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蛋殼陶是什麼文化遺址出土的黑陶器
蛋殼黑陶杯」的真身,其實單單從圖片我們就大致領略出了「蛋殼黑陶杯」的極佳外形,雖然說這樣的造型在現代看來蠻多的,但是這可是幾千年前的新石器產物,
❷ 蛋殼陶是什麼文化遺址
蛋殼陶是一種製作精緻、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雞蛋殼的黑陶。如高柄杯,為龍山文化的一種代表性器物。
蛋殼陶均為細泥陶,陶土應為河湖沉積的細泥,經過淘洗,不含任何雜質,胎薄而且均勻,顏色單一純正,製作上普遍採用輪制。通過器物口、底足均能看出類似同心圓的痕跡,部分器壁隱約可見快輪旋轉時形成的細密細弦紋,器壁極薄,最薄處僅厚0.3毫米。
1973年春,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大范庄古墓中出土蛋殼陶杯30餘件。1980年4月,臨沂市羅庄區湖西崖村出土蛋殼陶杯10餘件、蘭山區朱保村出土蛋殼陶杯10餘件。皆存於臨沂市博物館,該館龍山文化蛋殼陶館藏數量為全國之冠。
❸ 歷史「蛋殼黑桃杯」出土哪個國家和地區 有何精緻從這文物中得出什麼結論如題 謝謝了
兩城遺址出土蛋殼黑陶笛樂形高柄杯,說明了龍山文化時期我國制陶業的發展水平已經相當高。
❹ 什麼是桃文化桃在中國民俗中的情況怎樣
中國桃文化
據古文獻記載和科學考證,確認中國西部是桃的起源中心。早在4000年前,桃就被人類利用、選擇、馴化、栽培。有文字記載的古書有《詩經》、《山海經》、《管子·地員篇》,以後《爾雅·釋木》、《初學記》、《本草衍義》、《救荒本草》、《本草綱目》、《群芳譜》等書,又從不同角度對桃品種類型、生長特性、適栽地域、加工方法、醫葯應用等方面做了闡述,為現代桃栽培發展奠定了基礎。
早在漢武帝時代之前中國桃就向外輸出,對世界桃的貢獻與影響極大。如上海水蜜桃的輸出,改變了世界桃的品種組成,提高了桃果實的品質,增強了桃的抗病性等等。桃現已遍布全球,雄居核果類果樹之首。
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桃的生產經歷了恢復、發展、停滯、再發展等各個階段,到1996年為止全國桃的栽培面積已達28萬hm2,年產量232.2萬t,年產值46.44億元,為繁榮農村、市場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美化、改善環境等均起了積極作用。
桃原產中國,分布廣泛,在中國北緯23°一45°的范圍內都有栽培。自古以來,桃作為五果之首(桃、李、杏、棗、栗),受到人們的喜愛。
桃的文物資料始見於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國考古學家在新石器時代(紀元前6000一7000年到紀元前4000年)氏族社會的遺址中發現桃核的資料見於表:
http://202.194.133.22:1021/myweb2/new_page_180.htm
以上資料說明,要新石器時代,野生桃已被廣泛採集利用,成為氏族社會的一種食品來源。
中國商、周時期已有普通桃的原始種。主要文字記載如下:
1.《詩經》中有關桃的記載有5處。從出現的地域看,「何彼稿矣,華如桃、李」(見於《召南》,為周公姬爽的駐地鎬京,今西安以南的地域);「園有桃,其實之殷」(見於《魏風》,為今山西西南部商城等地);「投我以桃,報之以瓊瑤」(見於《上風》,為今河南北部漠縣、滑縣、復縣、濮陽、湯陰、新鄉及河北南部臨漳等地);「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桃之天天,有蒼其實」(見於《大雅》,為周王室統治中心王韶所在地,指今陝西中部、西安、戶縣、武功、歧山等地)。總的看來,《詩經》中桃的出現是在黃河流域中上游,與汝水以南、武漢以北的江漢合流地域。從記載「園中有桃」,「有薔(指果大小)其實」,可知當時開始已有人工栽植,且結實繁多。
2.《山海經》中桃的記載有6處。其中「不周之山…愛有佳果,其實如桃。」「邊春之山多…桃、李。」不周、邊春兩山即指昆侖山,位於今甘肅、新疆、青海之間,產桃的具體范圍還可縮小到西寧、酒泉、敦煌一帶。《東山經》中「吱山…其木多桃、李」。歧山位於今陝西歧山縣,在扶風、風翔中間。《中山經》中「靈山…其木多桃、李、杏」。靈山位於河南宜陽。
又「卑山…其上多桃、李」。卑山在今河南泌陽。可知《山海經》中的桃多出現在黃河中上游甘肅、青海、陝西、河南等地。桃水、桃山分別見於《西荒經))及《大荒北經》。《中山經》《中次六經》中有「誇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廣員三百里,其中多馬。」《尚書正義》卷十一中有「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可知桃林是大量野生桃集中生長的地方,亦是我國桃樹大面積原始林最早的歷史記載。
3.《夏小正》中記有「正月…梅、杏、拖桃則華…六月煮桃。」夏王朝的歷法以孟春為正月,今日農歷又稱夏歷。則桃應是公歷2—3月開花的山桃。從西漢載熙的傳釋至清邵晉涵的《爾雅·正義》等均認為「桃也者,拖桃也,拖桃也者,山桃也,煮以為豆實也」。現知山桃不可食。但宋。林洪《山家清供》中有「采山桃用米柑煮熟施置水中,去核,候飯涌同煮傾之,如今飯法稱之為蟠桃飯」。明·朱棣《救荒本草·桃部。救飢》內記載野生之桃葉、桃果勻可煮食,未熟之桃果還可以切片曬干「以為樓,收藏備用」。可推之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除了採食普通桃外,果小而木之山桃,味酸且有時有苦味之毛桃均在煮食之列,甚至特別利用其酸味作「濫桃」。
古代習慣將春季分為孟春、仲春、季春3部分,分別為夏歷正月、二月、三月。上述
《夏小正》中桃開花物候期的正月約為公歷2月。而《呂氏春秋》及《禮記·月令》中為「仲之月桃始華」,則在公歷3月。《逸周書·時訓解》中「驚蟄之日桃始華」。驚蟄約在公歷3月5日至6日。據張福春《中國農業物候圖》,今日黃河流域山桃盛花期為3月21日前後,而在較暖的長江流域山桃盛花期提早到3月1日前後。東漢張仲景(150—210年)在《神農本草經·下經。桃仁》中注釋為「…花三月三日采…」,山桃花期被推遲到公歷4月上旬才開花, 說明東漢時的氣溫較《夏小正》時為低。
4.《周禮·天官》中:「饋食之遵,其實棗、栗、桃…」。東漢成書的《禮記》中「桃諸 ,諸卵鹽」及「瓜、桃、李、梅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說明桃及干藏的桃作為食品至東漢時已有千年以上歷史。《禮記·內則》中「桃曰膽之」,對膽的解釋,唐·孔穎達認為「桃多毛,拭治去毛,令色青如膽也」。又釋「膽」為苦桃,「有苦如膽者去之」。可知當時的栽培桃多毛、色青,有的還帶苦味,尚處於馴化、改良的早期階段。從多毛、味苦的性狀看,顯然,還受其親本毛桃的影響較大。甜味桃的記載見於《韓非子·外儲》第三十三卷,「彌子暇有寵於衛君,食桃為甘,不盡其半唱君…」。推之河南淇縣、湯陰、新鄉、濮陽為當時甜味桃的一個產地。
5.桃的栽培記載,在《管子·地員篇》中最早論述栽培與土壤的關系。主張用好的土壤如「息土、位土與沃土」栽培桃樹。在《苟子·富國篇》中有「…今之土之生五穀也,人善治之則畝數盆(古代計量單位),然後瓜、桃、李、棗,一本數以盆鼓」。認為桃等果蔬栽培是僅次於糧食生產的一項富民措施。可見,桃在當時人民生活中已有相當地位。在《墨子》中包有多處關於桃的記載,墨子認為偷人犬泵比竊其桃李更為不義,這也側面反映了當時民間種植桃李如同養豬犬一樣普遍。此外,在《韓非子·外儲》第三十三卷十二及《呂氏春秋》還已有「子產治鄭,桃李之蔭於街者莫援也」。說明桃除了可食用外,在河南新鄭還有用於美化環境,作行道樹。
桃生產的興衰聯系著國運的興衰,國家興旺、人民安居樂業,桃樹就得以蓬勃發展。如20世紀30年代,地處中原的河南較為集中的桃產區有5個,即偃師桃區、寧陵桃區、汝南五里崗桃區、商水桃區、葉縣桃區,出產甚多。後因連年的戰爭,桃樹生產受到嚴重破壞,全省僅剩桃樹180萬株左右,栽培面積僅為4000hm2,曾經是歷史上重要產區的甘肅,全省亦僅有桃樹122.71萬株,年產鮮桃842.28萬kg。
20世紀50年代以來,桃的生產經歷了恢復、發展、停滯、再發展等各個階段,桃的栽培面積和年產鮮果量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與提高。1987年全國桃樹栽培面積已超過ll萬hm2。1990年迅速擴大到24萬hm:,年產鮮果60萬t以上,1996年栽培面積又增至28萬hm2,年產鮮果232.2萬t,年產值達46.44億元。隨著食品工業迅速發展和國際貿易的開拓,全國罐藏桃生產也快速發展,浙江、江蘇、遼寧、河南、四川等地已建成大規模的黃桃商品生產基地,而且有了自育的黃桃罐藏品種。1990年據全國罐藏桃協作單位統計,罐藏桃生產面積達5.3萬hm2,年生產罐頭1.44萬t, 獲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自古以來,桃因其花艷春色,果稱佳品,在中華大地廣為栽培。在中國古文化中,中國 的桃文化源遠流長,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桃是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
一、和平景象,人間樂園
在古時,桃樹的興衰,常聯系著國家的興衰。適逢太平盛世,百姓安居樂業,桃也得以很好發展。《尚書》記載:「周武王克商,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周武王凱旋而歸,坐定天下,便公布了一項偃武修文的重大措施。這是一幅和平景象,不用別的花作陪襯,只用桃花,足見桃花和西洋的橄欖枝具有同樣的意義。
桃生長旺盛,花色艷麗,結果早而多,亦象徵著家庭人丁興旺、祥和與幸福。在《周南·桃夭》中,就有以桃起興的著名賀婚詩: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其茨其實。之子於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
詩詞大意:桃樹茂盛,花紅似火,果實累累,綠葉成蔭。預示出嫁的姑娘,也會像桃樹那樣,給家庭帶來興旺、幸福與吉祥。
到了東晉末年,陶淵明更巧妙地構思出一片世外桃源的景象。「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在陶淵明的筆下,桃又變為世外樂土的標志。
二、人才、人品的象徵
古人在用植物比喻人才時,較著名的有屈原的《橘頌》。橘為常綠喬木,經冬不凋,結果多,味香甜,用它比喻人才十分貼切。但在《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與《韓詩外傳》中講的故事,趙簡子把橘柚改為桃李,把枳棘改為蒺藜並非偶然。子質在魏國當官犯罪,逃到趙簡子門下,對趙說:「我以後不再推薦人才了。魏國朝堂和守邊的官吏;有一半是我推薦的,當我處境危難時,他們不但不助我,反而落井下石。」趙說:「夫春樹桃李者,夏得蔭其下,秋得其實;春樹蒺藜者,夏不可采其葉,秋得其刺。今子所樹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擇而後種焉。」這是把桃李比喻人才、人品的最早記載。桃比橘分布廣,以桃比喻人才、人品自然比橘更為人們理解認同。
至於桃、李並稱同喻,《詩經》中就有「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的詩句。在漢代,還常把兩者比喻成互愛互助的兄弟。「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嚙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漢,樂府詩《雞鳴》)。桃李本為同屬植物,比喻非常生動。此後,在古籍中古人用植物比喻人才、人品時,多鍾情於桃、李了。如「桃李滿天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盈門」等成語,一直沿用至今。
三、果中佳品,吉祥長壽
把桃視為百果之冠,在春秋時代已有記載。據《晏子春秋·諫下二》載,春秋齊景公身邊有三個勇士,都恃功而驕,齊相晏子勸景公除去三人,設計讓景公送去兩個桃子,要他們論功大小取桃,三人互不相讓,結果都棄桃自殺。國君能用兩只桃子當獎品,使三個勇士為桃而死,也反映在春秋時代,桃子已被人們看成果中佳品。嗣後,神話不斷渲染發展。宋王錘在《雲仙雜記》里首先把「王母桃」稱為蟠桃。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又設想出天上有蟠桃園。到了吳承恩寫《西遊記》時,又引出大鬧天宮:孫悟空監守自盜,偷食仙桃的故事,使王母娘娘群仙招待會也無法進行。人吃仙桃能長壽、成仙,於是桃子逐漸變成了長壽的象徵。桃的生長受生態環境的影響,有季節性,而人的生辰並非都在桃成熟季節,於是用麵粉、糯米粉、甚至奶油蛋糕製成的壽桃就被發明出來。手捧壽桃的老壽星賀卡、年畫年年印製,經久不衰。一個觀念,一種習俗,一旦形成,其習慣作用是何等強固。
四、艷外之艷,花中之花
桃花的喻意在古籍中極為豐富多彩。它不像梅花象徵堅貞,蘭花象徵高雅,牡丹象徵華貴,荷花象徵高潔,菊花象徵傲骨,都較單一。桃花可就不同了,它既是春光春色的象徵,又是女性艷麗、青春的同義語。桃花開放是在仲春時節,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桃花一開,眾多的花也隨著開放,頓時大地萬紫干紅。所以許多詩人便斷言:「占斷春光是此花」「無桃不成春」「惟桃舉蕾急春迎」「桃花落盡春歸去」等等。
唐·大詩人皮日休的《桃花賦》更是把桃花稱作「艷外之艷,花中之花」,並用許多古代美女比喻,這是任何名花都不曾有過的。「艷如桃花」「桃花面」「人面桃花相映紅」等等,都是古人贊譽美人的詩詞。
正由於桃花在歷史上一直有著美好的喻意,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才編了一段「桃園結義」的故事。許多詩人,亦借桃吟詩: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李白「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杜甫「桃花一族開無主,可愛深紅映淺紅」「三月桃花水,江流復舊痕」,蘇拭「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等等。這些詩句不僅用桃花贊美了萬物復甦的春天,也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相對生活的熾熱之情。
桃花盛開時候,多為清明時節雨紛紛,一場春風,花飛滿天,一夜春雨,紅落遍地。落花這本是植物生長的自然現象,花受精後,花瓣必然要掉落,這並非桃花如此,其他花也一樣。或許是古人對桃的偏愛,卻由此聯想到韶光易逝,春光短暫。「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李賀詩)。桃花既然是美女的重要喻體,就很容易聯想到紅顏薄命,青春易逝,又成了感嘆薄命美女的現成比喻。其中最典型的要算春秋時息夫人的故事了。息夫人出嫁,途經蔡國,姐夫蔡哀侯調戲遭拒,惱羞成怒,便去鼓動貪色楚文王滅掉息國,奪佔了息夫人。息哀嘆不幸,在楚宮三年不言,鬱郁而死。後世人憐惜息夫人,為她立廟,並種了桃樹,稱她為桃花夫人,廟也命名為桃花夫人廟。
至於古代用桃表示某一地名或某一植物,在中國大地亦甚普遍。如以桃花命名地名的就有湖北的仙桃,湖南的桃花源,蘇州的桃花塢,黃山的桃花峰,五台山的桃花洞和台灣、福建的桃園、桃源;以桃命果的也有「櫻桃」「陽桃」「核桃」「獼猴桃」等。
在上海、北京、成都、蘭州等許多城市,當那桃花盛開的時候,還年年舉辦盛大的桃花節,招徠賞花遊客,已成為現代都市農業的一大景觀。
可見,桃文化與其他中華文化一樣,雖歷經千載,卻依舊青春常在,生機勃勃,並以其艷麗秀姿,裝點著中華大地。
❺ 美麗動人的桃文化
1.③桃花是春天的象徵④桃花是美的化身⑤桃木是驅邪納吉的靈物⑥桃象徵健康長壽
2.時間順序 3.第⑥段,該段主要說明桃是健康長壽的象徵。
4.本文在具體說明「桃文化」時大量引用古詩文,如開頭引用古詩引出了說明對象,第③⑤段引用古詩分別說明桃是春天的象徵、桃是驅邪納吉的靈物。大量引用古詩文,一方面說明桃、桃花深受人們的喜愛,與中國傳統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被美化、神化了;另一方面使文章文采飛揚,生動活潑。
5.示例:(1)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志趣高潔,潔身自好等 (2)竹: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不畏嚴寒,堅強挺拔,卓爾不凡等(3)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不畏嚴寒,獨步早春,斗雪凌霜,錚錚鐵骨、浩然正氣等。
❻ 被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緻之製作的蛋殼黑陶杯 他是哪個文明古國的見證
山東博物館所藏蛋殼黑陶杯,是龍山文化蛋殼黑陶器的典型代表。蛋殼黑陶杯,1960年出土於山東濰坊姚官莊遺址。陶杯口徑11.2厘米,通高17.5厘米。器壁薄如蛋殼,由杯身和器柄座兩部分組成。整個陶杯體態輕盈,陶色純黑有光澤,紋飾樸素無華,僅僅是器柄底座裝飾有多層凹凸線條,代表了當時制陶工藝的最高水平。
蛋殼黑陶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文化遺址,以「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掂之飄忽若無,敲擊錚錚有聲」,被世界各國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緻之製作」。
1928年,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章丘縣龍山鎮平陵城附近的斷崖上,發現了數片漆黑、光亮、有的甚至薄如蛋殼的陶片,經考證,這些陶片竟是4500年前的先民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這一發現立即轟動了世界,揭開了考古史上劃時代的一頁。其中,蛋殼黑陶器是山東龍山文化特有的標志性陶器,也是我國古代制陶藝術的巔峰之作。直到上世紀60年代,山東濰坊姚官莊遺址出土了一批蛋殼陶,才使人們對蛋殼陶的真面目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
龍山文化黑陶器不以裝飾取勝,而是以造型見長。黑、薄、光、紐為黑陶的四大特點。黑陶的造型千姿百態,以復雜造型為主,簡單者較少,但都端莊優美,質感細膩潤澤,光澤沉著典雅,具有一種如珍珠般的柔雅沉靜之美,欣賞價值極高。常見器型有碗、盆、罐、瓮、豆、單耳杯和鼎等。
黑陶工藝精美,造型典雅生動,甚至還能像蛋殼一樣薄,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創造出這等連現代文明都無法企及的業績的呢?更令人迷惑不解的是,這種高超的制陶工藝又為何神秘失蹤了長達四千多年呢?這是史學界的不解之謎,更是考古界和人類文明史上的千古之謎。
經研究表明,我們的先人早在4600年前就已經掌握了先進的封窯滲炭技術,讓彌漫在窯中的濃煙通過科學的「熏煙滲碳」技術,將煙中的碳粒滲入了坯體而呈黑色。龍山文化製作蛋殼黑陶的製作過程十分復雜,使用的陶泥是經過反復淘洗的細泥,陶胎內不見任何雜質,其質地細密,幾乎沒有滲水率。陶泥做好後,經過拉坯、陰干、磨光、雕刻,干透後,再經木炭燒制、出窯雕刻等十幾道工序,最終才能燒製成一件黑陶。尤其是蛋殼陶杯,杯壁厚度均勻,最薄處僅為0.2~0.3毫米。胎體表面經長時間打磨,使石英雲母、絹雲母等反光物質的顆粒順著一個方向排列,對光線的反射由漫反射改為平行反射,使得器表熠熠發光。即使是現代化工藝發達的今天,研究人員模仿燒制如此輕薄的陶器也是相當困難。
龍山文化時期蛋殼黑陶杯,多出自較大型的墓葬。在墓中也往往是單獨擺放,不與其他的隨葬物品混雜,可見其地位顯要。蛋殼黑陶杯的造型一般都是頭重腳輕,器壁超薄易碎。因此推斷這類器物不可能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品,應是龍山文化時期富貴人家享用的隨葬禮器,極可能是一種顯示尊貴身份的禮器,那就意味著當時社會已產生階級分化而即將告別原始的蒙昧。
可以說,蛋殼黑陶杯的出現,即已掀開文明的曙光。由於其應用范圍大多為禮器,很少用於日用器皿,所以產量較少,因此而彌足珍貴。
❼ 山東臨沂土特產。
★ 八寶豆豉
八寶豆豉簡稱豆豉,是臨沂特產之一,迄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因用大黑豆、茄子、鮮姜、杏仁、花椒、紫茄葉、香油和白酒八種原料發酵而成,故稱「八寶」。以其營養豐富、醇厚清香、去膩爽口、食用方便的特色成為享譽中外的臨沂地方名吃之一。
豆豉製作歷史悠久,明代《本草綱目》谷部中即有記載:「豆豉,諸大豆皆可為之,以黑豆者可入葯。有淡豉、咸豉,治病多用淡豉汁及咸者,當隨方法」。
關於豆豉的由來,相傳在道光年間,山東沂州府的垛庄(今在蒙陰縣境內)有位老媽媽,智慧過人。她用大黑豆、茄子、香油作主要原料,腌制出的醬菜,非常美味可口,取名曰豆豉。垛庄的一位醬園師傅彭三又從她手中學到了製作豆豉的技藝。後來,臨沂城內的「惟一齋」醬園慕名將彭師傅聘請到該園製作豆豉。『惟一齋「醬園收集了各地製作豆豉的名師技藝和配方,並在實踐中不斷加以研究改進,終於研製成獨具一格的臨沂風味豆豉。
臨沂八寶豆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谷氨酸、賴氨酸、天門冬蒜等營養成分,具有溫中健脾、益氣補腎、滋補潤燥、舒筋活絡等保健功能。
改革開放以來,臨沂惟一齋醬園,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由於群眾歡迎而供不應求,成為當今的緊俏商品之一。
在臨沂各大商場有售。
★ 蘭陵美酒
蒼山縣西南部的蘭陵鎮生產的蘭陵美酒,歷史悠久,譽滿華夏。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及一些古典戲曲中,都提到了它。遠在唐朝蘭陵酒就遠銷至長安、江寧、錢塘等名城。當時著名詩人李白在《客中行》作了以下的贊頌:「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是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蘭陵美酒具有天然形成的琥珀色澤,晶瑩透明,醇厚可口,回味悠長。可陳色、香、味三美。
蘭陵美酒於1915年在太平洋、谷氨酸、丙氨酸等十七種人之生命必須的氨基酸,常飲具有養血補腎、益壽強身之功能。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牌獎,使其馳名中外。周總理在日內瓦國際會議期間舉行的招待會上,用蘭陵美酒酬賓,並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在史冊上為蒼山縣蘭陵鎮的釀酒業記載了光輝的一頁。
蘭陵美酒廠繼承了傳統的釀造工藝,又不斷地加以改進。現共生產蘭陵美酒、蘭陵特曲、蘭陵大麴、蘭陵鬱金香等十幾個品種的飲料酒,遠銷全國十幾個省市,有的產品暢銷國外。
★ 王甜梨
王甜梨是臨沂傳統民間名吃,1766年由今臨沂市書院街孔廟前5號王家獨創,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現在的王甜梨採用平邑縣天寶黃香梨、溫州冰糖、四川峨眉山貝母、香白芷、桂花醬、大棗、沂蒙紅豆等多種原料,繼承祖傳秘方,結合現代科學配方,精心製作而成。梨為金黃色,湯為紫黑色,入口即化。特點是清香適口、營養豐富、風味獨特,具有清痰祛火、潤肺止咳的功能。王甜梨既是葯膳食品,又是風味小吃。
★ 沂南苗蛋
沂南苗蛋為臨沂土特產之一,因產於沂南縣辛集鄉苗家曲村,故名。該村所產鴨蛋皮淡綠、清爽,白清嫩,蛋黃紅潤,起形沙瓤,割開蛋皮淌油,吃起來清香可口;且夏天不招蚊蠅。歷史上有「湯蟹、苗蛋、莒州大蒜」之說。
傳說明朝正德年間,武宗皇帝出巡路過此地,品嘗苗蛋後贊不絕口。清朝乾隆皇帝三下江南,第一次路過莒縣,為吃苗蛋,專程到苗家曲村,並下聖旨:「興苗曲在,不興苗曲壞」,要苗家曲村每年向北京進貢苗蛋1000個。從此苗蛋遠近聞名。
1990年在北京召開的第十一屆亞運會上,苗蛋成為各國運動員的一道菜,為中外人士所喜愛。
現苗家曲村每年大約生產苗蛋20萬斤,仍供不應求。
價格為6.50元/500克,購買地點主要在沂南縣。
★ 蒙山全蠍
沂蒙全蠍是貴重特產動物葯材之一,全蠍入葯始見於《蜀本草》,已有1100年歷史。
全蠍沂蒙山區各縣均有分布,因主產於沂源、蒙陰等縣,故又稱「蒙山全蠍」。由於蒙山北部氣候條件和環境條件非常適宜於山蠍的繁殖生長,故全蠍資源極為豐富,蘊藏量在2.55萬斤以上。蒙山全蠍不僅產量高,而且個大膘肥,其明顯特徵即2鉗8 足 (其他地區為2鉗8足),色微紅、葯用好,實數全蠍之上乘產品。
全蠍主含蠍毒素,尚含甜菜鹼、三甲胺、牛黃酸、卵磷脂等成分,性平,味甘辛,為醫治諸風要葯,具有熄風鎮痙、祛風攻毒之功能。
蒙陰縣酒廠採用「穀雨」前後捕捉的蒙山優質全蠍,佐以各種中草葯,以優質白酒配製而成的「蒙山牌」全蠍酒,色澤金黃透明,葯香酒香協調爽口,口味純正,微帶甘甜,具有穿筋透骨、逐濕、祛風、止痛、通絡、解毒等功效。1988年獲中國優質保健品金鶴獎、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銀獎。
近年來,全蠍又成為美味佳餚,用之下酒,酥香醇厚。
烘乾的蒙山全蠍的價格一般是350-400元/500克,在臨沂市的各商店有售。
★ 沂蒙茶
沂蒙茶屬山茶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臨沂市的山茶歷史悠久,《蒙陰縣志》、《重修莒志》都有記載。明朝兵部尚書王越任山東按察使期間,曾作詩《詠蒙山茶》,以「冰綃碎剪春先葉,石髓香粘絕品花」;「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高度贊賞了蒙山茶的色澤、品質和清香。沂蒙茶具有葉片肥厚、肉質優良、滋味醇、香氣濃、耐沖泡等特點。據測定,其主要成分高於南方茶葉。由於沂蒙茶品質好,在國外深受歡迎。1983年朝鮮民主共和國首相金日成懷提議引種。1987年,朝鮮還專門派了茶葉考察團到沂蒙茶區進行了實地考察。
在臨沂市的各商店有售。
★ 沂蒙山楂
臨沂市栽培山楂,已有250年的歷史。《平邑縣志》有「圖經本草,又名堂球,子其小者俗稱山楂」的記載。臨沂市山楂資源豐富,主產於平邑、費縣、沂南等地。其中平邑是山東著名的山楂產地。其中主要品種大棉球、大金星等被譽為沂蒙大山楂。據食品科研部分析,沂蒙山區山楂營養成分豐富,其中鈣含量占各種果品中的第一位;丙種維生素的含量比蘋果多17倍以上,號稱「北方珍品」。沂水縣崔家峪鄉上龍口村有一株百年樹齡的山楂樹,樹高6.63米,樹冠佔地109平方米,被稱為「山楂王」。
在臨沂市的各商店、攤點有售。
★ 沂蒙蘋果
沂蒙山區是北方「落葉果樹王國」的適宜區。海拔高,光照足,溫差大,土質好,非常適宜蘋果生長。沂蒙山區的蘋果,色澤鮮艷,糖度高,香味濃,硬度大,香甜可口,深受消費者的歡迎。其中蒙陰縣的秀水、玫瑰紅、錦麗、金帥蘋果;莒南縣文疃的金帥、果光、富士、新紅星蘋果;沂水縣的金帥、新紅星蘋果被評為優質蘋果。沂蒙蘋果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並有少量出口外銷。臨沂地區蘋果生產發展較快,受到了農牧漁業部、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的贊譽。
在臨沂市的各乾果市場、攤點有售。
★ 天寶黃梨
天寶山黃梨,是山東名特產水果之一,主產於平邑縣天寶山區,已有300多年的栽培歷史。 主要特點是綜合性狀優良,豐產、耐儲、抗性強,肉質細嫩,汁多味甜,營養價值高。其花、葉、樹皮、果實可入葯,以「美味易服之佳品,療效優質之良葯」著稱。
天寶山黃梨共有6個主栽品種:子母梨、柿梨、油棉梨、墜子梨、池梨。其中子母梨是天寶山黃梨的主要代表品種,它是由野生變異而來,果柄處有一顯著突起,形狀別致美觀,主要分布在天寶山的兩條山峪里。該地山高谷深,日照時間較短,適於子母梨較耐陰的生長習性。子母梨一般定植三四年開始結果,盛果期可持續60—80年。
價格一般在2元/500克。在臨沂市的各乾果批發市場、零售攤點有售。
★ 蒼山大蒜
蒼山大蒜,亦稱葫或葫蒜。據東漢崔實著《東觀漢記》載:「李恂,為兗州刺史,所種小麥、葫蒜,悉付從事,無所留」。由此知之,那時大蒜便在山東安家落戶。
據山東省醫學院科研所對山東省胃癌低發區的現場調查,發現倉山縣是長江以北10萬人口以上的縣中胃癌死亡率最抵的縣。
倉山大蒜的成分優於他地大蒜成分的原因在於:倉山蒜區的土壤含較高的有機質,氮磷鉀偏高;蒜區的井水多為偏鹼水井,部分井水近似一級肥水;倉山大蒜在品質上除了具有香、辣、粘、濃、美味等特點外,其17中氨基酸含量均高於外地大蒜。
倉山大蒜外貿出口已有20多年歷史,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在臨沂市各蔬菜批發市場、零售攤點有售。
★ 平邑金銀花
金銀花,又名忍冬花、雙花、二寶花、鷺鶿花等,是一種多年生藤本灌木,常用中葯材之一。《神農本草經》把其列為上品,《本草綱目》稱道他可以「久服輕身,長年益壽」。
金銀花單對或雙對相向而生,初開白色,兩、三天後變成黃色,白黃相映,故名金銀花。
平邑縣的野生金銀花起源遇哪個朝代.,無文字記錄。據縣志記載:「花有黃白,從前間有之,不過采以代茶。至嘉慶初,商旅販往他處,輒獲厚利。不數年,山角水湄栽植幾遍」。目前,全縣26 個鄉鎮,1060個村莊,處處都有金銀花。縱然是風雪隆冬,到處可見青藤纏繞,生機盎然。一到春天,金銀花間銀蕊,含苞待放,四處飄香。
平邑金銀花不僅具有花蕾肥大、色澤純正、味道清香等特點,而且有效成分含量高。花含黃酮、肌醇、皂甙、綠原酸、木鱉甙、忍冬黃素等成分,莖含黃酮、肌醇、皂甙、純纖維素、綠原酸等成分,具有清熱解毒、消炎祛風、明目養神、降低血壓、減肥健體、助於消化、增強食慾等功能。其主要成分綠原酸在臨床上有很好的抗菌消炎的作用。平邑金銀花綠原酸含量達5.87%,居全國之冠。
平邑縣現有4500萬成齡花墩,年產量350萬斤,產量居全國之首,被譽為「金銀花之鄉」。
平邑金銀花茶,聞之氣味芬芳,飲之心清肺爽,且能防暑降溫,明目增智,常飲可延年益壽。平邑縣開發了金銀花飲料、金銀花珍、金銀花系產品,並將金銀花加工成茶葉、花露、牙膏、葯物香煙等,遠銷海內外。
價格一般是45元/500克,在臨沂市各商店、葯材批發市場,攤點有售。
★ 郯城銀杏
郯城縣以「銀杏之鄉」聞名於世 ,是全國著名的銀杏集中產區,銀杏栽培歷史悠久。 郯城銀杏俗名白果,落葉喬木,素有「活化石」之稱,為我國特有的珍稀樹種。銀杏全身是寶。種子為乾果,既是高級食品又是珍貴的中葯材,含澱粉、粗蛋白、粗脂肪、蔗糖、還原糖、核蛋白、粗纖維、礦物質等,具有溫肺、益氣、定喘、降痰、消毒等功效。銀杏外種皮含白果酸、白果醇等成分,銀杏葉含黃酮類成分,被廣泛應用於臨床。
銀杏樹生長緩慢,傳統的栽培方法需要40年才進入盛果期,故又有「公孫樹」的別名,意即爺爺栽樹,孫子得益。
全縣百年以上的大樹有2800餘株。新村鄉官竹寺旁現存一株古銀杏,高達35米,胸徑2米有餘,覆蔭近畝許,相傳為唐時所栽,距今已有千餘年。清乾隆《郯城縣志》將其列為重要特產,載入「果之屬」。
銀杏產區幾乎家家栽銀杏,戶戶有白果,近年來,全縣育苗200畝,新栽銀杏10萬株,新造銀杏林2000畝,形成萬畝銀杏園,成為一大景觀,年產銀杏幾百萬斤,遠銷海內外。
價格一般在45元/500克(烘乾的),28元/500克(新鮮的)。在臨沂、郯城等地商店、攤點有售。
▲ 徐公硯
徐公硯是魯硯中的重要品種。早在唐宋時期即負盛名。唐代顏真卿、柳公權,宋代歐陽修、蘇軾、米芾等名人,在其有關著述中都曾作過介紹和品評,而且評價甚高。 徐公硯之石產於沂南縣青駱鎮徐公店村,是該鎮獨有的礦產資源,屬玄武層,儲量豐富。其石質堅硬,密度極高。叩之清脆,其聲如磬,下墨如挫,發墨如油,色澤鮮潤,且不損毫,堪稱硯石材中之上品。
在臨沂、沂南各文物店有售。
▲ 金星硯
金星硯是歷史名硯,譽稱魯硯之光,可與端硯相媲美。金星石產於費縣劉庄鄉岐山東坡。臨沂是東晉大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的故里,傳說王羲之偶得此石,愛不釋手,磨製成硯,視為珍寶,故後人又稱該石為羲之石,該硯為羲之硯。
金星硯是以金星石為材料,磨製雕刻而成的。該石細膩耐磨,製成的硯著手生潤,滴水不幹,寒不結冰,磨墨無聲,發墨如油,澀而不損筆,即使在酷暑炎熱中墨汁也不易乾涸,三九嚴寒下也運筆自如。所以,自古以來稱金星石是制硯良材。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琅琊人,今臨沂費縣)視家鄉產的金星硯為文房瑰寶。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曾在其信札中贊美金星石曰:「石墨如漆,溫潤如玉,金星遍布,有大如豆者,細微發墨,叩之有聲,制硯上品也」。
在臨沂、費縣、沂南縣等地的文物店有售。
▲ 黑陶、蛋殼陶
蛋殼陶是龍山文化黑陶中的精品。它器壁極薄,器型規整,器物光亮漆黑,造型多樣,是古陶中的瑰寶。
臨沂市是龍山文化重要的發源地之一。1973年,在臨沂市河東區大范庄發掘的龍山文化遺址,得到數百件工藝精良、光亮漆黑的黑陶,其中蛋殼陶製品達40多件。從而證明,臨沂市在龍山文化時期,黑陶的製造技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燒制時,用刃口鋒利的刮刀,邊旋轉邊刮修坯泥,當器壁達到極薄時,再用磨光石反復壓磨,從而獲得器型規整、表面光亮、器壁極薄、有纖細劃紋和鏤孔的蛋殼陶精品。這種成型技藝費工費時,且要耐心細致,稍有疏忽,將前功盡棄。因此,精美華貴的蛋殼陶,的確是經難度極高的成型階段,精工細雕而成的。
為更好地發掘和繼承我國古代文化的珍貴醫文化黑陶、蛋殼陶的仿古製品,填補了山東省古陶研製的空白。仿製品表面光滑漆黑,胎質密實堅硬,器壁薄如蛋殼,造型別致精美。這種仿製品,為考古研究、旅遊展銷及外貿出口,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在臨沂市博藝齋等文物店有售。
▲ 琅琊草編
郯城琅琊編織品,是我省名牌出口工藝品。它造型美觀,工藝精巧,款式新穎,色澤光潔如銀,又具有輕便涼爽、經濟實用的特點,一向暢銷國際市場,是郯城的重要出口創匯產品。
琅琊草帽編織技術的改革,是工藝上的一大創新,一是跨出了傳統的編織技術,創造了新工藝,不僅使產品別開生面,並為不斷革新打下了基礎;二是由單一帽型發展為平頂、圓頂和時式坤帽等多種型號;三是改單一為多種編織型;四是產品達到了精美、輕便、耐用、不變型的優點。工藝精巧的一頂「單草單編法」草帽,只有5錢重(16兩秤),被譽為「環球所罕見」。近年來,在繼承民間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發展新編法、新產品、新工藝。由民間的單、雙草編法,發展到單雙草合編、草繩混編等新工藝。新創造了布紋花、菱花、席紋花、窗花、鷹爪花、通風眼等多種花樣。在編發上由過去的二梢起頭,梢替草,改為根起頭,亂替草。並採用了「水洗、黃熏、保險粉處理」草帽成型的新工藝,增強了琅琊草製品的韌性和拉力,使產品花樣翻新,色澤純正,輕便柔軟,牢固耐用。它不僅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又是一種精美的工藝品。
在臨沂市、郯城等地商店有售。
▲ 沂蒙香荷包
沂蒙香荷包,是我國民間一種喜聞樂見、流傳甚廣、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民間工藝品。據傳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沂蒙香荷包,是流傳於魯東南地區民間的一種香荷包,具有沂蒙地方風格。
沂蒙香荷包,是用各種布的下腳料和花線縫制,選料精細,極有特色,多是以沂蒙人所喜歡的傳統色彩大紅、大綠、粉紅、黑等4種 顏色為基調,以其他色彩來點綴,加之巧妙的藝術構思、精湛的刺綉技術,形成一件件絢麗多彩、風格迥異、寓意不同的藝術品。以花樣多、色彩鮮艷、鄉土味濃惹人喜愛,令人贊口不絕。常見的花色品種有:「龍鳳呈祥」、「蓮生貴子」、「五福拜壽」、「八仙過海」、「歲歲平安」等,以及用雞、鵝、牛、羊、豬、狗、兔和瓜、果等動植物為象徵。荷包大者如巴掌、小者如花生米,裡面往往裝有香附子、黑豆、雄黃、艾葉、硃砂、陳香等。根據花絲品種可分為三個系列,即實用類、吉祥類(帶有一定迷信色彩)、觀賞類。
實用類香荷包,據推理和考究,以及用其他民族的風俗來引證,最早興起的應該是這類香荷包。它雖有藝術性,但以實用性為主。有一種叫「針扎」的香荷包,分內外兩層,可上下活動,裡面可藏針放線,姑娘媳婦們可以常常戴在身邊,可隨時縫縫補補,刺花綉鞋,十分方便。還有一種「葯包」。荷包內放有一些中草葯,出門在外,放在身上,萬一發生什麼傷病,以備急用。
吉祥類香荷包,是過去人們喜愛的一種裝飾品,過去曾大量體現在民間香荷包中,佳節喜慶之日常常不難看到。比如男女結婚新房之內床帳和門簾兩側以及箱櫃上,常掛著和擺放著這種香荷包。最為常見的有:「蓮生貴子」、「葫蘆萬代」、「龍鳳雙喜」、「麒麟送子」、「獅子滾綉球」等。這類香荷包一般都是新娘在出嫁之前,在其娘家用幾年時間縫制的。
觀賞類香荷包。就是以觀賞為主,這類香荷包花色品種最多。常可見的有:「王母升天」、「玉兔搗葯」、「姜太公釣魚」、「十二生肖相」以及在農村常見的家禽、花卉等各種動植物為形縫制的香荷包。在觀賞中給人一種吉祥、平安的心理安慰,滿足人們盼望能獲得福壽財寶、陞官發財、享受人間幸福的潛在意識。同時,還可看到民間藝人用「轉喻」、「諧音」或神話中的人物形象來傳情達意,達到了吉祥消災之目的,滿足了人們生活的希求和美的裝飾效果。
沂蒙香荷包,植根於沂蒙文化的厚土,再現了沂蒙人的風土人情,它的藝術風格古樸、典雅、自然,把沂蒙山區淳樸敦厚的民風和多姿多彩的風俗,以及豐厚的傳統文化積淀,通過這小小的藝術窗口,再現給人們。
在臨沂市、平邑、蒙陰、費縣、沂南、郯城等地商店、攤點有售。
▲ 沂蒙剪紙
沂蒙剪紙是具有雙重價值的工藝品,各鄉鎮較大的集市都有剪紙出售。千姿百態,爭相鬥妍的枕頭花、鞋花、帽花以及供戀人們選購的鞋墊花,應有盡有。每當新春佳節,城鎮鄉村家家戶戶不僅貼有春聯,在門楣下還垂掛著一排排五彩繽紛的門箋。它迎風飄舞,火爆興旺,和春聯、門畫交相輝映,與冰天雪地、色彩單調的自然環境形成強烈對比,給節日的新春增添了喜氣洋洋的熱鬧氣氛。
門箋,俗稱「過門錢」、「門吊子」、「花紙」。它有著悠久的民族傳統和濃郁的地方特色,在我省集中流行於臨沂、濰坊、棗庄等地市。其形狀如小幡,紋飾如人勝。古代有用幡勝表達人們意願的風俗,最初見於《後漢書·禮儀志》。到了南宋,開始把幡勝「元旦(即春節)懸於門首,為新歲吉兆。」清初,「除夕貼掛錢」,已與現在流行的門箋相似。
門箋,主要在春節時張貼,其他地區也有在婚慶時張貼的。各地張貼的張數和大小也不盡相同。一般是一門5張,每張一色。其順序為「頭紅、二綠、三黃、四水(紅)、五藍(或紫)」。結構為黃金律似的長方形,由膛子(中心花紋)、邊框(上、左、右)和穗子(俗稱牙子)三部分組成。
門箋的膛子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膛子由花卉、鳥、龍、鳳、鹿等紋樣組成;第二類,膛子由圖案襯托著吉祥的文字組成。如「萬象(春)更新」、「歡度(福)新春」、「吉慶(福)有餘」等。
由於門箋懸掛門楣下,要承受一定牽拉,因此膛子和邊框、穗子之間必須像網路一樣緊密相連。再加上構思巧妙,銜接自然,就使得門箋形成了一種富有線條韻律裝飾特點的藝術風格。
在臨沂市的各縣區集貿市場、攤點有售。
▲ 沂蒙民間玩具
沂蒙民間玩具多以木、紙、布、泥土等為原料製成,以蒼山縣小郭村生產的泥玩具水平為代表。小郭村的泥玩具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有些恰似出土的唐俑。就是這些不起眼的泥巴,經過民間藝人靈巧的雙手就變成了各式各樣的飛禽走獸、戲曲人物、吉祥的壽桃和令人喜愛的胖娃娃。臨沂的泥玩具,外部造型完整統一,誇張而又逼真,簡潔而不粗俗。其功夫主要放在彩繪上。彩繪和在泥模的外型上先塗以白粉作底子,再根據需要塗以膠水調出的大紅、桃紅、翠綠、黃、紫等品色顏料,最後用墨來「提神」。色彩艷麗,對比活潑,給人以熱烈明快之感,充分體現了我國彩繪藝術的特點。泥玩具的底部和背後大都露出泥土的本質,乍看似不經意,其實頗具匠心。泥玩具的背後或底部還大都裝有蘆哨,輕輕一吹就發出「嗚嗚」的音響,深受兒童們的歡迎。
在臨沂市的各縣區集貿市場、攤點有售。
▲ 沂蒙印花布
沂蒙印花布的印花工藝,分藍印和彩印,以藍印流傳最為廣泛。藍印花布是用防染方法印製而成的。印花板過去採用油紙刻制,現大多改為塑料板。印染時,把豆漿、石灰、蛋清等混合成為塗料,透過印板刷在布上,曬干後再用靛藍進行煮染即成。靛藍是從藍草植物中提取的,物理性能穩定,色澤素雅,經久耐看。靛藍染出的布呈藍底白花,古樸素雅,富有濃郁的鄉土風味。這類染坊較多,幾乎遍及各鄉鎮,印染品各式紋樣達數百種。民間藍印花布的圖案構成既具有一般圖案結構程式,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它多以圓點、短線和小塊面組成,最為常見的是以7個小圓點組成圖案,群眾稱它為「貓蹄花」。民間印花布的形式簡潔、明快、渾厚,富有裝飾趣味,有些酷似漢代畫像石。印花布的題材多以梅、蘭、竹、菊、牡丹、龍、鳳、鳥、走獸等為主,並帶有明顯的諧音和美好的寓意。像「富貴盤長」、「福壽雙全」、「喜鵲鬧梅」、「連(蓮)年有餘(魚)」等,用來象徵吉慶、平安和幸福。印花布的用途很廣,它既有較普遍的使用價值,又有一定的審美裝飾價值,至今仍受到不少群眾的喜愛。
▲ 刺綉製品
刺綉製品的刺綉工藝有絲綉、挑花、割花等形式。在枕頭頂、鞋面、鞋墊、兒童帽、小兜兜等服裝物品上,用五色絲線刺綉的各種圖案,表現的形與色,想像與變形,玲瓏剔透,富有韻味,充分顯示了農家女描龍綉鳳、心靈手巧的本領。傳統製品有鴛鴦戲水的枕頭頂、手綉五彩荷包、老虎頭形兒童帽等,特別是那饒有風趣的虎頭鞋,更是別具一格。舊時,幼兒周歲或生日,父母總要(或請人)替自己的孩子做雙鞋,鞋頭綉上一隻虎頭,俗稱「虎頭鞋」。虎為「百獸之王」,民間有穿虎頭鞋壯膽、避邪的習俗,又有祝願孩兒長命百歲的說法。虎頭鞋非但做得考究,而「虎頭」也是想像多變:有紅絲線綉的「龍頭」,綠絲線綉的「鳳頭」,黑絲線綉的「貓頭」,還有「獅子頭」等。造型優美而生動,雖經變形誇張,卻很逼真,色彩艷而不俗,綉圖清秀而有鄉土風味。
而鞋墊、座墊等物品多為棉線割花綉法,圖案有荷花、佛手、菊花、桃花等。這種鞋墊穿著松軟舒適,而又不竄不卷。農村女孩十幾歲就學綉鞋墊,十七八歲的大姑娘個個拿手,常用來作為相愛的定情之物。擁軍支前,姑娘們多綉上一顆紅心,贈給前線的子弟兵戰士。姑娘出嫁前要給未來的丈夫綉鞋墊,作為嫁妝,以展示新娘的女紅手工之巧。
在臨沂市各縣區集貿市場、攤點有售。
❽ 《黑陶蛋殼杯》是屬於龍山文化,它出土於
黑陶蛋殼杯:山東省日照市東海峪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現藏山東省博物館。
❾ 一種端午節的習俗,在蛋殼上畫漂亮的花紋叫什麼
【端午節的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葯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類似還有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