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曾子衣敝衣以耕中曾子具有怎樣的品質
Ⅱ 曾子大學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大學》的中心思想:著重闡述了提高個人修養、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與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重要關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修己以安百姓」,並以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提出的人生觀與儒家思想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觀的進一步擴展。這種人生觀要求注重個人修養,懷抱積極的奮斗目標,這一修養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觀為主要內涵的。
三綱八目又有階級性, 「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義對君主的政治要求和倫理標准;「格物」、「致知」等八條目是在修養問題上要求與三綱領中的政治理念和倫理思想相結合。
(2)曾子文化精髓有哪些擴展閱讀:
《大學》的意義:
1、提出了一個政治哲學綱領。《大學》以不長的篇幅使儒家思想理論化、通俗化,便於學者學習掌握,而儒家思想為封建王朝的穩固提供了保障。
2、作為科學啟蒙第一書,它提出的「誠意正心」是必備的科研心態、「格物致知」是認知的唯一途徑、「止於至善」是追求臻美境界,「日日新」是強烈的創新意識。
3、是儒學重要的思想載體。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政治的合法性依據,在中國古代廉政文化建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提出的經濟思想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最為有利的文化根基。
5、提出的誠信思想對當代探討誠信缺失的社會根源以及創建以人為本的政治理念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6、《大學》是國學經典之一,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
Ⅲ 曾子衣敝衣以耕中曾子具有怎樣的品質
宗聖曾子是古代的聖賢與孝子;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是儒家文化的正宗傳人;是思孟儒學的承上啟下者;是孔子晚年託孤寄孫的人!
宗聖曾子曾主編《論語》;著述《孝經》;撰寫《大學》;審核《中庸》!沒有曾子就沒有四書五經里的四書;沒有曾子就沒有弟子述聖;更沒有再傳弟子亞聖!
讓我們戮力同心一同思慕效法聖賢曾子:樹立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為天地立心;樹立協和萬邦的世界觀為生民立命;樹立己達達人的人生觀為往聖繼絕學;樹立推仁弘毅的價值觀為萬世開太平!
華夏又逢盛世,滿心卻是迷茫。曾經外向求索,反生無奈亂象。」最好的救贖之道是把習慣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來,關注放逐已久的心靈。戰勝自己的人是找到自己本心的人。一心定而萬物服,一心定而王天下。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發生了所有一切不愉快的事情,唯有痛定思痛的反思自己的義務,沒有總結他人的權力,更何況也沒有總結他人的必要!曾子說:知止有定,靜安慮得!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是相對時間內都是能夠定得住、靜得住的人。達摩一禪定了九年,人家把事業干到了全世界;釋迦牟尼菩提樹下一坐49天,他乾的事不夠偉大嗎?
Ⅳ 我們應該學習曾子司徒美堂的哪些精神
司徒美堂先生作為愛國僑領,始終將個人歸宿融入偉大的人民革命事業之中,他的品格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我們應該學習曾子司徒美堂的以下精神:
領導僑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鼎力支持國內經濟建設事業
鋤強扶弱,除暴安良
支援祖國
展現民族氣節
Ⅳ 曾子的主要思想
《曾子·天圓》中指出:「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也。陰陽之氣各從其行則靜矣。偏則風,俱則雪,交則電,亂則霧,和則雨。陽氣勝,則散為雨露;陰氣勝,則凝為霜雪。陽之專氣為雹,陰之專氣為霰。霰雹者,一氣之化也。」
《曾子·天圓》認為毛蟲羽蟲是陽氣化生的,介蟲、鱗蟲是陰氣化生的。人是倮生的,無羽毛鱗甲,乃是稟陰陽精氣而生。
這就明顯地突出人在萬物天地中的地位。這正是儒家思想的特點。《曾子·大孝》說:「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人為大矣。」認為人是天地間最偉大的,「天地之性為貴」(《孝經》)。《小戴禮記·禮運》中說:「人者五行之秀氣也。」荀子繼承並發展了這一思想,認為人不是順應自然,屈從於自然,而是能動的改造自然。「從天而傾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論》)。發現並重視人的作用,這是儒家思想的精華。 《韓詩外傳》卷一記,曾參為養活父母仕於莒,曾當過「得粟三秉」的官職。雖有從政經歷,但綜觀其一生,仍然是一個孔子式的知識分子形象。其根源在於他那盡守禮約、躬守孝道、不苟同權貴的思想品格。他曾聲言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論語·泰伯》),《莊子·讓王》篇中記載:「曾子居衛,溫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履而踵決。曳縱而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聲。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故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說苑·立節》載:「曾子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韓詩外傳》說「齊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晉迎以上卿,皆不應命。」
Ⅵ 曾子在生活為人上有哪些品質
曾子在生活上「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一生都謹慎小心,用他自己的話來講,叫作「十目所視,十指所指」,意思是說,我一個人在房間裡面,就好像有十隻手指著我,十個眼睛看著我,我當然是循規蹈矩了。
曾子還提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主張,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
曾子由於性情沉靜,舉止穩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齊國打算聘請他為卿。曾子因為要在家孝敬父母,就推辭了。
曾子作為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自從著成《大學》,他和他的《大學》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被後世儒家尊為「宗聖」。
Ⅶ 歷史名人治家——曾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你是要多少字的,所以長篇的可以慢慢篩選自己想要的句子.
簡略:做人有言而有信;對孩子更要講究誠信.
詳細: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文章的大意是,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兒子哭著鬧著要跟著去.他的母親對他說:「你先回家呆著,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要捉豬去殺.她就勸止說:「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說:「可不能跟孩子開玩笑啊!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親學習,聽從父母親給予的正確的教導.今天你欺騙兒子,等於教兒子欺騙別人.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正確的教育方法.」 最終曾子殺了豬煮肉(給孩子吃).
這篇流傳很久的著名文章,以事喻理,深深說明了曾子誠實守信的高貴品質,也給我們以啟示:
曾子教子藝術所閃耀的思想光輝,讓人感到很深刻,尤其是對孩子教育問題上方向性的把握,更令人感到父愛理性的偉大.
妻子隨口對孩子說了謊,「汝還,顧反為汝殺彘.」曾參卻以實際行動去糾正妻子對孩子教育表達的誠信和承諾,「嬰兒非與戲耳.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看起來好像是在用行動表達一種認真精神,對孩子進行誠信教育,其理性指向不只是教子說話算數的誠信,深層次的含義還有「教妻」的意圖.「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這是因為男人因其生理特點遇事比較理性.父親在家庭中大多是方向性的引導者,而母親的責任卻是教孩子怎樣做事、怎樣做人的.只有教好了妻子的禮儀、誠信、知書達禮,才能有母親對孩子精神引領的示範.
家庭,是母性文化的傳播場地,母親在主持家教的過程中,釋放著母性的人性美德,並以此鑄就孩子的精神世界和靈魂.孩子方向性的第一個引路人是父親;而對孩子曉以大義、知書達禮、富有進取精神的情懷和誠信的精神卻是母親首先給予的.
母親教育孩子不說假話,自己首先就不能說假話.母親在處理家務時所表達的品格,看似與孩子無關,其實都在孩子的模仿中,甚至成為孩子永恆的記憶.「遂烹彘也.」曾參代替妻子兌現「無意」的承諾,其理性的思辨隱喻的是母親教子過程中對德行、力量、誠信的把握.
孩子的精神發育史,實質就是母親的教養史,孩子的修為是以母親的智慧和美德為孩子習性表達的,也正因此,曾參殺豬看似教子,實則在教妻.
父愛理性、剛毅、果敢、睿智.曾參的教育藝術讓我們感到了家教的重要,特別是家中有一位秀外慧中、思想睿智、知書達禮的妻子的重要性.曾參看似殺了不該殺的豬,卻觸動了妻子誠信美德的「神經」,男性的這種理性思辨的力量,正是「先齊家」而「後治國」的無聲智慧.
同時《曾子殺豬》也引起我們對講求誠信的深刻思考:
言必信,行必果.誠信乃做人之本,誠信乃民族強盛之本.誠信重於泰山.「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曾子沒捨得殺豬,那麼雖然豬是保住了,但卻給孩子的心中卻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如今很多父母許諾孩子的話大多都不能兌現,以為孩子小,三言兩語就哄騙過去了,但是不懂事的孩子也就從此失去了信用.孩子凡事跟著父母學,如果父母都做不到誠實守信,那麼孩子怎麼能做到呢?所以,父母對孩子說過去的話一定要算數,要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照亮孩子心中的陰影.「身教勝於言教.」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對待孩子,就要像曾子一樣「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這樣孩子自然也就會成為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教育孩子是這樣,管理國家也是這樣.如果一個國家,一個制度,總是以漂亮話、高姿態出現,而以另一副面孔待人處事的話,那它無疑將會最終失信於民.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誠信,國家誠信,比國庫殷實更長治久安!
Ⅷ 曾子文化與曾氏文化有區別嗎
摘要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Ⅸ 孔子思想的精髓,被曾子以2個字道出,你知道是哪兩個字么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篇)這是曾參的概括.
而子夏、顏回則說:「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後世解釋的忠。儒家的倫理思想忠是,指積極為人,盡力為人謀;「忠」就是「盡己」,盡到一個人最大的能力,也就是說要更加積極的去幫助別人,為他人著想,忠誠。
在我看來這都是胡說八道,忠為什麼要終於別人而不是忠於自己?試問一個不忠於自己的人又如何能真的忠於別人?
忠:就是忠於自己,忠於自己的本心本意,立志堅定,不隨波逐流曲意逢迎,這才完全符合孔孟的本意,心無二心,意無二意,不是對他人不二心不二意,而是對自己不二心不二意,(就像民間俗語說的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一個意思)那些把忠恕解釋成說是忠於他人忠於郭嘉忠於君主的都是後世犬儒的諂媚之言。
至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心他人那些事,那是仁善義里的事情,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忠心也沒有絕對的善心,更沒有絕對的義氣。
我踹你兩腳,你反而對我更忠心更善良跟我更講義氣,那你不是傻子嗎。
難道孔子就是在教學生怎麼當傻子?
資料:
「故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以,君子的治國之道,不過就是能夠行忠恕而已。《論語》上記載,孔老夫子的弟子來向他請教,孔老夫子就說,他的道「一以貫之」。這就是忠恕之道。「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前者是從正面來說,就是我想要達到的,我想要成立的,也希望天下的人達到。後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從反面來說的,就是我不想的,也不能夠把它施加給別人。這兩點就是君子的治國之道。
忠恕之道,在很多地方都有論述。比如,在《大學》上說:「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這些都是忠恕之道的表現。就是你厭惡上級的領導,他很傲慢,對你呼來喚去地指使,你不喜歡,那你就不能以這樣的態度來對待你的下屬,對他沒有禮貌、不尊敬、呼來喚去的;你厭惡下屬的,比如你不喜歡下屬沒有執行力,告訴他一件事,三番五次還要提醒他,他都沒有做到,不喜歡下屬這樣不負責任的態度,那你也不能夠這樣來對待你的上級。「所惡於前,毋以先後」,你不滿意你前面的人的處事態度,比如他做事很多情況都沒有給你交代清楚,留了一個爛攤子給你,這是你不喜歡的,那你以後與他人交接工作的時候,你就不要有這樣的態度。「所惡於後,毋以從前」,你不希望後面的人怎麼對你,你就不要這樣對待你前面的人。比如說,有的領導一退休,很多人就忘恩負義,再也不去看他了,見面連個招呼也不打了。如果你不希望你的下屬是以這樣的態度來對待你的,那你對待你以前退休的領導,那些長上,就應該恭敬。這些都是忠恕之道的表現。
《孔子家語》中也說,「君子有三恕」:有父母親不能夠孝順,卻希望兒女能夠孝順我,這個就不是恕道了;有領導、君主不能事奉得好,不能夠盡忠竭智,領導對我都不滿意,我卻要求屬下特別聽話,能夠按照自己的要求辦事,這也不是恕道了;有兄長不能夠恭敬,還要求弟弟妹妹恭敬我、友愛我,這也不是恕道了。
所以忠恕之道就是讓人能夠處處反省自己,每一個結果的出現,都不是偶然的,首先要問一問自己是不是種下了這樣的因,那都是有原因的。
Ⅹ 曾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如何認識「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主張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按時溫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