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日本音樂文化有多少人

日本音樂文化有多少人

發布時間:2022-05-20 22:24:16

❶ 中古文化源遠流長,為什麼沒有日本那麼多的音樂大師呢

不是沒有,而是咱們國家研究音樂的方向和他們不一樣

從音樂的發展史角度來說我們中國有文化的底蘊有著屬於我們獨一無二的音樂,中國近現代的古典大師也數不勝數,但是我們在開創現代音樂或者與現代音樂相結合方面的的音樂我們確實不行。

國內大師是有的,好音樂要慢慢找慢慢聽,商業化程度高的確不多。

如果單論音樂創作與表演,厲害的真的太多了,數都數不過來,各民族樂團,各大音院,非常多。

其實有很多優秀的音樂,只是沒那麼出名,或者你沒聽到過。

❷ 日本音樂的文化內涵

傳統音樂

日本的古代音樂 5~9世紀 日本人早已固有自己的音樂文化。雖然早期的繩文時代、彌生時代、古墳時代的音樂未傳下來,但根據考古資料和8世紀編纂的《古事記》、《日本書紀》、《萬葉集》等文獻記載,日本人在古代已有自己的歌謠、舞蹈和樂器。古代和琴張 5弦比 6弦的和琴小,古笛有竹管笛和球形的石笛、陶笛。都豆美鼓的鼓腹為圓筒形。鈴有金屬制、陶制和木製。鈴在當時既作為樂器,也作為裝飾品使用。鐸出現在公元前1世紀前後,銅鐸的形狀與中國的鍾、鐸不同。樂器的基本種類在古代日本已經齊全。進入農耕社會之後,最早有男女相聚歌舞的歌垣(又稱嬥歌)以及巫女的音樂舞蹈。
日本與國外的音樂文化交流源遠流長,與亞歐大陸文化的交流主要通過朝鮮和中國進行。公元前已輸入青銅器,並出現銅鐸。5世紀後半葉~7世紀從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的新羅樂、百濟樂、高句麗樂,在日本稱為「三韓樂」。7世紀初,為振興佛教,聖德太子鼓勵引進大陸音樂,讓百濟的味摩之定居大和的櫻井,向日本少年 (真野首弟子、新漢齋文等人)傳授伎樂。伎樂又稱吳樂,所用的伴奏樂器有橫笛、腰鼓(又名吳鼓)和銅鈸。在7~8世紀,中國隋唐時代的音樂傳入日本。 701年,據《大寶律令》,在治部省管下設置雅樂寮,掌管稱為和樂的日本傳統樂舞以及外來的音樂舞蹈。752年在東大寺舉行的大佛開光典禮上,由雅樂寮和各寺院的數百名樂人、舞人表演日本傳統的樂舞以及三韓樂、唐樂、散樂、林邑樂、度羅樂等。這說明日本已開始出現了職業音樂家。
註:前 4種為日本音樂的基本調式。譜例中符頭白的音符 為調式中的核心音。節奏方面分為固定節拍的節奏(基本上是二拍子)和散板節奏。演唱、演奏方法上有其獨特性,並且重視音色的細微變化。
近現代音樂

1868年,日本進入明治維新時期,日本音樂進入近現代發展階段。其基本特徵是:日本急速汲取歐美音樂文化,從而形成延續至今的「邦樂」(傳統音樂)與「 洋樂」並存的局面。這時期的傳統音樂變化很大。1871年廢止盲人職業組織「當道」和查禁普化宗,使箏曲、尺八樂得以普及。源於盲僧琵琶的薩摩琵琶和築前琵琶,先後從九州地區進入東京並流布全國。受到新政權支持的宮廷雅樂,逐漸恢復元氣,並擴大其影響。在20世紀20年代,由宮城道雄等人發起的採用日本傳統樂器,借鑒西歐古典音樂作曲技法來創作新曲的「新日本音樂運動」,使傳統音樂得到進一步發展。他創作的箏與尺八二重奏曲《春之海》(1929)獲得了巨大成功。宮城道雄創制的十七弦箏,是當時傳統樂器改革的一大收獲。50年代中期以來,作曲家們致力於採用傳統樂器創作現代邦樂。其中三木稔對發展日本的器樂體裁,使日本傳統音樂具有現代氣息和生命力作出了貢獻。影響較大的邦樂演奏團體,有三木稔和長澤勝俊主持的日本音樂集團,由尺八演奏家北原篁山等人組成的邦樂四人會等。他們的音樂實踐給邦樂界帶來了新風,並為填平邦樂與洋樂之間的鴻溝創造了條件。
明治時期最早傳入日本的歐美音樂是軍樂。1872年,日本政府開始引進歐美音樂教育制度,規定在中小學設立音樂課程;1879年10月成立文部省音樂調研所(後稱東京音樂學校,現名東京藝術大學音樂學部),由東京師范學校校長伊澤修二兼管。從此音樂師資的培養和中小學音樂教材的編選工作走上軌道,專業音樂教育也初具規模。以著名作曲家瀧廉太郎創作的學堂歌曲《花》(1900)、《荒城之月》(1901)為標志,20世紀初日本音樂創作已結出第一批成果。1912年以前的日本音樂創作幾乎都是歌曲。到大正時期(1912~1926),山田耕筰最早創作大型樂隊編制的管弦樂曲《曼荼羅之花》(1913)等。從20年代起,獨唱歌曲、合唱曲、器樂獨奏曲、交響音樂等外來音樂體裁的創作,逐漸在日本音樂文化中佔主導地位,日本廣播協會(簡稱NHK)交響樂團的前身新交響樂團,從1927年2月開始公演。同年創辦的國民音樂協會舉辦合唱比賽,推動了全國的業餘音樂活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共有270個團體加入該協會,全國的管樂團共有3800個。當時已知名的作曲家有在專業音樂教育方面桃李滿天下的諸井三郎和池內友次郎,自學成才而重視民族特徵的箕作秋吉、清瀨保二、松平賴則、早坂文雄、伊福部昭以及菅原明朗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在軍國主義統治下,正常的音樂活動受到摧殘。從1938年起外國音樂家在日本的演出活動中斷,1940年各種音樂團體被勒令解散。到大戰後期,演奏團體、音樂學校、樂器工廠、唱片公司等音樂機構幾乎停止了一切活動。
從50 年代起,戰後的日本音樂文化在創作、演奏、鑒賞、音樂教育、音樂研究及其他方面都有了很大發展。戰後涌現出一批引人注目的新人。團伊玖磨的民族歌劇《夕鶴》,芥川也寸志的《弦樂三章》,黛敏郎的《涅盤交響曲》都是經過時間考驗的傑作。積極吸取歐美現代作曲技法的作曲家除黛敏郎外,還有日本最早採用十二音體系的入野義朗、柴田南雄、諸井誠、湯線讓二、一柳慧、高橋悠治等。運用日本民歌素材,作有《合唱作品第一首》等名作而被稱為「日本的巴托克」的間宮芳生;在國際樂壇上,以《十一月的階梯》等樂曲令人耳目一新的武滿徹以及松村禎三、三木稔、石井真木等,都在探索作品的民族氣質、創建非西歐式的音樂等方面,獲得了豐碩成果。池內友次郎門下的矢代秋雄、三善晃、野田暉行、池邊晉一郎,長谷川良夫門下的南弘明、三枝成章等,都是60年代後嶄露頭角的個性鮮明的作曲家。總之,國際樂壇上各種創作傾向,都被日本樂壇吸收,在日本作曲界都有著明顯的反映。
1946年以後,日本音樂界先後成立了日本現代音樂協會、日本音樂傢俱樂部、日本演奏聯盟、音樂撰稿人協議會,日本作曲家協議會等行業組織,以維護音樂家的權益和保障各項音樂活動的開展。東京已擁有10多個專業交響樂團,海外各種音樂表演團體川流不息,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音樂鑒賞機會。東京音樂和藝術大學音樂學部和桐朋學園大學音樂學部等全國60個設有音樂系的大專學校,每年向社會輸送大量音樂人才,對提高日本演奏家的國際水平,普及社會音樂教育起了積極作用。

❸ 日本文化的傳統音樂

多少世紀以來,日本的傳統樂器用獨特的旋律表現著日本風土人情以及日本人心靈世界。從有著千年歷史的管樂器,到18世紀傳來日本的弦樂器……,它們伴著日本傳統演藝的傳承而發展成為日本獨特的音韻表現形式。日本的傳統音樂分類很細,有50個,也有說有80個不同類型。其中純粹由樂器演奏的種類是極小部分,絕大多數都是歌唱與樂奏的組合。歌唱大部分都是單旋律(獨唱或齊唱),伴奏大部分都只有一種樂器。
日本傳統音樂根據歌唱的發聲法、樂器以及它們的音色是否相同為基準而分門別類。例如「義太夫曲」、「常盤津曲」、「三弦曲」(即長歌)等,它們都是歌唱與三弦琴伴奏的組合,如果在唱聲或樂器兩方面,即使只有一方面音色不同,則就被認為是不同類型的音樂。每個類型都有其規定的唱聲和樂器的音色。與世界其它國家一樣,日本的樂器也可以大致分為彈奏樂器、吹奏樂器和打擊樂器三類。
三弦琴
傳統樂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作為弦彈奏樂器之一的三弦琴了。三弦琴使用琴撥彈撥三根琴弦進行樂奏,它用於歌舞伎、文樂以及其它各種演藝。琴長約100公分。
據傳,古代中國的三弦樂器經由琉球(沖繩)傳來日本,這就是日本的三弦琴。三弦琴琴長約80公分由兩部分構成,即共鳴箱(獸皮蒙在木框架上做成)和帶有三根弦的琴桿。
彈奏時用琴撥彈撥琴弦發出音聲。用琴撥從上向下彈撥時,琴撥在撥動琴弦的同時敲擊鳴箱的蒙皮,發出類似擊鼓的音聲。而用琴撥從下往上抄撥時,便會產生琴弦自身的纖柔音聲。此外,用左手指來彈撥琴弦,便出現更為鮮亮的音色。可以說,三弦琴的最大特點就在於它能使各類音色的聲響交縱匯合成一種美妙之樂。
三弦琴有著近20個種類,根據聲音的高低以及音色的不同來分類並加以使用。三弦琴的長度都是一樣的,但琴弦、琴桿和琴撥等的差異甚至會在音域上產生八度音程的差異。當需要用較強的聲音來進行音樂表現的時候,就要使用粗弦的三弦琴和較厚的琴撥,較柔的歌曲時,則需要三弦琴以能奏出纖細音色的琴弦為其伴奏。不同的音樂場合需要不同音色的三弦琴,例如歌舞伎有歌舞伎的三弦琴,小曲有小曲的三弦琴,演奏者根據藝術表現的要求使用相應的三弦琴。同樣,其它各種各樣的日本傳統樂器也是以種種細微的調節來實現所需的音色表現。諸多的音樂實踐使日本傳統音樂的音色越來越豐富,並不斷向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從而形成了日本獨特的音韻表現形式。
神樂笛、龍笛、高麗笛
雅樂中的三種竹製橫笛,表面和內部都塗漆。神樂笛長約45公分,龍笛長約40公分,高麗笛長約36公分。
海螺
將螺貝殼的尖端切去並做一吹口,吹口上大多帶有吹嘴。這一樂器主要用於宗教儀式的樂奏。其尺寸大小各異,從20公分至50公分不等。
篳篥
雅樂中使用的雙簧片豎笛,用竹子做成,表面和內部都塗有漆,長度約為18公分。
MUKKRUI
流傳於北海道阿伊努民族的口琴,用線扯動竹製的薄板片而發出音聲,並利用口腔使之產生共鳴。
沖繩鼓
沖繩地方各島嶼的民間演藝中使用的鼓,鼓皮上穿有繩帶,用以調節綳緊度。沖繩鼓直徑約為23公分。
大鼓
雅樂中使用的鼓,直徑約210公分,帶有火焰狀的圖案裝飾。
小鼓
小鼓是日本典型的打擊樂器之一。在日本,多數的鼓是用兩根鼓槌捶擊鼓皮進行演奏的,但是,小鼓是用手指捶擊鼓皮,為了確保微妙的音色,演奏者需要在演奏中根據鼓聲來對鼓皮系帶的綳緊度進行調節,或是朝鼓皮上哈氣以保持鼓皮的潮濕度。用繩帶等將兩塊鼓皮連接起來做成的鼓。鼓手左手扶住擱在右肩上的小鼓,並用右手擊鼓。在演奏中也可以用繩帶來調節鼓皮的綳緊度,使鼓聲出現高低強弱的變化。直徑約為20公分的小鼓除了用於「能」、歌舞伎外,還用於其它各種傳統演藝。
薄拍板
用線繩將數十塊薄木片綴在一起而做成的打擊樂器,雙手握住兩端(與肩寬同樣幅度),然後向內側彎攏合擊木片以發出音聲。多用於民俗演藝。

❹ 中國跟日本的音樂水平到底有多大

很遺憾,日本比內地起碼強了一個大檔次。
不論是從樂器製造,還是從作詞作曲,又或者音樂多樣性,甚至歌手素質全方面都要強於內地。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音樂的商業化道路目前是中日韓中走的最正的,
韓國近些年快餐式的熱舞賣肉女團遍地都是,看似火熱,其實音樂底蘊遠不如朴正炫、尹美萊那一代人的時期。
至於內地,除了幾個撐著場面的老人之外....大部分新人幾乎就是屎...連吳亦凡這種選手都能當評委...我想不到除了「屎」以外還有什麼可以形容他們的字。
中國的音樂領域變成為了商業化服務的角色,要知道商業化本來應該是為音樂領域服務的才對。弄得現在,唱的好不好跟能不能火完全是兩回事,任你唱的再爛,只要有資金包裝,就能莫名其妙的火起來,而真正醉心音樂有天賦的人卻一直沒有機會。

❺ 為什麼感覺相比中韓,日本的音樂家和文學家那麼多

中國有優秀的作家,但真正的文學家確實很少,至少比起開國前出生的少很多。
首先,文革迫害了很多。
其次,不說創造力,在文學上的創造力中國人還是有的,我覺得現代教育對經典和國學的忽視,現代人缺少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比起台灣,內地的教育少了古典文化的熏陶。台灣很多優秀的作家,甚至有的也可以稱為優秀的文學家了,他們都有很深厚的文學功底,這一點可以從他們的文字中看出。台灣也有很多人願意投資不賺錢的書文化,這一點,對比內地只看銷售的暢銷文我們真的應該感到慚愧。我說的開國前出生的也不是說一定要有個什麼時間界限,而是單看文字就能看出民國時期同時受過傳統古代教育和現代文化沖擊的那一代人和受現代教育的人的差別。至於現在掀起的什麼國學熱,是學國學還是只是「熱」就不得而知了。
還有一點就是,中國的文學比起其他國家更難走向國際,不是因為不好,而是因為翻譯後的文字和原文對比起來很容易「走味」。
最後還有一點,咳,想著想著就忘了,但是好想寫哦。


然後是音樂,以鋼琴為例,說實話,雖然不了解,但是像郎朗(雖然已改國籍,不過不認識其他的就暫且拿他來當例子好了)和李雲迪,我會覺得他們比賽也許很厲害,現場演奏也很厲害,但十分出名的原創曲,我不知道。最熟的兩個還是理查德克萊德曼和久石讓😒也許是大家都培養比賽高手去了,而把創造力忽視了個夠。

至於其他樂器,特別是傳統樂器,學的人不少,能夠成為大家的極少,這也算是一種沒落。另一方面就是鑒賞力,談個古琴吹個笛子,只要不是太差或者太能震撼人心的,外行基本聽不出來好壞,而做不到極致的,也談不上音樂家。

然後是韓國,除了肥皂劇和泡菜,不知道他們還有什麼特別的文化。朝鮮的古代文學、書法和圍棋也許知道一點,但這些都受了古代中國的影響,圍棋不是文學也不是音樂,朝鮮文學的朝鮮也改成了韓國。還有人說是因為韓國地方小,或許有這方面的原因,但也許人家主攻方向不在這,比如說,朝鮮族的禮儀他們留下了、發展娛樂業去了、發展科技和經濟去了(亞洲四小龍?),再比如說整容業,總之人家的教育沒落下,就文學不太行,音樂在流行音樂方面則還行。

至於日本,雖然可能有人不喜歡,但在某些方面真的不得不佩服他們。如果說中國是模仿,那日本的模仿就升級成了學習+創造,這個民族的創造力是很強的。他們的教育很先進,如果說中國老師對學生的比例大概是1:40(還是60來著?),他們的就是1:6~7個學生。不只是音樂家和文學家,他們的動漫、圍棋以及等等(不知道說啥了)文化事業做得相當好,既有傳承又有創造。一個小小的島國,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所以說他們強大,所以才需要提防。雖然日本好多作家一拿諾貝爾獎就質量下滑、一不小心就想著自殺來著,但人家的榮譽已經到手了不是。

以上僅為個人意見,不代表啥,另外有些措詞確實說得蠻粗糙的,邏輯也不怎麼樣,但是不想管了…

❻ 關於日本文化中的日本傳統音樂

1。雅樂是日本的古典音樂,一種高貴典雅的宮廷藝術。名字的意思是「朝廷的音樂、端莊而雅正的音樂」。 是經由中國大陸及朝鮮半島傳來日本的亞洲各地古代歌舞和日本傳統歌舞為基礎的,一千多年來,由舞蹈和音樂構成的雅樂完全保持著其傳統形式流傳至今,是宮廷中流傳的日本最古老的演藝,也是現今被認為世界上最早的交響樂隊形式。
根據史書的記載,早在西元453年,允恭天皇葬禮的時候,新羅國王派出了80多名的樂人前往日本,為之演奏哀樂;554年欽明天皇在位時,朝鮮的百濟又派出另一隊的音樂家到日本;聖德太子攝政期間,先後十九次派遣遣唐使,學習中國的唐樂,並帶回日本本土;到了西元701年,日本治部省內設置專門機構,掌管外來的音樂,而雅樂最初就是外來音樂的總稱。大寶二年(703年),根據《大寶律令》,日本設置雅樂寮,用來培訓專業的樂師、音樂家,並只為宮廷服務,使得雅樂走向了專業化,高雅化的道路,影響逐漸壯大。

2。雅樂堪稱為是世界上很古老的音樂。它不僅在日本受到保存,且受世界音樂文化學者的重視。雖然是由中國傳入日本,但其內涵已是用很多日本的民族文化精神在其中轉變,與原來的涵義大有不同。 能力測試
日本雅樂在表演時沒有指揮,用鼓來打節奏,且鼓置在舞台的兩徹。其舞台地板上是用綠色地毯。演唱家與舞蹈家是穿紅色服裝在舞台左側演出。而伴奏演奏家穿著偏藍色的服裝在舞台右側演出。因此得知紅色,綠色,藍色是古老的日本人文化所喜愛的顏色。這與中國喜愛紅色,黃色,藍色是有所不同的。

——雅樂作為古代遠東地區的宮廷音樂,
具有龐大的音樂架構,被稱為世上最早的交響樂形態。
日本的雅樂雖然是從中國唐朝時期分別由
右方之樂——朝鮮雅樂
左方之樂——唐朝雅樂
所傳入,但卻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和調性,
並一直流傳到了今天而保持完好,
也算是世界音樂史上的奇觀之一了。

❼ 日本的音樂文化

傳統音樂文化? 一般人很少關注這些吧....網路下吧...
日本現代電子樂、金屬方面都有可圈可點的地方

❽ 日本音樂的特徵

特徵:五音音階,節拍多半為兩拍、四拍的偶數拍子,幾乎沒單數的拍子,且聲樂曲繁多,器樂曲顯少。

相關介紹:

日本音樂分為日本傳統音樂和日本流行音樂兩類。日本傳統音樂,日語稱作邦樂。日本擁有世界最大的實體音樂市場。以2011年為例,其實體唱片市場(僅計算單曲,專輯與音樂錄像帶銷量)之年產值約31億美元,佔世界市場之30%,

(8)日本音樂文化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日本人在古代已有自己的歌謠、舞蹈和樂器。古代和琴張5弦比6弦的和琴小,古笛有竹管笛和球形的石笛、陶笛。都豆美鼓的鼓腹為圓筒形。

鈴有金屬制、陶制和木製。鈴在當時既作為樂器,也作為裝飾品使用。鐸出現在公元前1世紀前後,銅鐸的形狀與中國的鍾、鐸不同。樂器的基本種類在古代日本已經齊全。

752年在東大寺舉行的大佛開光典禮上,由雅樂寮和各寺院的數百名樂人、舞人表演日本傳統的樂舞以及三韓樂、唐樂、散樂、林邑樂、度羅樂等。這說明日本已開始出現了職業音樂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日本音樂

閱讀全文

與日本音樂文化有多少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