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怎麼寫
所謂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它有著特定的內涵和佔主導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負載著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擾著一個民族自我認同的凝聚力。
中國傳統文化它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
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如下三個基本特徵:
第一、源遠流長,綿延不絕,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頑強的再生力。
第二、豐富多彩,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整體性和多元性。
第三、長於積淀,注重交流,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和一定的開放性。
㈡ 當今社會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1、對待傳統,不能以片面遮蔽整體,不能以當代否定過去。我國非遺保護的實踐,正是抱著尊重中國社會整體發展規律的態度展開的。以歷史的眼光、發展的眼光來看,非遺既是積累與沉澱,也具有開創與自我更新的能力。
2、文化因積累而形成傳統,傳統因積累而產生巨大能量。一個民族的傳統對本民族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生存財富和精神資源。對傳統的認同和承繼是非常有益並且必要的,對自身歷史和傳統的了解是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民族自身定力及自信自尊的精神源泉。
3、歷史經驗已經表明,傳統內部應該有反思和批判的聲音,但一味否定,一概推翻,只會導致全民性的心靈空虛和價值混亂。我們承認,傳統中也有糟粕和偏狹,需要我們理性對待,去偽存真,但在這一過程中,不能以片面遮蔽整體,不能以當代否定過去。
(2)如何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在重視加強傳統文化調研與保護的今天,非遺是我們的重要「索引」和寶貴財富。經由非遺傳承保護,我們可以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重新審視和深入發掘,立足現實實踐,面向未來思考,把凝結中國精神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開來。
同時,非遺傳承保護也是正當其時、影響深遠的文化建構,通過生動講述中國非遺故事,充分展現中國非遺道路的獨特創造、中國非遺理論的獨特貢獻和中國制度的獨特優勢,讓世界更准確、更全面地了解中國非遺保護的生動實踐和豐碩成果,加深對中國非遺經驗和道路的認識。這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也是當代中國人的歷史使命。
㈢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而言,怎麼才能深入了解它呢
傳統文化起源於炎黃,歷經自夏,商,周,秦,漢以來十數次朝代更迭,強盛於李唐,光大於宋朝,至今五千餘年歷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集中體現和代表,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根基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寶藏。傳統文化可以用有容乃大,博大精深來形容。對於如何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這里我談些自己的小看法,供大家作一參考。
順著這個思路來看,讓我一起走到可循的歷史盡頭,有史可究。伏羲。是什麼呢?伏羲一畫開天,演先天八卦: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是不是感覺有點脈絡了。順著歷史的河流而下,我想是不是就清晰起來了。如果要深究「伏羲氏」之前的,我想只能交給神學了,各人依各自的觀點,咱們求同存異就好。
順著歷史的脈絡,傳統文化就鑲嵌其中。就像DNA鏈一樣。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㈣ 談一談如何理解中華優秀傳統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大意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助力我們堅定文化自信。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體現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道德規范、思想風貌及行為特徵。中華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和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發展和壯大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5000年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獨特標識。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2013年6月,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助力我們堅定文化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圍繞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堅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越來越多地體現在文化軟實力的較量上,文化軟實力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話語權、規則制定權的關鍵因素。在這樣的形勢下,要在世界上有所作為,首先要堅定並增強文化自信。
(4)如何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重要時間節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將實現的歷史關頭,在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時代潮頭,我們應該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歷史上中華民族戰勝種種艱難險阻而薪火相傳的偉大精神瑰寶,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精神支撐。
㈤ 怎樣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主要特徵是其支配地位長期被儒家倫理文化的價值取向占據著。上至華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會,上下五千年,儒家倫理文化一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除此以外,我們還能從以下幾方面特徵加以認識: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是封閉的生態環境條件下,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的產物。是以漢族為主體,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創造的,這一特定區域特定人類圈的社會精神形態,具有強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是歷時五千年形成的一個完整而龐大的體系,從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到心理傾向,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豐富,具有內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為文化傳統,世世代代傳播延續下去,還將繼續傳承下去,無論是自然傳承,還是選擇傳承,隨著時間的推移,從不停止。教育的傳承屬於選擇傳承,即把優秀部分傳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傳承性。
第四,傳統文化屬於舊的時代,受著時代的局限,總是一分為二的,其中精華與糟粕並存,養料與毒素同在。對教育有正面的積極的影響,也有負面的消極的效應,具有影響的雙重性。
㈥ 怎樣看待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其中蘊藏著許多哲學思想和道理,對我國管理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它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國正在現代化,雖然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思維、行為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中國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轉換和發展,但是這種轉換和發展本身就是從傳統開始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本身具備文化科學價值。
㈦ 如何評價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國歷史上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她是我們的祖先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她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她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她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主要特徵是其支配地位長期被儒家倫理文化的價值取向占據著。上至華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會,上下五千年,儒家倫理文化一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除此以外,我們還能從以下幾方面特徵加以認識: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是封閉的生態環境條件下,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的產物。是以漢族為主體,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創造的,這一特定區域特定人類圈的社會精神形態,具有強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是歷時五千年形成的一個完整而龐大的體系,從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到心理傾向,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豐富,具有內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為文化傳統,世世代代傳播延續下去,還將繼續傳承下去,無論是自然傳承,還是選擇傳承,隨著時間的推移,從不停止。教育的傳承屬於選擇傳承,即把優秀部分傳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傳承性。
第四,傳統文化屬於舊的時代,受著時代的局限,總是一分為二的,其中精華與糟粕並存,養料與毒素同在。對教育有正面的積極的影響,也有負面的消極的效應,具有影響的雙重性。
㈧ 作為當代大學生你怎樣理解中國傳統文化
首先,我們要借鑒傳統倫理道德的整體主義精神,培養青少年學生的愛國情懷。群體和諧思想是我國傳統倫理道德的一貫思想,它強調自覺地為民族、為國家、為社會的群體和諧而獻身的精神,儒家的「公忠觀」是其集中的體現,這種群體和諧精神曾培育了一代代愛國志士,對歷史的發展、民族的繁榮產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仍值得我們好好地學習和借鑒。
今天,雖然我們祖國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但是振興中華的大業遠未完成。一方面,我們的國土尚未統一,海峽兩岸骨肉分離的狀況未能改變;另一方面,國際上企圖顛覆我們社會主義政權,對我們實行「和平演變」的敵對勢力依然強大,而且出現了與國內一些反動勢力(諸如「法輪功」骨幹分子、民族分裂主義者等)相勾結的現象。在這種形勢下,對於處於新世紀,身負重任的青少年學生來說,更要堅定愛國情懷,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信共產黨的領導。為此,學校德育要吸取傳統道德的「天下為公」的群體和諧思想,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並以古代公忠為國的英雄事例和警言教育、激勵青少年學生樹立愛國主義情懷,做新世紀「公忠為國」的國家棟梁。
其次,我們要借鑒傳統道德的「以義制利」的原則,啟示青少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利益觀。在中國的傳統道德中,對於義利關系問題的討論曾提出過各種不同的主張和觀點,但佔主導地位的是見利思義,重義輕利,以義制利的原則。這一原則告訴我們,對於「利」,要有一種理性的制約,不苟取,不妄得,不受不義之財。這種道德意識是有其進步性、合理性的。
今天,我們正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德與金錢的關系問題隨之明顯地凸現出來。市場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允許經營者在市場上追逐利益,另一方面,從社會公德來說,又反對謀取不義之財,這就需要引導人們正確處理金錢與道德的關系問題。對這一問題處理的不當乃至錯誤,會誘發為攫取金錢、財富而不顧信義的丑惡現象。當今青少年面對社會上已經出現的大量的見利忘義、假冒偽劣、坑蒙拐騙的種種丑惡現象,一方面要加強自身的抵抗力,正確對待「利」,另一方面他們作為未來社會的主人翁,為了凈化未來社會,培養社會公德,應帶頭反腐倡廉。因此,學校德育必須把培養學生正確的「義利觀」提到重要位置,充分挖掘傳統道德在這方面的積極素材和思想,結合實際中的各種丑惡現象,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正確教育,使他們樹立對待物質利益的健康態度。
再次,學校德育要借鑒傳統道德中的氣節觀念,培育青少年學生的自尊、自強、自立的人格精神。重氣節,維護人格尊嚴,是我們民族的一個重要的優良傳統。孔子曾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強調了獨立人格在個人的立身處事中的重要地位。傳統道德的「氣節觀」不但影響了志士仁人的獨立人格的形成,而且在激勵志士仁人維護祖國統一,反對外來侵略,抵制邪惡勢力中顯示出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青少年一代雖然生活在國家繁榮富強的時代中,但是社會上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推進而帶來的丑惡現象也不斷地沖擊著他們。在這種環境中,面對復雜的社會現象,青少年學生要樹立自尊、自強的獨立人格,堅定立場,堅持正義。此外,青少年學生要擔當起精神文明建設的重任,帶頭弘揚正氣,為消除丑惡現象,維護國家安寧貢獻力量。為此,我們學校德育應義不容辭地加強對學生獨立人格的培養,將傳統的「氣節觀」滲透到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中,感染他們做「出污泥而不染」的新一代。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還有很多寶貴豐富的內容,如「仁者愛人」的人道主義精神,「以和為貴」的處事之道,「剛健有為」的奮發精神,「自強不息」的開拓進取精神等,在我們今天的學校德育中仍閃爍著它應有的光彩。此外,傳統道德教育中的學思並重、反省內求、慎言力行的德育方法,家庭、社會、學校共進的德育途徑,重知、情、意、行及能力培養的德育任務等,都是值得我們借鑒、利用的。只要我們細心挖掘,充分改造利用,它將為我們學校德育的發展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料和巨大的推動力量。
㈨ 如何認識和評價中國傳統文化
如何認識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國歷史上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她是我們的祖先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她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她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她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主要特徵是其支配地位長期被儒家倫理文化的價值取向占據著。上至華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會,上下五千年,儒家倫理文化一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除此以外,我們還能從以下幾方面特徵加以認識: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是封閉的生態環境條件下,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的產物。是以漢族為主體,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創造的,這一特定區域特定人類圈的社會精神形態,具有強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是歷時五千年形成的一個完整而龐大的體系,從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到心理傾向,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豐富,具有內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為文化傳統,世世代代傳播延續下去,還將繼續傳承下去,無論是自然傳承,還是選擇傳承,隨著時間的推移,從不停止。教育的傳承屬於選擇傳承,即把優秀部分傳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傳承性。
第四,傳統文化屬於舊的時代,受著時代的局限,總是一分為二的,其中精華與糟粕並存,養料與毒素同在。對教育有正面的積極的影響,也有負面的消極的效應,具有影響的雙重性。
樓主如果還想了解更多的,請點擊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