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徐州哪裡流行什麼文化

徐州哪裡流行什麼文化

發布時間:2022-05-18 17:55:43

1. 徐州這個城市有什麼特點

1、徐州是曲藝之鄉

徐州為「曲藝之鄉」。流行於徐州的劇種有柳琴戲、江蘇梆子、徽劇、京劇、柳子戲、花鼓戲、四平調、丁丁腔、皮影戲、評劇、話劇等。

其中,柳琴戲約有200年的歷史,江蘇梆子戲已有300年的歷史。徐州的地方戲曲、民間舞蹈,既有北方的高亢、剛烈、粗獷、朴實的風格,又有南方的委婉、抒情、細膩、優美的特點。

2、徐州是民間工藝美術興盛地之一

徐州的民間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國民間工藝美術的興盛地之一。新石器時代絢麗多姿的彩陶、精緻的骨雕、栩栩如生的漢代陶塑、深沉雄渾的漢畫像石都出自民間藝人之手。

3、徐州是武術之鄉

徐州武術源遠流長,是中華武術的發祥地之一,有著數千年的發展歷史,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和自己獨特的武術流派。據不完全統計,徐州的武術拳種有37個。

(1)徐州哪裡流行什麼文化擴展閱讀:

徐州地處古淮河的支流沂、沭、泗諸水的下游,以黃河故道為分水嶺,形成北部的沂、沭、泗水系和南部的濉、安河水系。境內河流縱橫交錯,湖沼、水庫星羅棋布,廢黃河斜穿東西,京杭大運河橫貫南北,東有沂、沭諸水及駱馬湖,西有夏興、大沙河及微山湖。

徐州擁有大型水庫兩座,中型水庫5座,小型水庫84座,總庫容3.31億立方米,以及眾多的橋、函、渠、閘等水利設施,初步形成具有防洪、灌溉、航運、水產等多功能的河、湖、渠、庫相連的水網系統。

2. 徐州的有趣的風土人情

花鼓 大鼓 漁鼓

徐州花鼓,又稱「二人鼓」、「打花鼓」、「花鼓舞」、「叮響花鼓」、「花鼓小鑼」、「打幹梆」等,是流行於蘇魯豫皖間的一個曲藝種類(花鼓也曾在一些地區發展為戲曲、舞蹈的藝術形式)。

「花鼓花鼓,打鑼敲鼓。女頂綵球,男挎花鼓。蹦蹦跳跳,有文有武。追根溯源,晉朝有祖。」這是徐州一代民間流行的歌謠,可見花鼓在徐州的盛行還有深遠的歷史淵源呢!徐州銅山黃集一帶還流傳著這樣的口頭語:「黃集人,兩頭俏;開口就是花鼓調。」黃集人對花鼓更是有所偏愛。

徐州花鼓在漫長的發展、衍變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且名稱各異。其活動范圍以徐州為中心,流派有東、西、南、北之分。東路稱「蘇北花鼓」,西路稱「河南溜」,南路稱「皖北花鼓」、「碭山花鼓」,北路稱「徐州無弦梆」。

花鼓的音樂由唱腔與伴奏兩個部分組成。先期的花鼓,只用鼓或梆子伴奏,演唱中只能擊節,不能節制旋律;後期發展成為戲曲時,才有絲竹樂器的伴奏,同時音樂曲調方面也有較大程度的發展變化。

花鼓音樂曲調有平調(又稱玉調)、平調娃子、平調羊子、寒調、寒調娃子、寒調羊子、常調、花調、會調、苦調、翻調、貨郎調等。音樂聲腔系五聲音階與七聲音階並用,一戲一腔,很有特色。鼓的打法,有文打、武掏。文打多為板眼分明、節拍規整的慢板、中速唱段;武掏多為伴奏動作所用,又分上掏、下掏、左掏、右掏、前掏、後掏、立腿掏、旋轉掏、跳躍掏、翻滾掏等。

徐州花鼓的文學部分由韻散兩種文體交織而成。韻文入曲歌唱,幾首常用詞牌各有自身的特定詞式。詞式受音樂曲調框格的嚴格限制,在句式、字數、押韻等方面,均須服從曲調。散文即說白,與一般曲藝類別中的散文無多大差異。

在演出形式上,可根據不同情況靈活多變,如一人坐唱式、二人走唱式、歌舞式及戲曲式等。衍變為舞蹈、戲曲等表現形式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

在徐州地區流傳下來的花鼓曲、劇目有數十種。

徐州大鼓,又稱淮海大鼓,是流行於徐州鄉間的一種常見的曲藝種類。

說起大鼓在徐州的流傳,要追蹤到「郝沮」。郝祖名郝大通,元朝人,與丘處機等同拜重陽王真人為師,修煉於宇海之嵛山。丘處機被漁鼓藝人尊為丘祖,號稱「丘祖龍門派」;郝大通被徐州大鼓藝人敬為郝祖,自稱為「郝祖華山派」。也有「大鼓自漁鼓發展、變化而來」的說法。一般大鼓藝人都能說唱漁鼓,兩者同根相聯也未可知。

徐州大鼓的伴奏樂器是一面大鼓、一副鋼板。大鼓扁圓,兩面蒙皮,置於竹竿撐起的鼓架上,一敲咚咚響,傳之遐邇;鋼板形如兩片半月,於食指、中指、無名指之間夾了,指搖手晃,叮吟作響。大鼓以坐唱為主,唱到激昂處,也有站起身來手舞足蹈的。

徐州大鼓的唱膠粗獷、高昂、豪放,頗具地方曲藝持色。其表現金戈鐵馬、龍騰虎躍的動人場景尤為擅長,足可讓觀眾驚心動魄。

其唱詞形式,為上下句的詩贊體,偶句押韻,唱起來琅琅上口。也伴有說白的散文。板式有五鼓三板、垛板等,鼓的套數有「緊急風」、「四擊頭」、「水底色」、「風穿牡丹」、「鳳凰三點頭」等。

徐州大鼓的書目有《精忠岳飛》、《三國》、《水滸》、《響馬傳》等十數種。

漁鼓,又稱道情。原為道士宣傳教義或歌頌道家思想的樂曲,以後漸用於募化,而流傳民間。據說,徐州漁鼓由河南傳入。

上文已談到,漁鼓藝人尊丘處為「丘祖龍門派」。例如著名曲藝家高元鈞即為「丘祖龍門派」的第十九世孫。徐州一帶較著名的漁鼓藝人還有魏興歧(綽號魏傻子)、裘本月、婁邦俊、朱元才、鄭良懷等。

漁鼓是用三尺左右的圓竹簡,外敷油漆,一端用豬或羊的護心皮或魚皮綳蒙做成的。演奏時左臂斜抱鼓(約成45°斜角),用右手中指和食指扣擊,發出「嗡鏗」之聲。左手持簡板,鼓與板相互交叉或同時擊敲,以配合說唱。簡板的尺寸、質地各有不同,一般以竹木製作,長者約五十公分左右,短者約二十五公分上下。說唱時,可根據不同情節或情緒的變化,產生快慢不同的節奏。一般敘事,以中速較多,每分鍾約七十二拍左右。鼓與板相配合,板以重拍為主,通常以五鼓三板進行伴奏。

人們多稱漁鼓藝人為「先生」,因他們要穿長袍馬褂。演出之前,「先生」催響漁鼓,聽眾來得差不多了,然後開書。說唱時,坐唱為主,兼有站立和走動。說、唱結合,講究趕板、奪詞,敘述故事時則強調情、氣、神的表現。

3. 徐州的風俗是什麼

徐州為「曲藝之鄉」。流行於徐州的劇種有柳琴戲、江蘇梆子、徽劇、京劇、柳子戲、花鼓戲、四平調、丁丁腔、皮影戲、評劇、話劇等。其中,柳琴戲約有200年的歷史,江蘇梆子戲已有300年的歷史。

徐州的地方戲曲、民間舞蹈,既有北方的高亢、剛烈、粗獷、朴實的風格,又有南方的委婉、抒情、細膩、優美的特點。

武術之都:

徐州武術源遠流長,是中華武術的發祥地之一,有著數千年的發展歷史,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和自己獨特的武術流派。據不完全統計,徐州的武術拳種有37個。

建國以來,徐州籍運動員有7人13次獲得世界武術冠軍。

2007年3月,沛縣武術入選江蘇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4年2月,徐州市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地市級全國武術之鄉稱號。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徐州

4. 徐州的漢文化

徐州市文廣新局以徐州博物館為主要單位,申報了徐州創新獎項目「講徐州故事 譜漢風新韻——漢代文物系列外展」活動。

藉助獨特的「兩漢」文化,以文物展覽等方式開展對外宣傳和交流活動,對於提升城市形象發揮了積極有效的推動作用。

藉助特有的「兩漢」文化資源,在國內外廣泛開展「講徐州故事 譜漢風新韻」的宣傳交流活動,是徐州市文廣新局申報創新獎項的初衷。

以大量珍貴的「兩漢」館藏文物內容的巡迴展覽活動逐漸在國內外展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徐州市博物館負責人介紹:「兩漢文化是徐州市歷史文化中最為精彩的篇章,歷史文化遺產在服務社會發展上的作用也是日益凸顯,利用好兩漢文化資源,通過文物展覽等方式加強對外宣傳與交流,為提升徐州城市形象的發揮應有的作用,是我們要做的重要課題。」

(4)徐州哪裡流行什麼文化擴展閱讀:

作為國務院1986年公布的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徐州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漢文化資源不僅是這座城市的寶貴財富,更應成為這座城市發展的動力。

要使「漢文化看徐州」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就要利用漢文化特色優勢,整合資源,在有效保護、加強管理的前提下,努力打造徐州「漢文化」品牌、講好徐州「漢文化」故事。

1996年,徐州市就專門成立了兩漢文化研究會,已吸引100餘位專家、學者加入。

多年以來,該會不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活動,緊緊圍繞文化強市建設工作,緊扣兩漢文化看徐州這個主線,深入開展兩漢文化學術研究和學術活動並取得一批重要成果,編輯出版了《徐州北洞山西漢楚王墓》、《徐州漢畫像石》、《徐州獅子山楚王陵》等十餘部書籍,集結出版《兩漢文化研究》三輯。

不但拓展了徐州兩漢文化的內涵,還突顯了徐州兩漢文化特質,更為徐州文化強市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5. 徐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徐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徐州剪紙、徐州琴書、徐州香包、徐州梆子戲、徐州辣湯。
1、徐州剪紙
徐州剪紙廣泛分布於邳州、新沂、沛縣等地,剪紙技藝在當地世代相傳。其形式大致可分為裝飾剪紙(窗花、頂棚花、盆花、枕花、帳花、燈花等)、綉花紋樣(鞋花樣)、特種剪紙等。
2、徐州琴書
徐州琴書是一種由徐州本地人承認江蘇省的戲曲劇種。起初是徐州地區農閑時的「玩友玩藝」的自娛活動。人們在村頭場院吹彈笙、管、笛、簫、箏,打揚琴、拉胡琴、墜琴,敲碟子,圍坐演唱「鳳陽歌」、「垛字板」、「滿江紅」、「銀紐絲」、「鮮花調」等牌子曲,並演奏〔八板〕等曲牌。
3、徐州香包
徐州香包是漢族傳統的民間藝術品,製作和佩戴香包的習俗在中國由來已久,是以男耕女織為標志的古代漢族農耕文化的產物。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4、徐州梆子戲
徐州梆子戲是江蘇徐州市的漢族傳統戲劇之一。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曲調的快慢節奏由一副鼓板和梆子來指揮而得名,當地群眾又稱為「大戲」。已流行於江蘇北部三、四百年,是具有鮮明江蘇省地方特色代表性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
5、徐州辣湯
徐州辣湯是徐州的特色民間食品,在徐州街邊的小店隨處可見。是徐州特有的一種小吃,其他地方絕對沒有,原名雉羹,是由我國第一位著名的職業廚師彭祖創制,至今已有4000餘年的歷史。

6. 徐州的兩漢文化是什麼

兩漢文化在百族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漢語、漢字、漢文化都是在悠悠的歷史歲月中,經過長期的交流融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而形成的一種新的文化類型。特別是經歷了秦始皇、漢劉邦兩次「大一統」的改進之後,基本上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雛型。

其主要內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如下:

1、「無為而治」奠定了漢王朝的立國之本;

2、「獨尊儒術」造就了漢王朝的長治久安;

3、「龍鳳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



(6)徐州哪裡流行什麼文化擴展閱讀

兩漢文化又稱漢朝文化,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受到了東西方的現代文明人士崇拜和羨慕。但是兩漢文化的形成較之中國上古時代文化的形成是起步比較晚的,它的形成基礎則是以華夏文化為核心,從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華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形成並發展起來的。

漢朝文化的形成是衡量民族興亡的一個標志;漢朝文化揭示了政治經濟的基礎地位;漢朝文化對家族觀念、倫理道德影響深遠。

在中央王朝的疆域內,主體民族漢人和主流文化漢文化,一方面有力地吸引和影響著周邊民族和周邊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又極大地吸納和融合了周邊民族及周邊民族的優秀文化,不斷地發展和壯大了漢人漢文化。

7. 徐州文化的戲曲藝術

徐州為「曲藝之鄉」。流行於徐州的劇種有柳琴戲、江蘇梆子、徽劇、京劇、柳子戲、花鼓戲、四平調、丁丁腔、皮影戲、評劇、話劇等。其中,柳琴戲約有200年的歷史,江蘇梆子戲已有300年的歷史。徐州的地方戲曲、民間舞蹈,既有北方的高亢、剛烈、粗獷、朴實的風格,又有南方的委婉、抒情、細膩、優美的特點。

8. 介紹一下。徐州的兩漢文化。謝謝

徐州,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鄉,也是其發跡之地。公元前206年4月項羽封劉邦為漢王以後,經過四年多楚漢戰爭,於公元前202年10月劉邦在定陶行皇帝禮,初都洛陽,後徙長安。此時,強大的漢王朝與西方的古羅馬帝國遙相響應,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
兩漢四百年間,徐州共有十三位楚王、五個彭城王,應有十八座王陵墓葬,其實還不僅如此,東漢時期,在現在的徐州行政區域內還分封過一個下邳國,有四位下邳王嬗遞。這些國王的陵墓猶如地下宮殿般的華麗,國王生前喜好的珍玩和國庫的積蓄,盡都填充於墓室中。徐州漢墓中的王陵墓葬,構成了徐州兩漢文化的「三絕」之一。

徐州漢代十八陵經考古的有北洞山第二代楚王墓、獅子山第三代楚王陵、馱藍山第四(五)代楚王陵、龜山第六代楚王墓、東洞山第八代楚王陵、土山東漢彭城王陵等。徐州西漢楚王陵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北洞山楚王陵、龜山楚王陵和獅子山楚王陵。以「精」「奇」「雄」各領風騷。被譽為徐州文化三絕之一的獅子山兵馬俑,不僅數量眾多,而且種類繁多,顯示出豐富的內容:有博袖長袍的官員俑、冠幘握兵器的衛士俑、執長器械的發辮俑、足登戰靴和抱弩負弓的甲士俑等十餘種。獅子山兵馬俑既是漢代的藝術珍品,又是徐州作為軍事重鎮的歷史見證,不僅對研究漢代雕塑藝術有極高的價值,對於研究漢代社會性生活、喪葬制度、軍制戰陣都有著同樣的價值。
西漢時期徐州地區流行的是崖洞墓,東漢時期,墓葬形制發生了變化,盛行的是漢畫像石墓。漢畫像石是漢代人雕刻在墓室、禮堂里的雕刻壁畫。漢畫像石雕刻在中國美術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徐州是中國漢畫像石的集中分布地之一,目前徐州地區出土漢畫像石700餘塊,收藏在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的畫像石500餘塊。徐漢畫像石同蘇州園林、南京六朝陵墓石雕,並稱為「江蘇文物三寶」。除漢墓、漢俑、漢畫之外,徐州的兩漢文物精品,在中國的兩漢文化中也是獨領風騷,引人囑目,北洞山楚王陵出土的220餘件彩俑;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鐵鎧甲、玉棺、玉豹;小龜山楚王墓出土的水晶帶釣、劉注銀、火山漢墓出土的銀縷玉衣;土山漢墓出土的鎏金獸形硯;睢寧劉樓漢墓出土的銅牛燈等珍貴文物,皆屬國寶。
「佳處未易識,當有來者知」,徐州兩漢文化景觀中還有許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勝跡,諸如戲馬台、泗水亭、霸王樓、歌風台、拔劍泉、子房祠、王陵母墓等,每處景點,都有一段動人的歷史故事,使人聯想到的是楚漢戰爭的硝煙風雲。戲馬台的高台秋風,可使你概見楚霸王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霸王雄風;歌風台的大風歌古碑,能讓你領略漢高祖劉邦「大風起兮雲飛揚」的千古絕唱;子房祠的晨鍾暮鼓,會令你對「張良吹簫散楚兵」的傳說浮想聯翩。所有這些,又為徐州的兩漢文化平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一位歷史學家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研討會上這樣說:「象徐州這樣的城市,薈萃兩漢文化如此豐盛的內容,在中國的歷史名城中是絕無僅有的。」
「兩漢文化看徐州」名副其實。

9. 徐州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就兩句嗎?大概多少字?如果只兩句寫出徐州的文化特色還真是太大難度!

提到徐州首先想到的就是兩個人
劉邦和彭祖

一個是漢朝皇帝,一個是廚師的祖師爺

所以徐州最出名的文化就是漢文化和飲食文化

一點一點寫出來肯定要遺漏和不精確

我給你從網上復制一下相關兩個文化的一些介紹,你了解下然後總結出來介紹給他們。

漢文化:

「明清文化看北京,隋唐文化看西安,兩漢文化看徐州」。這是中國目前流行的一種文化旅遊者的共識。可見徐州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徐州,因為她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早於1987年已被國務院批准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她是中國古代九州之一,已有四千多年的文明歷史。自唐堯封篯鏗,在徐州建立了大彭國以來,篯鏗就被稱為彭祖,建都於彭城。這里就成為中國東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一直延續八百年之久。夏商時期,大彭國很強盛,曾成為五霸之一。至商武丁43年,大彭國被滅,但之後仍以彭祖相稱。春秋戰國時期,曾經為徐國國都、楚國國都和西楚的國都。因彭祖是烹調業和氣功的祖師爺,所以彭城在歷史上影響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備至,也被道家奉為先驅的奠基人之一(道家思想是漢初形成的文化的核心思想),亦被西漢目錄學鼻祖劉向稱為碩仙。彭祖的飲食養生之道,對以後漢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彭城還是西漢、東漢、三國時曹魏和西晉等三朝封國的國都,長達500多年之久。在歷史上,徐州籍人士就出了11位開國皇帝,但影響最大的就是漢朝,因為它是中國漢文化的發祥地,是漢高祖劉邦故里。

(1)古彭徐州是中國漢文化的創始人劉邦的故里

據《史記》載:「高祖,沛,豐邑中陽人」。當時沛為沛郡(秦之前為泗水郡),所轄彭城周圍37個縣。豐邑即豐縣。又據明代《關王廟記》載:「豐邑,古徐州城,漢高祖誕生之鄉也。」《高祖本紀》上曾有劉邦自言:「豐,吾所生長,極不忘耳」。可見,豐縣就是漢高祖劉邦的老家,其具體地址就是今豐西北12里(華里)金劉寨村,因為至今這里還有劉邦曾祖父劉清之墓,還有漢皇祖陵的遺址遺碑兩件:一碑上寫「西漢高祖,豐邑西北隅離城12里力村疇(今金劉寨)西王廟碑記。」另一古碑上寫「漢之故里」字樣。這既說明金劉寨就是劉邦的老家,又說明這里就是漢文化的發祥地。不然怎會寫「漢之故里」呢?漢皇祖陵不僅有劉邦的先祖墓冢,而且經漢代修建,規模還相當宏大。以劉清墓為中心,東北角建有西漢王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廟,名曰「西王廟」(古碑尚存),西北角建有東漢王朝開國皇帝劉秀的廟,名曰「東王廟」(尚存石獅、石碑頭和碑座),正東邊建有蜀漢昭烈帝劉備和關羽、張飛的三義廟(五十年代拆除),正西邊建有劉玄(待考)的玄帝廟(1966年拆除),正前方為千米神道,兩旁列有石人、石馬、石丞相,氣勢壯觀,曾引世代墨客騷人考察參觀。

此外,由於劉邦生長在豐縣,故在豐縣留下許多活動遺址和傳說故事。如喝鳳凰嗉土劉邦方能降生的鳳凰嗉遺址、劉媼歇息龍霧橋有孕生劉邦的橋址和橋碑、劉邦避難出逃的五門和七里鋪的遺跡、遺址、劉邦跟馬惟先生上學的地方「馬公書院」遺址、還有卧牛崗、盧綰道、斬蛇溝、邀帝城、分榆社等等。所有這些,說明劉邦在家鄉的活動事跡頗多,亦證明豐邑就是劉邦的老家。由於劉邦創建了大漢王朝,並廣泛地吸收了百族文化的因子,從而創造了光輝燦爛而又豐富多彩的漢文化。所以劉邦被史學家稱為「漢祖」或「漢之始祖」,因此,歷代皇帝就稱金劉寨為「漢之故里」。綜上所述,徐州豐縣是漢文化的發祥地。

(2)促成漢文化形成的主要人物多是徐州人

大一統漢王朝的建立,是漢文化產生、形成的先決條件和政治基礎。無為而治,休養生息之國策的制定,又是漢文化形成的物質基礎。然而,這兩件大事的成功,除了劉邦本人的主導作用之外,與謀臣戰將、忠心耿耿獻計獻策沖鋒陷陣的共同努力是絕然分不開的。然而,這些謀臣戰將又多是彭城人或彭城附近的人。如漢初三傑之一的相國蕭何和劉邦同里近鄰;謀士張良雖屬韓國人,但祖籍毫縣,曾屬古彭所轄。大將軍韓信屬徐州南淮陰人,亦古屬彭城轄地。因劉邦發跡於豐沛,跟隨者豐沛人當然很多。除親屬18人封王之外,外姓封侯者不下幾十人。如豐人周勃為絳侯、雍齒為什邡侯、盧綰為×侯、沛人有曹參為平陽侯、樊噲為舞陽侯,夏侯嬰為汝陽侯,周昌為汾陽侯,周成為高景侯,王陵為安國侯,任敖為廣阿侯,周碟為崩城侯,鄂千秋為安平侯,邵歐為廣侯,朱軫為都昌侯,嚴不識為武強侯,奚涓為魯侯,周止為魏其侯,孫赤為堂陽侯,冷耳為下相侯,秘彭祖為載侯,單父聖為中牟侯,衛母擇為樂平侯,杜得臣為棘陽侯。特別是蕭何、曹參、樊噲、周勃、王陵五人皆至丞相位,對輔劉氏安天下,促使漢文化的形成,做出了特殊的貢獻。不僅如此,劉邦還把彭城人遷到西方去,很快就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融會,從而形成了「漢字」、「漢語」、「漢文化」。據《漢書·高帝記載》:劉邦對諸侯子留在關中者,復之12歲,又「徒齊、楚大姓、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大性於關中,興利田宅」。連同豐縣人劉邦也在咸陽附近為太上皇建新豐,並「徒諸故人實之」。這樣,不管是開創天下,還是鞏固天下,對漢文化的形成,古彭徐州人都起到了發啟和奠基作用。故可以說,故彭徐州是漢文化的發祥地。

(3)古彭徐州豐富而燦爛的漢文化遺址和文化,亦可證明徐州就是中國漢文化的發祥地

⒈楚王陵漢墓群及其出土文物

由於徐州是東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又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劉邦建漢後不久,便把其四弟劉交封為楚王,都彭城,直至東漢滅亡,一共有18位劉氏諸侯建都彭城,長達400多年之久,所以漢文化在這里就顯得極為豐富和典型。現就發掘和出土的文物看,有西漢一代楚王劉交墓,有龜山楚襄王劉注墓,有卧牛山楚王劉紆墓,有東洞山的楚王劉延壽墓等,還有其他貴人的漢墓不可勝數。這些漢墓都是以山為陵,坡鑿通道,開石室,鑿豎井,建築地下宮,形成了巨大的地下宮殿。

就從墓中發掘的文物看,也是典型的漢文化代表。

①漢兵馬俑 漢兵馬俑位於徐州東郊獅子山麓,是西漢第三代楚王劉戊的墓葬陪葬墓。坑內有氣勢浩大的彩繪兵馬俑群。這是中國考古界對秦漢兵馬俑的第三次大發現,僅次於西安秦始皇兵馬俑。有步兵俑坑5個,騎兵俑坑1個,陣容千軍萬馬,氣勢威嚴,從而看出漢代的軍事文化和制陶工藝之高明。

②漢畫像石館 此館建在雲龍山西側,收集了徐州一帶墓中出土的漢畫像石刻500多塊,被文化界公推為江蘇文化的「三寶」。其石刻有反映現實生活的,如饗宴會飲,車騎出行,游射田獵,舞樂百戲等;有表現神話和祥瑞的,如羲和舉日輪,長羲舉月輪,金鳥為日,玉兔為月,伏羲女媧,人首蛇身等畫面,雕工精湛,栩栩如生;還有些為裝飾畫圖案,,如青龍、白虎、玄鳥、麒麟等,其繪畫和雕刻藝術都是很高明的。充分反映了當時漢文化的藝術水平。

③金銀縷玉衣 製造十分精細,用金、銀絲和磨製的玉塊2600多枚編綴而成。它是漢代皇室特定的葬服,聲譽國內外。曾去日本、法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展出,受到高度的評價。至於兵器、玉器、陶器、漢印等,皆多不勝舉,實屬漢文化所特有。

④大風歌碑 此碑在沛縣文化館內存藏,是劉邦平英布謀反後過沛縣與鄉親父老飲酒共歡時所作的楚歌。雖只有三句,但氣勢磅礴,概括力極強,是一般人難以作出的一首詞,故被史學家稱為「古今絕唱」 :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安的猛士兮守四方!現有漢代碑刻和元代摹刻碑各一塊,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

⒉漢文化遺址處處皆是

除以豐縣漢皇祖陵為中心各活動中心外,徐州還有:張良地橋授書處和子房山,項羽的戲馬台、范增墓、劉邦的拔劍泉、北洞山地下宮殿、龜山地下宮殿和拉犁山的地下宮殿等。

①劉邦的拔劍泉 此泉在徐州西郊的漢王鄉丁塘山下。相傳公元前205年,楚漢相爭,劉邦被項羽從彭城追趕至城西10多公里處的丁塘山下,突然大風從天而降,天昏地暗飛砂走石,楚兵大亂,劉邦得救。此時,人困馬乏,飢渴難忍,劉邦舉劍問天,擊石相試。果然,岩石如破竹一般從中裂開。為解將士乾渴之急,劉邦又握劍怒刺山石,那知刺中泉眼,劍拔水出,清泉涌流,人馬歡飲,士氣大振。至今,此泉已2000多年至久,清泉長流,四季不絕。漢王廟曾建於此,已成為人們旅遊觀賞之勝地。

②北洞山地下宮殿 此地宮在北郊茅村鄉洞山村,坐北向南,鑿山而築。有立宮室8個,側宮室11個,耳室5個,建築面積500多平方米。宮室各具特色,形制不盡相同。各室皆富麗堂皇,設計合理,結構嚴密精巧。有起居室、洗漱室、用膳室、會客廳、游藝室及倉庫、伙房、水井、廁所等,僅次於河北滿城的劉勝墓。此墓出土許多珍貴文物,具有很高的考古價值,現已對外開放。其他地下宮殿均大同小異。

③戲馬台 位於城南1里許的南山上,是蓋世英雄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後,定都彭城而觀賞士兵賽馬、檢閱的高檯子,名曰戲馬台。2000多年來,戲馬台上寺宇亭台樓閣建築不斷,也為歷代文人墨客憑吊楚漢戰爭遺跡的場所,一覽「霸業五載,雄風千秋」的霸王業績。現已對外開放。

④張良圯橋授書處和子房山 圯橋授書一事是張良為報國滅之仇,僱用刺客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未遂後,隱姓埋名,逃至徐州東睢寧縣下邳鎮隱居時,一日在圯橋上得到黃石老人授給的奇書《太公兵法》,並說13年後,濟水之北,谷城山下再見。此後,果然如說。張良死後,於谷城黃石同葬在徐州沛縣東的微山之上,而圯橋仍在下邳。至於子房山,則是張良的洞簫吹奏楚調,四面楚歌之處。山上建有留侯祠,祠內塑有張良像。此山名曰子房山。

至於范增墓、華佗墓、泗水亭、戚姬苑以及秦始皇泗水求鼎處等,古代漢文化遺跡多不勝舉。由此可見,只有漢文化發祥地,才有這極為豐富而多採的漢文化遺址遺物。

綜上所述,古彭徐州是漢之始祖劉邦故里,是漢文化藝術極為集中和典型的地方,是漢文化的發祥地。

此稿是劉恆心先生為領導人赴台參加楚漢文化研討會而寫

成稿於2000年8月16日

飲食文化:
徐州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徐州古稱彭城,緣於彭祖和他所建立的大彭氏國。 彭祖是我國烹飪界公認的始祖,相傳在堯之時,彭祖因擅烹飪野雞湯,得到帝堯的贊賞而受封,在徐州一帶建立了大彭氏國。 徐州的菜點秉承有大彭風味,製作考究,風味獨特,自成體系,幾乎每一道菜都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羊方藏魚因將魚置於割開的大塊羊肉中文火同燉而得名。 相傳,彭祖的小兒子夕丁喜捕魚,彭祖恐其溺水堅決不允。一日,夕丁捕魚回家,正巧彭祖不在,夕丁讓其母剖開正在燉著的羊肉,將魚藏入其中。 彭祖回來吃羊肉,感覺異常鮮美,於是如法炮製,便產生了 羊方藏魚 這道菜。 據傳漢字中的 鮮 字即源於此。 帝堯時期,堯封顓頊的玄孫錢鏗於大彭,建立了大彭國。 鏗為彭祖。 他曾獻雉羹於帝堯,受到了堯的褒獎。 屈原《楚辭;天問》中有 彭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何久長 之句。 漢代王逸註: 彭鏗,彭祖也,好和滋味,善斟雉羹,能事帝堯,帝堯美而饗食之也。 陶文台《中國烹飪史略》稱彭祖為 中國第一代職業廚師 。 彭祖被尊為廚行的祖師爺,所創的雉羹、羊方藏魚、麋魚雞、雲母羹等名菜名湯流傳至今。 其主要貢獻在於把人類飲食由熟食推向味食,由粗食推向精食,將飲食與養生相結合,創出了葯膳、食療等飲食的新天地,對發展民族飲食文化,增強民族體質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曾烹子事主的易牙來到彭城,求教彭祖的烹飪之道,終成烹調大師。 商殷之際彭祖後裔紛紛遷往山東、河南、四川、浙江等地,將飲食文化推向全國各地。 漢代高祖劉邦定都長安,將彭城烹飪技藝帶到了西部地區。 漢時徐州在烹調技術上已有較大發展,炊具的使用也有了很大進步, 牝雞抱蛋 、 沛公狗肉 、 鴛鴦雞 等名菜相繼產生,同時面點如燒餅、饊子等也相繼出現。
<p> 魏晉之後,彭城人多次南遷,又將彭城烹飪之法傳往南方各地。 唐宋時期,韓愈好飲食,曾親自創制了不少名菜,如 愈炙魚 ,在徐州廣為流傳。 隨父來徐州的白居易,愛吃一種鴨子,因其字 樂天 故稱 樂天鴨子 。 自稱 老饕 的蘇東坡,創意製作的四道菜被譽為 東坡四珍 流傳至今。 由於這些文人墨客的推波助瀾,使徐州的飲食日漸豐富,發展得很快。 元朝時期,有僧人開辦的素食館。 釋家風味的 天花宴 、 素八珍 等名菜應市,多種風味小吃也布滿市面。
清代和民國時期,徐州的飲食更加豐富多彩,凍豆腐、酥魚、蹄卷、芙蓉肉、糟豬耳、攪瓜等普遍食於民間。 經學大師康有為品嘗到細嫩的彭城魚丸時,高興地賦詩贊譽彭城魚丸聞遐邇,聲譽久持越南北。 近代徐州烹飪業發展更為迅速,傳統技藝在繼承中不斷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徐州的飲食文化與全國各地擴大了交流,在保留地方特色的基礎上,兼收並畜各地烹飪之長,相繼推出了川菜、粵菜、鎮揚菜等風味名菜;陝西、河南、安徽、山東等地的風味食品也遍布街頭,加上外來的肯德基、麥當勞,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飲食需求。
今日的徐州城,處處美食風。 人們不僅可以大快朵頤,而且可以領略徐州的飲食風尚

10. 求徐州的歷史文化特點

「楚韻漢風、南秀北雄」是徐州最為鮮明的地域歷史文化特質。 徐州歷史上為華夏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和商賈雲集中心。有超過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被稱為「千年帝都」,「帝王之鄉」,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說。

徐州是兩漢文化的發源地,有「彭祖故國、劉邦故里、項羽故都」之稱,是西漢皇室的桑梓之地,是劉邦的「龍潛」之地。西漢建國後,劉邦將彭城及其附近地區設置為重要封國——楚國,並將他最親密的弟弟劉交封為楚王。毫無疑問,兩漢是徐州2600多年建城史上最輝煌的時期,為後人留下了豐厚的文獻典籍和文物遺存。

人們常說「九里山前古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以形容徐州是兵家必爭之地,但徐州同樣流淌著悠遠而華彩的文脈。

閱讀全文

與徐州哪裡流行什麼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