶先申報了民族文化遺產。正當我們紛紛抗議的時候,一個韓國民眾的一句話讓國人無言以對:「你說端午節是你們的,可你們在端午節那天做了些什麼?」是啊,我們在憤怒和不滿之餘,是不是也該反省一下自己?
我們失去的,不只是一個節日,還有我們的傳統,我們的文化,我們的驕傲。更有甚者——
前陣子上海有個吃飽了撐的教授做了個研究,說「龍」這個東西,在英文里是「充滿攻擊性的龐然大物」之意,做我們有著君子風度的中華民族圖騰不太合適,要改。改成什麼呢?按照這位先生的觀點,改成溫順的哈巴狗再合適不過了。那好,從今天開始,他可以把自己稱作狗的傳人,看看會不會讓外國人覺得舒服一些。
這就是當今一些文化人的骨氣。
面對這些現狀,我們不禁要問:當年那個傲視群雄的民族哪去了?那個霸氣十足的國家哪去了?為了外國人的眼光就要改變自己民族的符號,我們的自尊心哪去了?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如今即將褪色,我們的自信心哪去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竟然被推到了融化的邊緣,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哪去了?這真的是有著一身錚錚鐵骨的中國人嗎?
想想曾經的輝煌與恥辱,想想今天的我們,究竟失去了什麼。
永遠不要忘了腳下這片肥沃的熱土,不要忘了誕生於其上的,我們的根。
㈨ 怎樣看待洋節和傳統節日
如今年輕人之所以熱衷於過洋節,同我們近年來對外較為廣泛的文化開放與交流及媒體的自由、開放是分不開的。一些西方洋節的「乘虛而入」也是符合年輕人求變、求新的心理和思維的,於是「洋節」受寵就在所難免了。過洋節的人是自得其樂,不以為然者則視之為「崇洋」,然而用「崇洋」二字概括未免膚淺簡單。年輕人喜過洋節既是時尚,更是一種文化現象,它體現著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文化選擇和價值追求。
造成西方節日「入侵」的緣故,一方面與西方較強的經濟與文化大背景有關,這種甜頭在盛唐時代我們中國也嘗到過。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市場把這些外來的充滿新鮮感的節日,當做商機,大力炒作,捧為時尚。另一方面是由於過去幾十年過分地強調生活的政治內容,而片面地強化政治性節日,淡化了民風民俗的節日。如今社會生活歸返正常,人們的口袋和時間都富裕起來了,此時就需要一個個節日帶來生活的情趣與高潮,結果發現我們的節日早已變得貧乏、有限,難以應付人們的需求,於是出現了空白。
中國的節日遵循的是自然節氣,以家庭為准形成閉合空間;西方節日則屬於大社會的東西,超出家庭范圍。兩種節日相比,前者是家庭團聚所必需的,它適應中國社會。現在所保留的大規模節日都有家庭團聚的濃厚意義,而「二月二龍抬頭」等少有團圓氣氛的節日則逐漸淡化;後者是人際交流的產物,它更注重與非血緣者的接觸,中國人日益喜歡洋節就是中國社會結構轉變的必然。隨著中國社會的城市化,這種以「洋節」作為人際聚合方式的交際應越來越流行。
各國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融合與碰撞是當今全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中華民族從古至今有納百川之胸懷,中華傳統文化中也不乏外來的東西。但是,洋節蜂擁而至,大有越俎代庖之勢,經歷數千年風雨的傳統節日傳承至今,為何反而走了下坡路?
五千年的歷史留給了中國人許多東西,傳統習俗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習俗除了是一種習慣之外,更代表著文明的痕跡與民族的認同。但可惜的是現代中國人在越來越熟悉西方節日的同時也以更驚人的速度遺忘著自己的歷史。有人認為這是洋文化入侵的結果,也有人認為這是全球化所帶來的必然,但卻少有人想過,我們中國人自己對保護這些傳統習俗做出過什麼貢獻?回顧新中國成立之後的歷史,我們從來沒有在正式制度層面上承認過中秋、端午、重陽是國家法定假日,可以說除了農歷春節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整個中國人被來自我們自己政府的強大力量與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隔離開了。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正在受到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猛烈沖擊和強有力的挑戰,在這場中西方文化的正面交鋒和對陣當中,我們如何才能把握好吸收西方文化精華與繼承中國特有傳統的「度」?在這次碰撞中,我們如何站穩腳跟,堅守住自己的經典,昭顯出中華民族深沉厚重的文化「底子」?
實際上,中國的文化有著極強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其文化價值更加開放,更易被人接受。我們要考慮的是充分提升這種潛在的文化內驅力。妥善處理傳統文化的延伸與豐富,並以此為基點,找到一個新方案打開出路,合理地構建良性的、嶄新的民族文化心態與內涵,從而為民族素質的提升提供健康的土壤,做一些有意義的探索和嘗試都是非常必要和及時的。
節日作為各民族特定文化傳統的集中表現,其盛衰總有古今內外多種社會原因。隨著社會發展,中國的節日也必將「在變化中生存」,有的淡化,有的更濃郁,而有的則被賦予新的意義和內涵。當然,這種變化是老百姓選擇的結果,是社會生活一點點繼續積累的結果。
㈩ 西方節日及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侵蝕
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傳統節聖誕節是西方基督徒世界裡最盛大 的節日,對他們來說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值得關注的是,在中華大地上,聖誕節同樣被慶祝的如火如荼,尤其是在青少年及大學生群體中,過平安夜,在教堂祈禱,還有徹夜狂歡,已經被很多的青少年所普遍接受。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管中窺豹、可見一斑。西方文化對中國年輕人的影響和滲透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這也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了,西方文化在中國年輕人中有很大的影響力。
再回看身邊,麥當勞、肯德基、鱷魚皮鞋、歐萊雅化妝品、皮爾卡丹西服、情人節、復活節、萬聖節、復活節、感恩節,還有聖誕節都被我們身邊的年輕人所普遍接受,他們慶祝上述節日的熱情與日俱增。反觀傳統文化,從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乃至春節,關注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很多年輕人在這些節日里除了吃飯,聚會外,很難有其他有意義的活動,很多人心中的想法已經成為了過不過無所謂。一大部分年輕人對這些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深長意味和厚重含義置若罔聞、視而不見,不斷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