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蘇州的文化遺產是什麼
截止目前為止,蘇州共有2項世界物質文化遺產和6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物質文化遺產分別是蘇州古典園林(9個園林)和中國大運河蘇州段(4個河道和7個景點),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別是中國崑曲、中國古琴、宋錦、緙絲、蘇州端午和蘇州香山幫。這些世界遺產主要分別於蘇州古城內,共計26個世界遺產點,蘇州是名副其實的遺產城市,同時也將是中國世界遺產點最多的城市。
1997年12月,蘇州古典園林作為中國園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拙政園、留園、獅子林、網師園、滄浪亭、耦園、環秀山莊、藝圃、退思園共計9處古典園林先後被列為世界物質文化遺產。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大運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蘇州作為中國大運河重要的文化古城,是運河沿線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遺的城市。
大運河蘇州段遺產由河道和7個遺產點組成。其中,河道包括城區故道(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環古城河)和現京杭運河蘇州至吳江段等河道,遺產點包括山塘歷史文化街區、虎丘雲岩寺塔、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全晉會館4個運河相關遺產和盤門、寶帶橋、吳江古纖道3個運河水工遺存。
❷ 蘇州到底有什麼文化遺產
1.滄浪亭
滄浪亭位於蘇州城南三元坊內,是蘇州最古老的一所園林,為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詩人蘇舜欽(字子美)所築,南宋初年曾為名將韓世忠宅。滄浪亭造園藝術與眾不同,未進園門便見一泓綠水繞於園外,漫步過橋,始得入內。園內以山石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隆然高聳。山上幽竹纖纖、古木森森,山頂上便是翼然凌空的滄浪石亭。山下鑿有水池,山水之間以一條曲折的復廊相連,廊中砌有花窗漏閣,穿行廊上,可見山水隱隱迢迢。假山東南部的明道堂是園林的主建築,與明道堂東西相對的是五百名賢祠。園中最南部的是建在假山洞屋之上的看山樓,看山樓北面是「翠玲瓏館」,再折而向北到「仰止亭」,出「仰止亭」可到「御碑亭」。
滄浪亭清幽古樸,適意自然,如清水芙蓉,洗盡鉛華,無一絲脂粉氣息。
2.獅子林
獅子林位於蘇州潘儒巷內,東靠園林路,建於元至正二年(1342年)因中峰原住在浙江天目山獅子岩,而園內石峰林立,多狀似獅子,故名「獅子林」。
獅子林平面成長方形,面積約15畝,東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牆峻宇,氣象森嚴。獅子林的湖石假山既多且精美,洞穴岩壑,奇巧盤旋、迂迴反復。園內建築,以燕譽堂為主,堂後為小方廳,有立雪堂。向西可到「指柏軒」,為二層閣樓,四周有廡,高爽玲瓏。指柏軒之西是古五松園。西南角為見山樓。由見山樓往西,可到荷花廳。廳西北傍池建真趣亭,亭內藻飾精美,人物花卉栩栩如生。亭旁有兩層石舫。石舫備岸為「暗香疏影樓」,由此循走廊轉彎向南可達飛瀑亭,是為全園最高處。園西景物中心是「問梅閣」,閣前為「雙仙香館」。雙香仙館南行折東,西南角有扇子亭,亭後辟有小院,清新雅緻。獅子林主題明確,景深豐富,個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獨運,一草一木別具神韻。
3.留園
留園坐落在蘇州市閶門外,原為明代徐時泰的東園,清代歸劉蓉峰所有,改稱寒碧山莊,俗稱劉園。清光緒二年又為盛旭人所據,始稱留園。留園佔地約50畝,全園大致分為中、東、西、北四部分,中部以山水為主,為原留園所在,是全園的精華所在。東、西、北部為清光緒年間增修。入園後經兩重小院,即可達中部。中部又分東、西兩區,西區以山水見長,東區以建築為主。西區南北為山,中央為池,東南為建築。主廳為涵碧山房,由此往東是明瑟樓,向南為綠蔭軒。遠翠閣位於中部東北角,聞木樨香處在中部西北隅。
❸ 蘇州五大遺產是哪裡
截止2016年10月為止,蘇州共有2項世界物質文化遺產和6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2項世界物質文化遺產:
1、蘇州古典園林(9個園林:拙政園、留園、獅子林、網師園、滄浪亭、耦園、環秀山莊、藝圃、退思園);
2、中國大運河蘇州段(4個河道和7個景點);
6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1、中國崑曲(2001.05第一批表演藝術類);
2、中國古琴(2003.11第二批傳統音樂類);
3、宋錦(2009.09第四批,打包入選中國蠶桑絲織技藝 傳統知識技藝);
4、緙絲(2009.09第四批,打包入選中國蠶桑絲織技藝 傳統知識技藝);
5、蘇州端午習俗(2009.09第四批,打包入選中國端午節 禮儀與節慶活動);
6、蘇州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2009.09第四批,打包入選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 傳統知識技藝);
這些世界遺產主要分別於蘇州古城內,共計26個世界遺產點,蘇州是名副其實的遺產城市,同時也是中國世界遺產點最多的城市。
❹ 蘇州有什麼文化遺產
1.滄浪亭
滄浪亭位於蘇州城南三元坊內,是蘇州最古老的一所園林,為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詩人蘇舜欽(字子美)所築,南宋初年曾為名將韓世忠宅。滄浪亭造園藝術與眾不同,未進園門便見一泓綠水繞於園外,漫步過橋,始得入內。園內以山石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隆然高聳。山上幽竹纖纖、古木森森,山頂上便是翼然凌空的滄浪石亭。山下鑿有水池,山水之間以一條曲折的復廊相連,廊中砌有花窗漏閣,穿行廊上,可見山水隱隱迢迢。假山東南部的明道堂是園林的主建築,與明道堂東西相對的是五百名賢祠。園中最南部的是建在假山洞屋之上的看山樓,看山樓北面是「翠玲瓏館」,再折而向北到「仰止亭」,出「仰止亭」可到「御碑亭」。
滄浪亭清幽古樸,適意自然,如清水芙蓉,洗盡鉛華,無一絲脂粉氣息。
2.獅子林
獅子林位於蘇州潘儒巷內,東靠園林路,建於元至正二年(1342年)因中峰原住在浙江天目山獅子岩,而園內石峰林立,多狀似獅子,故名「獅子林」。
獅子林平面成長方形,面積約15畝,東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牆峻宇,氣象森嚴。獅子林的湖石假山既多且精美,洞穴岩壑,奇巧盤旋、迂迴反復。園內建築,以燕譽堂為主,堂後為小方廳,有立雪堂。向西可到「指柏軒」,為二層閣樓,四周有廡,高爽玲瓏。指柏軒之西是古五松園。西南角為見山樓。由見山樓往西,可到荷花廳。廳西北傍池建真趣亭,亭內藻飾精美,人物花卉栩栩如生。亭旁有兩層石舫。石舫備岸為「暗香疏影樓」,由此循走廊轉彎向南可達飛瀑亭,是為全園最高處。園西景物中心是「問梅閣」,閣前為「雙仙香館」。雙香仙館南行折東,西南角有扇子亭,亭後辟有小院,清新雅緻。獅子林主題明確,景深豐富,個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獨運,一草一木別具神韻。
3.留園
留園坐落在蘇州市閶門外,原為明代徐時泰的東園,清代歸劉蓉峰所有,改稱寒碧山莊,俗稱劉園。清光緒二年又為盛旭人所據,始稱留園。留園佔地約50畝,全園大致分為中、東、西、北四部分,中部以山水為主,為原留園所在,是全園的精華所在。東、西、北部為清光緒年間增修。入園後經兩重小院,即可達中部。中部又分東、西兩區,西區以山水見長,東區以建築為主。西區南北為山,中央為池,東南為建築。主廳為涵碧山房,由此往東是明瑟樓,向南為綠蔭軒。遠翠閣位於中部東北角,聞木樨香處在中部西北隅。
❺ 蘇州的文化遺產
蘇州園林、大運河蘇州段、崑曲、古琴、蘇州宋錦 、蘇州緙絲、蘇州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蘇州端午習俗、中醫傳統制劑方法、燈彩(蘇州燈彩)、泥塑(蘇州泥塑)
❻ 江蘇有哪些特色文化遺產
我們把江蘇的文化遺產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將從這兩個角度來判斷江西的江蘇有哪些特色文化遺產。
江蘇是一個非常有歷史底蘊和文化底蘊的地方,江蘇這個地方藏著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也藏著很多自己的特色,靜靜的佇立在那裡,等著人們去挖掘,去探索。相信未來的江蘇會有很多新的故事,未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會繼續發揚光大。
❼ 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有崑曲、古琴、宋錦、緙絲、端午和蘇州香山幫等6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蘇綉、玉雕、二胡、江南絲竹、錫劇、剪紙(溱湖刻紙、金湖剪紙)、廟會(祠山廟會、金村廟會)等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崑曲
中國崑曲與古希臘悲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戲劇。崑曲六百年,非遺近二十載,太多說不盡的人與事。
我們曾采訪過崑曲大師林繼凡,他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來傳承「國寶」與「遺產」,如今他紮根家鄉蘇州,正繼續著崑曲藝術的薪火相傳。
宋錦
宋錦是中國漢族傳統的絲制工藝品之一,產地主要在蘇州,故又稱「蘇州宋錦」。它色澤華麗,圖案精緻,質地堅柔,被賦予中國「錦綉之冠」,與南京雲錦、四川蜀錦一起,被譽為我國的三大名錦。
2006年,宋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單位為蘇州絲綢博物館。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又將宋錦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緙絲
又稱「刻絲」,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是中國絲織業中最傳統的一種挑經顯緯,極具欣賞裝飾性絲織品。宋元以來一直是皇家御用織物之一,常用以織造帝後服飾、御真(御容像)和摹緙名人書畫。因織造過程極其細致,摹緙常勝於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極為稀少,是當今織綉收藏、拍賣的亮點。常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
蘇州香山幫
香山幫是一個以蘇州市吳中區胥口鎮為地理中心,以木匠領銜,集泥水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疊山匠、彩繪匠等古典建築工種於一體的建築工匠群體。
他們將建築技術與建築藝術巧妙結合起來,創出了中國建築史上的重要一脈--"香山幫",後來,以香山幫模式建造的房子,就叫"蘇派建築"。
2009年9月2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蘇州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作為傳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❽ 我國的文化遺產,,安徽的什麼,,蘇州的什麼,,,甘肅什麼,,山東什麼,,西藏什麼,,四川什麼,,
1、山東泰山
山東泰山,1987.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古名岱山,又稱岱宗。自然景觀雄偉絕奇,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渲染和人文景觀的烘托,被譽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縮影。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由此成為全球首個世界自然文化雙重遺產。
世界遺產專家在泰山考察時發現,泰山既有突出普遍的自然科學價值,又有突出普遍的美學和歷史文化價值,是一座融自然科學與歷史文化價值於一體的神奇大山。
2、安徽黃山
安徽黃山,1990.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雄踞風景秀麗的安徽南部,是我國最著名的山嶽風景區之一。山體偉特,玲瓏巧石,萬姿千態。主峰蓮花峰海拔1860米。黃山美在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自古以來,歷游名山者多以為黃山之美不亞於五嶽。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任他五嶽歸來客,一見天都也叫奇」。歷代遊客盛贊「天下名景集黃山」,謂泰岱的雄偉,華山的峻峭,衡岳的煙雲,匡廬的飛瀑,雁盪的怪石,峨嵋的清涼,黃山兼而有之。黃山勝景,以峰為體。這里峰林如海,闢地摩天,危崖突兀,幽壑縱橫,美不勝收。
3、四川峨眉山—樂山風景
四川峨眉山—樂山風景名勝區,1996.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峨眉山,位於中國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內,景區面積154平方公里,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和佛教名山;是一個集自然風光與佛教文化為一體的中國國家級山嶽型風景名勝區。
4、福建武夷山
武夷山,1999.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位於福建省北部,屬中亞熱帶地區。境內東、西、北部群山環抱,峰巒疊嶂,中南部較平坦,為山地丘陵區。市區海拔210米。地貌層次分明,呈梯狀分布。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最高處黃崗山海拔2158米,在我國大陸稱為「華東屋脊」,最低處興田鎮,海拔165米(河床標高海拔160米)。
最高與最低點高差1993米,地勢高低相差之大,為全省之最。聞名中外的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及武夷山自然保護區主要部分位於境內。
5、西藏布達拉宮
西藏布達拉宮,1994.12 文化遺產。在拉薩西北的瑪布日山上,是著名的宮堡式建築群,藏族古建築藝術的精華。始建於公元7世紀,是藏王松贊干布為遠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現佔地41 公頃,宮體主樓13層,高115米,全部為石木結構,5座宮頂覆蓋鎦金銅瓦,金光燦爛,氣勢雄偉。
布達拉宮分為兩大部分:紅宮和白宮。居中央是紅宮,主要用於宗教事務;兩翼刷白粉的是白宮,是達賴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動的場所。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V)(VI),布達拉宮於1994年12月入選《世界遺產名錄》。2000年11月又加入了拉薩的大昭寺。2001年12月,拉薩的羅布林卡也被補充加入此項世界文化遺產。
6、蘇州古典園林
蘇州古典園林,1997.12 文化遺產。蘇州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重點風景旅遊城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古以來被人們譽為「園林之城」,其盛名享譽海內外。
蘇州古典園林歷史綿延2000餘年,在世界造園史上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價值,她以寫意山水的高超藝術手法,蘊含濃厚的傳統思想文化內涵,展示東方文明的造園藝術典範。
實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2000年11月蘇州藝圃、藕園、滄浪亭、獅子林和退思園5座園林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展項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8)文化遺產蘇州的什麼擴展閱讀
1985年,中國全國政協委員侯仁之起草並與陽含熙、鄭孝燮和羅哲文另外三位委員聯名向政協第六屆三次會議提交了《我國應盡早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並積極爭取參加「世界遺產委員會」,以利於中國重大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存和保護》的提案。
由此展開了中國加入保護世界遺產的進程。1985年11月22日,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締約國行列。1987年,中國正式加入該公約及開始申報世界遺產的工作,並於同年首批便有6個世界遺產獲成功申報。
截至2012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的世界遺產共有43項(包括自然遺產9項,文化遺產30項,雙重遺產4項),在數量上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義大利(47項,含跨國項目)和西班牙(44項,含跨國項目)。
2013年6月21日和2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7屆會議正式通過決議,分別將中國雲南東南部紅河自治州哈尼梯田和新疆天山列入最新的世界著名遺產名錄。
2014年6月22日上午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中國大運河項目和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2項和第33項世界文化遺產。
其中「絲綢之路」是中國首次進行跨國聯合申遺。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達到47項,繼續穩居世界第二。
中國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遺產類別最齊全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與澳大利亞並列),其中首都北京擁有6項世界遺產,是世界上擁有遺產項目數最多的城市。而蘇州是至今唯一承辦過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的中國城市(2004年,第28屆)。中國5000年文化蘊藏了不可估計的文化遺產,中國文化是世界之窗。
❾ 安徽的文化遺產是什麼蘇州的文化遺產是什麼
一、安徽的文化遺產
1、皖南古村
宏村古民居位於中國東部安徽省黟縣境內的黃山風景區。西遞和宏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兩座古村落,它們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園風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態、工藝精湛的徽派民居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內涵而聞名天下。
❿ 蘇州有哪9項歷史文化遺產
滄浪亭
滄浪亭位於蘇州城南三元坊內,是蘇州最古老的一所園林,為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詩人蘇舜欽(字子美)所築,南宋初年曾為名將韓世忠宅。滄浪亭造園藝術與眾不同,未進園門便見一泓綠水繞於園外,漫步過橋,始得入內。園內以山石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隆然高聳。山上幽竹纖纖、古木森森,山頂上便是翼然凌空的滄浪石亭。山下鑿有水池,山水之間以一條曲折的復廊相連,廊中砌有花窗漏閣,穿行廊上,可見山水隱隱迢迢。假山東南部的明道堂是園林的主建築,與明道堂東西相對的是五百名賢祠。園中最南部的是建在假山洞屋之上的看山樓,看山樓北面是「翠玲瓏館」,再折而向北到「仰止亭」,出「仰止亭」可到「御碑亭」。
滄浪亭清幽古樸,適意自然,如清水芙蓉,洗盡鉛華,無一絲脂粉氣息。
獅子林
獅子林位於蘇州潘儒巷內,東靠園林路,建於元至正二年(1342年)因中峰原住在浙江天目山獅子岩,而園內石峰林立,多狀似獅子,故名「獅子林」。
獅子林平面成長方形,面積約15畝,東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牆峻宇,氣象森嚴。獅子林的湖石假山既多且精美,洞穴岩壑,奇巧盤旋、迂迴反復。園內建築,以燕譽堂為主,堂後為小方廳,有立雪堂。向西可到「指柏軒」,為二層閣樓,四周有廡,高爽玲瓏。指柏軒之西是古五松園。西南角為見山樓。由見山樓往西,可到荷花廳。廳西北傍池建真趣亭,亭內藻飾精美,人物花卉栩栩如生。亭旁有兩層石舫。石舫備岸為「暗香疏影樓」,由此循走廊轉彎向南可達飛瀑亭,是為全園最高處。園西景物中心是「問梅閣」,閣前為「雙仙香館」。雙香仙館南行折東,西南角有扇子亭,亭後辟有小院,清新雅緻。獅子林主題明確,景深豐富,個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獨運,一草一木別具神韻。
留園
留園坐落在蘇州市閶門外,原為明代徐時泰的東園,清代歸劉蓉峰所有,改稱寒碧山莊,俗稱劉園。清光緒二年又為盛旭人所據,始稱留園。留園佔地約50畝,全園大致分為中、東、西、北四部分,中部以山水為主,為原留園所在,是全園的精華所在。東、西、北部為清光緒年間增修。入園後經兩重小院,即可達中部。中部又分東、西兩區,西區以山水見長,東區以建築為主。西區南北為山,中央為池,東南為建築。主廳為涵碧山房,由此往東是明瑟樓,向南為綠蔭軒。遠翠閣位於中部東北角,聞木樨香處在中部西北隅。另外還有可亭、小蓬萊、濠濮亭、曲溪樓、清風池館等處。東部的中心是五峰仙館,因樑柱為楠木,也稱楠木廳。五峰仙館四周環繞著還我讀書處、揖峰軒、汲古得綆處。揖峰軒以東的林泉耆碩之館設計精妙、陳設富麗。北面是冠雲沼、冠雲亭、冠雲樓以及著名的冠雲、岫雲和端雲。三峰為明代舊物,冠雲峰高約9米,玲瓏剔透,有「江南園林峰石之冠」的美譽。周圍有貯雲庵,佳晴喜雨快雪之亭。留園建築數量較多,其空間處理之突出,居蘇州諸園之冠,充分體現了古代造園家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智慧。
拙政園
拙政園位於蘇州婁門內的東北街,佔地62畝,是蘇州最大的一處園林,也是蘇州園林的代表作,明正德年間(1506-1521),御史王獻臣所建。後屢易其主,多次改建。現存園貌多為清末時所形成。
拙政園布局主題以水為中心,池水面積約占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各種亭台軒榭多臨水而築。全園分東、中、西三個部分,中園是其主體和精華所在。遠香堂是中園的主體建築,其他一切景點均圍繞遠香堂而建。堂南築有黃石假山,山上配植林木。堂北臨水,水池中以土石壘成東西兩山,兩山之間,連以溪橋。西山上有「雪香雲蔚亭」,東山上有「待霜亭」,形成對景。由「雪香雲蔚亭」下山,可到園西南部的「荷風四面亭」,由此亭經柳蔭路曲西去,可以北登見山樓,往南可至倚玉軒,向西則入別有洞天。遠香堂東有綠漪堂、梧竹幽居、綉綺亭、枇杷園、海棠春塢、玲瓏館等處。堂西則有小飛虹、小滄浪等處。小滄浪北是旱船香洲,香洲西南乃玉蘭堂。進入「別有洞天門」即可到達西園。西園的主體建築是十八曼陀羅花館和卅六鴛鴦館。兩館共一廳,內部一分為二,北廳原是園主宴會、聽戲、顧曲之處,在笙蕭管弦之中觀鴛鴦戲水,是以「鴛鴦館」名之,南廳植有觀寶朱山茶花,即曼陀羅花,故稱之以「曼陀羅花館」。館之東有六角形「宜兩亭」、南有八角形塔影亭。塔影亭往北可到留聽閣。西園北半部還有浮翠閣、笠亭、與誰同坐軒、倒影樓等景點。拙政園東部原為「歸去來堂」,後廢棄。拙政園布局以水為主,忽而疏闊、忽而幽曲,山徑水廊起伏曲折,處處流通順暢。風格明朗清雅、樸素自然。
網師園
網師園位於蘇州城東南十全街。佔地約半公頃,是蘇州最小的園林。原為南宋史正志萬卷堂所在,稱「漁隱」。清乾隆年間宋宗元重建,取「漁隱」舊意,改名「網師園」。此後幾經易主,乾隆十六年歸瞿遠村,加以改建,遂成今日規模。
西樓小山叢桂軒為網師園主廳,軒的南、西為兩個小院,幽曲深閉,桂香滿庭。軒北有用黃石疊成的「雲崗」。從軒西向北,可至蹈和館和濯纓水閣。水閣懸於池上,倚欄照水,但見波光瀲灧,柳暗花明。中部為主園,有池水一泓,清澈如鏡。環池建廊、軒、亭、榭,夾岸有疊石曲橋,疏密有致,配合得當。池角為園內最小的石拱橋――引靜橋。橋面長僅212厘米,寬29.5厘米。西部為內園,佔地一畝,自成庭園。園中有屋宇、亭廊、泉石、花草,體現了蘇州庭園布置的精萃。濯纓水閣和看松讀畫軒隔池相望,是讀書作畫的所在;月到風來亭和射鴨廊遙遙相對,是觀魚和欣賞水中倒影的佳處。殿春簃自成院落,是主人讀書修身之處,環境幽靜,具有典型的明朝風格。網師園的亭台樓榭無不面水,全園處處有水可倚,布局緊湊,以精巧見長。
環秀山莊
環秀山莊位於景德路262號,原為五代錢氏金谷園故址,幾經易手,多次擴建,清道光始稱環秀山莊,又名頤園。環秀山莊面積不大,佔地僅一畝許,且又無外景可借,造園家移天縮地,疊石造山,成就這一方名園。
環秀山莊園景以山為主,池水輔之,建築不多。園雖小,卻極有氣勢。特別是乾隆年間疊石名家戈裕良所疊假山,堪稱一絕,佔地不過半畝,然咫尺之間,千岩萬壑,環山而視,步移景易。主峰突兀於東南,次峰拱揖於西北,池水繚繞,綠樹掩映。山有危徑、洞穴、幽谷、石崖、飛梁、絕壁,境界多變,一如天然。主峰高7.2米,澗谷長12米,山徑長60餘米,盤旋上下,如高路入雲,氣象萬千。戈氏疊山運用「大斧劈法」,簡練遒勁,結構嚴謹,錯落有致,渾若天成,有「獨步江南」之譽。
環秀山莊大廳四周都種植有青松、翠柏、紫薇、玉蘭。萬樹城碧,花氣襲人,為山池、建築平添幾分生機意趣。
退思園
退思園位於吳江同里鎮東溪街,始建於清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由落職官員任蘭生出資白銀十萬兩建造。因寓有「退則思過」之意,故名「退思園」。全園簡朴淡雅,水面過半,建築皆緊貼水面修築,園如浮於水上,是全國唯一一處貼水園建築,體現了晚清江南園林建築的風格。
退思園總面積為九畝八分。此園一改以往園林的縱向結構,而變為橫向建造,左為宅,中為庭,右為園。全園格局緊湊自然,結合植物點綴,呈現出四時景色,給人以清朗、幽靜之感。
退思園集清代園林建築之長,園內的每一處建築既可獨自成景,又與另一景觀相對應,具有步移景異之妙,堪稱江南古典園林中的經典之作。
藝圃
藝圃位於蘇州市閶門內天庫前文衙弄5號,始建於明代,曾名「醉穎堂」、「葯圃」、「敬亭山房」,清初改稱為「藝圃」。園內景緻宜人、風格質朴,較好地保存了建園初期的格局,具有其很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藝圃的總面積約3800平方米,全園以約佔五分之一的池水為中心。池水東南及西南兩角各有水灣伸出,水口之上各架有形制不同的石板橋一座,使水面顯得開闊流動,而無擁塞局促之感。池水之北修築有以博雅堂為主的廳堂建築。其南端建有小院,設有湖石花台,院南臨池處建有水榭五間,兩側廂房則與池水東、西兩面的廂房相連。池水之南有以土堆成的假山,並以湖石疊成絕壁、危徑,既多變化又較自然,給人以奇秀之美、山林之趣,堪稱園中的主要對景。池水之東有明代修築的「乳魚亭」,外有小徑與各處相通。池水之西的「芹廬」小院,通過圓洞門與其它景區相隔而又相連。步入院門,即可見到院中小池,似與大池相通,這是蘇州園林中的唯一一處。
藝圃的這種以池水、石徑、絕壁相結合的手法,取法自然而又力求超越自然,是明清時期蘇州一代造園家最為常用的布局技法。
耦園
耦園位於蘇州市內倉街小新巷7號,始建於清代初年,至清末改稱「耦園」。此園因在住宅的東、西兩側各建有一園,故名「耦園」,且「耦」與「偶」相通,寓有夫婦歸田隱居之意。
耦園三面臨河,一面沿街,宅園總面積約8000平方米。該園的布局獨樹一幟,以四進廳堂的宅地為中心,東西兩園與住宅之間以重樓相通。東園較大,佔地面積約4畝,布局突出以山為主,以池為輔的特點。主體建築坐北朝南,是一組重檐樓廳建築。其東南角有小院三處,總稱為「城曲草堂」。西園面積較小,以書齋「織簾老屋」為中心,分隔為前後兩個小院,前院有湖石假山逶迤,後院有湖石花壇,園北立有藏書樓,西南角還設有假山、花木、湖石等,意趣盎然。
耦園內最著名的景觀稱「黃石假山」,修築於城曲草堂樓廳之前。假山東半部較大,自廳前石徑可通山上東側的平台及西側的石室。假山西半部較小,自東而西逐級降低,止於小廳右壁。東西兩半部之間有穀道,其東臨一水池。山上不建亭閣,而在山頂、山後種植十餘種花木,平添一番山林趣味。園內池水隨假山向南延伸,水上架有曲橋,池南端有閣跨水而築,稱「山水閣」,隔山與城曲草堂相對,形成了以山為主體的優美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