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實在文化復興應遵循什麼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是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文化的根本保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
中國共產黨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文化建設的領導力量和主心骨。從建設發展過程看,我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黨帶領人民「摸著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的辯證統一,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
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文化的形成也與西方國家創新文化的形成過程有所不同,不能靠自發力量逐步演化慢慢形成,要發揮黨在創新文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
(1)如何實現文化復興擴展閱讀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文化建設中,我們要堅定不移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現代革命文化的優良基因,堅持優秀理念,發揚優秀傳統文化。
其次,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正確處理傳統創新文化「破」與「立」的關系。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引領,在堅守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的同時剔除不符合當前創新發展要求的文化元素,架構新時代創新文化體系,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追求與國家創新戰略規劃,對傳統文化合理取捨。
Ⅱ 實現文化復興遵循的原則
我們所說的文化復興只是講的當前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而這就涉及到了另一個概念,叫做文化的重建。「復興」、「重建」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要基於城市本土化的文化土壤,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定位「以人為本」的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擺脫低級趣味,引導人民在消費城市健康文化的過程中走向高尚、典雅,過上有追求、有志向、有教養、有情趣的生活。
首先需要遵循的原則便是創新性,因為只有創新才能夠讓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只有創新才能夠讓文化復興與文化重建獲得更多的支撐。還需要我們認識到城市文化記憶的重構就是在不改變城市現有功能的基礎上,通過調整來擴大城市功能,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使其發展模式和架構更趨合理的過程。畢竟文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夠更好的服務於廣大人民群眾,所以說,對文化創新的首要原則便是充分的了解民眾所需要的文化到底是什麼樣的。
Ⅲ 如何復興中國傳統文化
要想復興傳統文化,這是一個任重道遠壯舉。在這個利益至上的社會里,很少有人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進古老的廢紙堆了,現在要把傳統文化拿出來炒一炒熱一熱那是很容易的,而且是非常有市場的,但要讓這些文化內涵進駐中國人的心裡,那就變得十分困難了。即便如此,只要中國還有人願意復興這些文化,那麼他們就要從自己開始修身養德,潛移默化地影響周圍的一群人,像滾雪球一樣的讓這個群體發展壯大,那麼經過許多代人的努力也許就可以看到復興的希望;還有就是要在復興的過程中對傳統文化有所發展,不能講究教條主義,要靈活運用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讓傳統文化有指導現實生活的意義。
如果能做到這些,那麼復興傳統文化是很有希望的,而且在這個現實社會裡面,復興傳統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傳統文化能夠復興成功,那麼意義將比歐洲的所謂文藝復興還要大,如果你有這方面的理想,那麼你就可以嘗試一下,加油!
Ⅳ 如何重新復興我國傳統的民俗文化
重新復興我國傳統的民俗文化:堅持正確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堅持對傳統民俗文化的創新,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方向。
立足實踐,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堅持中華文化立場,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的民族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造性發展,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對其內涵和表現形式加以拓展、補充、完善,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
充分展現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和時代價值。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民族文化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的根源,是我國民族的根本。民俗習慣的不斷傳承,對於民俗文化的發展與繁榮提供了重要保證。另外,民俗文化也在不斷的發展與變化中,不斷的受社會的影響。民俗文化的變遷與發展,是其自身發展的需求,也是當代社會的需求。
民俗文化對於人們的價值觀、道德觀、審美、社會心理等多方面都有著影響,民俗文化是社會團結的重要根源,也是人們價值觀的體現,在現代社會發展中,民俗文化是社會文化中的核心內容。
Ⅳ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復興有必要嗎該如何復興
西風東漸,世人把傳統文化棄如敝履,盲目崇尚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中不中,西不西,導致了傳統文化的斷層,幾乎盪然無存。一個國家,倘若喪失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就如同一個人失去了靈魂,不過行屍走肉而已。
對中國文化的這種強大的能力認識不足,缺乏自信。傳統文化中有寶貴的財富。忠孝禮儀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應該牢牢記住的,只要我們共同信仰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就是一個堅不可摧的偉大民族。因此復興傳統文化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或者對這種僅用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通過吸收、轉化西方先進的科學及文化,從而產生了以傳統文化為根脈的先進文化感到不適應,或者持懷疑態度,他們對充實了非常多的當代的新的內涵中華文化,感覺到不適應,這也是為什麼有的學者提出復興傳統文化的原因。
這次疫情中醫功不可沒,限於篇幅軒轅提出六以之道就不一一展開了,有心諸君可慢慢品咂內中滋味!我們沒法用編程的思維再去繼承的計算方式。當AI徹底取代計算機,算盤只能被放進歷史的塵埃,你認為當它當今博物館,還有機會被復興嗎?除非人類現代文明被摧毀,所有又回到農耕時代。
去過度的工業科技城市化。翻開我們的歷史的畫卷,唐宋元明清寫好的生活的場景。清明上河圖的場景的生活樣態。
Ⅵ 如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一是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要加強理論武裝,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路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路空間。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陣地建設和管理,注意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
二是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堅持全民行動、幹部帶頭,從家庭做起,從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三是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抵制腐朽落後文化侵蝕。推進誠信建設和志願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
Ⅶ 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知識分析我國如何完成文化復興的使命任務
我們應該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方向,加強國家的管理和引導,提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Ⅷ 結合實際談談如何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
近來,許多報刊雜志發表的文章都提到要將2008年的北京奧運辦成「人文奧運」,也講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我就想,文化如何弘揚?從世界歷史上的情況來看,文化弘揚的形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我們是肯定不可能採用的了,但也在此一並介紹一下。
第一種是野蠻式弘揚,即武力弘揚,用武裝實力,強迫被侵佔的國家和地區接受某種文化。所謂「殖民文化」、所謂「奴化教育」,都屬於這一類。這種方式是最野蠻的。日本軍國主義侵佔韓國以後,不許韓國人講韓語,用韓文,必須講日語,用日文。推行日本的生活習慣。這些都是奴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說,日本軍國主義的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目標,實際上就是要將日本文化「弘揚」到各國去。納粹屠殺猶太人,就是為了「弘揚」日耳曼文化,企圖取代猶太文化。希特勒發動戰爭,進攻蘇聯,也是為了將日耳曼文化「弘揚」到蘇聯去。也要「弘揚」到法國、英國和許多歐洲國家以及世界各地,從而實現日耳曼文化在全世界的廣泛「弘揚」。現在拉美國家使用歐洲語言,就是當年殖民文化的遺跡。歐洲人主要是英國人佔領美國,用屠殺驅趕的辦法,在美國的大地推行歐洲文化,而印第安人的文化就被邊緣化。孟子講以力服人,不能使人心服。武力弘揚表現出的是霸權主義。霸權主義是不得人心的。文化都有優點與缺點,一種文化有某些先進之處,並非一切都比別的文化強,也不是都適合於所有國家。因此,應該由本國人向外國學習那些適合本國情況的優秀文化,而不是全盤照搬。
第二種是文明式弘揚,即積極推廣、主動介紹式。將本國的傳統文化梳理、整理出來,積極主動地向外國介紹推廣。將許多重要典籍翻譯成各種外文,發行到世界各國去,讓外國人在閱讀中了解本國的文化,從而達到弘揚的目的。這大概是世界上最為流行的弘揚文化的方式。效果如何,另當別論。佛教弘法,唐代印度僧人到中國弘揚佛法,中國僧人到日本弘揚佛法,明初鄭和下西洋,是弘揚中華文化。無論效果如何,都是比較文明的行動,無可厚非。日本人自認為很珍貴的文化遺產如茶道,經常積極主動地向外國人推銷,為了提高推銷的效果,專門僱傭一些外國人,特別是白種人來充當茶道表演中的各種角色。有一次,我作為外國人被請去喝茶。喝茶的地方是歷史悠久的著名茶鋪———裹千家。一群外國人圍成一圈,出來介紹茶道的是荷蘭人,端茶的有大胖子美國人,還有中國北京人和其他國家的人。這給我的印象是日本人還是很重視茶道的,還保存著茶道的精粹,而且頗受各國人的認可。住的時間長了,我發現日本青年好像對茶道不感興趣。他們處於激烈競爭的快節奏的時代,沒有時間去品嘗茶味,只是為了解渴,買了瓶裝冷飲茶,像喝其他飲料一樣,咕嚕咕嚕下去,比《紅樓夢》上說的「牛飲」都豪壯。至於茶葉的種類和特色,茶具的講究與應用,泡茶的程序和操作,茶道的這一切,他們全然不懂,也不想知道。本國人不感興趣不太了解的文化精粹,如何能讓外國人認可呢?中國傳統文化也是這樣,向外國人宣傳儒學如何好,有哪些優秀倫理內容,中國人特別是青年人如果沒有興趣,如果某些政府官員對此還帶著批判的眼光,或者言行舉止都沒有儒學的痕跡,誰能相信呢?本國人不相信,如何讓外國人相信?自己不喜歡,如何讓別人喜歡?
第三種是無為式弘揚即無為示範式。各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努力做好社會各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富了,第二是強了,第三是每個人都受到很好的教育,都很有教養,社會風氣好,人民多數感到幸福滿意,令各國各民族的人民都羨慕。這就是孔子所說的「近者說,遠者來」。又說:「修文德以來之」。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對別人就有吸引力,有魅力,人家就會主動來學習。這樣,自己的優秀文化也就弘揚出去了。唐朝時,中國高僧玄奘到西天取經,即到古印度學習佛法。日本派遣大批人到中國學習文化,包括佛教。近代中國人到日本、到歐洲學習西方文化。現代中國人到蘇聯學習。當今各國派遣留學生,也都是主動「來學」的典型。文化傳播有「來學」與「往教」的區別。主動向外介紹,就是往教的方式。《韓詩外傳》卷三·第十四章載:「禮有來學無往教。致師而學不能學,往教則不能化君也。」「來學」與「往教」,效果有很大區別。
野蠻霸道式的弘揚不得人心;文明介紹式的弘揚收效甚微;無為示範式的弘揚是得人心的最有效的弘揚。社會是發展的,文化也要發展,社會的發展,對於文化有新的選擇。
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如何弘揚?可以而且應該向外國人宣傳介紹中國文化,但是,我以為更重要的是要讓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在本國得到充分弘揚,要貫穿於教育的各個環節,要讓所有人都能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對傳統文化有較多的了解,並能在實際行動中貫徹落實,取得好的效應。這就會吸引很多外國人來學習、研究,實現弘揚文化的目的。說得更具體一點,現在,許多外國人都來中國旅遊,對中國文化有興趣的外國人,往往要到曲阜參觀孔廟。如果曲阜市民對儒學毫無了解,在行為上也不夠文明,社會風氣也體現不出「禮儀之邦」,那麼,向外國人介紹儒學如何優秀,誰能相信呢?各國官方代表團前來訪問,曲阜市長出面接待,如果市長是一個「儒盲」,言行舉止都與儒學相去甚遠,那麼,其結果如何,不言自明。因此,地方官應該是本地文化的半個專家,應該了解本地方的歷史地理、人情風俗,應該讀當地的地方誌,所謂「入鄉隨俗」吧。現在講2008年北京要辦「人文奧運」,是不是也應該從這方面著手做點准備呢?觀察一個人,「聽其言,觀其行」,觀察一個國家、一個社會,自然也要「聽其言,觀其行」。有言有行,言行一致,這才有說服力。我沒有別的本事,提一個參考意見,也算我為奧運盡了一點心力。
Ⅸ 實現文藝復興應遵循什麼原則
從歷史上看,凡經濟的大繁榮必然伴隨著文化的大振興。12世紀中國儒家思想的復興正是建立在宋代經濟高度繁榮的基礎之上,15世紀西方的文藝復興同樣也是義大利商業革命的偉大成果,17世紀興起的歐洲啟蒙運動背後是地理大發現帶來的世界市場擴張,19世紀成為國際主流的自由主義思想,其驅動力是英國的工業革命,當今的全球化思潮也是由產業鏈的全球大分工所塑造。
中國70年來在經濟上的巨大成就,必然也將帶來思想和文化方面的空前繁榮,在這里,我稱之為東方的文藝復興。
為什麼叫復興?因為所有新的思想和理念都源於系統梳理傳統文化的精髓,結合新的外來文明的優秀成分,進行文明基因的重組和再造,從而創造出更高層次的全新文明。我們以義大利文藝復興為例,來分析一下這場奠定西方現代文明的偉大運動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首先是海洋貿易的崛起,帶來了財富和全新的商業理念。義大利商業的第一桶金就是源於與拜占庭與穆斯林的貿易,威尼斯主攻拜占庭市場,而熱那亞佔有與黎凡特和埃及貿易的優勢。東方貿易帶來了絲綢、瓷器、香料和寶石,非洲貿易帶來了黃金和象牙,穆斯林貿易帶來了黎凡特和埃及的穀物、玻璃、陶器和紡織品。
Ⅹ 如何全面復興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有其必然性。其原因大致有四個:
一是全球化使人們在趨同的氣氛中產生了求異的意識。席捲全世界的全球化,正在使各國人民生活方式的差異變得越來越小,民族文化特色被淹沒的危機意識出現了。在這樣的背景下,保護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特色成為一種與全球化同時存在的世界性潮流。
二是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增強,必然給中國人以文化的自信。因為中國今天的局面是由成千上萬被中國文化武裝起來的人干出來的。發展的成就證明了文化的價值,這其中有內在的必然的聯系。
三是今天社會風氣的浮躁使當代中國人難以創造出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優良文化,人們不得不回到傳統文化中尋找價值觀和精神寄託。中國傳統文化有這樣一種品質,你越是了解它,就越是喜歡它,它的博大精深散發著無窮的魅力。
四是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經歷了由頂禮膜拜到理性看待的過程。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人對西方文化充滿了敬意,否定「黃色文明」、頌揚「藍色文明」成為知識精英的時尚;但隨著對外交流的擴大,西方文化的弊端也逐漸顯露出來,特別是美國霸權主義和新保守主義的對外政策,包括《一個經濟殺手的自白》所反映的驚心動魄的事實,一次又一次地給中國人提供了全面認識西方文化的反面教材。
無論對一個人,還是對一個民族而言,最深刻的自信是文化的自信,只有自信地保持自己優秀的文化傳統,才有可能以自己的獨特面貌自立於世,在全球化時代,尤其如此。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根基深厚,具有巨大文化潛力的大國,它完全有能力在繼承自己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有別於當今西方文明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及其與之相適應的東方文化體系。這種文化體系能夠給未來的人類以新的選擇和更加和諧、舒適、平衡的感受。但是,這種潛力只是一種可能性,能否變為現實,取決於兩個方面的條件:一是中國的經濟實力能否發展到足以輻射自己的文化的地步;二是在此過程中,中國需要把自己的獨特文化加以繼承、提純和創新,使之適應時代。努力滿足這兩個條件,是當代中國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