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在認識分數一課滲透數學文化

如何在認識分數一課滲透數學文化

發布時間:2022-05-18 03:10:51

Ⅰ 百分數認識如何滲透數學文化

可以滲透童趣性和探索性。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大多數教師都比較重視課堂教學的革新,新課標明確提出: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生活是學習數學的場所,也是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場所。為此,在作業設計時,創設生活性的實際問題,促使學生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價值,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並逐步成為一個知識的實踐者。

Ⅱ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有機滲透數學思想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有機滲透數學思想?數學的思想和數學的意識遠比學生獲得數學知識來的更有意義。教學中,不僅應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還應努力挖掘學生數學知識的發生、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蘊藏的數學思想方法,今天,朴新小編給大家帶來數學教學的方法。

解讀教材,在備課中體現數學思想

想在教學中有效滲透數學思想方法,首先應在備課時,完整地分析、研究教材,高屋建瓴,統攬全局,梳理並挖掘教材的主線和脈絡,建立知識間聯系,歸納、提煉出其知識的特性,有效預設,承上啟下,寓教於學。

如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分數王國」與「小數王國」》一課中,挖掘學生的認知基礎,預設將分數與小數互化,再進行比較,由一種形式變換成另一種形式的思想,將未知轉化為已知,數本身的大小是不變的,但卻可以因此直觀進行比較,也為後續學習埋下了基礎,這滲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轉化思想是一種解決數學問題的重要策略,學生將經歷猜想、推理、研究等數學知識產生過程,是我們數學思維中常用的一張思想方法。

2.強調方法的提煉和指導

解題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師應注意:一是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蘊涵化歸思想方法;二是在知識形成的過程中,要揭示化歸思想方法;三是在例題教學的時候,要突出化歸思想方法;四是在解題的訓練中要運用化歸思想方法;五是在總結知識的同時也要總結化歸思想方法.六是在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時,要讓學生從解題的技巧中,發現方法的產生、應用和發展過程,並從中提煉出化歸思想方法,理解化歸方法的本質.

3.反復再現,逐步滲透

數學知識是逐步深化的,這就導致了在知識發展的各階段反映出的數學思想方法的層次性.我們在進行問題的解決時會出現多次化歸的情形,並且有時化歸的方向是不一樣的.所以,對於化歸方法的應用,我們應該注意其在不同知識階段的再現和學生共同探索化歸方法在不同階段逐步形成的過程,啟發學生的思維,加強對化歸思想方法的認識.由於化歸思想方法是在啟發學生思維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教學中,要特別強調解決問題後的「反思」,在這個過程中提煉出來的化歸方法,對於學生來說較易於體會,易於接受.

數形結合思想有機滲透

一、在概念教學中滲透數形結合思想方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研究的對象包括數和形兩個方面。「數」與「形」是兩條主線,貫穿整個中小學數學教材之中,更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內容之一。「數」與「形」相互轉化、結合既是數學的重要思想,更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數形結合思想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的應用尤為重要。

案例:24時計時法

教師:現在是夜裡12時,人們一般都在睡覺。到了中午12時,時針走了一圈,一天才過了一半。現在又到夜裡12時了,時針走了兩圈,這才是一日呢!通過計算機的演示,你都知道了什麼?

生1:一天有24小時。生2:一天就是一晝夜。生3:一天里時針轉了2圈。生4:時針在走第二圈時,所有的刻度數都要加上12。下午1時,用24時計時法表示是13時。

教師:從0時到中午12時鍾面上的12個數都用過了一遍,這剛半日。如果我們繼續往下數,該是13時,13時也就是我們說的下午l時。

小結:像這種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方法,叫做24時計時法。

「24時計時法」是小學數學教學難點,從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在認識24時計時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選擇了藉助信息技術,使分針、時針的轉動情況配之夜晚、白天、月亮、太陽的交替變化的畫面,將時針運行兩圈的情況與線段計時同步延伸運動,曲線變直,直線變曲,展示過程,形象地演示出難以理解的內容。通過曲變直形的變化幫助學生建立1日=24時的概念。體會1日包括白天和黑夜,知道夜裡12時是上一天的結束也是新一天的開始,時針走兩圈才是1日,1日是24時。體會從時針走的第2圈開始鍾面上的數要加12才是24時計時法。

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滲透數形結合思想方法

以「解決問題」為核心的實際問題的教學,更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生活背景出發,給學生提供具有一定現實意義和趣味性的解決問題素材,為學生創設富有挑戰性和開放性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的求知慾和探索欲得到滿足。

案例:一輛汽車從甲城到乙城,因雨天路滑,速度降低20%。結果推遲1小時到達,原計劃多少小時到達?

教師啟發、引導學生利用四年級學過的畫圖策略,用長方形的面積表示出甲、乙兩地的路程,長和寬分別表示速度和時間。畫出如下的圖形:

觀察上面的圖形,學生很快明白:圖中①和③的面積相等,③圖形的長是原計劃的速度「1」,寬是時間「1小時」,圖形③的面積是1×1,根據圖形③的面積與圖形①的面積相等,求出圖形①的長是1-20%=80% 80%÷20%=4(小時),也就是原計劃行駛的時間。

這樣將抽象的應用題放在直觀圖形中,在直觀圖示的導引下,學生能充分理解數量間的關系,根據總數和份數求每份數,以及根據每份數和份數求總數的基本技能。溝通圖形、表格及具體數量之間的聯系,通過數形結合的訓練,提高學生比較、分析和綜合的能力。

Ⅲ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

數學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早已是人們的常識。古希臘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名人,往往本身就是數學家,最著名的如柏拉圖和達·芬奇。而愛因斯坦、希爾伯特、羅素、馮·諾依曼等文化名人也都是20世紀數學文明的締造者。因此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能充分地利用數學文化,讓學生接受它的熏陶,體會它的豐富價值,這對於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和求知慾,培養獨立觀察、思考、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在當今的教育實踐中,常常有「數學等於邏輯」的觀念。數學教學過於關注知識、重結論,甚至有許多人認為數學是一門學習語言、圖表、符號表示的學科,忽視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部分學生在努力學習數學的同時,逐漸地厭煩、冷漠數學,而且隨著數學知識的豐厚,厭倦的程度也在加劇……
數學文化應該走進小學數學課堂,滲入日常的數學教學,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產生文化共鳴,體會數學的文化品位。那麼如何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踐行並彰顯數學文化本性呢?
一、充分發揮數學教材的文化特性
新教材注重體現數學文化的價值,從一年級開始就以生動有趣、易於閱讀的形式,以「你知道嗎?」為題,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數學家的故事、數學趣聞、數學發現、數學史的知識等等,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內容的呈現,使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產生與發展首先源於人類生活的需要,豐富學生對數學發展的整體認識,體會數學在人類發展歷史中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如在三年級(上冊),學習「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時,向學生介紹了「+」、「-」的由來,學習「多位數乘一位數」時,向學生介紹了「×」的由來,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向學生介紹了「分數的表示法」等等,適時向學生介紹這些數學文化,可以豐富教學的內容,拓寬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的興趣。又如學習「四邊形」時向學生介紹「七巧板」的有關史料,特別是古人給出的七巧板構圖,使學生感受幾何構圖的優美和我們祖先的智慧。再如在學習「時、分、秒」時,教材呈現了古代的計時工具——刻漏,閃耀了我國古代科學家的智慧,學生知道了我們今天雖然是從鍾表知道時間,但之前卻經歷了漫長的探索過程,體驗探索的不易及先人的聰明才智,激勵學生熱愛祖國文化,向我們的祖先學習。
教學時如果能充分利用好數學新教材的文化特性,讓學生切實領會到數學的文化價值,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從心裡真正喜歡上數學。
二、提升教師的文化修養
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老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如果說學生需要「數學文化」,那麼首先教師需要「文化」。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著眼於學生的終生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從學生的全面、持續、和諧發展出發進行教學工作。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對數學的理解,對教學活動的組織都反映了教師的文化修養。「我一千次的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展(蘇霍姆林斯基語)。」這就昭示著我們數學教育工作者要有不滿於「給予學生一杯水,老師須有一桶水」的現狀,要有「自來水」的精神,不斷地吸取「源頭活水」,進行「過濾」後,源源不斷地輸送給學生。作為數學教師要站在時代的高度,抱著對下一代代負責的精神,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思想品位和文化素養,兼容並蓄、勵學敦行。
如在聽《對稱圖形》一課時,課至結尾,老師激情地說道:「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了『對稱圖形』的世界。其實,大自然對於對稱的創造,還遠遠不止這些。仰望蒼天,俯瞰大地,有生命的地方,何處沒有對稱的足跡?看花叢中翩翩的蝴蝶、蜜蜂,那翱翔天際的大雁、白鴿,那橫跨天空的彩虹、片片翻飛的落葉,以至於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張綻開的笑臉,你難道沒有感受到對稱的力量嗎……」伴隨著老師激情地描述,同時教室前面的屏幕上也展現了一幅幅大自然的傑作,學生沉浸在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中,相信他們的思維已經飛出了課堂,飛向了美妙的數學世界……
三、重視數學課堂的文化屬性
多少年來,在學生的心目中,在數學課堂里,數學總是與符號、定理、法則、記憶、運算、冷峻、機械等聯系在一起,難學難教、枯燥乏味一直成為阻礙學生學習數學的絆腳石。事實上,數學有著它自己的豐厚的文化淵源。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師一味注重數學知識的傳遞、數學技能的訓練,漠視數學本身所蘊含的鮮活的文化背景,忽略了浸潤在數學發展演變過程中的人類不斷探索、不斷發現的精神本質以及數學與生活千絲萬縷的聯系。數學課堂教學就是要挖掘蘊藏在數學之中的豐富的文化資源,實現其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和諧統一。
1、在構建數學知識的同時,應重視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的滲透。
課堂教學毋庸置疑,其重點應放在學生的知識構建中,作為數學教育它所反映的是對數學文化的傳承。為避免枯燥乏味的學習,我們應用數學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來解決實際問題,從數學的結構中挖掘其美學意義,使學生學會欣賞數學、感受數學美帶來的愉悅,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形成用數學的觀念。
如六年級(上冊)《圓的認識》一課,快要結束下課時,老師作了如下安排:
師:有人說,因為有了圓,我們的世界才變得如此美妙而神奇。其實在我們人類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圓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並成為美的使者和化身。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如下的畫面一一展現在學生眼前:陽光下綻放的向日葵、生活中的圓形拱橋、中國著名的圓形景德鎮瓷器、中國民間的圓形中國節、中國傳統的圓形剪紙、世界著名的圓形建築、奧運會的五環標志等等。)
師:感覺怎麼樣?
生:我覺得圓真是太美了!
生:我無法想像生活中如果沒有了圓,將會是什麼樣子。
……
豐富多彩的數學學習中,層層鋪染,不斷推進,努力使圓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潤於學生的心間,成為學生數學學習成長不竭的動力源泉,讓數學課堂擺脫原有的習慣思維與陰影,真正地美麗、動人起來。
2、在構建數學知識的同時,注重人文精神的滲入。
在數學發展過程中,傾注了大量數學家和數學工作者的艱辛勞它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有助於學生的身心發展,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崇高境界。從事教學工作,不僅要有豐富的數學知識水平,更需要有一股持之以恆、敢於拼搏的精神。現代的學生,由於家庭條件的優越,有一部分同學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意志力薄弱,有些甚至是我行我素,缺乏群體意識,對其人格的熏陶、意志力的鍛煉就迫在眉睫。教師在教學 過程中,應讓學生體會數學工作的辛勤勞動,培養其吃苦耐勞精神,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挫折觀,促進其人格發展。
如學習《圓的面積》一課,當有的學生提出讓圓轉化成長方形來試著計算圓的周長時,老師於是讓學生分小組合作進行實驗操作。殊不知,一個學生舉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圓是不可能轉化成長方形的,因為它是曲線的圖形,而長方形的邊是直的。瞬時課堂里一片寂靜,學生的眼睛齊齊地望著老師,等待老師裁決。老師徐徐地說道:「的的確確,表面上看,圓是不可能轉化成長方形的。但是經過古代數學家們的不懈努力,卻成功地轉化了,同學們想不想知道?」 學生齊答:「想!」,老師通過課件的模擬實驗演示(如下圖),再讓同學們通過教具動手操作後,很順利地得出了圓的面積公式。快要下課時,同學們都收獲頗豐地回答說學得很輕松,這時老師意味深長地說:「當然很輕松啦,因為你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在過去漫長的年代裡,人們為了研究和解決這個問題,不知遇到了多少艱難和困苦,花費了多少精力和時間,凝聚了多少數學家的聰明才智。希望同學們也能像數學工作者們一樣,能自主探究、勇於猜測、大膽實踐,為數學做出自己的貢獻……」教師在講解這段話時,沒有一個同學不在認真地傾聽。
數學文化不應從數學之外去尋找。數學最內在的文化特性應該是數學本身,應該反映數學的個性,體現數學的思維魅力。如果數學課堂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思維的快樂,並且因為思維品質的優化和思維能力的提升,學習個體的本質力量也得到了體現,那麼,數學的文化張力也就真正得到了彰顯。
3、在構建數學知識的同時,注重創新精神的培養。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其價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創造能力的培養。數學是一門創造性學科。文化型的數學教育應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為此,在構建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我們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
四、注重數學活動的文化滲透
數學活動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滲透數學文化,對於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擴大學生的視野,拓寬知識,增長才幹,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發展數學才能,有著積極的作用。
數學活動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富有吸引力,要靈活多樣,生動活潑,形式主要有游戲競賽、動手操作、實踐應用、講述故事、智力活動等。
數學是一個開放的文化體系,是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不只是知識和方法的簡單匯聚。它在給予我們知識與方法的同時,更以一種文化的姿態改變人類的思考品質,拓展人類的視野,豐富人類的精神世界,增進人的本質力量。數學的文化特徵不僅僅只在於數學的歷史性和美學價值,凝聚在數學之中的美妙絕倫的數學思維方法、探索不止的數學精神、求真臻善達美的數學品格,對於一個人全面和諧的發展,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可以說,數學是「真」、「善」、「美」的完美集合!因而,我們在承認和弘揚數學工具價值的同時,更應該看到它的文化價值。

Ⅳ 如何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滲透數學文化

多年的實踐教學中,我真正體會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著「數學文化」學習的重要性。其實數學的內涵十分豐富,數學應該作為一種文化走進課堂,滲入實際數學教學,努力使學生在學習數學中體驗數學文化,受到文化感染,產生文化共鳴,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又能主動地從數學的角度探索這一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價值。那麼,如何讓「數學文化」滲透在課堂教學中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必要性
1、在數學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學中滲透著數學文化
概念、定理、公式的學習總是比較枯燥,如果能有一個精彩的數學史故事點綴其中,則足以活躍概念、定理、公式教學課堂的整體氛圍,喚起學生無限的遐想,啟發引導學生走進數學的殿堂。例如在向學生介紹幾何時,我們可以向學生介紹幾何的創始人----笛卡爾的小故事。笛卡爾一天睡醒後觀察天花板上蒼蠅的爬動,受其啟發,才發明了幾何,這是數學發展史上的一個旅程碑,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通過這樣的一個小故事,將數學背景包含在學生所熟悉的情景中,會讓學生倍感親切、自然,使學生從中體驗到數學發現的興趣,激發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的極大興趣,達到在數學教學中滲透著「數學文化」的作用。
2、在教學情境的創設中滲透數學文化
一堂好的教學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和主動參與的興趣,使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積極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之中,從而能夠順利地突出這節課的重點,突破難點。利用「數學文化」中的一些趣味故事正能很好地幫助我們創設教學情境。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教師是這樣導入的:教師問學生「在生活中,你們見到過哪些物體上有圓?」學生舉了很多例子:圓桌的桌面是圓的,一元錢硬幣的面是圓的,光碟是圓的,汽車的輪胎是圓的……教師又問:「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橢圓形的?」學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橢圓形的車輪滾動起來就不平穩。」「為什麼做成圓形的車輪滾動起來就平穩呢?」教師的追問令學生難以用學過的知識做出科學、准確的回答,這個就是古代數學家——祖忠之的理論故事。教師就此引入新課:「今天研究了圓的特徵,同學們就會對這個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學生帶著尋求實際問題答案的急切心情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相信沒有不喜歡故事的學生,因此像這樣從數學史和數學文化的角度深入課題,可以使課題的引入變得引學生入勝,從一開始就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了過來,容易讓學生產生出喜愛數學的情感。
3、在例題的分析講解中滲透數學文化
數學例題在課堂教學中是不可缺的一個教學環節。因此我們總希望課堂中的例題設置,既能達到知識功能的目的,又不失去教育功能。比如人教九年級二次函數的應用舉例一節中,通過用馬爾薩斯人口模型來分析我國當前所面臨的實際人口現狀,讓學生從中體會我國的基本國策----計劃生育實施的必要性,以及國家目前所面臨的難以承受的人口壓力,從而讓學生得到必要的國情教育。
4、在作業的布置中滲透數學文化
數學作業在數學教學中是學生在課外獨立進行的數學活動。新課改教材,它的一大亮點是增加了一定數量的閱讀與思考材料,開辟了「觀察與猜想」、「閱讀與思考」、「探究與發現」「信息技術與應用」等拓展性欄目,為有興趣、有特長、有能力的學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間。因此在課後作業的布置中,我們應有選擇地利用這一亮點引導學生展開數學探究,使課內探究自然而然地延伸到課外,達到課內探究與課外探究有機結合的目的。比如在學生學完了九年級中的《投影與視圖》一章後,我們可以布置學生查閱資料,了解三視圖擴充的歷史過程,感受數學家們為此所付出的執著追求與不懈努力。
二、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重要性
數學的教育既是科學素質的教育,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素質的教育,更是一個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質。數學教育,首先是教育,育人是根本,數學知識只不過是一種載體而已。所以人們學習數學不僅是為了獲取知識,更要通過數學學習接受數學精神、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應用,提高思維能力,鍛煉意志品質,並把它們遷移到學習、工作和生活實際的各個領域中去。

三、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應注意三個方面

總之,雖然新課標沒有對「數學文化」設置專門的課時,但這並不意味著就可以省略這部分內容。相反,我們應更注重將「數學文化」有機地滲透到不同的教學內容中去,通過各種的途徑,形式多樣地讓學生在學習、探索、交流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得到熏陶,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增加實踐活動的機會,達到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目的。

Ⅳ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滲透有什麼數學思想

理解分數的意義時,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數和形是數學研究的兩個主要對象,數形不離,抽象的數學概念藉助圖形使之直觀化、形象化、簡單化。
為了讓學生理解1/2、1/4時,讓學生利用一個圓形紙折一折,進行平均分,說一說1/2、1/4的意義,從而真正理解其意義。

Ⅵ 數學教學如何滲透數學文化

小學數學教育,應著重對學生數學推理能力的培養,加強對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鍛煉,讓學生在學習中構成多種思維方式,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的人文氣息和意義,讓枯燥的數學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原則
數學文化不僅包括數學思想和精神,也包括數學的方法形成。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對於數學文化的滲透,應遵循一定的原則,從而進行有效的滲透,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充分感受到數學學科的簡潔之美、對稱之美、奇異之美,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各個方面的綜合發展。
1.數學文化的歷史性原則。我國有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歷史,歷代都出現過偉大的數學家,如《九章算術》等著作就是前輩留給後人的寶貴文化遺產。那麼小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時,一定要遵循數學文化歷史性的原則,要尊重歷史,尊重知識,以嚴謹的態度和對歷史知識的了解,將燦爛的數學文化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例如我們在學習二十四時計時法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歷代計時方法的演變,讓學生知道我們現在所學的知識是前人辛勤積累的結果,學生也可以查看日晷以及滴漏等計時工具圖片,在數學文化背景下很好地掌握和接受知識。
2.數學文化的豐富性原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時,要遵循豐富性的原則,因為數學文化與各類學科觸類旁通,本身就具有豐富性的特點,並且教師在教學中,也要注意教學活動的豐富性,擯棄傳統的死板的教學方法,在寓教於樂中開展教學,拓寬學生的視野,吸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例如可以通過游戲競賽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造性,也可以通過動手操作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和學會新知識並加以運用。
3.數學文化的適度性原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還有注意一個度的問題,教師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能一味地為了滲透而滲透,而是運用一些技巧,做到適度滲透,但是不要喧賓奪主,不要違背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本意。作為一名素質教育要求下的小學教師,要將數學文化價值傳遞給學生,不僅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性,並且要引導學生將數學文化很好地融入到數學學習中,巧設數學作業,利用適度滲透數學文化來幫助學生查漏補缺,鞏固數學知識點的掌握。
二、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基礎,是學生將來學習成長的奠基石,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滲透數學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在長期的教學任務中不斷積累、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也要掌握各種有效方法,幫助學生努力探究數學文化,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樂趣,獲得精神動力,使數學學習超越知識本身,從而成為一種文化,一種內涵。
1.用創造性的方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數學本來就是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一門學科,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要強調創造和再創造。在教學中將現實問題和數學問題進行相互轉化,將抽象的數學問題進行生活化處理,使數學課堂教學更加趣味化,也使學生對數學學生更加感興趣。例如,在讓學生認識立體圖形的教學中,可以用切土豆的方法,讓學生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親自進行試驗,切一刀後,切出一個面,與這個面垂直方向再切一刀後,就有了一個邊,這個相交形成的邊,就叫作「棱」……隨著切土豆的這個過程,學生從具體的實物中將面、棱、頂點的知識內容很直觀的掌握,也更清楚地看到切出的正方體、長方體等立體圖形於前面所學平面圖形的區別。
2.用連通性的方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數學是諸多學科的基礎,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都要運用到數學知識,因此說數學文化與各門學科具有連通性。那麼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可以充分運用數學文化連通性的特點,使學生感受數學,理解數學,運用數學而不是生搬硬套,死學數學。舉個簡單的例子,教師在課堂上出一道題:在一艘船上有8名船員和50名乘客,船長多少歲?對於成年人來說,這道題給出的數據和船長的年齡並沒有什麼關系,但是對於小學生來說,就會有學生根據給出的數字「成功」計算出船長的年齡,而且我相信這樣的學生並不在少數。因此數學課堂教學一定要將數學問題聯繫到實際生活,不僅在滲透數學文化教學中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也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遷移到解決實際問題當中來。
3.用問題性的方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始終將問題貫穿於對學生的教學中,教師要主動創設問題情境,並且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並且去努力解決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我們經常會無意識地運用到數學方法來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有利於學生通過教師創設的問題,發現和掌握規律,最終達到數學源於生活,存在與生活並且應用於生活的教學目的。例如在學習年、月、日相關知識的時候,教師將數學文化中「平年和閏年」的知識用問題性的方法加以創設教學,可以拓展學生的數學文化積累,也是一種很好的滲透。再比如在數學活動課《數學游戲中的取勝策略》中,教師通過引導使學生認識到有效的策略可以改變事物發展的結果。然後設置一個問題:讓學生自己設計一種只贏不輸的游戲策略,這時候學生的探索慾望就被極大地調動了起來。
三、總結
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將數學知識轉化為能力的紐帶是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所以對於學生的教學,更加強調學生對隱藏在數學後面的概念的理解,而不是對算術的死記硬背,這也就是為什麼提倡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讓學生更好地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的原因。「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傳授學生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改變題海戰術,堅持數學文化的滲透,必將使學生受益終身。

Ⅶ 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滲透數學文化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文化佔有重要的地位,給學生更多的人文氣息,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原本枯燥的教學活動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所以,缺少了數學文化的數學教學就會走入一定的誤區,並且會慢慢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通常來說,針對小學數學的幾個重點部分,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滲透數學文化。通過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從多個方面對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滲透數學文化進行了簡要分析,旨在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保證學生的綜合素質。
通常所述的數學文化就是指數學的思想和精神等,同時還包括方法的形成和發展。從廣泛意義上來說,數學史和數學美都屬於數學文化的范疇。在人類文化寶庫中,數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數學素養也是每一個公民應該具有的基本素養。所以,作為一個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有能力進行基本的數學教學之外,還應該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有效滲透數學文化,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引導學生感受、發現和體會數學美
(一)展示小學數學的簡潔美
從古至今,數學一直追求簡潔美,通過不斷的發展和改進,數學變得更加的簡潔。在數學語言表達上充分體現出了數學的簡潔美,教師通過簡單的語言表達,對數學概念和法則進行了簡要的總結。例如,在學習數學加法法則的時候,「數位對齊,各位加起,逢十進一」,復雜的加法就被這簡單的十二個字完整地總結了下來。同樣,在數學課堂上還有「增長了兩倍和增長到兩倍」,這樣的語言多了就會顯得冗雜,正是這樣簡單的文字准確地表達了數學意義。由此可見,數學的簡潔美既實用又方便。
(二)體現小學數學的對稱美
小學數學中對稱美也是非常明顯的,尤其是在一些圖形或者物體上。對稱美主要就是指在圖形或者物體上相對於某個點、直線或者平面來說,在大小、形狀和排列上能夠形成一一對應的關系。點對稱、線對稱和面對陳都是對稱的一種。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可以時刻注重引導學生發現數學的對稱美、例如,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畫出對稱線,從而讓學生慢慢體會數學的對稱美。
(三)凸顯小學數學的奇異美
小學數學還有一種美,被稱作奇異美。奇異美可以展現在數學的幾何形式上、外在形式上和計算方法上。可以說,數學奇異美也是無處不在的。所以,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的時候,應該引導學生領悟奇異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1996+1995-1994-1993+1992+1991-1990-1989+……+4+3-2-1中,最後計算出的結果是1996,盡管後面有許多數的運算。教師可以利用這種奇異美,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地投入到數學學習過程中。
二、滲透數學文化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綜合素質
(一)滲透數學史,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該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給與學生適當的獲取知識的空間,保證教學效率。這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合理使用數學史知識,從而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使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有效利用數學史知識,能夠使數學知識變得更加有趣味性。所以,教師想要保證數學教學效率,既要教會學生解題的方法,同時還應該使學生掌握實際應用的思路,從而真正實現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練習家裡面房梁的三腳架,讓學生知道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特點,從而使學生掌握更加扎實的數學知識。
(二)了解數學家的品質,進行德育教育
在數學史中,有許多數學家,憑借其頑強的毅力和品德,為數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一下這些數學家的事跡,讓學生能夠養成頑強的毅力和品德,使學生養成認真仔細的習慣,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更好地發展。例如,在學習圓周率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一下祖沖之的故事,正是因為其付出了許許多多的辛苦和努力,最終才換來了如此豐碩的成果。通過這些成功教育,能夠使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意志品質,成為一個高素質的人才。
(三)開展合作學習,體現數學文化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合作學習文化受到了許多師生的歡迎,正是因為合作學習的幫助,才使得學生的學習效率顯著提高,教師教學也變得更加輕松。所以,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滲透合作學習文化,使學生能夠通過合作學習,協調努力,共同學習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例如,在學習《認識人民幣》的時候,可以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通過共同的努力來更好地學習認識人民幣知識,從而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數學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對於學生的綜合發展有著重要的幫助。所以,數學教師應該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加強數學文化的滲透,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同時,讓學生了解數學思想,使其能夠掌握基本的數學思維方式和方法,促進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

Ⅷ 如何在數學課堂上滲透數學思想

《領悟數學思想方法,讓課堂綻放魅力,讓學生展現風采》——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思考與實踐匯報:兆麟小學農豐小學蘭陵小學今天由我們三人匯報的題目是:《領悟數學思想方法,讓課堂綻放魅力,讓學生展現風采》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數學家張景中曾指出:「小學生學的數學很初等,很簡單。但盡管簡單,裡面卻蘊含了一些深刻的數學思想。」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作為小學數學學習的兩條線索,一明一暗,相互支撐,其中數學思想方法提示了數學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可以說是數學的精髓。下面我們就談談數學思想方法。
一、為什麼要在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1、基本數學思想方法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位教育學家曾指出:「作為知識的數學出校門不到兩年可能就忘了,惟有深深銘記在頭腦中的是數學煌精神和數學的思想、研究方法、著眼點等,這些隨時隨地發生作用使學生終身受益。」數學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和精髓,掌握科學的數學思想方法對提升學生思維品質,對數學學科的後繼學習,對其他學得的學習,乃至學生的終身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一些基本數學思想方法,是增強學生數學觀念,形成良好思維素質的關鍵。不僅能使學生領悟數學的真諦,懂得數學的價值學會數學地思考和解決問題,還可以把知識的學習與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有機地統一起來。2.滲透基本數學思想方法是落實新課標精神的需求數學課程標准把「四基」: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作為目標體系。基本思想是數學學習的目標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教材是把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事例呈現出來,並運用操作、實驗等直觀手段解決這些問題。從而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的理解,提高學生數學能力和思維品質,這是數學教育實現從傳授知識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小學數學新課程改革的真正內涵之在。
二、課教材滲透了哪些數學思想小學數學中最上位的思想就是演繹和歸納,是數學教學的主線。還有一些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對應思想、——是指對兩個集合元素之間聯系的把握。許多數學方法來源於對應思想。比如學生在計算練習時常常有10?20×2?30?40?50?形式出現,這其實就體現了對應的思想。如數軸上的一個點就對應一個數,任何一個數都能在數軸上找到相對應的點,一一對應,呈現完美。符號化思想、——數學發展到今天,已成為一個符號的世界。英國著名數學家素曾說:「什麼是數學?數學就是符號加邏輯。」符號化思想即指人們有意識地、普遍地運用符號化的語言去表述研究的對象。符號化思想在整個小學都有較多的滲透,例如:阿拉伯數字:1、2、3、5、6、……+、–、、等運算符號;>、<、=、等表示關系的符號;()、[]等括弧;表示數的字母:x、y、z等。字母表示公式: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S=abS=a²字母表示計量單位符號:m\cm\dm\mm\g\km等。集合思想——把一組對象放在一起作為討論的范圍,這就是集合的思想。如:一年級教材在教孩子認數的時候,用一個圈把一些圖畫圈在裡面,這就是孩子最初所接觸到集合雛形,也是第一次對小學生滲透這種集合思想。在以後後的教學中慢慢體現並集、差集、空集等思想。極限思想——我國古代就對極限思想的思考,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劉徽的「割圓術」就是利用極奶子思想的典型。極限思想是研究變數在無限變化中的變化趨勢的思想,運用這一思想,人們的思維可以從有限空間向無限空間,從靜態向動態發展,從具體到抽象升華。統計思想——小學數學中的統計思想主要體現在:簡單的數據整理和求平均數,簡單的統計表和統計圖,學生在會整理、製表、作圖的同時要能從數據、圖表中發現數學問題和數學信息,得出相關的結論。、假設思想——是先對題目標中的已知條件或問題作出某種假設,然後按照題中的已知條件進行推算,根據數量出現的矛盾,加以適當調整,最後找到正確答案的一種思想方法。比較思想——是數學教學中常見的思想方法之一,也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手段。
在數學分數應用題中,教師善於引導學生比較題中已知和未知數量變化前後的情況,可以幫助學生較快找到解題途徑。類比思想——是指依據兩類數學對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將已知的一類數學對象的性質遷移到另一類數學對象上去的思想。如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平行四邊行面積公式和三角形面積公式。這種思想不僅使數學知識容易理解,而且使公式的記憶變得順水推舟的自然和簡潔。
轉化思想——是一種形式變換成另一種形式的思想方法,而其本身的大小是不變的。如幾何的等積變換、解方程的同解變換、公式的變形等,在計算中也常用到。
分類思想——體現對數學對象的分類及其分類的標准如自然數的分類,三角形按邊分按角分。不同的分類標准就會有不同的分類結果,從而產生新的概念。
數形結合思想——數和形是數學研究的兩個主要對象,數離不開形,形離不開數,一方面抽象的數學概念,復雜的數量關系,藉助圖形使之直觀化、形象化、簡單化。另一方面復雜的形體可以用簡單的數量關系表示。在解應用題中常常藉助線段圖的幫助分析數量關系。代換思想——他是方程解法的重要原理,解題時可將某個條件用別的條件進行代換。如學校買了4張桌子和9把椅子,共用504元,一張桌子和3把椅子的價錢正好相等,桌子和椅子的單價各是多少?
可逆相思——它是邏輯思維中的基本思想,當順向思維難於解答時,可以從條件或問題思維尋求解題的方法,有時可以代線段圖逆推。如: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第一小時行了1/7,第二小時比第一小時多行了16千米,還有94千米,求甲乙之距。
化歸思想方法——把有可能解決或示解決的問題,通過轉化過程,歸結為一類以便解決可較易解決的問題,以求得解決,這就是「化歸」。而數學知識聯系緊密,新知識往往是舊知識的引申和擴展。讓學生面對新知會用化歸思想方法去思考問題,對獨立獲得新知能力的提高無疑是有很大幫助。
變中抓不變的思想方法——在紛繁復雜的變化中如何把握數量關系,抓不變的量為突破口,往往問了就迎刃而解,如:科技書和文藝書共630本,其中科技書20%,後來又買來一些科技書,這時科技書佔30%,又買來科技書多少本?
數學模型的思想方法——是對於現實世界的某一特定對象,從它特定的生活原型出發,充分運用觀察、實驗、操作、比較、分析等過程,得到簡化和假設,它是生活中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模型的一種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認識和處理周圍或數學問題乃數學的最高境界,也是學生高數學素養所追求的目標。
這些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本質之所在、是數學的精髓,只有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學生受益終生。下面我們就結合自己對數學思想方法的學習與實踐,與大家一起交流。三、讓課堂彰顯思想的魅力首先說說備課:備課時要研讀教材、明確目標、設計預案,充分挖掘數學思想方法如果課前教師對教材內容的教學適合滲透哪些思想方法一無所知,那麼課堂教學就不可能有的放矢。
因此我們在備課時,不應只見直接寫在教材上的數學基礎知識與技能,而是要進一步鑽研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隱含在教材中的數學思想方法,並在教學目標中明確寫出滲透哪些數學思想方法,並設計數學活動落實在教學預設的各個環節中,實現數學思想方法有機地融合在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其實,每冊教材都有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我們每冊選取有代表性的單元。這相對所有教學內容只是冰山一角。為此,我在研讀教材時,常常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將教材的編排思想內化為自己的教學思想,如:怎樣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產生與發展的過程?怎麼樣才能喚起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數學思考?如何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新知識的積極性?如何依據教材適時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等等。只有我自己做到胸有成竹,方能給學生滲透相應的數學思想。2上課:創設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是知識與思想方法的有機結合,沒有不包含數學思想方法的數學知識,也沒有游離於數學知識之外的數學思想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在揭示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在教給學生數學知識的同時,也獲得數學思想方法上的點化。教師積極地在課堂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體現了教師在教學中的大智慧,也為學生的學習開辟了一個廣闊的新天地。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課型,可據其不同特點,恰當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以下面三種課型為例。①新授課:探索知識的發生與形成,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如在《三角形分類》一課中,教師給學生提供了三角形學具先放手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嘗試對三角形進行分類,學生從關注三角形的角與邊的特徵入手,藉助學具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分一分、想一想,尋找特徵、抽象共性,在比較中將具有相同特徵的三角形歸為一類,在分類中抽象出圖形的共同特徵。這樣的教學,學生經歷了三角形分類的過程,滲透了分類、集合的思想,豐富了分類活動的經驗,形成分類的基本策略,發展了歸納能力。在數學教學中,解題是最基本的活動形式。任何一個問題,從提出直到解決,需要具體的數學知識,但的是依靠數學思想方法。因此,在數學問題的探究發現過程中,要精心挖掘數學的思想方法。如我在教學三年級「植樹問題」時,首先呈現:在一條100米長的路的一側,如果兩端都種,每2米種一棵,能種幾棵?面對這一挑戰性的問題,學生紛紛猜測,有的說種50棵,有的說種51棵。到底有幾棵?我們能否從「種2、3棵……」出發,先來找一找其中的規律呢?隨著問題的拋出,學生陷入了沉思。如果把你們的一隻手5指叉開看作5棵樹,每兩棵樹之間就有一個「間隔」(板書),一共有幾個間隔?學生若有所思地回答是4個。如果種6棵、7棵……,棵數與間隔的個數有怎樣的關系呢?於是我啟發學生通過動手擺一擺、畫一畫、議一議,發現了在兩端都種時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數量關系(棵數=間隔數+1),順利地解決了上述問題。然後又將問題改為「只種一端、兩端不種時分別種幾棵」,學生運用同樣的方法興趣盎然地找到了答案。以上問題解決過程給學生傳達這樣一種策略:當遇到復雜問題時,不妨退到簡單問題,然後從簡單問題的研究中找到規律,最終來解決復雜問題。通過這樣的解題活動,滲透了探索歸納、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使學生感受到思想方法在問題解決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對數學問題的設計應從數學思想方法的角度加以考慮,盡量安排一些有助於加深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體驗的問題,並注意在解決問題之後引導學生進行交流,深化對解題方法的認識。②練習課:經歷知識的鞏固與應用,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數學知識的鞏固,技能的形成,智力的開發,能力的培養等需要適量的練習才能實現。練習課的練習不同於新授課的練習,新授課中的練習主要是為了鞏固剛學過的新知,習題側重於知識方面;而練習課中的練習則是為了在形成技能的基礎上向能力轉化,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教師要有數學思想方法教學意識,在練習課的教學中不僅要有具體知識、技能訓練的要求,而且要有明確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要求。例如在《6的乘法口訣》練習課中,學生在完成想一想、算一算的練習中,先讓學生計算,再通過交流自己的演算法,以「7×6+6」為例,藉助圖片用課件演示來理解式子的意義,運用數形結合啟發將式子轉化為8×6來計算,滲透變換的思想,懂得兩個式子形式雖不同,表示的意義以及結果是相同的。又如讓學生算一算每個圖中各有多少個格子,之後教師要啟發學生怎樣將圖形轉化成同第一個圖形那樣的圖形,可以直接用口訣計算?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動手剪一剪、拼一拼,轉化成長方形後分別用6×3、4×3來計算,從而感受到轉化思想的魅力。「咱們要教給孩子們什麼?」「數學的學習主要是學習思想和方法以及解題的策略」,因此我們要在練習的過程中不斷地總結和探索,從中尋找共性,呈現給孩子最有價值、最本質的東西——數學思想方法。如我在教學四年級「看誰算得巧」一課時,學生計算「1100÷25」主要採用了以下幾種方法:①豎式計算②1100÷25=(1100×4)÷(25×4)③1100÷25=1100÷5÷5④1100÷25=11×(100÷25)⑤1100÷25=1100÷100×4⑥1100÷25=1000÷25+100÷25。在學生陳述了各自的運算依據後,引導學生比較上述方法的異同,結果發現方法①是通法,方法②——⑥是巧法。方法②——⑥雖各有千秋,方法③、④、⑥運用了數的分拆,方法②屬等值變換,方法⑤類似於估算中的「補償」策略,但殊途同歸,都是抓住數據特點,運用學過的運算定律、性質轉化為容易計算的問題。學生對各種方法的評價與反思,就是去深究方法背後的數學思想,從而獲得對數學知識和方法的本質把握。
新課程所倡導的「演算法多樣化」的教學理念,就是讓學生在經歷演算法多樣化的學習過程中,通過對演算法的歸納與優化,深究背後的數學思想,最終能靈活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讓數學思想方法逐步深入人心,內化為學生的數學素養。③復習課:學會知識的整理與復習,強化數學思想方法復習有別於新知識的教學。它是在學生基本掌握了一定的數學知識體系、具備了一定的解題經驗,學生基本認識了某些數學思想方法的基礎上的復習數學。數學思想方法總是隱含在數學知識中,它與具體的數學知識結合成一個有機整體,但它卻無法像數學知識那樣編為章節來教學,而是滲透於全部的小學數學知識中。不同章節的數學知識往往蘊含著不同的數學思想方法,有時在一章或一單元的教學中,又涉及很多的數學思想方法。因此教師在上復習課前,教師要能總體把握教材中隱含的思想方法,明確前後知識間的聯系,做到「瞻前顧後」,並把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落實到教學計劃中。復習時,除了幫助學生掌握好知識與技能,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外,還必須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適時地對某種數學思想方法進行揭示、概括和強化,對它的名稱、內容及其運用等予以點撥,使學生從數學思想方法的高度把握知識的本質和內在的規律,逐步體會數學思想方法的價值。數學思想方法隨著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入理解表現出一定的遞進性。在課堂小結、單元復習和知識運用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自覺地檢查自己的思維活動,反思自己是怎樣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運用了哪些基本的思想方法等,及時對某種數學思想方法進行概括與提煉,使學生從數學思想方法的高度把握知識的本質,提升課堂教學的價值。如我在教學五年級「平面圖形的面積復習」時,讓學生寫出各種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和菱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後提問:這些計算公式是如何推導出來的?每位同學選擇1~2種圖形,利用學具演示推導過程,然後在小組內交流。交流之後我又指出:你能將這些知識整理成知識網路嗎?當學生形成知識網路後(如下圖),再次引導學生將這些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如在復習多邊形的面積推導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各是怎樣推導的?有什麼共同點?讓學生提煉概括: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時,我們應用割補法把它轉化成學過的長方形來推導;學習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時,我們用兩個完全相同的圖形來拼合或把一個圖形割補轉化成學過的圖形來推導……經過系列概括提煉,學生得出其中重要的思想方法——轉化思想。學生一旦掌握了數學思想方法,不僅能使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完善,還特別有助於今後的學習和運用。因為掌握了數學的思想方法,學生面對新的問題時將懂得怎樣去思考,真正實現質的「飛躍」。(3)作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應用數學思想方法精心設計作業也是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一條途徑。把作業設計好,設計一些蘊含數學思想方法的題目,採取有效的練習方式,既鞏固了知識技能,又有機地滲透了數學思想方法,一舉兩得。為此教師布置作業要有講究,在學生作業後,要不失時機地恰當地點評,讓學生不僅鞏固所學知識、習得解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悟出其中的數學規律、數學思想方法。再如一位六年級老師布置了下面這道課後思考題。在作業講評中,教師不僅要給出答案,更重要的是啟發學生思考:你是怎樣算的?是怎麼想的?其中運用了什麼思想方法?結合上圖引導學生概括出其中的思想與方法:類比思想、數學建模思想、極限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4)課外:培養興趣、增長見識、培養能力,提升數學思想方法學校開展數學課外活動是課內教學的重要補充。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在年段里開設有關數學思想方法內容的講座,如果平時教學中的數學思想方法的點滴滲透是「美味點心」的話,那麼專題講座對學生來說就是「豐盛大餐」了,學生比較系統地了解了常見的數學思想方法以及應用,拓展學生的眼界;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和數學課外實踐活動相結合可以使二者相得益彰,定期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可以發展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發展學生應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定期開展數學智力競賽,不但激發優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也考察學生掌握數學思想方法的情況;學生編數學小報、出板報等活動,可以增長學生見識,了解較多相關知識。形式多樣的數學課外活動,使數學思想方法潛移默化,引導學生在學與用中提升了對數學思想方法的認識。

Ⅸ 簡述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滲透數學文化

一、教師要將教材中的數學文化進行深入挖掘
數學文化在課堂教學中的融入一直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在小學數學教材中有許多文化因素。正是這些數學文化,使得小學課本內容更具有趣味性與生活性,使得小學生願意對課本中的內容進行閱讀與學習。一般來講,課本上的數學文化經常是與數學知識相結合的,是為了引出數學知識而存在的。數學文化與數學知識一起,為小學生打造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數學世界。也正是數學文化使得學生認清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更立體地對待與觀察數學學科,產生數學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利用適當的時機對數學文化進行介紹。比如在學習小數的時候,教師可以從小數的進制方面對十進制及十進制的由來進行分析。教師可以對我國引出十進制的數學家劉徽進行介紹,提出我國早在1700多年前就開始使用十進制計數法。這樣,學生在學習小數知識的同時,也可對我國的數學發展歷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數學文化的了解與學習過程中產生強烈的民族認同感。
小學數學教師要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對數學課本中存在的文化因素進行深入挖掘,使數學文化服務於數學知識的講授。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學習數學的時候了解到更多的文化知識,認識到數學的文化價值,提高數學學習興趣。
二、教師要挖掘數學文化中的豐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首先是如何正確對待數學史料的問題。歷史往往沉澱下許多值得流傳的史實與價值觀念。我們不能僅僅停留於對史實的介紹上,而應引導學生透過史實,觸摸到史實背後的價值和觀念,使其構成一種更有教育意義的積極影響。如祖沖之是中國古代研究圓周率的驕傲,但僅到此為止,並進行膚淺的愛國主義教育是不夠的。他在研究過程中如何「藉助正多邊形周長研究圓周長」的數學思想和智慧;他不滿足於既有結論,不斷超越、執著奮進的探索精神等,更應該透過課堂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我在教學時,將這一段數學歷史有機融入到具體的周長公式的探索過程中來,學生的感受更豐富了,認識也更全面了。此外,我還適時地介紹了我國古代數學的領先與現代數學的落後,並給學生分析造成這一後果的內在原因,深刻的民族尊嚴感和為中華數學之崛起而奮斗的決心在學生心中升騰。
三、教師要在教學中凸顯數學學科的文化屬性
一些小學生認為數學與語文這類文化類的科目是相互對立的,數學與文化沒有任何關系。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教學之時,突出數學學科的文化屬性,使學生認識到數學文化的存在。數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對於一些數學定義與規則都要進行死記硬背,這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打擊,對於數學學科的發展也有負面影響。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更多地了解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與社會文化是密切相關的。
四、教師要立足課堂推進數學文化發展
課堂是一切教學研究的試驗基地。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滲透途徑最終要落實在課堂上,只有當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交流互動中自覺有意識地關注、領悟數學文化的價值,才能不斷推進數學文化的發展。因此,教師要針對數學文化的特點,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積極滲透、有效實施並逐步形成一系列優秀教學案例。
比如在進行《圓》的講解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主發現生活中的圓形,將數學學習與生活實踐進行很好的結合。另外,教師要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對圓形進行分析,中國人之所以喜歡圓,是因為圓無棱無角,象徵著圓滿與安全等。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之下,學生會對數學知識有全新的認識。小學數學課堂需要數學文化的支撐,在這樣的文化影響下,學生會擺脫對於數學的刻板枯燥的印象,認識與學習數學文化。
五、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豐富數學活動形式
數學活動是數學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利用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使學生了解數學文化。游戲與競賽是小學生喜愛的活動類型,老師可以利用競賽小游戲引導學生對數學文化進行學習。在進行數學知識的講解時,教師可以就與學習知識相關的數學文化進行提問,當有學生回答出時,教師給予獎勵。並告訴學生,在下節課,教師還要就數學知識相關的數學文化進行提問,請同學們做好准備。在第二節課,教師可以利用搶答的形式組織學生對數學文化問題進行回答,搶答正確的學生可以獲得小紅花一枚。在這樣的活動之下,學生的數學文化學習積極性會得到提高,學習熱情也會隨之高漲。
六、教師要善於利用數學文化激發學生興趣
不同時空數學思想的對比,有利於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全方位的認識能力和思想境界,還能讓學生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數學觀。現行的小學數學實驗教材較多地介紹了數學發展的趣事軼聞、輝煌成就、數學家傳記、一些數學概念產生的背景資料等數學文化資源。在教學中,適時地向學生介紹這些數學文化,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眼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希臘數學家埃拉托斯特尼發明的尋找質數的方法、哥德巴赫猜想、分數產生的歷史、「雞兔同籠」等內容。因此,數學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一點數學史,適時進行數學發展中的趣聞軼事、數學典故、數學家傳記的教育。教學時結合具體內容,適時地穿插這些數學文化,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閱讀全文

與如何在認識分數一課滲透數學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