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陝西省富民強省政策有哪些
主 線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出發點和落腳點
保障和改善民生
破解三大難題
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經濟外向度低
構建四大產業體系
特色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
實施五大任務
調整經濟結構、加快科技創新、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深化改革開放
堅持五項原則
必須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必須調整結構轉型發展;必須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必須以人為本和諧發展;必須解放思想創新發展
三個上台階
經濟綜合實力上台階、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上台階、生態環境保護上台階
三個大幅提升
生產總值大幅提升、財政收入大幅提升、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升
兩個明顯改善
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保障水平明顯改善,社會和諧程度和人民群眾幸福指數明顯改善
一個大跨越
從經濟欠發達省份跨進中等發達省份行列
【社會民生】
全面提高三秦百姓生活幸福指數
持續加大民生投入,深入實施民生工程,推動公共資源向低收入人群、困難群體、農村和貧困地區傾斜,努力實現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210萬套
建設保障性住房155萬套,發放租賃補貼10萬戶,改造棚戶區45萬戶。
全省城鎮保障性住房的覆蓋面達到30%,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32平方米。
新增就業200萬人
通過開發社區就業崗位和公益性崗位,健全就業援助制度,完善各類補貼政策,構建創業服務體系等措施,努力擴大就業鼓勵創業,鼓勵群眾爭創殷實家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主要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9年
加快普及學前教育
實現學前一年免費教育,每個縣(區)至少建成一所符合國家標準的公辦幼兒園,每個鄉鎮建成一所公辦中心幼兒園,幼兒園(班)覆蓋全部行政村。
鞏固提高基礎教育
推進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確保到2012年全面達到安全標准。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工程。到2015年,全省義務教育學校60%達到省頒標准。改善高中學校尤其是縣域薄弱高中的辦學條件,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6.4%。
創新發展職業教育
重點加強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特色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著力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提升高等教育綜合實力
支持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建設,加快實施高水平大學建設工程和中西部高校振興計劃,辦好西北大學等一批有特色的省屬高校。
主要健康指標位居西部前列
公共衛生 構建疾病預控制、婦幼保健、衛生監督、應急救治、采供血、精神衛生、健康教育、職業病和地方病防治等服務體系。
醫療服務 全面推進縣醫院標准化建設,五年後所有縣醫院達到二級甲等水平;全面實施鄉鎮衛生院「安心工程」。
「新農合」 力爭人均籌資標准達到300元,參合率保持在90%以上;逐步提高參合農民住院政策性補助。
葯品供應 全面推進基層醫療機構葯品「三統一」工作,有效降低老百姓在用葯方面的支出。
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
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和兒童優先原則。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平。以申辦十三屆全運會為契機,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加大對少數民族聚居地方的支持力度。健全殘疾人服務體系,推進無障礙設施建設。實施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工程,適齡視障、聽障、智障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73%。
創新社會管理 建設和諧陝西
建立健全社會養老、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城鄉社區、優撫安置、家庭婚姻、收養、殯葬等社會服務體系。加強公共安全體系建設,健全維護群眾權益機制,維護社會穩定。實施「六五」普法規劃,全面推進依法治省進程。加強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權力運行的制約監督,建設民主法治社會。
【產業發展】
著力構築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產業結構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現「陝西配套」、「陝西製造」向「陝西創造」、「陝西服務」轉變。
現代農業:實施新增25億公斤糧食產能工程
重點扶持32個糧食主產縣,建設關中優質商品糧基地、陝南優質水稻基地。挖掘陝北糧食生產潛力,建設全省第二糧倉。加強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發展生態農業,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建設大中城市設施蔬菜基地。
能源化工:建成全國第一油氣大省
建設陝北大型煤炭示範、現代煤化工綜合利用等「十大基地」,榆神煤化學工業區、渭南煤化工園區等「十大園區」,煤油氣產能建設、新能源千萬千瓦裝機等「十大工程」。煤炭產能達到6億噸,新增電力裝機3500萬千瓦,石油、天然氣產能分別達到4700萬噸和300億立方米,油氣當量達到5000萬噸。
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5%以上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順應技術發展趨勢,發揮政府引導作用,重點發展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節能環保等,著力突破激光、創新葯物、信息通訊、太陽能光伏和半導體照明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提高產業化水平。
先進裝備製造:推動重大裝備自主化、成套化、高端化
推動骨幹企業由單機製造向系統集成轉變,推動主體產品由生產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名牌產品的龍頭企業,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製造基地。
傳統產業:用高新技術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下大力氣改善品種質量、淘汰落後產能,進一步培育骨幹企業和優勢產品,加快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加快有色冶金、建築材料、食品加工、紡織服裝、建築業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服務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2%以上
以西安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為契機,面向民生、面向生產、面向農村、大力發展物流、金融、信息、研發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培育旅遊、文化、會展等現代服務業,打造一批現代服務業聚集區。
現代物流 重點加快建設「三大平台、五大體系、七大園區」。
旅遊業 著力打造歷史文化旅遊、生態旅遊、紅色旅遊系列品牌,彰顯「山水人文、大美陝西」形象。
金融業 重點建設西安區域性金融中心,加快各項金融體制改革。
房地產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增加中小套型、中低價位普通商品住房比例及土地供應。
商貿流通 加快城市商業廣場、特色商業街、商貿聚集區建設,支持便利店、中小超市等社區商業發展。
【開放創新】
以更加開放的姿態面向世界,建設創新型陝西
深入實施科教興陝、人才強省戰略,優化創新環境,構建創新型區域;樹立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促發展,努力實現多元化發展和包容性增長。
科技:構建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範基地
有效整合中央與地方、軍工與民用、高校院所與企業的科技資源,構建區域科技資源服務平台,打造一批企業技術中心、工程中心,建設若干軍民技術融合產業園區。鼓勵和支持楊凌示範區、西安經開區等開展現代農業技術推廣、關鍵技術研發應用方面的試點。深入實施「13115」科技創新工程。建設一批科技產業示範基地。加快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實現科技成果的快速轉移轉化。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6%左右。
文化:建設富有獨特魅力和創造活力的文化強省
文化事業 以公共財政為依託加快建設公共文化設施,實現市市有「三館」、縣縣有「兩館」。大力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加大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文化產業 做強文娛演出、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物旅遊、民俗文化等優勢產業,加快發展網路廣告、動漫、游戲、數字媒體等互聯網內容產業。重點建設十大文化產業基地,文化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以上。
精神文明 培育陝西人文精神,弘揚「勤勞質朴、寬厚包容、尚德重禮、務實進取」精神品格,樹立海納百川、競爭合作、互利共贏的理念和氣度。支持西安、寶雞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其他市區創建省級文明城市,文明村鎮覆蓋面達到70%以上。
人才:全省人才總量達到418萬人
實施「三秦學者」、「百人計劃」、「115人才工程」和新世紀「三五」人才工程,壯大優化人才隊伍,深化人力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在重點領域培養和引進一批高端領軍人才、青年科技骨乾和急需緊缺人才,突出為基層培養一批醫療衛生人才和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全省人才總量達到418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173萬人,高技能人才74萬人。
改革:非公有制經濟比重達到55%
完善「擴權強縣」和「財政直管縣」改革,實施擴權強鎮改革。扎實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根據自願有償原則引導有條件地方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合理流轉。按照非禁即入原則,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加大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力度。全面改革資源稅,開征環境保護稅,推進房地產稅等地方稅改革,擴大增值稅徵收范圍。穩步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推進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新突破。
開放: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900億美元
建設內陸型經濟開發開放戰略高地。提高利用外資水平,五年引進境外資金185億美元。開拓對外貿易新領域,加快建設西安國家級國際服務外包產業基地,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在境外開展能源和礦產資源勘探開發,深化與「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經濟區合作。
【
基礎保障】
大幅提升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保障能力
按照統籌規劃、適度超前、優化結構的要求,進一步加強交通、水利、電力和信息化建設。以節能減排為抓手,以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為重點,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交通:市市有快鐵、縣縣通高速、重點區位建機場
鐵路 五年投資約2000億元,新建鐵路2500公里,復線率、電氣化率分別提高到65%、75%左右。
公路 五年投資2400億元,建成高速公路2000公里,新建改建干線公路3000公里、農村公路3萬公里。
航空 加快西安咸陽國際機場3號航站樓、第二跑道建設,建成延安、漢中和安康新機場,實施榆林機場改擴建,推進府谷、定邊、寶雞、商洛和壺口等支線機場前期工作。
水運 建成漢江安康-白河段國家高等級航運通道。
城際軌道交通 先期建設「V字形」西安北客站-機場、西安-閻良-富平-銅川等重要路段,實施西安-臨潼、乾陵-法門寺軌道旅遊專線,做好閻良-韓城、西安-商洛等線路前期工作。
管道儲運 建設神木-蒲城水煤漿長輸管道,完善榆林-西安及關中環線輸氣管道網路,新建西安-安康、西鄉-鎮巴輸氣管道,建設西安儲氣儲油設施;煤、油、氣年輸送能力突破1100萬噸、2500萬噸和130億立方米。
水利:推進「引漢濟渭」取得重大進展
重點水源工程五年投資300多億元,新增供水能力18億立方米,重點建成引紅濟石調水和榆林王圪堵等骨幹水源工程,力爭開工建設涇河東庄水庫、榆林大泉引黃、月河補水、城固焦岩等重點工程。其中,引漢濟渭調水工程建成三河口水庫,貫通秦嶺隧洞。
電網:推進「陝電外送」,建設三大煤電基地
全面建設陝北、彬長和安康三大煤電基地,外送能力突破2000萬千瓦。推動骨幹網架升級,全面建設關中環網,連接陝北電網,實現省內南北互供和跨區域調度。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工程,低壓改造覆蓋面達到100%。繼續推進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力爭實現縣縣電氣化。
信息化:推進「三網融合」,建設「數字陝西」
統籌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數字電視等網路設施建設,推進「三網融合」,構建覆蓋全省、暢通快捷的高速信息網路。光纜線路總長達到45.84萬公里,寬頻用戶達到700萬戶,數字電視用戶突破550萬戶。深化「數字陝西」建設,實現全省基礎地理信息全覆蓋。
生態環保:構建「三屏三帶」生態安全屏障
五年營林造林230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25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到43%,森林蓄積量達到4.7億立方米,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城市、縣城及重點鎮污水處理率達到80%,生活垃圾處理率達到90%。
渭河 按照修堤、治河、灘岸綜合開發利用的思路進行全線系統治理,確保渭河安瀾;建設渭河兩岸生態林帶,打造橫跨關中的八百里綠色屏障;統籌建設渭河城市段,打造河、林、田、城於一體的城市濱水特色功能區。
秦嶺 加大秦嶺生態保護執法力度,修復自然生態環境功能。強化瀕危物種棲息地生態修復。爭取設立秦嶺國家中央森林公園,打造國際生態保護示範區。
低碳示範省 樹立低碳理念,引導低碳消費,倡導低碳生活,推動全民參與低碳社會建設。通過技術、市場、政策等多種手段降低工業、交通、建築等領域溫室氣體排放。力爭五年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16%,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15%,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10%。固碳能力年遞增2%左右。
【強化支撐】
全面實施富民強省「十大工程」
全面建設綜合運輸網路、水利和農業現代化、現代能源化工、先進裝備製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傳統產業升級、現代服務業、城鄉功能設施、社會事業、生態環境保護富民強省十大工程,總投資5.2萬億元,「十二五」期間預計完成4萬億元。
突出抓好「58123」項目
5個過2000億元項目 包括民生工程、油氣產能、大型電源、新能源、物流園區。總投資11950億元。
8個過1000億元項目 包括神華陶氏循環經濟榆林煤炭綜合利用、煤制甲醇制烯烴、榆林鹽化工、煤炭產能建設、油氣化工、秦嶺生態旅遊、軍民結合產業化、城中村改造。總投資10012億元。
10個過500億元項目 包括西安至成都客運專線(陝西境)及漢中站改擴建、干線及農村公路改造工程、西安地鐵骨幹網路建設、電網保障工程等。總投資5739億元。
20個過200億元項目 包括西安軟體新城建設、關中城際鐵路網一期、新材料、鋼鐵改造、現代農業創新示範工程等。總投資5922億元。
30個過100億元項目 包括引漢濟渭工程、銅川董家河循環經濟示範園、陝南現代中葯產業園、西安(灃渭)奧林匹克體育運動中心等。總投資3310億元。
【美好家園】
構建城鄉區域統籌發展新格局
做美城市、做強縣城、做大集鎮、做好社區,加快推進城鎮化,統籌城鄉發展,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西安(咸陽)國際化大都市:建設世界東方人文之都
以建設大西安、帶動大關中、引領大西北為目標,構建「一軸、一河、兩帶」的大都市基本構架,形成「一核、四組團、七衛星城」的空間格局。加快推進西咸一體化,高標准建設西咸新區,打造國際化大都市核心區、宜居生態園林城、中國西部新地標。到2020年,主城區建設面積控制在850平方公里以內,都市區人口1000萬人以上。
城鎮化:構建「一核四極兩軸兩帶」城鎮發展新體系
加快寶雞-蔡家坡百里城鎮帶建設,打造關中-天水經濟區副中心和陝甘寧川毗鄰地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推進榆林、漢中、渭南等城市規模擴張、設施完善和產業發展,增強集聚輻射功能,形成百萬人口的省際區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延安、安康、商洛等城市發展,提高綜合承載能力,建設五十萬人以上的地區性中心城市。創造條件促進楊凌設市。加快銅川資源型城市轉型步伐。建設在西部具有領先水平、在全國佔有重要位置、在國際享有較高知名度的關中城市群。
城鄉統籌:五年轉移轉化戶籍農民600萬人
實施水、電、路、氣、房、網「六到農家」工程。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和「三化一片林」綠色家園工程。鼓勵和支持村組搬遷合並,按社區標准建設中心村。支持西安搞好城鄉統籌,積極推進延安率先建設城鄉一體化先行示範區。啟動移民搬遷安置和扶貧移民搬遷工程,在全面完成移民搬遷280萬人任務上取得重大進展。加大扶貧力度,實現278萬人脫貧。試行「城市居住證」和「城市居民證」制度,「十二五」末城鎮化率提高到57%。
城鎮綜合承載能力: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高效能管理
完善城市道路、給排水、天然氣、供熱污水垃圾處理等設施,加大城市街區和城中村及舊城改造,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地鐵方面建成西安地鐵2號線、1號線、3號線,加快推進4、5、6號線,運營里程達到100公里。能源方面2012年底前全省各市縣(區)實現氣化,2015年前50%以上重點鎮實現氣化。供熱方面實施城市供熱設施完善工程,加快縣城供熱設施建設,擴大集中供熱面積。
『貳』 作為文化資源十分豐富的省份,陝西省確定當前進一步擴大內需、增加就業等各項措施時,把文化事業的發展放
①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產生重要影響。(2分)
②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經濟政治據決定文化,文化反作用於經濟政治。先進健康的文化可以促進經濟政治發展,發展文化事業促進陝西經濟發展。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陝西省把文化事業的發展放在重要位置,有利於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文化消費的增加,從而進一步擴大內需、增加就業。(4分) ③優秀的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陝西省發展文化事業,有利於促進勞動者的全面發展。(3分) 『叄』 陝西省文化資源優勢是什麼
這個題目看得讓我一頭霧水。 『肆』 你認為政府應採取哪些措施來實現西部強省目標,構成和諧陝西
未來五年,你希望我們的家鄉發生哪些美好變化? 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提出了未來五年陝西的奮斗目標——全面建設西部強省,為我們描繪了未來陝西的新圖畫——經濟強、科教強、文化強、百姓富、生態美。 陝西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徵 趙樂際在報告中指出,陝西發展已經站在新的起點、走在上升通道,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 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但經濟欠發達依然是基本省情,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發展方式尚未根本改變;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但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數量仍然較多,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任務艱巨; 區域、城鄉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但農業、農村發展仍然滯後,區域差距仍然較大;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但民主法制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社會主義文化不斷繁榮,但同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旺盛需求仍有較大差距; 社會活力有效激發,但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的深刻變化帶來諸多矛盾;對外開放日益擴大,但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仍然較多。 全面建設西部強省其勢已成其時已至 趙樂際在報告中指出,陝西全面建設西部強省其勢已成、其時已至。今後五年,我們的奮斗目標是全面建設西部強省。這個目標接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建設西部強省,銜接省「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中等發達省份,是陝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現實路徑。 全面建設西部強省的主要標志 報告指出,全面建設西部強省的主要標志是經濟強、科教強、文化強、百姓富、生態美。 經濟強,就是全省生產總值比2011年翻一番,人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投資、消費、出口拉動增長更趨協調,特色現代產業體系更加完善,區域、城鄉協調互動發展機制逐步健全,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格局不斷鞏固。 科教強,就是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進步指數大幅提升,西部地區創新高地基本建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穩步提高,率先在西部地區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進入全國人力資源強省行列。 文化強,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質明顯提高,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形成,文化產業占生產總值6%以上,文化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更加充滿活力,文化軟實力進一步增強。 百姓富,就是城鄉居民實際收入比2011年力爭翻一番,達到或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明顯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明顯提高。社會就業更加充分,社會保障能力不斷提升,貧困人口明顯減少。 生態美,就是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節能減排指標全面完成,空氣質量明顯提高,森林覆蓋率超過45%,三秦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全面建設西部強省的六要點 推動經濟建設新跨越 報告指出,全面建設西部強省,經濟建設是基礎。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要堅持基礎先行,加快形成適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要加強要素集聚集群,強化產業互動聯動,突出發展實體經濟,不斷提升產業整體水平。 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要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加強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結合、科研機構與企業結合、科技與金融結合、軍工與民用科技資源結合,促進經濟向創新驅動、內生增長轉變。 統籌區域城鄉發展。要深入實施關中創新、陝北持續、陝南循環區域發展戰略,堅持整體謀劃、板塊開發、錯位發展,不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 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要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配置相結合,更加自覺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更加主動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加快建立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開創文化建設新局面 報告指出,全面建設西部強省,文化建設是引領。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鞏固全省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發展繁榮文化事業。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擴大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覆蓋面,強化文化館、博物館等社會服務功能,健全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和科教文體法律衛生「四進社區」長效機制。 做大做強文化產業。積極發展新聞出版、文娛演出、印刷包裝等傳統文化產業,加快發展創意動漫、廣告會展等新興文化產業。 加快文化體制改革。深化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繼續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完善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結合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 實現政治建設新進步 報告指出,全面建設西部強省,政治建設是保障。 支持人大履行職能。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行使職權。 發揮人民政協作用。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落實省委支持人民政協履行職能發揮作用的《若干意見》。 發展完善基層民主。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把城鄉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鞏固壯大統一戰線。引導各方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標上同心同向、行動上同心同行。 推進法治陝西建設。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促進生態建設新突破 報告指出,全面建設西部強省,生態建設是支撐。 構建綠色生產體系。堅持點上開發、面上保護,保持和穩定農業生產空間,合理控制工礦建設空間,提高國土利用效率。 打造綠色生活空間。堅持城鄉一體推進、預防治理結合,完善城市公園綠地、休閑廣場等設施,強化污水、垃圾無害化處理,加大噪音、光、重金屬等污染治理,啟動細顆粒物(PM2.5)監測,實施關天經濟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使城市更加清潔靚麗。 培育綠色生態環境。堅持保護優先和自然修復並重,以生態脆弱區和重要生態功能區為重點,努力構築生態安全屏障。 邁出社會建設新步伐 報告指出,全面建設西部強省,社會建設是根本。 切實增加群眾收入。要千方百計提高低收入群眾收入,認真貫徹中央新的扶貧開發綱要,推進避災扶貧生態移民搬遷,因地制宜促進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讓更多貧困群眾盡快脫貧致富。 不斷提升就業水平。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健全統一、規范、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服務,大力發展勞務經濟,統籌解決高校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進城落戶和被征地農民就業問題。 加快完善社保體系。要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險制度,力爭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兩年內覆蓋城鄉全體人民,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基本覆蓋所有從業人員,逐步實現社會保險關系跨地區轉移接續。 辦好人民滿意教育。要加快教育體制改革,加大投入力度,合理配置資源,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加快醫療衛生發展。要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堅持新增醫療衛生資源重點向農村和城市社區傾斜,努力使群眾享有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服務。 創新社會管理服務。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堅持精細化服務、網格化管理、項目化推進,保持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穩定。 推動黨的建設新進展 報告指出,全面建設西部強省,黨的建設是關鍵。 切實加強理論武裝。要組織黨員幹部認真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自覺掌握和運用科學發展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切實加強幹部隊伍建設。要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用人標准,及時發現和使用那些政治堅定、有真才實學、實績突出、群眾公認的幹部,特別關注在工作中有思路、有激情、有韌勁、貢獻大的幹部,在艱苦環境中埋頭苦幹、默默奉獻的幹部,在應對急難險重任務時勇擔當、能負重、有作為的幹部。 切實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要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強化為民服務、創先爭優,深化農村升級晉檔、科學發展和城市文明社區、和諧家園活動,加強機關、企業、高校等基層黨組織建設,探索兩新組織黨的建設有效途徑。 切實加強制度建設。要以黨章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為核心,構建內容科學、程序嚴密、配套完備、有效管用的黨內制度體系。 切實加強作風建設。要大興密切聯系群眾之風,強化群眾觀點、群眾立場教育,完善聯系服務群眾制度,深入開展「三問三解」活動,引導黨員幹部自覺踐行群眾路線。 切實加強反腐倡廉建設。要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方針,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依靠制度創新和群眾參與推進反腐倡廉建設 『伍』 陝西特色文化 陝西歷史文化悠久,具體特色文化如下: 1、陝西方言 受地理、歷史、政治及遷徙等因素影響,陝西各地方言從語音到詞語都有很大差異。從整體語感看,陝西方言分為關中話、陝北話、陝南話三部分。秦嶺以南除洛南、商州、丹鳳外是陝南方言區,延長、甘泉、延安以北除定邊外是陝北方言區,陝南、陝北方言區以外的地域是關中方言區。 關中方言曾經是周秦漢唐四大朝代的官方語言。漢代的大一統格局和民族大融合更促使了西安話影響全國各地的方言,唐代達到鼎盛。 2、革命聖地 近代的陝西是現代中國革命的聖地。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0月19日,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吳起鎮,從此,中共中央在陝北戰斗、生活了13個春秋。延安成為中國革命聖地,中國共產黨在這里領導了全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3、歷史文物遺存相當豐富 陝西是中華民族文明和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1963年發現的「藍田猿人」,是全國發現的時間最早、最為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化石。約三四萬年前,關中地區的原始人類逐步進入氏族公社時期。1953年發現的西安半坡村遺址,就是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座定居村落。 陝西曾長期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西周到唐朝有14個王朝在這里建都,長達1100多年,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跡。境內地上地下文物遺存極為豐富,文物點密度之大,數量之多,等級之高,均居中國之首。 秦阿房宮、秦始皇陵、漢陽陵、乾陵、橋陵等都記錄印證了陝西古代文化,其中已開發的秦始皇兵馬俑坑,就展現了一個巨大地下雕塑藝術寶庫,反映出當時高超的藝術水平,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光輝篇章,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 4、歷史名城 陝西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6個):西安、延安、韓城、榆林、咸陽、漢中。 陝西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1個):黃陵、鳳翔、乾縣、三原、蒲城、華陰、城固、勉縣、府谷、神木、佳縣。 (5)陝西如何打造文化強省擴展閱讀: 陝西的秦始皇兵馬俑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人類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寶」。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秦始皇兵馬俑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秦俑豐富而生動地塑造了多種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風格渾厚、洗練,富於感人的藝術魅力,是中國古代塑造藝術臻於成熟的標志。它既繼承了戰國以來中國的陶塑傳統,又為唐代塑造藝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陸』 陝西省文化創意產業都有哪些,謝謝大家,幫幫忙······ 在新形勢下,陝西提出建設文化強省的戰略目標,通過大力開發文化旅遊資源帶動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 歷史文化旅遊資源豐富 作為我國的旅遊資源大省,陝西的文化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具有絕對優勢,是陝西旅遊資源的主體。陝西省文化旅遊資源等級較高,擁有國家風景名勝區3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6座,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1處、國家自然保護區5處、國家森林公園11處、世界遺產1處、國家優秀旅遊城市2座。陝西的文化旅遊資源幾乎涵蓋了人文旅遊資源的所有類別,如秦始皇兵馬俑、乾陵、黃帝陵等歷史古跡,法門寺、大佛寺以及佛教摩崖、石窟等宗教類資源,以及西安古城、特色街區、民俗風情、飲食文化等現代人文旅遊資源。 陝西作為中國歷史上十三朝古都的所在地,歷史遺存豐富,文化底蘊豐厚,如何站位於高端,又立足於實際,結合目前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依據現實因素,為傳統文化尋找時代走向,無疑是一項舉足輕重的重大課題。基於陝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基礎在文物,做大在文化,擴展在會展,做強在旅遊,支撐在金融」的戰略性思路,陝西旅遊將更加著眼於文化旅遊產品的催生和拉動作用,通過旅遊業的發展,進一步拉動陝西經濟的復甦。 佛教文化資源的重大發掘 法門寺作為唐代皇家寺院,是歷代帝王供奉「護國真身舍利」的場所,是天下名寺中獨一無二的榮耀,獨具唯一性的文脈和「絕對權威性」資源,值得世人潛心挖掘。法門寺文化景區的開發建設作為陝西省「十一五」重點文化旅遊項目,是陝西省的「重大文化標志工程」。2007年3月,陝西省統一部署,做出了「重新規劃法門寺及其周邊歷史、文化、自然等資源,由西安曲江新區組建法門寺文化景區開發建設團隊,並將其打造為中國佛文化創意產業的典範,構建和諧社會背景下的文化世紀工程,進而發展成21世紀世界佛文化中心」的重大舉措。 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平和圓融。法門寺文化景區的建設,堅持以「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相統一的原則,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相兼顧,短期利益與長遠發展相結合,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文化效益、環境效益有機統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相契合。 文化產業效應的重大示範 法門寺文化景區位居經濟發達的關中地區西部,東鄰關中高新技術產業帶,屬於以西安為中心的大旅遊商圈的第一個層次,是集世界僧眾朝拜、文化交流、觀光旅遊、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文化旅遊景區。作為一個旅遊勝地,法門寺文化景區將極大地帶動當地旅遊業的發展,促進當地的經濟結構轉型和經濟總量的提升,成為促進周邊產業良性開發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助推器,形成陝西新型的旅遊目的地和遊客集散地,從戰略格局上完善陝西的文化產品和旅遊產品結構。 因此,充分發揮法門寺佛教文化景區旅遊業的關聯作用和乘數效應,促進旅遊業對相關產業的發展,打造以法門寺為龍頭的佛教文化創意產業鏈條,將促進法門寺特色文化城鎮的發展,形成社會各方互利互惠的多贏格局。 『柒』 陝西文化產業該如何發展
六中全會國家定文化為產業支柱, 『捌』 如何打造文化強省
題目太大了吧, 『玖』 陝西省文史研究館的主要貢獻 陝西文史館成立初期館員對象主要是文、老、貧,工作以奉養為主,適當組織館員從事文史資料徵集等力所能及的工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文史館的各項工作逐步納入正軌,館員參政議政、文史研究、書畫活動、海外聯誼等不斷取得新的成績。尤其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我館確立了以西部大開發為契機,以'三講'教育為動力,圍繞一個總目標(敬老崇文), 抓住兩個側重點(館員工作和文史研究工作),積極開展文史研究三項基本活動(文史考察、學術探討、著書立說),詩書畫創作及海外聯誼工作全面推進的新工作思路,使各項工作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參政議政方面,何煉成、彭樹智、田恆五等館員針對陝西省的經濟發展、文物保護、旅遊事業等提出了很多建議,受到省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重視。文史研究方面,完成了《陝西省志·人物誌》古代部分的編寫任務,共約70萬字;參加了全國《新編文史筆記》叢書的編寫工作,出版了《秦中舊事》、《三秦軼事》兩本分冊;1998年推出館員文集《崇文叢書》四卷120萬字,2001年又將推出該叢書的第五、六卷,60萬字;出版館刊29期,200多萬字;近兩年還集中人力對館藏書畫、碑帖拓片及圖書等文史資料進行了整理發掘。書畫活動方面,多次在西安、漢中、延安等地舉辦書畫展覽和賑災義賣活動,並深入到廠礦、學校、部隊進行書畫筆會。此外,還出版了《陝西省文史研究館館藏書畫珍品選》、於右任《醉高歌二十章》、《閻甘園先生書畫選集》、館員書法家宮葆誠字帖《隸書阿房宮賦》等。海外聯誼工作方面,接待了從海外回大陸探親、觀光的親友近百人,其中有台灣原國民黨「立法委員」楊大乾先生,美國國會高級顧問、美國中華藝術學會常委唐功楷夫婦等。很多館員還到日本、台灣、美國等地參加文化交流活動,廣交了朋友。閻明、張冠儒等館員利用海外關系,積極為內地的經濟建設、教育事業引進資金1000多萬元。由於在為館員服務和發揮館員余熱工作方面工作出色,1992年,陝西省文史研究館被評為全國和陝西省老有所為先進集體。 與陝西如何打造文化強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