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理解文化含義
文化的含義可以從「漢語中的文化含義」、「哲學的「文化」定義」、「社會學的「文化」定義」和「考古學、文化學對「文化」概念的詮釋」四個方面去考察。
概括如下:
1、 漢語中的文化含義——
在古漢語的表達系統中,「文化」一詞的本義是與「武功」、「武力」相對的概念,指以文德教化天下,這裡面既有政治主張,又有倫理意義。
在現代漢語中,「文化」指一般知識,以及運用文字的能力,如「他是一個有文化的人」。
2、哲學的「文化」定義——
即指凡是超越本能的、人類有意識地作用於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結果,都屬於文化。或者說,「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3、 社會學意義上的文化——
是一個社會群體的生活狀態,是群體整個的人造環境,包括群體生活中所有物質和非物質產品,這些產品,往往被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
在通常的情況下,人們認為「文化」是一個人的行為、修養。
文化還指人們的群體,大至一個國家。在社會學看來,人類通過學習和發明種種辦法以適應多種多樣的環境,經過世世代代流傳下來,並不斷經過修改學習來的生活方式,就是文化。
4、考古學、文化學對「文化」概念的詮釋——在考古學中,「文化」指同一歷史時期的不依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同樣的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如仰韶文化又稱彩陶文化、龍山文化又稱黑陶文化等。
對於文化比較權威的定義——
在文化學中,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里的定義為:「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這個定義對學術界所產生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望採納
Ⅱ 中國傳統文化中"和"的含義
「和」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范疇。時至今日,「和為貴」、「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等飽含傳統「和文化」意蘊的用語仍經常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建設和諧文化。其中一個重要命題,是正確認識、科學運用我國傳統的「和文化」。
傳統「和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傳統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主體。儒家「和文化」的主要內容包括: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大同社會理想觀;和而不同、兼容並蓄的文化觀;民貴君輕的政治觀;德主刑輔的治理觀;仁者愛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觀;修身正己、以德化人的教育觀;恆產與均平的經濟公平觀;以義統利、群己和諧的社會倫理觀;國家統一、協和萬邦的民族國家觀;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等等。這其中的許多成分可以通過揚棄,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用。在實踐路徑與方法方面,儒家以「中庸」的思想方法認知和諧,通過培養造就「君子」來促進和諧,用倫理道德維系和諧等,在今天也有可借鑒之處。
兩千多年來,傳統「和文化」對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安定、文明風尚的養成、人才的造就、政德政風的淳化等,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直到今天,貫穿其中的人文精神和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等價值取向,仍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源泉。
韓國、日本、新加坡等重視對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改造和利用,二戰後促進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和一定程度上的社會和諧。1991年,新加坡以儒家「和文化」為基礎,對「亞洲價值觀」進行了典型表述:「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關懷扶助,尊重個人;求同存異,協商共識;種族和諧,宗教寬容。」1994年,李光耀在紀念孔子誕辰2545周年紀念大會上說:「要不是新加坡的大部分人民都受過儒家價值觀的熏陶,我們是無法克服困難和挫折的。」美國學者赫爾曼·卡恩認為,儒家價值觀中包含的強烈的奉獻精神、對政治群體的認同、內在責任感等,使現代東亞社會達到了比西方社會更快的發展速度和更高的經濟效率。
傳統「和文化」的根本性缺陷決定了,我們不能將其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成方案。必須看到,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發展繁榮並不能完全歸功於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夠在其中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是因為人們對其進行了改造和揚棄,努力使其與現代文明相符合。況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儒家文化劣性遺產的消極影響在這些國家愈來愈鮮明地顯示出來。國內外諸多學者指出,儒家文化中的人治與裙帶之風、政治倫理化、一元化強權、壓抑個性自由、等級秩序等,在未來的現代化中將顯示出更多的負面作用。2001年,李光耀坦言,儒家價值觀不僅導致了過分的做法,而且某些方面在信息時代已經過時。
中國歷史表明,儒家「和文化」未能造就出真正的和諧社會。究其原因,封建社會的根本制度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剝削制度以及維護地主階級統治的君主專制制度,傳統「和文化」企圖在不觸動、不變革封建社會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通過補偏救弊來優化這個制度,實現其和諧理想,這就註定了其大同社會的理想必然落空。從政治文化的角度來看,儒家治理觀的根本性缺陷是「人治」模式:重社會倫理目標的應然性憧憬,輕實然性的社會治理系統的構建;重政治主體即「政治人」建設、工於人格塑造,輕政體即合理權力結構的安排,拙於體制制度的設計;重說教輕操作。它可以成為統治者緩和社會矛盾的潤滑劑與調節器,而不能成為各階層一體推進社會和諧的發動機。
我們所追求的和諧,既不是封建統治者訴諸專制強權加以建立和維系的等級制度下的「秩序」,也不是農民起義所訴求的平均主義的「和諧」,而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以民主法治制度為保障的、體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和諧。盡管傳統「和文化」有可借鑒的思想資源,但它與現代和諧治理觀有著質的不同,不能簡單地加以採用和直接地進行對接。
超越傳統治理觀,通過民主和法治的制度化重構現代和諧治理觀。理想目標和觀念形態的價值觀只有落實到制度層面,才能對改變社會面貌發揮穩定而持久的作用。傳統「和文化」之所以未能造就出真正的和諧社會,正是由於缺乏民主和法治制度。我們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與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重構民主法治形態的現代和諧治理觀。
傳統治理觀是倫理政治而非制度化政治、明君賢相的人治而非法治、自律型政治而非他律型政治,造成傳統國家治理多說教而少制度、多權術而少規范、多任意性而少程序化、多經驗治理而少科學治理,難以實現社會和諧和長治久安。超越傳統治理觀,根本性的轉變在於:圍繞民主和法治開辟一條用制度管權、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和靠制度執政、靠制度治國的新路。
加強民主和法治的制度化建設,必須增強制度理性、制度意識和制度精神,創新制度文化,將和諧治理觀落實到制度層面。加強制度設計,更加重視體制和制度的改革,對權力結構和權力運作進行科學的制度化安排,從靠「政治人」實行「善政」變為靠「善制」走向「善治」。增強制度創新能力和制度供給能力,提高黨、國家和全社會的制度化水平,使和諧理想的實現具有制度上的可規范性、法律上的可保障性、現實上的可操作性,逐步實現國家治理的制度化。
Ⅲ 文化有什麼含義,文化的固有屬性和核心是什麼
文化的含義就是它的字面意思,把文章內化成為自己的東西,這就是文化,文化是具有傳承意義的,所以它的固有屬性就是繼承,它的核心也是流傳。
綜上所述,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Ⅳ 什麼是和文化
和文化即和諧文化,是一定的社會主體對歷史的、現實的和未來的社會生活的認同和嚮往。從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出發,社會主義和諧文化關注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
從表現形式上看,和諧文化既有思想觀念形態方面的內容,又有制度規范形態方面的內容。就思想觀念而言,和諧文化體現著人們對和諧社會的認知以及對社會和諧目標的追求;就制度規范而言,和諧文化體現著人們在和諧觀念引導下建立的一系列調整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的制度設計和機制規范。
(4)和文化含義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要創建和諧世界,就必須先創建、發展、提高與普及和諧文化。和諧的內涵是和諧文化與其它文化相區別的本質屬性。和諧文化中的全部思想理念,如:真理、價值、發展、審美、道德、理想等,都是以和諧為前提,建立在和諧內涵的基礎之上。用和諧文化培養人,是實現共建共享和諧社會的關鍵。
網路-和諧文化
Ⅳ 文化的意思是什麼
文化,就詞的釋意來說,文就是"記錄,表達和評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的特點是:有歷史,有內容,有故事。不少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
文化,讀音:[ wén huà ]
引證解釋:
1、文治教化。
漢 劉向 《說苑·指武》:「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意思:聖人治理國家,是先利用文化和道德(使眾人服的),然後才運用武力(使眾人服)。只是運用武力得到國家的人,(眾人)不會降伏,如果文化沒有改變,以後也會像現在這樣被別人反壓。)
2、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具有的書本知識。
洪深 《電影戲劇表演術》第二章:「因為現代的人所過的不只是一個自然人的生活,他也是一個有文化的人的生活。」
3、人們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教育、科學、文藝等。
毛澤東 《新民主主義論》三:「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
4、考古學用語。指同一歷史時期的不依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同樣的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
文化內容
1、文化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2、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
3、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會現象與群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
4、文化包含著八大藝術和第九藝術,其中中國文化烙印著民族與時代的特點,既有傳承又有發展,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是新時代的儒學思想。
Ⅵ 文化的含義是什麼
文化
[wén
huà]
[釋義]
1.考古學上指同一歷史時期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
2.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
3.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於物質之外,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東西方的辭書或網路中對文化有一個較為共同的的解釋和理解: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
廣義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精神活動所創造的成果,如哲學、宗教、科學、藝術、道德等。由於本文研究的是文化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所以我們將文化定義為一定社會經過學習獲得的、用以指導消費者行為的信念、價值觀和習慣的總和,偏重於狹義文化的方面探索。
Ⅶ 「和」字在中國文化中有什麼意義
1. 順應人心,天下和平
《周易·咸卦·彖傳》曰:「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按照這種理解,沒有戰爭並不等於就是和平,如同人體沒有疾病並不等於就是健康一樣只有作為國家的領導者能夠感動普天之下的人心,才會有真正的和平。
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是民本主義,即:國以民為本。所謂「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虞夏書·五子之歌》)。那麼,怎樣才能感動人心而做到本固邦寧呢?其一,是發展經濟,使人民富裕起來,民富才能國強。《周易·系辭傳下》曰:「天志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住。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以仁愛之心博施濟眾,才能保得政權穩固;使人民獲得財富,方能產生凝聚力以聚斂民心。其二,是不傷民財、不攏民安,使百姓安居樂業。所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周易·系辭傳上》)其三,與人民共甘苦,「吉凶與民同患」。(《周易·系辭傳上》)平時能夠使人民衣食無憂、生活安定,戰時能夠以人民的喜悅與否為依據來做出決定。這樣,國家需要出力的時候,人民就會不辭辛勞乃至捨生忘死。所謂「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周易·兌彖傳》)其中,「說」與「悅」通。其四,執法如山,公正嚴明。所謂「明罰敕法」(《周易· 嗑·象傳》)、「刑罰清而民服」(《周易·豫·象傳》)如此等等。古人雲:「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尚書·周書·酒誥》)「監」與「鑒」(鏡子)通。意思是:人不要從水中看自己,應當從民情中看自己。儒家的亞聖孟子,曾將民本主義發展到了頂峰,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一國之君,能夠順乎天時、應乎民心,可稱之為明君。否則,就是昏君。明君治國,會贏得天下太平。昏君誤國,會招致天下大亂。在君主時代,恢復天下太平的辦法,就是進行社會革命。所謂「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周易·革·彖傳》)當代世界,已經進入和正在進入民主時代。中國古代所說的「民主」,如《尚書·周書·多方》中所謂「天惟時求民主」的民主,指的是民之主。西學東漸以來,在德莫克拉西(democracy)意義上的民主,指的是民做主。就國家領導人的歷史更替而言,前者靠的是暴力革命,後者用的是和平普選。從暴力革命到和平選舉,是社會歷史的進步。然而,「得民心者得天下」,始終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法則就世界范圍而言,也應當是如此。從以強凌弱到和平共處,從依靠戰爭開疆擴土到平等互利共同發展,從武力對抗到平等對話,從技術崇拜到人文關懷,從企圖一國稱雄稱霸於世界到學會尊重世界各國的共同組織即聯合國的民主決策和順應世界人民的民心民意,也是一種歷史的進步。歷史的進步,不可阻擋,現在,依靠軍事手段解決國際戰爭的作用和影響力正在下降。各國政府的領導人,都以反映全世界人民熱愛和平的心聲、代表普天下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己任,乃是共同贏得並保持全世界范圍內真正而持久和平的重要前提。
2.有反有仇,仇以和解
中國文化對於人世間因利益而產生的仇恨和沖突問題,有著獨到的見解。即所謂:「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相反相仇則惡,和而解則愛。」([2]第25頁)誠然,復仇也有正義與非下義之分。即便是正義的復仇,人們也不主張世代為仇。故而,民間有所謂「冤讎可解不可結」,「冤冤相報何時了」的說法。縱觀歷史,世代冤讎,長期爭戰,終非結局。《孫子兵法》曰:「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5]第6頁)當戰爭雙方打不下去時,總要通過和談來解決爭端。和談,就是互相讓步。只有互相讓步,才能解決爭端,故而稱作「和解」。互相讓步,是以互相諒解、互相寬恕為前提的。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的學說,概括而言就是「忠恕」兩個字。忠恕,是仁的體現。仁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親、相愛。「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否則,冤冤相報,長期爭斗,冤讎就會越結越深,從而積重難返,吃虧受害最深的則是雙方的平民百姓。因此,「化干戈為布帛」、「相逢一笑泯恩仇」的開通豁達精神,一直為中國百姓所稱道。
中國有一個「大風與太陽」比賽本領的寓言故事。其意是說:有一天,大風看到一位少年在地上趕路,於是就對太陽說:「我的本領很大,我能把他的上衣吹掉。」接著就鼓起肋幫子使勁的吹了起來,結果是風吹的越大這位少年就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裹的越緊,因此大風始終都沒能將他的衣服吹掉。太陽看了之後哈哈大笑,說道:「讓我來試試吧。」說完話就發出了強烈的光和熱,結果,這位少年由於熱得汗流浹背而難以忍耐,最後就把自己的上衣脫了下來。這個寓言中,蘊含著一個天人之和的自然哲理,這就是:違反自然的「人為」,不如順應自然的「無為」。這種推天道而明人事的中華文化的智慧,告訴人們:解決任何問題,若是順應自然而從「治本」入手,則標本兼治;否則,若是違反自然並停留在「治標」的水平,則難以奏效。
3.求同存異,和平共處
中國哲學對於「和」、「同」關系的表述有一個發展過程。先秦時期所謂「和而不同」的「和」,是含有差異的辯證的同一性;所謂「同則不繼」的「同」,是不包含任何差異的抽象的同一性。後來東漢思想家王充做出了新的表述,指出:「道雖同,同中有異;志雖合,中有離。」([1]第2頁)「合」與「和」通,已如上述。這里所說的「同」與「合」都屬於辯證的同一性。這就是說,「志同道合」實際上也是包含差異的。所謂「大同必有小異。」([2]第25頁)求同存異,是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以及不同文化之間互相溝通、互相諒解、加強團結、贏得和平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思維方式。中國文化,也因此而具有較大程度有寬容性和兼容性。例如,在中國的許多寺廟內,可以看到儒、釋、道三家共居一室而相安無事的局面。這種情況,在任何一個宗教文化的國度里,都是難以想像的事。又如,中國政府所倡導和堅持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經得到了許多國家的共識,並為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意識形態的國家之間,在改善關系、加強合作、維護世界和平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展望未來,人類剛剛邁進的二十一世紀,是世界各國家進行自我調整、重新組合、激烈競爭並在競爭中進行合作的世紀,也是霸權主義相對衰落、單極世界獨木難支、多極世界相繼形成的新的世紀。在新的世紀中,要和平、求合作、促發展的世界潮流,將會變的更加強大。世界文化是多樣性的,猶如自然萬物一樣。那種想用一種文化傳統、一種價值觀念、一種思維方式乃至一種生活方式強加於世界各國人民的企圖,永遠是行不通的。著名的英國萬史學家A.J.湯因比,早就對那種認為「只有一個社會——我們的西方社會」的「文明的統一」觀點進行了批評,並指出:「這樣一種文明統一的理論是一個錯誤的概念,近代西方歷史學家受了他們的社會影響而誤入了這一歧途。」([7]第45頁)他還討論了「走向社會和諧的不同途徑」問題。([8]第412-414頁)誠然,人類走向真正意義的「社會和諧」,至今仍然是任重而道遠的。面對這一復雜而艱難的歷史重任,正如本文開頭引用A.J.湯因比的那段話所提醒的那樣:人類已經掌握了可以毀滅自己的高度技術文明手段,同時又處於極端的政治意識形態的營壘,就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而言,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中國文明的精髓——和諧。實際上,中西文化各有所長。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自然無為」、「以和為貴」、「執中含和」、「和實生物」、「求同存異」等),與西方文化的優秀傳統(科學精神、民主思想、法制思想、效率觀念、競爭意識等)之間,在排除偏見、互相尊重的基礎上,進一步互通有無乃至珠聯璧合,必將在環境保護、經濟合作、學術交流、文化發展、政治對話、軍事克制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http://www.chinesezhouyi.com/harmony.html
Ⅷ 中國文化中「和」的含義
和
hé
①連帶:~盤托出丨~衣而卧(不脫衣服睡覺)。
②介詞,表示相關、比較等:他~大家講他過去的經歷丨櫃台正~我一樣高。
③連詞,表示聯合;跟;與:工人~農民都是國家的主人。
④加法運算中,一個數加上另一個數所得的數,如6+4=10中,10是和。也叫和數。
◆ 和
Hé
指日本:~服。
另見hè;hú;huó;huò。
◆ 和
hè
①和諧地跟著唱:曲高~寡丨一唱百~。
②依照別人的詩詞的題材和體裁做詩詞:奉~一首。
另見hé;hú;huó;huò。
◆ 和
hú
打麻將或斗紙牌時某一家的牌合乎規定的要求,取得勝利。另見hé;hè;huó;huò。
◆ 和
huó
在粉狀物中加液體攪拌或揉弄使有黏性:~面ㄧ~泥ㄧ~點兒水泥把窟窿堵上。另見hé;hè;hú;huò。
◆ 和
huò
和1粉狀或粒狀物攙和在一起,或加水攪拌使成較稀的東西:~葯ㄧ藕粉里~點兒糖。
和2
[huò]量詞,指洗東西換水的次數或一劑葯煎的次數:衣裳已經洗了三~ㄧ二~葯。
Ⅸ 如何理解「文化」的含義
社會學意義上的文化:是一個社會群體的生活狀態,是群體整個的人造環境,包括群體生活中所有物質和非物質產品。
哲學意義上的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類有意識地作用於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結果,都屬於文化。
漢語中文化的含義:「文化」一詞的本義是與「武功」、「武力」相對的概念,指以文德教化天下,這裡面既有政治主張,又有倫理意義。
考古學、文化學中「文化」的概念:在考古學中,「文化」指同一歷史時期的不依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同樣的製造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