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印度留學生有多少文化

印度留學生有多少文化

發布時間:2022-05-17 22:54:06

1. 在美國,為什麼印度留學生比中國留學生更受名企歡迎

「「印度留學生超過60%都能拿到美國H1B工作簽證,中國留學生只有6%能拿到,而中國留學生的人數是印度的2~3倍。在美國矽谷,印度裔占總人數的6%,但是創辦的公司佔到了矽谷所有公司的15.5%中國留學生和印度學生在職場上的差距,或許從課堂上就能看出來。
印度裔在全球科技業中的成功已經毋庸置疑,遠的不說,單論谷歌新掌門皮查伊和去年上台的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僅僅這兩家公司,印度裔高管就已經掌管了8000億美元的市值,印度正在成為一個「盛產」CEO的神奇國家。
如果我們再往下分析這批「CEO」們,便會發現一個現象:不同於一些族裔高管都是移民二代,這一波登上矽谷權力頂端的印度裔高管,都是土生土長的印度人,他們在印度頂尖的高校完成本科教育,再蜂擁至美國,進入美國名牌大學如斯坦福、麻省理工學院深造,然後加入美國的高科技企業,再接下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這些來自印度高等院校的學霸精英,在世界上形成一個龐大的「CEO兵團」。

谷歌印度裔CEO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中印兩個同為亞洲的人口大國,有諸多相似之處,同為美國最大的兩個留學生來源地,我們很自然地會把對方當成鏡子來做個對照:為什麼印度裔比華裔在美國更成功呢?兩國的留學生在美國的校園中各自有怎樣的表現?是否這些差異影響了各自日後的成就?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些什麼?我們的孩子如何揚長避短迎頭趕上呢?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張伯庚(Julian Chang)教授。張教授出生於波士頓,獲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在1993-1996年期間擔任Cabot House的本地院長,同時就職於哈佛大學對外關系發展辦公室。
現任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艾什民主治理與創新中心Rajawali基金會亞洲研究所常務主任。在執教哈佛大學期間,張伯庚教授對中印留學生也進行了一些觀察,對於印度裔在職場上獲得的成功,張教授認為,或許可以從他們在海外留學的表現中找出部分原因。
中國留學生數量增加 熱衷抱團影響語言和文化的融入交流在印度人職業成功的基石中,語言必定是其中之一,「比方說語言方面印度是英文為主所以很多人就說語言沒有什麼障礙。」 張伯庚表示,中國留學生在語言上比較吃虧:「比如說你語言要不是母語,你要是過去(留學),一個禮拜要讀一兩本書,寫兩三個稿子,就很吃力。」中國留學生在美國面對海量課業時往往被語言束縛,而且近幾年這種束縛又有了新的變化:「以前出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對語言倒不是有特別大的障礙。
比方說你這個班裡要是有一兩個中國人,那沒辦法只能跟其他的國外的學生來往。但現在中國學生數量更多了,我在哈佛有很多學生,比如說是南方來的學生希望跟南方人一起。我認識一個中國在英國留過學的學生,在商學院念書,他是東北人,他說他那個學校里有兩個四川來的學生,他們坐在一塊的時候就說四川話,他這個東北來的學生也聽不懂。所以這個是從語言的角度來看,是一個問題。然後就回到印度留學生,他們沒有語言的障礙,所以他們跟其他的美國學生交往很方便。」

張伯庚教授
張教授表示,中國留學生熱衷抱團,對於融入當地朋友圈缺乏興趣,這種習慣養成後在他們走入外企職場後就會顯露出弊端:「無論是價值觀還是習慣,比如說他們在美國的企業里很多是outside office,你要是不去看球,不跟大家一起去吃飯、看球、玩兒,那就很難加入領導圈。
」中國學生沉默謹慎 印度學生能言善辯雖然印度人口音帶有濃重咖喱味,但他們從不憚於發聲;而中國學生說英文沒問題,但是要走到高層,用英文辯論,闡述觀點的時候就會顯出弱勢。
「在美國,很多美國的企業、跨國企業都有很多印度人在當CEO或者是CTO、CFO。甚至哈佛大學商學院很多教授都是印度血統的,所以也可以說他們在語言方面沒有障礙。另外他們強調表達和辯論能力。他們從小就培訓,就可以在現場說得很好,想得很快,然後說服力很強。
張伯庚強調這是教育培訓帶出的習慣:「在印度,他們受到英國傳統的或者是英國習慣影響更多。所以你要在口頭上的辯論,而據我所知,國內的教育系統並不是太支持這種。我不是說中國的學生沒有不同的想法或者是習慣,是指他們的習慣、培訓教育,一直不強調這方面的東西。可是英國和美國的傳統就是辯論、說服對方。特別是美國法學院,你看企業家很多都是從法學院出來的,然後當律師當了一會兒,然後就轉向其他行業,很多也是sales方面的,當然工程師要是創業自己可以當CEO。sales你可以慢慢的往上升。當然我知道現在國內很多的商學院也開始強調soft skills,PPT,溝通的方式,這個可能慢慢會好起來。」

尼廷·諾里亞,哈佛商學院院長印度學生和中國學生相比較之下顯得更為愛辯論敢於發表意見。 印度人在一起,經常為了討論而討論,不惜時間和精力。在學校里,老師會組織學生進行辯論。而當他們把這些習慣帶入跨國企業的工作中時無疑又增加了一個優勢砝碼, 中國人的沉默謹慎,唯恐「禍從口出」的習慣,也意味著容易導致錯失良機。
從校園行為習慣中可以觀察出幫助印度學生走向職業成功的些許因素,張教授同時也指出,印度裔之所以取得成功,和他們國內的高等教育也有很大的關系,印度理工學院(IIT)作為印度精英的搖籃、全球錄取率最低的名校, 為跨國大企業輸送了頂尖優秀的人才,此外,印裔精英階層很注意幫助本族裔。在招聘、工作安排和培訓上都會刻意提攜本族裔的人,多方面的因素都是印度裔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2. 印度人來中國留學的是不是很有錢

因為印度一方面仍為發展中國家,二是印度的等級制度森嚴,分為四等人即婆羅門、剎地利、吠舍、首陀羅,前兩級地位較高,擁有財富較多,後兩級不但貧窮,而且毫無社會地位,連生活都成問題。所以只有前兩個等級的少數人才有出國的能力和條件。

印度人做菜喜歡用調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薑、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還是咖喱粉。

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黃和茴香等20多種香料調制而成的一種香辣調料,呈黃色粉末狀。印度人對咖喱粉可謂情有獨鍾,幾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雞、咖喱魚、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飯、咖喱湯……每個餐館都飄著咖喱味。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飯和一種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餅,還有一種油炸的薄餅。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圓白菜、西紅柿、黃瓜、豆角、土豆、洋蔥、冬瓜等,全部都是製作印度咖喱的好食材。

由於印度有很多人是素食主義者,為了補充蛋白質,豆類就成了他們每餐必吃的東西,並永遠作為他們的一道主菜呈現給你。印度的豆子種類繁多,有大如蠶豆的紅豆,還有黃豆、豌豆等,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鹽,用來做湯。

3. 印度的人總認為印度比中國發達,真相是怎樣的呢

大部分中國人都覺得中國比印度發達,印度人將中國視作印度發展的目標。然而事實上,在印度的一些網站上,很多印度人認為印度比中國發達,印度是中國學習和追趕的目標。為什麼很多印度人認為印度比中國發達呢?為此,到所在城市的某座高校,與一些印度留學生探討了這個問題。

印度在這個星球上有著許多朋友,強大的美國和俄羅斯都是印度的夥伴。更多的朋友意味著印度將得到更多的幫助。例如,印度可以從俄羅斯和美國購買高科技武器,而中國必須自己研製武器。

當人們談論印度的時候,未來總是充滿希望的。現在,印度人民幸運的被一個偉大的人物納倫德拉·莫迪領導。這個強大的人將使印度成為超級大國。

4. 印度在中國多少留學生

印度和中國的情況相似,競爭力強的許多學生會優先選擇歐美,然後是澳洲、新加坡,中國目前來說不是最優選擇,但也不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來華留學的吸引力也在增大。除了一些同學比較個性化的選擇外,印度留學生的大頭主要在兩個專業:
1、醫學(絕對多數)
2、漢語
一、醫學院留學生
醫學生占絕對多數的情況可能出乎不太接觸印度留學生的朋友以外,基本原因是:
1、印度醫生就業好、收入不錯,是中產階級家庭在碼農之外給許多孩子設定的目標。
2、印度醫學院少,公立醫學院入學率低,私立醫學院收費高。
3、在中國醫學院學習雖然印度不承認,還需要參加印度的資格考,但至少比起根本上不了醫學院來說還是不錯的。
4、除了一些國內聲譽不錯的高校,國內的一些更加靈活的高校抓住這個市場機會感性認識是,2006年時,中國某中部省份地級市的醫學院中介廣告已經達到印度縣一級。
二、漢語專業

這其中包括短期的政府交換等獎學金項目學生以及長期來華攻讀學位的學生。
在以前相當一段時間內,比哈爾邦的學生佔到全印漢語專業學生的大多數,這主要因為比哈爾有大量佛教聖地,從赴印度旅遊興起初期直到現在都是包括中國遊客在內的東亞遊客,當地有大量的漢語導游需求。相比之下,早年中印經貿關系一般時其他邦並沒有特別的漢語人才需求。

5. 去印度留學有什麼好處

第一、學費相對較低,性價比卻很高,尤其對於一些學習理工科目的留學生來說,就業前景非常不錯。

第二、項優勢就是印度的英語教學環境,在語言上與國際接軌。

第三、就是「四免」,即免托福、免雅思、免擔保、免入學考試。在國內完成12年教育的高中畢業生可以申請到印度攻讀學士學位,學制一般為三到五年;本科畢業生可以申請到印度攻讀碩士學位,學制一般為一到二年;碩士畢業生可以申請到印度攻讀博士學位,學制一般為四到五年。

6. 印度坐擁十幾億人口,竟能實現全民免費教育,印度學生的文化水平如何

一想到印度,那肯定要麼是火車上掛滿了人,要麼就是父母爬牆給孩子遞小抄,總之很奇葩。這些都是我們對於印度的固化思維,其實印度已經實現了全民免費教育,而且普通的大學學費一年才200人民幣。有一句古語,那就是好貨不便宜,便宜沒好貨。這句話放在這正合適,印度走的時候精英路線,也就是說那些普通人印度政府就沒打算指望他們,那麼教育也不是很好,所以很便宜很普及。



這就使得印度老百姓就安貧樂道,換句話講就是不思進取。整個人生狀態上都不思進取。在基礎教育上,印度走的是低水平的免費教育,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能實現全民教育。

7. 印度的教育狀況

從遠古時代,印度就成為學習的中心,許多偉大的學者通過口授來傳播知識。後來,英國人的進入,又使印度的教育注入了濃厚的歐洲色彩。目前,印度的第等教育機構根據自身的特點,努力探討,潛心研究,培養出大批優秀的人才,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外留學生。同學費昂貴的美國、西歐及澳洲高等教育機構相比,發展中國家的學生發現在印度留學更具歸屬和自信的感覺,因為他們與當地人民的社會和文化價值觀有許多相似之處。

印度的高等教育機構主要有大學和專門學院。專業設置十分廣泛,從詩歌到計算機工程直至太空研究,應有盡有。大多數印度的大學、高等教育及研究中心都有自主權。為數眾多的大學採取「聯邦結構」,即一方面擁有分支學院,另一方面還設有系。分支學院一般教授本科課程,而系裡則指導研究生學習並進行深入研究。大學決定學院入學標准、參與本科階段學位考試並授予學位。還有一些院校滑 設立分支學院,一般情況下本科課程及研究生是同時在大學內教授的。有一些研究院只教授研究生課程或提供一些研究課程。

通常情況下,印度大學的本科課程只有三年。畢業考試通過後,由大學或高等研究院授予學士學位。根據所學專業不同分別設有文科、理科、貿易等學士學位。但是,如果攻讀工程、醫學、牙醫學和葯學的本科課程通常要4至5年半的時間。

文科、理科及醫學需要兩年時間完成碩士課程。工程和工藝學則只需一年半的時間。一些特殊的領域,例如教育學學士,學求申請人應已經具有任何一門其他學科的學士學位,才可申請入學攻讀。

一些大學和高等研究機構也提供文憑和證書課程,例如工程、農業科學、計算機技術,期限較短,學制因學校而異。
--------------------------------------

印度實行12年一貴制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學士課程、2年碩士課程和3年博士課程。此外還有各類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規教育。1990年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6%,但輟學率較高。全國現有177所綜合性大學,著名的有德里大學、你赫魯大學、加爾各答大學等。

印度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體系和專業化學院是印度高等教育的核心。研究課題和教學科目涵蓋甚廣,從詩歌研究到計算機工程到太空探究都有涉及。大多數大學和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是獨立經營的。相當數量的大學是由附屬學院和專業院系組成的聯合結構。大體來說,附屬學院教授本科課程,而專業院系負責引導研究生的學習和進行高級研究。由大學決定進入學院學習的標准並且組織本科階段的初級學位考試及學位的授予。

一些其他類型的大學在其一般的課程及專業技術的課程中都設有本科和研究生課程。這些學校沒有附屬學院。

還有第三類大學和學院,這類學校教授本科和研究生階段的專業技術課程,諸如印度技術學院、博拉技術學院、印度醫葯科學院、印度森林研究院、印度動物醫學研究院。有的學員只提供研究生課程和研究課題,如印度農業研究院和醫學研究生院。

印度高等教育以其獨有的特色、靈活性和高質量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到印度的大學學習。相對於美國、西歐國家或是澳大利亞提供的昂貴的高等教育,印度的高等教育仍舊是由政府高度資助的,因此是人們可以承擔的。此外,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學生在這里可以感受更強的歸屬感和自信心的分享,因為他們和印度有許多共同的社會和文化的價值觀。

語言與文字

語言:印度人所用語言非常多(據調查,包括方言在內,印度共有1652種語言),現今通用的有14種,可從印度鈔票上找到這14種語言。北方以印地語,南方以泰米爾語為主,全國有一半左右的人口動的印地語,但英語在全境都可通用。印度語言法案規定,除印地語外,可以繼續把英語作為官方語言。

文字:印地語是印度斯坦族的語言,有兩種文體,一為天城體,即一般所謂印地文,一為鳥爾都體,採用阿拉伯字母,即鳥爾都文。鳥爾都語和印地語各自的文學語言有較大差異,但它們有共同的口語,叫做印度斯坦語。印度分治後,印地語和鳥爾都語的距離逐漸加大,語言基本相同,而採用的字體不同,文字各異,文字使一種基本相同的語言分道場鑣。

中國學生獎學金制度

印度和中國政府合作建立了一項文化交流計劃(CEP),該計劃每年向希望到印度進行深造的中國學生發放25份獎學金。教育部的中國獎學金委員會是該計劃的中國總代理。獲得更多的信息請和中國獎學金委員會聯系。

電話: 010- 66413182, 3132

Email : [email protected]

課程和學位

本科課程

一般本科課程要進行三年學習,並進行最後的考試。大學和高教機構頒發文科學、自然科學、商學等學士學位。如工程學、醫學、牙醫學和葯學等專業科目的本科課程要求較長的學制,大約四年到五年半的時間。

研究生課程

文科、自然科學和醫學的課程需要兩年時間,獲得碩士學位。對於工程技術學來說,需要一年半的時間。在一些特殊的領域,比如教育學士學位,要求申請者必須擁有其他任何學科的學士學位,才能獲准學習。一些大學和高等教育機構提供一些短期課程的文憑或資格證書,科目諸如工程學、農業科技和計算機科學。課程長短因學校而異。

入學條件

印度的大學和高等教育機構要求申請本科學習的申請者必須完成12年的在校教育。他們要通過高中教育考試或同等程度考試的5門科目。申請者在資格考試中要獲得60~70%的分數。要進入本科技能課程的學習,申請者要在考試中得到75~80%的分數,而這種考試包括的科目有物理、化學、生物、數學和英語。本科學習的入學要求並不是十分僵化的。對於本科水平階段的技術和專業課程,申請者可以根據規定獲准更改指定座位/付費座位。

印度的大學是獨立自主運作的,他們可以自行制定有關接受國外留學生資格的規定。印度大學聯盟(AIU)作為一個官方認可的國家級水平的代理機構負責對外國學生的學術資歷進行評估。以下考試等同於我國中學畢業考試(12年級),也是入讀包括專業課程的一級學位的最低要求。

英國(UK)的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考試:通過普通水平(O級)的5門科目以及高級水平(A級)2門科目。入讀一級學位專業課程必須通過3門科目考試的A級水平,包括物理、化 學、數學/生物。英語水平也是必要的。

法國中學畢業考試。

日內瓦國際中學畢業考試。

美國公立高中畢業。

孟加拉、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巴林、科威特、約旦、沙烏地阿拉伯以及其它海灣國家的中級/中學畢業/高級中學/資格水平考試。

肯亞、奈及利亞、烏干達、坦尚尼亞教育部國家考試委員會12年第二階段教育合格考試。

印度的大學不直接認可外國大學或教育委員會頒發的學位/文憑/資格證書。因此建議國際學生在申請時附上一份其在國內通過的考試的教學大綱。建議希望就讀印度大學的國際學生向印度的是領館確認自己的入學資格或參考印度大學聯盟出版的《外國學位對照》(在該國的印度使領館可以得到);或寫信到:

Evaluation and Information Unit (評估與信息處)

Association of India University,

AIU House, 16 Kotla Road, New Dlhi-110 002. INDIA.

電話:91-011-323-0059/2305/3390/3097/2429

傳真:91-011-323-6106

AIU的評估與信息處將會對國際學生所完成的學術課程進行評估。

印度的大學及大學級學院

印度現有226所大學級機構,包括39所「被認可的大學」。其中155所是傳統大學,34所農業大學,(包括漁業和牲畜醫學,園藝學和奶品技術),17所工程技術大學,包括6所技術學院,14所醫葯科學技術大學,一所國家法律大學,人口科學院,印度統計學院,印度科學院,一所新聞大學,一所印度草醫學大學,5所女子大學,6所梵語大學,7所開放式大學,7所音樂和美術大學,一所美術史,環保和博物館學大學。

有超過8000所學院附屬於這些大學,據估計有將近500萬學生在讀。上面提到的學院中有超過150所提供MBBS和更高的醫學學位,74所牙醫學,90所制葯學,62所護理學,170所農業及相關學科,428所工程學,116所印度草醫學和75所順勢療法。大多數常規的大學和學院提供基礎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包括外語、國際關系、社會研究、教育和法律)文學士, 理學士, 商學士, 教育學士, 法學士, 文學碩士, 理學碩士, 基礎教學法碩士和一些其他更高的學位。292所學院提供工商管理碩士課程及相關課程,其中有4所專門的管理學院,是高等學習的中心。除了構成大學的學院外,還有大量附屬於高校系統的科學與工業研究委員會、芭巴原子研究中心、印度農業研究委員會、印度醫學研究委員會、印度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的研究中心,可以提供博士和博士後的研究項目。印度的大學及大學級學院的列表可以在附錄VII上得到。

教學語言

大多數大學是以英文授課的。有的大學和學院用印地語和當地語言。在大多數教學中心,研究生的課程使用英語進行的。科學、技術和專業的課程使用英語教學。
-----------------------------------------------------------------------------------------------

印度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張曉東

一、印度教育跨越式發展的內涵

跨越式發展是經濟學用語,指各國的經濟發展過程是不平衡的,是通過主導部門的率先加速發展帶動其它部門的成長,由一個行業或一個廠商的成長引起另一個行業或廠商成長的方式進行的,即經濟增長是由某一點發起,然後向外擴散,這就是增長極理論。增長極理論強調增長極本身的形成和發展,通過增長極的輻射效應來拉動整個國家的經濟快速發展,這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指明了一條超常規發展的道路。

跨越式發展同樣適用於教育的進步。各級各類教育不可能完全齊頭並進,教育內部各要素平均推進的狀態是不存在的,這已被教育的發展和實踐所證明。在學習先進教育理念與經驗的基礎上,確定教育發展的增長極,以增長極作為龍頭快速發展,同時以輻射效應帶動各級各類教育的發展,從而實現教育的最終整體進步,使教育落後國家利用後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跨越式發展是對教育發展的一種創新,是抓住了機遇,勇於爭先的發展;跨越式發展又應該是一種可持續的全面發展,以部分帶動全局的發展。

二、印度跨越式發展與印度IT產業

印度獨立後,積極謀求進步,印度非常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和使用,擴充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工程教育,加大科技研究的力度,1986年有計算機總理之稱的拉吉夫·甘地上台後,極為重視計算機的開發與利用,確立了大力發展計算機產業的方針,1991年拉奧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激勵計算機產業特別是軟體出口產業發展的政策,使得信息技術作為優勢一直延續下來。

印度將信息技術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在較大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並且已經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印度信息技術產業的產值平均每18個月翻一番,軟體業的突飛猛進,為印度打開了一條日進斗金的黃金通道,近10年來,印度的軟體出口增長了30多倍,預計1999年至2000年度出口達39億美元,佔印度出口總額的8.6%,印度僅解決千年蟲問題這一招,其IT產業就進帳30多億美元。在美國的矽谷,38%的軟體人才來自印度,美國《命運》雜志公開的世界500強企業中,有203家請印度為企業開發軟體,印度政府給高科技工業訂下了大膽目標,未來10年中出口增長33%,即出口額從1998年的30億美元到2008年的500億美元。力爭使21世紀最初的10年成為印度的10年。印度這種強勁的發展勢頭,連比爾·蓋茨都驚嘆將來的軟體超級大國非印度莫屬。

印度這種經濟的發展應當歸入跨越式發展的行列,以信息技術產業作為增長極,強勁發展,但謀求經濟質的飛躍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印度財政部長亞什萬特·辛哈形象地指出,印度存在三種經濟:由信息技術推動的信息經濟、磚瓦和泥漿為代表的舊經濟、以老牛車為代表的更陳舊的經濟。印度仍處在工業化初級階段,以軟體為龍頭的新經濟成分只佔其GDP的2%,即使印度政府如期實現2008年信息技術產業產值870美元的目標,也只能佔GDP的7.5%現在就要看信息技術這只經濟的領頭羊,在自身大步邁進的同時,能不能讓老牛車也趕上來,而不是讓它落得越來越遠。

三、印度教育的跨越

IT產業能在短短時間內取得如此成功,究其實質,應當歸功於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一直以來的人才儲備支撐,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教育的成功。印度計算機教育從小抓起,現在,印度全國2500多所中學開設了電腦課,400所大專院校開設了計算機及電腦軟體專業,印度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多媒體教育設施,全國每年都有25萬人接受信息技術培訓。印度的矽谷班加羅爾有印度理工大學等7所知名大學,專科學校292所,其中技術學院49所、工程學院14所、衛生學院25所、教育學院204所。目前,印度高等教育每年有61000名計算機工程專業的畢業生,與之相比,美國僅有30000人完成相同學業。而且,印度每年有215000名其它工程專業的畢業生,而這些學生中相當一部分畢業後由於工資收入等原因轉入計算機工程專業,或者進行年人校生達20萬人的私立軟體培訓學院。

印度一直將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發展的龍頭,高等教育經費在教育總經費中一直占較大份額,近幾年才有所減少。他們50年代中期仿照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在全國相繼建立了6所印度理工學院(IIT),發展到現在,已經有了400多所工程技術學院,今天正是這些學院的畢業生支撐著印度經濟的大廈。印度成功地培養出許多世界級的研究生,許多高校是世界一流的,印度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給高校教師很高的待遇。80年代中期,印度高等教育規模躍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和蘇聯,向中東石油國家輸出了100萬名工程師、教師和醫生,數萬人受聘於聯合國組織和世界銀行,每年獲取上百億美元的高級勞務外匯。1995-1996學年,印度高等學校在校生640萬,教學人員31萬,各類高等教育機構8722家。高等教育是印度教育名符其實的重大戲。

相對於高等教育而言,其它各類教育發展緩慢,學校的軟硬體都難以令人滿意。據印度政府1996年的統計,注冊上一年級的兒童50%以上在小學教育過程中的某個階段退學,有的邦輟學率高達70%。印度1996年適齡人口中初中、高中新生入學比例分別為12%和15%。同時,印度高等教育內部發展也不平衡,1994-1995學年其高等教育在校生40.4%是人文與藝術類,21.9%學的是商業,19.6%學理科,18.1%學工程技術、法律和其它專業,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學農林專業的僅為1%。這使得印度的高校畢業生包括大量的研究生無法就業,當然高校畢業生不能就業,也不僅僅是教育內部的原因。

印度政府一直在努力進行教育改革,建立統一的學校制度,極力掃除文盲,普及義務教育,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盡量為所有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機會,由於經費、人口等原因,成效不太明顯。印度教育只是處在跨越式進程中,能不能以高等教育的超常規發展,帶動各級各類教育的推進,形成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的局面,不僅關繫到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最終成功,還關繫到以IT產業為增長極的社會經濟的深入發展。但不容置疑的是,印度政府把發展高等教育的作為教育跨越發展的福射源,這種努力實現教育騰飛的決心讓人佩服,是一種膽識,是一種創新。

四、努力實現跨越的印度教育

我們對印度教育發展多持批評態度,認為其基礎教育十分薄弱,高等教育發展過度,造成人才的極大浪費。今天印度在經濟上尤其是IT產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教育的作用功不可沒。我國與印度相似點極多,都是多民族的文明古國,獨立時間相近,人口眾多,印度教育雖然還沒有實現教育的跨越式發展,但畢竟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我們要從印度以高等教育為增長極的教育發展中汲取經驗,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努力實現中國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我國教育的跨越式發展要避免印度教育發展的不足。印度抓住了機遇,但教育失衡的現狀仍然很嚴重,雖然印度政府近年來削減高等教育經費,加大對其它各類教育的支持力度,但幾十年中形成的落差彌補起來難度相當大。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發展、側重信息和涉外人才培養是正確而必要的,但高等教育的發展不能以其它各類教育和人才培養的停滯不前為代價,尤其在我們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要為所有的人提供接受各類高質量教育的機會,要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需要的各級各類人才;同時,高等教育發展也要注意自身內部的平衡與協調。

《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9期
------------------------------------

印度教育體制「深陷在階級模式的泥潭中」

作者:李力編譯自《經濟學家》

對於印度服務業和其他產業的持續快速增長,缺乏合格的大學畢業生已成為其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並由此也嚴重威脅到蓬勃發展的印度經濟。
對於古代文明中所有的輝煌成就而言,印度有著一個「可鄙的不平等的歷史」。這是印度最重要的政治科學家PratapBhanuMehta的話,他五月底前還是國家知識委員會中的一名委員,由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任命,負責為辛格政府出謀劃策。上面的話出現在Mehta在其文采飛揚的辭呈中,他抗議政府所做出的一項決定:為「其他落後階級」在大學中「保留」27%的位置。其他落後階級是指較低等階級,不是指最低等階級,最低等階級已經從中受益了。Mehta在他的信中控訴說,該政策會保證印度仍然「深陷在階級模式的泥潭中」。
Mehta和他的一位同事是在抗議這批提案一個月後辭職的。一些學生在絕食;一些罷工的醫生關閉了醫院;由於揮舞棒子的警察已毆打了示威者,示威活動變得更為嚴峻。盡管如此,5月下旬,國民大會黨統治聯盟仍宣布說改革將於明年實施。領導抗議團體之一平等青年會的AnirudhLochan說,「在那以前,這個想法不過是根燃燒的火柴棒。」他預計說,現在「全國都會燃燒起來。」
預留問題確實是印度政治中最具煽動性的問題之一。1950年,印度憲法在教育及政府工作崗位中都為部落群體、以及「預定階級」提供一定的配額。所謂預定階級就是達利人,以前人們稱之為「賤民」,他們被認為是不可接觸的,在組成印度教社會的幾千個世襲階級中,該階級處於最底層。1990年,印度政府通過了曼達爾委員會一份被長期無視的報告,該報告建議擴大預留位置的受益范圍至其他落後階級,但要將教育排除在新配額之外。即使如此,通過該報告的影響也很深遠:印度出現全國性抗議活動,並建立在階級基礎上的黨派取得了發展,這些黨派現在在印度一些最大的邦中處於優勢的政治地位。
支持配額的人認為,他們已在南部邦中取得了成功,在這些邦中,配額得到了廣泛應用。在泰米爾納德邦,69%的大學入學名額都被預留出來。但Mehta認為,至少在北部,部落群體和達利人所面臨的權利被剝奪問題,與其他落後階級相比不一樣。對後者而言配額只是「政府以恩賜態度給出的不治病的止痛葯」。
印度政府已經表示,它將增加大學整體入學名額,保證沒有一名合格學生會由處於不利地位,通過這一表態,印度政府試圖平息人們的批評,但卻毫無作用。根據計算,印度需要增長54%的入學名額。然而沒人知道,必需的教師、建築和輔助性服務將從何而來。
該辯論的特殊特點是:該辯論對其基礎全然無知。曼達爾委員會假定其他落後階級佔印度總人口52%。而根據印度政府統計機構1999年進行的一項調查,該比例是32%,如果把穆斯林其他落後階級也包括在內,該比例是36%。在大學錄取的學生中,23.5%是其他落後階級。因此,在大學該群體相對低的比例並不極端嚴重。一位電視采訪者將這些發現交給了印度人力資源部部長,也是印度最近這次改革的「建築師」ArjunSingh。他只是說了些動聽但毫無意義的話,「其他落後階級在我們人口中佔有相當大比例。」
他沒有反駁由精英的印度理工大學所進行的研究。該研究顯示,在印度政府為達利人和部落群體預留的位置中,有一半是空缺的。在那些使用配額的學生中,有四分之一都沒完成其學業。這意味著,印度教育的根本性失敗並不是高等學院的歧視,而是小學和中學無法培養足夠的合格學生。同時,對於印度服務業和其他產業的持續快速增長,缺乏合格的大學畢業生已成為其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並由此也嚴重威脅到蓬勃發展的印度經濟。
印度政府拓寬預留配額受益范圍的決心在政治上可以受到譴責。一些與印度總理關系密切的人士嗅到了ArjunSingh有為難要老闆的企圖,很多人都認為總理的位置本來應該是ArjunSingh的。另外一些人認為,北方邦明年要舉行選舉,該邦是印度受階級問題困擾最大的邦,國大黨為贏得選舉把該政策作為嘗試。不管是上面哪種情況,對那些完全有理由對其在印度所遭受的貧困與歧視感到憤怒的人來說,他們能得到的利益可能非常有限。Mehta引用了美國獨立創始人之一的湯姆·潘恩的話:「我們同情羽毛,但卻忘記了將逝去的飛鳥。」

8. 哪些國家最尊重印度文化

在印度人看來,印度的文明是古老而偉大的。在歷史上,印度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例如,發明了零,做了第一台外科手術,GDP曾佔世界的25%……印度的文化更是影響了世界各地,尤其是東南亞、中東和東亞地區。

另一位印度留學生表示,我曾有機會訪問一些國家,我可以得出的一點結論是,在任何比印度窮的非洲和南美洲國家,都很尊重印度文化。我尤其記得在奈及利亞的時光,很多人懷著崇拜的心理學習印度文化,他們將我當作最尊貴的客人,因為他們認為我是印度文化的代言人。

最後一位印度學生表示,哪個國家最尊重印度文化?這取決於這個國家國民的知識、思想開放、廣泛的思考和理解能力。因此,即使是像巴基斯坦這樣的國家,也非常尊重印度文化。

9. 留學印度是一種什麼體驗

每一個即將遠行,出國留學的學生,內心肯定都是激動和擔憂並存的。一方面,急不可耐的想要開始自己的新生活,另一方面,又很害怕自己在異國他鄉一個人的生活,所以了解一下留學地點的生活的相當必要的。那麼印度留學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跟出國留學網的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我是工商管理專業一年級學生,目前就讀於海德拉巴的奧斯馬尼亞大學管理學院。來印度一年了,我在這里我得到了充分考驗和鍛煉,印度的留學生活讓我收獲很大。 課堂學習: 這邊學習和國內完全不一樣,老師教他的,你學不學是你的事。但是考試也是相當的嚴的,不過只要用功是沒問題的。班上一般不會超過40個人。上課時很隨便。班上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大家都是用英語對話,所以口語和聽力很重要。通過半年的語言預科學習,英語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幫印度當地以及國內的一些公司做英語翻譯。一來可以向公司的老總們學習一下商務談判的技巧,長長見識,另外還可以增加一些不菲的收入。專業課的學習任務比較繁重,奧斯馬尼亞大學對考試要求比較嚴格,但作為名聲好的公立大學,奧大的文憑也具有很高的含金量。 印度高校是寬進嚴出,所以大學的學習氣氛非常濃厚;在印度,經常有大學生晚上11點還在看書學習。大學的考試可以補考,但是考場的紀律特別嚴。舉個例子,每次考試都會有警察在現場監考,而且如果警察發現可疑人物,就可以搜身,而考場是不允許陌生人隨便出入的。但是留學生的分數要求要低一些,100分的試卷,留學生只要能拿到40分就算合格。 在印度,我第一次參加社團活動,一個人對著近百個印度人演講,說實話,我那時腿在抖。去銀行存錢,我又笑了,印度的出納員三張鈔票都要數好幾遍,是說他工作認真負責呢?還是說他性子慢呢?我覺得是後者。我又發現了,世界上最不守時的地方就是印度,說要等5分鍾一般都是要等半個小時,10分鍾就是一個小時,起初我常常怒火中燒,最後也就習慣了。 班上印度女孩子,都穿印度婦女傳統服飾紗麗(Sari),一塊長達3公尺的布料,以披裹的方式纏繞在身上,穿著方式變化繁多,都蓋住腳踝骨。印度女孩子含蓄溫婉,性格內斂。我無聊時候算了一下,3年來,我頂多見過5個女孩子露出小腿,一年和女生說話不超過10句。學校要是見到男孩和女孩拉手,保安就會吹哨子,更別說擁抱了。學校文化節組織演唱會,請了不少印度明星,我也想看看印度的明星,我買票了,我興沖沖的去了,我的媽呀,男生、女生中間拉著鐵絲網隔開來,真是好創意,佩服佩服! 半年的語言課結束後,正規課開始了。一開始,我感覺上課有點跟不上,我們在中國學的是美式英語,來印度後,聽著老師那帶印度口音的英式英語,讓我很頭大,上課就在連蒙帶猜中度過,但我很快就適應了,成績一直較好。 日常生活: 印度的學習雖然很緊張,要求很嚴格,但休閑娛樂的時間很多。有句開玩笑的話說,一年365天,印度有366個假日,除了寒暑假各一個月外,平時還有很多別的假期。曹慶說平時最多的一次放了15天假,好像是為了慶祝印度的一個節日。對於未來的就業,曹慶持有樂觀的態度,她說自己所處的城市班加羅爾,號稱是亞洲的矽谷,工作機會還是比較多的。 留學在外的日子,除了要努力完成學業外,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也成為了一項極為重要的內容。最喜歡吃的當地的食物是fried noodle 和fried rice,這兩種食物和國內的口味非常接近。另外我們從國內帶過來很多的中國調料,最常見的饅頭水餃我們都可以做,雖然人身在印度但我們照樣可以吃上比較正宗的中國美味。這邊的早餐開的特別晚,要接近當地時間中午的時候。 一開始,我實在受不了印度的飯菜,原來純正的咖喱對我來說很難吃。常常吃雞,我感覺印度的雞多倒霉啊——牛肉,印度教徒不吃;豬肉,穆斯林不吃;大家只有吃雞。我從來沒有這么想吃帶葉子的蔬菜,食堂里多是土豆,洋蔥,西紅柿。我想吃一次牛肉,得跑老遠的地方,誰叫牛在印度是神呢?後來我漸漸知道,印度人多信印度教,盛行「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以黃牛為神,對它頂禮膜拜。虔誠的印度教徒一生有三大夙願:到聖城朝拜濕婆神,到恆河洗聖浴、飲聖水,死後葬於恆河。我聽說有位印度人不知道怎麼輕慢牛了,給教徒活活打死,以後我不敢吃牛肉了。 3個月後,也就是2008年初,我終於從原來的6人一間宿舍,換了一個兩人間。隨著對學校周邊環境漸漸熟悉,我的心情也變得很好。學校地處一個小城,天很藍,很低,晚上滿天星星,不過可惜的是,我只認識一個獵戶星座。在合肥,我都有十多年前沒見過這樣的星空了。 和國內比起來,這里少了幾分喧囂,多了幾分恬靜,民風也很淳樸,都很熱情好客。在印度,我從來沒看見同學吵架,打架的事更是沒有。校外是樹林,校園里,到處都有野猴子和松鼠的身影,它們攀爬嬉戲,蹦蹦跳跳——這里,人和猴子相處很和諧,沒有人去逗猴子,猴子也從來不來招惹人,大家互不幹涉。 第一個春節,我想家了,撥個電話,結果更想,我忍不住地流淚。學校組織看春晚,還有學生自己包餃子,不過是有償的——我第一次發現,春晚是那麼好看,餃子是那麼好吃,雖然我只搶到兩個,但也讓我回味了一個晚上。 生活開銷: 去印度首先上了6個月的英語語言課程,學費在250美元/月,當地有的語言課程可能只要200美元/月。而本科階段的收費也不貴,便宜的只要500美元/年,最貴的也就在3000美元/年,生活費平均大約是1000美元/年。如果在食堂吃飯,一般每天只需花人民幣17元左右。如果讀研究生的話,一年的平均費用也不超過6500美元。

閱讀全文

與印度留學生有多少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