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花與中國文化的介紹
本書是「中國文化新論叢書」的一種。花植根於中國文化中,尤其與人文精神綰結在一起的是人品與花格的滲透,人格寄託於花格,花格依附於人格。本書的主旨即是從人與花的交感來談論花文化,對花與人生、與民族傳統文化作一番提要鉤玄的表述。全書三部分內容都環繞著花的人格化,人花交感這一題目著手:第一章是總敘,談人格與花格的互相授受;第二、三章依時序和花種分述人花相融的心物相融境界;第四章寫人從花的習染所興發的感應。書末並附「中國的省(區)花和市花」及「中國歷代花卉名著」等。
② 花給予了中國人哪些文化內涵
實際上花的內涵都是人賦予的,梅的不畏嚴寒,牡丹的華貴,菊花的燦爛等,經過努力才能綻放出美麗的人生,講的不是花是人,以花自比,陶冶情操,堅定信念。
③ 中國文化中的各種花代表的含義
白丁香――純潔;
水仙花――清純、自尊;
鬱金香――幸福、博愛;
紫羅蘭――青春永駐;
柏樹――永葆青春;
含羞草――知廉恥;
銀杏――古老文明;
紫荊――兄弟和睦;
紅豆――相思;
玫瑰――愛情;
勿忘我――永恆的愛;
楊柳――依依不捨;
並蒂蓮――夫妻恩愛;
百合――百年好合;
馬蹄蓮――永結同心;
文竹――永恆;
菊花、竹、蘭花――高潔;
山茶――質朴;
薔薇花――美德;
牡丹――華貴;
向日葵――仰慕;
臘梅――堅貞不屈;
木棉花――英雄之花;
黃月季、棕櫚――勝利;
葡萄――寬容、博愛;
桂花――友好、吉祥;
鐵樹――庄嚴;
金橘――招財進寶;
茉莉――和藹可親;
紅楓――熱忱;
石榴――子孫滿堂;
富貴竹――吉祥、富貴;
萬年春――友誼長存;
秋海棠――誠摯的友誼;
龜背竹――健康長壽;
大麗花――大吉大利;
一品紅――共祝新生;
杉木――正直;
曇花――美好的事物不長遠。
④ 在古代,宋代文化中,花的各種妙用都有哪些呢
宋代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占據著獨特的一席之地,以其文人審美品位的獨具匠心而頗具佳話。宋代社會採取各種措施鼓勵文人、士大夫階層的發展壯大,他們也自覺追求藝術文化的發展,由此推動了平民階層藝術修養的提升。
花是古代社會優雅生活的象徵,宋代文人雅士圍繞著"花"進行了各類優雅、日常的行為活動和文化交流,極大促進了宋代藝術審美的提升。在中國傳統藝術史上,花都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審美對象,因此在中國傳統的文學、繪畫史上頗為常見,也展現著各類風貌,體現著歷朝歷代的審美風趣。
宋代花卉品種的多樣性以及飲食烹飪手法的南北融合,使得花卉作為食物進入宋代世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花卉作為食物雖然吃起來相對較為清淡,但是卻饒有生活情趣,這也進一步促使宋代花作為一種文化與宋代世人之間產生關系。同時宋代世人注重養生保健,花與健康功效之間的聯系也在宋代得到了極大發展。
宋人愛種花、簪花、賞花、食花、贈花,通過宋代世人這些與"花"相關的活動,我們在觀察宋代世人日常生活富有情趣的同時,也可以看到宋代文化的多樣性和自由開放性。宋代"花"文化,也因為其獨特性和極致性,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獨具特色。
宋代文人憑借著"花"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而世人也通過花傳遞著感情理想,豐富著自己的精神生活。在"花"作為流行物品之下,他們充分發揮"花"的作用,深入提升自身的審美觀念。通過"花卉",使得宋代世人的生活更加異彩紛呈,也在中國藝術史和文化史上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⑤ 花兒是什麼文化
玫瑰花玫瑰長久以來就象徵著美麗和愛情。古希臘和古羅馬民族用玫瑰象徵他們的愛神阿芙羅狄蒂(en:AphroditeAphrodite)、維納斯(en:VenusVenus)。玫瑰在希臘神話中是宙斯所創造的傑作,用來向諸神誇耀自己的能力。英國有名的Lancaster與York的玫瑰戰爭(1455-1485),也是各以紅、白玫瑰各為象徵。最後以亨利七世與伊麗莎白通婚收場,為了紀念英格蘭以玫瑰為國花,並把皇室徽章改為紅白玫瑰。美國、英國、西班牙、盧森堡、保加利亞的國花。保加利亞是譽滿天下的「玫瑰之國」,每年六月初的第一個星期日為傳統民族節日玫瑰節,人們到玫瑰谷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他們認為絢麗、芬芳、雅潔的玫瑰花象徵著保加利亞人民的勤勞、智慧和酷愛大自然的精神。玫瑰遍身芒刺是保加利亞人民在奧斯曼帝國、德國法西斯面前英勇不屈與堅韌不拔的化身。愛情、和平、友誼、勇氣和獻身精神的化身在希臘神話中,玫瑰既是美神的化身,又溶進了愛神的鮮血,它集愛與美於一身,這在花的國度里,可是相當幸運的了。可以說,在世界范圍內,玫瑰是用來表達愛情的通用語言。
⑥ 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有哪些用花的習俗
用花的習俗可以從顏色方面和數量方面來看,不同的情況要用到的習俗是不同的,而且某些場所是絕對不能用錯的。
三、選擇花朵數量也是有習俗的,9常被用作天長地久的象徵,所以求婚時的鮮花數與9往往分不開;10是完美的象徵,慶祝時候往往會用到;8和6都是順利的象徵,在開業慶祝或祝願順利時常被使用,其他數字的使用則比較少。
⑦ 關於花的民俗文化
很著名的,很感人的一個典故:曇花一現,只為韋馱。
曇花又叫韋馱花。韋馱花很特別,總是選在黎明時分朝露初凝的那一刻才綻放,
相傳曇花和佛祖座下的韋馱尊者有一段哀怨纏綿的故事,所以曇花又叫韋馱花。
傳說曇花是一個花神,她每天都開花,四季都很燦爛,她愛上了一個每天為她鋤
草的小夥子,後來玉帝知道了這件事情,就大發雷霆,要拆散鴛鴦。玉帝把花神
貶為一生只能開一瞬間的花,不讓她再和情郎相見,還把那個小夥子送去靈柩山
出家,賜名韋馱,讓他忘記前塵,忘記花神。可是花神卻忘不了那個年輕的小夥子,
她知道每年暮春時分,韋駝尊者都會上山采春露,為佛祖煎茶,就選在那個時候
開花!希望能見韋馱尊者一面,就一次,一次就夠了!遺憾的是,春去春來,
花開花謝,韋馱還是不認得她
⑧ 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以花為食有著怎樣的文化內涵
謝邀: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以花為食」的飲食方式是中國飲食文化中別具特色的。
在遠古時代,我們的先民在人與自然的接觸中,用自己的味蕾在探索哪些食物既有著宜人的味道又可以食用的同時,帶著芬芳味道的鮮花無意間觸發了他們的味蕾,由此以花為食逐漸進入了先民的視野並成為他們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種選擇。
以花為食,是中國飲食文化中生活意趣與養生哲理的凝練,也是中國飲食文化中有機的組成部分,更是中國飲食文化中漫主義情懷的體現。
⑨ 為什麼中國有傳承千年的花文化傳
我國人民自古就喜愛花,對花有著深厚的感情。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河姆渡人就已培植荷花、金粟蘭及香蒲作為觀賞植物。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描繪花、贊美花、歌頌花伴隨著人們牛活當中的一切喜怒哀樂,成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並且貫穿了整個中國文化的發展歷史,形成了在世界文化殿堂佔有獨特一席的中國花文化。
「蒹蕸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這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胎炙人口的篇章。白茫茫的蘆葦花是作者眼前的景象,也是盼望與心上人相會的地方,美麗的景象與美好的感情水乳交融。《詩經》中像這樣描寫花的詩歌占很大比重。內於《詩經》的絕大部分篇章記載的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邊勞動邊吟唱的歌謠,因此,人們很自然地把在勞動中對花的感受吟唱出來。頌花唱花,是對生活的贊美和對幸福的嚮往。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隨著社會的發展,春秋戰國時代的到來,意味著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思想文化高峰的到來。春秋時期,偉大的詩人屈原在他不朽的《離騷》中,以他飽蘸情感的筆觸和起伏跌宕的胸懷,傾述了對祖國的滿腔熱愛和對人民艱難困苦的無限同情。詩人用「飲木蘭之墜露」和「餐秋菊之落英」來比喻和形容白己純潔的靈魂和剛直的秉性。在這里,木蘭和秋菊是最純潔、最美好的象徵。不僅如此、詩人在《離騷》中運用了—系列花卉、芳草來比喻高潔的情操,可以說是將花卉與文學的結合推向了—個空前的高度,這種影響在幾千年以後,我們可以看到它的影跡,如一些著名人物的姓名或筆名即取自《離騷》;周信芳(我國已故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胡繩(我國著名理論家)分別取自《離騷》中的「信芳」、「胡繩」,均是鮮花和香草的稱謂,並且在詩中都是美好情操和品性的象徵。由此我們可以從另一個側面看到花在當時人們心中的地位。與此同時,許多文人雅士、騷人墨客也紛紛起而效仿、開始借花詠物,贊花抒懷,這種風尚直至秦漢。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唐末時期,是及國歷史上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空前發達的時期。這一時期與其它歷史時期相比較,社會安定相對維持較長,科技生產力得到了長足發展,各地域各民族文化空前的大融合,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其詩歌、繪畫、音樂、舞蹈更是達到了中國文化史上一個前所未有的全面顛峰時期,形成了享譽世界的中國唐文化。正是在這個時期,花卉全面地登上了文化舞台,在不同的藝術形式中,為人們表達著不同的思想感情。白居易在他纏綿悱側的《長恨坡》中以「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兩句准確地表達了一代風流天子唐明皇,在經歷了馬嵬坡一場生離死別之後,面對宮中依舊的池苑和柳樹荷花,對楊貴妃無限的迫思。桃李不是花.梧桐不是樹,因為「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人面桃花,傷情不盡。
花卉,不僅僅是美妙女子的象徵,還可以表達更深切的憂國憂民的感懷,詩聖杜甫以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深深道出了詩人對時勢戰亂的憂慮。面對不息的戰火和塗炭的黎民,鮮花也會感傷得落淚。此時的花,巳不僅僅是一種比喻,而是一種活生生的感情,足待人思想的精靈。
唐詩如此,宋詞也如此。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也有「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但無論哪一個「花」,我們都不能說清楚那是梅花,桃花還是什麼別的,因為那本不是花.而是流動的思想,是飛逝的年華。
「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元明以後,在詩詞之外,繪畫藝術逐浙成熟,從一種工匠式的裝飾風格轉而形成了獨立的藝術形式。自文人畫風開創之後,風氣遺留直至明清。近代文人、書法家更是沒有幾個不會畫上幾筆梅、蘭、竹、菊的,似乎這四君子已成為文人雅士的標准,詩書畫篆無不涉及。然而,是自命清高,或是附庸風雅,還是托物言志,反映社會現實,只要看看對花的不同描繪就一目瞭然了。元朝著名畫家王冕,自幼牧牛,繪畫師法造化,他筆下的《墨悔圖》沒有任何附會.也沒有造作,有的只是一種真實的理解,「不要人誇好顏色」,而畫家留下的卻正是滿乾坤的清新正氣。
⑩ 什麼是花文化
中國是詩的王國,更是花的國度。全世界約有花卉3萬種,原產於我國的花卉就有1萬—2萬種。世界許多國家特別是歐洲國家為此贊譽「沒有中國的花卉,便不成花園」。賞花、愛花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各種花以其獨有的方式深入中國人的文化生活,中國的文化傳統也賦予了她們不同的文化品格。古往今來,許多名人不僅觀賞花的秀韻多姿,而且更在贊美之餘,還要品嘗花的美味,領略大自然的精靈,在食文化中留下了許多千古佳話。當然也寫下了不少流芳千古的佳句。這足以說明國人對花有著剪不斷情,解不開的節!
中國花文化情結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人欣賞花,不僅欣賞花的顏色、姿容,更欣賞花中所蘊含著的人格寓意、精神力量。陶淵明之「採菊東籬」、林靖和之「疏影橫斜」、周敦頤之「出污泥而不染」、孔夫子之「蘭當為王者香」、蘇東坡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中國繪畫的一大半兒就是畫花卉。有的人窮其一生,就是為了把一種或幾種花畫好。畫好一種花是不容易的。中國有多少以花命名的女人?中國有多少花被女子用做名字?這在外國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
1、花的認識
同世界上所有的人一樣,中國人民也天生愛美,愛花,視花為美,與花媲美。因此視花為美的化身,美好幸福的象徵,已成為世界共同的語言。然而,中國人對花的認識和情感並不僅限於此,而是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和濃厚的情感。在中國人看來,花是有靈之物。人們賞花,除了常識它那靜態的外部形態美之外,還善於觀察欣賞它那動態的生命變化之趣。另外,中國人還認為花是有情之物,不僅娛人感官,更撩人情思,能寄以心曲。中國人對花的這種看法和情感是觀花之後由悟性而得來的一種藝術境界。對花產生了更深一層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寄託。因此,中國人世世代代愛花賞花就是認為花能使人賞心悅目.花能暢神達意,花能陶冶情操。花中蘊含看文化,花中凝聚看中華民族的品德和節氣。
2、花的文化內容
花文化無疑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困此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也必然隨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興衰而起落。中國花文化從一出現起,就深受中國繪畫,書法,文學,藝術,造園工藝等傳統文化藝術的影響並隨之而發展,所以中國花文化是在濃厚的傳統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然也是與古代的神話傳說有看密切的關系,與歷史上儒、道、佛、諸家思想密不可分。
從考古遺跡中證實,在沒有文字的原始社會里,特別是舊石器時代晚期,我們的遠古祖先將大自然中美麗的花草樹木引入生活中來,在粗製的石器上刻劃各種花朵的紋樣,甚至染上漂亮的色彩,用來美化生活,這可能就是中國花文化的最早表現形式。到新石器時代(距今上萬年以前〕文化也有了進一步發展,在當時花以實用和美化相結合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花卉的文字記載,最早始干公元前11世紀商朝甲骨文中。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一前221年),花卉在中國人民生活中物質上和精神上都起著相當大的作用,特別是花卉賦於感情色彩和象徵意義。標志著中目花文化開始走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殷。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一公元220年),百了插花藝術的萌芽。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國花卉應用的技藝已很高超,對花的鑒賞也十分高雅,開始步入較高層次的藝術享受和藝術創作境界。至隋,唐和兩宋時期,中國花文化的發展已進入昌盛和成熟階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隨著大唐盛世的百業興旺,宋代穩定與繁榮,帶來了中國花卉業的空前絕後發達,舉國上下種花。賣花,賞花和插花蔚然成風。據傳。當時點茶,掛畫,燃香和插花合稱「四藝」,成為社會上特別是文人士大夫階層文化修養和風雅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花卉的科技書籍,花卉的文學作品,花卉工藝品和花卉繪畫以及盆景,插花等藝術品層出不窮。成績輝煌,可稱中國史上花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
明清兩代,是中國各類花卉著作甚多且內容全面豐富,科學性較強的時期。標志著中國花卉栽培和應用理論的日臻完善和系統化。
清未以來至新中國成立前夕,由於統治者的軟弱腐敗,帝國主義的侵略,中目連年戰患,國力下降,經濟衰退,花卉業停滯,花田幾盡荒蕪。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目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城市園林建設逐漸受到重視。花卉業得到空前發展,花文化又呈現百花芥放的新局面。花卉成為社會重大節日和社交活動中必有之物,成為城市的象徵和標志。成為大眾文化娛樂活動的一部分。成為居家住戶美化生活的一部分。5000年的中華民族歷史,創造了豐富燦爛的中國花文化,中國花文化成為東方古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根植於中華沃土裡,生長於大眾生活之中,並深得其他姐妹文化藝術的素陶和影響而茁壯成長起來。中國花文化具有濃厚的傳統文化基礎,富有民族風味的特色,內容廣泛豐富,表現形式多姿多彩。中國花文化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描述歷代社會生活中各種花事活動的情景,諸如各朝各地的花市,花展,花節盛況,藉以展現繁榮歡樂的社會歲月風貌。
⑵直接表見或描繪各種名花異卉的瓊姿仙態之美,以展示大自然的美景,使人獲得美的享受。生活的樂趣。
⑶介紹古今名人賞花贊花或育花的種種趣事,以此增加人們的生活知識和樂趣。
⑷以花為題,借花傳情,或闡述人生哲理,起以教育作用,或表示祝願,希望和祈求,或表達個人的種種心態與冥想。
⑸介紹花卉栽培的知識,信息。經驗以及科學新方法,新技術等等供人們學習參考中目花文化的表現形式十分豐富,按大類劃分有花卉的專業科研與教育,有直接的花卉商品產銷,有園林中的各種應用,還有更多是以文學形式,以繪畫。雕塑,盆景,插花,歌曲,舞蹈等眾多藝術形式表現出來的。活潑多樣,令人喜聞樂見。具體的有花書,花詩,花畫,花歌,花舞,花膳,花飲,花織錦,花工藝品以及花節,花神,花會,花語等等,各具特色。
3、賞花情趣與特點
中國人視花有靈有情。隨著科學文化的進步與發展,丟弄了那些封建迷信和宗教色彩,而用充滿熱愛自然,熱愛生活,憧憬美好幸福未來的情感附之於花。藉以謳歌社會和人生中的真,善、美,從而形成了特有的審美觀。首先,表現在用花,贊花和賞花的著眼點上,中目人既重花卉外形之美,也重花的興謝枯榮的內在之美,更喜追求由觀花而得的心靈感受的韻味之趣,以達到賞心悅目的快感。這種審美情趣說明中國人贊花、賞花的目的是雙重的既要求有裝飾美化的實用效果,又要求有暢神達意的精神享受。從中得到啟示,激勵以及情操的陶冶,所以無論以何種形式表現花的美,特別是花卉造形藝術方面,人們極其注重形式與內涵的統一和諧之美,與許多傳統文化藝術一樣,要求以形傳神,形神兼備。其次表現在用花,贊花。賞花的表達方式上,中目人既喜歡有直接客觀的描,訴,詠,唱、觀等方式表現或欣賞花卉自然之美與裝飾效果,但更喜歡借花明志,以花傳情的表現主觀的感受之情,故而常將花寓以多種吉祥美好的象徵意義,使花人格化甚至神化,然後採用比興寄託的手法,以此通過聯想而意會其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