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讓東西方文化融合
如何讓中西方文化融合。自從近代以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西文化就象兩條原先互不相交的河流,現在相交匯流了。時至今日,運用先進通訊技術,信息傳播極快,地球上的各種文化真正進入了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互相作用的時代。舉個例子來說,如今聖誕節已由原來傳統的宗教節日發展成一個充滿親情、友情和愛情的聚會。在西方,人們這天更多地選擇和家人在一起。國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則更多地把過聖誕作為一種時尚,他們更願意和朋友到酒吧、歌廳和商場去狂歡,他們的這種推力正把聖誕這個傳統意義上的洋節中國化。更多熱衷過聖誕的人恐怕是一種從眾心理,他們更願意把聖誕當作一個休息放鬆、聚會的機會。國務院批准出台的節假日放假方案中已將端午、清明、中秋等傳統節日列為國家法定節日,使人們在對聖誕、情人節等洋節的喜歡和追捧中也不數典忘祖,不淡漠中華文明哺育的傳統節日。其實喜歡洋節,並不代表我國人們崇洋媚外。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的不斷增強,出國、留洋已不再神秘,近年來,不少美國、澳大利亞人都興致勃勃地過起春節,這充分說明在中西文化的相互影響與交融中,中華傳統文化與外國文化正在互相影響和改變著。
雖然中西文化逐漸相交、融合,但是兩種文化仍然保留著自己的鮮明個性,因為在我看來,融合是兩種或多種文化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並各自實現本土化的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或者說,如果一定要說這是一種合流的話,這也是一種涇渭分明的合流。交會是一個事實,而融合則只是一種可能。文化總是具體的、個別的,總是表現為一定的歷史形態,沒有普遍、抽象的文化存在。各民族的文化並不都是出於一源,也不能以某一種文化(例如西方文化)作為衡量其它文化的普遍標准。首先,隨著東方經濟,工業技術的突飛猛進,尤其是作為東方大國的中國和印度的迅速崛起,東西方在經濟上的差異已逐步呈現出逐步縮小的趨勢。政治上的兩大體制—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也都在不斷異化,相互借鑒,去他之所長以補己之所短,爭取建立更完善的體制。其實,隨著經濟政治的不斷跨國化,文化層面已經不自覺的做出了反映並一定程度的發生了融合。一種單一的文化無論如何潛力總是有限的,只有不斷的借鑒,吸收,創新,才有發展的前途。況且這種交融已經成為一種無法忽視的歷史潮流。中國作為東方世界有幾千年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大國,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需要世界文化來創新,同樣世界文化也更需要中國文化來豐富。基於中西文化的交融決非是一方對另一方的霸權,奴役,而是平等互利的,因此確實是必要的。
無論如何,文化,這種人類所創造出的永恆瑰寶,有著其雋永的魅力與強大的力量。世界上美好的文化,文明,遠不止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自然文化兩種,他們有的將頑強的繼承了下去,有的已然沉默的消失,他們都如同其自然誕生的過程一般,本就沒有任何界限,暫時的沖突,只是為了更長久的存在,只是為了更加的豐富與完美。而站在城內的我們,不要總是嚮往城外的美好,無論內外,守住已有的,關鍵在於用自己的雙眼展望真美的,那麼我們文化的發展,正如千百年來,正如所有事物那浩浩盪盪的前進一般,是自然的,是自有其結局的。
文化的溝通交流是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而達到交融境界的。交流當然應該允許爭鳴,但爭鳴必須是以尊重、寬容為前提,以借鑒、揚棄為手段,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最終回歸到交融的本原。
B. 怎樣促進不同文明和諧共生 急求答案
文明產生力量,和諧帶來興旺,文明與和諧密不可分,社會和諧是社會文明的標志,社會文明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弘揚文明是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從這個意義上說,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致的。
眾所周知,文明是社會發展的成果,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動態過程。人類文明在實踐中發展,在探索中前進,並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完善。馬克思主義認為,文明是在解決人類沖突的過程中誕生和形成的,是為一種先進的社會和文化發展狀態,以及到達這一狀態的過程。文明的本質就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和諧是文明的集中體現,更是人類孜孜以求的永恆價值觀。文明與和諧是相輔相成的,既相得益彰,又互相推動。
發展文明,文明發展。當前,不論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歸根結底,都要落實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上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是要推動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社會更加和諧。然而,近年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失衡導致的價值觀扭曲,以及由此帶來的道德滑坡等一些不和諧的因素還比較多,暴露出的問題也不少。這些不和諧問題的產生,根源都在於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不文明因素。因此,大力弘揚文明,在全社會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構建與和諧中國相適應的思想道德文明體系,方能繪就社會和諧的美好圖景!
C.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在處理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時,應如何做到「和而不同」
①在處理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時堅持「和而不同」的原則,必須做到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維護、促進文化的多樣性。②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3)文化創新要面向世界、博採眾長、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學習、吸收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同時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必須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只有克服那些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的「守舊主義」、「封閉主義」,以及根本否定傳統文化的「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才能保證文化創新沿著正向的方向,採用正確的方法進行。
D. 在處理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時,我國應如何做到「和而不同」
處理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時堅持「和而不同」的原則,必須做到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維護、促進文化的多樣性。②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3)文化創新要面向世界、博採眾長、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學習、吸收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同時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必須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E. 古老文化和現代文明如何能夠做到和諧相處
首先是傳承。畢竟我們處在現代文明中,雖然感覺很先進,但是對於古代文化來說不能丟棄,需要傳承。其次是融合,其實古代文化中還是有很多精闢的東西,需要現在人借鑒的,所以與古老文化和諧相處的方法是融合。
F. 不同的文化應該如何做到「和而不同,和諧共處」
在我的心目中,中國首先是一個文化意義上的概念,而不僅僅是指政權。最根本意義上的中國人,是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是具有中國傳統文化支撐力的中國人。顧炎武先生在《日知錄》中說:「有亡國者,有亡天下者,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與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首先是一種超越國家局限的文化責任。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古往今來我們中華民族無數仁人志士嘔心瀝血前仆後繼追求的至高境界,正如季羨林先生所說「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先啟後的責任感。」我深知憂患是一種沉重、痛苦的清醒,可是我寧願選擇這種痛苦的清醒,也不願活在麻醉了的冷漠之中。因為,憂患的痛是為了更多的不痛。作為一個中國人,我關注著、焦慮著、痛苦著,我希望我們這個古老民族文化的喪鍾永遠不要被敲響!即使在全球化的浪潮已經非常兇猛的今天,我依然願意做一個中華文化的守望者,堅持到最後時刻的來臨!
G. 不同文明之間應該怎樣相處呢
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和發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文明交流互鑒不應該以獨尊某一種文明或者貶損某一種文明為前提.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可以豐富人類文明的色彩,讓各國人民享受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開創更有選擇的未來.
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各種人類文明都各有千秋,沒有高低、優劣之分.要了解各種文明的真諦,必須秉持平等、謙虛的態度.傲慢和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大障礙.
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只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麼「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
H. 如何進行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有哪些要素
做文化溝通,尤其是做跨文化溝通,要記住如下這個法則:注重人類共通的經驗與思維,遵循共同的價值與情感,尋找文化上的共性,激發人性中的共鳴。
其實在教中西文化比較和跨文化交際這些課的時候,我就有一個困惑。如果說中西文化比是在不同維度上比較的文化結構,如文化起源、文化選擇以及所形成的不同的哲學、文學、藝術、審美、社會制度和社會風俗等等,屬於一種靜態的比較,那跨文化交際則更側重於不同文化間各種行為體(個人或國家)之間動態交流,就會發現交流的過程中往往分歧大於認同,而這種分歧又根植於深層的文化結構,即價值觀系統。
I. 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應該怎樣與不同文明的人相處
1、摒棄傲慢和偏見,秉持平等和尊重
拋棄偏見才能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反對文明沖突,共賞文明之美,世界文明百花園才能奼紫嫣紅、百花齊放;打破文化交往壁壘,堅持兼收並蓄,文明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2、走出因循守舊,堅持推陳出新
走出因循守舊,文明成果才能跨越時空、永葆魅力。「四點主張」直面時代挑戰,指明人類文明相處之道,貢獻文明進步發展之策,是實現亞洲繁榮穩定的必然選擇,也是通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由之路。
3、「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架起各國人民心手相連的重要橋梁,涵養文明交流的源頭活水。中國理念播下文明交流的種子,這些實實在在的舉措則在厚植文明發展的土壤。讓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在人心中生根發芽,共同生活的這個星球必將生長出一片又一片和平的森林。
(9)如何實現不同文化和諧共處擴展閱讀:
《文明的沖突》作者塞繆爾·亨廷頓將目前世界的文明分為了八大文明,分別是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東正教文明、拉美文明、非洲文明。
塞繆爾·亨廷頓的劃分方法比湯恩比更加合理,不過依然有不夠完美,如日本文明應該和中華文明屬於一個文明,而西方文明、拉美文明和東正教文明應該同出一源。
在全世界占據統治地位的是西方文明,廣義的西方文明包括西歐文明、斯拉夫文明(東歐)、以及整個美洲、澳大利亞、紐西蘭、以色列等。
西方文明的共同點有:都信仰基督教,其中斯拉夫人信仰東正教,也屬於基督教的分支。另外猶太人信仰的猶太教是基督教的前身;都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字母文字。在人種上都是以歐羅巴人種為主。
J. 運用文化多樣性知識如何處理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
運用文化多樣性知識如何處理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應該這樣處理:1、要尊重不要蔑視。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任何文化都有其民族性,形成了文化的多樣性。文化的民族性是指能夠反映民族精神、民族特性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國民品性、人格追求、倫理情趣等思想文化的本質特徵,是文化的民族風格、民族氣派的表現。文化多樣性是人類共同的遺產。人類社會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文化,千姿百態,各有所長。文化多樣性對於人類社會就如同生物多樣性對於生物界那樣必不可少。一種文化如同一種基因,都擁有自己的歷史精神和人文傳承,有獨特的美麗和智慧,多基因的世界才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如同物種基因單一化會造成物種的退化,文化單一化將使人類的創造力衰竭,使文化的發展道路變得狹窄。保護文化多樣性是出於經濟和社會的迫切需求。世界已進入信息時代,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將是創新。要推動創新,就要求很多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歷史背景的人共同生活、工作在一起,進行跨學科的交流與合作,因此必須相互尊重。尊重與維持文化的多樣性,就是加強不同人群共同合作、共同發展的有效途徑。2、要交流融合而不要試圖同化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另一個沖擊表現在,在加強經濟、政治、文化交往的同時,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並沒有明顯減少,甚至表現得比以往更加深刻和尖銳。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確保不同文化的共存,是當今世界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這一問題能否解決,決定著全球能否走向和平、穩定和繁榮。國際社會應當制定一個共同戰略,以消除植根於不同宗教、種族和社會之間的沖突,應當在寬容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為推動不同文明、種族和族群的發展壯大共同作出最大努力。各國間移民現象比過去更加明顯,規模更大。如何讓已經移民本土的外來民族融入當地社會,已經成為世界普遍面對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強調民族、文化沒有優劣之分,要交流融合而不要試圖同化。3、提倡不同文化間的和諧共處尊重文化多樣性,就是尊重各國人民在歷史進程中創造的多彩文明和生活方式,尊重各國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的自主權。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在人類歷史上,各種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積極貢獻。存在差異,各種文明才能相互借鑒、共同提高;強求一律,只會導致人類文明失去動力、僵化衰落。各種文明有歷史長短之分,無高低優劣之別。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的差異不應成為各國交流的障礙,更不應成為相互對抗的理由。尊重和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應該成為當今世界大多數國家普遍接受的國際關系准則。世界各國,無論強弱,無論大小,都應在尊重各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建立新型的合作夥伴關系。應當提倡不同文化間的和諧共處、取長補短,提倡各種文明相互間共處而不是沖突,對話而不是對抗,交流而不是封閉,兼容而不是排斥,共同發展,共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