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文化如何傳承與創新
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貳』 群文閱讀怎樣培養小學生對優秀文化傳承的意思
摘要 中國有5000年的光輝歷史,對小學生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關系著祖國未來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叄』 如何傳承文化
文化傳承問題不是一件機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務,拍腦袋設立個什麼智能機制,傳統文化就能像營養品那樣灌進孩子的腦袋沉澱為他們的文化素養了,這是工具理性的態度。文化傳承應該是一個「薰」的過程,什麼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壇的環境中變成泡菜,這個過程就是「薰」。傳統文化不是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機器人,所以青少年的傳統文化繼承應該是一個「薰」的過程。
這就是說,加強對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不是建幾個傳統文化教育基地、背幾篇古經可以傳承的,不是「每一分鍾,都有民間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問題需要中國傳統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們走得再遠,也走不出媽媽的心」之類可以煽情的———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傳身教。活著的傳統才有傳承的生命力,如果傳統在上代人身上已經死了,青少年就無從習承了;文化蘊含於日常情態中,成人創造了怎樣的傳統文化學習環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樣的文化教育。
也即,要考察一個社會青少年的文化傳承情況,看看成人世界的傳統文化態度就可大致知道了,成人社會珍視傳統文化,青少年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否則,別指望青少年能怎麼尊重傳統。
看看我們的成人社會是如何看待傳統的。就說說建築吧,中國許多城市在建築文化上崇洋媚外,拆掉老城牆,毀掉四合院,用推土機鏟平國家級文物,樹立清一色兒的「歐陸風情」、「北歐印象」。這樣的言傳身教能「薰」出什麼樣的傳統教育?
去年9月,韓劇《大長今》在中國創下了令人咋舌的收視神話,《大長今》所以如此受中國觀眾的厚愛和追捧,最主要是其中滲透了中國傳統文化,從養生之道到人生態度,從宮廷膳食到生存理念等等———而中國的一些導演在拍著怎樣一些反映傳統文化的電視呢?「帝王戲」、「辮子戲」、「戲說風」等等,讓人誤以為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部。成年世界缺乏健康的傳統文化認識,潛移默化中對青少年形成怎樣的影響?
從另一個角度看,取材於《木蘭辭》的迪斯尼動畫電影《花木蘭》,全球票房超過1億美元;日本改編的《三國志》和《水滸》,從漫畫到游戲,衍生產品在亞洲各地熱銷……正如教育專家所認為的,這充分說明青少年並不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不感興趣,而是社會對傳統文化的發掘和教育出了大問題。成人世界在傳統文化教育上的創新惰性,導致了文化傳承的裂痕,青少年與傳統文化漸行漸遠。
文化傳承在於一代人與另一代人間的言傳身教,在於總體文化環境泡菜壇般的「熏陶」作用,這大概是激勵青少年繼承傳統文化最好的「機制」,也是惟一的
就給你找了這么多,你再自己找找吧,不知道對不對你有用。
『肆』 如何讓「讀」成為語文課堂傳承「傳統文化」的橋梁
如何讓「讀」成為語文課堂傳承「傳統文化」的橋梁
語文課堂如何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
石家莊外國語學校 齊世銘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
當代著名的科學家、美籍華人李政道先生說:「一個只依賴過去的民族是沒有發展的,但是一個拋棄祖先的民族也是不會有前途的。」中國的真正崛起和為世人所矚目,應該建立在對整個中國古代文明(包括儒學優秀教育遺產在內)的再發現與再認識的基礎之上。
《新課標》也明確指出人文素養包涵以下內容:「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顯然,注重利用傳統文化培育學生人文素質是當今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但是,在我校的教學體系中,語文教學一直處於尷尬的位置:最大的「小學科」。語文的陣地正在被蠶食。作為一所外國語學校,外語是特色,是龍頭。數學是亮點,理化是支柱。各種名目繁多的競賽、考試、逼迫學生即便在周六日,都遊走在各類補課班中。對語文無暇一顧。再加上,前幾年語文教學中,一切面向中考的應試教育,一直致力於抓基礎知識,滿足於猜題押寶,滿足於成績與分數,片面強調語文工具性,語文課除了講,就是讀、背,除了仿,就是抄、寫。在傳揚傳統文化時,也僅僅局限於「照本宣科」或「因循守舊」,沒有更好地擴展和延伸語文課堂的空間,傳統文化的美質被扼殺了。學生學得味同嚼蠟,沒有了興趣,失去了主動性。教師強拉硬拽,教得精疲力竭。難怪幾年前,有語文老師無奈地說:上輩子殺了人,這輩子教語文。
面對語文肩負的繼往開來,傳承中國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和現實的無奈,我們全體語文教師不悲觀、不抱怨,不拋棄,不放棄。在弘揚傳承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問題上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小有收獲。
一、加強教師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
我們語文教研組,在初一年級成立之初,就確立一條鐵的紀律:著眼6本教材中的古詩文、書法、楹聯等知識鏈,結合學校開發校本教材的需要,為自己開列有關讀書目錄,提高自身傳統文化的素養。像《論語》、《孟子》、《老子》、《莊子》《禮記》、《詩經》、《楹聯知識趣談》、《菜根譚》等成為老師們枕邊案頭必備之書。其次,利用備課教研的時間。我們首先認真鑽研、討論、吃透教材,領悟傳統文化的精髓。唯如此,在授課時,教師才能深情投入、真情流露,引導學生觸摸傳統文化的脈搏,感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二、「語文課堂」是傳揚傳統文化的主陣地
語文教學不管是語文基礎知識或基本能力的教學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都是在一個教學過程中完成的,它所有要傳授的內容和知識,都是前人積累下來的優秀文化,因此語文教學本身就是傳授傳統文化。
★創設具有文化氛圍的語文課堂。把教室的板報、教室門口的特別關注欄、教室外統一規劃的學區文化欄作為宣傳、學習傳統文化的平台。開辟書法專欄 ,講解書法知識、學生書法作品展;開辟傳統節日專欄,講解傳統節日的來歷,古詩中的傳統節日等知識的宣傳……
★學科口號亮起來。課前,師生共誦語文口號成為弘揚傳統文化的語文課堂的特色:有「納百川之流成大海,通千古文章顯文采」,有「胸有萬匯憑吞吐,腹有詩書氣自華」,有「智不堅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14班學生堅持背誦《少年中國說》選段等,都是一些言簡意賅,意蘊深遠,具有激勵規范性的詞句。天長日久,既豐富了積累,又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加強古詩文的誦讀風雨無阻。
司空圖說:詩「俯拾即是,如逢花開,如瞻歲新。真予不奇,強得易貧,幽人空山,過水采平。薄言情語,悠悠天韻」。優秀詩歌都具有脫口而出,自繞情味的特色,自會使學生「如逢花開,如瞻歲新,如過水采平。」彷彿看到古人風貌,在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使人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各年級組的語文老師在學期伊始就明確的領讀任務。每天的語文早讀時間,有相應老師通過喇叭,利用朗讀音頻資料,或運用本身的朗讀魅力感染學生,引領學生情不自禁地跟著吟誦,一起沉浸在詩歌「美」的意境中。
有許多傳世佳篇已經被譜成曲,成為現代流行歌曲的一部分。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李商隱的《無題》等, 我們師生一起聆聽吟唱的方法感受詩歌的音樂美,藉助優美的旋律完成對詩歌意境的多角度審美。
★探索新課程傳統文化教學的課堂模式,提高課堂效率。
在推進課堂改革和校本教材研發的過程中,我們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學模式。即:設置項目(必要的引領。因為學生的人生經歷和閱歷總是有限的。因此,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有時就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而引領,是為了心靈的抵達,為了對傳統文化真正的感知、感悟和感動。例如:例如,孔子為了持守自己的信念,一生顛沛流離,忍飢熬難,用自己的苦行,去維護和傳播他所信奉的真理;陶淵明對黑暗現實的透徹觀察,對美好理想社會的追求的政治理想。)—自主學習(所有的篇目必須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默寫過 )——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立足教材,拓寬思路)。例如:教授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我們讓學生在自己的積累庫調取蘇軾的《題西林壁》、《惠崇春江曉景》《記承天寺夜遊》等篇目;柳禹錫的《陋室銘》,我們會補充他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竹枝詞》中語言清麗,畫面靈動的篇目;李白《渡荊門送別》,連帶他的《秋思》《將進酒》等;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合作探究,自己查找資料,整理印製名家系列小報,系統地介紹他們個人資料,文學風格、名篇賞析等內容,人手一份。迄今為止,我們已經有蘇軾、李清照、陶淵明、李白、杜甫等14期。學生與大師們進行心靈的對話,精神的交流。走近了屈原,理解什麼是愛國;走近陶淵明,理解什麼是高潔;走近蘇軾,理解什麼是豁達······總之,要讓學生在學習中理解、體悟,並在熏陶漸染中走近一個個偉大的靈魂,從而接受精神的洗禮,實現文化高效傳遞。
★立足教材,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深刻內涵。
文以載道。教師只有立足課堂,充分挖掘和展示傳統文化優秀篇章中的各種道德因素,代表傳統文化的聖賢君子,堪稱人格典範,以他們思想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典籍傳承著仁義禮智信和溫良恭儉讓的崇高道德標准和。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理念;李白「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積極入世的態度;陸游「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位卑不敢忘憂國」的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憂國憂民胸懷;白居易「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對勞動人民生活艱困的深切同情;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對家鄉的戀戀不舍以及客居異鄉的無奈與痛楚。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風骨,榮辱不驚殺身成仁的正氣……在《散步》中,我們看到兒子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在胡適《我的母親》中,我們看到一個有著「溫良恭儉讓」傳統美德的母親;在《信客》中,看到信客的誠信的高風亮節。正是這些代代相傳的為人之道, 學生就會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就可以變為自身道德進步的強大動力,並最終積淀成為價值觀和人生觀。
三、開展活動或專題研究型課堂,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我們都舉行系列活動。舉行了「經典墨海須暢游,書香彌漫伴成長」的經典閱讀活動。毛筆字大賽、「國學知識競賽」、「中華古詩文競賽」、趣說民俗等活動。開展名家進校園系列活動中,開展了「古今優秀謎語鑒賞」講座,《楹聯知識知多少》的等講座。在去年的國慶六十周年之際,我們開展了「愛國詩文朗誦」比賽,50多個教學班,3000多名學生齊聲朗誦屈原的《離騷》、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選,還有《我驕傲,我是中國人》,真是氣吞山河、地動山搖。本月的23日,我們將邀請專家做關於「國學」的知識講座。除此之外,我們針對青少年的心理的變化,在對待朋友、對待父母、對待學習等方面的問題,充分挖掘傳統文化中的德育素材,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總之,母語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養就是人的素養。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傳統文化之根,使學生精神受到聖哲前賢思想的滋養,讓學生既學文化,又學做人,語文教學之舟才能在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又能吮吸著鮮活的時代氣息揚帆遠航!
『伍』 如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我們對待傳統文化首先要堅持「傳」,「傳」就是記錄、保護、保存、延長、延續。
很多物質或者非物質的傳統文化現在已經岌岌可危,有的實際上已經沒有「傳」的人,或者有些物質已經只剩下一些殘余、遺跡、遺址,所以我們很急迫的問題就是要趕快記錄、趕快保護保存,盡量延長它的壽命,使它能夠繼續存在。
如果它的實物已經不能存在,那麼就盡可能詳細地記錄,包括錄像、錄音、照片、檔案等。
在我看來,中國當前最重要的首先是「傳」,「傳」是無條件、無差別的,同時要盡量把不自覺、無意識變成有自覺和有意識的。
為什麼要重視「傳」?我認為有以下四個理由。
首先,中國物質文化存在先天不足。
比如說中國大量的古建築是磚木結構,即使沒有被破壞,它存在的時間也比較短,而且很難修復。西方國家大量古建築用的材料都是石材,如希臘、羅馬大量古建築用的都是花崗岩和大理石,石結構保存時間要久一點,而且即便有缺損,不太會影響下面的基礎。
第二,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部分的社會基礎已經減弱或者消減。中國原來的倫理道德制度叫做長幼有序、尊卑有序,就是年長和年幼的人之間、地位高和地位低的人之間是有次序的。
到了提倡自由平等的現代社會,大家認為原來的一套禮儀沒有必要,要講平等,甚至直呼其名。於是,原有觀念和制度賴以存在的基礎就消失了。這部分文化再不記錄下來的話,後面的人就不知道了。
第三,傳統文化並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惡的、是腐朽的,要不要傳?也要傳。
因為這一部分也是傳統歷史的一部分,如果不把這部分記錄下來,我們的後人怎麼會相信和理解這段歷史?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是人類惡的集中表現,但是它現在是世界文化遺產。為什麼?因為要保存下來時刻給後代一個警醒。
中國歷史上從宋朝開始一直到清朝,絕大多數婦女要纏小腳,這是一種很醜陋、滅絕人性的風俗。
但是,有關纏腳的史料、文物也要留下來,否則我們的後代怎麼相信中國的婦女曾經有過那樣一段經歷呢?
這是整個民族歷史記憶的一部分,沒有這部分,我們就沒有辦法理解當時的社會,特別是中國的婦女曾經走過的這一段歷史。
第四,我們的物質條件一般來說總是不斷在進步,但是人類的精神未必一直進步。
我們今天能夠達到的精神境界不一定超過古人,我們遺留下來的文化中也許隱藏著今天還不能理解的智慧。
比如一些古建築,全部是木結構,就靠榫卯連接起來,即便經過強烈的地震,也一直沒有倒。如果你認為這些建築物不是現代結構,就不注意保存,那麼這裡面的智慧和秘密也許就永遠消失了。
又比如中國傳統的陰陽合歷曾經被認為是落後的,24個節氣曾經也被認為沒有什麼用,但是最近這些年國內外的研究發現,這是非常合理的促進農業生產的時間體系。
所以,我們對傳統文化中的精神部分,包括我們今天不理解的觀念和生活方式,先不要忙著清除它,先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也許這中間所蘊含的智慧是今後可以發揮作用的。
「傳」是無條件、無差別的。如果現在馬上要考慮這種文化是不是好,是不是可以發揚,往往還沒有討論完,它就不存在了,這個很緊迫。
比如某一種藝術、某一種風俗,我們說要保護,有人說不,你還沒有討論完,傳承這個藝術的人已經死了,以後就沒有傳人了。所以我認為,在中國當前最重要的首先是「傳」。
另外,要盡量把我們不自覺、無意識的保護變成自覺和有意識的。今天好多被稱為傳統文化的東西,無論是物質的還是某種精神的,很多是無意識、不自覺地被保存下來的。
比如中國的傳統建築,有些為什麼能夠保存下來?是因為它們在窮鄉僻壤,當地的老百姓太窮,造不起新房子,一直住舊房子,這樣才把一部分古建築保存下來了。
但現在窮鄉僻壤通了高速公路,有人就跑到那裡去把傳統建築買下來,有些建築材料被商人收購甚至賣到國外,而農民有錢了就會拆掉以前的房子蓋新建築,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建築就很難被保存下來。所以我們要改變,要成為自覺和有意識的保護。
現在在傳統文化保護方面存在一些誤區。
比如,有些地方的舞蹈、山歌、藝術品,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馬上就開發旅遊,從而就可能破壞傳統文化的原貌。但是如果不這樣做,政府給的補貼很少,他們靠什麼養活自己?
在這方面,不妨借鑒一下日本的做法。
日本一旦確定某個項目為文化遺產,就把傳承這個文化遺產的人確定為「國寶」,成為「國寶」以後,由政府或者基金會供養他的生活,而「國寶」的任務就是繼續自己的工藝,帶好徒弟,把技藝傳授下去,保證它延續。
所以,日本很多的工藝能夠長期、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而在我們往往過多地考慮能不能利用,過多地考慮把它市場化,這是錯誤的。
有選擇、有條件地」承「
接下來講講什麼是「承」。
我認為「承」就是繼承、發揚、延續,還包括轉化和創新。把傳統的文化和物質精神都保留下來了,之後怎麼辦?是不是都要學習和弘揚?不行,要區別和選擇。
對於精華的部分,我們不僅要保留,而且還要使它發揮作用;對於糟粕的部分,要留下來讓後人知道,但是不要復制,也不需要擴大。
中國以前有各種禮儀,尊重別人,自己保持謙虛、謙卑的姿態,恪守正常的次序、禮節是對的,但過分的甚至不講人性的那種謙卑,是要不得的。
再比如,中國古建築有好的地方,但是也有缺點。一般來說,古建築都是講究表面,講究公共活動,但是不講究生活,採光不好,通風不好,沒有採暖。
如果今天我們形式上要造一個古建築,那麼這些都要改變。當年美國建築師設計燕京大學的時候,表面用的是中國宮殿的形式,但是裡面都用上了暖氣和現代設備。
所以,對待傳統文化,不是照單全收,要取之精華,把糟粕的以及不合時宜的東西都去掉。
在「承」的過程中,既要兼收並蓄,也要本土優先。在一般情況下,中國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流傳下來,是因為比較適合本土的環境。
所以,在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比較的過程中,要注意優先採用更加符合本地條件的內容,也就是本土優先。
另外,因為要「承」的東西太多,所以我們應該分輕重緩急。
比如同樣是精華,中國現在某個地方最緊缺、最需要繼承的是什麼,我們這一段時間就應該優先做這方面的工作。
有些傳統文化今天起的作用更大,可以優先。有些起的作用並不大,那麼可以晚一點。所以「承」不像「傳」,「傳」是無條件,什麼都先「傳」下來再說,「承」的時候要有所選擇。
傳統文化在用的時候要注重效果,因為古代的、傳統的再好,往往不是馬上就能應用於今天,這就要實行創造性轉化。
『陸』 當今讀書的重要性,怎樣傳承文化
書籍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源泉.
更准確的修改:
中華文化經典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泉,讀經典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途徑.
『柒』 傳統文化正在消失,我們如何做到文化的傳承與保留
對於個人,應當積極的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對於社會,應當開展一系列的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動,對於國家,應當積極的引導公民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1、作為中國的公民,我們應當尊重和繼承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迄今為止已經有了5000年的歷史積淀,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的推陳出新對於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至今保留在現在。所以說對於每一個公民而言,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對自身是一個提高,更有利於國家文化的傳承。綜上所述,身為公民我們要擺清楚自己在這個社會上承擔的責任與義務,應當逐漸的培養自己對於傳統文化的熱愛,這樣對於自己不僅是一種提高,而且對於弘揚中國文化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捌』 如何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傳承途徑有很多,具體要採取哪一種途徑,應依據要傳承的主要是哪一層面的傳統文化而定。
傳統文化存在兩個層面:即精神理念層面和形式載體層面。對於傳統文化精神理念的傳承來說,系統的教育應是一個最基本的途徑。這里的教育既指由國家和政府主辦的各個水平層級上的國民教育,也指受國家教育部門主管的擔當著基礎教育功能和普通高等教育功能的非國家和政府主辦的教育。
無論是國家和政府辦的,還是私人團體或個人辦的這類教育,他們都有責任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了使學校更好地履行這一教育職責,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應做出全面規劃,可以制定一些規章制度,保障無論是政府主辦的還是非政府主辦的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都要傳授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方面的內容。
通過系統的教育,可以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觀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以及仁義、誠信、愛人、敬業、合和等等倫理價值觀念,滲透進人們的心中,化為人們的血脈,成為人們自覺的行為規范和精神價值追求。
我們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要吸取世界先進文化之精華,又要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之特色,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維度來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從而實現中華民族政治共同體認同、經濟利益共同體認同、精神文化共同體認同。
(8)閱讀如何文化的傳承擴展閱讀:
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內核 [1] ,還有墨家、法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文化的全稱大概是傳統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腳在文化,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
『玖』 我們應該如何傳承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傳承途徑有很多,具體要採取哪一種途徑,應依據要傳承的主要是哪一層面的傳統文化而定。
傳統文化存在兩個層面:即精神理念層面和形式載體層面。對於傳統文化精神理念的傳承來說,系統的教育應是一個最基本的途徑。這里的教育既指由國家和政府主辦的各個水平層級上的國民教育,也指受國家教育部門主管的擔當著基礎教育功能和普通高等教育功能的非國家和政府主辦的教育。
無論是國家和政府辦的,還是私人團體或個人辦的這類教育,他們都有責任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了使學校更好地履行這一教育職責,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應做出全面規劃,可以制定一些規章制度,保障無論是政府主辦的還是非政府主辦的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都要傳授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方面的內容。
通過系統的教育,可以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觀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以及仁義、誠信、愛人、敬業、合和等等倫理價值觀念,滲透進人們的心中,化為人們的血脈,成為人們自覺的行為規范和精神價值追求。
我們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要吸取世界先進文化之精華,又要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之特色,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維度來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從而實現中華民族政治共同體認同、經濟利益共同體認同、精神文化共同體認同。
(9)閱讀如何文化的傳承擴展閱讀:
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內核 [1] ,還有墨家、法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文化的全稱大概是傳統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腳在文化,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
『拾』 傳統文化如何傳承
1、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導。
在我國,政策的引導和支持對學生學習,社會文化走向具有引導作用。國家對傳統文化應加大宣傳,對於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者可以給予鼓勵和實質性的支持,如對傳統文化特長學生給予一定程度的優惠政策等。對於傳統手工藝者可以進行適當補助等。對於文化古跡加大保護,對於損壞部分及時採取補救措施。
2、家長和老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興趣。
學校要將將傳統文化的精華引入教育課本,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同時,增加傳統文化主題活動的開展,多途徑,多元化的對傳統文化進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