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文化文化基本要素是什麼
「文化」一詞很難定義,從人學視野分析,文化就其本質來講有三種基本涵義:它既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又是一種價值觀,還是人格和個性的培育過程。
這里,文化的作用更重要的就是對人的作用,文化是人的第二生命,它對人的影響是根本的和長遠的。文化的實質是塑造人格,改造人的內在精神世界。可以說,文化建設的根本是人的素質,文化是什麼樣的,人也就是什麼樣的,文化建設應落實到提高人的素質上來,那種離開提高人的素質的文化建設,大多會流於形式。
必須在文化建設方向、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文化產業體制改革等方面下功夫,以期文化事業在塑造人格,改造人的內在精神世界上起作用。
② 什麼是 文化
人類社會的文化一般包括兩大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前者具象可見,後者抽象感觀型。
物質文化一般通過衣食住行等物質表達出來,包括建築物、服飾時尚、餐飲習慣、交通工具等,從這類物質可以基本判斷出一個地方及區域的物質文化與發展狀態。當然,物質文化包括了歷史、現狀以及未來展示。所以,一個地方如果是具備了厚重歷史性但又同時躍身成為國際大都市的,通常不會少了這三部分的物質文化展現,過去、現今和將來。
精神文化則比較玄,懂的人一說大概都明白,不懂的人怎麼說還是覺得虛無縹緲難以理解。精神文化如果特指人自身認知事物能力的差異與特點,那麼一群類似的人聚在一起,便成了這群人的文化特質。如「這群人很文藝」、「這群人商業味很濃」、「這群人很high tech(科技感)」、「這群人很政治」、「這群人很潮」等,都是特指人群的氣味與特質,也就是人群的文化氣息類型。
事實上不管是什麼類型的群體,在社會上與環境都是相輔相成的,人能改變環境、環境也能影響人群的類型,俗語說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人的文化類型往往與其生活、學習和工作的環境及群體密切相關並互相影響,這也是為何很多父母都希望兒女上好一點的學校、入好一點的工作單位工作的原因,畢竟人是會互相影響並慢慢成為「一群人」的。
簡單而言,人類的精神文化應該是泛指:具備一定的知識與常識,有一定的學習能力;能對所在區域及社會的政治、經濟、風土人情、發展趨勢有所認知及具備辨別力;能對自身賴以生存及工作的行業或產業有一定的理解及見解;有成熟健全的個人知識體系、價值觀體系;有與人類社會不背道而馳的生存法則;有與大眾共性的一面,也有個人無可替代的個性一面。以上的「文化能力」是通過不斷學習、行走、感受而積累出來的,沒有人一出生就很有文化。所以,多學習、多去感受事物、多見識不同的風土人情,對於人生、對於自身文化沉澱、對於塑造個人思想與魅力都是有益的。有了這些,大家都是「有文化的人」了。
③ 什麼是文化你如何理解文化
廣義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文化屬於精神文化的范疇,是物質生活之外的精神現象和精神生活,主要包括社會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藝術、文學、宗教、傳統、習俗等。
文化是傳統,是習慣,而非一時一刻的做法。文化是長時間形成、積淀並傳承下來的。文化與文化之間是有差異的,文化差異的實質就是習慣做法不同。文化是人們行動的指南,具有強大的動力。
文化與文明
1、從內容上看,文化是人類征服自然、社會及人類自身的活動、過程、成果等多方面內容的總和,而文明則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華部分。
2、從時間上看,文化存在於人類生存的始終,人類在文明社會之前便已產生原始文化,文明則是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定階段。
3、從表現形態上看,文化是動態的漸進的不間斷的發展過程,文明則是相對穩定的靜態的跳躍式發展過程。
④ 文化的定義 是什麼
社會學與其他人文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
詞源 「文化」一詞在西方來源於拉丁文cultura,原義是指農耕及對植物的培育.自15世紀以後,逐漸引申使用,把對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養也稱之為文化.在中國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從社會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禮樂制度教化百姓.漢代劉向在《說苑》中說:「凡武之興,謂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此處「文化」一詞與「武功」相對,含教化之意.南齊王融在《曲水詩序》中說:「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其「文化」一詞也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詞的中西兩個來源,殊途同歸,今人都用來指稱人類社會的精神現象,抑或泛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歷史學、人類學和社會學通常在廣義上使用文化概念.
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一詞尚無統一的定義.在近代,給文化一詞下明確定義的,首推英國人類學家E.B.泰勒.他於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書.他指出:「據人種志學的觀點來看,文化或文明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倫理道德、法律、風俗和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通過學習而獲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習慣.」
英國人類學家B.K.馬林諾夫斯基發展了泰勒的文化定義,於20世紀30年代著《文化論》一書,認為「文化是指那一群傳統的器物,貨品,技術,思想,習慣及價值而言的,這概念包容著及調節著一切社會科學.我們亦將見.社會組織除非視作文化的一部分,實是無法了解的.」他還進一步把文化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即所謂「已改造的環境和已變更的人類有機體」兩種主要成分.
用結構功能的觀點來研究文化是英國人類學的一個傳統.英國人類學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認為,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群體或社會階級與他人的接觸交往中習得的思想、感覺和活動的方式.文化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獲得知識、技能、體驗、觀念、信仰和情操的過程.他強調,文化只有在社會結構發揮功能時才能顯現出來,如果離開社會結構體系就觀察不到文化.例如,父與子、買者與賣者、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只有在他們交往時才能顯示出一定的文化.法國人類學家C.列維—斯特勞斯從行為規范和模式的角度給文化下定義.他提出:「文化是一組行為模式,在一定時期流行於一群人之中,……並易於與其它人群之行為模式相區別,且顯示出清楚的不連續性」.英國人類學家R.弗思認為,文化就是社會.社會是什麼,文化就是什麼.他在1951年出版的《社會組織要素》一書中指出,如果認為社會是由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組成的,那麼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美國文化人類學家A.L.克羅伯和K.科拉克洪在1952年發表的《文化:一個概念定義的考評》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種文化定義,然後他們對文化下了一個綜合定義:「文化存在於各種內隱的和外顯的模式之中,藉助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與傳播,並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他們製造物品的各種具體式樣,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通過歷史衍生和由選擇得到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克羅伯和科拉克洪的文化定義為現代西方許多學者所接受.
上述各種文化定義,互有長短,反映了近現代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對文化認識的歷史過程.
文化的要素 主要包括: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它主要指哲學和其他具體科學、宗教、藝術、倫理道德以及價值觀念等,其中尤以價值觀念最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類創造活動的動力.沒有精神文化,人類便無法與動物相區別.價值觀念是一個社會的成員評價行為和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合意目標的標准.這個標准存在於人的內心,並通過態度和行為表現出來、它決定人們贊賞什麼,追求什麼.選擇什麼樣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同時價值觀念還體現在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產品之中.產品的種類、用途和式樣,無不反映著創造者的價值觀念.
②語言和符號.兩者具有相同的性質即表意性,在人類的交往活動中,二者都起著溝通的作用.語言和符號還是文化積淀和貯存的手段.人類只有藉助語言和符號才能溝通,只有溝通和互動才能創造文化.而文化的各個方面也只有通過語言和符號才能反映和傳授.能夠使用語言和符號從事生產和社會活動,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文化,是人類特有的屬性.
③規范體系.規范是人們行為的准則,有約定俗成的如風俗等,也有明文規定的如法律條文、群體組織的規章制度等.各種規范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互為補充,共同調整著人們的各種社會關系.規范規定了人們活動的方向、方法和式樣.規定語言和符號使用的對象和方法.規范是人類為了滿足需要而設立或自然形成的,是價值觀念的具體化.規范體系具有外顯性,了解一個社會或群體的文化,往往是先從認識規范開始的.
④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社會關系是上述各文化要素產生的基礎.生產關系是各種社會關系的基礎.在生產關系的基礎上,又發生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創造文化的基礎.社會關系的確定,要有組織保障.社會組織是實現社會關系的實體.一個社會要建立諸多社會組織來保證各種社會關系的實現和運行.家庭、工廠、公司、學校、教會、政府、軍隊等都是保證各種社會關系運行的實體.社會組織包括目標、規章、一定數量的成員和相應物質設備在內,既包括物質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緊密相聯,成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⑤物質產品.經過人類改造的自然環境和由人創造出來的一切物品,如工具、器皿、服飾、建築物、水壩、公園等,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在它們上面凝聚著人的觀念、需求和能力.
文化的一般特徵 主要有:①文化是由人類進化過程中衍生出來或創造出來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經過人類有意無意加工製作出來的東西才是文化.例如,吐痰不是文化,吐痰入盂才是文化;水不是文化,水庫才是文化;石頭不是文化,石器才是文化等.
②文化是後天習得的.文化不是先天的遺傳本能,而是後天習得的經驗和知識.例如,男男女女不是文化,「男女授受不親」或男女戀愛才是文化;前者是遺傳的,後者是習得的.文化的一切方面,從語言、習慣、風俗、道德一直到科學知識、技術等都是後天學習得到的.
③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人類共同創造的社會性產物,它必須為一個社會或群體的全體成員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為文化.純屬個人私有的東西.如個人的怪癖等,不為社會成員所理解和接受,則不是文化.
④文化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動態過程.文化既是一定社會、一定時代的產物,是一份社會遺產,又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積累過程.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之中,並且自然地從上一代人那裡繼承了傳統文化.同時,每一代人都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需要對傳統文化加以改造,在傳統文化中注入新的內容,拋棄那些過時的不合需要的部分.
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階級性.一般文化是從抽象意義上講的.現實社會只有具體的文化,如古希臘文化、羅馬文化、中國古代文化、中國現代文化等.具體文化受到諸多條件的制約,其中最主要的是受自然環境和人們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如有石頭,才有石器文化;有茶樹,才有飲茶文化;有客廳和閑暇時間、才會有歐洲貴族的沙龍文化.文化具有時代性、地區性、民族性和階級性.自從民族形成以後,文化往往是以民族的形式出現的.一個民族使用共同的語言,遵守共同的風俗習慣,養成共同的心理素質和性格,此即民族文化的表現.在分裂為階級的社會中,由於各階級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不同,社會地位不同.因而他們的價值觀、信仰、習慣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出現了各階級之間的文化差異.
文化是由各種元素組成的一個復雜的體系.這個體系中的各部分在功能上互相依存,在結構上互相連結,共同發揮社會整合和社會導向的功能.然而特定的文化有時也成為社會變遷和人類自身發展的阻力.
⑤ 什麼是文化
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品。
文化,就詞的釋意來說,文就是「記錄,表達和評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的特點是:有歷史,有內容,有故事。不少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
文化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會現象與群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
文化包含著八大藝術和第九藝術
其中中國文化烙印著民族與時代的特點,既有傳承又有發展,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是新時代的儒學思想。
⑥ 什麼是文化的定義
文化,就像一個宇宙、包羅萬象,又像一個國家的總理衙門、任何款項都得由她約束、管制。
其實文化沒有定義,也沒法定義。因為她包括廣大,如政治、經濟、歷史、地理、精神、藝術、哲學、科學、物質、價值、信念、道德以及流行時尚、衣食住行、風土人情、傳統習俗、詩詞歌賦等等、等等,通通屬於文化范圍。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是《易經》中的一段話,具說文化一詞就由此演變而來。
文化是一種概念,是一種內涵,是一種社會現象。給文化下一個精準的定義確是相當困難的。但是可以大至歸納為兩種,一種是傳承文化,一種是外來文化。傳承文化,是一個民族經歷幾千年傳統下來的文化,就像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特色,一向是謙遜含蓄,道德歸范,內斂和氣,樸素而莊重,和諧而美好。還有比如明天的端午節等等,這都是傳統文化。而外來文化,是一個民族在時代演變過程中融進、吸收的其它民族文化特徵的結果。比如說絲綢之路,玄藏取經,鑒真東渡等等。
文化是通過不斷學習、進步、創新而獲得的內容。
她是發展的、是無形的,也是可以共享的。就像這篇文章,願意與大家分享文化帶來的樂趣。
⑦ 文化是什麼意思
文化(culture)是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簡單來說文化就是地區人類的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給文化下一個准確或精確的定義,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對文化這個概念的解讀,人類也一直眾說不一。
但東西方的辭書或網路中卻有一個較為共同的解釋和理解: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品。
(7)什麼是文化擴展閱讀:
一、不同理解
1、從哲學角度解釋文化,認為文化從本質上講是哲學思想的表現形式。由於哲學的時代和地域性從而決定了文化的不同風格。一般來說,哲學思想的變革引起社會制度的變化,與之伴隨的有對舊文化的鎮壓和新文化的興起。
2、從存在主義的角度,文化是對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人們存在於自然中,同時也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時間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自然中的重要平台;社會、國家和民族(家族)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的另一個重要平台。
文化是指人們在這種存在過程中的言說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為方式、意識或認知方式。文化不僅用於描述一群人的外在行為,文化特別包括作為個體的人的自我的心靈意識和感知方式。一個人在回到自己內心世界的時的一種自我的對話、觀察的方式。
3、從文化研究的角度看,文化,即使是意識形態,也不是絕對排他的。對葛蘭西來說,文化霸權並不是一種簡單的、赤裸裸的壓迫和被壓迫關系。
「統治集團的支配權並不是通過操縱群眾來取得的,……統治階級必須與對立的社會集團、階級以及他們的價值觀進行談判,這種談判的結果是一種真正的調停。……這就使得意識形態中任何簡單的對立,都被這一過程消解了。」它成為一種從不同階級錨地取來的不同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動態的聯合。
二、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⑧ 文化的定義是什麼,文化有沒有標准
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生活處處離不開文化,而一個民族的發展,一個國家的昌盛,更是離不開文化。而文化也不僅僅是手裡的一紙文憑,也不僅僅是祖輩留下的書本典籍,而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企業的支柱,一個個體的內在修養。藝術無國界,文化也是。
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證明了文化的重要性。一個國家不但要物質層面的豐富,更要精神文化的富裕,才能使國家自信地屹立於世界之林中。一個人也是,只有擁有了充足的文化,才能在社會中立足。
⑨ 什麼叫做文化
文化的定義: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文化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會現象與群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
文化的作用
(1)整合。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對於協調群體成員的行動所發揮的作用。
社會群體中不同的成員都是獨特的行動者,他們基於自己的需要、根據對情景的判斷和理解採取行動。文化是他們之間溝通的中介,如果他們能夠共享文化,那麼他們就能夠有效地溝通,消除隔閡、促成合作。
(2)導向。文化的導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為人們的行動提供方向和可供選擇的方式。
通過共享文化,行動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種行為在對方看來是適宜的、可以引起積極回應的,並傾向於選擇有效的行動,這就是文化對行為的導向作用。
(3)維持秩序。文化是人們以往共同生活經驗的積累,是人們通過比較和選擇認為是合理並被普遍接受的東西。某種文化的形成和確立,就意味著某種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的被認可和被遵從,這也意味著某種秩序的形成。
(4)傳續。從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傳,即下一代也認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麼,文化就有了傳續功能。
⑩ 文化指的是什麼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關於文化的分類 H. H. Stern(1992:208)根據文化的結構和范疇把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文化即大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狹義的文化即小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廣義地說,文化指的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方面。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種種物質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飾、日常用品等,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別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 社會制度以及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它們屬於不可見的隱性文化。包括文學、哲學、政治等方面內容。狹義的文化是指人們普遍的社會習慣,如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規范等。
Hammerly(1982)把文化分為信息文化、行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本族語者所掌握的關於社會、地理、歷史、等知識;行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實際行為、態度、價值等,它是成功交際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藝術和文學成就,它是傳統的文化概念。
文化的內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
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范。
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
心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這是文化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