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文化有幾種形式
什麼就是文化?文化就是怎樣產生的?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就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2.文化的形式有哪些?文化的力量作用?
形式: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者為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與標志)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
②自然科學與技術,語言與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作用:(原因)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表現)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與國家的歷史中。
3.文化與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的關系?
①經濟就是基礎,政治就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就是經濟與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於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4.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特點?
對象:①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與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與思維方式。
特點:①文化對人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②文化對人有深遠持久的影響
5.優秀文化對人的塑造作用就是什麼(體現在哪些方面)?
三方面:①優秀文化能豐富精神世界
②優秀文化能增強精神力量
③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6.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上的地位及作用?
地位及作用: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與創造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突出原因:①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與凝聚力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②在世界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於弱勢地位的發展中國家,不僅在經濟發展上面臨嚴峻挑戰,在文化發展上也面臨嚴峻挑戰。文化不僅內容上是多樣的,形式上也是.無論古代文化還是現代文化,官方文化還是民間文化,精英文化還是大眾文化,都有豐富的形式.
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滲透其中,道德、政治、軍事、宗教、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活動,都是典型的重大的文化表現形式.
而文學與藝術,又有著無限豐富的表現形式:諸如神話文化、詩歌文化、戲劇文化、曲藝文化、音樂文化、繪畫文化、影視文化等.還有大量的特殊文化表現形式,如:飲食文化、花鳥文化、體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喪葬及婚嫁文化、居住文化、園林文化、建築文化、網路文化、科技文化、服飾文化、節事文化、武術文化等.
❷ 文化的一般特徵主要有哪些
文化的特點是:
1、超生理性和超個人性:超生理性是指任何文化都是人們後天習得的和創造的,文化不能通過生理遺傳。超個人性是指個人雖然有接受文化和創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卻不在於個人。個人只有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響文化。
2、復合性: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多種文化要素復合在一起。
3、象徵性:文化現象總是具有廣泛的意義,文化的意義要遠遠超出文化現象所直接表現的那個窄小的范圍。
4、傳遞性:文化一經產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包括縱向傳遞(代代相傳)和橫向傳遞(地域、民族之間)兩方面。
5、變遷性與墮距(滯後):變遷性是指文化不是靜止不動的,是處於變化中的。一般認為大規模的文化變遷有三種因素引發,第一,自然條件的變化,如自然災害、人口變遷;第二,不同文化之間的接觸,如不同國家、民族自技術、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交流;第三,發明與發現,各種發明、創造導致人類社會文化的巨大變遷。滯後性是指文化的各部分在變遷時的速度不一樣,導致各部分之間的不平衡、差距、錯位。
❸ 做人,有文化的4個表現是什麼
第一,有良好的自我修養。
這種良好的自我修養不僅僅只是表現在外表,更多的是在內心。不論在什麼情況之下,都能夠做到心平氣和,能夠做到溫文有禮。不要因為一個人的外貌而隨意評斷一個人,也不要狗眼看人低。
不論對誰都是一視同仁,都一樣對待。做事情不毛毛躁躁的,做到有頭有尾,能夠獲得他人的信任。這就是最基本的一種修養,也是最讓人舒服的修養。
第四,能夠為他人著想。
能夠為他人著想,這是一種善良。這不是一種虛偽,這也不是一種能夠裝出來的表象,他是發自內心深處的。就像在公交車上為他人讓座,從來都不是想要獲得什麼表揚,只是內心的良知讓你必須要這么做。
❹ 文化特徵有哪些
文化具有哪些特點
2020-04-14 09:17:17
文/葉丹
特徵包括人為創造性、後天習得性、共享性、象徵性、傳遞性、變遷性等。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
1文化的特點
1、超生理性和超個人性:超生理性是指任何文化都是人們後天習得的和創造的,文化不能通過生理遺傳。超個人性是指個人雖然有接受文化和創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卻不在於個人。個人只有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響文化。
2、復合性: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多種文化要素復合在一起。
3、象徵性:文化現象總是具有廣泛的意義,文化的意義要遠遠超出文化現象所直接表現的那個窄小的范圍。
4、傳遞性:文化一經產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包括縱向傳遞(代代相傳)和橫向傳遞(地域、民族之間)兩方面。
5、變遷性與墮距(滯後):變遷性是指文化不是靜止不動的,是處於變化中的。一般認為大規模的文化變遷有三種因素引發,第一,自然條件的變化,如自然災害、人口變遷;第二,不同文化之間的接觸,如不同國家、民族自技術、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交流;第三,發明與發現,各種發明、創造導致人類社會文化的巨大變遷。滯後性是指文化的各部分在變遷時的速度不一樣,導致各部分之間的不平衡、差距、錯位。
2文化的作用
(1)整合。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對於協調群體成員的行動所發揮的作用,就像螞蟻過江。社會群體中不同的成員都是獨特的行動者,他們基於自己的需要、根據對情景的判斷和理解採取行動。文化是他們之間溝通的中介,如果他們能夠共享文化,那麼他們就能夠有效地溝通,消除隔閡、促成合作。
(2)導向。文化的導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為人們的行動提供方向和可供選擇的方式。通過共享文化,行動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種行為在對方看來是適宜的、可以引起積極回應的,並傾向於選擇有效的行動,這就是文化對行為的導向作用。
(3)維持秩序。文化是人們以往共同生活經驗的積累,是人們通過比較和選擇認為是合理並被普遍接受的東西。某種文化的形成和確立,就意味著某種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的被認可和被遵從,這也意味著某種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這種文化在起作用,那麼由這種文化所確立的社會秩序就會被維持下去,這就是文化維持社會秩序的功能。
(4)傳續。從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傳,即下一代也認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麼,文化就有了傳續功能。
下載本文word文檔
猜你喜歡
文化的社會作用
2020-04-26
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原因
2020-04-17
文化的基本載體是什麼
2020-04-21
文化的本質是什麼
2020-04-17
文化是什麼四句話
2020-04-22
文化的四個功能
2020-04-17
中華文化發展的力量源泉是什麼
2020-04-21
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怎麼表現
2020-04-22
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關系
2020-04-21
文化的基本屬性是什麼
2020-04-21
相關文章
❺ 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文化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1、精神性。
這是文化最基本的特徵。所謂精神性是指文化必須是與人類的精神活動有關的,與人類精神活動無關的物質就不能稱之為文化,如山河湖泊、天體運行就不屬於文化范疇。
2、社會性。
文化具有強烈的社會性,它是人與人之間按一定的規律結成社會關系的產物,是人與人在聯系的過程中產生的,是在共同認識、共同生產、互相評價、互相承認中產生的。沒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不會有文化。
3、集合性。
這是指文化必須是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的許多人共同的精神活動、精神行為或它們的物化產品。它是由無數的個體組成的集合,任何個人都無法構成文化。
4、獨特性。
文化是構成一個民族、一個組織或一個群體的基本因素。這些民族、組織、群體的差異性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因此文化帶有獨特性,不可能有兩個完全相同的文化存在於兩個民族或組織和群體中。
5、一致性。
這是指在一個民族、一個組織或一個群體中,文化有著相對一致的內容,即共同的精神活動、精神性行為和共同的精神物化產品。這種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的相對一致性是構成一種文化的基礎。正是有了這種一致性,各種文化才有了他們各自的內涵。
拓展資料:
文化,天地萬物(包括人)的信息的產生融匯滲透(的過程)。
文化(culture)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少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
❻ 文化的特徵
1文化的特點
1、超生理復性和超個人性:超生理性是指任何文化都是人們後天習得的和創造的,文化不能通過生理遺傳。超個人性是指個人雖然有接受文化和創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卻不在於個人。個人只有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響文化。
2、復合性: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多種文化要素復合在一制起。
3、象徵性:文化現象總是具有廣泛的意義,文化的意義要遠遠超出文化現象所直接表現的那個窄小的范圍。
4、傳遞性:文化一經產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包括縱向傳遞(代代相傳)和橫向傳遞(地域、民族之間)兩方面。
5、變遷性與墮距(滯後):變遷性是指文化不是靜止不動的,是處於變化中的。一般認為大規模的文化變遷有三種因素引發,
第一,自然條件的變化,如自然災害、人口變遷;
第二,不同文化之間的接觸,如不同國家、民族自技術、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交流;
第三,發明與發現,各種發明、創造導致人類社會文化的巨大變遷。滯後性是指文化的各部分在變遷時的速度不一樣,導致各部分之間的不平衡、差距、錯位。
2文化對人的作用
1)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2)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優秀文化作品,總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為照亮人們心靈的火炬、引領人們前進的旗幟。而由此產生的精神力量,往往歷久不衰,激勵人們不斷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文化的特點
1、超生理復性和超個人性:超生理性是指任何文化都是人們後天習得的和創造的,文化不能通過生理遺傳。超個人性是指個人雖然有接受文化和創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卻不在於個人。個人只有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響文化。
2、復合性: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多種文化要素復合在一制起。
3、象徵性:文化現象總是具有廣泛的意義,文化的意義要遠遠超出文化現象所直接表現的那個窄小的范圍。
4、傳遞性:文化一經產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包括縱向傳遞(代代相傳)和橫向傳遞(地域、民族之間)兩方面。
5、變遷性與墮距(滯後):變遷性是指文化不是靜止不動的,是處於變化中的。一般認為大規模的文化變遷有三種因素引發,
第一,自然條件的變化,如自然災害、人口變遷;
第二,不同文化之間的接觸,如不同國家、民族自技術、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交流;
第三,發明與發現,各種發明、創造導致人類社會文化的巨大變遷。滯後性是指文化的各部分在變遷時的速度不一樣,導致各部分之間的不平衡、差距、錯位。
2文化對人的作用
1)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2)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優秀文化作品,總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為照亮人們心靈的火炬、引領人們前進的旗幟。而由此產生的精神力量,往往歷久不衰,激勵人們不斷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❼ 文化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文化不僅內容上是多樣的,形式上也是。無論古代文化還是現代文化,官方文化還是民間文化,精英文化還是大眾文化,都有豐富的形式。
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滲透其中,道德、政治、軍事、宗教、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活動,都是典型的重大的文化表現形式。
而文學與藝術,又有著無限豐富的表現形式:諸如神話文化、詩歌文化、戲劇文化、曲藝文化、音樂文化、繪畫文化、影視文化等。 還有大量的特殊文化表現形式,如:飲食文化、花鳥文化、體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喪葬及婚嫁文化、居住文化、園林文化、建築文化、網路文化、科技文化、服飾文化、節事文化、武術文化等。
❽ 中華傳統文化都有哪些表現形式和內涵
中華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應包括:
古文、詩、詞、曲、賦;
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
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
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體現在: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智慧、文明的結晶,它以儒家文化為核心內容,另外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系;二是兼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盡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兼容,三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
❾ 文化表現在那些方面
社會文化,包括文理學科,它應當包含三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層次是指高層次文化,既抽象的、看不到存在的,比如社會心理、美學和價值,第二層次指從第一層次具體下來的,盡管看不到具體存在,但能切實感覺到它的結構與活動方式存在的,比如政權及其機構,第三層次指表面文化,既看得到又摸得到的,物品或物質的文化。簡單地說,就是精神文化、精神的物化文化以及物質文化。
❿ 文化的特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1、首先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價值觀和行為准則,它是使個人行為能力為集體所接受的共同標准.文化與社會是密切相關的,沒有社會就不會有文化,但是也存在沒有文化的社會.在同一社會內部,文化也具有不一致性.例如,在任何社會中,男性的文化和女性的文化就有不同.此外,不同的年齡、職業、階級等之間也存在著亞文化的差異.
2、文化是學習得來的,而不是通過遺傳而天生具有的.生理的滿足方式是由文化決定的,每種文化決定這些需求如何得到滿足.從這一角度看,非人的靈長目動物也有各種文化行為的能力,但是這些文化行為只是單向的文化表現如吃白蟻的方式警戒的呼喊聲等.這和人類社會中龐大復雜的文化象徵體系相比較僅顯得有些微不足道.
3、文化是一種架構,包括各種內隱或外顯的行為模式,通過符號系統習得或傳遞;
4、文化的核心信息來自歷史傳統;文化具有清晰的內在的結構或層面,有自身的規律;
5、文化是人自己的生存活動,也是前人生存活動的結果.
6、個體的人一旦出生,就已經落入某種文化環境中了,這是他無從選擇的.每一個人都是在文化中生存和活動並參與文化的創造的.文化創造比我們迄今所相信的有更加廣闊的和深刻的內涵.人類生活的基礎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習慣.
7、人與動物的區別.人與動物不同,支配動物行為的本能,是動物物種的自然特性;人的行為則是靠人自己曾獲得的文化來支配.支配人的行為的,表面上看是外在於人的事物及其間的關系,但實際上,它們必須轉化為知識、價值、意義才能內在地控制人的行為 .前人、他人的生存活動對自己的影響也是如此.
8、文化一方面是正在進行、不可停頓的生存活動,另一方面是寓蘊於這種當下的生存活動中並規范、調節、控制、影響著這些生存活動的知識、價值、意義.
9、在一定程度上,文化與我們分離,如同自然先予的世界與我們分離一樣.我們無法逃脫地站立在我們創造的文化世界中,也就象我們站在自然世界中一樣;盡管文化只是源於人類,而且為了保存文化的生命力,人作為承擔者使用文化,並用文化來充實自己.但文化並非附屬於人,而是外在於人的獨立存在.事實上,文化可以與承擔者分開,並可以由一個承擔者向另一個承擔者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