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比西醫有著不可比擬的優越性,這句話你認同嗎
不認同!中醫雖然傳承幾千年了,但是因為中醫的理論基本屬於經驗性的,更多的是感性的東西。是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過程中,對自然界和人體的感知創造出來的,缺乏科學性。這在當時的時代里是偉大的,是了不起的成就,在中國古代也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圓滿地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但是,人類是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也始終在發展,隨著現代醫學的出現,才從科學的角度真正意義上詮釋了關於人體的基本元素和一些秘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現代醫學體系也不斷在完善和提升,也不斷地為人類健康和長壽做出貢獻。因為現代醫學是從西方國家引進來的,所以被國人習慣上稱為"西醫",其實這個稱呼是不恰當的。現代醫學因為具有嚴謹的科學性,理論性,研究性,可持續發展性,已經被全世界所認可和應用。所以說,中醫其實已經不適應當前的社會了,更不可能比西醫存在什麼優越性。看看世界上的醫療體系就能夠發現,全世界絕大多數人都在享受現代醫學帶來的便利和成果。因為醫學是科學的分支,而科學又是無國界的,所以在全世界科研人員的努力下,現代醫學日新月異,將持續為人類的健康和對生命的探索繼續做出貢獻!
② 到底是中醫學比較好就業還是中西醫臨床醫學好就業,放眼未來,哪個前景好些
綜述:中西醫臨床醫學好。
中西醫臨床醫學主要研究傳統中醫學理論、西方現代醫學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將中醫葯與西醫技術結合,進行疾病的預防、臨床診斷和治療。例如:中醫診脈和西醫血液化驗、B超等醫學技術結合進行病情診斷,感冒清熱顆粒、白加黑等中西葯共同作用進行感冒的治療等。
就業方向:
醫療機構:醫生、社區保健、衛生防疫、衛生行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 中西醫臨床醫學
③ 中醫學和中葯學有什麼區別 誰更好些
中葯學中葯學是研究中葯的基本理論和臨床應用的學科,是中醫葯各專業的基礎學科之一。內容包括中葯、中葯學的概念,中葯的起源和發展;中葯的產地與採集,葯材的概念,以及在保證葯效的前提下,如何發展道地葯材;中葯炮製的概念、目的與方法;中葯葯性的概念、中葯治病的機理,中葯配伍的目的、原則及葯物「七情」的概念、中葯配合應用規律;用葯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內容;用葯劑量與用法,劑量與療效的關系,確定劑量的依據及中葯煎服法等內容。中醫學 中醫學,是中國的傳統醫學,是中華民族在長期醫療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具有獨特理論風格和診療特點的醫學體系。是至今仍然屹立於世界科學之林的傳統學科。它的發生與發展,除取決於實踐參驗外,還與中國傳統文化倡導寶命全形以貴生的系統思維方式、哲學思想等關系至為密切。中醫理論的探索方法與解釋依據的獨特性,也蘊蓄了她的特色,逐漸形成一批原創性的醫學發現和醫學發明,如藏象、經絡、針灸、氣功等理論和醫療技術,並不斷比益增附,直到現在還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中醫學是一條不斷發展的歷史長河,是歷史的延續性與創新性的辯證統一。中醫學在歷史上為保障中國人民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世界許多國家中亦越來越受到重視。
④ 中醫西醫哪個更好
中華民族在這四項偉大的發明之外,還有一項更偉大的發明,那就是中華的國粹——中醫學。如果要說意義的話,也許中醫學對未來人類的貢獻要遠遠大於前四項發明,因為它將是人類告別純物質文明,走向新文明模式的一座橋梁、一座里程碑。
在本世紀初期以前,古老的中醫學盡管有無數的病例可以證明其有無比的價值,但在有些方面不完全符合現代西方科學的「規則」,故而被排斥在科學的大門之外。這也難怪,用現代科學是無法規范中醫學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你說中醫是內科還是外科?如果說它是內科,可中醫往往離不開推拿與針灸;如果說它是外科吧,可中醫又涉及湯劑。這就讓那些辦事很認真的外國人感到為難,因為西方基本上沒有內科外科混為一體的醫學模式,怎麼看中醫也不符合規則,美國就規定:凡進行針灸的,必須有外科行醫執照。
另一方面,中醫從頭到腳散發著西方人不能忍受的迷信氣味。例如,明代大醫學家張介賓就說:「是以《易》之書,一言一字,皆藏醫學之指南,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鑒、」而且中醫普遍有「醫者,《易》也」的說法。《易》是什麼呢?它就是《易經》啊!說起《易經》,那可是了不得的,現在許多人都認為這是一部卜巫之書,就是從前巫師用的經典之作,是徹頭徹尾的迷信。再看中醫的架式,治病先要望、聞、問、切,望是什麼,了就是相面順,中醫滿嘴的精氣、陰陽,西方人就是想破了腦袋也不會知道究竟是什麼意思,而且這類詞句絕對是不能翻譯的。於是,如來承認了中醫,那無疑要承認許多稀奇古怪的理論,而這些理論在西方人看來又散發著迷信的臭氣。
中醫學還有一個特點令西方科學不滿意,那就是它的經驗性,或者說它的主觀性。中醫的醫就是「意」,這個意有很強烈的主觀意志性。比如,像把脈這種事,那就全憑經驗,同樣的浮脈或洪脈,它主什麼病,雖然有一些醫書的根據,但更多的卻是憑經驗,憑感覺,這裡面玄妙得很,只可心領神會,卻不可言傳語達。這與西方實證性的規則是不相符的。
更成問題的是關於中醫的來源問題。西醫學的源頭有一條十分清晰的脈絡可尋找,它是來源於生理解剖學。而中醫的來源卻沒有人能夠說清楚,有人說,中醫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在勞動過程中積累而成的。比如說,有一個人上山割破了手,他偶爾抓起一把草按上去,鮮血馬上不流了,所以知道此草有止血的功能等等。但這個解釋很難令人信服,最主要的是它沒有實證性,因此當然很難被西方現代科學接受。
西方現代科學不承認中醫學那該怎麼辦呢?中國人採取了兩種方法。第一種是把中醫的理論猛勁往西醫上靠,你不是不理解什麼是經絡嗎?那好辦,我把經絡說成是血液循環系統或神經系統不就行了嗎?第二種是把中葯還原成化學成分,你不是不懂中醫的湯劑嗎?那也好辦,我把湯劑還原成你知道的普通化學分子式。許多人給這種方法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中西醫結合」,實際上,這樣結合出來的東西很可能是非驢非馬的怪物。
比如說,近幾十年我們發明了中醫化學,即用化學檢測的方法來研究中葯成分。也就是說,把中醫最終還原為西醫學,將草木、動物、植物、礦物質等中葯最終以化學分子式來體現。這種方法合適嗎?化學的配方可以完全還原中成葯的療效嗎?如果能,那也就無所謂中醫和西醫了。中國人用這種方法試圖彌補中葯葯理的想法很可能是大錯而特錯,這對中葯根本於事無補,甚至我們是在出賣自己的醫學。
舉個簡單的例子,中醫有一劑「當歸補血湯」,用黃芪和當歸組方,它是根據中醫「有形之血不能速生」,而「生於無形之氣」的原理,實際上並不是補血而是補氣。如果要用化學檢測的方法來說明葯理,那麼你就必須解釋什麼是「氣」,這個「氣」相對應的是西醫中的哪個東西,這個「氣」與血又有什麼重要的關系,黃芪中哪一種化學成分與「氣」的哪一個部分發生作用。如果解釋不了「氣」,那麼即使把當歸和黃芪的化學成分分析得再清楚,同樣無法說明中葯的葯理。
大家知道,中醫的單方並不多,在實際中使用的大多是復方,《黃帝內經》載方13,《傷寒論》載方113,《本草綱目》載方11000,絕大多數都是復方。中葯的復方是按君、臣、佐、使配伍而成。復方的配合,治病只是一個目的,更重要的是調節陰陽平衡,扶持正氣。那麼何為陰陽平衡?何為正氣、邪氣、清氣、濁氣、病氣?在西醫貧乏的詞彙中根本找不到對應的語詞。那麼用化學檢測的方法來分析復方,你最終想說明什麼?再說,每一種中葯中都有幾十種,甚至百種化學成分,比如山植的化學成分就有七十餘種,這樣算下來,一副湯劑就很可能有上百種。上千種化學成分,這些成分又是如何體現君、臣、佐、使原則的?化學檢測的方法可以回答得了嗎?
中醫十分講究人與自然的關系,氣候、時令、地理等因素直接體現在中葯里,比如說,按照中醫的觀點,立秋前後許多葯物性質是完全不同,早一天採摘和遲一天採摘區別很大,那麼這種差別能體現在中葯化學檢測中嗎?一種草葯在立秋前和立秋後它的化學成分可能發生變化嗎?同時,中醫用葯的時令性也很強,同樣一種病秋季的用葯與初春的用葯在原則上就有很大的差別,而這種差別是西醫所沒有的,同樣一種化學葯品使用時一般也不分時令、季節、地理環境。
事實上,用化學檢測的方法來分析中葯葯理的做法已經證明是行不通的,它或許可以在幾劑中醫復方中有用,但卻不能概括整個中醫葯。
比如說,中醫的用葯大部分是口服,也有一些外用的,但卻從來沒有靜脈注射的,打針這玩藝是西方人發明的。現在發現,將中醫提取出的化學成分改為西醫靜脈注射法,幾乎沒有什麼作用,這說明什麼呢?它說明將中葯用現代化學的方法處理是沒有效果的。
再者,現代西方醫學的化學分析法並不是萬能的,尤其對於中葯而言更是如此。有的中葯對動物沒有絲毫療效,但對人卻有療效;有的則是對人無效,而對動物有效。這樣一來,研究西醫常用的動物試驗法就失去了作用,基本堵死了用化學分析的方法來研究中醫葯的路子。
還有一點,根據西醫的觀點,只有那些有生物活性指標的化學成分才有治療的功能,才能被分析研究。可實際上,許多的中葯並沒有生物活性指標,但它們恰恰可以治病,這與西醫的理論是背道而馳的。
由此可見,用西醫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說明中醫葯,基本上屬於瞎胡鬧。許多人都因為中醫學沒有現代科學原則作支撐,所以心裡發慌,在骨子裡是自己瞧不起自己,於是,厚著臉皮硬往西醫上靠,認為只有這樣中醫才能成為科學。這是多麼可悲的想法!中醫存在的價值根本用不著西醫來承認,西醫沒有這個資格,早在現代科學產生的幾千年前,中醫就是一個完整的醫療體系,在人類醫學史上更有發言權的不是西醫而是中醫。
從中醫學的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出,中醫與西醫學走的是兩條路,如果硬要區分出誰高誰低的話,我們可以毫不臉紅地說:中醫學在整體上要高出西醫學一大截!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古老的中醫里有許多是西醫或現代科學根本解釋不了的東西,更氣人的是,不論你解釋得了還是解釋不了,中醫一直在有效地使用著,你說到底是誰先進誰落後呢?
比如說經絡學吧。經絡在中醫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換一個角度看,中醫是建立在經絡學基礎之上的,《黃帝內經》說經絡:「行血氣,營陰陽,決生死,處百病」。那麼什麼是經絡呢?它又是怎麼來的呢?曾經有人說,經絡是血液循環系統,也有人曾說經絡是神經系統,都是用西醫理論會中醫,根本就說不通。經絡既不是血液循環系統,也不是神經系統,經絡就是經絡,目前它對全人類來說也是一個迷,因為經絡在現代解剖學上是看不見的。
有報道說,中國醫學家祝總驤通過多年研究發現,經絡是不依賴中樞神經和血液循環的隱性循經感傳線,是條低阻抗、高電位、高發光的線,是由一些看得見的微小結晶顆粒組成的帶狀物,它在人體上寬約一毫米。幾年前,法國學者通過在穴位注射放射性物質鍀,利用鍀的R射線可以使底片曝光的原理,藉助電子照相機,成功地拍下了鍀的行走路線,發現得的行走路線與中醫的經絡基本相同,同時證明穴位是經絡上的某些點。接著,日本的一些科學家採用電子計算機和全息技術,將人體由平面轉為立體觀察,通過熒光染色發現,穴位實際上是某些組織的「集合物」,它具有高度的靈敏性。由以上這些研究可以看出,我們藉助先進的科學技術,僅僅證明了幾千年前的一個命題是正確的,但又不知其所以然,人類繞了一個6000年的大圈子又回到了原來的出發點,真是太有意思了,既然經絡是已經被證明存在的,那麼它們究竟有什麼作用呢?這就涉及到中醫的主要對象是什麼。我們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印象,中醫的全部理論並不針對肉體的疾病,而是針對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那東西被稱為「氣」。「氣」的理論是中醫學的最高范疇,《素問·五常政大論》說:「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一致也。」中醫用來解釋人體生命的一條主線就是「氣」。
氣是生命的本源,《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陰陽五行是氣的運動形式,《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陽化氣,陰成形。形氣交感而化生萬物。」《生氣通氣論》說:「生之本,本於陰陽,其生五,其氣三。」五運六氣是天地的氣化,金、木、水、火、土為五運,風、熱、暑、濕、燥、寒為六氣,它強調「天人感應」的思想。
藏象是人體的氣化,《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為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六節藏象論》說:「以其氣命其五臟。」
病因病機在於氣化失常,《素問·舉通論》說:「百病生於氣,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陰陽應象大論》說:「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也就是說,氣無時無刻不在身體內流轉,所謂的病就是氣在流轉過程中受到了阻礙。
診斷必須全面診察精神氣血,人體病變,可由外在各種表現診察得知,因為機體氣化是「內外相襲」的,「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藏,則知所病矣。」《靈樞·本藏篇》。
治療在於調理氣機,《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調氣之方,必別陰陽,定其中外,各守其鄉。」《靈樞·本神篇》說:「必審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
那麼中醫里的「氣」又是什麼呢?這可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首先,氣絕對不是指人們的身體,《內經》中曾明確地說,「氣先身生」,雖然在表述上它有些唯心論的嫌疑,但它卻說明氣與身體不是一回事。其次,氣也不是指人的思、慮、憂、喜。悲、恐、懼等顯意識狀態,因為任何顯意識狀態都有對應的刺激物,也有負載它的可見身體器官,比如說,當身體受到傷害時,人會產生痛苦的感覺,傷害是外在的刺激,神經系統是痛苦感覺的載體。此外,人的顯意識有很大一部分屬於文化類型,像恐懼、愛好等等。
氣在中醫里是精、氣、神的總稱,在藏象學中又化為神。魂、魄、意、志五種形式,由此可見,中醫里的氣乃是指精神,是一種脫離肉體的純精神,而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知識文化、個人修養等,說白了它就是宗教中所說的靈魂,它是潛藏在我們身體之內的另外一種生命。
中醫的「氣」是靈魂的推測,也可以從「氣」字的甲骨文中得到證實。氣在甲骨文中寫作「」,於省吾先生認為,這就是中國八卦中乾卦的符號,即三個陽交。乾為天、為大、為生,故甲骨文的氣字可以直接理解為生命或生命之本。實際上,甲骨文中的氣字還可以理解為數字三,《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氣」字同樣可以理解為萬物生命之源。那麼,這些氣是從哪裡來的呢?甲骨文「氣」這個本字的構成也同樣告訴了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氣」是別人給的,《說文》釋「氣」雲:「氣,饋客芻米也。從米,氣聲。氧即饋也,給也。」這個解釋與上古造人神話在解釋靈魂的來源時是一致的。值得說明的是,在中國的造人神話中沒有神「給氣」這個細節,而《說文》中的這個解釋恰恰彌補了神話的缺陷。從這一點,我們再一次震驚於世界神話的一致性,再一次感到遠古文明是一個完整體系的文明,裡面蘊藏著巨大的生命力。
因此,中醫並不針對肉體的疾病,而是針對精神的健康,它認為,只要精神體健康了(氣在體內流轉無阻礙),肉體就必然健康,為此中醫最講究養氣、調氣、理氣。從這點上講,中醫是「中介醫學」,它是站在物質肉體與精神生命之間的一種醫學體系,作用在於協調雙方的平衡。
中醫的存在恰好可以證明我們的假設:在人類的身體內部確實有一個獨立的生命體存在,這個生命體我們可以將它稱之為精神生命體。它不以有形的方式存在,而將自己的生命化為無形之中。如果說肉體是我們生命存在的證據,那麼,經絡就是精神生命存在的證據。中醫從根本原則上是站在精神生命體與肉體之間的一種醫學體系,它調節著肉體與精神的相互平衡,而最終它關注的並不是我們的肉體,而是為精神生命服務的。
我們推測,中醫的基本原則可能是這樣的:精神生命與肉體生命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的,當精神生命受宇宙空間各種作用力影響時,它也有健康與不健康之分。當它不健康時,就直接表現為肉體疾病。同樣,肉體自身的病變也會影響到精神生命的健康狀態。因此,中醫的作用就在於調節雙方的平衡,溝通與傳遞信息,用精神強大的力量來治療肉體疾病,同時用地理、氣候、季節等因素來協調精神生命與宇宙自然的相互關系。
因此,我們可以斷定,中草葯治病的機理與我們今天理解的礬理決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說將中草葯還原為化學分子思想是錯誤的。中草葯中一定有精神生命需要的東西,這種東西也不體現為化學分子結構。舉一例子,古老的中醫學中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說,指的是葯物配伍上的禁忌,但這種禁忌在現代科學里找不到依據,如,「甘草不能配甘遂」,但用兔子做試驗時,未發現任何反常的現象,心跳、體溫、瞳孔、腸胃均屬正常。再比如,「半夏貝母反烏頭」,在葯理試驗時也未發現任何毒副作用。由此可以推斷,「十八反,十九畏」配伍原則所針對的並不是肉體,而是精神生命,意思是說:如此的配伍會傷害精神生命。
⑤ 中醫和西醫這兩個哪個更靠譜一點為什麼呢
中醫和西醫是很多人互相爭論的一個焦點,喜歡西醫的人就覺得中醫不靠譜,相信中醫的人就覺得西醫傷身體。其實這兩種醫並沒有誰靠不靠譜,只是針對不同的疾病,他們的作用不一樣而已。中醫既然存在了幾千年,如果他真的不靠譜,那我們是怎麼活到了現在,而西醫僅僅存在了上百年,如果不靠譜又怎麼會佔領了整個的醫療市場,所以說兩者都有自己的優勢。
西醫的效果比較快,能夠找到病因,迅速的讓人恢復健康,但是長期服用西葯可能會產生抗體。中葯就不會,但是中葯的效果比較慢,針對一些急性病的時候用中葯就來不及了,所以說兩個沒有哪一個更靠譜,只有適合疾病而已。如果是慢性疾病可以用中醫治療,如果是急性的還是要用西醫。
⑥ 中醫學和針灸推拿學哪個比較好
評價中醫學和針灸推拿學哪個好是要依照個人的觀點和角度不同,二者各有各的特點,下面介紹一下二者的區別:
1、培養目標
中醫學:
培養能夠從事中醫醫療以及預防、保健、康復工作的畢業生,並為他們將來從事中醫教育、科研、對外交流、文化傳播以及中醫葯事業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礎。
畢業生應具備良好的人文、科學與職業素養,較為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較為系統的中醫基礎理論與基本知識,較強的中醫思維與臨床實踐能力,較強的傳承能力、創新與創業能力,掌握相應的科學方法,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最終達到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
針灸推拿學:
隨著中醫理論逐漸深入生活,針灸推拿學專業也廣為大眾所接受,因此有不錯的就業前景。畢業生能在各級中醫院、中醫科研機構及綜合性醫院針灸等部門從事針灸、推拿醫療及科學研究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從事教育教學工作。
2、主幹學科
中醫學:
保證標准:
(1)開設中醫學專業的高校必須制訂符合專業培養目標的課程計劃,並及時根據社會需求及中醫葯事業發展、醫學科學進步和醫學模式的轉變進行修訂與調整;
(2)開設中醫學專業的高校制訂的課程計劃必須明確課程目標;
(3)開設中醫學專業的高校必須注重課程計劃和課程體系的科學性以及完整性,體現加強基礎、提高能力、注重素質、發展個性的原則;
(4)開設中醫學專業的高校必須安排滿足專業培養目標要求的實踐教學環節;
(5)開設中醫學專業的高校必須向學生明確課程設置及基本要求。
針灸推拿學:
中醫學、針灸推拿學、基礎醫學
(6)中醫文化和醫療技術哪個好擴展閱讀:
中醫學專業發展前景:
1、人才需求
「發展中醫葯事業、中西醫並重」,是中國政府在醫療界制定的基本方針。中醫葯具有堅實而廣泛的群眾基礎,社會對中醫學人才的需求是長期存在的。
但是,與西醫類醫學專業相比,中醫學專業的畢業生在就業方面確實比較困難。大中城市的醫院即使需要中醫人才,也是傾向於從社會上招聘富有經驗的老中醫。
在中國以外(如東南亞),中醫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一些國家對中醫人才的需求將大大增加,出國就業也是中醫學專業畢業生的一條出路。
2、考研方向
中醫學考研的相近方向有中醫內科學、中西醫結合臨床、中醫基礎理論等,還有中醫臨床基礎、中醫醫史文獻、方劑學、中醫診斷學、中醫外科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五官科學、針灸推拿學、民族醫學(含藏醫學、蒙醫學等)等學科方向。[18]
3、就業方向
學生畢業後可在各級醫療、醫學教育和科研單位從事中醫臨床醫療、教學或研究工作。
⑦ 中醫學專業好嗎
中醫學專業還不錯,前景比較看好,在中國以外(如東南亞),中醫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一些國家對中醫人才的需求將大大增加,出國就業也是中醫學專業畢業生的一條出路 。
但是中醫學就業有一些難,與西醫類醫學專業相比,中醫學專業的畢業生在就業方面確實比較困難。大中城市的醫院即使需要中醫人才,也是傾向於從社會上招聘富有經驗的老中醫。
(7)中醫文化和醫療技術哪個好擴展閱讀:
培養目標
培養能夠從事中醫醫療以及預防、保健、康復工作的畢業生,並為他們將來從事中醫教育、科研、對外交流、文化傳播以及中醫葯事業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礎。
畢業生應具備良好的人文、科學與職業素養,較為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較為系統的中醫基礎理論與基本知識,較強的中醫思維與臨床實踐能力,較強的傳承能力、創新與創業能力,掌握相應的科學方法,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最終達到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
⑧ 中醫方面哪些專業好就業
1醫學類專業就業排名
1.醫學影像學
本專業培養具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現代醫學影像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及能力,能在醫療衛生單位從事醫學影像診斷、介入放射學和醫學成像技術等方面工作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
2.護理學
本專業培養具備人文社會科學、醫學、預防保健的基本知識及護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能在護理領域內從事臨床護理、預防保健、護理管理、護理教學和護理科研的高級專門人才。
3.臨床醫學
本專業培養具備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和醫療預防的基本技能;能在醫療衛生單位、醫學科研等部門從事醫療及預防、醫學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
4.口腔醫學
本專業培養具備醫學基礎理論和臨床醫學知識,掌握口腔醫學的基本理論和臨床操作技能,能在醫療衛生機構從事口腔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修復和與預防工作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
5.麻醉學
本專業培養具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麻醉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醫療衛生單位的麻醉科、急診科、急救中心、重症監測治療病房(ICU)、葯物依賴戒斷及疼痛診療等領域從事臨床麻醉、急救和復甦、術後監測、生理機能調控等方面工作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
2醫學類專業就業前景
1.臨床醫學
臨床醫學的就業率不算很高,並且各大醫院對於學生的學歷要求也十分的高,但當一位醫生的薪水也是十分可觀的,並且能夠醫治病人也是會讓自己覺得十分有成就感的。說以,如果你熱愛醫學,選這個專業是一個十分不錯的選擇。
2.中醫學
中醫是我國傳統文化當中的瑰寶,但當前中醫的就業不是很樂觀,因為西醫是主流。當然,中醫的奧秘還是很值得去研究的,如果你對中醫十分感興趣,也可以選擇中醫專業。像筆者我一樣,我就是學中醫的。中醫自然是年紀越大就越賺錢。
3.口腔醫學
口腔醫學以後的就業就是到醫院口腔科,就業還是很好的。我們自帶,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牙齒會不斷地脫落,二我國恰好處在一個人口老齡化的時代。所以在以後對於口腔醫生需求還非常大的。
⑨ 我今年報專業,請問臨床醫學和中醫專業的就業前景哪個好
二本的話,我建議您臨床醫學吧,雖然我是中醫,對中醫有好感,但從目前醫療衛生行業的競爭來看,實際出發,臨床醫院的適應范圍大,就業前景相對更好些.
您選擇醫學,我由衷佩服,希望您能走得順利,這是一條終身學習的路,您還要考碩士,博士否則過不好.
祝您成功!
⑩ 以後想要學醫,是中醫比較好還是西醫比較好
要不要學醫?學中醫還是學西醫?哪些人適合學醫?哪些人不適合學醫?
1. 學醫首先要有濃厚的興趣和愛好。要有研究探索精神
要有一顆探索發現的心,對自然規律充滿好奇心。總想研究清楚其規律。
2. 喜歡學習,愛看書
從小喜歡看書,不用別人強迫,就喜歡看,而且為了弄清楚一些問題,喜歡不斷的自動自發地去找相關資料深入研究,尤其是那些在常人覺得枯燥無味,特別費腦筋的研究資料。自己卻研究的津津有味,特別享受。哪就很適合學醫。
3. 邏輯思維能力強
思路清晰,條理清楚,邏輯推理能力很強。無論中醫西醫,都需要很多邏輯分析能力。這些在數學、物理、化學方面比較強的人,就比較適合學醫。很多人以為中醫只需要記憶背誦,就可以的想法,是有點簡單了。實際上,在我看來,中醫辯證論治更是需要非常嚴密的邏輯推理分析的能力。
4. 學中醫更需要知識廣泛,有格局,要喜歡中醫傳統文化
學西醫需要人聰明就行,只要腦瓜聰明,好學就能學好。
中醫則不同,需要智慧。基礎知識部分只要古文擅長,就可以迅速掌握,但其中的知識積累與沉澱,需要閱讀大量的古代經典。需要結合臨床,反復驗證體會。
和西醫的標准化規范化學習不一樣,中醫需要領悟。需要愛思考。愛總結歸納。也需要高人指點。現在的情況下,遇到知識通達,療效如神的老師,是非常困難的。
5. 無論中醫西醫,都需要有一顆治病救人的心。
這既包含熱愛生命、普世救人的心,也包括不怕困難,持之以恆、堅韌不拔的決心。
也要有一顆臨危受命,救民於水火之中的擔當之心。大災大難面前,醫生就是戰士。白衣執甲,義不容辭。守護國家,守護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