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明清之際傳入中國的西方文化有哪些
中國文化與外域文化的又一次大交匯,發端於明朝萬曆年間,即16世紀末葉。這一次的中外文化大交匯,既不同於兩漢時期對落後於本土文化的西域草原文化的吸收,也不同於唐宋時期對與本土文化不相上下的南亞次大陸文化的借鑒。這一次中國人面對的,是水平超過了自己的歐洲文化。東西方文化的強烈反差對中國社會的震撼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無疑是空前的,也是巨大的。
當時,羅馬教廷為了配合歐洲殖民勢力的擴張,在葡萄牙當局的支持下,通過澳門,向中國派出了成批的傳教士,以便叩開封閉的「遠東的偉大帝國」的大門。為了「不使中國人感覺外國人有侵略遠東的異志」,他們決定採取「學術傳教」的方針,即通過介紹西洋科學、哲學、藝術,引起士大夫們的注意和敬重,以此擴大耶穌會的影響,並「使中國學術界坦然接受,而認識基多(基督)聖化的價值」。(以上引文見裴化行《利瑪竇司鐸與當代中國社會》第一冊。「司鐸」:sīó,天主教對神父的另一名稱)耶穌會士來華,固然意在傳教,但他們卻帶來了范圍遠比宗教廣泛得多的歐洲文化,成為當時「兩大文明之間文化聯系的最高範例」。(李約瑟語)
來華耶穌會傳教士人才濟濟。來華初期,他們注意學習中國語言文字和經籍,努力了解並順應中國社會,以求得天主教義和中國儒家思想的統一,藉以培植天主教植根中國的土壤。明清之際的萬曆、崇禎、順治、康熙各朝,對來華的西方人才都很重視,不光容許他們從事正常的教務活動,還注意利用他們的才能,廣泛吸收西方科學知識。清朝康熙帝就曾通過南懷仁致信西方耶穌會上士「凡擅長天文學、光學、靜力學、動力學等物質科學之耶穌會士,中國無不歡迎。」1677年,康熙又專命法國傳教士白晉為「欽差」,赴法爭取招聘更多的科學家攜帶更多的科學書籍來華。他還特召傳教士進宮廷,為其講授幾何、測量、代數、天文、物理、樂理以及解剖學知識,無一日間斷。
盡管傳教士們介紹的西方科學有它的局限性,在天文。數學等方面最早介紹到中國的,也並非是西方科學的最新成就,但仍有許多新的技術知識,許多科學著作通過編譯得以在中國流傳開來。1620年,法國耶穌會士金尼閣從西歐各國募集來西文著作7000餘部;1629年,科學家李之藻編印了天主教第一部叢書《天學初函》,其中就包括了許多科學著作。這樣,就使中國有了可供吸取的新的知識來源。
明清之際耶穌會士傳人中國的西方文化,自然科學是其主要部分,當然也包括歐洲古典哲學、邏輯學、美術、音樂等等。這些西洋學術對於中國來說都是新鮮的:歐幾里得幾何及其演繹(yì)推論給中國思想界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世界輿使中國人獲得了新的世界概念;火器的使用、望遠鏡等儀器的介紹和應用也都具有重要意義。對此,徐光啟、李之藻、方以智等明代科學文化界的先進人士,有著較為清醒的認識。徐光啟在其著述中多次談到,傳教士帶來的西方科學技術,「多所未聞」;從其學習與鑽研中,他感到有一種「得所未有」的「心悅意滿」;在駁斥反對派的詰難時,他更鮮明地指出,外來文化「苟利於中國,遠近何論焉」。李之藻也說,利瑪竇等傳教士帶來的物理、幾何等科學,「有中國累世發明未晰(xī,清楚、明白)者」,「藻不敏,願從君子砥焉。」(砥:dǐ,磨、磨練)方以智在《考古通論》中指出,西洋學術能「補開辟所未有」。這種對外域學術的開明態度,反映了中國早期啟蒙學者的寬闊胸懷。
傳入中國的物理學與機械工程學西方科學傳人中國,機械、物理、測繪、歷算,門類繁多。中國是農業國,因此關繫到國計民生的水利科學首先受到重視。利瑪竇生前,把義大利傳教士熊三拔(Sabbathinus de Ursis。公元1575~1620年)介紹給了徐光啟。熊三拔1606年來華,在北京隨利瑪竇學習漢語,成了他的重要助手。熊三拔所著《泰西水法》(6卷),1621年在北京刊印。這是第一部介紹西洋農田水利技術的專著,集中了歐洲水利工程學的精華。徐光啟所著《農政全書》(60卷),其中水利部分,全部采自《泰西水法》。《農政全書》是中國古代農業科學集大成之作,是在西方傳教士的影響下編纂而成的。該書初版於1633年,1742年改為《授時通考》,以78卷行世。
德國傳教士鄧玉函(Jean Terrenz,公元1576~1630年)1621年來華,曾在嘉定、杭州一帶傳教,後被召至北京,同徐光啟、李之藻等修訂歷法。他的機械工程學著作《遠西奇器說錄最》(3卷,簡稱《奇器說》),在王征協助下編譯成中文,於1627年在北京刊印問世。該書所錄奇器,依切、便、精三原則選擇收錄:切就是切於民生日用、國家工作;便就是便於成器、工費非巨;精就是精於同類器物、非重非繁者。此書康熙時被收人《古今書集成·考工典》卷二四九中。
曾任清朝欽天監監正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FerdinandVer—biest),曾根據義大利機械學家布朗加(Branea)在其《汽輪機》一書中提出的設想,於1678年進行了蒸汽動力試驗,用輕木製成四輪小車,中部設火爐,用煤點燃,井用齒輪把後輪與中軸相接,以推進行走。他還在後軸中裝置調向桿,以改變車的行走方向,從而大大改進了布朗加的設計。南懷仁還著有《熙朝定案》三卷,編錄各種工程技術,極有實用價值。
明代中葉,隨著耶穌會士來華,鍾表便作為不可缺少的西洋奇器,在官僚上層流行起來。1582年,義大利傳教士羅明堅(MichaelRuggieri)送給廣東制台(制台,官名,制軍的別稱,清代對總督的稱呼)陳文峰一台大自鳴鍾,且把它改裝成合乎中國觀念的十二時辰,把阿拉伯數字改為中國字。在利瑪竇進貢北京的禮品中,自鳴鍾也是十分引入注目的物件。1613年,金尼閣曾返歐洲,其間獲得德國巴伐利亞公爵贈送的一架既能表現天體運轉、又能指示時刻的儀器。1621年回到北京後,金尼閣把這架儀器進呈宮廷。
徐光啟的五世孫徐朝俊,家學淵源,精於鍾表,晚年曾完成《高厚蒙求》一書。該書1796年完成,1809年才正式出版,共分四集,天文、地理、儀表無所不包。其第三集詳論鍾表製造,並附四頁。當時,修鍾、造鍾以廣州為最早,不久蘇州也能製造,有「廣鍾」、「蘇鍾」之稱,但發條卻是進口的。
歷法改革與天文學的傳入明代中國使用的大統歷,實際上就是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等創制的《授時歷》,到了明末,誤差已經很大。崇禎年間,朝廷命徐光啟、李之藻。李天經先後主持修訂歷法,並聘用耶穌會士龍華民、鄧玉函、湯若望、羅雅谷(J8cobus Rho)等參與工作,終於1634年著成《崇禎歷書》(後改名為《西洋新法歷書》)。《崇禎歷書》是一部比較系統地介紹歐洲天文學知識的著作,較之《大統歷》自然要准確得多。但新歷法卻因明亡未能推行。1645年,清政府決定頒布用西法推算的《時憲歷》。1678年,南懷仁、利類思(1mdovicus Buglio)根據湯若望編譯的歷書和M百恆年表,編成《康熙永年歷法》32卷,又名《御定四餘七政萬年書》,從此通用西歷。
利瑪竇、龐迪我等傳教士來華時,都帶有天文儀器。後來在華教士才加以仿製。利瑪竇帶來的望遠鏡,初稱千里鏡,「瑪竇死,其徒某道人挾以游南州,好事者皆得見之。」1622年,湯若望又從歐洲帶進新式天文望遠鏡一架;後來,他還負責監制了中國第一架望遠鏡,於1634年正式安裝使用。
《崇禎歷書》系統地介紹了西方天文學原理和測量方法,但對天文學中的「西法」,傳播的卻是丹麥天文學家第谷(Tycho Brahe)1582年提出的以地心說為主要內容的第谷體系。該體系與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伽利略(GalileoGalilei)、開普勒(JohannesKepler)的日心說處於對立的地位。直到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歷象考成全書》(42卷)編成,前編仍未超出第谷體系。後來,德國耶穌會士戴進賢(Ig~natius Koegler,公元1680~1746年)、葡萄牙耶穌會士徐懋德(Andreas Pereyra,公元1690—1743年)用新的日益完善的數學方法推測日食,並於1742年(乾隆七年)編成《歷象考成後編》加10卷,引入了法國天文學家噶西尼(D.Cassini)的理論,才使中國數學增加了一些新內容,計算地球與日月距離也已採用牛頓(Isaac Newton)法。
義大利傳教士羅雅谷是第一個在中國介紹伽利略學說的人。在《五緯歷指》卷三中,他明確提出「天漢」(即指現在通稱的銀河)乃星雲的凝集;在該書卷八中,還舉出了伽利略關於星體發光的本質的論說。盡管教會反對日心地動說,參與修歷的羅雅谷、湯若望在《月離歷指》、《交食歷指》中,還是大段大段地轉錄了伽利略在1610年運用望遠鏡所作的第一批大文觀測記錄;湯若望更在1640年所作《歷法西傳》中,從天文學發展的角度肯定了伽利略在天文觀測上取得的偉大成就。可以說,湯若望是第一個在中國支持伽利略學說的耶穌會士,他對天文望遠鏡的引進和仿製做出過特殊貢獻。
一個世紀之後,法國耶穌會士蔣友仁(Michael Benois)來華,才對日心說作了明確的介紹。對哥白尼體系,他作了這樣的論述:「哥白尼論諸曜,以太陽靜地球動為主。人初聞此論,輒(zhó怕,就)驚為異說,蓋止持目證之故。」自此之後,哥白尼、枷利略的行星體系才得以在中國正式傳播。這期間,18世紀英國製造的演示哥白尼學說的兩架太陽系儀——初時稱天象儀(orrery)——也運到了北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館),它們的引進,對蔣友仁日心說的介紹起了不少的推動作用。
西方數學在中國的介紹與研究1572年至1577年,利瑪竇在羅馬神學院讀書時曾師從克拉維斯(c.Claviius)學習數學。到中國後,1603年至1607年問,應徐光啟之請,他們共同譯出了歐幾里得《幾何原本》前六卷(《原本》後九卷的翻譯,直到1856年才由李善蘭和經營墨海書館的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合譯完成)。《原本》的翻譯,對於歐洲天文學以及幾何學的了解與研究,是一個有益的開端。1611年,徐光啟在《刻幾何原本序》中說:「此書有四不必:不必疑,不必揣(Chuiai,推測、猜測),不必試,不必改。有四不可得:欲脫之不可得,欲駁之不可得,欲減之不可得,欲前後更置之不可得。」利瑪竇認為這是一本「舉世無一人不當學」的專著。清代數學家大都研究過這本書,並有專著探討,如方中通的《幾何約》(1661年)、李子金的《幾何易簡錄》(1679年)、梅文鼎的《幾何通解》(1692年)、杜知耕的《幾何論約》(1700年)等。
繼《原本》之後,由利瑪竇口譯、李之藻筆錄的《同文算指》於公元1613年編成,第二年刊印。這是輸人中國的第一部歐洲筆算著作,原書名為《實用算術概論》。李之藻在該書序言中,講述了他與利瑪竇合譯此書的緣由和目的,通過比較,他看到了西方數學中同於、異於和優於中國數學的地方。由於《同文算指》介紹的筆算方法簡便可行,與現今演算法相近,因此經清代數學家改進後在中國普遍推廣。
利瑪竇、徐光啟、李之藻等編著、合譯的數學著作還有《圜容較義》、《測量法義》、《乾坤體義》(二卷,上卷論天體,下卷論數理)等。中國數學家在研究西方數學的基礎上寫出的數學著作有《測量異同》、《勾股義》、《幾何體論》、《泰西算要》和《幾何用法》等。
1634年編成的《崇禎歷書》中,有對西洋數學的專門介紹。內中有鄧玉函著《大測》二卷、《割圓八線表》六卷、羅雅谷《測量全義》十卷。
清初成書的《天學會通》中,也有對西洋數學的介紹。該書由中國學者薛風祥(zub)依據傳教土穆尼各(NieolasSmogolenski)所授知識編成,涉及天文、數學、醫學、物理等多門學科。數學部分,有《比例對數表》、《比例四線新表》和《三角演算法》,較《崇禎歷書》中的有關內容更為完備。
康熙皇帝酷愛數學,在他的直接支持下,歷時31年(從公元1690~1721年)終於編成《數理精蘊》,凡53卷。這部數學巨著於雍正元年(1723年)刊印,全面總結了此前西方數學在中國傳播的成果,鼓勵、刺激了中國知識界研究數學的興趣。其後,中國涌現了一批卓有成就的數學家,出現了較長時期的數學研究熱,這與康熙的倡導、《數理精蘊》的編纂,大有關系。
地理學的傳入與地測繪利瑪竇初到肇慶不久,即應當地長官的要求用西法繪制了一幅世界地,題名《山海輿地全》(亦稱燦海輿地》)。後來,他又在南昌、南京北京等地多次編繪世界地,並被中國人多次刊刻印製,流傳極廣。他借地宣揚的一些天文、地理知識,比如地圓、地球的大小、地心說、五大洲的概念、五帶(指熱帶、南北溫帶和南北寒帶)的劃分、山川和國名等,影響也很大。利氏地上的五大洲名和許多地名、國名,一直沿用至今。
利瑪竇的世界全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中國部分繪製得比較精詳。從現存的利氏地中,可以推知他在繪制中曾參考過不少中國輿並吸取了這些輿的長處。利瑪竇之後,在華耶穌會士如艾儒略、畢方濟、南懷仁、蔣友仁等也繪制過世界地。梵蒂岡書館藏有艾儒略的《萬國全》、畢方濟的《坤輿全》印本,米蘭安布洛歇書館也有艾儒略地的刻本。南懷仁的《坤輿全》於1674年刊印,分給兩半球,巴黎國家書館、上海徐家匯藏書樓等處都有藏本。1761年蔣友仁進呈給康熙皇帝的《坤輿全》,曾於1767年正式付印,也是兩半球,高6尺,寬14尺,頗有氣勢。
自艾儒略到中國(1610年)後,中國才有較為系統的地理著作出版。1623年刊印的《職方外紀》,由艾儒略增譯、楊廷筠匯記,共5卷。該書介紹五大洲各國風土、民俗、氣候、名勝。第一卷亞細亞,第二卷歐邏巴,第三卷利未亞,第四卷亞墨利加、墨瓦蠟泥加,第五卷四海總說,列舉海名、海島、海族、海產、海狀、海舶、海道等。卷首有萬國輿,南北半球,各卷有分,是中文著作中第一部系統介紹五大洲地理的專書。
S0年後的1674年,南懷仁將《坤輿說》二卷付印,以說明同年刊刻的《坤輿全》。上卷總述自然地理,下卷分說五大洲,最後是四海總說。上卷所依據的主要是利瑪竇之說,下卷則大多采自《職方外紀》,最後列七奇,介紹世界七大工程。
艾儒略還著有《西方答問》上、下二卷,1637年刻印出版,分條介紹西方風土。1668年,因康熙皇帝要了解西洋風土國俗,利類思、安文思(Gabriel de Magalheans)、南懷仁等傳教士節錄《西方答問》,編成《御覽西方要紀》,流傳頻廣。
遍於中國各地的西式建築16至17世紀,在中國的土地上相繼出現了許多西式建築,這些建築大都是由基督教會出資興建的。比如建於澳門的望德堂、聖勞楞佐堂、聖安多尼堂、聖奧斯丁堂和聖多明我堂等。1572年,澳門成立聖保羅學校,附設天主之母教堂,以大理石築成。1835年大火之後,僅存飾有銅制雕像的大理石牌坊(俗稱大三巴),成了今天澳門的標志性建築。
明萬曆年問,傳教士在南京建大教堂,俗稱無梁殿,被認為是中國內地最早的西式教堂。北京宣武門內教堂,亦稱「南堂」,是北京城內最古老的一座天主教堂。該教堂原是湯若望在1650年春按中國式樣建造的,後由徐日升(Thomas Pereyra)、閔明我改建成西式,但仍懸有「通玄佳境」的順治御匾(biǎn)。教堂西面則是湯若望宅第。現今的南堂是1900年修復的,堂內有聖母和耶穌聖像及壁畫。除了南堂,北京還有北堂、東堂、西堂,其中北堂是北京城內最大的大主教堂,坐落在西城區西什庫。在1900年義和團反洋教 運動興起時,西什庫教堂一帶曾是激烈的戰場。
杭州的天主堂,坐落在武林門內天水橋南,是義大利耶穌會士衛匡國(Martinus Martini)從歐洲返回杭州後興建的新堂,「製作制度,一如大西;規模宏敞,美奐美輪」(《辯學》抄本),成為中國境內最為華麗的教堂。上海的天主堂以安仁里世春堂規模最大,1640年改為敬一堂,是一座中西合壁的教堂和教士寓所。
清代西式建築中規模最為宏大的工程,是北京圓明園分園長春園中的歐式宮殿。從1747年(乾隆12年)起,長春園開始興築歐式宮殿,由義大利人郎世寧(Joseph Cas~tiglione)設計,法國人王致誠(又名巴德尼,J.Dents Attiret)。蔣友仁(Michael Benoist)協助建造。歐式宮苑建在園北狹長的地帶內,包括6幢歐洲文藝復興後期「巴洛克」式建築、若干水法(噴水池,亦稱噴泉)、歐式庭院以及園林小品,人們稱之為「西洋樓」。蔣友仁精於噴水池的建築,園內西洋水法都由他製造並管理。蔣氏去世後,噴水機械失修,噴水池便告廢棄。圓明園規模宏大、構思精巧、風格獨特,歐式宮苑與典型的中國園林融為一體,堪稱世界造園史上劃時代的傑作,因此被王致誠推崇為「萬園之園」(Jardin des jardins)。
1860年10月5日,英法聯軍佔領北京海淀,次日傍晚便攻佔了圓明園,進行大肆搶劫和破壞。10月18日清晨,聯軍開始縱火燒園,熊熊大火一直燃燒到第二天,最終使整個圓明園化成了一片廢墟。
Ⅱ 西方文化指的是哪些國家的文化
西方文化指的是西歐、北美的現代文化,包括西方世界中共同的標准、價值觀、風俗等。與西方這個詞相對應的是東正教、亞洲或者伊斯蘭國家,或者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也曾被對應於前蘇聯共產主義國家。
西方文化的概念通常與西方世界傳統定義相關聯。根據此定義,西方文化是文學、科學、音樂以及哲學原理的合集,並且有別於其它主要文明。適用於受西歐移民或殖民影響強烈的國家,並不僅限於西歐。這些傳統大都在被列入西方經典。
西方文化被用於許多方面,不管實際使用正確與否,包括美國文化、唯物主義、工業主義、資本主義、商業主義、性的享樂主義、帝國主義、現代主義,乃至解說西方文明。
西方文化常被認為起源於古希臘、羅馬帝國、天主教、基督新教,這些被統稱為猶太教-基督教文化。然而西方文化也根源於日爾曼人、斯拉夫人以及凱爾特人的流行文化,這些文化是形成歐洲中世紀文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西方文化在文學、音樂、哲學、宗教方面,已經有了極為豐富的發展。重要的傳統包括:
經院哲學 天主教 新教 人文主義 文藝復興
啟蒙時代 世俗化 科學方法
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攻陷希臘後,吸收了古希臘的科學、哲學、民主、建築、文學以及藝術,並此基礎上作進一步的發展。
在接下來的500年中,盡管羅馬帝國拒絕古代雅典很前衛的民主理念,但卻將希臘語、拉丁語隨著羅馬法傳遍了歐洲。羅馬文化融合了日耳曼、斯拉夫以及塞爾特文化,但隨著羅馬的衰落,希臘與羅馬(Greco-Roman)的許多藝術、文學以及科學都消失或被取代了。
隨著羅馬基督教地位的提高,聖經成為西方文藝中的核心部分,幾乎影響到了西方文化的所有領域,包括藝術、法律、哲學、教育以及政治。羅馬基督教成立了許多神學院,現在的許多大學、學院即起源於此,總體而言這些學院促進了早期西方文化的傳播。阿拉伯文化保存了一些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知識,隨著十字軍東征,西班牙、黎凡特的摩爾人所具有的阿拉伯文化,對西歐產生影響,終於在14世紀,希臘的文化遺產重又被西歐發現,於是文藝復興誕生了。
16世紀之後,文藝復興的西方文化被探險者、殖民者、商人以及傳教士傳播到新大陸。隨後的啟蒙時代,在美國革命、法國大革命時達到頂峰。一些理念,比如民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公正以及民主,這些社會構成的理想,第一次被付諸實踐。如今這些准則已經成為現代西方文化的基石。
19世紀,美國開始發展自成一體的西方文化,1950年代後,占據了主導地位,連同美國時尚、娛樂、技術以及政治,泛濫於其他西方世界。
在世界范圍內,西方文化中的元素對其他文化具有很強的影響力。許多文化背景的人,包括西方與非西方的,都將"現代化"與"西化"等量齊觀,當然也有許多非西方人士,反對將採納西方理念與價值,作為所有社會的必然。一些非西方世界的成員,他們將科技進步跟西方的不同價值觀相聯系,由於西方價值觀與他們當地社會的價值理念大相徑庭,以此作為理由,來反對大部分的"現代化"。
無可爭議的是,組成所謂"現代化"概念的技術、社會模式中的大部分,都發展自西方世界。但這些技術和社會模式,是否就是西方文化的本質部分,這個問題則較難回答。許多人根據實證科學,認為這個問題無法回答,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價值"問題,必須在其價值系統中 (如哲學、宗教、政治理論)才能找到答案。當然,現在人類學中的許多部分,都顯示在物理環境與日常活動,跟文化形成(發現自文化生態)之間的關系。因此,"現代化"與"現代"技術,就不僅僅指"科學"方面 (即物理上),也可能與某種文化緊密相聯,比如西方文化,如果沒有這些科技,現在的西方文化就跟古往今來為人熟知的狀況有天壤之別。
由於在文化、藝術、文學、歷史方面的基石作用,西方文化在歐美學校課程中占據了支配地位。1970年代開始,一種被稱為多元文化政策的新文化覺醒,開始鼓勵在西方學習非洲、亞洲的文化、歷史與藝術,這項政策在進入1990年代後進展加快。
除了食品、文學、藝術、音樂、宗教以及政治,西方文化中還有許多方面有別於世界上的其他文化。
自由作為最重要的價值,引發了其他許多種亞文化;
具有很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同時堅信進步; 對隱私和民權有很強的意識; 對性、一夫一妻制的態度多少有些隨意; 個人的榮辱很少會導致職責自殺、為名自殺; 一致認為政治腐敗將導致經濟上的效率低下; 專注於核心家庭,而不是大家庭。
西方世界的一大特色就是致力於科學與技術,並善於創造新加工、新材料,進而形成新產品。正是在西方,蒸汽機得到了發展,並被應用於工廠,以產生電力。四沖程循環和內燃機的發明和前期發展也都發生在西方。核電站則發明於芝加哥。 發電機、變壓器、馬達以及電燈,可以說幾乎所有熟悉的電器,都源自西方。新的通訊設備與系統,比如電報、電話、傳真、海底電纜、無線電以及電視、通訊與導航衛星、網際網路、萬維網,這些都可以歸功於西方。一些司空見慣的材料,比如混凝土、鋁、明亮的玻璃、合成橡膠、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等,這些都是西方的發明。鋼鐵造的輪船、橋梁以及摩天大樓,首先出現在西方。疫苗接種、麻醉、MRI、口服避孕葯,以及所有純的抗生素都來自西方。晶體管、集成電路、存儲晶元、計算機、滑鼠以及硬碟都在西方問世,還有鉛筆、圓珠筆、CRT、LCD、LED、攝影、靜電復印、激光列印機、等離子顯示器等。輪船的經度儀、引擎帶動的螺旋槳、火車頭、自行車、汽車以及飛機,都發明自西方。眼鏡、望遠鏡、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各種色譜法、蛋白質、DNA排序、CT、核磁共振、X射線,還有白光、紫外線、紅外線的光譜研究,都首先在西方的實驗室、醫院、工廠里開發並應用。生化疾病、糖尿病、細菌病源論也是由西方人發現。根除古代被稱為天譴的天花,則是在西方人唐納德·漢德森領導下展開。
在數學中,微積分、統計、邏輯學、矢量、張量、復分析、群論以及拓撲學都發展自西方。生物學中,進化論、染色體、DNA、遺傳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用到的方法,都在西方首創。物理學中的力學、量子力學、相對論、熱力學、統計力學都由西方人創造。原子、原子核、電子、中子和質子都由西方人揭示。大部分的化學元素,包括其組成等,都在西方被發現。固氮和石化產品也是西方人的功勞。化學正是在西方發展成為科學的一員。
西方人也以對地球與太空的探險著稱。第一次環球航行的是西方人,第一次踏足南極、第一次登陸月球的都是西方人。
Ⅲ 西方文明包括哪些文明
西方文明是強調個人實現的物質文明,中國文明是和西方文明相異的,這是西方人的第一感覺。很多非西方的古老文明,如埃及、兩河文明、波斯、印度,和中國都是不一樣的,他們都是從上古時代,就和西方文明糅合在一起。例如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國,但埃及並不是到近代才和西方發生關系。埃及歷史上有非常有名的女王克麗奧佩特拉,她和其整個家族統治埃及兩三百年,但卻都是希臘人。因此,埃及和西方從上古就已經糾纏在一起,這是因為西方文明發源地是在地中海一帶,埃及、非洲原來都和西方文明糅合在一起。
Ⅳ 西方文化有哪些
西方文化主要源於受埃及文化、巴比倫文化、敘利亞文化與愛琴文化之影響而形成的希臘文化;後來羅馬精神融攝希臘文化,而形成羅馬文化;再後來,希伯來的猶太教、基督教精神與阿拉伯精神侵入羅馬世界,而有了中古文化;再加上近代義大利文藝復興與日耳曼精神的發揮,乃形成西方近代文化。
希臘精神在根本上是一種「自由理性之尊重與對普遍之理性之肯定」。希臘的科學以數學、幾何學為主,它們都以永恆性、絕對性之數與形之關系為對象;希臘的文藝以雕刻、建築、悲劇為主,雕刻、建築都變現凝固的形式,而悲劇則多表現必然的命運之理念;希臘的哲學,不管是畢達哥拉斯還是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都以尋求事物普遍永恆的理念或形式為核心。
羅馬精神根本上是「普遍紀律之強制的實現與普遍人性之自覺」。羅馬人統一當時的世界,依靠的是暴力和嚴格的組織紀律。羅馬的政治法律精神體現的是一種外在的、抽象的因而也是隔離的、凌駕於現實人之上的普遍性原則。不過,羅馬時代的斯多葛精神則是自發而非人為地去肯定一客觀普遍的自然法則的精神,斯多葛精神是在外在的社會脅迫與限制下,追求依照自然理性而生活,以獲得個人內心的自由,因而有真正的人與人平等的理念。
基督教精神
公元前1025年,希伯來一名叫做摩西的英勇的民族領袖,率領他的民族擺脫了埃及的奴役。當到達西奈半島(位於埃及和迦南之間的一片沙漠地帶)時,他說服他們崇拜現在被稱為耶和華的神並提出了十條戒律,這就是所謂的「摩西十誡」。
我們先來看看十誡的前三誡:
第一條:「我是耶和華-你的上帝,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別的神。」
第二條:「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麼形象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為我耶和華-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愛我、守我戒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
第三條:「不可妄稱耶和華-你上帝的名;因為妄稱耶和華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
第四條:「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六日要勞碌做你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上帝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僕婢、牲畜,並你城裡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做;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
第五條:「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上帝所賜你的土地上得以長久。」
第六條:「不可殺人。」
第七條:「不可姦淫。」
第八條:「不可偷盜。」
第九條:「不可做假見證陷害人。」
第十條:「不可貪戀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
從「摩西十誡」到查士丁尼的羅馬法直到現代法律,什麼無罪,什麼有罪及其量刑尺度,都事無巨細地用語言做了數學般精確的規定,西方人喜歡完完全全按照明確的規定辦事。但它同樣存在著缺點,即使一項駭人聽聞的罪行只要「法」無明載就可以逍遙「法」外;即便被告坦承罪行,起訴人還是必須不厭其煩地做他的邏輯證明題。但相比之下,我們卻常常在法律規章面前用人情、權利或金錢關系破壞法律的尊嚴。
盡管今天西方信仰的是距離摩西時代3000年的基督教,但我們卻是依稀可見希伯來文化之於其中的痕跡。即使今天的西方講求「人的權利」,但在他們的觀念里,人的權利是需要敬仰神,需要遵守法律制度才能實現的。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精神在於開啟了「求發現或實現普遍者於現實時空中之特殊事物」的近代精神。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重視個人良心與自然的實現,與中世紀精神相比而言,更加使人的注意力由面向超越而普遍的公共的神而轉向現實的特殊個人與自然,在追求神的宗教動機之外,肯定多方面的人生動機,由此一方面解決了中世紀精神的矛盾,另一方面也開啟了近代文化的新精神。
近代西方文化精神是「要發現或實現普遍者於現實時空之特殊事物」的精神,主要包括近代科學精神及改造自然與社會的精神。
近代科學精神,一方面來源於文藝復興時代的尊重自然的精神,一方面則來源於基督教的相信上帝創造的世界一定是有理有秩序的精神;
而依照科學以改造自然與社會的精神,則主要源於基督教渴望在人間建立天國的動機。
與此同時,近代科學哲學家,引申希臘人的理性主義精神,將即物窮理的精神貫徹道極致,使現實世界的法則同時又合乎純理性所設定的理念;由此,現實世界—方面可以不再對人心顯現為生疏而外在的,另一方面,人的純理性所設定的理念,也似可以實際客觀化為現實世界的法則,而顯示其規范世界的實效性。而依照所認識的事物的因果關系改造自然,則使人的意志目的、人的精神理想在外在自然上顯示其實效性,而同時使被改造的自然成為人的目的意志與精理神想的客觀表現。
這種注重精神理想的客觀化而形成客觀理想,並求客觀理想的實現的近代科學精神,一方面發展出近代自然科學,並以自然科學為基礎改造自然;另一方也發展出關於人類社會的哲學思想、各種社會科學,並以此要求改造社會。這正是近代西方文化精神的重大意義所在。
西方文化精神是希臘理性精神、羅馬平等精神、猶太——基督教信仰精神、近代科學精神的相互融攝的綜合體,在它們之間,既有後者對先前精神的繼承,也有不同精神的矛盾沖突和融合。
Ⅳ 西方文化有那些
有一則趣談:一所國際公寓鬧火災,裡面住有猶太人,法國人,美國人和中國人.猶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險箱,法國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國人則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國人則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這一趣談反映了一個事實:不同的民族有著自己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價值尺度,道德規范和情感趣向.
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相應的創造才能的總和.文化包括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見,摸得著的那部分,因此也稱之為硬文化.相對來說,精神文化就是軟文化,而軟文化則是文化的深層結構.中西方硬文化的差異一目瞭然,但處於深層結構的軟文化的差異則須進一步辯證分析.中西方軟文化的不同決定硬文化的差異,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正在於此——即作為文化的深層結構的軟文化的差異.
一,中西方啟蒙教育的認知方式不同
東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獨特的文化背景和社會心理結構,生產活動方式和發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維,認識方式和風格上就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西方民族思維方式以邏輯分析為主要特徵,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民族思維方式則以直觀綜合為基本特徵.中西方不同的認識方式深深影響了本民族理論思維和科學文化沿著不同的路向發展.
西方重唯理,思辯,中方重經驗,直覺
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的源頭,古希臘對自然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關心世界本源,主客體關系,事物如何發展變化等.雖然他們在簡單儀器下的觀察和實踐缺乏邏輯連貫性,理性的方式並不系統,但人們的這種直接觀察總是彌漫著理性思維的色彩,抽象思辯是西方思維的特徵.而作為東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則以直覺和經驗為特徵.中國古代科學和哲學的各種范疇是靠向內思維得到的,是將各種經驗現象醞釀體會,豁然貫通而提出的概念的.這些概念的理解與西方向外思維邏輯演繹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會而難以言傳,如對中醫醫理和氣功的理解,又如對一幅書法作品,一幅國畫的欣賞,只能向內領會,才能領略作者的神韻的起伏.
西方的細節分析與中方的整體綜合
西方文化結構以細節分析居優,東方文化結構則以整體綜合見長.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國姓氏先是宗姓,輩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體.西方國家則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後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時間,地址的書寫表達順序上,中國人習慣以年,月,日從大到小依次為序,地址則是按省,市,縣到門牌號碼排序,突出的是從整體到個別的析出關系,西方人則與中國人的順序表達恰好相反,突出的是個別到整體的合成關系.可見在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識結構中,從整體出發的綜合觀占突出地位,而這種整體綜合觀在考察事物時,通常忽略細節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關於對象模糊整體的圖景.
二,中西方在人與自然關繫上的著眼點與執著不同
杜維民教授認為:"中國文化關注的對象是人".人與人的關系是中國文化關心的核心問題,人們立足於現實人生,所以政治倫理學相當發達.而西方文化較多關注的是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古希臘注重的中心問題,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國的哲學無論儒,道,佛學都是一種人生哲學.儒學求作為,道學求長生,佛學求悟覺.儒學以孔子思想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者為"仁" 孔子曰:"仁者愛人!"可見是怎樣做人的學問,興趣在闡發君臣,父子等一套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修身養性的目的即實現自己的從政的抱負——齊家治國平天下.純科學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學都成為多數人不屑選擇的行為和興趣.
中國文化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也有著自己的執著.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於自然界之中,人與自然共呼吸的和諧狀態.中國文化的根深植於大地之中,中國文化自始即重農,"四民之中,士之下即為農","民以食為天"即緣由於此.道家思想更是要人們對人生留戀和在大自然中尋求到生命慰籍的傑作.
西方古代科學寓於對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現了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得這樣一些名垂千古的專業科學家.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西方文化認為天人處於對立的斗爭狀態,因而產生了與中國文化不同的對自然的態度,即人應征服,控制自然,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把自然看成敵對力量.荷馬史詩純以海外遇險,征服自然為題材,他們的游戲都是在大自然的風浪中鍛煉成長的人物.西方人也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首先關注的不是倫理而是競爭,因而出現了"優勝劣汰"的規律.
中西方價值觀與人生追求的不同
中西方價值觀與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第一,中西方人生價值取向不同
儒家給中國人提供的價值觀念,在封建專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轉變為一種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作為2000餘年來的中國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這種人生信念,認為人生的價值就是在現世的作為之中,一個人在社會越有作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義的積極入世思想.在專制社會中權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為最大者莫過於實現從政的抱負.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偉理想統治著千百萬中國文人碌碌無為的一生.受這種一元化的人生價值的影響,多數人不願問津自然科學,致使科學被困於萌芽狀態.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權術上,創造了一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變幻莫測而實質又超穩固的政治,文化模式.在這種特殊的模式中,產生了中國獨有的歷史現象:當官不成,求當聖人;報國不得則退做隱士,或吟詩飲酒自得風浪,於是道教,佛教隨之興起,貪生的自去修道,厭世的不妨念佛.而西方文化中人生價值呈多元化.從政也是人生價值的實現,經商也被認為相當有價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職業莫過於律師,醫生.
第二,西方的個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義是在神學背景上產生的,原罪觀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個人向自己負責,通過個人奮斗向上帝贖罪,由此引申出一條基督教義,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當上帝被否定了時西方又產生了社會原子觀念:個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個人權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個人本位,自我中心.這種個人本位的思想影響了生活的各個方面,親人間界線劃分明確,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對孩子也非常尊重,進孩子房間首先要問:"我能進來嗎 "強調以子女脫離父母獨立生活奮斗為榮,樂於談論個人一得之見.而中國以家族為本位.家在中國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個生活的港灣,具有至高無上的凝結力.脫離家便是"遊子",強調"父母在,不遠游".家庭中有長幼關系,夫妻關系,要各安其分,各盡義務,即"盡倫"!孟子認為:聖人是"人倫之民",倫的核心是"絕對服從",幼服長,妻服夫.使家變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國的國本,國粹,中國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說.家與孝原本有偉大的理性意義,但由於過分強調,終成了一種過分的家族意識,而忽略了個人自由的發展,"存天理,滅人慾",以個人向群體負責為人生宗旨.
第三,西方講功利,時效,中方講倫理,道德
西方文化由於自然科學的發展,因此比較重功利和實效,善於算經濟帳.例如:在一個大公司,如果每人節約幾秒,加起來可節約幾個人的時間,可少雇幾個職員,減少多少開支.又如:一個人在寫字,圓珠筆的筆尖向外放還是向內放比較節約拿筆寫字的時間,怎麼放的狀態最有效等.
中國文化由於長期處於封建的農業社會,自然科學不發達,著重於人倫關系的調節.禮義規范高於一切,"義","利"之辯的結果使價值觀念產生偏差,提倡人為了符合某種禮義規范應該犧牲自己的利益,"重義輕利"被視為高風亮節,品格高尚.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間,"只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只算政治帳,不算經濟帳,對外中國只考慮政治影響,不顧及經濟效益
Ⅵ 西方有哪些經典的文化
西方經典的文化有希臘文化,埃及文化,巴比倫文化,敘利亞文化與愛琴文化,希臘文化是指以古希臘為主的地域文化族群,多數歷史學家相信希臘獨立戰爭是復興希臘文化的主因,使得多元的文化得以統一。
古時候,希臘是西方文明的起源。希臘人能夠在許多學科有所發展,如生物學、幾何學、歷史學、哲學、物理學等等,是因為他們的思考有系統。希臘人亦引介許多文學格式,如史詩、詩歌、歷史、悲劇、喜劇等等。他們追求調理與調和,這種美的概念大大影響了西方的藝術。
Ⅶ 西方文化藝術有哪些
雕塑,建築,音樂,繪畫,舞蹈
Ⅷ 西方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西方文化的內核心是個體實現的物質文化。西方文化是指西歐和北美的現代文化,包括西方世界的共同標准、價值觀和習俗。
西方文化的運用是多方面的,無論運用是否正確,包括美國文化、唯物主義、工業主義、資本主義、商業主義、性享樂主義、帝國主義、現代主義,甚至西方文明的詮釋。
西方文化的一個特點是致力於科學技術,善於創造新工藝、新材料,進而形成新產品。在西方,蒸汽機已經被開發出來,並用於工廠發電。
(8)西方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西方文化特點:
西方世界的一個特點是致力於科學技術,善於創造新工藝、新材料,進而形成新產品。在西方,蒸汽機已經被開發出來,並用於工廠發電。
新的通信設備和系統,如電報、電話、傳真、海底電纜、無線電和電視、通信和導航衛星、網際網路、萬維網,都是始於西方。
一些常用材料,如混凝土、鋁、光亮玻璃、合成橡膠、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都是西方發明。鋼鐵船、橋梁和摩天大樓最早出現在西方。
疫苗接種、麻醉、核磁共振、口服避孕葯和所有純抗生素都來自西方。晶體管、集成電路、存儲晶元、計算機、滑鼠和硬碟都在西方出現。
有鉛筆、圓珠筆、CRT、LCD、led、攝影、靜電照相、激光列印機、等離子顯示器等,船舶經緯儀、發動機螺旋槳、機車、自行車、汽車和飛機都是西方發明的。
眼鏡、望遠鏡、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各種色譜、蛋白質、DNA測序、CT、NMR、X射線以及白光、紫外線、紅外光譜研究,最早在西方實驗室、醫院、工廠開發應用。
Ⅸ 西方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西方文化的內涵是個人實現的物質文化,西方文化指的是西歐、北美的現代文化,包括西方世界中共同的標准、價值觀、風俗等。
西方文化被用於許多方面,不管其實際使用正確與否,包括美國文化、唯物主義、工業主義、資本主義、商業主義、性的享樂主義、帝國主義、現代主義,乃至解說西方文明。
有的學者在研究西方文化內涵時指出,西方人在內心深處是比較自我的。他們特別關注自己的訴求是否被滿足,自己的合法利益是否得到保護。雖然,這種觀念與想法容易與自私相互聯系在一起,但是,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在西方的文化體系中是比較關注自我的。
總之,西方的文化體系有著自己的一些特色。這種特色與其地理、歷史以及人文等方面的原因是分不開的。
(9)西方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西方文明特色
西方世界的一大特色就是致力於科學與技術,並善於創造新加工、新材料,進而形成新產品。正是在西方,蒸汽機得到了發展,並被應用於工廠,以產生電力。
四沖程循環和內燃機的發明和前期發展也都發生在西方。核電站則發明於芝加哥。 發電機、變壓器、馬達以及電燈,可以說幾乎所有熟悉的電器,都源自西方。
新的通訊設備與系統,比如電報、電話、傳真、海底電纜、無線電以及電視、通訊與導航衛星、網際網路、萬維網,這些都可以歸功於西方。
一些司空見慣的材料,比如混凝土、鋁、明亮的玻璃、合成橡膠、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等,這些都是西方的發明。鋼鐵造的輪船、橋梁以及摩天大樓,首先出現在西方。
Ⅹ 西方文化有哪些基本精神
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概述:西方文化精神起源於以征服和利用對象世界為目的的「天人二分」的哲學理念,只要包括批判否定已知講求探索的科學精神;注重個體差異,講究人權的民主精神,建立在人權與社會契約理論基礎之上的法制精神以及以約束自我,尋求自我完善為目的地宗教精神。西方文化的科學精神是一種開拓性的,批判性的,否定性的意識理念。它促使人們去發現,分析,理解,最終利用對象世界。人們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渴望超越,這樣的情況下,各學科發展迅速,這樣就帶來了西方哲學文化和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西方文化的民主精神講究「分別性」和「公平性」。分別性即人的差異性,公平性則是指天賦人權,人人自由平等。倡導自我是西方民主的核心。法制則是平等自由的保障,是資本主義自身發展對平等自由的競爭環境要求的體現,注重法制,規范,秩序。宗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組成,它是人們於現實和理想的矛盾中尋求自我解脫和安慰的結果,是人們約束自我的價值尺度。各種精神理念共同作用下,西方世界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精神和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