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對聯的知識有哪些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對聯出現在三國時代。明洪武年間(1368-1399年),在江西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鐵十字架,上鑄有三國時代孫權赤烏年號(238-250年)。
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中國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
按用途分類:
1、春聯:新年專用之門聯。
2、賀聯:壽誕、婚嫁、喬遷、生子、開業等喜慶時用。
3、贈聯:頌揚或勸勉他人用。
4、自勉聯:自我勉勵之用。
5、行業聯:不同行業貼於大門或店內之用。
(1)對聯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對聯的起源: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對聯出現在三國時代。明洪武年間(1368-1399年),在江西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鐵十字架,上鑄有三國時代孫權赤烏年號(238-250年)。在鐵十字架上又鑄有藝術精美的對聯雲:「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藹千秋。」
觀其形式與內容,與中國早期基督徒有關聯。春節時掛的對聯叫春聯,辦喪事的對聯叫做輓聯,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偶句才需要押韻)。
2. 中國的對聯文化是什麼
1
對聯文化
對聯的起源
宋代詩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 新桃 」 和 「 舊符 」 是什麼意思?用現代話說就是春聯。春聯是對聯的一種,我國的春聯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
春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 「 神荼 (tu) 」 和 「 郁壘 」 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 chang )在公元 964 年除夕題於卧室門上的對聯 「 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 」 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 「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 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 「 桃符 」 。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入清以後,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 ,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習俗 . 最早的一副對聯
2
公元 964 年(後蜀廣政二十七年)春節前夕,後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 「 桃符板 」 (畫有神像的桃木板,舊時認為可以避邪)上題寫對句,以試才華。可是,當群臣們把對句寫好給孟昶過目時,孟昶都不滿意。於是,他親手提筆,在 「 桃符板 」 上寫了: 新年納余慶 佳節號長春
這就是我國文字記載下來的一幅最早的春聯。 對聯的類型
從反映的內容和使用的場合來看,對聯可以分為 春聯:
以除舊迎新,言明志向,充滿豪情,展望未來為主要內容,專門在元旦、春節時粘貼的對聯,因時效性較強,人們就稱為春聯。 如:一元復始 萬象更新 楹聯:
為了表達某種願望或滿足裝飾需要,過去常在官廷、府宅、廟宇、園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聯語,統稱為楹聯。
如:一九七九年,杭州 「 岳廟 」 修復一新,當代著名詞人兼書法家趙撲初,化用岳飛《滿江紅》詞意,為重新塑好的岳飛巨像兩邊的大柱上,精心撰寫了一幅古為今用、氣魄宏偉大新楹聯:觀瞻氣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開老柏,千尋抬頭望 // 收拾山河酬狀志,看此日神州,奮起新程,萬里駕長車。 婚聯:
專門在舉行結婚儀式那天選用或編寫的能夠表達熱烈氣氛的對聯。 如:巧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 輓聯:
為了評價先人的生平業績,抒發後人誠摯的懷念之情,在追悼會或紀念會上所用的對聯。
如:悼念敬愛的周總理的一幅輓聯: 心血勞幹革命事業似巍巍泰山震環宇 骨灰撒遍總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潤人心 壽聯:
3
當老人喜過生日,子女為了表達對長輩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壽、福滿家門為主要內容,精心書寫一些吉祥的詞語,或貼在門上,或掛在廳堂,這樣的對聯就叫壽聯。
如:福如東海闊 壽比南山高
對聯的要求
對聯的要求是既要有 「 對 」 ,又要有 「 聯 」 。形式上成對成雙,彼此相 「 對 」 ;上下文的內容互相照應,緊密聯系。一幅對聯的上聯和下聯,必須結構完整統一,語言鮮明簡練。對聯的要求如下: · 上下聯字數要相等;
· 上下聯片語要相同:即組成上聯的各個片語分別是幾個字,下聯的對應片語也必須分別是幾個字。
· 上下聯詞性要相同;所謂詞性,是指詞的類別性質,如名詞、動詞、形容詞等等。上聯的詞性和下聯的詞性,按照詞的先後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對。這種要求,主要是為了用對稱的藝術語言,更好地表現思想內容。
· 上下聯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語句構成的方法。一幅對聯中,上聯是由幾個字組成的一共有幾個音節的頓讀法,下聯也必須相同。
· 上下聯平仄要相調;對聯上下聯的表現方法,要注意聲律相對,也就是平仄相調。這主要是為了音韻和諧,錯落起伏,悅耳動聽,鏗鏘有力。 如:
雲帶鍾聲穿樹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過江來 仄平仄仄仄平平
另,古詩的音節主要有兩種,一是兩字一頓,叫 「 雙音步 」 ,一是一字一頓,叫 「 單音步 」 。雙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為主,第一字可不嚴格要求,對聯也可如此。例如: 窗含西嶺千秋雪 -平-仄-平仄
4
門泊東吳萬里船 -仄-平-仄平
上聯中的 「 窗 」 和下聯中的 「 門 」 是平對平, 「 西 」 與 「 東 」 是仄對仄。
上下聯內容要相關;如明代東林黨首領顧憲成,在東林書院大門上寫過這樣一幅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上聯寫景,下聯言志,上下聯內容緊密相關,使人透過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勵之心。
6
千年事,屢換西川局,盡鴻篇巨制,裝演英雄,躍崗上龍,殉坡前鳳,卧關下虎,鳴井底蛙。忽然鐵馬金戈,忽然銀笙玉笛,倒不若長歌短賦,拋撒寫綺恨閑愁;曲檻迴廊,消受得好風好雨。嗟予蹙蹙,四海無歸。跳死猢猻,終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樓附首:看看看,那一塊雲是我的天 ?
註解:見於成都望江樓崇麗閣,此聯上下合共 210 字,比上面提到大觀園的對聯 180 字還要多 30 字,不過此聯沒有大觀園那副出名。但若論天下第一長聯,這副頂多排第三,且看下面的兩面副吧。 3. 這副更長 (220 字 )...... 上聯:
誰說桃花輕薄?看灼灼其華,為多少佳人增色。滴清清玉露,羨萬株艷蕾流霞。無何春去莫飛,終究鸞枝墜果。於是平仲設謀,東方竊竇,王母宴賓,劉郎題句。況核仁制葯,能療痼疾佐歧黃;條干充刀,可借印符驅厲鬼,准握天機珍麗質,也知季節讓群芳。寄言秋菊冬梅,慎勿盲從徒毒友。 下聯:
我誇福地妖嬈,眺青青之嶺,添哪些瓊閣浮雲。有濯濯明湖,收十里嘉林入畫。似新塵消宇凈,因恩駕鶴凌空。難怪聞山攬勝,高舉怡情,秦村訪友,碑院揮毫。若清節復生,定喚漁夫回絕境;靈均再世,必歌今日過前朝。莫悲紅雨落幽溪,又續風騷垂奕葉,方信凡夫俗子,不須羽化亦登仙。
註解:見於湖南省桃花源風景區桃川宮,作者是現代人昌世軍 4. 這副可能真的是天下第一長聯 (350 字 )...... 上聯:
跨蹬起層樓,既言費文韋曾來,施謂呂紹先到此,楚書失考,竟莫喻仿自何朝?試梯山遙窮郢塞,覺斯處者個台隍,只有彌衡作賦,崔顥作詩,千秋宛在。迨後游蹤宦跡,選勝憑臨,極東連皖豫,西控荊襄,南枕長岳,北通中息,茫茫宇宙,胡往非過客遽戶。懸屋角檐牙,聽幾番銅烏鐵馬,涌浦帆掛楫,玩一回雪浪雲濤,出數十百丈之顛,高陵翼軫,巍巍嶽嶽,梁棟重新,挽倒峽狂瀾,賴諸公力回氣運。神仙渾是幻,又奚必肩頭劍佩,叢里酒錢,嶺際笛聲,空中鶴影。 下聯:
7
蟠峰撐傑閣,都說辛氏爐伊始,哪指鮑明遠弗傳,晉史缺疑,究未聞見從誰乎?由戰壘仰慕皇初,想當年許多人物,但雲屈子離騷,曩熊遺澤,萬古常昭。其餘劫霸圖王,稱威俄頃,任成滅黃弦,庄嚴廣駕,共精組練,靈築章華,落落豪雄,終歸於蒼煙夕照。惟方城漢水,猶記得周葛召棠,便大別晴川,亦依然堯天舜日,偕億群倫以步,登聳雲霄,盪盪平平,攙搶凈掃,睹豐功偉烈,賀而今曲奏平。風月話無邊,賞不盡郭外柳蔭,亭前棗實,洲前草色,江上梅花。 註解:見於武昌黃鶴樓,作者不詳,這副可能真的是古今第一長聯了。 以下幾副也算是較長的對聯了:
常如作客,何問康寧。但使囊有餘錢,瓮有餘釀,釜有餘糧,取數頁賞心舊紙,放浪吟哦。興要闊,皮要頑,五官靈動勝千官,過到六旬猶少
定欲成仙,空生煩惱。只令耳無俗聲,眼無俗物,胸無俗事,將幾枝隨意新花,縱橫穿插。睡得遲,起得早,一日清閑似兩日,算來百歲已多 [清]鄭燮六十自壽
仗劍從雲作干城,忠心不易,軍聲在淮海,遺愛在江南,萬庶盡銜哀,回望大好山河,永離赤縣
揮戈抗日接尊俎,豪氣猶存,無愧於平生,有功於天下,九泉應含笑,佇看重新世界,遍樹紅旗 張伯駒挽陳毅
廣東是現代史潮匯注之區,自明季迄天今茲,漢種孑遺,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類皆孵育萌興無斯;先生挺生其間,砥立於革命中流,啟後承先,滌新陶舊,揭民族大義,矻然再造乾坤;四十餘年,殫心瘁心,拆以青天白日,紅血紅旌,喚起算帳獨立之精神,誠為人間留正氣
中華為世界列強競爭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經濟侵凌,甚至共管陰謀,爭思奴隸牛馬而來;吾黨適丁其會,喪換我建國山斗,雲凄海咽,地黯天愁,問繼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億兆有眾,惟工與農,須本三民五權,群策群力,遵依犧牲奮斗諸遺訓,厥成大業慰英靈 李大釗挽孫中山
8
五十載崎嶇世路,獻身革命,盡瘁斯民,海內瀛寰,同飲氣節;兩次長征凡七載;流亡異域,若經十度春秋,反動陰謀空畫餅,縱幾處羈囚,壯懷尤烈;方期延東堤邊,宏抒國事,天喪巨才無可贖,曠古艱難遺後死
二十年憂患舊交,同學蘇京,並肩北伐,南昌廣州,共舉義旗;一朝分手隔重洋,抗日軍興,血戰大江南北,茂林慘變痕陷身;喜今番出獄,久別再逢,孰意黑茶山上,飛殞長星;我哭故人成長訣,普天涕淚失英雄 聶榮臻挽葉挺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手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清]孫髯題昆明滇池大觀樓:
3. 對聯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對聯的文化內涵是對聯是最能體現其中和的審美價值。一副對聯若無書法的表達,那就是純粹的對聯藝術了。春聯又叫春貼、門對等。每年春節,家家戶戶在門上貼上大紅的春聯,更增添了喜慶氣氛。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漢族特有的文學形式。
對聯的起源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的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於卧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4. 春聯文化知識
中國人過新年都有貼對聯的風俗,而且這種習俗已經代代沿襲了一千多年。
5. 對聯文化中都有哪些有趣的小故事對古人有什麼影響
對聯又稱對偶、門對、春帖、春聯、對子、桃符等,是一種對偶文字,起源於桃符。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中文語言的獨特藝術形式。
然後我們再去看立意,如果說晏殊的上聯有著晚春時節,百花落盡的無奈之感,讓人覺得略有陰郁;那麼王琪的下聯就重新賦予了這個季節新的生機和活力,也使得這首詩的基調從陰郁轉向明朗,頗具哲理,讓人覺得煥然一新。花開花落是自然界無法阻止的規律,看著滿園春色,又看著滿園落花,就在這份無奈難以疏解之時看到燕子又飛回院子里,彷彿是去年那隻在院子里落巢的燕子,這何嘗不是一種安慰。在經歷這樣心情的轉換,便在園中獨自徘徊,思緒飄向遠方。
晏殊對好友王琪對出的下聯十分滿意,在表達了感激之情後,便將這對對聯寫入詞中,創作出了《浣溪沙》,後來成為了初中必備古詩詞之一。如今我們再來讀古詩詞,會發現其中蘊含著不少對聯詩句,在古詩中散發著別樣的風采。
6. 博大精深的中華對聯文化
這是一篇論文,為你奉上部分,請參考:
「對聯」是中國人最喜愛的文學形式之一。「對聯」,也叫「對子」、「對句」、「對」、「聯」。根據對聯位置和性質的不同,可以分為門聯、楹聯、壽聯、輓聯、春聯等。古今宮殿寺觀、亭台樓閣、府衙官邸、川石池瀑、園林藝苑、廠房店市、民宅農戶乃至器物書畫、報端刊頭、案邊壁上等等,都有人喜歡用對聯,真是雅俗共賞。有許多對聯妙趣橫生,令人拍手叫絕。這是英美等外國入難以體會得到的,但凡是來中國旅遊和工作的外國人,隨處都可以看到它,尤其是節慶時日,光彩奪目。為此,本書特於此簡單介紹,以便中外交流。
現今我國很重視中西方的經濟交流及合作。中外合資企業喜慶之日,寫一副對聯向賓客表示自己的願望、宗旨或抱負,很有意義。對聯總是言簡意精,賓客讀後馬上可以牢記,其「廣告」作用極佳。借用一副老對,意味也無窮。例如:
生 意 興 隆 通 四 海
財 源 茂 盛 達 三 江
「四海」,原指我國四境海域之內,意指全國。現冠「中外合資企業」,其義可擴大到我國四境海域之外,即通世界。「三江」原非實指。是指我國長江、黃河等大江流域(「三」在此是表示多數的意思),意指全國。用這幅對也給人吉祥之感。
舊時中國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門的兩旁都要換上新對聯,表示棄舊迎新,展望新的吉祥的一年。喜慶的對聯,都是用毛筆在紅紙上寫的。特別考究的人家是用金粉寫在紅紙上,或者,先用毛筆寫上黑字,然後再用金粉套黑字的邊。對聯上的字,盡量請書法寫得漂亮的人寫,既光門楣,又表示對未來恭敬之意。
對聯,寫得好也是不容易的。從一副對聯里往往可以知道一個人的知識面,因此舊時有的考官考學子,往往就是先考對聯。或出題目要求考生做一副對,或考官出上聯,讓考生對下聯。對不出來,即表明考生沒有水平,遂不讓他們考其他的內容。
有一個故事,古代海南省一個漁夫,平時也為過路人擺渡。有一天,一個黑小仔挑著兩捆書和行裝要乘船過渡,漁夫見他滿頭大汗,問他要到那裡去?他說:「我進京趕考(考狀元)。」漁夫哈哈大笑,說:「你這副模樣哪裡是『趕考』的料?」這漁夫原來多次上京趕考落第,老來隱居當漁夫,並為過路者擺渡,故肚子里頗有經綸。他就對那黑小仔說:「你還是回家去罷,免得白跑。」黑小仔堅持要去。他就說:「你一定要去,那麼我出副對給你對,對得出來,我就把彌擺過去,一分錢不收。對不出來,你只好回去,哪裡有水平去趕考。」黑小仔見是個漁夫,很自信地說:「好,您出吧!」那漁夫毫不在意地隨手指指他捕漁的竹籠說:「你就對這里邊的東西罷。」接著出上聯:「鱔長鰍短鰻生耳」,這個對范圍很小,是非常難對的。」但黑小仔不慌不忙地接下去說:「龜圓鱉扁蟹無頭」。對得妙極了,同來乘船過渡的人聽了拍手叫好。那漁夫刮目相看,頗感驚奇,並暗暗佩服。便讓黑小仔上船。黑小仔名「邱浚」,是海南瓊山府城人,自小聰穎。此次上京考試,才學名列榜首,本應為狀元,但因手指之間有點像鴨蹼而遺憾。「狀元」不僅取才,還要取貌。因此被錄取為第三名——探花。以後他一直做到宰相。
對聯還是一種斗爭的武器。有一副著名的對聯毛澤東曾引用過: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這副對聯的作者是明朝初年江南才子、《永樂大典》主編解縉。
永樂年間的一個冬天,禮部尚書的夫人做壽。解縉等不少京官都前往祝壽。有人提議,請善於作詩做對的解縉賀詩一首。解縉卻提出做對子。此時錦衣衛的頭頭紀綱笑著說:「各位都是文人學士,我也來湊個熱鬧。我出個對,看誰能對上。對上了,我認罰,喝了這杯酒。」他見大家不作聲,便念道:「塘里水鴨,嘴扁腳短叫呷呷。」念畢,稍息,他見解縉只顧喝酒,不加理睬,便肆意笑道:「我這對,連解學士也難倒了,還是我自己來對吧!」說著搖頭晃腦地念道:「洞中烏龜,頸長殼硬矮拍拍。」解縉一聽,知道紀綱是在諷刺他生得矮小。
這紀綱原來是個落弟秀才。朱棣起兵那年,紀綱去投軍。由於他善奉迎拍馬,很得賞識,朱棣當明朝永樂皇帝後,便讓他做掌有生殺大權的錦衣衛。平時,他仗勢欺人,殘害忠良,大家都敢怒不敢言。解縉想,今天我倒要教訓他一下,替大家出口氣。於是,解縉高聲道:「剛才蒙衛帥看得起,過席出對。解某不才,但不敢忘了禮尚往來的古訓,現下也出一聯向衛帥求教。」他全依紀綱對的句式、用詞和字數,高聲道:「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客人們一聽,鬨堂大笑。原來那紀綱長得高,腦殼特別大,多數京官了解他的出身。知道這上聯還有更深一層的諷刺意味。那紀人聽了心中有數,無不笑逐顏開。
紀綱被羞得像只落湯大蝦,滿臉通紅,卻又不好發作。他心裡發誓: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不殺解縉。誓不為人。後來,紀綱果然與沒有當上皇太子的漢王勾結在一起,硬是把解縉打入天牢,害死在獄中。
7. 中國對聯文化
中國對聯文化
對聯的起源
宋代詩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 新桃 」 和 「 舊符 」 是什麼意思?用現代話說就是春聯。春聯是對聯的一種,我國的春聯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
春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 「 神荼 (tu) 」 和 「 郁壘 」 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 chang )在公元 964 年除夕題於卧室門上的對聯 「 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 」 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 「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 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 「 桃符 」 。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入清以後,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 ,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習俗 .
8. 對聯文化的演變與發展。
對聯起於秦漢。從秦漢時起便有懸掛桃符的習慣,所謂桃符,即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於左右門,以驅鬼壓邪。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戶仙木,百鬼所畏。」這種習俗持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於桃木板上。
五代時開始在桃符上刻字,後蜀孟昶命翰林學士辛寅遜在桃符板上題寫吉祥詞句。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就構成了初的對聯,對聯的主要目的是祈福。例如中國歷史上第一則對聯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
宋代以後,中國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北宋詩人王安石詩中「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過年盛況的真實寫照。
到了明代,人們才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出現我們今天所見的春聯。據《簪雲樓雜話》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後,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門須加春聯一副,並親自微服出巡,挨門觀賞取樂。從此,文人學士無不把題聯作對視為雅事。
進入清代,對聯曾鼎盛一時,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流傳至今。有許多極富盛名,如蒲松齡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可吞吳』,陳伯崖對聯:『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以及林則徐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等等。
古時的對聯還相對處於啟蒙狀態,古時候的對聯要求平仄必須對仗工整,上聯尾字仄聲,下聯尾字平聲而且寫作方面而僅限於祝福(尤其是對春節的祝福)。
同時上下聯字數相等、結構相同。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還需要對應位置詞性相同。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對的位置上。至於音調,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按韻腳來分,上聯韻腳應為仄聲,下聯韻腳應為平聲,謂之「仄起平收。還有節奏要相應,就是上下聯停頓的地方必須一致。
古時候的對聯是由律詩的對偶句發展而來的,所以它保留著律詩的某些特點。古人把吟詩作對相提並論,甚至有人把對聯稱為張貼的詩。
對聯句式靈活,可長可短,伸縮自如。對聯可以是四言,也可以是十言、幾十言。在我國古建築中,甚至還有多達數百字的長聯。古時候的對聯無論是詠物言志,還是寫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較高的概括力與駕御文字的本領,才可能以寥寥數語,做到文情並茂,神形兼備。由於要求太高,不能雅俗共賞,普通百姓不能從中取樂。
民國時期的對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化與精神面貌,是文與史的結晶。因此無論是撰者還是被撰者,都是以史實為依據的,同樣也深深地打上了他們的文化印記,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事件與人物的文化。比如民國時,劉師亮諷袁世凱一聯:
「袁世凱千古;中華民國萬年」。上聯『袁世凱』三個字和下聯『中華民國』四個字是「對不齊(起)」的,意思是袁世凱對不起中華民國。
現代的春聯,自從上世紀的白話文出現,繁簡字的轉化,語文新詞新語的出現,也隨著社會的進程在變化,現在的對聯並不只局限於春聯,它既可以表示祝福,也可以表示諷刺以及批評,他可以反映一定的社會現實。語言更加通俗易懂,更獲得大家的喜歡。
當今對聯一般注重與現實結合,多反映社會變遷喜慶之事..藝術性文學性較古對聯稍差文法也不甚嚴謹。但是他反映了社會現實,即使寫得並不出彩,對仗並不工整,但是它適應於老百姓,並不是曲高和寡的文人藝術,也並非下里巴人,而是相當中庸的。
9. 中國傳統文化之對聯有哪些
對聯又稱楹聯、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
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巧,平仄協調,內涵豐富,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體現了我國人民獨特的生活情趣,為社會各階層所喜聞樂見。
對聯始於五代十國,興盛於明清兩代,發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五代後蜀主孟昶在寢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可以算是我國最早的對聯了。
中國對聯與根植在中華民族深層文化當中的「陰陽平衡」觀念。
陰陽二元論,是古代中國人世界觀的基礎。以陰陽二元觀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國人思維方法。這種無所不在的陰陽觀念,深入到了漢民族的潛意識之中,從而成為一種民族的集體無意識。
又有另外一種說法,認為對聯起源於秦朝,古時稱為桃符。相傳古人將「桃 枝」插於門上以避鬼魅的風俗而來。
對聯起源於我國古典詩詞,源頭可追溯到先秦典籍中的對偶句。商周兩漢的對偶句及魏晉南北朝辭賦中的駢儷句,為後來對聯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盛唐以後,律詩、律賦的結構已臻於盡善盡美,對聯就是由格律詩中的對偶句和駢賦中的儷句發展而來的。
對聯起源於我國古典詩詞,源頭可追溯到先秦典籍中的對偶句。商周兩漢的對偶句及魏晉南北朝辭賦中的駢儷句,為後來對聯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盛唐以後,律詩、律賦的結構已臻於盡善盡美,對聯就是由格律詩中的對偶句和駢賦中的儷句發展而來的。
10. 中華傳統文化之對聯文化
「對聯」是中國人最喜愛的文學形式之一。「對聯」,也叫「對子」、「對句」、「對」、「聯」。根據對聯位置和性質的不同,可以分為門聯、楹聯、壽聯、輓聯、春聯等。古今宮殿寺觀、亭台樓閣、府衙官邸、川石池瀑、園林藝苑、廠房店市、民宅農戶乃至器物書畫、報端刊頭、案邊壁上等等,都有人喜歡用對聯,真是雅俗共賞。有許多對聯妙趣橫生,令人拍手叫絕。這是英美等外國入難以體會得到的,但凡是來中國旅遊和工作的外國人,隨處都可以看到它,尤其是節慶時日,光彩奪目。為此,本書特於此簡單介紹,以便中外交流。
現今我國很重視中西方的經濟交流及合作。中外合資企業喜慶之日,寫一副對聯向賓客表示自己的願望、宗旨或抱負,很有意義。對聯總是言簡意精,賓客讀後馬上可以牢記,其「廣告」作用極佳。借用一副老對,意味也無窮。例如:
生 意 興 隆 通 四 海
財 源 茂 盛 達 三 江
「四海」,原指我國四境海域之內,意指全國。現冠「中外合資企業」,其義可擴大到我國四境海域之外,即通世界。「三江」原非實指。是指我國長江、黃河等大江流域(「三」在此是表示多數的意思),意指全國。用這幅對也給人吉祥之感。
舊時中國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門的兩旁都要換上新對聯,表示棄舊迎新,展望新的吉祥的一年。喜慶的對聯,都是用毛筆在紅紙上寫的。特別考究的人家是用金粉寫在紅紙上,或者,先用毛筆寫上黑字,然後再用金粉套黑字的邊。對聯上的字,盡量請書法寫得漂亮的人寫,既光門楣,又表示對未來恭敬之意。
對聯,寫得好也是不容易的。從一副對聯里往往可以知道一個人的知識面,因此舊時有的考官考學子,往往就是先考對聯。或出題目要求考生做一副對,或考官出上聯,讓考生對下聯。對不出來,即表明考生沒有水平,遂不讓他們考其他的內容。
有一個故事,古代海南省一個漁夫,平時也為過路人擺渡。有一天,一個黑小仔挑著兩捆書和行裝要乘船過渡,漁夫見他滿頭大汗,問他要到那裡去?他說:「我進京趕考(考狀元)。」漁夫哈哈大笑,說:「你這副模樣哪裡是『趕考』的料?」這漁夫原來多次上京趕考落第,老來隱居當漁夫,並為過路者擺渡,故肚子里頗有經綸。他就對那黑小仔說:「你還是回家去罷,免得白跑。」黑小仔堅持要去。他就說:「你一定要去,那麼我出副對給你對,對得出來,我就把彌擺過去,一分錢不收。對不出來,你只好回去,哪裡有水平去趕考。」黑小仔見是個漁夫,很自信地說:「好,您出吧!」那漁夫毫不在意地隨手指指他捕漁的竹籠說:「你就對這里邊的東西罷。」接著出上聯:「鱔長鰍短鰻生耳」,這個對范圍很小,是非常難對的。」但黑小仔不慌不忙地接下去說:「龜圓鱉扁蟹無頭」。對得妙極了,同來乘船過渡的人聽了拍手叫好。那漁夫刮目相看,頗感驚奇,並暗暗佩服。便讓黑小仔上船。黑小仔名「邱浚」,是海南瓊山府城人,自小聰穎。此次上京考試,才學名列榜首,本應為狀元,但因手指之間有點像鴨蹼而遺憾。「狀元」不僅取才,還要取貌。因此被錄取為第三名——探花。以後他一直做到宰相。
對聯還是一種斗爭的武器。有一副著名的對聯毛澤東曾引用過: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這副對聯的作者是明朝初年江南才子、《永樂大典》主編解縉。
永樂年間的一個冬天,禮部尚書的夫人做壽。解縉等不少京官都前往祝壽。有人提議,請善於作詩做對的解縉賀詩一首。解縉卻提出做對子。此時錦衣衛的頭頭紀綱笑著說:「各位都是文人學士,我也來湊個熱鬧。我出個對,看誰能對上。對上了,我認罰,喝了這杯酒。」他見大家不作聲,便念道:「塘里水鴨,嘴扁腳短叫呷呷。」念畢,稍息,他見解縉只顧喝酒,不加理睬,便肆意笑道:「我這對,連解學士也難倒了,還是我自己來對吧!」說著搖頭晃腦地念道:「洞中烏龜,頸長殼硬矮拍拍。」解縉一聽,知道紀綱是在諷刺他生得矮小。
這紀綱原來是個落弟秀才。朱棣起兵那年,紀綱去投軍。由於他善奉迎拍馬,很得賞識,朱棣當明朝永樂皇帝後,便讓他做掌有生殺大權的錦衣衛。平時,他仗勢欺人,殘害忠良,大家都敢怒不敢言。解縉想,今天我倒要教訓他一下,替大家出口氣。於是,解縉高聲道:「剛才蒙衛帥看得起,過席出對。解某不才,但不敢忘了禮尚往來的古訓,現下也出一聯向衛帥求教。」他全依紀綱對的句式、用詞和字數,高聲道:「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客人們一聽,鬨堂大笑。原來那紀綱長得高,腦殼特別大,多數京官了解他的出身。知道這上聯還有更深一層的諷刺意味。那紀人聽了心中有數,無不笑逐顏開。
紀綱被羞得像只落湯大蝦,滿臉通紅,卻又不好發作。他心裡發誓: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不殺解縉。誓不為人。後來,紀綱果然與沒有當上皇太子的漢王勾結在一起,硬是把解縉打入天牢,害死在獄中。
古今名對妙對很多,俯首可拾。這朵深受中國民眾喜愛的藝求之花不開在使用英文等西文的國度,而開在使用漢字的中國,其原因何在?因為這朵花的「土壤」是漢字,沒有漢字,這朵花就開不起來。漢字的「土質」和西方文字的「土質」不同,因此用西文的國度長不出這朵「花」來。下面我們看根據:
第一,對聯語句以兩個音節連讀為主。
前面已經說過:由於漢字對漢語起反作用,漢語言形式以兩個音節連讀為主的形式,三千多年來人們已感到習慣。兩個音節連讀使語句成偶、駢行、整齊,人們當然也就喜聞樂見了。對聯便是依人們這一心願產生的,這屬心理基礎。當然,對聯的發展不僅在於形式,還在於它以簡短的兩句話可以表達豐富的內容。各種人物都可以用它來表達自己的態度、意願、情趣、思想等。
對聯的具體形式是從詩句演變來的。《辭海》(修訂版)說:「相傳始予五代後一蜀主,孟昶在寢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見《蜀禱杌》),謂之『題桃符』。至宋時遂推廣用在楹柱上,後又普遍作為裝飾及交際慶吊之用。」古今對聯很多,句中音節仍以兩個音節為主。孟昶這副對中的「新年」、「余慶」、「嘉節」、「長春」就是兩字連讀的。(在漢字下用「 」表示兩字連讀。下同。)下面一副對也是連讀的多:
聽雨雨住,住聽雨樓邊。住聽雨聲,聲滴滴,聽聽聽;
觀潮潮來,來觀潮閣上。來觀潮浪,浪滔滔,觀觀觀。
我們再舉一副特殊的對聯來考察。浙江溫州江心寺大門前有一副「絕妙對」。溫州踞江臨海,在甌江當中的江心寺,每天都可以看到甌江潮水的漲落和浮雲的涌散。對雲:
海 水朝 朝 朝 朝 朝 朝 朝 落;
浮 雲 長 長 長 長 長 長 長 消。
這幅對中上聯有七個「朝」字,下聯有七個「長」字。 「朝」、「長」二字都有異音:朝(zhao)讀作「chao」,音同「潮」,借「潮」義;長(chang),讀作「zhang」,音同「漲」,借「漲」義。
這樣可以有三種讀法:
其一: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雲漲,長長漲,長漲長消。
其二:海水潮,朝潮,朝朝潮,朝落,
浮雲漲,長漲,長長漲,長消。
其三:海水潮,朝潮,朝潮,朝朝落;
浮雲漲,長漲,長漲,長長消。
不論怎麼讀,兩個音節連讀都占優勢。如果各字音節分開讀,意義就不可理解,數音節連續又不能表達合適的意思,可見用漢字寫對聯才有這樣的特殊作用。
在對聯中妙用漢字的形、音、義,可以使「對聯」增輝。如拆字對、離合對、增損對、借音對、諧音對、疊音對、歇後對、復疊對、迴文對、數字對、雙關對、嵌字對等等。漢字如果全部以拼音文字取代,可以肯定,「對聯」藝術也將隨之消亡。只有保存並發展漢字,「對聯」藝術才會進一步發展。
第二,對聯要求上下聯字數完全相等。
對聯字數相等是美的要求。一副對聯,一邊長一邊短掛在楹柱上或貼在門的兩旁不對稱,很難看。對聯不僅要求上下聯總字數相等,聯中有片語或分句,其片語或分句的字數也必須相等。少,兒學作對,是帶有游戲性質的,一人出上聯,一人對下聯。用這種方法,快速提高孩子識字量和用詞的能力很有好處。對對,少到兩個字,多到一兩百字。不等。一般以五至十字居多,七字最為普遍。寫在楹拄上或門兩邊的對,都是直寫的。這種形式的要求,英文就無能為力。用英文字寫,即使上下聯音節相同,結尾也無法整齊;直寫更不是英文字的能力。浙江<錢江晚報》2000年12月7日7版《中英文對出「天下第一聯」》說:據新華社電,「前在長沙結束的全國首屆「楹聯文化與楹聯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展出一副特殊對聯,上聯是英文而下聯是中文。據介紹,目前還沒有發現第二副這樣的中英文對聯。」
上聯:To China for china, China with china, dinner on china
下聯:到前門 買前門,前門沒 前門,後門 有前門
報道說:「英文,專家翻譯成中文為:去中國買瓷器,中國有瓷器,吃飯靠瓷器。下聯中文中第一個『前門』意思是前面的門,後一個『前門』意思是前門牌香煙。」
這副對聯,對得確實妙,難得,但還有一點不足,就是上下對的長短不同。這一點非常重要。上聯全部詞加起來有42個字母,詞與詞之間共空7個字母的位置,兩個標點占兩個字母位置,加在一起,需佔51個字母的位置。下聯共有16個漢字,每個漢字占兩個字母位置,合共佔32個字母的位置;兩個標點兩個字母位置,漢字詞與詞之間不需要空格,這樣中文下聯比英文上聯少佔17個字母的位置。我們把兩聯接其所佔位置排列起來,就是這個樣子:
To China for china, China with china, dinner on china
到前門買前門,前門沒前門,後門有前門兩聯長短參差不齊,不對稱,掛起來難看,不符合對聯的要求。
第三,對聯要求上下聯語序和詞性相同。例如,前面舉過的兩副對聯,其詞性可分析如下:
第四。對聯的平仄要求。
漢語音節是以聲調區別意義的,音節調反映在漢字上就是字調。字調古代分平、上、去、入四聲,寫詩詞、做對聯的入講究字調配搭和諧、悅耳,於是就將字調分為平仄兩大類。古平聲字為「平」,古上、去、入三聲字為「仄」。這樣分的原因,主要是這兩類字數差不多,搭配平衡自如。現今普通話里入聲字已經不獨立存在,它分別並入平、上、去三聲中去了。現在普通話里的上聲和去聲字(包括並入的入聲字)都屬於「仄聲」字;陰平、陽平字中絕大部分屬於「平聲」字,只有少數由入聲並迸的字才算「仄聲」字,如:急、激、錫、竹、伯、合等。入聲字,現在中國南方方言中大都保留其八聲讀法,容易辨認,北方方言則很少有保留入聲念法的,因此一般北方人不易識別入聲字。於是有人提倡,今後寫詩或作對聯等,可以不管入聲字。都以普通話為標准,規定陰平、陽平為「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字,以減輕今後青年人和外國入學習使用的困難。但是必須提出,如果學習、研究或學寫古詩詞、傲對聯等,那是不能不注意入聲字問題的。這是漢語的特點,也是漢字的特點。對聯最需要重視上下聯末字平仄:上聯束字必須是仄聲字,下聯末字必須是平聲字。舊時漢字直寫是從右到左的,楹柱和門邊等的對聯,上聯居右下聯居左。有的人不知平仄,對對子中的內容又不大懂,往往就會把對聯掛錯或貼錯鬧笑話。對聯中的其他字,凡講究的都要論平仄,所謂「工對」。上下聯同位置的字必須「平對仄」或「仄對平」,至少二、
四、六、八等雙字位置上的字要注意。從五言七言詩中來的對,都是比較工的。例如:
欲 窮 千 里 目;
(仄)(平)(平)(仄)(仄)
更*上 一 層 樓。(*「更」字是可平可仄的字)
(平)(仄)(仄)(平)(平)
宜 將 剩 勇 追 窮 寇;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 可 沽 名 學*霸 王。(*「學」字是入聲字,
應作仄聲)
(仄)(仄)(平)(平)(仄)(仄)(平)
從現代漢語的角度看,復詞大量增多,平仄有的難於字字相對,那就放寬一點,人們還是歡迎的。
對聯大都是書面文字,它十分注意視覺的對稱美。字義有雙關、三關更顯含蓄豐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