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安康文化有哪些

安康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19 05:40:50

1. 安康鎮坪民風民俗

安康的民俗風情極其復雜,既有歷史的沉澱,也有地域的關聯;既有民族淵源,也有宗教的影響和侵蝕;既有神秘色彩,又有實用價值。這種呈現出由多元素組合而成的厚道豪放、古樸典雅、別具一格的凝聚體,隨著人口的流動,集聚而相互碰撞,相互兼容,相互異化,甚至重新組合,顯示出了極其旺盛的生命力。

年俗。進入臘月,人們便開始忙碌,一直忙到臘月三十日,過年便正式開始。大年三十晚飯前,家家戶戶必須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後打掃干凈,收拾清整,貼好大紅對聯(有喪服的人家貼黃色或綠色對聯)及門神、窗花等,大門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處都要貼相應的對聯。一切准備就緒,便開始點臘燭、燒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之後,全家大小便共聚一桌吃團圓飯,俗謂團年。晚上,各家燈火通明,爐火熊熊,老少徹夜不眠,圍爐守歲俗稱坐年根。在守歲的同時,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換新衣,包餃子,准備迎接新年的到來。待到子時(相當於今23時1時),萬家鞭炮齊鳴,意為接天星迎財神,有的還擺上香案,行跪拜之禮。據說誰家鞭炮響得最先,財神就先光臨誰家。然後,便是晚輩為長輩們磕頭拜年,長輩們也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給孩子。同家分居的人,便開始相互奔走拜年,通宵達旦,直到初一早上。

安康人從初一到初十,還有以觀看天氣的好壞預測五穀六畜是否興旺的習俗。相傳每天天氣都有預示。即:初一觀雞,初二觀狗,初三觀羊,初四觀豬,初五觀牛,初六觀馬,初七觀人,初八觀谷(莊稼),初九觀果(果樹),初十觀菜。俗稱新春十日晴,豐年樂太平,新春十日陰,穀米貴如金。

端陽節和賽龍舟。端陽節民間俗稱端午節,是一年中的三大節日之一,傳說是為祭祀楚國三閭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而相沿至今的一種民俗。大概與屈原《楚辭》所描述的湘楚習俗有關,也因湖廣移民安康的傳播和影響有關,端陽節的南國風情在安康民間特別濃郁,下面就略加介紹給大家。

在節日前幾天,安康城鄉的大街小巷便相繼有各種各樣的香包、花裹肚及雄黃、香面和變蛋出售,包粽子用的筍闊葉、蓼葉、葦葉、馬蘭草、棕樹葉(用於捆綁粽子)、糯米、大棗、紅豆也陸續上市,滿街一片濃香。節日的早上,人們爭相起早,去河邊水塘、堰渠邊和坡邊溝岔拔水菖蒲,采擷艾蒿、車前草、茵陳等,據說這天百草為葯,尤其帶露水的葯力最強。傳說菖蒲是屈原的佩劍化成的,插在門上可以驅邪避疫,所以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在門框上插上艾枝和菖蒲。這天早上要給孩童們佩帶用中草葯甘松、白芷、川芎、當歸等為香料做成的香包。人們吃粽子、雞蛋、喝雄黃酒,還要給每個人的耳朵、鼻孔抹上雄黃酒,以辟疫癧、驅五毒。

端陽節在安康還有一項重大群眾性文化活動就是龍舟賽,在安康,是漢江沿岸各縣每年必須舉行的大型活動。各地的龍舟都有有固定的顏色,如安康城的六條真龍船就分為四種顏色:水西門泗五廟和金川街鎮江寺為金龍,中渡台和中河街為紅龍,小桃園為白龍,石堤街為青龍。參賽時臨時裝飾的八條假龍舟也分三種顏色:許家窯、七里溝、唐套灣紅龍四條,東泗王廟、老君關、石梯鋪黃龍三條,青山套青龍一條。再如白河縣城,上河街為黃龍,橫街口為紅龍,下河街為白龍,對岸湖北鄖西大王溝、老官廟為黃龍,白石灘為青龍……。每當端陽龍舟竟渡,江面上百舸爭流,舟飛如箭,鼓聲震天,浪花翻飛;兩岸人山人海,觀眾如潮。尤其安康近幾年來舉辦的各屆龍舟節,更是把安康古老的龍舟賽事推向了高潮,每年因來觀看安康獨特龍舟文化的外地客人更是絡繹不絕。

六月六與曬箱。六月六不是一個節日,但因為六月已是盛夏季節,這時天氣還比較乾燥,又進入高溫季節,所以人們趁這時翻箱倒櫃,把衣服尤其是一些綢緞細軟、毛皮之類暴曬一次,即可防潮濕,又可防蟲蛀。諺日六月六,曬絲綢,此習慣流傳至今,農村在這天還要把家裡的糧食統統拿出來曬一天,這也同樣具有防霉防蟲保糧的作用。有些地方這天人們要喝滑石甘草糖涼水,可以清熱瀉火,防暑降溫,農村還要在這天把牛拉到河邊給牛洗澡,蓋因於牛也有清暑作用。

2. 安康市的發展由來及其歷史文化

安康市位於祖國版圖中部,幅員在北緯31°42′—33°49′、東經108°01′—110°01′之間,面積23529平方公里,占陝西省面積的11.4%。本市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嶺主脊,東西寬約200公里,南北長約240公里,漢江由西向東橫貫,構成「兩山夾一川(江)」的自然地貌。全市最高海拔2964.60米(秦嶺東梁),最低海拔170米(白河縣漢江出境處),海拔高低相對差為2794.6米。安康地緣和區位優勢獨特,在省際之間,處於川、陝、鄂、渝四省市的結合部,即東與湖北省(竹山、竹溪、鄖縣、鄖西)連接,南與川渝兩省市(萬源、城口、巫溪)接壤,位處西安、武漢、重慶三大經濟區的幾何中心,故有方誌稱安康為「東接襄沔、西達梁洋、南通巴蜀、北控商虢」之地。在陝西省內,安康北與省會西安市(周至、戶縣、長安)和商洛市毗連,西與漢中市(佛坪、洋縣、西鄉)為鄰。
安康市地處於祖國內陸腹地,陝西東南部,居川、陝、鄂、渝交通要沖,介於北緯31°42′—33°49′、東經108°01′—110°01′之間,東西寬約200公里,南北長約240公里。北與西安周至、戶縣、長安縣以及商洛市的柞水、鎮安縣毗鄰;西與漢中市的佛坪、洋縣、西鄉縣接壤;南與重慶市的城口、巫溪縣、四川省的萬源縣相連;東與湖北省的竹山、竹溪縣、鄖西、鄖縣相接。安康處在川、陝、鄂、渝四省市的結合部,居西安、武漢、重慶三大經濟區的幾何中心,全市總面積23529平方公里,占陝西省土地面積11.4%,其中耕地面積199432公頃,林地1658496公頃,森林覆蓋率55.4%,荒山荒地91691公頃,水域面積39861公頃。
安康在大地構造位置上屬於秦嶺地槽褶皺系南部和楊子准地台北部漢南古路的東北緣,分別由東西走向的秦嶺地槽褶皺和北西走向的大巴山弧形褶皺帶復合交接組成。具南北銜接,東西過渡的特點。安康以漢江為界,分兩大地域,北為秦嶺地區,南為大巴山地區,以漢水—池河—月河—漢水為秦嶺和大巴山的分界,其地貌呈現南北高山夾峙,河谷盆地居中的特點。全市地貌可分為亞高山、中山、低山、寬谷盆地、岩溶地貌、山地古冰川地貌6種類型。月河是安康最大的支流,月河下游流經漢濱區恆口,五里 ,大同等地,經建民鎮許家台注入漢江。在本市土地面積中,大巴山約佔60%,秦嶺約佔40%,山地約佔92.5%,丘陵約佔5.7%,川道平壩佔1.8%。海拔高程以白河縣與湖北省交界的漢江右岸為最低(海拔170米),秦嶺東梁為最高(海拔2964.6米)。秦嶺主脊橫亘於北,一般海拔2500米左右;大巴山主梁蜿蜒於南,一般海拔2400米左右;鳳凰山自西向東延伸於漢江谷地和月河川道之間,形成「三山夾兩川」地勢輪廓,漢江谷地平均海拔370米左右。秦嶺、大巴山主脊與漢江河谷的高差都在2000米以上。境內的主要山脈有秦嶺的東梁、平梁河、南羊山和大巴山的化龍山、鳳凰山、筆架山。

安康旅遊圖安康古稱金州,地處陝西省南端,周邊與四川、重慶、湖北毗鄰,漢江橫貫其中,陽安、襄渝和西康三條電氣化鐵路在安康交匯,旅遊區位優勢明顯。北接西安,南連三峽,東承湖北道教聖地武當山及神龍架自然保護區,西鄰漢中三國遺址,是連結國家規劃的「西安——三峽——張家界」綠色生態旅遊長廊中的重要驛站,又是陝西綠色生態旅遊的品牌。安康是秦巴山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北亞熱帶季風地區的一部分,也是陝西省水、熱資源最豐富的地區。 這里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歷史遺跡遍布全境,有古遺跡、古窟寺、摩崖石刻及近代文物遺址650 余處,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等寺、上許家台南宋古墓、廟、觀、堂集中於安康市區,折射著先民的光輝。
秦巴漢水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安康蘊藏著豐富的旅遊資源。全市現已查明景區32處,景點78個,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5個(南宮山國家森林公園、鬼谷嶺國家森林公園、千家坪國家森林公園 、天華山國家森林公園 、上壩河國家森林公園),省級森林公園多處(擂鼓台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牛背梁自然保護區、化龍山自然保護區),省級風景名勝區2個,現已開發的景區景點29處。
其他名勝有:漢江、中華太極城、瀛湖、香溪洞、天柱山 、巴山秋池、子午棧道、龍王山、旬陽縣博物館、文峰塔、呂河千里荷塘等。

安康,地處「秦頭楚尾」、陝西最南端,山川秀麗,資源豐富,歷史悠久。
陝西省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南宋墓葬上許家台古墓,近日在地處陝南的安康市建民鎮佘家窯村被初步發掘整理。該墓葬是南宋抗金名將王彥為其父母所建的合葬墓。
這座古墓全長三十二點零四米,墓道長二十四點七四米,寬二點零二米,墓深五點二四米。墓道由十九排九千三百餘塊方、條形封門磚砌成,墓底有完整的排水系統。墓門正面寬七點零五米,高三點五五米,為仿木結構磚雕建築。墓室門前立二石碑,左書「宋故贈武略大夫綏德府君王公之墓」,右書「宋故太碩人綏德府君王公妻馬氏」,該形制較為少見。碑刻文字介紹了墓主人姓名、籍貫、卒年,王彥官職、食邑,以及王彥於紹興三十年(即公元一一六零年)八月十五葬其父衣衾與其母遺體於金州石泉縣來蘇鄉越瓜里的經過。
王彥是與岳飛齊名的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在朝廷身居要職。他領導的八字軍英勇頑強,在抗敵衛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彪炳青史。此次發現的王彥父母合葬墓中,仿木磚雕結構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石碑上關於王彥的出生地、官階等記載可補充史書的不足。另外,據此還可推斷地理志所載石泉與今天石泉縣的范圍不同。
該墓葬在考古研究上還存在以下疑點:一是墓道雕花數量眾多而在墓室中卻找不到;二是墓中沒有人骨;三是南宋葬俗,墓中多俑,而該墓沒有任何陶俑殘片;四是碑文載「意先君平皆出處之大節也,見於志銘,故不復書」,其父母生平事跡應見於墓誌,而墓室中並無墓誌。這些疑點有待於專家在進一步研究中逐一揭密。
人文史可上溯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境內即有先民在越河川道及漢江兩岸繁衍生息。據文物部門調查和考古發掘,在全區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四十餘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安康五里花園柏樹嶺、柳家河、張家壩;嵐皋肖家壩;漢陰阮家壩;紫陽馬家營;旬陽李家那,龔家梁,新天鋪等遺址,比較完整地展現了先民的聚落。出土的新時器文物,既有半坡文化類型的特點,也有廟底溝文化風格,同時也有李家村文化和屈家嶺文化類型風采,又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點。
夏代,安康屬梁州的一部分。據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記載,將全國分為九州,稱「華陽黑水惟梁州」,唐代學者認為梁州為今漢中、安康、商洛一帶。
商周時期,安康成為庸國的封地,史稱上庸,為「群夷之國」。商朝建立政權後,對周圍的部族大加征討和掠奪,漢水流域的各部族也未能倖免。在武王伐紂的戰役中,庸人參加,並能征善戰。西周時期,曾破昭王膠船,使昭王君臣溺死於漢水。後來穆王、宣王相繼南征,均無功而返。後王室衰微,郡國兼並,東周安康隸楚、隸蜀、隸秦,更變頻繁。這一帶部族也被新起的五霸之一楚兼並。據《太平寰宇記》載:「金州於戰國為楚地,附庸地,後為楚所滅,復為楚地」。
春秋戰國時期,安康處「秦頭楚尾」,地扼南北要沖,公元前611年庸國被秦、巴、楚三分,安康成為秦楚必爭之地。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在安康漢江北岸台地(今天的中渡台)設西城縣,屬漢中郡,郡治設在西城。秦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劃漢水上游為漢中郡,西城縣為漢中郡治,領十二縣,轄今漢濱、漢陰、石泉、紫陽、嵐皋、平利、鎮坪七縣。
西漢沿襲秦制,漢中郡下設西城、安陽、長利(今天平利縣)、旬陽、錫(今天白河縣)五縣,治所西城縣。西城縣轄今天漢濱區的大部和紫陽、嵐皋全境。東漢建武元年至六年(公元25-30年)劉秀遣將軍李通領兵,與巴蜀公孫述戰於西城,取漢中地,郡治改遷南鄭,隸益州刺史部。西城縣轄今漢濱區、嵐皋、紫陽、平利和鎮坪五縣。東漢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5年),曹操攻佔漢中,分郡之東部即安康為西城郡,劃歸荊州,西城郡轄今漢濱、嵐皋、紫陽、平利和鎮坪五縣區。
三國曹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取「曹魏興盛」之義,設魏興郡,轄七縣。
西晉沿之。據《興安府志》載: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為安置巴山一帶流民,取「萬年豐樂、安寧康泰」之意,將安陽縣更名為安康縣,「安康」從此得名。
南北朝時期,安康先屬南朝,後屬北朝,先稱直州,西魏廢帝三年(公元554年)設金州,因越河川道出麩金得州名,隸屬魏興郡。北周武成二年(公元560年),撤西城縣改稱吉安縣。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治所遷回西城,縣城改建漢江南岸,轄今漢濱、嵐皋、平利和鎮坪四縣區。北周末年廢縣,復設魏興郡。
隋朝復設西城郡。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稱吉安,屬金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撤金州,設西城郡,吉安改稱金川,轄六縣。十三年(公元617年)郡縣俱廢。
唐、五代、宋設金州安康郡,轄西城、漢陰、平利、旬陽、淯陽、石泉等六縣。
元朝設金州,屬陝西行中書省興元路。至元年間(公元1279-1294年),金州改為散州,下不轄縣,轄區相當於今漢濱、平利、鎮坪、白河、旬陽、紫陽、嵐皋、漢陰、石泉和鎮安十縣境地。
明代仍設金州,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漢江洪水覆沒金州城,遂於城南趙台山下築新城,並易名為興安州,屬漢中府。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興安州從漢中府劃出,直屬陝西布政司,領漢陰、平利、旬陽、紫陽、白河、石泉等縣。
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興安州遷回老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改設興安府,並漢陰縣地設安康縣,領安康、平利、旬陽、白河、紫陽、石泉等六縣,屬陝西布政司領。
辛亥革命後,即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陝西省撤消府、州、廳,省下設道、縣兩級,安康在清代六縣基礎上新增四縣歸漢中道。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廢道而直隸於省;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設為陝西省第五行政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十縣。
建國後,1950年設市,1954年撤銷安康市改設城關區,隸屬安康縣管轄。1988年9月15日復設市,中共安康地委和安康地區行政公署駐地安康市。公元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安康地區撤地設市。新組建的中共安康市委員會、中共安康市紀律檢查委員會於2000年12月正式對外辦公,撤地建市後,原縣級安康市改為漢濱區。地級安康市於2001年元月1日成立。安康市人大常委會、安康市人民政府、政協安康市委員會、安康市中級人民法院、安康市人民檢察院相繼對外辦公。地級安康市下轄漢濱、漢陰、石泉、寧陝、紫陽、嵐皋、平利、鎮坪、旬陽、白河十縣區。

全市有回、滿、蒙、苗、白、侗、壯、東鄉等24個少數民族聚居,漢族占人口的98.2%,少數民族占人口的1.8%。

3. 陝西安康平利縣文化歷史

一、建置沿革
早在七千年前,先民就在平利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並在長期的勞動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境內發現的興隆寨村吊蓬溝、西河魏家壩和田家灣等多處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以及新石器時期石鑿、石斧、石棒、彩陶片等勞動、生活用具,就是歷史見證。
夏代時期,全國分冀、兗、青、徐、揚、荊、梁、雍、豫九州。平利屬梁州。商代,平利為大巴山區族落——庸國的封地。周初,庸隨周武王伐紂滅商,故得襲封舊土,建都上庸,平利仍屬庸國統治區。
春秋時代,公元前611年,楚、巴、秦滅庸後,平利先屬巴國,後屬楚國勢力范圍。戰國時期,公元前312年,秦大破楚軍於丹陽(今河南丹水之北);前280年楚軍再敗,向秦獻出漢水北及上庸,平利遂屬秦地。公元前221年,秦並六國,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劃漢江上游為漢中郡,平利屬漢中西城縣。
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滅秦,建立西漢王朝,沿襲秦制,平利屬漢中郡長利縣(地域包括今湖北省鄖西縣和平利縣、鎮坪縣域)。東漢光武6年(公元30年),廢長利縣,先後並入錫縣(今白河)、西城縣(今安康)。三國時期,平利屬錫縣地,先後為魏、蜀統治區。
公元265年,晉武帝滅魏,建立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以上廉水為名設置上廉縣(地域包括今平利、鎮坪縣及嵐皋縣部分鄉鎮),系平利縣前身,為置縣之始,屬房州上庸郡。
南北朝時期,建置及政區歸屬變化頻繁:南朝宋初分上廉增設吉陽,不久撤上廉縣,轄地並入吉陽,名吉陽縣;南朝齊,又劃吉陽分置吉陽、上廉兩個縣,平利仍為上廉縣,先屬新興郡,後屬上庸郡;梁時仍為上廉縣,屬新興郡;西魏廢帝元年(552年),改上廉為吉安縣,屬安康郡;隋大業3年(607年),吉安改為金川縣,屬金州西城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劃金川縣東南(今平利縣、鎮坪縣及嵐皋縣花里鎮),在上廉故城,以平利川名置平利縣,屬金州。大歷6年(771年)廢,並入西城縣。長慶年初,復置平利縣。北宋熙寧6年(1073年),廢縣設鎮,平利屬西城縣地。宋元年間,復置縣,屬金州。元代廢縣設巡檢司,平利屬興元路金州。明洪武3年復置,先屬大寧州(今重慶市巫溪),後屬金州,萬曆11年(1583年)金州改稱興安州,平利遂屬興安州。清乾隆47年(1782年)興安升州為府,至清末,平利屬興安府。中華民國初期,沿襲清制;國6年(1917年)撤府設道,平利屬漢中道;民國11年(1922年),今鎮坪由平利劃出17個保置縣,平利定為三等縣;民國16年(1927年),「陝西省政府成立之後,行政區劃中道一級取消,改為省直接領導」;民國25年(1936年),省下增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此後,平利縣屬第5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29年(1940年)實行新縣制,分縣為6等,平利為5等縣,一直到解放。
1949年,平利解放後,縣人民政府先屬陝南行政主任公署安康專署、安康專員公署領導,後屬安康地區行政公署,安康市政府領導至今。
建國以來,全縣行政區劃作了20餘次調整,其中大的調整有9次:建國以來,撤銷民國時期8鄉鎮、52保、1125甲,建立8區、52村、1125閭。
1958年10月,全縣建立8個人民公社,下轄39個管理區;11月,鎮坪與平利合並為平利縣,全縣共設12個人民公社,54個管理區;1963年4月,恢復鎮坪縣,遂將所屬4社、15個管理區分出。
1981年,選舉成立平利縣人民政府,39個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稱管理委員會,城關鎮「革命委員會」改稱城關鎮人民政府。
1996年,通過鄉鎮機構改革,全縣共設城關、老縣、興隆、三陽、大貴、洛河、廣佛、八仙8個鎮和牛王、長安、雙楊、西河、秋河、八道、松鴉、張家、正陽、女媧山10個鄉。2001年3月和11月,相繼兩次並鄉建鎮,截止2003年7月,全縣共設城關、老縣、興隆、三陽、大貴、洛河、廣佛、八仙、長安9個鎮和西河、正陽、女媧山3個鄉。
二、縣城變遷
縣城,歷為縣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平利縣城的四次變遷,濃縮全縣歷史演變的曲折進程。
第一城址白土關埡子 位於今縣城東的長安鎮與湖北省竹溪縣交界之山埡。為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平利縣始建置之治所。初為上廉縣,後改吉陽縣,南北朝時期的齊朝,劃縣為二,增設上廉縣,治所在今老縣,不久仍並入吉陽縣,西魏更名吉安縣。關埡子至今有古城遺跡,民國26年(1937年),修漢白公路,拉槽通過,古城破壞。1982年文物古跡普查發現:「城牆東西直徑120米,南北蜿蜒,東西各有一城門,夯築層明顯存在,並散存南北朝時代青瓷陶片」。
第二城址石牛河口 位於今長安鎮石牛河和長安壩河交匯處,至今仍流傳「官田壩」地名。清光緒縣志載:「先是平利縣舊治在白土關東,既而遷於石牛河口」。隋大業3年(公元607年),與安康、嵐皋合並,名金川縣,治所設安康城西關。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分設,仍按原區域恢復縣治所,始名平利縣。因水毀城廢,至今尚未查明具體城址和遺物。
第三城址古聲口 位於今老縣鎮的東河(古名灌溪河)和北河(古名聲水)交匯處。唐武德8年(公元625年),平利縣治所遷於古聲口。宋代時降為鎮,不久復置縣。元代撤縣,設巡檢司於石牛河口。明代洪武5年(1372年)復置縣,治所遭「洪水沖坍」,縣丞馮宛將縣治所再次移到古聲口。明成化元年(1465年),「改修廟學,創建行台」,其後「建造正廳、幕廳,樵樓、監獄」,當時「土曠人稀,縣治規模狹小」,縣署「編竹為牆,壘土作階,樸陋苟簡」。成化21年(1485年),「修築(城牆)周6里,開東西南3門,東西阻水,南北倚山」。「隆慶元年(1567年),以傾圮難葺,改築約三分之一,北依龍山,西南繞月溪、灌溪……周365丈,共4里有奇,門4尋,以北門不利,閉塞……」。崇禎7年(1634年)夏,李自成農民義軍攻破縣城,殺守城團練頭目羅得宏後,歷經40餘年無縣署。至清康熙18年(1679年),始「鑄印授官」。康熙42年(1703年),興安州守劉德新蒞平巡視,賦詩一首,生動形象地描述了當時老縣面貌:「嶺障層圍黑子城,溪流如帶石如撐,竹籬茅舍人稱市,野鳥閑花自識名;地僻不聞黧犬吠,山深只許白雲耕,僕夫叱馭穿林度,幾片紅霞映日明」。清雍正年間,縣城屢被洪水威脅,歷有補修。清乾隆8年(1743年)後,先後建典史署、大堂班房、二堂、訓導署等數十間公房,縣治所較為完善。
縣城今址白土營,迄今已歷200餘年。清嘉慶初,經略大臣額勒登保,率兵在鄂西、川北、陝南一帶鎮壓白蓮教義軍,見古聲口城地勢「偏窄低窪,無險可憑」,遂於嘉慶7年(1802年)向清廷奏請移治於白土營(即今城)。嘉慶8年(1803年),清廷准旨,調任奎光任知縣監修新城。遂依關堡舊基加固,築城牆735丈5尺,設東、西、南3門(民國28年,增闢北門),南擴奎城,造廬設廄,為800兵丁棲身牧馬之所。繼任知縣石珩接手竣工。嘉慶9年(1804年),加修書寶、祀典壇廟等,後建西瓮城,5道城門,城垛齊全,門上有樓;修主街1條,東西長245丈6尺7寸,計有大什字、小什字等小街道10餘條,經兩年修建基本完工。嘉慶10年(1805年),正式遷縣治所於白土營。

4. 陝西安康平利的飲食文化有什麼特點

諸多美食都是就地取材,結構單一,像冷盤中的拌魚腥草、拌落日凌、蒜泥燒青辣子、蒜泥燒茄子、蒜泥砸嫩花椒、紅豆腐乾、白豆腐乾、神仙豆腐;炒菜中的酸菜豆角米、洋芋干炒臘肉、干竹筍炒臘肉、渣辣子、半邊菜、水芹菜、蕨菜、薇菜、野油菜、刺頭兒、紅薯桿、蘿卜葉、豌豆尖、南瓜苗等;燉菜中的清燉蘑菇雞當歸燉烏雞、山葯燉雞、苦菜燉臘排骨;蒸菜中的粉蒸肉、什錦蒸盆、蒸條子肉、蒸肘子、粉蒸雞、燜子、澄沙肘子、腐乳肘子、甜酒糟肉、清蒸雞蛋卷。這些菜做起來簡單,品嘗起來卻是味道十足,讓人在感受到敦實厚重的人文氣息,領略到農耕飲食文化精萃的同時,也彷彿看到了勞作一天的先民與家人圍坐,品嘗這些五味雜陳時,那種莫大的滿足和溫馨。也正是這些美食,成為古時節日婚嫁聚會上聯絡情感、增進友誼的紐帶。人們一邊品嘗美食,一邊劃拳猜令、吆五喝六,在熱烈的氛圍中構成一幅生動和諧的圖畫。

5. 安康風俗習慣

中國傳統節日及風俗禮儀
<P>【春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採用公歷紀元後。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P>【元宵】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P>【寒食】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後,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為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後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P>【清明】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歷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
<P>【端午】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歷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一般認為,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於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
<P>【乞巧】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少女節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後,雲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或說: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綉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P>【中秋】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農歷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系起來後,更富浪漫色彩。歷代詩人以中秋為題材作詩的很多。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
<P>【重陽】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易經》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故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時節,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
<P>【臘日】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日。臘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後——個月(臘月)舉行,南北朝時臘日已固定在農歷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佛教的臘八粥後也滲入臘日習俗。
<P>【除夕】我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掃一清的屋裡,擺上豐盛的菜餚,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謎下棋,嬉戲游樂,謂之「守歲」。零點時,眾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攏火燃燒(古稱「庭燎」,取其興旺之意),並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之時搶先放出三個「沖天炮」,以求首先發達,大吉大利。此時,爆竹聲、歡叫聲響成一片,一派「爆竹聲中除舊歲」的景象。

6. 安康有哪些風俗

進入21世紀以來,為了發展安康、宣傳安康、打造安康的文化名片,安康創立了龍舟節。風雨龍舟節已走過了8屆,並迎來第九屆的啟航之聲,龍舟節先後被中國節慶協會評為「中國節慶50強」、「十大博覽賽事節慶」、「十大魅力節慶」、「陝西省首屆十大魅力節慶」等。2006年,安康龍舟習俗被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為「陝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安康龍舟習俗是安康先民給後世安康的文化稟賦,是當代安康的重要文化資源之一,保護和弘揚、利用這一文化資源對安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一、自然條件和民情民性決定了安康龍舟習俗的繁衍生息
安康龍舟習俗源遠流長,是安康先民給後世留下的極具安康個性用文化基因的重要文化品牌即非物質文化。這種文化習俗和競賽形式逐漸深入人心,安康人對它的器重程度與春節和八月十五中秋節並列。
歷史上,安康龍舟競渡的集中點為石泉縣城、紫陽縣城、流水鎮、嵐河口、石梯古渡、蜀河、白河縣城等地。新時期龍舟節,龍舟競渡所在區域為安康城區江邊。競渡漢江區域上為月河口,下為黃洋河口,河寬580米,水流平緩,兩岸為黃土丘陵。
安康市古為梁州所轄,殷周之際屬巴庸州。武王伐紂,巴庸參加戰斗,故有「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的記載。秦惠文王更元13年,始設西城縣。秦統一六國後劃漢水上游為漢中郡,領12縣,治所在現安康城區江北中渡台。東漢建安21年西城郡、漢寧郡一分為二,東部的劃歸荊州,西魏廢帝三年設州,因漢江盛產麩金取名「金州」,明萬曆年間改「金州」為「興安州」,乾隆48年升「興安府」,治所仍在現安康城區,並在府域設縣,取「安寧康泰」之意,稱「安康縣」,至建國一直沿用此稱謂。2000年撤地設市後改現稱「安康市」。
安康城區自古以來被稱為「安瀾裕阜」。早在唐代就修建安康城堤。宋熙寧年間加修萬春堤,明萬曆11年因避水患而在舊城南設置新城。安康城區歷來為交通要塞。子午道,庫穀道連長安,通川蜀,漢江水道上連漢中,下連荊楚武漢,為陝西唯一通江達海的黃金水道。白居易、孟浩然、韓愈、陸游等歷代文人騷客曾多次過往安康。現代交通業較為發達。西康線、襄渝線、安陽三線交匯,構成南入川渝,西出長安,北達京津,東連湖廣的現代交通網路。
獨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富庶的產出和眾多的人口流量,為龍舟競渡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安康龍舟習俗的歷史淵源
龍舟競渡是安康的一種民間民俗活動,長期演繹在漢水流域。安康的龍舟競渡形成於安康城區,輻射和影響周邊地區,形成共同的風俗。
安康南北朝時期就有關於龍舟的記載。其他史料記載也很多,據康熙三十四年興安知州王希舜《重修興安州志卷二·古跡志》載:「望江樓:在漢南岸,昔人觀競渡處,今廢。」據此可以推出安康龍舟競渡的時間和風俗盛況至少在明代已具規模且相當熱鬧,當時已提升至官府活動。
《重修興安州志卷二·風俗志》記錄:「端陽,官長率僚屬觀競渡,謂之踏石。」關於龍舟競渡的盛況,成書於清康熙二十六年的《石泉縣志·風俗》載:「……鼓樂盈街,紅榴綠艾,命索虎符,饋送竟日。官僚尉具席於樓船,敦請長令觀龍舟競渡。男女盈岸,輕舟畫艇而載歌舞者,邑中士紳之家也,……左顧右盼,應接不暇。終日而後驂掉,皆游倦而言旋矣。」
隨著時代的演變,龍舟競渡成為安康百姓廣泛參與和熱愛的活動。龍舟競渡便開始定形制、定人數,且出現由龍舟競渡而增設的其它游樂競標項目。1932年石泉縣《續修石泉縣志·風俗志節九·民俗》載:「漢水上制龍舟數艘,舟約載二三十人,揮旗擊鼓,各抓木橈齊劃,狀如矢飛。上下競渡,投鴨奪標,喝彩之聲不絕。邑僚尉具席,敦請長令同觀……」建國前,安康城區每年農歷五月初三至初六連劃四日,數十里內的男女老幼觀龍舟,有時形成舉火夜賽的盛況。1946年6月2日《興安日報》記載,當年端午節「競賽龍舟有十條只,情況激烈,觀眾如雲,河街自西關至小北門,皆為之途塞。」
20世紀50年代,除民間自發的龍舟競渡外,政府也組織群眾進行比賽。1958年端陽節,安康縣人民政府舉辦規模宏大的「安康龍舟賽」,沿安康城江面十餘里龍舟競渡,漢江兩岸,觀者如林。
上世紀60年代初期,每年也有群眾自發的龍舟競渡活動。然而自十年「文革」開始後這一傳統民間習俗被認為是「四舊」而中止活動。
1991年原縣級安康市人民政府在端陽節舉行「安康龍舟競賽活動。」當時有18個來自安康城區各街道辦事處、各企業、機關單位的隊伍參加比賽。
進入新世紀以後,為了發揚安康傳統文化,打造龍舟文化品牌,安康籍老領導徐山林同志提議於2000年6月舉辦「安康龍舟節」,從而使這一傳統民間風俗活動在新的時代融納現代因素而發揚光大。
三、安康龍舟習俗的基本內容
龍舟競渡作為一種民間習俗,它集祭祀、祈福、競技、鬥志、爭榮譽為一體,具有自己一整套程式與比賽辦法。
1、集資。集資者由當地的「龍頭兒」等組織者或族長擔任,總之是賽龍舟是大家的事,大家出錢、出物,劃手出力,沒有任何報酬。
2、祭龍舟。祭龍舟分兩種方式,一種是有老龍頭的先在放龍頭的廟里祭祀。凡祭祀前三日,要求所有劃手先「凈身」。祭祀程序一般為先開鑼鼓道場,然後由「龍頭兒」敬三柱香,眾劃手依次敬香完,行三叩九拜禮。「龍頭兒」或「鄉紳」念祭文:「天道玄黃,節至端陽,祭祀龍舟,敬拜祖上……漢水湯湯,龍舟鬧江,風調雨順,永保安康……」祭文完後要唱一些花鼓詞,然後由劃手護龍頭遊街、下江;另一種是龍頭安裝好進行祭龍,除要求程序與第一種一樣,所不同的是頭一年勝出的龍舟要由輸家的劃手敬拜,敬拜後本龍舟的劃手要繞船三六九,然後帶上艾蒲頭圈,再抬上龍舟遊街下江。
3、下水儀式。龍舟下水儀式是隆重的,從場面上擺有香案,香案上有豬頭、羊頭、蒼蒲、粽子和時令瓜果。從程序上先是鼓樂鍾鳴,然後是禮炮,下水儀式開始先宰殺一個大公雞,讓雞血在香案前滴過後把雞血順到江水中,叫「雞降」取意「吉祥」。龍舟下水前,「龍頭兒」喊完下水號子,眾劃手把龍舟推下水。
4、競賽。競賽分上水賽、下水賽、對岸賽、環繞賽、奪標賽、搶鴨賽等。奪標賽分兩種,一種是在江中插一竹標旗,先搶到為勝;一種是在江中投一浮標,比較滑,誰先抱上船為勝;搶鴨子——把鴨子頭頂的毛拔掉,再撒上鹽粉,把鴨子投入江中,鴨子見鹽疼痛就朝水裡鑽,所有選手下水搶鴨子,誰搶得多誰為勇士,哪個船搶得多哪個船為勝。
5、劃對頭。安康龍舟競渡有專門的對頭對劃。安康民間有俗語「寧荒三年田,不輸一年船」,可見龍舟輸贏對人的精神鼓舞作用。
6、贏輸笑。對頭之間比賽完後, 輸家給贏家唱頌歌、叩頭,作揖或道歉,還要向贏家的龍舟敬拜。贏家則趾高氣揚地在那接受拜賀,還要挑戰來年,輸家也不甘示弱,稱來年再比,然後雙方互拜言和。
四、安康龍舟習俗的相關器具、製品
1、龍舟製作。①用料。真龍舟用杉木製作,選 上好陽坡杉木30年以上樹齡的好料。船上的釘子都有嚴格的規定,一個船120斤釘子,桐油60斤。麻絲20斤,皮紙5刀,刮三遍石灰100斤;②規格尺寸。真龍長3丈2尺(約合10.56米),寬4尺8寸(合1.6米)。③形制。蹺頭蹺尾黃瓜底兒,12個倉,每個倉2人,龍頭龍尾用木雕制,著與船身一樣的顏色,船中倉位立兩柱子,用繩子拉在船頭船尾,以固定鼓,中倉靠後三擋位有一木架以固定鑼。
2、配物用品。橈子一個,用細長竹棍製作,竹竿頭扎雞毛撣子型狀。橈手立船頭揮舞指方向,激烈時橈子上下翻飛甚為好看;鑼鼓各1個。鑼鼓手根據橈手的節奏敲打;槳24把,長約3尺6寸。頂頭為「丁」字型,槳片長1尺5寸,寬約6寸;隊旗1個;舵棹1個。
3、假龍舟。也叫混江龍,船長2丈4尺,寬度不等,物品配置與真龍相同,只是槳片依人數多少而定;也有的假龍則是由小劃子進入比賽,小劃子比賽人數則8—12人不等,因此用品也由小劃子人數而定。
4、配件用品。安康龍舟習俗的配件用品有浮標、鴨子、香包、粽子、香艾、蒼術、香案、豬頭、牛頭、羊頭、大公雞、鯉魚等。
五、安康龍舟習俗的基本特徵
龍舟競渡自漢朝開始繁衍,至宋代開始形成競技比賽風俗,流傳至今已兩千餘年歷史,受到人們的喜愛,並形成鮮明的特徵。
1、龍舟節已成為安康民間民俗。而龍舟競渡這一風俗中的核心價值取向是愛國精神的崇拜和對先賢的追憶,附帶有祈福求平安的社會心理。
2、龍舟競渡其所以彌久愈香,一是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二是集圖騰崇拜、愛國精神及群眾的參與性、競技性、觀賞性、民俗性於一體;三是競渡能強身健體、聚合人心、人氣。
3、安康龍舟競渡與其它地方的龍舟競渡相比有明顯的特徵。一是龍舟製作上的不同。二是比賽辦法的不同。三是增設有橈手,橈手邊指揮邊表演,既有實用性又有觀賞性。
4、安康龍舟競渡是中國歷史上北緯線最高的大江大河的龍舟競渡。加之安康時秦時楚的歷史淵源和明清湖廣移民的因素,與荊楚的龍舟有血源關系,尤其是屈原一度流放漢水流域,使安康漢江龍舟競渡更具有紀念屈原的性質特徵

7. 什麼是安康文化

陝西 安康 ~!!!!!!!!
你可以 在網上 查安康歷史@

8. 陝西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關中皮影

關中皮影源於漢代,最初用紙板製作,宋代以後開始用牛、羊、驢皮製作。

根據戲文設計形象,精選上好驢、牛、羊皮經刮、刻、染、罩、熨、綴六道工序而成。關中皮影既繼承了漢畫像石刻的傳統,又發揮了宋院體繪畫之長,運用洗煉的輪廊造型、誇張的裝飾紋樣、疏密虛實相間的處理手法、縝密精細的雕鏤功夫,表達劇中人物的相貌、身份、衣著和性格,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

漢調二簧

漢調二簧又稱陝二簧、山二簧,是陝西第二大劇種,流行於陝西的安康、漢中、商雒、西安及四川、甘肅、湖北的部分地區。它源自陝南漢江流域的山歌、牧歌、民歌,清代初葉受秦腔影響,並吸收崑曲、吹腔、高撥子等曲調,糅合當地方言,形成了獨立的聲腔劇種,原來用雙笛伴奏,笛以竹作「簧」,故稱「二簧」。為與「京二簧」區別,又稱「土二簧」。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陝西省的漢族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

陝北民歌

陝北民歌是陝北地區的傳統民歌,分為勞動號子、信天游、小調三類。勞動號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採石歌、吆牛歌、打場歌。

9. 安康市有幾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安康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包括2個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6個已列入陝西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

10. 陝西安康有什麼民俗風情和人文景觀

一、陝西安康的民俗風情:
【文化】緣於安康特殊的地域,尤其是歷史上的移民活動,使安康在與周圍多元文化相交相切中,交匯融合、嬗變成一個獨具特質的區域文化。安康曾是古代巴國之地,又是蜀國的屬地,巴蜀文化奠定了安康文化最早的基因;漢水流域是荊楚文化的搖籃,也是荊楚文化的根基。荊楚文化對安康人文的漫長浸潤,在安康的風俗民情、人格心理中注入了更多的秦風楚韻;秦文化、中原文化,乃至羌氐文化,也為安康文化增色添彩。兼收並蓄,集萬花於一束,熔眾家為一爐,風氣兼南北,語言雜秦楚,既有巴蜀之雄渾剛強,又有荊楚之柔媚清麗,也有三秦之古樸粗獷,還有中原文化的質朴通達。既沉實穩重又灑脫靈秀,既飄逸浪漫又憨厚野朴。剛而不烈,柔而不軟,兼具四方氣脈而又獨具風韻和骨質。這些特色不僅表現在文學、書法、雕刻、古建築、古文化遺址上,更表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門類中,漢調二黃、紫陽民歌已於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小場子、八岔戲、安康道情、龍舟節等已列入第一批省級「非遺」代表作名錄。絢麗多彩、鮮活質朴的安康文化正魅力四射。

【民俗】安康受自然條件、人口構成、經濟特點、宗教信仰、文化狀況等影響,民俗風情復雜多元。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安康秦風楚韻,民風淳樸,注重禮儀,民俗獨特,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在中國傳統節日習俗中,諸如春節貼春聯、貼年畫,除夕守歲,拜年,長輩給晚輩壓歲錢;正月十五鬧元宵、耍社火、猜燈謎;清明節掃墓,祭奠祖先;端午節門上懸艾蒿、吃粽子;中秋節家人團圓,吃月餅、賞月;重陽節登高、賞菊;臘八節吃臘八粥等,這些習俗與全國其他地區大同小異。進入21世紀後,也有人除了保持著一定的傳統節令習俗外,開始過起了聖誕節、情人節、父親節、母親節等。
受巴蜀和秦楚影響的安康人,民俗內容十分寬泛,幾乎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衣、食、住、行、娛樂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生活方式,有人將這些生活方式和習俗概括為「安康八大怪」:「家家戶戶泡酸菜,蒸面稠酒人人愛,尼龍襪子套草鞋,石板上房當瓦蓋,背簍裡面把娃帶,蟲蟲能當下酒菜,殺豬不賣薰起來」。以這些生活方式和習俗也充分表現出安康人的質朴、淳厚、粗獷和豪爽。安康的民俗風情,還體現在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和傳統體育活動中。從書法繪畫、剪紙、雕塑、戲劇和地方小戲到工藝品的編織和製造;從龍獅共舞的社火到端午節的龍舟競渡,既有秦巴文化的風采,又有江南水鄉的神韻。

二、安康歷代人文景觀最典型者敘述如下:
1、 虞帝廟
《前漢書》應劭注雲:「在西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舜居媯訥,在漢中西城縣西」。又說:「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劉備 以申儀為西城太守,儀據郡降魏,魏文帝改為魏興郡治。城內有舜祠,漢高帝廟,置民九戶,歲時奉祀焉」。舜祠在今江北,《興安州志》雲:「過中渡一里,舜曾居此,一名姚墟。」又雲「明隆慶中(1567-1572),建正殿五間,大門、重門各三間。」刊碑榜曰:「虞舜陶漁河濱處」。明萬曆十一年(1583)毀於水,廟宇坍圮。萬曆四十六年(1618)關南道吳愈、興安知州許爾忠重修,「殿廡門垣,黝堊丹漆,悉則故制」。許爾忠撰《重修虞帝廟碑》文,略雲:「興漢江之北,舊傳為姚墟。《帝王世紀》可按也。(明)隆慶己巳歲(1569),士人耕田得琉璃脊獸、甬道暨剝落殘碣,依稀記大舜陶漁河濱處」,「當事者聞於朝,創建崇祀,春秋享獻。」今碑佚文存,遺址上尚有萬曆四十六年重修時,閣城士民所立之「虞帝陶漁河濱處」石碑榜文一通。清嘉慶十三年(1808),興安知府葉世倬倡首再修,著名學者張澍親赴遺址考察,後撰《姚墟考》一文,辨析舜居安康的理由,並引晉朝人皇甫謐《帝王世紀》說:「今安康有姚墟者,西城本魏之安陽縣,晉太康初(約在公元280—283之間)改為安康。故安康謂之媯墟,或謂之姚墟也」。帝舜姚姓,名重華,故有姚墟之謂。
今存世帝舜遺跡,湖南為巡狩駕薨之虞帝廟;浙江餘姚為「舜支庶所封,舜姚姓,故曰餘姚」;冀州蒲坂姚墟,張澍認為乃司馬遷「據其所遷者而稱之。」都沒有「陶漁河濱處」的提法,這個典故出自戰國《韓子》一書,韓子曰:「農者侵畔,舜往耕,期年而耕者讓畔;河濱漁者爭坻,舜往漁,期年而漁者讓長;東夷之陶者苦窳,舜往陶,期年而器以牢。」安康古人認為這里就是帝舜陶漁之處。是以至光緒 間,安康知縣屈壽昌特將《虞帝陶漁河濱處》石碑榜文作亭以護之。可見虞帝陶漁傳說之久遠,入人之深廣。因此重建虞帝廟,不僅可以展現安康人文歷史之悠久,而且因虞帝陶漁河濱大大提高安康知名度,實為一處不可舍棄的人文景點。
2、 翠光台
又稱「翠光遺台」,安康古八景之一。創建於宋,北宋真宗二年(公元998),翰林院侍讀學士楊徽之游山南,有《翠光台》詩雲:「釣舟浮淺瀨,一舍繞重林;雲放千峰出,花藏一徑深。」明成化十四年(1478)創修之《金州志》,翠光遺台為八景之一,白河知縣普暉詩雲:「雲山面面樹蒼蒼,獨有遺台擁翠光;亂抹晴煙橫古渡,輕飄瑞靄弄斜陽。」萬曆間,興安學正李正芳;康熙時,興安知州王希舜在八景詩中,都贊揚了「翠光遺台」的美景。
因為翠光台是地方一個重要人文景觀,於是到了明代衍變出一段美麗神話,據康熙《興安州志》之《仙釋》載:「郭尚灶賣酒翠光台下,有道人呂姓,在柴扉道院中,往來尚灶店中飲。尚灶不取一文,如是數年。道人授一丸,投龍窩水中即成酒。道人去後數年,復來,攜尚灶往香溪煉丹,從翠光台端飛去。」今翠光台雖然已廢,但作為安康古八景之一,其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卻十分豐富,是安康歷史上極為著名的古建築,重建翠光台不僅可以恢復古八景,也是遊人憑眺漢川,登高攬勝的景點。
3、忘歸亭
北宋熙寧七年(1074)建,據《興安州志》載:「在州西南五里,宋陳師道有記。」其略雲:「相與登斯 亭以向座,則又雲意舒徐,氣血和平,遽然而笑,栩然而歌,超然而忘歸。其山川之美,臨觀之樂,不言而知,言不能盡也」。
陳師道為江西派重要詩人,文師曾鞏、詩師黃庭堅,雅奧自成一家。元祐中,蘇軾薦其文行,授徐州教授,累遷秘書正字。熙寧間,其父為金州通判,師道嘗客居金州,作《忘歸亭記》。
4、至喜堂
南宋淳熙間太慰部浩建,淳熙初,郭浩以安撫便知金州,招輯流亡,開營田,積贏錢十萬緡助戶部,封太子少保,於是在金州構堂建樓,時著名愛國詩人陸游 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投身軍旅而至漢中,特為詩諷諫郭浩不要因修了華麗的堂室而消磨鬥志,甚而抱有隱退思想,金人仍在河洛一帶與宋軍爭戰,鼓勵郭浩以國家大局為重。這首詩就是著名的《題郭太尉金州第中至喜堂》:「安康甲第天下傳,玉題綉井摩雲煙。落成鼓吹震百里,意氣欲壓秦山川。第中築堂最宏麗,奎畫岌岌蛟龍纏。知公所喜在勇退,顧視解組如登仙。公心雖爾天未可,終倚北伐銘燕然。十年宿衛功第一,小卻卧護長淮邊。帳前犀甲羅十萬,幕中珠履逾三千。願公小緩高枕計,既今河洛猶腥膻。出師雞鹿擁皂纛,畫像麒麟峨玉蟬,是時公喜客亦樂,為公滿寫黃金船」。據說,郭浩讀詩後,即放棄了急流勇退的念頭,參與了北伐金人的戰爭,卒贈少師,謚曰恭懿,在金州立祠奉祀。
郭浩是抗金名將,陸游 是愛國詩人,此一段公案,實足為安康山水增輝。因此重建至喜堂,可使安康歷史悠久的人文精神得到實物證明,從而也可使安康城山水之美更加完整。
5、忠惠王廟
在西堤南端,奉祀唐中和年間金州刺史崔偉。據康熙《興安州志》載:「創建於宋,有元人二碑在焉,其一雲:『神之功德,宋已刻石,嘉定五年重加封號,至正改元,辛巳(1341)十一月重修行祠,金州吏目康道積撰文』。另一碑文,則興元學政黃理仙撰(文載《安康碑版鉤沈》,碑現藏於陝西省西安碑林),題曰《牛山土主忠惠王廟碑》。」碑文記載了元末紅巾農民起義軍攻佔安康的歷史事實,同時也贊揚安康「去城百步,有漢江之清波自山番冢盪漾東流,歷洋州縈紆數千百里而至於金州之境。其舟車輻輳,商賈接踵,實秦頭楚尾之都會也。」特別是碑陰鐫刻了五十多元代軍政官銜和少數民族(蒙、回、維族)姓氏,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觀賞性,在國內石刻藝術長廊中佔有一席之地。
明正德二年(1507),金州刺史王溥重修並建山門廊廡;清康熙時,興漢鎮總兵官程福亮捐資補葺,黝堊丹漆,金碧輝煌,誠一郡勝景。光緒二十一年,陝安鎮總兵官姚文廣再修,恢宏其規模,並建碑亭,廟貌更加宏闊雄麗。今雖不能恢復廟貌,但為了證明安康人文歷史的博大精深而不僅只是山色水光,仍可以復制重刊《牛山土主忠惠王廟碑》,於西堤南端建亭以護之,使之成為安康城區一個重要的景點。
6、 葯王山(廟)
《興安州志》雲:「西南五里曰葯王之山,孫思邈之神居之。仲春初吉,郡人爭赴,其俗然也。」又說:「葯王廟,孫真人思邈常往來山中采葯,後人立廟城西五里士阜之上以祀之,殿前黃揚一本,相傳已數百年矣。」廟建於宋,明成化八年(1410)郡守鄭福葺修飾;萬曆間,郡葯肆捐重金恢郭之,美侖美奐,遂為郡城士民游樂之區。古人題詠甚多,劉應秋《十月朔後,同諸友痛飲葯王山》:「列坐呼盧興未闌,澄江日晚晚天寒,壺傾木客休估酒,醉卧螺紋第幾盤」,尤為膾炙人口。又有「封苔倚石凸還凹,俯背飛鴉高復低;有客登樓傳老句,逢僧說偈止兒啼」等詩句。光緒中,醫士郭天元籌款重修,署西安府事宮爾鐸為之記。其略雲:「邑西葯王山,興郡之勝景也,一灣碧水,青山四圍,景色翠茜,不可名貌,游觀之樂莫先焉。」
今葯王山已成殯儀館,奪一郡之風水,殊為可惜,若能遷出,重修葯王殿,旁建小亭,連山虛郭,沿山脊升降,嬌若游龍之勢,將是何等壯麗雄奇!
7、文昌宮
安康郡城香溪洞公園已成景點,以此為軸心,城區負郭之南,西有葯王之廟,東則重建文昌宮,彼此呼應,連成一線。文昌宮創建於明嘉靖間,《興安州志》載:「南七里曰文筆之峰,岌然刺天,滿 歲春暮,野花被山,其旁一峰,為明時州守鄭時亨所增築,建文昌宮於其上」(在陳家溝腦東岸山上。)清光緒十九年,知府童兆蓉在舊址上重建文昌宮。安康舉人羅鍾衡撰《重修文昌宮碑記》,略雲:「舊址上加磚積土築為高台,蓋與城郭相望也。門外伐石為路,寬一丈,長五十丈,下至山麓,陳家溝水環繞焉。又為石橋達於兩岸,所以便往來也。登閣眺望,覺閣之壯麗,出雲氣而攝鬥牛。所謂『兩城煙火,了如指掌』。至於原溪映帶,平疇如畫,遠帶漢水,檣帆上下,而既見者皆出乎履舄之下。漢之北上台、中台、下台,勢若星拱,而牛山之崢嶸靚麗遙相影對,其左右則龍王寨矗立於東,鯉魚小盤據於西,合形輔勢,無不效伎於山門之前,亦郡中一大奇觀也。」
除以上幾處久負盛名古建築外,據康熙《興安州志》載,還有若干亭台樓閣,錄如下:
8、望江樓 《興安州志·古跡志》:「在漢南岸,昔人觀競渡處。」
9、望雲亭 《興安州志·古跡志》:「在城東北三十步。」
10、 綺川亭 在州治北。
11、翠光亭 在翠光台之左。
12、 枕戈碑 「又曰御書亭,南宋寧宗慶元五年(公元1199),御書『枕戈』二字賜郭倪,立碑西城。」
13、 回龍觀 「在郡城西北隅,漢水之濱,竹樹叢集,紺窗掩映,盡堪游目,清康熙時胡愷建,」知州王希舜撰《回龍觀碑記》。
安康又有四大叢林,名著於外。據《興安州志》載;萬春寺:創建於唐咸通年間,南嶽懷讓祖師開山。明嘉靖四十年重修,林木郁蔥,昔有大竹千竿,翠綠可愛。被明陝西按察使張渙譽為「可繪真圖」的寺廟,廟前白雲洞石窟,有唐至明題詠10餘首。天聖寺:在西津渡之南,創建於宋,規模雄闊,壯麗可觀。明嘉靖吏部侍郎溫仁和《游天聖寺》詩:「紅日浴江蒙霧雨,晨鍾禮佛聽蛟龍。」是郡人暇日 趨之地。新羅寺:在西津渡北,唐貞觀時新羅國(今韓國)僧人建,內有懷讓禪師讀書庵。東岳廟:即雙溪寺。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宣撫使張浚重修,郡守王彥董其役,明末毀於兵火。順治間重修,嘉慶間再修,請西蜀高僧日杲主持,易名雙溪寺。近代著名高僧印光大師在此學習戒律,開端凈土。以上四廟形成犄角之勢,中間一脈漢水,映帶郡城,布局十分精奧。

閱讀全文

與安康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