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班清文化遺址位於哪個國家

班清文化遺址位於哪個國家

發布時間:2022-05-21 10:03:09

⑴ 泰國的文化遺址有哪些

班菩(Ban Phu)位於泰國東南烏隆府,距府治烏泰他尼(Udon Thani)68公里,緊接蒲潘山脈。1973年在這里的山岩上發現一批史前壁畫和一些佛教文化遺址,成為繼班清(Ban Chiang)文化遺址後的又一重大考古發現,引起學術界的重視。

大城府古都遺址

歷史學家表示,在全盛時期,大城府是在國際上享有盛名的一座人口稠密的大都會,其進步程度甚至與當時的一些歐洲首都不相上下。由於非常繁榮和富足,大城府成為鄰居緬甸覬覦的對象,緬甸最終派出軍隊將大城府洗劫一空並一把火將其焚毀。時至今日,我們只能從殘留的廢墟中感受大城府曾經的輝煌,這些廢墟構成了現在的大城府歷史公園

⑵ 班清遺址的遺址簡介

中文名稱: 班清遺址
英文名稱: Ban Chiang Archaeological Site
國家: 泰國
所屬洲: 亞洲
1992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在班清發現的早期黑色雕刻陶器有點象馬來亞、菲律賓和東南亞其他地區發現的早期黑色雕刻陶器。皮科克等人在1978年宣稱,其後的著色陶器與中國甘肅東部仰韶地區的繪畫陶器有驚人的相似性,雖然二者前後相差幾千年的時間。他們認為這種相似性只不過是表面上的。周朝的戟出現在公元前700年到公元前211年,有人在班清附近發現了它,戟的發現至少成為泰國東北部和中國進行直接或間接貿易的證據。由於陶器種類繁多,幾乎令人難以置信,呵叻地區的古代制陶者作出的陶器形式也多種多樣,並且許多陶器雖然經歷了好幾代,卻依然保持完整,所以僅憑簡單的類型創建年代表是不可靠的。

⑶ 班清考古遺址的簡介

班清——世界青銅文化的源頭?
所屬國:泰國
小鎮:班清
班清,是泰國東北部呵叻高原上的小鎮,多少年來一直鮮為人知,甚至連它的近鄰也不知道它的存在。但是,自從人們在其地下發現了一片史前墓地、大量的青銅器物和史前人類遺骸之後,這座過去默默無聞的小鎮突然引起了世人關注,成為泰國歷史中的重要一頁。

⑷ 什麼是東山文化什麼是班清文化

論遠古中南半島與中國西南的整體性格局
2005-09-27 何建木 學術月刊2005/8,髙瑞掃校 點擊: 597

三 青銅時代中南半島與中國西南的整體性
三 青銅時代中南半島與中國西南的整體性

考古資料表明,我國西南地區青銅時代諸文化都是各有特色,也有一些共性,這說明該時期的整體性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四川最早的青銅文化是三星堆文化(即蜀文化)與巴文化,它們和中原的商文化相比,可是說同時甚至更早。在雲南的青銅文化也可以分為幾支,滇中和滇西以及滇南,各自不同;貴州有夜郎文化;廣西西部主要是同雲南滇南相近的句町文化;在越南主要是東山文化;泰國東北部是班清文化。這幾大考古學文化之間既有不同,也有共性。張光直即曾指出:「石寨山、太極山、李家山發現的重要性不容低估。它們近似東京灣的東山文化典型遺址,並且三處墓群許多共同點無疑表明它們代表同一文化。它們具備以下特徵:銅鼓;扇形和靴形斧;青銅浮雕;牛和孔雀作為題材;某些紋飾等。……我認為,這種高度發達的文明顯然是以雲南和印度支那北部為中心,但它的影響十分廣泛。」[10]顯然張先生已經認識到在青銅文化上表現出來的西南和中南半島的整體性了。王大道把雲南的青銅時代文明分為兩大區域,一是從洱海、墨江—李仙江以東、金沙江以南的廣大地區,一是從洱海、墨江—李仙江以西的地區.具體而言,他又把前面一個大區分為三個類型,即滇文化(汪寧生稱之為石寨山文化)、洱海區域文化和紅河區域文化。後一個區又可分為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上游青銅文化和瀾滄江中下游文化兩種類型[11]。

關於滇文化和洱海周圍地區的青銅文化,很多學者已經撰文探討,也都認為它跟其他地區的文化有很多共性。而紅河文化因其在地理上正好連接了滇文化和越南東山文化,所以要探討該大區域的整體性問題,應該將其作為一個重點並揭示其作為兩大文化的中轉地所表現出如何的特點[12]。紅河文化分布在今紅河領域,其墓葬形制同滇文化相同,都是長方形豎穴土坑墓;農具與滇文化一樣,也是以有肩長條形鋤和尖葉形銅钁為主;此外還有一字格青銅短劍。在石榴壩遺址還出土有帶翼無胡戈,這種戈也見於越南的安山、青亭。江川李家山、晉寧石寨山以及越南的東山、象山都出有帶翼戈,不同之處在於它們都做長胡形[13]。在文山州東北部,西漢時為句町屬地。在這里發現的時代早於西漢前期的銅鼓墓和銅棺墓中的隨葬品即跟中原器物相近,也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可以同雲南滇族文物相比較[14]。句町處於南越、夜郎和滇之間,成為這三大經濟區的樞紐地帶。其北部與夜郎、漏卧為鄰,西接於滇,中有北盤江、南盤江提供了交通便利,東與南越毗鄰,沿紅河、鬱江可通交廣,南下沿錦江、明江可抵交趾。交通便利,有利於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華陽國志·南中志》說到句町國「置自濮,王姓毋」。它與滇、夜郎、且蘭、靡莫、漏卧等同屑濮越族系的民族[15],生產水平及風俗習慣相近,所以其青銅文化面貌跟滇、夜郎都有很強的一致性。上文已經提及,廣西田東縣發現的戰國墓中出土中原地區典型的銅戈和滇文化系統典型的銅鼓、銅劍和玉環[16],這兩種不同風格的器物同見於右江中游的同一墓地,說明嶺南經由句町人滇以及到達中原的交通在漢代以前已經打通。在文山、廣南和西疇等地的考古發現都證明了這一點[17]。

中國西南地區的很多典型器物,在東南亞也有大量分布,這是探討該區域古代文化及其聯系的重要資料。這類器物中較為重要的一種是銅鼓,另一種是刃部兩端呈不對稱狀的銅鉞[18]。銅鼓從公元前7世紀在滇中西部的楚雄地區產生起,流傳至今已有2600多年,分布於我國雲南、貴州、廣西、重慶、四川等8個省區和東南亞的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覆蓋了一大片民族成份相當復雜的土地。研究銅鼓,對於研究我國南方和東南亞地區的古代民族歷史與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自1920年代在越南東山文化遺址發掘出土銅鼓以來,1950年代以後又相繼在雲南、貴州、廣西的考古發掘中獲得不少的銅鼓。這些考古發掘品通過碳14測定年代和根據共存器物已知的年代知識,已經可以對其入土年代作出准確的判斷,為斷定同類傳世銅鼓的年代和分布地域提供了可靠的標尺。關於銅鼓,很多學者已經做了大量研究,在此無須贅述①。可以肯定的是,銅鼓文化分布區,恰恰就是本文要討論的區域,它的分布正好印證了本文的觀點。

在紅河地區,靴形鉞(不對稱形鉞)的廣泛流行,也是該區的一大特色。紅河地區雖有可能是靴形鉞的起源地,但在滇文化中出土不對稱形銅鉞的僅有石寨山和李家山兩地,而且兩地的65件銅器中僅有21件為不對稱形,因此不對稱形鉞不是雲南青銅鉞的主要形態[19]。其實,這種靴形不對稱鉞跟南方很多青銅器一樣,有很多製作中心:「由於我國南方和東南亞廣大地區有共同的文化淵源,居住在這一地區內的很多民族集團常常使用共同的器物,保持相同和類似的習俗。……對不對稱形銅鉞的研究再次表明,中國南方和東南亞的青銅文明,具有若干共同的文化特徵。中國南方和東南亞的青銅時代是在雲南及其毗鄰的越南北部和中部發展到它的極盛階段的。……不對稱形銅鉞和其他若干跡象表明,代表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廣大地區青銅時代的極盛階段的東山文化、石寨山文化等,與這一地區早期青銅文化之間,有某些文化繼承關系」[18]。這種看法是很有見地的。持此觀點的汪寧生卻說這種形狀的鉞不可能起源於石器,因為在東南亞和雲南都沒有發現這種形狀的石斧,那麼它們到底起源於哪裡呢?從考古資料看,在滇西、川西以及瀾滄江流域中游的忙懷、昌寧、雲縣、景東、龍陵等地和下游(即湄公河)的泰國北部、越南南部,都發現有一種形狀非常相似的雙肩石器。在昌寧和雲縣的石器時代遺址中,也出現了很多不對稱形的有段石斧,非常象不對稱形鉞,因此估計還有可能不對稱形鉞的更早祖型是這種石器[20]。雲南和中南半島地區最早的青銅時代遺址之一是劍川海門口遺址,在此遺址中發現了3件鉞,其中有一件略呈不對稱形,中南半島和西南地區的不對稱形鉞可能都是由此種形制演變而來。從以上證據看,不對稱形鉞最早是起源於滇西,然後向東、向南傳播,其傳播路線一路可能是沿著瀾滄江傳播到泰國、越南南部,另一路是沿著禮社江、元江一直到達紅河流域。

泰國班清文化最先發現於泰國東北部的烏隆府班清村,處在瀾滄江一湄公河流域中游地區,它是東南亞青銅時代至鐵器時代早期的重要遺址。據泰國與美國聯合考古隊的發掘報告稱,班清文化可以分成早、中、晚三期:一、早期(公元前3600年~前1000年),成人的埋葬方式以仰身直肢為主,陪葬陶器放在死者的頭部或腳旁,此外也有屈肢葬,嬰兒則盛行瓮棺葬。陶器大多拍印繩紋,肩部施加劃紋。青銅器有矛頭、手鐲等,但數量不多.二、中期(公元前1000年~前300年),只發現仰身直肢葬,陪葬的陶器被故意打碎,覆蓋在死者的身上。陶器的特徵是尖底,或在口部施加紅色彩繪。青銅飾物較早期為多。三、晚期(公元前300年~公元200年),葬式仍為仰身直肢,但陪葬陶器完整的置於死者身上。陶器上多施紅色彩繪,以圓渦紋為主。同時,也發現許多青銅飾物與鐵制工具,以及刻有花紋的陶滾筒,可能用來在樹皮布上印製花紋②。在泰國的東北部,還有許多屬於班清文化的遺址,比如,在能諾他墓地就發現用雙扇合范製造的青銅器,形制和班清一致。從這個分期看,班清文化的早期,與台灣的大坌坑文化、波里尼西亞群島的拉皮塔文化一樣,都是以繩紋陶器為特徵。而從它的分布范圍來看,又可能與南島語民族的起源有關,也同南島語民族的遷移有關,而民族的遷徙,恰恰是在東南亞與中國西南地區整體性形成的重要條件。

——————————————

① 關於20世紀銅鼓研究情況的概述,詳見蔣廷瑜:《銅鼓研究一世紀》,載《民族研究》2000年第1期。

② 對班清文化年代、族屬及其文化內涵的探討,詳見美國學者Joyce C·White著作Ban Chiang:Discovery of a Lost Bronze Age,Philadelphia,PA,The University Mu-seum,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and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1982。必須指出,班清文化的年代問題在國際學界一直有爭議,中國考古學者一般認為並沒有那麼早,而且遺址發掘時還出現過擾亂現象.以筆者從事西南民族考古研究的經驗來看,班清文化的出土器物尤其是青銅器的型式,與雲南滇西洱海地區出土的青銅器如出一轍,所以估計年代相去不遠,而且有著共同的淵源關系。而從班清遺址中還出土了鐵器這一點看來,其年代最早也不超過中國的春秋時期。

中國和越南這兩個山水相連的鄰邦之間有著悠久的歷史聯系,考古證據和文獻資料的證據也更充分、更明顯。在遠古時代,越南被稱為交趾。在我國先秦時代的古籍中,有許多神農、顓頊、堯、舜等南撫交趾或南至交趾的記載。神農、顓頊等本是傳說中的人物,這些記載也並非信史,但卻反映了我國西周、春秋戰國、甚至更古的時候,中原地區已經和南方的交趾有了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從考古資料看,越南東山出土的青銅器都具有中國西南地區青銅時代的樣式和風格,說明越南的「東山文化」正是受中國西南古文化的影響而成長發育起來的。東山文化屬於青銅時代晚期至鐵器時代早期,年代為公元前4~公元2世紀,受中國戰國至漢代青銅文化的影響。在其典型遺址即今清化省的東山村,出土了磨製石斧、有肩石斧及青銅製作的鼓、武器、容器和裝飾品,還有陶器、玉制裝身具、貨幣等,是典型的漢文化遺物。特別是銅器,在鼓面和鼓壁上裝飾著圓弧紋、鋸齒紋、飛鳥紋、船紋、蛙紋,製作精巧,裝飾性極強,與中國雲南、廣西等地出土的戰國至漢代銅器相彷彿[21](p300~413)。根據公開發表的這一批青銅文化資料,它其實是起源於我國雲南的青銅文化在古交趾境內的延伸,越南發表的青銅器出土圖式就是很好的證明①。在越南發現的青銅器時間上沒有早過我國雲南的銅器,且與我國舊史所記的竹(蜀)王子人交趾的年代相合[22]。這種情況說明,越南青銅文化與中國西南的青銅文化如滇文化、紅河文化、句町文化是同源的,都在大體上屑於同時代的百越文化區的分布范圍:「要想找出越南東山銅器文化的淵源。不要在西方找,而應該在越族人共同的銅器文化中去尋求。並且如果我們認識到越族各支間文化的交流很頻繁的話,那麼我們將會了解東山銅器和淮河銅器之間形式上的相似,而這種相似可能是由於戰國銅器對嶺南百越銅器的影響,以及越族人銅器對雒越人銅器的影響。」[21](p381)②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設置南海、桂林、象郡,其中象郡就在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秦末趙佗乘亂並擊桂林、象郡,自立為王,建立南越國」不久即歸屬於漢,成為漢王朝屬下的一個諸侯王,與漢中央政府保持著密切的政治經濟聯系。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平定南越,設置九郡,直屬中央政府,其中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從此時一直到10世紀越南獨立建國止,它一直都在中國各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之下,是中國的郡縣。而隨著中原軍事、政治力量的南下,漢文化廣泛南被,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工具也不斷南傳.公元初年,中原人錫光和任延分別任交趾和九原太守,教當地人民種植莊稼,建立學校,鑄造鐵器,制定婚娶禮法和衣服樣式,曉以禮義。這對於在當地傳播中華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後漢書》中說:「嶺南華風,始於二守。」也就是從這時開始,越南地區被納入到中華文化圈的文化版圖中,至此,西南地區和中南半島的整體性達到一個新局面。

從漢武帝經營西南夷,設立交趾郡、益州郡,一直到東漢時期設立永昌郡,打通西南夷道,西南並人王朝版圖為止,西南地區以及中南半島的青銅文明也漸次走向衰落.不過青銅文明的衰落並不代表中原人在西南地區和中南半島之間的交往活動也就此結束.相反,由於伴隨著中原文化大量南進,在我國西南地區和中南半島之間的族群交通、交往更為頻繁,鐵器時代才可能在整個中國南方和中南半島真正開始。此後中國西南地區和中南半島之間的整體性大大加強,奠定了此後又一個千禧年(即截止公元10世紀越南獨立)雙方交往的基本格局。在此基礎上,告別了遠古,這個大區域隨之進入文字歷史時代,其不同文明之間的交往活動也進入一個全新時期.

⑸ 班清考古遺址的介紹

班清遺址位於泰國的烏隆地區,自 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青銅器在班清史前遺址的墓穴中被發掘出土,考古學家們開始思考東南亞發展紅銅和青銅製作技術的可能性,隨著對班清研究的不斷深入, 班清被視為東南亞發掘地區最重要的史前聚居地,是人類文化、社會、科技進步的中心。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作為人類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⑹ 對於泰國東北部發現的班清文化遺址學者們提出了什麼

由於在泰國東北部發現了5000年前的班清文化遺址,一些泰國學者提出,泰國人實際上就是一直居住在泰國境內的土著居民,所謂泰國人從其他地方遷來的說法是錯誤的。班清被視為東南亞發掘地區最重要的史前聚居地,是人類文化、社會、科技進化現象的中心。

至於泰、傣同族說也不可取,因為傣族部落眾多,居住范圍廣泛,不能僅根據其與泰國人的言談舉止相似就作出這種結論。也有泰國學者通過考察泰國的歷史形成過程,提出泰國人從古至今就不是同一種族和血統,而是由許多部族組成的整體,不能僅僅以種族關系和宗族血統等因素來作為判斷。

迄今,對於泰國人來自何處的問題,各國之間都是眾說紛紜,也沒有一個確切的科學證據可以證明哪種觀點正確。因此,泰國人來自何處,仍是一個謎。

⑺ 為什麼說青銅器的發源地可能就是在泰國的班清

考古學家切斯特•戈爾曼是這次發掘工程的主任。他說,我們深信,煉銅術的起源最早可能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其發源地就在泰國呵功高原邊緣的山脈之中。這里從古至今都以錫、銅儲量豐富而聞名。班清的出土文物是豐富多彩的,有眾多形狀不一的陶器,在淺黃的底色上,繪著深紅色的圖案。這些圖案看來是古代藝術家們隨心所欲、一揮而就的。有些則是經過深思熟慮而精心繪制的幾何圖形,如同古希臘的骨灰罐上的圖案。從外形上看,有些是頸部很細的高花瓶,這需要很高的製作技巧;有些是矮胖的大缸,上面卻有著極為精緻的圖案,顯得甚至不大協調。看得出他們在製作中的自由發揮和瀟灑自如。

有關專家通過對班清挖掘的文物經過嚴格地清理、整理、分析之後,認為,班清文化最引人注目的是青銅製品,並且在製作技術上有不斷的創新。在早期的墓葬中,出土的青銅錛和青銅手鐲的含錫量只有1.3%,製作也較粗糙,嚴格地說只能算作紅銅製品。而班清人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就製作了各種精緻的青銅手鐲、項鏈、戒指和長柄勺。

從班清人的製作工藝來看,他們的技術相當精湛,能在一把長柄勺的勺把上刻出栩栩如生的動物圖案。

同時,班清人在這一時期製作的青銅器就其銅錫配比來講也比較科學。說明此時的班清人已熟練地掌握了青銅的冶煉和製作技術了。除青銅器外,班清的地下還出土了為數不多的鐵器,有鐵腳鐲、鐵手鐲和雙金屬的矛頭、斧頭等。晚期的青銅製品中,有用含錫量高達20%的青銅鍛打成的頸圈。因為含銅量這樣高很容易碎,所以製作時須鍛打成多股再扭曲而成。至於班清人是如何掌握這項重要技術的,考古學家們至令無法解開這個謎底。

班清文化不僅是東南亞,而且也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銅文化。最初的中東青銅是紅銅與砷的混合物,後來,在接近公元前3000年時,錫取代了砷,青銅就變成了銅與錫的合金。中東或中國的冶金術可能源於泰國呵功高原這一帶。

據此,有人認為,班清的青銅文化可能是世界青銅文化的源泉。

還有人認為,班清文化很可能是世界青銅文化的源頭。

人們甚至猜想,班清的地下也許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

當然,大多的學者還是認為,那種把所有重大發明都歸於一個源泉的觀點是片面的。就冶金術來說,它完全有可能是在世界各地獨立演化出來的,也可能是同時產生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班清出土的寶藏會越積越多,有關它的爭論也將更深更廣泛,但有一點是確定的,一個曾被認為是不可能存在的文明,確確實實是存在過的。

有人猜測,班清的寶藏的發覺還遠未被窮盡,因為這里有成千上萬個古墓葬,數量之多遠遠超過埃及的帝王谷。

⑻ 班清是最早出現青銅器的地方嗎

泰國班清文化最先發現於泰國東北部的烏隆府班清村,處在瀾滄江一湄公河流域中游地區,它是東南亞青銅時代至鐵器時代早期的重要遺址。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考古學家在泰國東北部呵蘇高原上的班清鎮發現了一些史前墓地,裡面除了骸骨,還埋藏著價值連城的陶器、石器等寶物。可以說是一夜之間,班清這個不為人知的地方便名揚天下。

據史記載,1974年,泰國藝術廳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在聯合國的資助下對班清開始聯合考古發掘。當挖掘到大約5米左右,考古學家們就確定這是六層界線分明的墓葬。最深的一層可追溯到公元前3600年,即便最淺的,也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

一年之後,在班清挖出的各種文物已經多達18噸。其中除了大量的青銅器和金銀裝飾品之外,還有一些用象牙和骨頭雕刻的人像等名貴古物。

考古學家對挖掘出的文物測定,發現這些珍寶至少已在班清地下埋藏了五千年之久。

看到班清人的製作工藝,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當時班清人的技術相當的精湛,他們能在一把長柄勺的勺把上雕刻出栩栩如生的動物圖案。

當時班清人的青銅器製作也相當厲害,就其銅錫配置的比例來講也比較科學。由此說明此時的班清人已熟練地掌握了青銅的冶煉和製作技術。除青銅器外,在班清的地下還發現了少許的鐵器,不但有鐵手鐲、鐵腳鐲並且還有雙金屬的矛頭、斧頭等等。在晚期的青銅製品中,還有用含錫量高達百分之二十的青銅鍛打成的頸圈。因為含銅量比較高很容易碎,所以在製作的時侯須鍛打成多股然後再扭曲而成。

以此我們可以推斷,班清文化不僅僅是東南亞,而且很可能也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青銅文化。最早的中東青銅是紅銅與砷的混合物,後來,在接近公元前三千年時,錫取代了砷,青銅就變成了銅與錫的合金。中東或中國的冶金術也可能來源於泰國呵功高原這一帶。

據此,考古學家認為,班清的青銅文化很可能是世界青銅文化的始源。也有人猜想,班清寶藏的發覺還遠遠沒有被挖掘,因為這里還有成千上萬個古墓葬,數量遠遠超過了埃及的帝王谷。那麼,班清的地下到底還有多少古墓,多少珍寶呢?這個問題還有待於人們去發掘。

⑼ 班清遺址的介紹

班清遺址位於泰國的烏隆地區,是泰國東北部呵叻高原諸多遺址中廣為人知的一處,也是研究的最為徹底的一個遺址。然而,它只是組成班清文化傳統眾多遺址中的一個。這種傳統已經擴展到周邊的許多地區,如烏隆地區、 沙功那空地區、 那空拍儂地區和孔敬地區,其覆蓋面積達49,000 多平方公里,而班清本身有可能是這種文化相對重要的一個中心。 班清被視為東南亞發掘地區最重要的史前聚居地,是人類文化、社會、科技進化現象的中心。這處遺址反映了當地在農業耕作、金屬器製造及使用方面的情況。

⑽ 班清青銅器是怎麼回事

青銅器的最早出現被公認為是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兩河流域,距今約有4000年的歷史,這與中國歷史上的夏商時代同時,而中國在商代奴隸制社會里也漸漸發展起了高超的青銅冶煉技術。班清出士的早期青銅器雖然製作粗糙,但經專家鑒定,年代卻較古代西亞與中國的青銅時代要早一些,大約要早600年~1000年。難道,真正的青銅發源地是在這個小小的班清?胡適先生說得好,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正是一切科學研究的要義。不怕觀點最終不能成立,但首先要提出觀點來,有關專家圍繞這個猜測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意見。

實際負責發掘工程的著名考古學家切斯特·戈爾曼認為,泰國呵叻高原邊緣地帶的山脈中,有豐富的銅、錫礦藏,自古至今都是重要的礦區。班清人可能較早就掌握了煉銅術,並製成了銅錫合金的生產生活用具。雖然出土文物中年代較早的青銅器含錫量只有1.3%,而且造型粗糙,種類貧乏,只有一些錛和手鍋等,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這甚至不能算青銅器,只能算是紅銅器。但是經過1000年左右的發展,也就是出土文物中年代較近的那些青銅器,在鑄造技術上和造型藝術上都有明顯的進步,而且種類也豐富起來,出現了精緻的項鏈、手鏈、手鐲、戒指等,生活用具則有鼎、勺等,他們甚至能在青銅勺細長的柄上雕刻各種纖巧而優美的圖案。

泰國舞蹈班清人這時已經掌握了鑄造青銅合金的最佳比例,能夠製作各種堅固耐用的生產生活用品,但他們有的時候會嘗試用其他的比例配置,鑄造不同需要的青銅器物。比如,考古學家出土了一件含錫量高達20%的青銅項圈,這樣的項圈質輕而脆,容易破碎。但專家們估計當時的鑄造者也花費了不少功夫:這樣一個小小的項圈,總共是由四段連接而成,大概當時的鑄造者是分別鑄造了四段青銅然後扭曲、焊接而成,詳細情況是不得而知了。

專家們認為,班清的青銅文化可能是東南亞地區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先進的青銅文化,當兩河流域的人們還在使用銅和砷的合金製作青銅器時,班清人已經在使用更為輕便、堅固的銅錫合金;當中國商代莊重質朴的大鼎成為象徵時,班清人的精美青銅器已經發展到較高的工藝水平了。極端的觀點甚至認為,班清青銅文化是世界青銅文化的源頭,而班清文化也是古代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些足夠大膽的假設還有待於專家學者的進一步研究考證,但是較為公允的觀點則是,人類文明並非只是一個或者幾個源頭,完全有可能在同一時期的不同地域並列發生,也許一點早晚的差異並不能說明誰是源頭誰是分支。

1992年,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遺產遴選標准,班清文化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一榮譽標志著班清文化的重大歷史意義得到了人們的肯定,但是關於它在古代文明史中的具體地位,還有待學者和專家們的進一步討論。

閱讀全文

與班清文化遺址位於哪個國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