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藏族的傳統節日、生活習俗和飲食文化有哪些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由於地域與人文的不同都有自己的特色及傳統節日。傳統節日是人文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節日經過千百年的傳承與延續經久不衰。而藏族文化主要的表現也是藏族節日,接下來我們來看看藏族的節日,習俗及歷史淵源。
一、藏族民俗節日
1、藏歷年
藏歷年的確定,是與藏歷的使用有密切的關系的,藏歷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農歷丁卯年(公元一0二七年)開始的。從此,藏歷的用法便沿襲下來。
藏歷年是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藏歷正月一日開始,三至五天不等.藏歷十二月初,人們便開始准備年貨,家家戶戶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種子,培育青苗。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戶陸續用酥油和白面炸油子餜(卡賽),油餜子的種類很多,有耳朵狀的「古過」,有長形的「那夏」,有圓形的、「布魯」等等。接近年關,每家都要准備一個畫有彩圖的長方體竹素琪瑪五穀斗,斗內裝滿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麥粒、人參果等食品,上面描上青棵穗、雞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並准備一個彩色酥油塑的羊頭。這一切都具有喜慶豐收,預祝來年風調雨順、人畜興旺的含意。除夕前兩天屋內外進行大掃除,擺新卡墊,貼新年畫。
二十九晚飯前在灶房正中牆上,用乾麵粉撒上「八吉祥微」。在大門上用石灰粉畫上象徵永恆吉祥的「」字元號,表示人壽糧豐,歲歲平安。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擺好各種食品,為了使節日期間有充足、豐富的食品,在這天晚上,全家人還忙碌到深夜。這天晚飯,各家要吃面團突巴(古突)。在面團突巴中特意製作幾個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夾心不同的面團,每一種夾心都有一種說法,石子預示心腸硬,木炭預示心黑,辣椒預示嘴如刀,羊毛說明心腸軟。吃到這些夾心的人,均即席吐出引起鬨堂大笑,以助除夕之興。這是一種飲食娛樂活動,無論誰吃到什麼,都必須即席吐出,這往往引起鬨堂大笑,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歡樂氣氛。
到初一這天,將青苗,油餜子、羊頭、五穀斗等擺於佛龕茶幾上,預祝新的一年人壽糧豐。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主婦便從河裡背回「吉祥水」,然後喚醒全家人,按輩排位坐定,長輩端來五穀斗每人先抓幾粒,向天拋去,表示祭神,然後依次抓一點送進嘴裡。此後長輩按次序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後輩回賀「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圓滿)。儀式完畢後,便吃麥片土巴和酥油煮的人參果,接著互敬青稞酒。初一一般禁止掃地,不準說不吉利的話,互不走訪做客。
初二親友之間相互登門拜年祝賀,互贈哈達。男女老少都穿上節目的盛裝,見面互道「扎西德勒」、「節日愉快」,此活動持續三五天。藏歷新年期間,在廣場或空曠的草地上,大家圍成圈兒跳鍋庄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鈸、鑼等樂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為節、歡歌而和,孩子們則燃放鞭炮,整個地區沉浸在歡樂、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之中。在城鄉演唱藏戲,跳鍋庄和弦子舞。在牧區,牧民們點燃篝火,通宵達旦地盡情歌舞。民間還進行角力、投擲、拔河、賽馬、射箭等活動。
2、沐浴節
沐浴節,藏語叫「嘎瑪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歷史。在藏歷七月六日至十二日舉行,歷時7天。藏族人民按佛教說法,青藏高原的水具有八大優點,即一甘、二涼、三軟、四輕、五清、六不臭,七飲不損喉,八喝不傷腹。因此七月份被人們稱為沐浴的最佳時間。時值夏末秋初,萬里高原風和日麗,天高雲淡。無論是城市、農村還是牧區,男女老少全家出動,來到河邊溪畔歡度一年一度的沐浴節。屆時,藏族人民攜帶帳篷和酥油茶、青稞酒、糌粑等食品,紛紛來到拉薩河畔、雅魯藏布江邊,來到青藏高原千江萬湖旁爭相下水,盡情在水中嬉戲,游泳。他們在河灘草坪樹蔭下搭起帳篷,圍上帳幕,鋪上卡墊。老年人在河邊洗頭擦身,年輕人在河中洗澡游泳,孩子們在水裡嘻戲打水仗,此時的婦女們也毫無顧忌地盡情沐浴,把身體和全家的衣物都洗得乾乾凈凈。休息時,一家人圍坐在帳篷里,品嘗芳醇的青稞酒和噴香的酥油茶。帳篷里時時飄出陣陣歡聲笑語。沐浴節這七天中,人們不僅天天來到河邊沐浴,還要把家裡所有的被褥統統清洗干凈,所以沐浴節既是藏族人民所喜愛的傳統節日,又是一年一度最徹底的、群眾性的衛生活動。
『貳』 西藏傳統文化有哪些幾個方面
http://zhuanti.youth.cn/2009/09jnr/wxzl/200903/t20090326_882676.htm
http://tibet.news.cn/gdbb/2009-07/10/content_17059855.htm
西藏民俗文化-簡介
民俗是一種悠久的歷史文化繼承現象。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個民族的歷史傳統、心理素質、道德和價值觀念,是民族特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
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極有特色的組成部分。它在遠古中誕生,具有悠久的歷史軌跡。
在民俗文化的分類中,人們習慣把各種表現形式大體上分為物質民俗文化和精神民俗文化兩大類。西藏物質民俗文化主要包括西藏的風光、建築、服飾、飲食、交通、生產等;精神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文學、藝術、宗教、節日、婚禮、喪葬等方面。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體民族。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導了西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藏傳佛教,其影響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形成了不同於別的民族的民俗風情和審美情趣。西藏民俗文化的內容包含豐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舉凡服飾、飲食、居室、婚喪、節日娛樂等等,都為我們演繹出藏族豐厚的歷史文化的變遷與升華的過程。下面就西藏民俗文化的主要內容作一簡要介紹。
西藏民俗文化-服飾
藏族服飾是青藏高原一道綿延流長的亮麗文化景觀,而蘊涵其間的工藝技術、生活情趣、審美觀念、道德倫理、宗教信仰都可成為研究西藏文化的活化石。由於地理氣候和物產的不盡相同,在藏區內可以說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風",不同的區域在穿著打扮方面各不雷同,呈現出五彩繽紛的風貌。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著,它大襟廣袖,用氆氌、呢料、動物皮毛等面料縫制,寬體長身,用帶束於腰間。
西藏民俗文化
藏東康巴服飾大氣而粗獷,在頭、頸、耳、手等處佩戴金、銀、象牙、珊瑚、瑪瑙、玉石等首飾,腰間掛藏刀、火鐮、錢包、鼻煙壺、針線盒等生活用具,既方便實用,又富有裝飾效果,整套裝束豪氣凜然,盡顯康巴人桀驁不馴的民族性格。
藏北是廣闊的草原和礫石戈壁,那裡盛產的羊皮是製作藏袍的主要原料。這種羊皮袍寬大厚重,白日作衣,夜晚當被,就是憑借這種藏袍,人們抵禦了藏北高原上嚴酷的高寒氣候。羊皮袍大多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擺等處縫制黑平絨的鑲邊。夏季牧民們戴著紅纓氈帽,腰間佩掛製作精美的火鐮、鼻煙壺和腰刀、火槍、擴身符等。這些物品既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用具,也是他們的裝飾和財富的體現。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們的主要服裝。她們的羊皮袍上還縫制紅、藍、綠三色絨條作為裝飾,平時腰間掛滿奶桶鉤、針線盒和牧鞭之類的物件,遇到節日喜慶的時候,還掛起串串項鏈和金銀飾品,頭發梳理成多股小辮,戴上綴滿綠松石、貝殼、銀幣等的呢絨或氆氌長披。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之下,整套服飾色彩鮮艷動人,極富民族特色。
拉薩地區氣候宜人,長期以來是西藏地區政治、宗教、經濟、文化的中心。該地區的裝束以嚴整規范著稱。拉薩民間女子以毛料或布帛製作短袖夏裝,裡面穿藏式襯衫,已婚婦女腰間圍各色毛線或絲線織成的彩色幫典。冬季穿羔皮長袖藏裝,頭戴"楊夏帽"。裝飾品有珍珠、珊瑚、綠松石等製成的"巴珠"冠及各種耳墜、項鏈、戒指。世襲貴族夫人頭戴"人"字形的珍珠巴珠和珍珠冠,一般的貴夫人只能戴珊瑚巴珠,至於綠松石的大耳墜、胸飾和各種質地的項鏈是按自家的財力而佩帶的。拉薩地區的貴夫人,裝扮珠光寶氣,飾物細膩而小巧。男子夏季穿毛料或布帛製成的袍子,裡面穿藏式襯衫,頭戴禮帽,腳蹬皮靴。貴族服裝從樣式看,與普通藏袍沒有大的區別,但質地和花紋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從服飾上可以看出其社會地位的高低。西藏僧人因其教派不同,裝束也有所不同,但服飾顏色大致相同,除噶舉派穿白裙外,其餘教派均著黃色及紅色僧服。
西藏民俗文化-飲食
藏族以麥、米、青稞等穀物為食糧,以適宜在高原生長的青稞為主要食物。藏族種植青稞的歷史很長,早在距今3500年之前新石器時代晚期貢嘎昌果溝遺址就有古青稞碳化顆粒的出土。青稞炒熟後磨成粉和成面就稱作糌粑。糌粑有脫麩的精質糌粑和未脫麩的粗質糌粑之分。糌粑里加入少量的酒、酪漿便可與肉、菜、酥油茶等一同食用。若糌粑內放入適量的酥油、糖、奶渣,味道更佳。酥油是藏區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從新鮮牛奶中提煉而成,為高蛋白、高熱能食品,有增加熱量、抗缺氧之功效。藏民族有飲茶之習俗,酥油茶為主要飲品。酥油茶的原料為酥油、茶和食鹽,三樣缺一不可。藏族的飲品還有清茶、甜茶、鮮奶和青稞酒。青稞酒是用青稞發酵後釀成的低度酒,其味甘甜爽口。
西藏民俗文化-民居
西藏民俗文化
民居是最大眾化的一種建築,它的形制受制於地理環境、建築材料、建築技術、民俗風情、生活習慣等因素。碉房是西藏比較有特點的民居建築形式。碉房一般為兩層結構,上層是人的起居場所,底層是牲畜和儲藏房。碉房建築中普遍採用小窗窄門,以利於擋風禦寒。房屋的柱頭、房樑上繪有色彩斑斕的裝飾畫。這種碉房,屋面基本為平頂,並用阿嘎土鋪面。阿嘎土是一種自然形成的半石灰化了的石灰混合粘土,加水後經過長時間的捶打,然後塗抹酥油或榆樹汁,乾燥後堅硬如石,平滑同玻璃。藏族民居較為重視大門的裝飾,一般門的兩側及門楣上均塗有一條約一尺寬的黑色條帶,門樑上繪以各種民間圖案,農村則普遍將太陽、月亮繪在門梁中間,大門兩側還有一些對稱的動物辟邪畫。房頂上一般都插藍、白、紅、黃、綠五色經幡,藍色代表天,白色代表雲,紅色代表火,黃色代表土,綠色代表水,每年藏歷新年更換一次,以此祈求來年祥和。氂牛帳篷是較為典型的牧區住房,這種帳篷用牛毛紡線織成的粗氆氌搭建,帳篷當中支撐木桿,周圍用草餅或糞餅壘成牆垣。這種帳篷雖然簡單,但牛絨織成的氆氌質地粗厚,不怕風雨大雪,也便於牧民隨時搬遷。
西藏民俗文化-交通運輸
遼闊的雪域高原,地廣-人稀,交通尤為不便,長途跋涉只能以騾馬、氂牛、駱駝為代步工具,或者就是步行。馬是青藏高原上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忠實伴侶,藏族人對馬有著特殊的感情,對馬鞍也頗為講究。氂牛被稱為高原之舟,它雖然行動遲緩,但是特別有耐力,在高寒山區是最為理想的運輸工具。毛驢的飼料容易解決,是農區家家都養殖的運輸畜力。最為普遍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牛皮船。牛皮船用堅韌木料做支骨,外蒙數張縫制的牛皮,牛皮經過水的浸泡變軟,不怕河中礁石撞擊,無論河道深淺都能劃行。渡過江河之後,船夫可將牛皮船曬干,背於雙肩,隨時移動。
西藏民俗文化-器物用具
藏族具有歷史悠久的金銀玉器工藝技術。早在吐蕃時期已出現了金銀玉器行業。在酒壺、酒杯、勺、筷、盤等日用生活器具中,有許多是用純金、純銀製作的,有的是以金、銀、玉石鑲嵌或包裹而成。火爐、壺、盆之類的器具主要是銅制。西藏金屬製品的規格不拘一式,做工細膩精緻,表面多有富於立體感的吉祥紋飾。木質器物用具在西藏較為多見,木碗方便耐用,光滑美觀,盛食物不改味、不燙嘴,便於攜帶,倍受藏族人民的鍾愛。西藏木碗種類繁多,有揉糌粑用的大碗,有喝酥油茶用的小碗,還有儲物品的蓋碗。一般木碗用樺木、成巴樹、雜木的節雕琢而成。雜木做的木碗質地結實,不易破裂,紋理清晰,較為美觀,且有防毒的作用。皮具在牧區使用較頻繁,人們用皮縫制茶鹽袋及糌粑袋,尤其是皮碗套,美觀且耐用。陶器生產在西藏歷史遠古,距今4600多年前的昌都卡若遺址就有陶器出土,其器形種類繁多,直到現在依然為藏族人民所喜好。
西藏民俗文化-文化特色
西藏民俗文化的特色首先是它的地域性。西藏地處世界屋脊,總面積佔全國的八分之一,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橫貫全境。它擁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瑪峰,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湖——納木措湖,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河——雅魯藏布江和世界上最寬廣的草原——羌塘草原。這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造就了獨特的高原文化,因而在西藏的廣大地區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牧區文化,或稱作游牧文化。那古樸的黑白色帳篷、那長毛拖地的氂牛和山羊、那醇香的奶茶、酥油、那高吭的牧歌、豪放的鍋庄舞,就成了這一文化的突出表象。
西藏眾多的群山和巨石,為藏族的建築特色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地方最高政權機構和寺廟往往建築在當地的高山之巔,無論是宮廷建築,寺廟建築,還是城鄉民居,都以石頭作為主要建築材料,成為西藏建築文化的一大特色。
西藏的民俗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在傳統的歌舞藝術中有一種舞蹈「羌姆」,即跳神舞,相傳是佛教大師蓮花生將西藏土風舞與佛教內容相結合而創造的一種驅鬼逐邪的寺廟舞蹈形式。在許多寺廟中還廣泛使用著鼓號等樂器,演奏著古老的經院音樂。
參考資料
[1]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08xzms/2008-06/19/content_15857835.htm
『叄』 什麼叫藏族文化
藏族文化:
1、語言: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為藏、康、安多三種方言,並且是有文字的,而嘉絨藏族很少見是沒有文字的方言。
2、藏文:
藏文作為藏族人民的書面交際工具,歷史之悠久在國內僅次於漢文。它是一種拼音文字,屬輔音文字型,分輔音字母、母音符號和標點符號3個部分。其中有30個輔音字母,4個母音符號,以及5個反寫字母 。
3、文學:
藏族文學豐富多彩,包括作家文學和民間文學,在數量上居中國少數民族前列。《格薩爾王傳》是民間說唱體英雄史詩,它是已知世界上最長的說唱史詩
4、服飾:
藏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男裝雄健豪放;女裝典雅瀟灑,尤以珠寶金玉作為佩飾,形成高原婦女特有的風格。
藏族服飾的基本特徵是長袖、寬腰、長裙、長靴。這較大程度上取決於藏族人民所處生態環境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
穿用這種結構肥大的服裝夜間和衣而眠可以當作棉被抵禦風寒;袍袖寬敞,臂膀伸縮自如,白天氣溫上升更可脫出一個臂膀,方便散熱,調節體溫。所以,脫掉一隻袖子的裝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裝特有的風格。
5、姓名:
松贊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後,分封有功之臣以領地和封號,人們便把領地名冠在自己名字之前,以顯示自己是有地位的世家。
一般平民的名字沒有姓,只有名,名是四個字,如多吉次旦、單增曲扎等。為了稱呼方便,人們只用兩個字來簡稱。
如多吉次旦簡稱單增曲扎簡稱單曲,用一、三兩字或前兩字、或後兩字作簡稱的較常見,但沒有見用二、四兩字作簡稱的。
『肆』 藏族的風俗是什麼
藏族的風俗列舉如下:
1、在住的方面,藏族人民的住房分為兩種,牧民住的是帳篷,農民住的是平房。平房主要為土木結構,先用泥土砌成壁,然後用木板間隔成若干房間。
2、在吃的方面,藏族人民把用青稞等製作的酥油、糌粑和青稞酒作為主要食品。藏族人民也很喜歡吃肉類食品和奶製品,很多人愛吃風乾的牛羊肉。
3、在服飾方面,藏族的服飾大多為肥腰長袖大襟長袍。藏族男女都喜愛戴飾品,有頭飾、發飾、鬢飾、耳環、項鏈、胸飾、腰飾和戒指等。
4、在禮儀方面,藏族人民會在客人來的的時候獻上哈達,哈達是藏族待客的最高禮儀,表示對客人的熱烈歡迎和誠摯的敬意。藏族在迎接客人時還會用手蘸酒彈三下,然後在五穀斗里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
5、婚喪習俗,西藏人死後有五種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領主死後,才能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則把屍體丟進河裡喂魚,這叫水葬。生前作過壞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認為,被埋的人是永遠不會轉世的。
天葬寄託於一種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儀式一般都是在清晨舉行的:死者家屬在天亮前,要把屍體送到拉薩北郊的天葬台,太陽徐徐升起,天葬儀式開始。不經允許一般是不歡迎人們去觀看的,因為這不太好。
『伍』 有關藏族的文化介紹,越簡短越好。
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為藏、康、安多三種方言,並且是有文字的,而嘉絨藏族很少見是沒有文字的方言。現行藏文是7世紀初根據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藏文的使用加強了藏族與中原地區經濟的聯系。
藏族文學豐富多彩,包括作家文學和民間文學,在數量上居中國少數民族前列。《格薩爾王傳》是民間說唱體英雄史詩,它是已知世界上最長的說唱史詩;藏族文學經典《倉央嘉措情歌》也已享譽世界。
藏歷是藏族先民所創造的屬於藏族的歷法,它不同於漢族的歷法,已經有了1000多年的歷史。藏歷有三大元素,包括藏族文化固有的物候歷,由印度引進的時輪歷,與及由漢人引進的時憲歷。是藏族文化中最富有價值的一種民間文化。現有史可證的藏族歷書,最早出現在13世紀(元朝),到19世紀,藏族歷書的編定已經趨於完善。
藏族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國及南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紀初期吐蕃建政之後,吐蕃與唐朝的接觸日益頻繁。10世紀到16世紀,是古代藏族文化興盛時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藏族普遍信仰藏傳佛教。公元七世紀佛教從天竺傳入吐蕃,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藏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在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藝術等方面,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藏族雕刻技藝高超。此外藏戲獨具特色,藏醫葯學也是人類重要遺產。
『陸』 西藏有哪些風俗習慣
風俗習慣
藏族的風俗習慣是在長期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沿襲下來的歷史文化傳統之一,是藏族社會歷史、政治、經濟、心理素質和文化生活的反映。藏族風俗習慣內容廣泛,形式多樣,而且不同地區之間存在許多差異。這里只簡介幾個主要方面。
1、衣食住行
衣 藏族的衣著服飾多姿多彩,並有地區差異。藏袍寬體長身,大襟廣袖,是西藏最常見的衣著。農區多以氆氌為袍料,或用呢料、綢緞、棉布等;牧區則多穿皮袍,也用氆氌等料。藏袍多沿領邊、袖口、襟邊、下擺等處以彩色氆氌、綢緞或水獺皮鑲邊。農區婦女夏季穿無袖袍服。藏袍都特別長,穿時須於腰際提起,用帶束於腰間。天熱或勞作時,根據需要可袒出右臂或雙臂,需時再穿上。夜晚睡時,解開腰帶,脫下雙袖,鋪一半蓋一半,方便實用。藏袍之內著襯衣。男子習慣著純白、黃、褚等色;婦女則穿各種鮮艷色彩,腰前系以彩色「邦典」。袖子都比較長,平日結起,一有聚會娛樂,彩袖揮揚,五色眩目,正所謂長袖善舞!藏族的帽子種類很多。一般情況男女均戴呢制禮帽、金絲帽,牧區還喜戴狐皮帽。藏族慣穿長靴,靴底多用牛皮,靴筒上拼綉各種彩色花樣,美觀大方。飾物多用金銀製品、松耳石、琥珀、瑪瑙、翡翠、珍珠、象牙等貴重珠寶。婦女頭飾樣式不一,較有名的是「巴珠」、「巴果」;辮綴金銀珠玉,身佩「噶烏」(護身佛盒),戴耳環、項鏈、手鐲、戒指等,每逢節慶,婦女們衣呈五彩,環佩叮當,美麗端淑,別有風韻。男子尚佩刀劍、戴耳飾手鐲等。舊時,俗官有按官級制定的官服,僧人有按僧規穿著的袈裟,等級森嚴。而今的西藏,在保持傳統服飾的同時,各種款式的運動裝、西裝、夾克衫、羽絨服、旅遊鞋、球鞋等也受到廣泛歡迎,衣著時尚正悄然發生著變化。
食 藏族的餐飲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藏餐擅長氂牛肉、綿羊肉、乳製品和青稞、土豆等的多樣化烹制;菜餚製作手段主要用燉、燴、炯、蒸、烹、炸、烤,注重軟爛酥嫩,以保持原汁原味為旨,面點則以蒸、煮、炸為多;既有高檔佳餚,也有大眾飯菜;習慣上以銀器和內地所產高檔瓷器為上品餐具,使用較普遍的是木製餐具。藏餐的主副食種類比較豐富,目前較常見的有蟲草燉雞、蟲草牛肉、炸羊排、烤羊腿、風干肉、香酥牛排、灌血腸、灌面腸、生肉醬、咖喱土豆、蘿卜燉牛肉、手抓羊肉、牛肉蒸餃、灌湯牛肉包子、干舔糌粑、土豆包子、咖喱米飯、瑪森糕、蕨麻(人參果)甜米飯、突巴(麵食的一種)以及花色繁多的小吃、甜點等等。藏餐的代表性品種糌粑,是將青稞整粒炒熟後磨成的粉,或篩或不篩,麥香醇厚,吃法多樣,食用便利。西藏的著名飲品,不僅有傳統的青稞酒、酥油茶、甜茶、奶茶、鮮氂牛奶、用氂牛奶釀制的酸奶等,還有當今用純凈地下水生產的葯王山牌啤酒(習慣上稱拉薩啤酒)以及西藏各地所出含不同微量元素的純天然礦泉水等。酥油茶是使酥油、茶汁、鹽(有時還可加入雞蛋、核桃仁等)充分交融的飲品,解渴生津。青稞酒是用青稞直接發酵釀造的低度酒精飲品,類似於內地的家釀米酒,酸中帶甜。甜茶系用紅茶、鮮牛奶或奶粉、白糖熬制配成,香甜可口。
住 西藏的傳統民居,大體可分為帳篷型、碉房式、干欄式、上棟下宇式幾種。帳篷是西藏牧區的傳統民居,按質料、用途、形狀、規格的不同分許多種,其中最主要最常見的是牛毛帳篷。牛毛帳篷是用氂牛毛織物拼接縫制而成的,質地粗厚,堪御風雨。通常用一根橫梁、兩根撐桿撐起中間,四周四邊牽拉出合適高度,帳腳用樁橛、羊角之類牽引固定,便大功告成。拆卸或支撐,不消半個小時便可完畢。帳內,爐灶縱向坐落在中央,後面多有簡易佛龕。佛龕一側堆放著的小麥、青稞、酥油和奶渣,被壘成一道矮牆;另一側是卧具、皮箱、袍服。進帳後,右側為上座,來的賓客被迎坐於此。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西藏牧區各地以土木房屋為標志的定居點日漸增多。在拉薩老城區,古老民居主要是石塊壘成的碉房。這些碉房多為平頂式樓房建築,中間是天井,四周為房間,沿邊有走廊連通;外觀下寬上窄,呈梯形,下部的石牆厚達1米。屋頂是平台,人們常在樓頂敬神、娛樂、散步和眺望風景。昔日的貴族府邸,主樓高3至4層;平民住宅多為兩層或3層,三五戶甚至幾十戶同住一個院落。潮濕多雨的墨脫、波密、米林等地,住屋都採用干欄結構,樓板離地面距離一米以上。格局為正方形,門朝東,窗向西,門外有一陽台。林區附近,多以原木構築木屋,也有下面砌石牆,上面用木板蓋頂的,屋頂上往往壓很多石頭。在帕里,則流行用石塊壘砌平板房,黑瓦白牆,錯落有致。上棟下宇式民居是西藏西部、中部、北部、東北部地區最常見的形式,均為平頂。近年來西藏牧區興建的定居點房屋也多屬此類。平房居多,樓房較少。牆體主要有石砌牆、板築土牆兩種。因各地情況及條件的不同,此類民居規模不等,簡繁不一。此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拉薩為代表,西藏東部、南部城鎮及其近郊農村開始時興一種有獨立院落、房屋四周栽植花草的新式民居建築,遊人稱之為園林別墅式建築。房屋建築有平房也有樓房,式樣美觀,色調明快,寬敞舒適,採光良好,給排水及供電系統完備,既保持著傳統藏式民居建築的特色,又有所創新,因而廣受歡迎,日益增多。
『柒』 藏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藏族的傳統節日包括雪頓節、大佛瞻仰節、祈禱節、望果節、展佛節、失勤節、藏歷新年等。
雪頓節
望果節,顧名思義,它是藏族農民歡慶豐收的節日。望果節流行於西藏自治區的拉薩、日喀則、山南等地,時間在每年藏歷七、八月間,具體日期隨各地農事季節的變化而變化,一般在青稞黃熟以後、開鐮收割的前兩三天舉行。所以,望果節的日程都以鄉為單位,根據當地的農作物成熟情況由鄉民集體議定。
『捌』 西藏的民俗風情
一,服飾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著,它大襟廣袖,用氆氌、呢料、動物皮毛等面料縫制,寬體長身,用帶束於腰間。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們的主要服裝。她們的羊皮袍上還縫制紅、藍、綠三色絨條作為裝飾,平時腰間掛滿奶桶鉤、針線盒和牧鞭之類的物件。
遇到節日喜慶的時候,還掛起串串項鏈和金銀飾品,頭發梳理成多股小辮,戴上綴滿綠松石、貝殼、銀幣等的呢絨或氆氌長披。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之下,整套服飾色彩鮮艷動人,極富民族特色。
二,飲食
藏族以麥、米、青稞等穀物為食糧,以適宜在高原生長的青稞為主要食物。酥油是藏區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從新鮮牛奶中提煉而成,為高蛋白、高熱能食品,有增加熱量、抗缺氧之功效。藏民族有飲茶之習俗,酥油茶為主要飲品。
三,民居
碉房是西藏比較有特點的民居建築形式。碉房一般為兩層結構,上層是人的起居場所,底層是牲畜和儲藏房。碉房建築中普遍採用小窗窄門,以利於擋風禦寒。
氂牛帳篷是較為典型的牧區住房,這種帳篷用牛毛紡線織成的粗氆氌搭建,帳篷當中支撐木桿,周圍用草餅或糞餅壘成牆垣。這種帳篷雖然簡單,但牛絨織成的氆氌質地粗厚,不怕風雨大雪,也便於牧民隨時搬遷。
四,交通運輸
長途跋涉只能以騾馬、氂牛、駱駝為代步工具,或者就是步行。馬是青藏高原上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忠實伴侶,藏族人對馬有著特殊的感情,對馬鞍也頗為講究。
氂牛被稱為高原之舟,它雖然行動遲緩,但是特別有耐力,在高寒山區是最為理想的運輸工具。毛驢的飼料容易解決,是農區家家都養殖的運輸畜力。
最為普遍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牛皮船。牛皮船用堅韌木料做支骨,外蒙數張縫制的牛皮,牛皮經過水的浸泡變軟,不怕河中礁石撞擊,無論河道深淺都能劃行。渡過江河之後,船夫可將牛皮船曬干,背於雙肩,隨時移動。
五,器物用具
藏族具有歷史悠久的金銀玉器工藝技術。早在吐蕃時期已出現了金銀玉器行業。在酒壺、酒杯、勺、筷、盤等日用生活器具中,有許多是用純金、純銀製作的,有的是以金、銀、玉石鑲嵌或包裹而成。火爐、壺、盆之類的器具主要是銅制。
『玖』 藏族的文化有哪些
藏族,是我國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文化的民族。自稱「博」、「博巴」或「康巴」、「嘉戎哇」。古代漢文史籍稱為「吐蕃」。全國解放後統一稱為藏族(信仰藏傳佛教喇嘛教)。藏族語言屆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衛藏、康、安多3個方言,通用的藏文,是歷史悠久的拼音文字,據藏族史書記載,是七世紀時圖彌三菩扎多參照梵文字體創制的。橫書右行。
藏族素以勤勞、勇敢、強悍而著稱。他們居住的地方,大都是海拔3,000—6,000米的高寒地區,所以被人們稱為「高原上的強者」。
這是網址,看看啊
http://gymlyw.51.net/gyfq/mzfq-zz.htm
『拾』 藏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藏族節日繁多,基本上每個月都會有節日。藏歷元月,是節日最多也最隆重的月份,在這個月里,幾乎天天都在過節。藏族節日是藏族文化最主要的表現。藏傳佛教在中國西藏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成為藏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西藏的節日由於受其深刻影響,而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有的已演化成純粹的宗教節日。
雪頓節,是西藏藏族人民的重要節日之一,每年藏慶七月雪頓節曬佛活動一日舉行,為期四、五天。雪頓是藏語譯者,意思是「酸奶宴」,於是雪頓節便被解釋為喝酸奶的節日。
按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規定,每年藏歷六月十五至七月三十日為禁期,大小寺廟的喇嘛不許外出,以免踩死小蟲,待七月三十日解禁之後方可下山。喇嘛下山時,農牧民拿出酸奶敬獻,形成雪頓節。
大佛瞻仰節,是西藏的日喀則僧俗民眾每年藏歷五月間在扎什倫布寺舉行大佛瞻仰節。扎什倫布(藏語音譯「吉祥須彌山」)寺,喇嘛教格魯派(黃教)第四大寺。在西藏日喀則尼色日山下,為歷世班禪的駐錫地。
祈禱節是藏族地區最為隆重的既是大型宗教活動,也是民間性的節日活動,藏語叫「莫郎切波」。在州內藏區,有兩類這種盛會,一是格魯派的祈禱節;一是藏族原有的宗教,本波教的祈禱節,這兩個祈禱節相同,每年舉行兩次,一次是在農歷六月十五,一次是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
拓展資料:
藏族(藏文:བོད་པ་)是中國的56個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國境內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雲南迪慶、甘肅甘南等地區,此外印度、不丹、美國、加拿大、歐洲、澳洲等地區也有藏族分布。拉薩是藏族人心中的聖地。目前全世界藏族人口約750萬左右,中國境內約700萬(2016年),藏裔人口保守估計在1000萬以上。
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衛藏、康、安多三種方言。
藏族普遍信仰藏傳佛教。公元七世紀佛教從天竺傳入吐蕃,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藏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在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藝術等方面,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藏族雕刻技藝高超。此外藏戲獨具特色,藏醫葯學也是人類重要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