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
1、熱貢藝術:
崑曲,原名「崑山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現又被稱為「昆劇」。崑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㈡ 地方方言是文化遺產嗎,如果是,那國家為什
當前,方言一般不被當作非物質文化遺產。 雖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一項,但是當前方言一般並未被看作非物質文化遺產。 需要注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歷時性和地方性的概念,是不斷變化的,方言之所以尚未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原因如下:一方面,大多數方言生存狀況良好,當然不會成為「遺產」;一方面,有一些瀕危的或已經滅絕的方言,由於自身沒有發展成一個相對獨立的語言系統,缺乏諸如戲曲、說唱、文字等表現形式,其價值也難以判定,因此也不會被當作「遺產」。
㈢ 「方言」是否可以歸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呢」它至少是我們的「母語」啊
「方言」
方言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范疇
消息:
1、南京市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調查,對象包括方言、口頭文字、神話或傳說、地方音樂、戲曲、民間舞蹈、民間游戲... 。
2、福州市將福州話列為市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其加強保護。
3、高淳縣成立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導小組,高淳方言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㈣ 粵語是國家非遺項目嗎
粵語不是任何非遺項目
也不可能成為非遺項目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而粵語僅僅只是一種土話
全國各類方言多的是
㈤ 方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重要傳承工具,為何會這樣說
因為方言是歷史和文化的表達,它們對中國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雖然說「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語言作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屬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目前的方言通常不被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3.方言的保護
因此,非遺傳繼承的保護似乎陷入了公眾輿論的圈子,即幾種形式的干預主義保護措施,但也有一個消散其純凈的過程。純粹的原始繼承只是一種理想狀態。因此,提出了最大限度地繼承遺產這一概念的原始遺產,面對這一矛盾的地方,也是強調繼承和無形保護的發展,也是遺產和當代文化,與現代社會兼容並協調的積極回應。
㈥ 第一個被評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是中國哪種戲曲
第一個被評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是中國崑曲。
崑曲:原名「崑山腔」(簡稱「崑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現又被稱為「昆劇」。崑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崑曲發源於14世紀中國的蘇州崑山,後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自明代中葉以來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
崑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是被譽為「百戲之祖」的南戲系統下之一的曲種。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
崑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8年被納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㈦ 溫州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嗎
溫州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溫州話,是一種吳語方言,亦被民間稱為甌語,為中國浙江省溫州市一帶漢族本地居民所使用之漢語方言,屬於漢藏語系-漢語語族-吳語-甌江片,屬於南部吳語。溫州話發音、用詞和語法等方面都與普通話有極大差別,和北部吳語也無法溝通。
溫州話(甌語)可以根據其區域粗略地分為純甌語區、准甌語區和半甌語區三類。純甌語區說純正口音,包括溫州鹿城區、龍灣區、甌海區、瑞安、永嘉、及樂清局部,人口230萬。
准甌語區口音略有偏差,涉及泰順、文成、平陽、蒼南、龍港,合計人口320萬。半甌語區涉及樂清95萬餘人、洞頭4萬餘人,合計人口100萬。
溫州話與古閩語、古楚語、古江東語都有密切的聯系,對研究漢語語音史和語言史都具有特殊的意義。 溫州是南戲的發源地,留傳的南戲作品都含有不少溫州話。由於南戲對元曲及元、明小說的影響深遠,學者們在注釋、考證這些作品時都需要大量引用溫州話。
㈧ 我國第一批被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的包括
B
只有崑曲是第一批的
㈨ 聯合國第一批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劇種是:A京劇 B黃梅戲 C崑曲
答案是崑曲,崑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際(14世紀中葉)即產生於江蘇崑山一帶,它與起源於浙江的海鹽腔、餘姚腔和起源於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是我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原名「崑山腔」,清朝以來被稱為「崑曲」,現又被稱為「昆劇」。
崑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打擊樂俱備)。崑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在語言上,該劇種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蘇州白話為主,北昆以大都韻白和京白為主。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其中包括中國的崑曲藝術,中國成為首次獲此殊榮的19個國家之一。
(9)哪個方言第一次被列為文化遺產擴展閱讀:
崑山腔的流行
由於昆班的廣泛演出活動,萬曆末年,崑曲經揚州傳入北京、湖南,躍居各腔之首,成為傳奇劇本的標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吳門」 。
明末清初,崑曲又流傳到四川、貴州和廣東等地,發展成為全國性劇種。崑曲的演唱本來是以蘇州的吳語語音為載體的,但在傳入各地之後,便與各地的方言和民間音樂相結合,衍變出眾多的流派,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崑曲腔系,成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戲曲。
至清朝乾隆年間,崑曲的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從此崑曲開始獨霸梨園,綿延至今六、七百年,成為現今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傳統的戲曲形態。
崑山腔開始其流布區域,開始只限於蘇州一帶,萬曆年間,以蘇州為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萬曆末年還流入北京,到了清代,由於康熙喜愛崑曲,更使之流行。這樣崑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
據學者研究稱,「崑曲所代表的美學趣味雖然明顯是南方的,尤其是江南地區的,但是其文化身份卻並不屬於一時一地,它凝聚了中國廣大地區文人的美學追求以及藝術創 造。正是由於它是文人雅趣的典範,才具有極強的覆蓋能力,有得到廣泛傳播的可能,並且在傳播過程中,基本保持著它在美學上的內在的一致性。」
㈩ 高淳方言為何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高淳古方言延續5000年不變.南京郊縣高淳,地處蘇皖兩省交界,在這塊東西長、南北短,狹小的7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40多萬人說著一種讓外地人聽不懂的方言,這就是被語言學家稱為的「高淳話」。我國漢語有北方、吳、湘、贛、粵、閩南和客家七大方言語系。高淳話屬吳方言,但蘇、錫、常和上海人來到高淳,也難以與當地人進行語言交流,這就難怪別的地方的人更聽不懂了。因此有人戲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高淳人說鬼話。」「鬼話」絕非污衊高淳人之意,只是高淳話在語音、詞彙、語法上與其它語言大相徑庭,成為一種獨獨的語言。
高淳話的特點
人類之間的交流主要依靠文字和語言,而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特點,高淳話作為吳方言中的一個分支,也有它的特點。首先是高淳話發音中幾乎沒有鼻韻母an,凡是以an做韻母的字,在高淳話中都變調了。如丸、完,高淳話卻讀成「我」;萬歲的萬、吃飯的飯讀成bia;判斷的判、叛徒的叛讀成「婆」,這也是吳方言的特點之一。另外,聲母r在高淳話里幾乎沒有,有的讀成n,如人家讀成「寧」家,染坊讀成「泥」坊;有的讀成s,如人民讀成「森」民,儒家讀成「俗」家等。這些現象在吳方言中也存在,如蘇州話也說「寧」家;錫劇《雙推磨》里唱詞「叔叔真是熱(nie)心人(ning)」。
還有,高淳話中許多姓氏也與吳方言一樣,辨音不準,如趙與曹、吳與胡、王與黃、孫與申、張與章等。因此,高淳人報自己的姓,多半要說明字形,如走肖趙、曲頭曹、口天吳、古月胡、三橫王,草頭黃等以示區分。
數字中的三,高淳話是「謝」,不僅沒有韻味,連聲母也變了,這個讀音成了高淳話的特徵,「只此一家,別無分店」,憑這個「三」的讀音,就能分辨出此人是否是土生土長的高淳人。
現代古漢語
高淳話中保留的古音很多,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阿房宮的房,高淳話讀「旁」,與古漢語讀法一樣。再如:家(jia),古漢語里聲母是g,高淳話就讀ga。同樣,現代普通話里聲母為j的字,高淳話仍讀g,如解放讀成「該」放,介紹讀成蓋紹。
許多唐詩如用現代普通話朗誦沒有韻感,而用高淳話讀句句押韻。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高淳話人讀ning,與鄰(lin)合韻。再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高淳話斜讀(xia),家讀ga,聽起來就朗朗上口。劉禹錫的《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高淳話里的回讀hai,就更合轍押韻了,用現代普通話來讀,就達不到唐詩的意境。
高淳話的難懂,不僅表現在語音上,而且在使用詞彙方面也很獨特。如《周禮》:「賓客之車則抗皮」的「抗」,是藏的意思,高淳話說把東西藏起來叫「抗起來」,用的就是這個古意。再如「秀」,高淳話喊姓張、姓李的「張秀」、「李秀」,稱男性老師也叫「秀秀」,這是對人的尊稱,這與古語中稱有才華者為「秀」是一脈相傳的。
高淳話中一些詞語帶有文言性質,如人死了叫「過背」,就源於古漢語,西晉李密《陳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見背」就是明證。
高淳話的許多詞語也很特殊,如掣霍(閃電)、格朝(現在)、下落(地方)、落蘇(茄子)、努努(魚)、喜菊菊(蜘蛛)、麻杠杠(蜻蜓)、將差步(台階)等。也有不少生動比喻,如尖頭細爪(愛沾便宜)、落蒙絲花(下毛毛雨)等。某些詞還有多種意思,如「寶寶」是對小孩的愛稱,「洗寶寶」是洗澡,「寶寶痛」那是指肚子痛。
高淳話的語法在行文上與現代漢語無異,而在口語上卻像外語,顛三倒四,如見面時的問候說:「阿吃過了?你。」吃不下飯,高淳話說成「吃不飯下」;提不動箱子叫「提不箱子動」;跑不過他叫「跑他不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