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西文化起源的不同 不是地理方面的
上面說的海洋型,內陸型,游牧型,農耕型都是地理方面的問題,當然文化的走向確實由地理因素決定,但是還有一個方面,是人的因素,確切的說是領袖們的因素。愛琴文明是西方文化起源,但是從文化的開始他們的制度就是民主制度,雖然是少部分人民主,但是相較我們早期的部落頭領來說(比如傳說的黃帝和蚩尤),這就是很大的不同,也影響了文明的走向,影響了以後西方的制度建立,所以我認為這就是不是地理方面的不同。
❷ 中西方文化源流傳統
中西文化的源流傳統
西方文明主要來自於希臘文明、羅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這三大文明之間是具有極大反差的,到了近現代文化,這三大源流才算是百川歸海,都匯入西方近現代文化之中。
中國源流呢,我們知道中國這個概念就是「中間」的意思,正宗的中國實際上是指華夏。也就是說,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有了「夏」的概念,而與之對應的一個概念叫「夷」。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很明顯的夏夷之分,夏就是中央、華夏。那麼「夷」呢,它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就是指市民。我們的文明源流主要是講先秦,在先秦時候,大凡以黃河中下游為中華文明的起源地,就以華夏自居。在華夏文明圈的四周就是廣義的夷,它分為南蠻、北狄、東夷和西戎。大家看,這些字不是犬字旁就是蟲字底,因此,在以華夏自居的中原人看來,四方的夷人和野獸生番沒有什麼區別。因為四周人都還是游牧民族,或者是過著原始的、落後的生活,還沒有進入文明。大家知道,一直到了近代的鴉片戰爭以後,那一批比較保守的士大夫仍然還把西方人稱為「洋夷」,只有中國是泱泱大國,之外的人都是野蠻人。也就是說,在我們能夠追溯到的歷史上限——商代的文獻里,我們就可以看到有關「四夷」怎樣不斷地威脅到華夏的政權,以及和華夏文化互相交融的一些記載。可以說,一直到明朝,威脅到中原政權的主要邊患都是來自於西北。東南不能構成對中原的威脅,而西北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一直可以連接到羅馬帝國,在這廣袤的森林草場之上,野蠻的游牧民族,騎著快馬,一日千里地賓士在大草原上。他們都過慣了馬背上的生活,來如迅雷、去如狂飆啊,基本靠搶掠為生。搶劫完之後,迅速離開。所以啊,中原的定居的華夏農耕文明基本處於弱勢。商周兩代的史書,稱呼這些時常來侵犯和騷擾他們的民族都含有明顯的貶義。比如:鬼方、鬼戎、昆夷、犬戎、獫狁等。詩經小雅里描述: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也就是說,至少從商代開始,西北民族就開始侵犯中原,一直到西周,大家都知道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以博得褒姒的千金一笑的故事。那麼,由此可見當時已經有了烽火台,而烽火台就是為了防禦戎狄民族的侵擾而修建的。而周幽王失信於民,後來果然在西北戎狄的侵犯之下,被殺死在密山腳下,周平王遷都洛陽,開始了東周列國時代。而當時入侵周王室,殺死周幽王的人是誰呢?就是這支犬戎。而到了秦朝呢,我們發現對戎狄的稱呼發生了變化,有了一個新的稱呼叫匈奴人。當然在這一千多年裡,戎狄本身的成分也在不斷變化,游牧民族嘛,他就像滾雪球一樣,迅速分分合合。唐朝時代的許多著名的邊塞詩人,陸游啊、王維啊寫了大量的邊塞詩,描寫的就是西北征戰的艱辛。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做了一件彪炳史冊的事情,那就是修築萬里長城。而事實上,這個長城只是秦始皇將六朝時代各個北邊國家修築的長城連接起來而已。那麼,這些北方的國家紛紛修築長城,為的就是防止匈奴人的來犯。那麼秦始皇統一六朝以後,他就把這些北長城連接起來了。到了漢朝,應該說還是長治久安的,我們歷史上有一個說法「雄漢盛唐」,也就是說漢朝很強大。漢朝歷來重武輕文,喜歡打仗,而不喜歡讀書。 漢朝建都的時候,漢高祖劉邦在山西平城的白登山被匈奴的單於圍困,本無生還的希望,後來因呂後用重金收買了單於的妃子,才買得漢高祖一條性命。從此開始了漢朝與匈奴的和親之路。經過「文景之治」的修養身息,到了漢武帝時代,國力強大之後,中原開始主動攻擊匈奴了。一直到東漢的漢獻帝,這期間出了很多討伐匈奴的著名將軍,李廣、霍去病等等,所向披靡,打得匈奴往西跑。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2世紀,漢朝與匈奴的戰爭進行了 4百年左右。我們說漢代本來就窮兵黷武,中國人喜歡打仗,中國人變得文弱是在漢代以後。也就是漢武帝接受董仲書的勸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以後由於儒家思想的影響,漢代的那種曠世雄風就逐漸被柔化了,中國人開始講究仁義而不是霸道了,並慢慢地變成了一個仁義的禮儀之邦。正是由於漢朝的逼迫,大量的匈奴人因為打不過漢朝啊,又過不了長城,所以就只好向西邊跑。在這個過程之中,匈奴人就像滾雪球一樣,變得越來越強大,最後就抵達了萊因河、多瑙河一帶,這就壓倒了那一帶的日耳曼蠻族身上。而日耳曼人又打不過更為野蠻的匈奴人,所以日耳曼人也只好往西邊跑,於是災難最後就落到了日薄西山的羅馬帝國頭上,羅馬帝國由此毀滅。因此,我認為,在當時的亞歐大陸兩邊有兩個強大的帝國,東邊是秦漢帝國,西邊是羅馬帝國,兩個帝國都喜歡打仗,喜歡征服,但是由於地理原因,他們沒有正面交鋒,但是他們就彷彿高手過招一樣,用氣來壓到對方。(笑)所謂的「氣」就是兩國之間的廣袤的森林草場以及那裡的游牧民族。所以,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是秦漢帝國佔了上風。當然這是從長久的歷史階段來看,實際上,在羅馬帝國毀滅之前那,秦漢卻自己先滅亡了。漢朝滅亡固然是因為內憂,當然也有外患。內憂是指黃巾起義、宦官當政、董卓弄權,最後就出現了三國。三國歸晉,最後魏導致南北朝。那麼導致南北朝的原因就是外患,一些殘余的匈奴人依然逗留在西北邊境,一旦你自己國力開始漸衰的時候,那麼他們就會卷土重來。因此他們又落到了中國已經衰落的政權之上,這樣的話,漢王朝就不堪一擊,分裂為南北朝,劃江而治:黃河以北的地方全部都是游牧民族,在當時被稱為「五胡亂華」,就是匈奴、鮮卑、羌人、羯人、氐人這五個游牧民族把中國漢人建立的政權趕到了黃河以南,他們自己則在黃河以北走馬燈似的改朝換代,建立了胡人政權。再往後,經過魏晉南北朝的內亂,到了公元6世紀,隋朝開始崛起,也是二世而亡的短暫輝煌。緊接著就進入了唐朝,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繁盛時代。即便是在這種繁盛的時候,西北邊陲並不是就沒有邊患了,只不過唐朝和他們保持了一種良好的通商關系,雙方相安無事。但是到了宋代,就又恢復了以前的交惡關系,西夏、遼、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一直一直地威脅你的政權。以至於後來已經把宋朝打倒長江以南了,然後蒙古人索性把偏安一隅的南宋也全部給滅掉了,建立了蒙古人的政權——元朝。元朝也很短暫,因為它拒不接受中國文化,仍然想要「馬上得天下、馬上治天下」。盡管元太祖忽必烈本身是一個很有雄才大略的人,但他手下的王公貴族仍然歧視漢人、蔑視漢文化。他們把人分為四等,一等是蒙古人,二等是色目人即廣義的西域人,三等是金人統治下的漢人,末等是南人即南宋人的後裔。而事實上南宋人的文化水平是極高的,他們是延續並完整地保持了正宗儒家文化,中國自從宋朝以後,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被南移了,南方逐漸繁盛起來了。
❸ 古代東西方文明,最先起源於哪裡
古代希臘和古代羅馬興起於海洋旁邊,海上貿易和工商業特別發達;亞非文明古國興起於大河流域,以農業經營為主。這說明了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經營方式和文明類型。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❹ 中西文化的歷史
中國的文化思想說到底,關鍵在於一句孔子的「謙、恭、信、敏、慧」而西方的文化,正好相反,在於一個「爭」字,在處理人事方面以己為先。 中西文化上的差異的形成大體上經歷了兩個重要的時期: 公元前221年,通過「商鞅變法」而強大的秦國最終統一了中國大地~至此,長達2000多年的中國封建專制制度拉開了序幕。這次統一,不僅為統一的華夏文化的形成墓定了基礎,也標志著中華民族的開始行成。而此時的西方各國(這里主要指的是歐洲各國)還僅僅是奴隸制的邦城國家。此後的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占據了主導地位,隨著農耕經濟的發展,不論是平民百姓還是王公貴族,都希望有一個相對安寧的生產環境以維持農耕經濟的發展。因此,主張「非攻、尚賢」的儒家思想成為了中國的統治思想,因此,中國的文化里多了些「和諧」,少了些「爭斗」。而西方各國,隨著庄園經濟的發展,游牧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游牧經濟的擴張性也越來越突顯出來。在這種生產方式下,「爭」也就不可避免的成為其文化中的關鍵。至此,中西文化開始「分道揚鑣」了。 中西文化差異繼續擴大是在16、17世紀,此時的西方各國,特別是西歐各國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政治、思想上的變革。 思想方面,「文藝復興」這場思想解放運動對西方後來的文化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人文主義」思潮的傳播一方面將人的思想從神學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它也使得自我私慾過度的膨脹,更加深了西方文化的「爭」。在政治方面,早期的資產階級革命使資本主義體系開始形成。資本主義的侵略性以及血腥的資本的原始積累也使得其文化中「爭」的日益突出。 回過頭來看中國,長期的封建專制日益完善和加強,統治階級滿足於現狀,仍然做著「天朝」的美夢。不屑也不想去了解世界,更不用說去「爭」了。再者,由於封建思想、自然經濟的自閉性,人們也安於現狀,並不,也不敢去「思變」。 中西文化的差異還集中體現在宗教信仰上。在中國,不論是外來的佛教還是土生土長的道教,講究的是逆來順受、講究的是來生。而西方的教義,雖然也強調來生,講究受難,但不論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也都很講究個反抗異族壓迫,反抗異教徒等,如《聖經》中的很多故事都是描繪尤太人的反抗和戰爭。 這種在宗教上的差異的形成也與其形成時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佛教、道教的傳入和產生是在東漢時期,當時的中國,封建專制已經形成,統治者急需一種能夠安撫人心,利於安定的宗教以束縛人們思想,進而維護其統治。 而西方各國,大多是鬆散的邦城,各國的統治者都希望通過戰爭獲得土地和人口。因此,建立統一的國家成為他們迫切的希望,而宗教的信徒,為了發展本教,打擊異教,於是與統治階級相「勾結」,根據統治者的侵略慾望,對教義進行適當改動後成為了其統治工具,同時也使其教得到了發展。例如歐洲「宗教改革 」。 再者,中西文化的差異也體現在對「愛」的詮釋上,在中國文化里,對「愛」,強調的是「大愛」,是對芸芸眾生的大愛。而在西方社會里,人們更加突出自我,更加註重自我的感受,因此,在西方文化里的「愛」主要是對自己,對家人或是某個個體的「小愛」 。 形成這樣的差異其實與文化形成時期的社會歷史背景息息相關。眾所周知,華夏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都是處在封建社會的形成與發展時期,因此,華夏文化必然受到封建思想的影響。而在封建社會中,統治者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更好的統治人民,往往通過各種途徑向人們灌輸諸如「譜度眾生」、「因果循環 」之類的思想。因此,人們為了能夠來世「成仙」就今世行善,於是就有了對芸芸眾生的「大愛」。 而縱觀西方文化歷史,其開始形成如今的資本主義文化是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在這場文化運動中,人們宣揚「人文主義」,肯定人的價值、尊重人的權利、重視人的力量。在這樣的背景下孕育的文化必然會帶有其「人文主義」的特徵。因此,也就形成了西方社會的「小愛」。 其實,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的根本原因是其產生及發展的社會背景及時代的不同。任何文化都帶有其產生的時代烙印,即時代特徵。文化是一定區域的人們長期融合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素質,因此,文化既然已經形成,就沒有優劣之分。這也是我們在研究文化問題時必須緊記的東西。
❺ 淺談東西方文化起源與差異。。。
一 .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
以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賴的地理環境基礎的差異為依據,我們可以把中西文化雙方分別歸結為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也即所謂的「黃色文明」與「藍色文明」。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這是造化之功,同時也說明自然環境對人格塑造影響的巨大。「人的個性是先天組織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別是在發育時期所處的環境這兩個方面的產物。」[2]這里的環境不僅包括社會環境,而且也包括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使人自覺不自覺地得到某種熏陶和影響。馬克思指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找到了不同的生產資料和不同的生活資料。因此,他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也就各不相同。」[3]
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幾乎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從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這種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誕生於半封閉大陸自然環境的儒家倫理,教誨人們重土輕遷,安貧樂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們在久遠的傳統中沉澱了一種封閉的惰性心理和慣性思維方法,保守,缺乏開放的意識;眷戀家園故土,提倡清靜無為;安於現狀,墨守成規,因循守舊,風險意識和競爭精神不強,時間觀念和進取意識淡漠。所謂的「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便是這個道理。「東方人並不具有西方人的忙碌和競爭意識,他們總是顯得嚴肅、執重,從不著急,時間觀念淡漠。就象『效率』一詞代表著西方社會中支配人們思想的基調那樣,中國人常說的『馬馬虎虎』一詞也表明了他們對生活所持的態度。」[4]生活圈子的狹隘與封閉,人與人之間接觸的固定性和長久性,為了能夠和睦相處,國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既文章」,這也培養成國人謙
虛、謹慎、忍讓、含蓄的傳統美德。中國的這種自然環境以及在這種環境影響下的文化傳統養成中華民族內傾型人格。而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均處在半島之上,多面臨海,海上交通發達,航海貿易繁榮,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系的開放式的社會。激烈的社會動盪、頻繁的人員往來和波濤洶涌、變幻莫測的海洋形成其開放變易的文化品格,鑄就了其靈活、開放、勇敢、進取、協作的民族精神,倡導艱苦奮斗和自強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革故鼎新,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在西方,也正是這種自然環境下形成的文化傳統養成西方人那種外向型人格。 「在馬克思看來,地理環境是通過在一定地方、在一定生產力的基礎上所產生的生產關系來影響人的……」[5]/p>
因此,對於對形成的文化觀念影響巨大的自然環境對人格的影響,我們既不能加於誇大,也不能過於縮小,既不能過於強調,也不能隨意忽視,而應該客觀、公正。正如羅素所說的「目前的科學不能完整地說明國民性問題。氣候和經濟環境雖說明了一部分,但不是全部。」[6]
二 .倫理型文化與功利型文化
按照中西雙方的價值取向的差異,我們可以把中西文化分別概括為倫理型文化與功利型文化。
中國傳統倫理總體取向是重義輕利。「利義之辨」是貫穿中國文明史的一個基本問題。主張義利兼顧的墨家由於失去生存的土壤而中道而忘,而主張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義利皆無的道家則把把功績和名利完全剔除在人格標准之外,這種主張盡管一度與儒家義利觀並駕齊驅,但由於不合當時社會需要而不為統治階級所用。作為支配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張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 「以義制利」,提倡義利發生矛盾時,應當捨生取義。泛道德主義的中國傳統,用道德解釋一切,導致國民樂於言義恥於談利,重道德修養,輕外在事功的價值取向,從而導致科學在古代中國失去獨立的人格價值和社會地位。人專注於自身的內心世界,喪失對理性和自然的興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傳統和對科學的探索熱情。道德與理性的分離,使中國傳統出現反理性的傾向,從而阻礙了中國科學精神的發育。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古代空論玄談盛行,科學衰微和商業不發達的深層原因之所在。科學技術被視為淫技奇巧,商人被貶為四民之末,從而也導致中國古代科學盡管發達卻難於付諸施用,商業發展緩慢,國家積貧積弱的嚴重後果,到了近代更成了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對象。
在西方,盡管我們說,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其社會價值觀念復雜多樣,但是西方社會是以個人為本位,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是個人的權益的實現,並且認為它們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是與生既來的,是天賦的。趨利避苦是個體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在追求自身的權利和利益的過程中不須負任何道德責任,可以不擇手段。故此,功利主義始終在西方社會中占據主流地位,起主導作用。毫無疑問,這種功利主義對於催生後世資本主義萌芽取著催化劑地作用,但也使得資本主義原始積累變得非常地殘酷和血腥。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7]西方社會這種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個體追求物質利益的積極性,從而推動了西方社會經濟與科學的發展,但對義的鄙視和貶低又容易導致西方社會片面追逐物質利益而損人利己、惟利是圖,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異化變質,成了赤裸裸的金錢物質利益關系。在西方歷史上,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盛行不衰,構成了西方主流價值取向,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成了社會亘古不變的信條。在最大限度地謀求自身的利益觀念的驅動下,科學與技術在西方尤為受到重視,理性主義、科學主義在西方非常發達。在現實生活中,西方人表現出求新奇、好創新、重功利的人格精神。科學觀念和技術意識深入人心,成鉤扇爍竦鬧匾蛩亍U庖駁賈攣鞣繳緇嶂乩硇遠崆楦?長於說理而短於談情,善於邏輯思維而疏於直觀感受。
三 .和諧型文化與抗爭型文化
根據中西方文化的具體形態的不同,我們可以把兩者分別歸結為和諧型文化與抗爭型文化。
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中國傳統文化主流側重於主張「天人合一」,強調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認為「獲罪於天,無可禱也」[8]。「一個特點是中國文化不僅不把人從人際關系中孤立出來,而且也不把人同自然對立起來……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溶的天人合一思想,構成了中國文化的顯著特色。」[9]中國文化主要地是把自然作為崇拜的對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對象,作為想像的對象而不是作為探究的對象。對於自然,由於「天道遠,人道邇」[10],過於執迷於對虛幻天道的探求不僅是荒謬的,而且是徒勞的。我們只須向內心訴求,人心中就蘊涵著自然的普遍法則,盡心就能知性,知性則知天,「萬物皆備於我矣。」[11]所以,中國古代文化更多的是重人事而輕天道,重道德而輕知識。在處理在人與人關系問題上,中國的文化自古至今就一直重群體輕個體,重和諧輕抗爭,強調宗法性、紀律性。它對人進行規勸與約束,束縛人的自由意志及創造精神,漠視生命個體的價值和尊嚴。中國文化始終把謀求人與自然、社會的和
諧統一作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對人的獨立意志和銳意進取,培養人的群體觀、順從誠敬意識等,尋覓的是一種中庸的、調和的處理途徑。中國文化的那種和諧觀念,同時也體現和培育了國民順從、屈服、保守與不思進取,安於現狀的精神,
視鋅拐饈逗頭磁延縷!爸泄似氈樾攀亍觳槐?道亦不變』的歷史觀念,從而使得歐洲人與美國人普遍認為:1990年的中國和孔子時代的中國別無二致。」「所有的舊東西都是極有價值的,而所有的新東西都是毫無意義的。」[12] 從而也造成了謙虛謹慎、含蓄內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
在西方,古希臘、古羅馬的哲學家們從一開始就把目光投向自然,探求自然的奧秘和征服與主宰自然,做自然的主人。赫拉克利特窺出「和諧來自斗爭」[13],普羅泰哥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便是人與自然孑然分立的鮮明寫照。盡管到蘇格拉底那裡,把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但西方文化對自然的探索與征服從來也沒有停止過。西方商業社會海上航運的冒險生涯,以及在其中不可避免地遇到難以把握的自然規律使西方人時刻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尖銳對立和激烈沖突,人們正是在對詭異的自然現象的驚異和困惑中開始哲學探索的。古希臘的哲學從開始就主要是一種自然哲學,把自然作為人們思考和探索的對象。在天人相分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支配下,自古以來西方社會就把自然與人區分並對立起來,自然僅是被人認識、利用、征服的對象,強調人的獨立自主和積極進取,追求自由意志和獨立精神。在處理人與人關繫上,西方更為崇尚個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獨立,強調個體的生命價值和尊嚴,重視私有財產的獲取和保護,整體意識和集體觀念淡薄。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戰,大膽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進的思維方式和不擇手段的行為方式去達到目的、爭取勝利的精神品質和心理狀態,從而形成率直、豁達,具有剛硬的文化品格。
中國文化由於主張「天人合一」,人道法天,以人道應天道,以天道設人道, 以德配天,天人合德,故生存意識異常發達,形象思維非常突出,注重直觀感覺和詩化想像, 重人事而輕天道、輕實證而重玄想,從而導致自然科學不甚發達人文科學異常繁榮。「如果按這種邏輯,認識論意識的發達是科學在歐洲出現的一部分原因,那麼這種意識的不發達也應該是科學在中國不出現的一部分原因。」[14]西方文化由於倡導天人相分,人定勝天,不僅認識自然解釋自然而且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科技意識發達,抽象思維突出,注重邏輯推論和實證研究。故而中國有的是「小心求證」的陳景潤,而西方有的是「大膽假設」的歌德巴赫。
四.結束語
通過以上三方面對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的比較,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各有其特徵。中西方文明由於建立在各自自成系統的迥然各異的文化背景上,兩種孑然不同差異懸殊的文化背景,造成中西雙方在價值追求和倫理取向上旨趣迥異,從而使得中西方現實人格特徵大異其趣。
另外,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深層次探討的意義重大,它將解開諸如中西方科技發展差異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謎團,從而產生深遠影響。
❻ 中西方文化的比較
一,中西方啟蒙教育的認知方式不同
東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獨特的文化背景和社會心理結構,生產活動方式和發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維,認識方式和風格上就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西方民族思維方式以邏輯分析為主要特徵,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民族思維方式則以直觀綜合為基本特徵.中西方不同的認識方式深深影響了本民族理論思維和科學文化沿著不同的路向發展.
西方重唯理,思辯,中方重經驗,直覺 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的源頭,古希臘對自然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關心世界本源,主客體關系,事物如何發展變化等.雖然他們在簡單儀器下的觀察和實踐缺乏邏輯連貫性,理性的方式並不系統,但人們的這種直接觀察總是彌漫著理性思維的色彩,抽象思辯是西方思維的特徵.而作為東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則以直覺和經驗為特徵.中國古代科學和哲學的各種范疇是靠向內思維得到的,是將各種經驗現象醞釀體會,豁然貫通而提出的概念的.這些概念的理解與西方向外思維邏輯演繹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會而難以言傳,如對中醫醫理和氣功的理解,又如對一幅書法作品,一幅國畫的欣賞,只能向內領會,才能領略作者的神韻的起伏.
西方的細節分析與中方的整體綜合
西方文化結構以細節分析居優,東方文化結構則以整體綜合見長.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國姓氏先是宗姓,輩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體.西方國家則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後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時間,地址的書寫表達順序上,中國人習慣以年,月,日從大到小依次為序,地址則是按省,市,縣到門牌號碼排序,突出的是從整體到個別的析出關系,西方人則與中國人的順序表達恰好相反,突出的是個別到整體的合成關系.可見在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識結構中,從整體出發的綜合觀占突出地位,而這種整體綜合觀在考察事物時,通常忽略細節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關於對象模糊整體的圖景.
二,中西方在人與自然關繫上的著眼點與執著不同
杜維民教授認為:"中國文化關注的對象是人".人與人的關系是中國文化關心的核心問題,人們立足於現實人生,所以政治倫理學相當發達.而西方文化較多關注的是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古希臘注重的中心問題,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國的哲學無論儒,道,佛學都是一種人生哲學.儒學求作為,道學求長生,佛學求悟覺.儒學以孔子思想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者為"仁" 孔子曰:"仁者愛人!"可見是怎樣做人的學問,興趣在闡發君臣,父子等一套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修身養性的目的即實現自己的從政的抱負——齊家治國平天下.純科學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學都成為多數人不屑選擇的行為和興趣.
中國文化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也有著自己的執著.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於自然界之中,人與自然共呼吸的和諧狀態.中國文化的根深植於大地之中,中國文化自始即重農,"四民之中,士之下即為農","民以食為天"即緣由於此.道家思想更是要人們對人生留戀和在大自然中尋求到生命慰籍的傑作.
西方古代科學寓於對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現了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得這樣一些名垂千古的專業科學家.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西方文化認為天人處於對立的斗爭狀態,因而產生了與中國文化不同的對自然的態度,即人應征服,控制自然,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把自然看成敵對力量.荷馬史詩純以海外遇險,征服自然為題材,他們的游戲都是在大自然的風浪中鍛煉成長的人物.西方人也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首先關注的不是倫理而是競爭,因而出現了"優勝劣汰"的規律.
中西方價值觀與人生追求的不同
中西方價值觀與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第一,中西方人生價值取向不同
儒家給中國人提供的價值觀念,在封建專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轉變為一種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作為2000餘年來的中國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這種人生信念,認為人生的價值就是在現世的作為之中,一個人在社會越有作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義的積極入世思想.在專制社會中權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為最大者莫過於實現從政的抱負.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偉理想統治著千百萬中國文人碌碌無為的一生.受這種一元化的人生價值的影響,多數人不願問津自然科學,致使科學被困於萌芽狀態.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權術上,創造了一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變幻莫測而實質又超穩固的政治,文化模式.在這種特殊的模式中,產生了中國獨有的歷史現象:當官不成,求當聖人;報國不得則退做隱士,或吟詩飲酒自得風浪,於是道教,佛教隨之興起,貪生的自去修道,厭世的不妨念佛.而西方文化中人生價值呈多元化.從政也是人生價值的實現,經商也被認為相當有價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職業莫過於律師,醫生.
第二,西方的個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義是在神學背景上產生的,原罪觀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個人向自己負責,通過個人奮斗向上帝贖罪,由此引申出一條基督教義,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當上帝被否定了時西方又產生了社會原子觀念:個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個人權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個人本位,自我中心.這種個人本位的思想影響了生活的各個方面,親人間界線劃分明確,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對孩子也非常尊重,進孩子房間首先要問:"我能進來嗎 "強調以子女脫離父母獨立生活奮斗為榮,樂於談論個人一得之見.而中國以家族為本位.家在中國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個生活的港灣,具有至高無上的凝結力.脫離家便是"遊子",強調"父母在,不遠游".家庭中有長幼關系,夫妻關系,要各安其分,各盡義務,即"盡倫"!孟子認為:聖人是"人倫之民",倫的核心是"絕對服從",幼服長,妻服夫.使家變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國的國本,國粹,中國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說.家與孝原本有偉大的理性意義,但由於過分強調,終成了一種過分的家族意識,而忽略了個人自由的發展,"存天理,滅人慾",以個人向群體負責為人生宗旨.
第三,西方講功利,時效,中方講倫理,道德
西方文化由於自然科學的發展,因此比較重功利和實效,善於算經濟帳.例如:在一個大公司,如果每人節約幾秒,加起來可節約幾個人的時間,可少雇幾個職員,減少多少開支.又如:一個人在寫字,圓珠筆的筆尖向外放還是向內放比較節約拿筆寫字的時間,怎麼放的狀態最有效等.
中國文化由於長期處於封建的農業社會,自然科學不發達,著重於人倫關系的調節.禮義規范高於一切,"義","利"之辯的結果使價值觀念產生偏差,提倡人為了符合某種禮義規范應該犧牲自己的利益,"重義輕利"被視為高風亮節,品格高尚.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間,"只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只算政治帳,不算經濟帳,對外中國只考慮政治影響,不顧及經濟效益.
❼ 結合中外文化的起源與構成,談談中西傳統文化的差異。
中外文化的差異,是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因此,必然要清晰歷史。
1:起源時的地理差異決定文化:中國的早期是產生在一個相當安全和富足的環境中的,這種條件容易產生多神教,不易產生一神教,更不容易產生統一的一神教。因為富足和安全的條件下,人們的思想更容易接近倫理。相反,現代西方文化是日爾曼人創造的。日爾曼人的生活條件很差,從現在流行的魔獸世界的北歐神話就可以看出來,恐怖和絕望充滿了他們的思維。這種條件它們易於接受統一的一神教,而用宗教而非倫理來統治自己的思想。
2:發展後的情形:以倫理為主導的思想體系的特點是關注於公眾利益、關於社會公平、關注於道德修養。因此,在文化上發展上較為快,易於成為一個完善的社會體系。
而以宗教為主導的思想體系的特點是易於探討神是什麼樣的,因此,易於產生哲學、科學以及技術創新。這也是為什麼文藝復興後西方科技飛速發展的原因之一。這樣的體系更傾向於接受個人利益、自由、財產等概念。而這些概念正是現代世界主流經濟形式市場經濟所必須的。
❽ 西方文化起源的三大源頭
這是因為西方文化有著三大源頭;
1。以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古希臘文明,發展為後來的科學傳統;
2。古希伯來文明和猶太教從對上帝的敬畏,引發出宗教原罪思想;
3。古羅馬法制文明,發展為近代法制觀念。而這三大文明都匯總於基督教,並以宗教信仰的形式在西方構築起龐大的文化體系。
❾ 中西方文化差異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造成中西方禮儀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環境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各國的人民有著基本上完全不同的道德標准體系和價值觀。
梁啟超在有名的《勸學篇》裡面講到:「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致身心,西學應世事。」在禮儀的表現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為、語言的面上。
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的,沒有孰優孰劣的問題。西方文明它的歷史較短,而它的人民是從各個地方移民而來的,眾多不同民族和種族都融合在一起,文化的兼容性很強。他們信奉的西方精神,是在英雄主義和獻身精神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二個方面:
一、思維方式:
西方人注重思辯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辯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不是通過歸納推理,演繹推導,而是基於事實。
二、價值取向:
西方人注重以自我為中心,重個人、重競爭;中國人的價值觀,強調群體意識,社會意識,個人利益應當服從社會整體利益,只有整個社會得到發展,個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9)中西文化起源哪個最多擴展閱讀:
西方相對於東方文化起步比較晚,但在他們內部之間,比如:南歐和北歐,西歐和東歐,就是英國,德國內部也有著異處,然而體現著本質差異的無疑還是東西方文化間的差異。
而中國不是沒有民主,而是,它的「立體民主」與西方不一樣。何況,在朝廷之內,有諸如祖制與御史對皇權的實際約束,以及皇帝通常必須有臣子之奏摺方有機會批示以表達皇室「諭旨」之傳統慣例,這等於是現代政治學中的一種橫面之分權與牽制。
這種種形式上的差異,正好是由於文化與歷史背景不同所致。而其民主實質與精神,不應因形式有異而否定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