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保護身邊的傳統藝術
一、應該將保護傳統藝術和文化創新結合起來,使古老的藝術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有關事情以剪紙藝術為例詳解如下:
第一,把對全國重要剪紙產地的深入普查進行到底,調動專業隊伍,運用現代手段,通過田野作業,對那些有代表性地域傳統剪紙的人文背景、歷史演變、藝術作品、藝術特徵、思想內容、工具材料、使用方法、民俗內涵、傳承情況等進行全方位的、立體的、動態的記錄。出版圖書,建立各個不同地域傳統剪紙的資料庫和全國剪紙藝術的資料庫。
第二,中國剪紙藝術博物館應當成為全國各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剪紙藝術共同的展示中心、研究中心、宣傳中心及集散中心,而傳統剪紙應當在其中占據一定的地位。
第三,各個剪紙產地應當切實加強對傳承人的保護和扶持,給予必要的經費補貼,並簽訂傳承協議,以傳徒授藝,建立本地傳統剪紙藝術的守望者隊伍,使傳統剪紙的技藝和文化記憶得以延續。
第四,剪紙藝術的發展具有兩個不同的方向,一是向前走,即剪紙的創新與發展;二是向後走,即恢復農耕時期傳統剪紙的樣式和風范。與此同時,社會應加強對傳統剪紙藝術歷史價值、認識價值、文化價值及收藏價值的研究、解讀與宣傳,使傳統剪紙在市場上佔有一定份額,並且在價值上應當超過創新剪紙。
二、補充解釋傳統文化的保護現狀:
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有兩個層面,第一是搶救保護,另外一個是合理開發創新。只有對文化遺產進行了搶救和保護,才能給我們的創新提供基礎和前提;只有對文化資源進行了創新與開發,才能使我們的傳統文化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延續。所謂搶救和保護,就是對我們的遺產通過檔案保護、博物館保護、傳承人保護、教育保護、法律保護等一系列措施,使我們的遺產得到傳承。與此同時可能也會物化而變成物質財富。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也是一種資源。這種資源完全可以作為一種文化資本融入當代經濟社會發展,從而構建我們的文化產業,增加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
近年全國各地從塑造地域文化形象、打造文化產業、開發旅遊經濟出發,對挖掘民間文化資源、創建文化品牌表現出空前熱情。這有積極意義,但也引起了文化界、學術界的一絲不安和幾許擔憂。文化界和學術界強調的是文化本體的傳承,努力保護文化遺產的本真性、純粹性和完整性,尤其反對在開發創新的過程中,通過商業化、商品化,解構和破壞人類文化遺產。而地方政府所關注的則是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他們需要通過商品化,將文化轉化為一種現實的生產力,這就引發了眾多專家學者關於必須加強非遺生產性方式保護的呼籲。
兩者認識的差異其實是一個問題的兩面,並非非此即彼的關系。一方面,作為民族記憶的背影,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獨特的人文內涵,這種原初人類智力成果,必須要得到堅定而切實的守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生產性方式保護,首先應當深入挖掘它的典型要素,維護和傳承其傳統的技藝風范和人文內涵。無論將來對其如何開發利用,這種「原生態」文化的部分必須有人去堅守。隨著時光的推移,只有這種「原生態」文化,才會愈來愈顯現出它潛在的能量,因為距離產生美,距離也產生價值。
一定要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不能把傳統文化的發展引入歧途,最終導致文化的「自殺」。要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在合理開發中保護,實現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在確保「原生態」文化有人堅守的條件下,使民間文化資源的轉型創新成為傳統技藝風范和人文內涵的自然延伸。
Ⅱ 你覺得中國的傳統文化該怎麼保護
最好的傳統文化保護方式其實就是與時代相結合在一起。現在的中國,傳統文化更多存在的問題是不能與時代進行很好的融合。他所能達到的這種傳承效果是非常差的,像一些中國傳統文化與現在比較火的IP相結合之後,它的這種熱度就會上升,這個時候自然就會有人願意了解他背後的故事。比如說王者榮耀就是這樣一個非常火熱的IP,在王者榮耀中就有非常多關於這種傳統文化的描述,甚至很多英雄都是直接根據歷史人物來進行命名的。現在提起這些傳統人物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會想到的是王者榮耀中的英雄形象,這其實就是娛樂改變生活,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王者榮耀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確實做了一定的貢獻。
所以中國傳統文化最好的保護方式就是讓它與時代相結合成為時代的一部分,這讓人們在想起一個固定東西的時候,就會想到傳統文化。
Ⅲ 為什麼保護民族風俗文化
第一首先要認識什麼才是優秀的傳統文化。一是價值觀二是藝術三是風俗文化。價值觀取於,儒家,藝術取於唐宋,風俗取於唐宋(除陳規陋習)
第二要明白歷史發掘我民族先輩的光榮歷史,比如除少數民族政權,的經濟繁榮,文化繁榮,科技繁榮,藝術繁榮。樹立民族自信心。
發揚傳統文化有利於民族與國家的認同感。比如台灣問題,就是文化的空白所造成的。傳統文化首先應該是好的,是美的。看現在國內盛行之風,第一俗不可耐。第二沒有優秀文化。第三找不到文化之美。只有文化是好的,是美的,才有人喜歡。才對這個國家有感覺,才能有民族自信心,才會愛國。其次,歷史對傳統文化的作用是強大的。法國人為什麼自豪,一是文化二是歷史。古人雲欲要滅其族必先滅其史。歷史是一個民族存在的標志。而價值觀,思想文化,要符合歷史潮流地進步而改變,但主幹還是不能變的,就是儒家的仁義。
Ⅳ 如何保護好我們的傳統文化習俗
不用刻意保護吧,如果有什麼習俗消失,那是因為他不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即使保護了,它還遲早是要被淘汰的
Ⅳ 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我國的文化遺產
對於我國的文化遺產,首先從發自內心的感慨,例如可以大力宣傳宣傳周圍的人。我國的文化遺產十分重要,是我國的瑰寶,所以作為我國的一員,我們不能隨意破壞文化遺產。我們應該發自內心好好保護他,對於文化遺產一定要盡心盡力的保護,大力去宣傳,盡職盡責,做好一位公民的責任。
Ⅵ 怎樣保護傳統民間工藝
在我看來,首先要有熱心人.
一批對於傳統工藝強烈熱愛的人。熱心人能夠挖掘、研究和保護傳統工藝,他們的靈感和見識,很可能發現新的市場,對工藝的發展起到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中國結就是一個好例子。曾參與抗戰時期故宮文物南遷的庄尚嚴先生曾擔任過「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副院長,老先生喜歡收集前朝遺物,尤其是一些編織品,例如清代的眼鏡套、荷包、筆套、香囊、扇套等。由於時間久遠,這些編製品的一些纓絡破損了,需要織補方可恢復原貌。這一女紅的工作落在他的兒媳婦陳夏生的身上。陳夏生向故宮博物院里會編結的老工人請教,又仔細研究了館藏的相關文獻,在完成織補之餘對編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之後,她出版了書籍,並在學校授課,還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台北的美術館舉辦了中國結的展覽,一時轟動台灣,尤其受到台灣上流社會婦女的推崇。一些美術工作者和愛好者也加入到研究和學習的隊伍中,使其形成了巨大的市場。中國的編結在古代被稱為「盤長(腸)」或者「方勝」,與***、法螺、寶傘、華蓋、蓮花、寶瓶、金魚共稱佛家八寶,陳女士給了它時尚具有新意的稱呼——中國結,現在已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可以說,正是由於有了陳女士這樣的熱心人,化腐朽為神奇,才使得中國結古為今用,使傳統的工藝發揚光大。在景泰藍的保護中,林徽因和錢美華也是典型的熱心人。林徽因在患病時,仍然為景泰藍工藝的搶救工作奔波憂慮,錢美華牢記老師的囑托幾十年,為景泰藍事業默默奉獻。她們的事跡讓我非常感動,傳統工藝太需要這樣的熱心人了!其次,發現和保護現有的傳承人。
留住老工藝的基礎是保留工藝方法,這需要搶救性地發現和保護現有的傳承人。傳統的工藝包括一些藝術,都是口傳心授,一旦傳承人過世,就可能銷聲匿跡。例如:老北京的一些戲曲曲藝、著名的老北京吆喝叫賣,都面臨老手藝隨著老藝人去世而消失的境遇,真可以稱其為絕活絕唱。新中國對不少工藝的搶救都是成功的,這在本書中也提到了。如果不是建國之初,北京市政府將已經失散的景泰藍手藝人聚集起來,成立景泰藍廠,景泰藍一定不會有今天的輝煌。對牙雕和雕漆工藝的搶救也有類似之處。揚州市政府為剪紙藝術家頒發津貼,鼓勵他們帶徒弟,這也是一種有效的搶救手段。留住了人,就能夠留住手藝。
在研究和搶救傳統工藝的過程中,要用科學的方法,要盡量採用一切先進的技術手段。馮驥才先生近些年來倡導用田野考古的方法對傳統瀕危文化進行搶救性保護工作,並成立了相關工作室,出版了傳統文化挖掘的工作手冊。確實應該使用科學的,像田野考古這樣的方法來挖掘、研究、保護傳統文化。田野考古包括調查、發掘、測量、繪圖與拓印、攝影等方法,對一些工藝的保護工作的成果說明,這些方法非常有效,是科學的。景泰藍目前可以說是北京傳統工藝中發展最好的一項,有今天這個局面,與採用工程制圖方法記錄傳統圖案和工藝細節密切相關,這是由林徽因倡導的,由錢美華實施的。這種方法,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工藝口傳身授的局限,傳承起來有了依據,而且還可以提高工藝過程的穩定性。實際上,田野考古的方法雖然看上去古老,但是因其科學性而具有通用性,不僅被研究學者所使用,也被一些前衛藝術家所使用。例如,在2004年上海舉辦的中國美術雙年展中,展會開幕式大廳的主裝飾招貼就是陝西延川的剪紙,古老的藝術出現在中國最前衛的藝術展中,非常引人注目。據說有關的美術工作者採取了到當地入戶調查,一戶一戶回收問卷的形式來記錄剪紙這個民間工藝,並從中尋找靈感。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有許多現代科學手段可以應用到傳統民間藝術的保護中去,影像就是一個重要的手段。 在科學研究中,人們應該採取系統研究的辦法,通俗地說是打包研究。傳統工藝過程非常繁雜,種類浩瀚,但同類工藝甚至不同種類的工藝之間相互關聯,所以應該綜合地成系列地研究,這將是一個多快好省的方法。像年畫有很多流派,我認為應該一起研究,而不是只集中在一個專項。只有相互對比,才能看出工藝之間的聯系,才能突出工藝的特點,對於工藝的發展創新也開拓了思路。我們可以說把20種工藝打了一個包。剪紙、皮影、年畫、蜀綉、扎染和蠟染是平面藝術,景泰藍、牙雕、雕漆、汝瓷、唐三彩、面人、泥塑、木偶、燈籠、竹編等是立體造型藝術,毛筆是兩種藝術中多種工藝都要用到的工具。這些工藝之間又有相互的聯系,例如剪紙和皮影、皮影和木偶(尤其是鐵枝木偶)、面人與泥塑、泥塑與唐三彩(陶器的一種)和汝瓷(瓷器的一種),它們在發展歷史上和技法上都有相互的關系。 最後要提到的是,保護傳統民間工藝需要我們持之以恆的努力。這個工作對於個人來說可能費力不討好,但是卻是一個功德無量的事情。幸運的是,政府對此越來越重視,今年文化遺產日,就公布了有500多個項目的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傳統民間工藝包含工藝過程和工藝作品兩個方面。對於工藝過程來說,是一種非物質遺產,而工藝的成果,則是物質遺產,這這好比硬幣的兩個面,我們保護民間工藝具有雙重的意義。台灣出版人黃永松創辦《漢聲》雜志30餘年,用中英文方式向世界介紹中國的鄉土文化遺存,其中有大量的民間傳統工藝,他說他要建立一座中華傳統文化的基因庫。基因的提法非常精闢,傳統工藝,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因子,保護它們,就是保護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
謝謝採納!
Ⅶ 全球化條件下如何保護中國文化
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四)
2010-10-26 09:38:24 作者:劉魁立 來源:學術論文網 訪問量:122
吸納外來文化和繼承原有傳統並不是矛盾的,二者所形成的張力對於創造新的文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於是我們看到,許多文化系統都有著鮮明的多元特點。在我們的民族大家庭里,這種多元特點,不僅有吸納外來文化這一方面,更有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這一尤為重要的方面。例如在美國,印第安族群貢獻了自己的印第安文化,波蘭、墨西哥、波多黎各等民族的後裔也作出了自己的文化貢獻,美國文化的多元性呈現出雜色的特點。而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則更有自己的鮮明特色。它的融會能力表現得特別強烈。一位古印度凈飯王的王子所創立的佛教傳入我國,走了一條中國化的道路,演化成為中國化的佛教。這種已經徹底中國化了的宗教信仰,自隋唐始對中國的社會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寶貴的文化遺產還具有鮮明的共享性特點,可以被不同的社會群體甚至是不同的民族或國家所享用。正因為有了這種共享性特點,它才使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有了重大的世界性的意義。 但與此同時,人們往往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解為集體性的創造主體的智慧結晶,而且是歷史性的智慧成果。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變成了「無主體」的知識,於是它的知識產權保護就被擱置了。因此在涉及國家主權問題時,人們往往不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當前的世界政治格局中,這個問題當然是我們必須認真考慮和研究的課題。 六、悖論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通常理解的文化遺產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彷彿是屬於過去時的。但實際上所有這些事象又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它存在的痕跡,有的甚至生命力相當旺盛。這一點決定了在保護中存在著諸多的兩難問題。說到在當今社會條件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我想沒有哪一個題目會像它這樣包含著那麼多的悖論。 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在什麼樣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呢?應該說它們大都是農業社會的產物。農業文化以家族、村落、社區為基礎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傳統的制約。在新的社會條件下,傳統文化則經歷著很大的變異,極容易被消解。 第一,保護意味著保持原汁原味,保持它的本來面目,或者保持傳統現存的面貌,保持它現今的或是昨天的形態、內涵、功能等。例如講春節,則似乎更多的是著眼於其中的祭祖、迎神、祈福求祥等內容和相應的儀式。民居、信仰等也是如此。但社會要前進,一切事物——包括傳統在內,總在不停地發展、演變,我們不是要把被保護的對象僅僅放在博物館展台上,而是要它在現實中發揮作用,於是問題就來了。為了建設明天,自然應當強調弘揚、強調繼承發展,這就意味著在一定程度上要改進,要變革,要創造。當說到保護的時候、當要把這一事物在現實生活中的具象表現保持在原有狀態的時候,從某種意義上說,就可能被理解為要拉住歷史前進的車輪,人為地阻止歷史前進的步伐。 第二,當我們談保護的問題時,往往會連帶地提出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要保護這些遺產的生態環境。而這個生態環境,包括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各種歷史條件,也包括人的思想觀、價值觀,人的需求等,都在發生著急劇的變化。那麼保護遺產的生態環境,實際上是一種美好的空想。這種想法本身也是十分矛盾的。 第三,當我們談保護的問題時,為了保護的方便和有效,往往要把保護對象從一種完整的、龐大的體系中抽取出來,給予特別的關注,這實際上是採取一種解構的辦法來對待文化遺產。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常重要的特點就在於它的發生和構成中的混元性、現實存在的共生性以及和生活的不可分割的關系。一旦我們將這些保護對象這樣孤立地保護起來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是破壞了這個被保護的事物。對象的解構,意味著對對象完整性的破壞,這種保護離保護的本意漸行漸遠,這也是很矛盾的事情。 第四,當我們談保護的問題時,首要的任務就是要特別保護那些繼承和發揚歷史文化傳統的優秀的傳承人,而這些傳承人(我指的不是個別人,而是這一偉大群體的每一個人),不是簡單的一個抽象概念,而是活生生的、同你我一樣的現實的人。他們的思想、他們的價值觀、他們的生活方式在急遽變革的時代同樣在不停地發展變化著。他們有新的生活欲求,有改善生活條件的理想,不能讓他們為了保護某種遺產、保存某一歷史傳統而犧牲自己的現實生活,不能強求他們以昨天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來度過今天。 第五,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生活發生極大變化,生活的諸多因素大都打上了市場經濟的烙印,保護一種傳統文化,不讓它受到市場經濟的干擾是不大可能的。不是所有的文化遺產都可以變成創造物質價值的手段的。面對大量的類似情況,又如何能夠把保護文化遺產的工作在理想的意義上付諸實施呢?這又是一個矛盾。當前在一些地方,把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作是開發旅遊或者是興辦其他文化產業的手段,而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質在於,它是廣大民眾的生活方式,而一旦這種生活方式被當作謀取利潤的商品時,它的性質就完全改變了。旅遊業使非物質文化的各種表現形式在性質、功能等方面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當一種生活方式變成商品時就很難再完好地保持其原來的功能。例如結婚儀式如果作為每天舞台上的表演,當事人的內心情感、庄嚴儀式的內涵就都被抽掉了,保留的是外殼,這就喪失了神聖、嚴肅的本色和情感價值。這當然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造成損害和破壞。我們當然可以指責這是脫離了生活,但反過來問,原來佔全國人口90%以上的農民,有一部分人離開了土地,離開了農業勞動,他們將自己過去的生活方式截取某些片段當作旅遊資源,提供給城裡人或者外國人觀賞,這本身就是生活,怎麼能說是脫離了生活呢?他們的這種做法也是現實要求的必然結果。現在70%的農業人口,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離土不離鄉的人,他們同樣需要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難道應該讓他們為了保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保護某種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而固守貧窮嗎?我們的以人為本的精神又表現在哪裡呢? 同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還會產生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市場經濟講專利,專利的提出同民間文化的傳承有一定矛盾。知識產權是個人生產、個人至上、以個人為中心條件下出現的,不是著眼於群體。現在用資本主義的一套准則來要求本來是以集體利益為目標,同時也是集體創造、世代相傳的文化遺產是很難對應起來的。如某位老人的剪紙作品被子女作為專利「保護」起來不讓其他人模仿傳承,這樣的情況今後會越來越多。通過各種官方的和非官方的形式保護傳承人,給他們以相應的榮譽和地位是極好的事,是應該的。但現在有人把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人們口傳心授的遺產作為一己的發明壟斷起來,不傳承、不交流,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會產生阻礙作用。然而為了擴大影響、擴大傳承,而不去保護知識產權,也很難防範國內、國際的文化侵權和文化剽竊。這也是一種兩難的處境。
Ⅷ 口傳文化是什麼
學學蒲松齡,村口樹下擺個茶攤,想喝茶的,講個故事。白天他聽了晚上回去筆耕不輟,記錄下白天聽到的故事,再加上自己的所思所想,遂成聊齋。
口傳文化,就是要令大眾民俗文化成集,方可保留。
Ⅸ 請談談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護好傳統民族文化(用九年級政治書上的知識回答)
我是做民族文化研究的,但是我不知道9年級政治書上有什麼知識,所以說點我們一般會講的。
保護民族傳統文化,首先需要尊重,這樣才能保護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我個人認為,這是第一位的。
其次,將民族傳統文化進行適當的調整,適應目前全球化的發展,不能頑固死守。
再次,從制度法律上,給予民族傳統文化知識產權,特別是一種稱為惠益分享的制度,將有利於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最後,應該在民族內部,用民族的傳統方式進行文化傳承和傳播,不能簡單地輸出到外面進行展示。
Ⅹ 面對西方文化的沖擊,如何保護好傳統文化
明確一點,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保留現在民族特色的基礎上,使之規模化,產業化,不要盲目的以迎合市場為目的,去進行所謂改良,如此悠久的存在已經足夠證明其價值,不要畫蛇添足,好東西都整成四不像了。
拆遷之類是對傳統文化的巨大傷害
傳承也是傳統文化保存和發展的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