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為什麼要進行文化交流

為什麼要進行文化交流

發布時間:2022-05-21 00:38:45

Ⅰ 文化交流的意義

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中印兩國文化底蘊深厚,印度人過簡朴生活、追求高尚精神的人生哲學,非暴力思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觀對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構建和諧社會很有借鑒意義。同樣,很多印度人也認為中國人刻苦勤奮和持之以恆的精神也是他們建設現代化國家所需要的。

文化交流
增信釋疑,加強合作。信任的缺乏緣於不了解。中國人不了解印度的歷史和正在發生的變化,同樣,許多印度人不了解中國的過去和當今。這種文化上的隔膜和交往的不暢不僅影響到兩國經貿活動的開展,還影響到潛力的挖掘。增進中印了解需要多方努力,是一個系統工程:政府要重視和推動,學界要加大研究力度,媒體要進行客觀報道,企業要贊助,人民之間要尊重學習對方人民和文化。後者尤為重要。看看中印文化交往史,那些有名的文化使者多為民間人士,如中國玄奘、印度的鳩摩羅什等,他們都是自發地、自籌資金到對方國家學習或傳播文化。隨著兩國航班的開通和旅遊市場的開放,民間接觸會越來越多,相信新一代的「玄奘」和「鳩摩羅什」也會逐漸涌現。
復興東方文化,創造亞洲世紀。亞洲世紀正在初步展現,但它的內涵應包括「硬體」和「軟體」兩方面。「硬體」是兩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軟體」則是在兩國文化交融和互動基礎上產生出的新的東方文化。「硬體」重要,「軟體」也一樣重要。「軟體」是「硬體」的支持基礎和保障。

Ⅱ 文化交流的意義是什麼呢

文化交流的意義:

1、中外文化交流對促進中華文化有重要意義:

(1)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維護民族文化。

(2)將中國先進文化推向世界,有利於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提高我國文化競爭力,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3)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

(4)有利於我國建設全面小康社會。

2、中外文化交流對促進世界文化有重要意義:

(1)有利於吸收和借鑒,取長補短,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2)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3)有利於加強交流國家人民之間的友誼和相互了解,發展友好合作,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建設和諧世界。

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

(1)商業貿易:

商業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商人進行貿易活動時,不僅通過商品交換將商品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交流文化。

(2)人口遷徙:

人口遷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每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都意味著大規模的文化傳播,都會對當時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產生極大的影響。如:秦統一中國後多次組織邊疆開發。

(3)教育:

教育是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人們通過學習各種文化課程,能夠獲得不同的文化知識。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文化交流

Ⅲ 為什麼要加強中外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進步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推動文化全球化和多樣性的內在要求。而中國從春秋戰國開始,已經開始了文化交流的進程,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交流日益加深,最終成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一部分。而在現代,這個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日益加深的時代,文化的軟實力作用越加突出,在國際競爭力上的作用日益突出,所以加強中外文化交流也就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
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逐漸由近及遠地與別國接觸聯系,進行文化交流。它包括人員的往來,物產的移植,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風俗習慣的相互影響,思想、宗教、文學、藝術等的傳播。交流的途徑多種多樣,如政府使節、留學學生、宗教、商業與商人、手工工匠等,甚至戰爭與俘虜,也曾為文化交流提供渠道。中國與各國之間文化交流的深度廣度各有不同,彼此所受對方影響深淺及產生的結果,也因國家與時代而異。但中國與各國之間文化交流是歷史的必然,而在與各國交光互影的漫長過程中,總的來看是中外雙方相互受益。

Ⅳ 我國為什麼要加強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活動

對外文化交流是國家對外開放總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和國家整個對外工作的重要方面,是我國文化領域對外開放、對外交往的主渠道和主要方式。
對外文化交流,有官方和民間兩個渠道。通過開展對外文化交流,一方面可以增進中國對世界的了解,以我為主,博採各國文化之長,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豐富和發展本民族文化,參與世界文化藝術的發展進程,參與世界文化市場的競爭。另一方面可以擴大影響,樹立中國的良好形象,幫助世界正確認識中國,向世界各國宣傳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和建設成就,傳播中國的文化藝術、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通過
文化手段配合外交工作開展國際斗爭;配合國內工作,加強對國內重大事件與活動的對外宣傳,以營造有利於我國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良好國際環境。

Ⅳ 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意義分別是什麼

重要性:跨文化交流是全球一體化的時代特徵,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的差異,研究不同社會結構導致的角色關系、行為規范的差異,研究不同民族習俗所積淀的文化符號、代碼系統的差異,研究不同交際情景制約的語言規則、交際方式的差異。

所有這些研究不但要進行深入的理論探究,還要注重實際的應用研究,這樣才能使這門學科更科學、更完善、更豐滿,從而更好地為這個時代服務。

意義:

1、發展共感,消除文化中心主義。共感就是設身處地地體味他人的苦樂和際遇,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不同文化歸屬的人之所以不容易溝通,往往是由於對具體文化現象的理解不同。在跨文化溝通中,如果缺乏共感,不能正確理解和評價他人的價值觀,缺乏共同的背景。

2、發展雙向溝通,溝通是一個循環的相互影響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信息發出者、接受者和信息本身。溝通實際上就是信息的編碼、解碼和診釋的過程。

由於文化差異的存在,使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診釋從另一種文化中傳來的信息時總是按自己的文化背景加以理解,從而導致對對方信息理解的不準確,進而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策。

3、幫助了解自己,就是要識別那些我們大家都具有的態度、意見和傾向性的簡單行為,這些態度不僅幫助決定我們說什麼、怎麼說,也有助於決定我們聽取別人說什麼。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先入為主,是引起跨文化溝通諸多問題的重要原因,也是種種矛盾和沖突的根源。

(5)為什麼要進行文化交流擴展閱讀:

跨文化交際的途徑多種多樣。可以是語言符號的交際,也可以是非語言符號的交際,如商品、畫報、實物、影像、演出到其他物化形式符號的交際;可以是現場的雙向交際,也可以是通過媒介的單向交際,如電視、廣播、報刊、廣告等傳播方式的交際。

可以是口語交際,也可以是書面交際,如信函、公文等的來往。從對外漢語專業來看,我們著眼的主要是實時的口語交際,即雙方面對面的交談。此外也包括伴隨口語交際而可能發生的書面語交際,即文字傳播方式的交際。

Ⅵ 為什麼要開展國家間的文化溝通與交流

1、相互取長補短,交流先進的文化知識.2、發展友誼,必要時結成同盟.3、對外給世界一個友好的形象.4、對內讓民眾感覺國家影響力、能力的提高.5、擴大影響力,讓世界認識你了解你,為日後發展鋪墊一下.6、推動部分商業發展及一系列合作!

Ⅶ 加強中外文化交流有什麼重要意義

一、重要意義:

1、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進步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推動文化全球化和多樣性的內在要求。文化交流包括人員的往來,物產的移植,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風俗習慣的相互影響,思想、宗教、文學、藝術等的傳播

2、有利於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和加強相互了解,發展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關系,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建設和諧世界。

3、有利於促進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有利於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提高我國的文化競爭力,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4、在現代,這個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日益加深的時代,文化的軟實力作用越加突出,在國際競爭力上的作用日益突出,所以加強中外文化交流也就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中外雙方相互受益。

5、有利於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世界各種文化相互借鑒,取長補斷,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6、有助於綜合國力的提高.人民整體素質的提高 ,與時俱進、促進技術、文化等方面的發展。

二、中國從春秋戰國開始,已經開始了文化交流的進程,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交流日益加深,最終成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一部分。

三、位於亞洲大陸東部的中國,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逐漸由近及遠地與別國接觸聯系,進行文化交流。它包括人員的往來,物產的移植,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風俗習慣的相互影響,思想、宗教、文學、藝術等的傳播。交流的途徑多種多樣,如政府使節、留學學生、宗教、商業與商人、手工工匠等,甚至戰爭與俘虜,也曾為文化交流提供渠道。

四、中國與各國之間文化交流的深度廣度各有不同,彼此所受對方影響深淺及產生的結果,也因國家與時代而異。但中國與各國之間文化交流是歷史的必然,而在與各國交光互影的漫長過程中,總的來看是中外雙方相互受益。

拓展資料:

1、鴉片戰爭(1840)至1949年,中國國際地位淪落,與外國的交往也不如過去之自由、平等而廣泛。但由於振興中國的需要,近百年來,中國學習日本及歐美,文化交流不論主動或被動,仍然頗為密切、廣泛而深入,超過以往各個時期。日本明治維新後,中國曾有學習日本的高潮。康有為變法,即以日本為藍本。

2、1905年廢科舉後,全國各地設立學堂,大都聘任日本人任教習,而赴日留學的青年更不計其數。他們通過日本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以及各種社會政治學說,馬克思主義最早就是通過日本刊物得知的。20世紀初中國的先進人物,幾乎都在日本受過教育,回國後在各領域發生很大影響。19世紀中國設立了同文館教授外文,翻譯西書。以後嚴復和林紓(1852~1924)所譯西方社會科學與文學名著風靡一時。西方基督教教士來華,布教之外也傳播西方文化。

3、19世紀時,中國已有少數留學生派往美國,但赴歐美國家留學的高潮,是在進入20世紀以後。留學生學習內容,比以前赴日所學遠為廣泛,政治、經濟、法律和理工農醫之外,不少人去學文學、哲學、歷史、教育以及繪畫、雕刻、戲劇、音樂等等,從歐美各國全面吸取西方文化。

4、中國各級學校制度仿效西方,西方教會也在中國創辦各類學校,文化交流滲透社會的許多方面。五四運動提出"民主""科學"後,歐風美雨鋪天蓋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也日益擴大。若以20世紀40年代的中國與百年前鴉片戰爭前後相比較,思想、宗教、文學、藝術以及衣食住行、婚喪禮俗,等等,幾乎社會一切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無論這些變化有利或不利於中國社會的發展,都是與外國(主要是西方,先是通過日本,以後則直接)文化交流的結果。

5、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對中國的觀感雖有變化,但對中國文化的研究則逐漸深入,對中國藝術的愛好不減當年。這一百年中外文化交流中佔主導的,卻始終是中國接受西方的影響。

6、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外文化交流進入了新的階段。

Ⅷ 政治 為什麼要加強中外文化交流

①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
每一個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在一個民族的歷史現現實中,民族文化起飛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民族的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不僅屬於這個民族,而且屬於整個世界。如古代兩河流域人民在法律與文學上的成就,古代埃及人民在建築與醫學上的成就;古代中國人民的四大發明,古希臘人的哲學與藝術成就等,都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豐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Ⅸ 中俄兩國為什麼要開展文化交流

近年來中俄兩國的文化交流有兩個主要特點:

第一,兩國的官方文化交流穩步發展。從1992年開始,兩國的文化部長就開始實現了定期互訪,雙方定期簽署了兩國文化交流的合作計劃。在1997年、1998年這兩年中,在俄羅斯舉辦了中國文化節,在中國舉辦了俄羅斯文化節。到2003年和 2004年,兩國再次互辦文化活動,雙方都派出了數百人的強大陣容,而且成為兩國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個盛世。就是官方的交流非常穩定,而且富有熱情。

第二,兩國的民間文化交流日趨活躍,交流形式呈多樣化。也就是說,中俄兩國民間文化交流近年來明顯活躍,雙方民眾對對方國家的文化都懷有濃厚的興趣,像友城之間的交流,各種專業協會之間的交流。另外,兩國博物館、圖書館之間的館際交流,還有各種專業樂團之間的直接交流越來越頻繁,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本國的文化舞台。剛才談到兩國文化交流的趨勢,我想借用俄羅斯駐華大使拉佐夫的話,他說:「 我們正在思考通過什麼方式能讓兩國青年人彼此對視、相互對話,我想現在是時候了」。應該說表達的是雙方共同的想法和看法,因此我覺得兩國文化交流的趨勢應該是向熱、向上。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要進行文化交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