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山西的歷史文化特色
山西大部地區使用晉語,晉南大部地區使用中原官話,廣靈縣使用冀魯官話。晉語是中國北方的唯一一個非官話方言。晉語別於官話的最大特點就是保留入聲。多數晉語有五個聲調。晉語的聲調有極復雜的連續變調現象。晉語古濁音今讀塞音、塞擦音的字平聲不送氣。晉語保留諸多古漢語特徵。
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被稱為「戲曲搖籃」。漢代時山西大地就出現了戲曲萌芽;北宋年間,山西各地活躍多種土戲——這些土戲是中國戲曲的雛形;元代時山西成了全國戲曲藝術的中心,全國所發現的元代戲台基本都在山西。
山西是歲時節日民俗最早出現的地區之一。中國歷史上長期奉行夏歷,而夏歷是歷史上夏王朝使用的歷法。山西省的南部地區是夏代的發祥地之一,北部地區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胡漢雜居,形成了地方特色節令民俗。
山西被稱為「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博物館」,境內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佔全國的70%以上。古人類文化遺址、帝都古城、寶剎禪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畫、古塔古墓、佛道聖地、險堡關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跡等,從北到南,構成了山西古今兼備的人文景觀。
至2013年底,山西省存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2處。忻州五台山為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大同雲岡石窟是三大佛教石窟之一;大同北嶽恆山為中國五嶽之一;懸空寺為國內僅存的「儒、釋、道」三教合一寺廟;晉中平遙古城是現存三座古城之一;運城解州關帝廟是規模最大的武廟。
皇城相府、喬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常家莊園、申家大院、孟門古鎮、孔祥熙故居等為山西的民居代表。
㈡ 山西特色有哪些
1、山西老陳醋
山西老陳醋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山西老陳醋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老陳醋產於清徐縣,至今有幾千年的醋歷史文化。老陳醋色澤為紅棕色,味道以「綿、酸、甜、香」為主,為我國四大名醋之首。
火燒是山西省孝義具有特殊風味的一種餅類小吃,孝義火燒有咸火燒、糖火燒、菜火燒之分。火燒的做法不一樣,口味各不相同,但是共同的特點是它綿軟不粘,香鮮可口,層次均勻,質地酥脆,宜於熱吃。
㈢ 山西特色是什麼
民俗文化的基本特點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地域性。即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地域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風俗習慣,世代相傳,積淀為一種特定的文化形態
(2)穩定性。不同地域的習俗一經形成,為成為一種文化積淀,凝結為人們的思維方式、自覺的行為模式,經世代的傳承,內化為人們性格、心理的有機組成部分,因而形成為一種具有穩定性特徵的文化狀態。
(3)共享性。即就一個地域來說,一個地域的民俗是為這個地域的絕大多數人共同享有的,成為這個地域絕大多數人的行為方式。
(4)傳承性。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往往通過通過模仿、暗示、交流、群體感染等口頭傳授與生活方式、生活環境影響等途徑,而代復一代地承繼延續下來。
(5)情感性。民俗是有情感的,表現在人們往往對自己所長期生活的環境必然懷有一定的「故土」情結。
9.2.飲食文化
(一)、山西人的飲食特點
從傳統意義上講,並根據共性比較大的飲食習俗來分析,山西人在飲食方面,的特點有以下幾方面:
(1) 麵食為主食,且製作精良。山西有「麵食之鄉」的雅稱。山西麵食花樣繁多,普通麵粉可以作出近百種面飯;而且用料廣泛,可用多種雜糧製成不同樣式的麵食。老舍先生稱贊山西麵食是:「駝峰熊掌豈敢誇,撥魚貓耳實且華」。
(2) 喜食雜糧,但各地具有不同食俗。山西人喜食雜糧,干飯稀飯結合,主糧雜糧調劑,花樣多,南北風味各異。
(3) 醋是必備的調味品,且食用功能在日益擴大。山西人愛吃醋則是人所皆知。山西人見面的第一句問候語便是「吃了」。
(4)擅釀能飲,酒文化源遠流長。山西人喜飲白酒,在山西的大部分地區有著「無酒不成席」的飲食觀念;同時山西具有悠久的釀酒歷史,擅釀能飲是山西人飲食習俗的特點之一。
(5)城市飲食文化日趨多元化。隨著社會生活的多元化,城市人口來源的多元化,在山西,城市人的飲食出現了由傳統的飲食習俗向多元的飲食習俗轉化趨勢。
(二)、傳統飲食習慣
(1) 早中晚的飲食。山西大部分地區為一日三餐制,個別地方如陽城等地有一日吃五六頓飯的。冬閑日短時節,一般改為兩餐,稱「一老晌」。民間稱一餐飯叫「一頓飯」。早飯為「早晌飯」,午飯叫「晌午飯」、「後晌飯」,晚飯叫「夜飯」。
(2)待客。如有客人來,必然竭盡家力熱情招待。多置飯桌擺飯,客人坐上席位,主人相陪,飯前一般要飲酒助興。主人暖酒後,雙手執壺為客斟滿酒,叫做「茶七飯八酒十分」。客人一般要以手護盅杯表示致謝。主人舉杯勸酒,客人輕抿一點,以示禮貌。客人要講究吃一口菜放一次筷子,若連續大吃會被視為「沒風水」,「少禮失教」。
(3)走親訪友。此時,農村傳統習慣是必備自製的白饃等食品,忌帶雙數。主人不全留,走時回贈自家食品或土特產品。
(4)紅白喜筵。從傳統的習慣來看,其飲食規矩更為講究。分普席與主席,娘家姑舅姨表親戚為上賓,上賓不到不能開飯。酒壺、酒盅、筷子要先於其他人而擺好。坐次依右為上,依尊長秩序安置。舊時方桌安坐三面留下一面不興坐滿。
(5)特殊飲食習慣。如懷胎坐月子的婦女,山西農村在飲食方面有著嚴格的制約,諸如懷孕期不食兔肉恐生豁嘴,不食驢肉恐超期不生,不食生薑恐生六指。生了小孩稱為「坐月子」,飲食上以米湯和鹹菜饃頭為主,多餐少食,不主張吃稠飯和干食,不主食油腥肉類,說是怕堵了奶眼不下奶。病人多以面條拌湯雞蛋等易消化的半流質食品為主。
(三)、面制食品與麵食文化
從山西麵食文化中的麵食品類中日常來看,日常棉製食品可分為蒸類食品、煮制類食品、煎烤類食品與炸制食品四大類型。
(1) 蒸類食品
山西人日常生活中的的主食一般是以蒸食為主。
從糧食作物品類角度劃分主要有:
白面饅頭、玉米面窩頭、紅面窩頭以及雜糧蒸食等;
按蒸制方式分有:發面饅頭(或窩頭)和死面饅頭(或窩頭);
從地域上看,晉南的無鹼饅頭;晉東南的長治一帶的高庄饅頭;大同的黃饃饃等都是當地傳統名吃。
雜糧蒸食主要的品類有:
蕎面窩窩、莜麵推窩窩、高粱面魚魚、高粱面窩窩、莜麵角角、紅面角角、金銀卷(玉米面白面相裹的蒸食)、發糕、包了、蒸餅、稍梅、蒸合撈、塊壘(山葯塊壘、榆錢塊壘、莜麵小米塊壘、槐花、葫蘿卜葉子塊壘等多種)。其中,莜麵推窩子(又叫拷老老)是山西晉北、晉中、呂梁一帶的特色食品。高粱面魚魚是晉北的忻州、定襄、五台、原平、代縣一帶的家常飯。晉北山區則用精白的蕎面和起,作成形同海螺樣風味小吃蕎面窩窩。
(2)煮制類食品
山西的煮制食品以面條類的湯類食品為主。
山西面條類食品中其中,拉麵、刀削麵、轉盤剔尖、刀撥面被稱為「山西四大麵食」。
山西的刀削麵與北京的打鹵面、山東的伊府麵、河南的魚焙面、四川的擔擔面被譽為我國著名的五大麵食。
山西刀削麵具有內虛、外筋、柔軟、光滑、易消化等特點。
拉麵,以山西晉中、陽泉、平定等地區以及太原陽曲縣最為著名。拉麵的技術性強,要求和面時防止蹲鍋疙瘩。
轉盤剔尖,是山西晉中、太原等地流行的一種麵食。其做法是把和成半流質的面團盛放在盤子里拍平均勻,一手執一鐵筷,一手轉動盤子,沿邊剔面下鍋,澆鹵食之。轉盤剔尖具有光滑、筋柔、易消化等特點。
刀撥面,是山西晉南、晉中一帶人民普遍食用的一種麵食。刀撥面是把和好的面壓成半公分左右厚度,切成五寸寬大片,疊放四五層,置鍋過條案上,雙手對柄切刀,起刀撥面。此面具有面條呈三棱形,吃著筋滑利口的特點。
(3) 煎烤類食品
煎烤類食品統稱為餅子,既可作正餐主食,又可作出門干糧。煎餅,一種為蔥花煎餅,稀面加蔥花調味碾薄,或調成糊狀,置煎鍋內攤勻,白面,紅面等均可製作。另一種是將玉米面發酵後成糊狀,以勺舀倒到特製的鐵鏊上,熟後又折起來,晉北也有用高粱面做的、叫「攤糊兒」或「攤折餅」,把高粱面加榆皮麵糊調勻,流在大鍋內刷勻,熟後折起切成條加菜拌食,叫「煎鍋」。
(4)炸制食品
山西炸制食品中較為普遍食用的有:炸油條、甜麻葉、炸蛋包、油炸甜咸餅、糖山西炸制食品中較為普遍食用的有:炸油條、甜麻葉、炸蛋包、油炸甜咸餅、糖脆麻花等多種食品
(四)副食與菜品(略)
(五) 風味食品
山西比較著名的民間或地方風味小吃有:
石子餅。又叫疤餅,用油和面,將碾薄的面餅放在爐鏊中已經加熱的石子上,慢火烤熟,形成凸凹不平的疤痕,因而得名。
碗托:又名灌腸。分白面碗托和蕎面碗托,以特殊的加工方法蒸制而成。食時或以刀切,或以撓爪,切成條狀,澆上蒜醋調味,或冷食,或油炒熱吃,利滑爽口、味美異常。
蕎面河撈:蕎面用溫水加生石灰水和好,上河撈床壓入開水鍋中,撈入兌好的鹽醋湯水中,澆上羊肉臊子,加點陳醋,香味奇特,遠近聞名。
豆腐腦:又叫老豆腐,系用糖餳起色,加火燒開後,加入濕粉芡,放入泡好的油粉絲,加豆腐腦適量,蔥鹽椒調味。
太谷餅。俗稱「干餅」。是面制爐烤的實心餅。因產於山西太谷而得名。太谷餅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傳統餅食——「胡餅」的製作技巧,選料精細,工藝獨到。以配料、拌面、揉扎、制餅坯、粘芝麻、烘烤等工序精製而成,甜而不膩,軟而不皮,香甜濕潤,便於存攜。
聞喜煮餅。聞喜煮餅是聞喜縣生產的糕點類食品,為包餡食品,已有300多年歷史。它與芮城麻片、忻州養胃糕、清徐孟封餅、運城南式點心、忻州瓦酥餅、介休灌餡糖、太谷並餅,並稱為山西八大名點,有「國式糕點」之稱。
臨猗醬玉瓜。是以當地出產的玉瓜和優質面醬為原料,採用特有的加工工藝腌制而成的有種醬菜。
平遙牛肉。出產於山西晉中平遙一帶。早在明代中期便聞名於世迄今已經有三多年歷史。平遙牛肉是以宰殺後的老牛加工成的一種醬牛肉。分肥牛肉和大膘牛肉兩種。肥牛肉是有肉有油,肉油紅白分明。大膘牛肉是肉多油少。生產季節主要集中在從中秋到次年清明前後,稱為為旺季。平遙牛肉的產地,分布在平遙縣南政、寧固等村和介休縣的郝家堡。平遙牛肉具有濃香嫩美的口感、鮮紅細密的色澤以及水分少,不變色等特點。
高平燒豆腐。相傳它源於戰國時火燒白起的故事。它外焦里嫩、蒜香撲鼻、金黃誘人。
六味齋醬肉。山西太原六味齋生產的傳統熟肉食品。
清和元頭腦。又稱「八珍湯」, 由黃芪、煨面、羊肉、蓮菜、長山葯、黃酒、酒糟、羊尾油配製而成,故稱「八珍湯」,又有羊湯加太久腌韭菜做引,亦稱「十全大補湯」。每年「白露」之後,「立春」以前,是太原「清和元頭腦」上市季節。「清和元頭腦」創始於明末清初,它的起源和發展與著名醫學家、詩人、書法家傅山有直接關系,「清和元」飯店曾經留下過傅山先生的手跡,即「清和元」的牌匾:「清和元頭腦羊雜割」。「八珍湯」(頭腦)是傅山為了使母親健康長壽,親配而成,後來才流傳於市面。傅山手書的「清和元頭腦羊雜割」,含有「雜割」「清」和「元」的「頭腦」的意思。
介休貫餡糖。是山西介休的傳統特產。以大麥、小米為主料,配以綿白糖、核桃仁、蜂蜜、桂花、青紅絲作糖餡。
子推蒸餅。俗稱蒸餅。相傳是寒食節為紀念晉大夫介子推而流傳下來的餅食,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陽高杏脯。是山西陽高縣傳統食品。它採用山西陽高縣王官屯鎮一帶生產的京杏。
㈣ 山西的文化特色是什麼
1.開放性:這可以說是三晉文化與生俱來的特點。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曾經長期被迫流浪在外,走過了許多國家和地方,廣泛接觸到華夏和夷狄的文化,即位以後,加以融會貫通,形成了三晉文化的基礎。其中突出的一點,就是對人才的重視。不僅放手使用本國的人才,而且大力招攬國外的人才。
2.務實:務實,從思想方法上說,就是實事求是;從政治理念上說,就是關心民生疾苦,就是民本思想。務實的精神可以說是三晉文化的精髓。這種文化思想,實際上促成了我國封建朝代史上兩個最好時期的出現,那就是「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
3.求新: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不斷進步。三晉文化中的求新精神也是值得特別關注的。可以舉文學藝術方面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瑰寶。
唐詩之所以能得到如此蓬勃的發展,與唐王朝當局者開放的、兼收並蓄的政策是密切相關的,與一大批山西籍詩人王勃、王維、柳宗元等的傑出貢獻也是分不開的。唐代詩人既繼承了北朝文學朴實敦厚的傳統,又充分吸取了南朝文學的營養。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又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作出新的探索,這才有了唐詩的繁榮。
(4)山西文化特色有哪些擴展閱讀:
華夏文化中山西地區的文化。因該地在春秋時是晉國的所在地,到戰國時則分成韓、趙、魏三國,故稱稱為三晉。當時的晉或三晉疆域都遠超過山西。後世所用的晉或三晉則指山西省。
三晉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地域文化,它又有自己鮮明的特點。了解三晉文化的本質和它的發展是有意義的,對解決今天的現實問題也會從中找到可能性的空間。民族融合性,兼容並包性,地域差異性和黜華尚實性。
㈤ 山西有那些傳統文化
1、戲曲
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被稱為「戲曲搖籃」。漢代時山西大地就出現了戲曲萌芽;元代時山西成了全國戲曲藝術的中心,全國所發現的元代戲台基本都在山西(晉南);1980年晉查顯示,山西地方劇種達54個,佔300多個劇種的六分之一。
2、添倉節
每年農歷正月的二十五日,山西的講究是喜進厭出:囤里要添糧,缸里要添水,門口放些煤炭以鎮宅;上了年紀的居民習慣在添倉日購米買面,以兆全年豐衣足食。
3、山西鑼鼓
威風鑼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臨汾一帶的民間廣場藝術,特色是「威風」:從鑼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隊的組織、表演、著裝,都在展示威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戰劉武周部,擊鼓迎戰,鳴鑼收兵,取得勝利,於是流傳下威風鑼鼓。
4、麵塑
山西民間麵塑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品,在民間叫面花,是作為儀禮、歲時等民俗節日中饋贈、祭祀、喜慶、裝飾的信物或標志,是一種由風俗習慣久而積淀成的極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5、旺火
生旺火是中國北方地區的一種歷史悠久的風俗習慣,主要以山西為主,有說法認為,山西煤炭資源比較豐富,而根據煤炭開發使用的歷史推斷,現代形制的旺火最早可以上溯至漢代,並在古代就已滲透到風俗民情之中,故山西北部地區形成了一種生旺火的風俗習慣。
在春節除夕和元宵節時進行。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塔狀,稱之為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
㈥ 山西特色文化
山西(Shanxi)位於太行山之西,黃河以東。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自古被稱為「表裡山河」。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山西文化可以說是黃河文化的一種反應,是中華文明的起源之一。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自然風光以及深厚的人文底蘊,使山西文化在悠久的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傳承中描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此,我將從XXX、XXX、xxx等幾個方面向大家介紹我的家鄉--------山西。 山西歷史文化的完整性、先進性和藝術性,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對華夏五千年文明產生了巨大影響,也使山西成為地方文化特色最濃厚的地區之一。 山西是華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區域之一。史書中最早出現的「中國」一詞,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時代的山西南部。在中國本土發生的文明中,從堯舜禹到夏商周,山西地區的文化傳承從未間斷。自古以來,山西就是中原華夏族與北方各民族文化交匯的天然通道是中原農耕經濟與北方游牧經濟沖撞對接的前沿陣地。上古時期,中原各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斷增強,使得北方各民族逐漸融合於華夏族,接受了較為先進的華夏文化。到春秋後期雙方的界限幾近消失。在明清時期的五個多世紀里,山西商人從鹽業起步,發展到棉、布、糧、油、茶、葯材、皮毛、金融等各個行業,並把商貿活動由故里擴展到全國各地,甚至遠及今天的蒙古共和國、俄羅斯、朝鮮、日本等國。晉商的魄力之大、足跡之遠、財富之巨,讓世人認同了「無西不成商」的歷史事實。 山西地區的歷史演進,聯系貫通了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留下的3.5萬處文物古跡,國保單位119處,居全國第一。因此,山西最有資格成為世人了解和欣賞華夏文明的「主題公園」。 山西歷史文化具有不斷變革和進步的鮮明特色,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山西歷史文化的發展證明,社會的變革和進步,既以先進思想為依據,又是新思想的搖籃。 春秋戰國時期,山西成為戰國法家、縱橫家、名辯家和兵家的發源地,也是先秦早期儒家的重要支脈,由此形成蔚為大觀的三晉儒學。這些進步思潮同處於百家爭鳴的時代,不僅有相互的砥和激盪,也有相互的補充和促進,共同創造了具有進步特色的三晉文化。
晉商文化
深厚的人文底蘊
飲食文化
參考:《山西文化》
㈦ 山西文化有哪些
說到山西文化,首先要提的是三晉文化,山西歷史從舊石器時代發端,歷經堯舜禹和夏商周
數千年的演進,到晉國和三晉時期已經形成有別於其他地域文化的顯著特徵。
春秋戰國時期,山西成為戰國法家、縱橫家、名辯家和兵家的發源地,也是先秦早期儒家的重要支脈,由此形成蔚為大觀的三晉儒學。這些進步思潮同處於百家爭鳴的時代,不僅有相互的砥礪和激盪,也有相互的補充和促進,共同創造了具有進步特色的三晉文化。
三晉文化中又誕生出出晉商文化 晉商是指山西(中國中原地區的一個省)商人,山西的簡稱為「晉」。晉商首創了中國歷史上票號。「票號」是當時商人通商的一種方式,商路遙遠,匯通天下,曾在中國歷史上顯赫一時。直至如今還傳頌著「山西人善於經商、善於理財」的說法。
飲食文化,以麵食為主
歷史文化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在這片土地上,10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周朝時,山西是唐國的領地。後來唐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唐國臨晉水,改國號為晉。春秋時,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晉國。公元前403年韓康子和魏桓子與趙襄子三國分晉,從晉分出的韓、趙、魏三國,與秦、楚、齊、燕並稱為戰國七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山西設有太原、上黨、河東、雁門、代郡等五郡。到隋時,太原是黃河流域僅次於長安和洛陽的第三大城市。隋末 ,李淵父子起兵於太原 ,建都長安後,把太原尊為「北都」,意即「別都」。五代時期,後唐 、後晉 、後漢和北漢都是以山西為根據地起家。在中國封建社會期間,山西的地位舉足輕重,而且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越是亂世越是顯得重要 ,誰擁有了山西,誰就可以稱雄天下。所以,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天下形勢,必有取於山西。金元時期,山西的經濟、文化在中國北部居領先地位。明代時,設山西行中書省於太原,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統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開始稱為山西。 山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還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禹鑿孟門」的傳說就發生在山西。中國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為「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時,大同(當時稱平城)曾作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時。省會城市太原,被譽為「龍脈」所在地,向來乃兵家必爭之地,隋朝末年,李淵父子起兵晉陽(今太原市),繼而奪取長安,建立唐朝,後把太原定為大唐帝國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連年戰亂,災荒頻繁,而山西尤其是晉南一帶,經濟繁榮,人口稠密,成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區。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內,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幾次。洪洞縣大槐樹是當時一個主要移民站。全國不少地方流傳的「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即由此而來。明清時期,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 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後,山西的經濟、文化發展受到嚴重破壞。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擊了外敵的侵略。特別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山西人民進行了更加頑強的斗爭,在三晉大地上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上黨戰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從此揭開了山西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新篇章。幾十年來,山西人民為全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為重大貢獻。 黃河流經山西,孕育了無數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山西曾涌現出眾多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晉文公重耳,有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有白袍將軍薛仁貴,有中國的「武聖」、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張遼,有唐朝名相狄仁傑、裴度,有抗擊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有創立「制圖六體」的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有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宋朝著名政治家司馬光、有金朝文學家、詩人元好問,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戲曲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醫學家、書畫家傅山,被嘉靖帝譽為「天下直臣」的高金,清末維新派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十大名將中的徐向前、傅作義等。山西,人傑地靈,代不乏人。而其中晉商的足跡更是踏遍華夏、享譽全球。
民俗風情
婚嫁:朔州人婚嫁,同其他地方一樣,一般都憑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盡管時代變遷,移風易俗,但大體仍沿舊習,特別是農村,重要禮儀程式,墨守成規,至今未變,大致都須經相親、訂婚、結婚、回門四個步驟。 相親:媒人為男女提親,介紹雙方的情況,如年齡、屬相、生辰、人品、長相,以及家庭經濟狀況和父母為人等。兩家權衡條件,集眾人商議後,有意結親者,男子隨媒人到女家相看。雙方同意,即約時間,再邀女方到男家相看,中意者便留在男方家吃飯,默允可商婚事,相看不中意即離去。 訂婚:經媒人在男女兩家之間多次說合,確定彩禮和嫁妝,婦方交換兒女生辰八字,擇吉日行訂婚禮,男方送「食盒」和部分彩禮給女方,並設宴慶賀。次日女方設宴請男方。之後,擇日領取結婚證,有的還出外旅遊,成婚後,男女互贈些服裝,稱換夏或換冬。 結婚:迎娶前一月行聘禮,俗稱「下茶」,男方使媒人將「新娘」出聘時所穿衣物(內衣)及「水禮」(米、面、肉)送至女家,並通知娶期。之後,男女方的至親各自請未來的新郎、新娘到家吃飯,謂之「吃喜頭飯」。娶親的前一日,親朋皆來,俗稱「待人」,有的請「鼓匠」助興,所以又稱為「安鼓」,晚上男女各自在自家吃「翻身餅」。迎娶日,男女家一大早炸油糕吃,稱「吃喜糕」。早飯後,男方奏鼓樂、抬花轎(有的用馬車或騾馱轎,現在基本上用汽車)到女家迎娶。一般由男方舅舅、妗子娶親。新郎要給新娘帶去一根紅褲帶,名曰:"喜結良緣";帶去一個瓶子,瓶中插一棵蔥,謂之"生根立後";帶五根肋骨的豬肉或羊肉一塊,叫做"離娘肉"、"五方喜慶",娶親回來時,男方要把其中的二根肋骨帶回,表示婚後夫妻和睦,名曰:"筋骨不離".女方設茶水、糖果、糕點等招待迎娶者。新娘換上男方帶來的衣服(一般為紅綿衣、綿褲),向父母拜別後,由胞妹摻扶上轎(車).同行人有送新的,開箱子的,後有「賀堂」(又稱圓飯)者隨行,按事先擇好的時辰進入男家。到男家後,新娘由攙親者攙引,踏"紅氈"進入新房,並為"賀堂"者"燒茶",吃"進門飯".正午新郎、新娘拜天地,禮畢即開始宴席,名曰:「坐席」。席間新郎新娘要向來賓敬酒,行禮,認大小。晚上由新郎姐夫主持鬧洞房儀式,俗稱「倒寶壺」,讓新郎新娘說繞口令,猜謎語,說笑話取笑,後夫妻吃對面飯,深夜方畢。第二天一早,新郎新娘向親戚朋友行禮,稱:「拜人」(有的地方在拜天地後舉行),並由受拜方出禮錢表示祝賀。 回門:一般在結婚典禮的次日,女家派人和車,親邀新郎新娘回門,設宴款待新郎新娘及女方親朋好友,席間向來賓敬酒,行禮,認大小,當晚或第二天返回。婚後第四日,女隨婿省親,稱為「住對月」或「住四六」。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朔州的婚禮風俗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禮節從簡。 喪葬:古代朔州的喪葬禮儀程序極其繁瑣,一般可分為小斂、大斂、燒紙、送燈、辭靈、出殯、復二等。 人亡後著壽衣,打破一孔窗戶紙,扶戶門板上,停於後杭,殺"倒頭雞",頭下燒紙、點燈、上香致祭,子女放聲號哭,此為小斂。然後貼"殃狀"並掛"告天紙"於街門外,訃告鄉里。晚輩披麻戴孝,孝子戴重孝到人主(死者至親)家稽首報喪。次日晚移屍入棺,俗稱"入斂",屍體蒙紅布,虛掩棺蓋,停柩於堂屋,置供品,點長明燈,朝夕奠。親友、族人、鄉鄰前往靈前燒紙弔唁。
㈧ 山西的文化底蘊
山西的文化底蘊如下:
1、戲曲
山西民間麵塑主要是對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禱,是生活理想的體現。麵塑在造型意識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棗山,祭供灶神的叫飯山、花糕,形制都較大,謂之米面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