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對待西方文化的沖突

如何對待西方文化的沖突

發布時間:2022-05-19 23:46:21

㈠ 東西方沖突其本質更是歷史與文化和世界觀的沖突,最終如何調和呢

人類世界,無論東方或是西方,人的生物特性應該沒有大的區別。區別就在於人類社會所形成的文明沖突,其中就是在政治、社會制度、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沖突表現得非常突出。

調解或者說化解東西方在歷史、文化和價值觀等方面的沖突,各國有志之士和專家學者們可謂是窮其一生,皓首白發,苦思冥想在想各種各樣的辦法來應對,實踐證明所收到的效果並不理想。根本原因就是國與國之間的政治、經濟,包括軍事力量諸多方面的發展不平衡。以強凌弱、以大欺小,霸權主義思想在作祟。

作為國人,還是要遵照把我們自己的事情辦好這一正確的決策。國富民強,經濟發展了,各項社會事業才能得到蓬勃開展,人民大眾才能安居樂業。至於東西文化沖突這一事關世界幾十億億的大課題還是交給後人去解決吧,相信,下一代人或後來子孫比我們更聰明

㈡ 文化沖突的原因以及如何解決

文化是由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結合的綜合體。文化雖然有共性, 但文化所秉持的價值觀念體系由於地理, 歷史, 文化, 風俗等方面的原因, 使得中西方在文化方面有著較大的差異, 從而在交際中容易產生沖突, 甚至成為群體相互排斥的一個原因。、

「人類學家認為, 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 不同民族, 社區和集團的文化, 有不同的價值目標和價值取向。基本價值觀的不同是產生文化沖突的重要原因。一個人的行為方式或文化內涵是通過他的基本信仰, 行為以及所屬的特定群體的價值觀表現出來的。只有了解了這種特定的文化, 特別是它的基本價值觀, 才有助於理解文化沖突。

端正態度對待文化沖突

不同民族的文化, 都有不同的價值目標和價值取向。每個民族都有其優秀文化傳統。要學會欣賞對方的文化, 合理地看待外來文化, 從而「去其糟粕, 取其精華」。

了解文化沖突的原因

因不了解當地的文化習俗, 而使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感到不愉快。

文化沖突發生時, 我們首先應該熟悉外來朋友所在國的文化基本價值觀, 然後盡力克服由文化沖突引起的不愉快。另外, 還要積極學習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因為只有通過交流, 才能了解異國文化。

㈢ 如何處理中西文化沖突

怎樣交流的:西方傳教士東來,以傳教為目的,並且宣傳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深入封建社會上層,積極爭取開明的封建士大夫,展開平等的文化溝通交流與合作,西學東漸開始形成。 影響: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貢獻,以徐光啟為代表的開明士大夫,積極引進西學,合譯西方科技書籍,為中國科技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一定程度上沖擊了中國傳統的古典科技,擴展了中國人的視野。如何認識:中國的科技文化長期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而到明朝中後期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差距在不斷的縮小,甚至有些領域落後於西方。明朝中後期西方近代科學已經產生,而中國的傳統科技在專制主義統治下停滯不前,這與雙方的政治體制是分不開的。中國封建統治日益加強日益腐朽,極力維護封建思想,八股文取士的政策,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使得中國傳統文化缺乏新思想的沖擊,因此近代科學的產生缺乏必要的政治思想條件;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使得自然經濟難以解體,資本主義萌芽緩慢,與之相適應的近代科學缺乏產生的經濟土壤。而西方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並且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維護封建制度的思想和經濟條件都得到一定的瓦解,資產階級的力量日益壯大,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西方資本原始積累;西方的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運動,大大沖擊了封建神學思想的束縛,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使人們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因而西方知識和科技得到了進步和發展。

㈣ 如何正確認識對待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

文化是價值觀的表現形式.文化差異也就是價值觀的差異。

1、中美文化差異是一個存在,不管你認識到還是沒有認識到,都改變不了這個存在的事實。

2、當中美文化差異同處一個時空,必定會相互影響,或正面或負面,甚至產生沖突。

3、如果想達到和諧共處的目的,唯一的辦法就是相互了解,求同存異。

4 、求同存異的關鍵是避免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對方。

(4)如何對待西方文化的沖突擴展閱讀:

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民俗風情各異,涉及到: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禮儀規范、娛樂愛好、風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各個方面。世界文化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的特點。

文化的內容——體現了世界文化的豐富性

包括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價值觀、宗教、教育、科技以及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

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①不同的國家飲食習慣、服飾、民俗民情、建築風格等各不相同;

②不同國家的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各不相同;

③世界宗教多種多樣。

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使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人們可以共同分享相同的事物,造就了為所有人共享的國際文化,使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受到沖擊。在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受到沖擊的今天,保持自己的個性與特徵,凸現獨特的魅力。

是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進入21世紀後,經濟的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有利於促進文化的交流。

㈤ 作為青年大學生該如何對待西方文化

批判性吸收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找機會向西方人推介、傳播中國流行文化(如將中國當代高質量小說、歌曲譯成英文,將優質國產影視、動漫配上英文字幕等),促成中西文化的雙向交流。

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應該實事求是,根據客觀條件,辯證看待問題,面對西方文化,應該客觀分析,理性面對。

保持自己的文化自信,不要一概而論本民族傳統文化,自信點,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但也沒那麼晦澀難懂,西方文化不說不好,而是看你的接受能力,辨別真偽的能力越高,接受能力就越強,接受前要有好的認識。

而認識太少,只看到其表面的熱鬧,這是我自己的感受,但當我對本民族文化認識加深了以後,我便可以理性面對西方文化了。

㈥ 中西方文化存在沖突,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關系

文化一詞起源於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園藝學在英語為Horticulture),後引申為培養一個人的興趣、精神和智能。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書中,首次把文化作為一個概念提了出來,並表述為「文化是一種復雜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由此可見,文化的覆蓋面極為廣泛,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表現在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談的差異
在中國,對別人的健康狀況表示關心是有教養、有禮貌的表現。但對西方人的健康表示關心,就不能按中國的傳統方式了。一個中國學生得知其美籍教師生病後,會關切地說「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應該到醫院看看)。」不料,這句體貼的話反而使這位教師很不高興。因為在這位教師看來,有病看醫生這種簡單的事情連小孩都知道,用不著任何人來指教。如果就某種小事給人以忠告,那顯然是對其能力的懷疑,從而大大傷害其自尊心。中國人在飯桌上的熱情好客經常被西方人誤解為不文明的行為。因西方人認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決定,用不著主人為他加菜添酒,而且飲食過量是極不體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飯後,主人不必勸他再吃。一位美國客人看到中國主人不斷地給他夾菜很不安,事後他抱怨說「主人把我當豬一樣看待。」 中國人路遇熟人時,往往會無所顧忌地說:「啊呀,老兄,你近來又發福了!」或者以關切的口吻說:「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啊!」而西方人若聽你說「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和難以作答。
二、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差異
1.個人榮譽感與謙虛謹慎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後的狂喜。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中國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結果).」 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在資本主義的競爭市場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與無私奉獻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識和獨立意識很強,主要表現在:(1)自己為自己負責。在弱肉強食的社會,每個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於自己的能力,因此,每個人都必須自我奮斗,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習慣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不過問他人的事情。(3)正由於以上兩點,主動幫助別人或接受別人幫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難堪的事。因為接受幫助只能證明自己無能,而主動幫助別人會被認為是干涉別人的私事。
中國人的行為准則是「我對他人,對社會是否有用,」個人的價值是在奉獻中體現出來的。中國文化推崇一種高尚的情操——無私奉獻。在中國,主動關心別人,給人以無微不至的體貼是一種美德,因此,中國人不論別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願主動關心,而這在西方會被視為「多管閑事」。
三、社會關系的差異
1.平等意識與等級觀念
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無論貧富,人人都會尊重自己,不允許別人侵犯自己的權利。同時,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國,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為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president.) 新中國雖已建立了近六十年,但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2.核心家庭與四代同堂
美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簡單: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稱之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結婚,就得搬出去住,經濟上也必須獨立。父母不再有義務資助子女。這種做法給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並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時也疏遠了親屬之間的關系。 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幫助照看小孩,兒孫們長大後幫助扶養老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系。然而,這種生活方式不利於培養年青人的獨立能力。
四、社會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討厭人家問及年齡與收入等個人私事。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過飯了么)?」 「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兒啊)?」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 「How do you do(你好)!」「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氣很好,不是么)?」對於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並有一套謙虛之詞,像「慚愧」、「哪裡」、「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 you(謝謝)」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並連聲稱好。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 yourself,Please(請隨便用)!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再見,走好啊!」「你們進去吧!」「請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說:「Bye bye(再見)!」 「See you next time(下次見)!」 「Good night(晚安)!」
五、社會習俗的差異——對女性的態度
美國婦女和中國婦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國婦女卻有幸能享受許多傳統的騎士習俗,尊重婦女的禮節在美國社會隨處可見:男士為女士開門;扶女士下車;在馬路上,男士走外側,女士走內側,以給女士提供保護;女士進餐廳時,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為女士拉開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後,請她就坐。 中國社會對女性的照顧和禮節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專家注意到:漢字中帶「女」字旁的有相當一部分含有貶義,如「妖、奸、奴、妒」等。
六、結語
綜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還表現在許多方面,但簡單加以概括其實並不復雜:反映到思維方式上是抽象和具體的差別,反映到生活態度上則似乎可以理解為西方人更加實用,中國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中西方的文化有著很多的差異,也存在著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習俗也產生了很多笑話。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點就是這些都是人類的文化發展歷程,這些文化的差異不能說誰優誰劣,這是客觀形成的,它們的存在必將引起人類文化的繼續發展,在當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可能丟掉或擺脫自己的傳統文化。因此,來自外部的強加或內部的叛離,都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讓我們共同來維護各種文化的發展,維護國家的安定,東西方的文化互相促進,互相學習,這樣,人類的文化歷程會走得更好。
本回答由提問者推薦

㈦ 如何對待中西方文化的沖突和融合報告

當前,我國和西方各國日益頻繁的經濟交往使得文化沖突問題越來越突出,而此沖突已經逐漸進入到了社會和諧的「領地」中,如果我們不能採取有效的對策和措施,影響勢必將越來越大,最終必將破壞我們的社會和諧,故此事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一些迫切需要認識和解決的問題從而擺在了我們的面前:中西方文化沖突的實質是什麼?這一沖突如何對我國的社會和諧產生影響?怎樣才能減弱這一沖突的能量傳遞以降低其影響力,從而保證社會和諧?對於這些問題,本文將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進行探討,並嘗試提出解決的辦法。

一、當代中西方文化沖突的實質

要探討如何減緩文化沖突以保證社會和諧,就必須要探究當代中西方文化沖突的實質;而要探究這一沖突的實質,就必須了解什麼是文化?什麼是文化的實質?對於這一重要問題,前代學者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作了大量、長期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被稱為人類學之父的英國人類學家泰勒,是目前學術界公認的最早對文化概念的研究產生深遠影響的人。1871年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志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①泰勒第一次給了文化一個整體性的概念,將文化視作一個復雜的整體,強調的是作為一個集合概念的文化。他認為文化可以繼承和學習而得,揭示了文化的傳承性特點。文化功能學派的創始人、英國文化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則從功能的角度認識和闡釋文化,認為文化以滿足人類生活的需要而存在,「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風俗——人體的或心靈的習慣,它們都是直接的或間接的滿足人類的需要。一切文化要素,若是我們的看法是對的,一定都是在活動著發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②。在馬氏的理解中,文化是為人類生活服務的體系,這個體系中的一切構成要素都具有各種有效的功能,並處於變化和運動中。美國著名人類學家克拉克洪在總結了160多種具有影響的文化定義之後,對文化作出如下解釋:「文化是歷史上所創造的生存式樣的系統,既包含顯型式樣又包含隱型式樣;它具有為整個群體共享的傾向,或是在一定時期中為群體的特定部分所共享。」③ 他認為文化體系是人類活動的產物,是有顯型和隱型之分的行為模式,由某個人類群體的成員共同享有,反映了群體的意識和行為狀況。另一位美國人類學家格爾茨則對文化有著這樣的解釋:「總之,我所堅持的文化概念既不是多重所指的,也不是含糊不清的:它表示的是從歷史上留下來的存在於符號中的意義模式,是以符號形式表達的前後相襲的概念系統,藉此人們交流、保存和發展對生命的知識和態度。」④ 格爾茨認為文化是由人類創造的具有象徵意義的系統,人類學家的任務就是對每一種文化的各種意義進行解釋以達到能被理解的目的。

從以上幾個對文化的「經典性」解讀中,我們可以看出幾點相似之處:第一,文化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可以繼承和學習而得,並對人們繼續發生著影響。第二,文化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這個完整的人工體系具有嚴密的組織結構,各構成要素處於不斷的變化和運動中。第三,某一文化為某個人類群體的成員共同享有,反映的是一定時期特定人類群體的意識狀況和行為模式,各種文化具有各自特定的意義。由此,根據以上對文化內涵的一些共同理解,並進而由這共同理解來看文化沖突,我們可以認為,文化沖突實際上就是不同文化體系及其構成要素之間產生矛盾、碰撞,進而相互排斥、相互對立,乃至相互對抗的現象。由於不同的文化代表了不同人類群體所特有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激烈的文化沖突必然導致不同人類群體之間的對抗和斗爭。

現今全球一體化的格局使得中西方文化頻繁接觸,然而雙方在接觸之前就有著各自長期獨立發展的文化史,都已經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文化體系,其構成有著很大的差異。中國文化建立在包容著工商業等多種經濟成分的農耕經濟的基礎之上,良好的自然及地理環境為農業發展提供了適宜的條件,不用依靠對外擴張就能夠自給自足,所以文化體系幾千年來一直有著較大的內涵量和較強的內生力。西方文化則誕生於自然資源及物質條件都十分有限的地中海,人們臨海而居,糧食不能自給,陸地交通和交往又極其困難,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努力開拓海洋事業以獲取更多的資源,因此商業航海貿易十分發達。與中國農耕文明相比,地中海文明的對外擴展力較強。由於文化體系的構成要素存在著很大差異,當二者頻繁接觸時就會不可避免地產生沖突,構成要素差異小的文化體系沖突就小,構成要素差異大的則沖突大。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當代中西方文化沖突就是在全球化的外力推動下,兩種構成要素差異較大的文化體系之間激烈的對抗與斗爭。

二、循環作用與能量傳遞

文化是由人創造的,而人又是社會的主體,要探討文化沖突如何影響社會和諧,就必須要以人為出發點來理解文化與社會之間存在的密切關系。社會是由社會成員共同建立的有組織的群體,某一社會的所有社會成員都共同享有一種文化體系,並處於一個共同的價值體系的持續影響下,因此每一種文化都是與某一特定社會相聯系的。實際上,人、文化與社會之間是相互循環作用的:人創造了文化,同時文化又對人產生著持續的影響;文化決定了社會存在的模式,而社會又是文化的承載者與維系者;社會是我們人類生存斗爭的單位,同時人的行為必須置於社會中才能被理解。

文化沖突對社會和諧的影響正是建立在這種相互作用的基礎之上。由於文化沖突是不同文化體系及其構成要素之間產生矛盾、碰撞,進而相互排斥、相互對立,乃至相互對抗的現象,因而也可以被看作為一種文化運動。社會和諧則指的是構成社會系統中的各個部分、各種要素處於一種相互協調、均衡穩定的狀態,也就是說,社會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有一個比較均衡、比較穩定的關系,社會呈現出穩定有序、協調發展的態勢。正如我們所知,一切事物的活動都伴隨著能量的產生和傳遞,能量傳遞的規律則是單向趨於平衡狀態,即能量由高到低傳遞並最終達到相同為止。激烈的文化沖突使得構成文化系統的各種要素在摩擦、碰撞中處於劇烈的運動狀態,加上文化與社會之間的相互循環作用,沖突產生的能量必定會傳遞給整個社會系統,從而導致社會系統穩定狀態的失衡。當代中西方文化沖突正是這種劇烈的文化運動,它不斷地沖擊著我國社會的底線和所能承受的最大應力,有可能使社會陷入或至少局部地陷入混亂狀態。激烈且長期持續的文化沖突具有極大的殺傷力,最終將導致社會陷入整體的危機。我國近年來不斷攀升的離婚率、青少年犯罪率以及不斷擴大的吸毒人數、艾滋病感染人數等就已經敲響了警鍾。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與高新技術相結合的文化產業對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內驅作用,給西方各國帶來了巨額的利潤,而經濟力量又是當今衡量一個國家競爭實力的重要標志,因此西方各國將會更為努力地開發更大的文化市場以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因此,我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沖突還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而且將很可能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繼續加強。由於我國文化與西方文化體系的構成要素差異較大,決定了兩者的相互融合就只能是部分性的,如果僅僅依靠文化融合來減少文化沖突,實際上大多是在作無用之功。因而減少中西方的文化沖突以保障社會和諧,更需要的是盡可能地降低由文化沖突產生的能量,使之盡可能少地傳遞到社會系統中。由於無法控制西方文化對我國文化的外部沖擊,如果要降低文化沖突的能量,就必須將我國文化系統的運動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即保持我國文化系統自身的相對穩定性。

三、文化有限流動

如前所述,文化是組織結構嚴密的整體,那麼構成文化體系的諸要素間就有著一定的組合秩序和架構關系,各要素之間按照相對穩定的方式組織和聯結起來,彼此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法國結構主義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認為文化結構有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之分:表層結構可以直接觀察到,如器物和技術;深層結構無法直接觀察到,深植於人們的頭腦之中,指揮著人們的行為,在一切文化現象的背後起著決定性作用。也就是說,文化系統的真正決定者是深層結構即核心結構的構成要素。這些構成要素決定了文化系統之間的異同,同時它們的穩定與否也決定了整個文化系統能否穩定。因而,要保持我國文化系統自身的穩定性,就必須要使文化核心的各構成要素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

對於文化深層結構的認識,國內外文化人類學界有著大致相同的看法。例如馬林諾夫斯基的文化三分法:物質的文化、社會制度的文化和精神的文化。精神文化針對物質文化和社會制度文化而言,是二者的上層結構,所以也是文化的核心⑤。克羅伯等人認為每一文化體系都由顯型部分和隱型部分組成,物態的、制度的及行為的文化是顯型文化;精神的和心態的文化則是隱型文化。隱型文化即文化的基本核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傳統的思想,一是與他們有關的價值⑥。懷特則將文化系統分為三個亞系統,即技術的系統、社會學的系統以及意識形態的系統。他認為技術系統由物質的、機械的、物理的和化學的儀器,以及使用這些儀器的技術組成;社會學的系統由人際關系組成,這種人際關系以個人和集體的行為方式來表現;意識形態系統由思想、信仰和知識組成,它們是以清晰的言語或其他符號形式表現的。意識形態系統是文化系統的核心,整個文化系統受到意識形態系統的控制⑦。

可以看出,他們都認為文化結構的核心就是文化精神或文化心理,它們決定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可以說,文化精神或文化心理的不同就是中西方文化存在較大差異的根本原因。例如,中國人認為「天人合一」是最高境界,西方人則認為人必須戰勝自然進而控制自然;中國人強調群體認同,西方人注重個體自由;中國人推崇依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循序漸進,西方人則崇尚冒險進取;中國人注重內心的修煉,西方人則強調上帝的意志。

那麼,如果要保持文化核心構成要素的穩定性,就是要保持文化精神或文化心理的穩定性,如此則會表現出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不受到其他文化的影響而輕易改變。同時,由於文化流動是文化系統生命力的保證,各構成要素必須處於不斷的變化和運動中。在文化核心構成要素保持穩定的情況下,表層結構的文化要素必須適當地流動,以保證文化系統的活力。這種系統內核不變,表層要素適當流動的文化流動實際上可稱為文化有限流動。

文化有限流動不同於文化一般流動,文化一般流動是全面的流動,文化有限流動是部分的流動;文化一般流動是由文化系統自然調節,文化有限流動則是文化系統在一定控制下調節。相比較而言,在激烈的文化沖突中,文化有限流動能夠更加有效地保持自身文化系統的穩定。

四、加強傳統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與文化有限流動密切相關,文化認同是文化有限流動的基礎,文化有限流動是文化認同的結果。要真正實現文化有限流動,必須加強人們的文化認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類社會的現代性更多地表現為超過以往任何時代的流動性,而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系又顯得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加阻隔,因此與以往相比,人們更加需要加強文化認同以提供安全基礎。

如前面所示,文化與人的存在緊密相聯,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模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情感表達方式,都是文化的產物。因而文化認同與自我認同緊密相關、不可分割。當人們處於一種不同文化接觸、碰撞、對抗的環境中時,面對著各種不同的事實存在,會產生一種自我認同以保持自身統一的反應,如果缺乏文化認同,個體就會沒有歸屬感。一個中國人可以和一個美國人友好相處,互相談論對方的文化,這個時候雙方都有自己的文化認同;而如果這個中國人缺乏自己的文化認同,就會感覺到在精神上不能和那個美國人對等,則無論如何內心都會有焦慮,很有可能在行為選擇上出現問題,而且如果一旦形成一種群體性反應,對社會將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現今,我國社會正處於轉型期,社會結構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傳統文化體系的深層結構被部分破壞,新的文化體系又正在建立之中,不可否認,社會上出現的所謂「文化虛無」、「文化荒漠」、「文化無根」等等說法,正反映了我們文化體系核心層面的某種缺失。再者,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動下,人們大多不是立足於自己的文化來認識經濟和科技,反而是被動地依據經濟和科技力量來認識自己的文化,這種認識並不是建立在對文化本體的正確認識上,而此時西方文化挾經濟實力和先進科技之強勢與我國文化發生沖突時,再加以我國文化核心層面出現某種缺失,人們便很容易鄙棄自己的優秀文化而盲目崇拜西方文化。

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文化模式論的創始人本尼迪克特指出,人類文化的形成是因為受到文化模式力量的支配和控制,正是這樣一些模式,區別著不同的文化,同時也塑造著各自所轄的那些個體,控制著個體的思維和行為。我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歷史,由先民的原始思維發展而來的,以儒、道兩家思想互為補充、相輔相成為主流的長期形成的文化模式,兩千多年來發揮著強大的作用,規范著中國人的生活行為、道德情操與價值觀念。所以,即使人們在崇拜各種西方文化的同時,也不可能完全忘懷傳統文化。而今,中國經濟力量的逐漸強大,已動搖了人們認識西方文化的基礎,對西方文化的普遍認同已經逐漸受到質疑。如,美國兩大快餐業巨頭麥當勞和肯德基進入中國市場之初,曾傾盡全力宣傳本土飲食文化,使得國人趨之若鶩。而近幾年,人們開始提倡多吃中國傳統食物,少吃西方「垃圾食品」,麥當勞和肯德基的顧客比以往明顯減少,這兩位西方快餐巨頭就都只有「入鄉隨俗」,烹制各種中國傳統食品以吸引顧客。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餐飲業,在其他各行業也已經有了相似的情況。由此簡單事例即可看出,國人的文化觀念已在回歸,所以加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實際上只是在「順水推舟」而已。

五、余論:探尋共同的文化核心要素

如前面所述,文化的樣貌由核心結構決定,那麼與系統內核接近的文化要素進入,系統的排異反應會較小,則有可能被接受;反之,系統的排異反應會較大,就很難被系統接受。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距甚大,有時表現出完全對立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這種差異較大的文化體系之間可以部分相互適應、補充,但要做到完全融合、涵化,則有著很大的難度。

人創造了文化,文化是人類活動的產物,如同人類的身體有著共同的某些特徵一樣,人類的文化也有著某些相同之處,只是它們隱藏在各種文化現象的背後,處於文化的深層結構中,經常是人們下意識的反應,不易察覺。換而言之,人類文化應該有著某些共同的文化核心要素,這正是中西方文化之間實現平等對話與交流的基礎。我們應該把握文化的整體結構,探究人類不同行為和思考方式的內在聯系,尋找到這些隱藏於文化深層結構中的共同核心要素。

文化人類學界中有相當一批學者主張文化相對主義,他們認為:任何一種人類文化,無論多麼原始或多麼復雜,都有其存在的理由;研究某一種文化,不能由主觀好惡而決定取捨,而應根據它自身的來龍去脈以研究其現象本身。這種觀點無疑是正確的。現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文化沖突問題,更需要深入了解我們自己世代相傳的文化,也更需要站在尊重對方文化體系的立場上,通過對不同文化的積極理解、比較研究,從而真正地實現中西文化之間的平等對話與交流。

㈧ 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應對策略

一、中西方語言和言談的差異 每種語言都各有特點,語言之間本身的差異,對我們的交際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薩皮爾-沃爾夫假說認為,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結構,這些范疇使思想成型。雖然他們的觀點是不符合唯物史觀的,和現實社會生活相沖突,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每種語言所獨具的特點。西方語言較發達的形式邏輯思維使其具有明顯的形態標志和嚴密的句法規則,可以說是一種「形合」「法治」的語言,主張「以形統神」,注重語法的嚴密性。而漢語的孤立結構在天地自然理念的影響下被粗泛地歸為「意合」語言、「人治」語言,講求「以神統形」,「得意而忘言」,傾向於語義的表達。[1] 正因為語言內部的差異,導致我們的言談也產生了很大的差異。在中國人見面時常聽到:「老張,近來你又發福了」,因為漢語的「以神統形」,中國人喜歡用委婉的表達方式,「發福」表面上是「體型變胖」的意思,但是卻暗含稱贊對方生活狀態很好的意思。但是西方語言強調邏輯思維,如果說「You are fat」,外國人會感到很尷尬,由胖可能直接推測出體型不美。 面對語言本身所帶來的差異,我們中國人在同外國人交談的時候,應該適當地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以達到溝通中對彼此言語的更好的理解。盡量直抒胸臆、減少委婉的表達方式。 二、價值觀的差異是核心 造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核心是價值觀的差異。價值觀的差異對我們的語言表達產生直接的導向作用。Clyde Kluckhohn認為:價值觀是個人或群體所特有的一種顯型或隱型地認為什麼是可取的觀念,這一觀念影響人們從現有的種種行動模式、方式和目的種做出的選擇。[2]同時,價值觀和交際之間也存在著緊密的關系。一方面,價值觀對人們的交際起決定作用,價值觀支配著人們各種形式的交際。例如:自古以來,中國就十分重視社會關系的和諧,奉行東方文明的中庸之道,人們樂於追求美好事物和這種處事的價值觀。所以中國人習慣含蓄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圖來與人交際,但是西方人在這一點上就和中國人有很大的區別。西方人更樂於直接表達個人觀點,以達到最高程度的溝通,完成交際的目的。中華文化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受特定的地域、政治、經濟、哲學等方面的影響,中華文化價值觀念中集體主義觀念較強,儒家工作動力這一獨特的文化價值的作用突出,文化中代表男性的品質突出,道德紀律標尺的作用也相對重要。 我們面對價值觀上最根本的差異,首先,我們要能正確地認識了解西方的文化特點;其次,我們要能合理應對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全球化的進度越發加快,我們應該盡力去了解異國文化的特點,這也逐漸呈現出必要性。我們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要藉助多種媒介,如網路、電視、書籍等來了解西方文化的不同之處,進而減少交際時發生障礙的可能性。並且應該抱著認識和理解的態度去看待他國文化,尊重他國文化,擺脫刻板印象。在我們遇到一些文化沖突的時候,民族中心主義會阻礙我們的交流與溝通,用自己民族的價值觀為標尺去衡量其他文化是不可取的

㈨ 中國人應如何對待外國文化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面對不同文化,應採取客觀、平等的態度,要善於虛心學習其他文化的優點、長處,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習總書記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這深刻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本來」,既包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源頭,也涵蓋在此基礎上產生並發展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三種文化有著內在的邏輯關聯,不可割裂。不忘本來,就是要堅決守護好我們的文化根脈,對其進行傳承與弘揚,為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植根塑魂。

堅定文化自信:

習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豐厚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作用和時代價值。當今世界,漢語熱方興未艾,孔子學院在很多國家廣受歡迎,折射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日俱增的吸引力、影響力。

習總書記強調,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為了把它當作古董擺設,也不能食古不化;

而是要發揚光大,推動其全方位融入國民教育、道德建設、文化創造和生產生活,使其更好地服務現實。我們要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之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㈩ 如何看待文化之間的沖突 社會學

文化沖突往往會給個人和民族造成心理乃至生理上的痛苦,尤其是通過戰亂帶來的文化沖突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民族都是要不得的(這種情況還可以從另一層意義做出分析結論,略).但文化沖突是一種客觀現象,誰都無法迴避也無法制止,同時文化沖突促進著各民族文化的發展,使人類不斷取得進步,因此,從哲學的高度來看,文化沖突的正面作用遠遠要大於負面作用.認識到這一點,是正確地對待文化沖突的出發點.
懼怕外來文化,對文化沖突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誠惶誠恐的民族,其文化一定是虛弱的封閉型的——猶太民族分散在世界各地,其文化與一些民族的文化尤其是法西斯文化發生著劇烈的沖突,但這個民族從來就沒有那種文化「恐懼症」,而是在不斷的文化沖突中吸取各種營養所以猶太文化的生命力是強大的,開放型的,其內聚力不僅世界著名,而且創造力極強,出現了愛因斯坦、馬克思、弗洛依德等人類思想的巨人.
日本大和民族的文化雖然屬於東方文化圈,但由於日本人有著強烈的島國意識和生存意識,使之具有很強的協作精神和主動攻擊別人的願望——在一個沒有多少資源的「孤島」上,危機感和外在的生存壓力促使他們的生存能力變得非常很強,在這種情況下千百年來所形成的文化必然是主動型、實用型的,並且兼容性很大,是開放式的——為我所用,是其文化最顯著的特點,所以,在美國人的炮艇敲開了日本的大門後,日本人便很容易接受外來文化.明治維新時期和二次大戰後的兩次外來文化大入侵,使日本文化得到了很大改造,今天的日本民族既不是過去的自己,也不是西方或其它民族的同化物,該民族以嶄新的面貌,使自己的國家成為當今世界上的一流國家,而善於吸收、善於學習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也曾發生過兩次外來文化的大入侵,但民族心理的保守、封閉、使兩次沖突的結果都未能使自己獲的較大的進步.我們的民族文化不僅沒有猶太文化和日本文化的那種優點,而且排他性很強,一些學者認為,中華民族文化曾經造就過燦爛輝煌的農業文明,但由於清政府的閉關鎖國造成了近代以來的落後,萬里長城就是保守、封閉、排他性文化的象徵.
要消除落後,縮短差距,實現現代化,就必須克服文化恐懼症,實行全面開放的文化政策,使民族文化在外來文化的刺激下重新煥發出活力,獲得快速發展.實現現代化,從根本上講就是實現民族文化的現代化.今天我們搞市場經濟,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從文化角度講就是要向西方學習.英國哲學家羅素指出,東方文化強調的是和諧,西方文化強調的是斗爭.這個斗爭不是人與人之間的「窩里斗」和所謂的階級斗爭,而指的是人與大自然的一種對立關系.生產力反應的是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西方文化積極向上的斗爭精神無疑會使社會生產力發展很快,為西方物質文明打下了有力的基礎.我們的和諧是人與自然的戲謔,天人合一更多的指向是一種人生境界,是玄覽體驗到的無為而無不為的藝術智慧.因此,中國人注重人倫關系和個人道德的修煉,當然,這正是我們民族文化的偉大之處,但恰恰就在這里又反映了我們的文化對創造物質財富的先天性不足.所以,有人提出當今時代是中西文化大對流的時代,因為西方人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和和諧,我們需要的是大力發展生產力.
可惜的是,直到今天我們還不敢承認人家的長處,談到西方文化猶如談虎色變般地恐懼,稍不注意就會扣上一頂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帽子,這說明我們的民族心理還是十分脆弱十分保守的,而一些人仍停留在「文革思維」階段,動不動就隨便用大帽子壓人甚至整人,對發展民族文化,開展正常的學術爭鳴,搞好經濟建設是十分有害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日漸加深,有的人對此造成的傳統道德失落、價值迷亂、信仰真空等現象表示擔憂,但這是必然的,是舊的文化系統受到外來文化沖擊後必然要出現的系統性紊亂.只有舊的封閉系統被打破新的開放系統才能形成.因而,這種紊亂從哲學高度看是文化在進步的表現,是舊的有序狀態到無序狀態再到新的有序狀態的一個必然階段.當然增強識別能力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尊重時代選擇,相信文化的發展有一種自動選擇和篩選的機制,文化的相對性是很強的,許多文化是非問題的衡量標準是多重的,很難使人把握.過去曾把吃瓜子,穿高跟鞋說成是資產階級生活作風,把電子音樂稱為資產階級的靡靡之音,現在聽見有誰這么說則感到荒唐可笑,說明這些方面在經過沖突後已被我們承認和接受了,但今天我們和外來文化的許多地方還很過意不去,誰是誰非歷史將會自然做出抉擇.
正確對待文化沖突需要一個人一個民族必須具備一定的認識高度、開明的態度和廣闊的胸懷.

閱讀全文

與如何對待西方文化的沖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