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1、京西太平鼓,北京市門頭溝區民間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06年5月20日,京西太平鼓被列入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Ⅲ-1。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西施傳說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劉三姐歌謠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河曲民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魯西南鼓吹樂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京西太平鼓
『貳』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1、梁祝傳說
祝傳說,流行於浙江、江蘇、山東、河南的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故事表現一對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未能結合含恨而終的婚姻悲劇。
梁祝傳說(梁山伯與祝英台傳說)是一側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與孟姜女傳說、牛郎織女傳說、白蛇傳傳說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而其中又以梁祝傳說影響最大,無論是其文學性、藝術性和思想性來說都居各類民間傳說之首,是中國具有影響力的口頭傳承藝術。
評彈的歷史悠久,清乾隆時期已頗流行。最著名的藝人有王周士,他曾為乾隆皇帝演唱過。嘉慶、道光年間有陳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陸瑞廷四大名家。
咸豐、同治年間又有馬如飛、趙湘舟、王石泉等,之後名家流派紛呈,使蘇州評彈藝術歷經200餘年不衰。
『叄』 金華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杭州雕版印刷、龍舟勝會、花朝節、熗柿、越劇、舞龍。
『肆』 非遺項目有哪些
非遺項目有崑曲、鐵花、鳳陽花鼓、木活字印刷術、麥西熱普、福船等。
崑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打擊樂俱備)。崑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
於2001年5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崑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浙江崑曲
崑曲,俗稱「草昆」、「金昆」,是崑腔流傳在金華一帶的支派。因長期流動演出於農村的草台和廟會,以農民為主要觀眾對象,故語言較通俗,追求情節曲折,唱腔也不拘泥於四聲格腔,以演武戲、做工戲、大戲為主。在明代之後,一直被視為婺劇諸聲腔中的正宗。
實際上是崑曲在衢州(今衢縣一帶)、金華的一個支流,在語言、曲調上均結合當地習慣予以簡化或改變,故稱「草昆」。
『伍』 隱居溫州的劉伯溫後裔,留下了哪件非物質文化遺產
劉伯溫,名基,字伯溫,他是歷史上的「王佐」、「帝師」,是明朝創立的開國元勛;更是民間口耳相傳的神人,能掐會算,未卜先知,身懷濟世之才,擇明君以匡扶天下,具有雄才大略的得道高人;他失意時著書立說;得志時匡扶天下。劉伯溫是大眾集體智慧的化身和道德楷模。偉人曾說過,劉伯溫「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西湖望雲,預測將來誰黃袍加身;夜觀星辰隕落,預言將有大將陣亡;上觀天象,預知未來天災人禍。
縱觀劉氏家族宗譜世系,我們發現隨著時光流逝,劉基家族在人口上呈跳躍式成倍增長。一世為劉基1人,到五世時就有27人。經過600多年的繁衍生息,據估計,劉基後裔現達五六萬人之多,遍布溫州各地。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天下第一魚」——青田魚燈,就是劉基編的魚燈舞,通過陣圖與動作的配合,表現魚類的生活習性,舞蹈樸素,道具精美,動作奔放,寄託著浙南人們企盼吉祥如意、連年有魚(余)的美好願望
『陸』 非遺文化有哪些
1、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如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貴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柒』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全聚德、蘇綉、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雲錦、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綉等。
1、緙絲
南京雲錦是中國傳統的絲制工藝品,有「寸錦寸金」之稱,其歷史可追溯至417年(東晉義熙十三年)在國都建康(今南京)設立專門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歷史。
如今只有雲錦還保持著傳統的特色和獨特的技藝,一直保留著傳統的提花木機織造,這種靠人記憶編織的傳統手工織造技藝仍無法用現代機器來替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非物質文化遺產
『捌』 我國3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別是哪些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17
『玖』 非遺項目有哪些呢
非遺項目: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如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貴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鳳陽花鼓
鳳陽花鼓又稱「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鑼」、「雙條鼓」等,是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民間表演藝術,但以曲藝形態的說唱表演最為重要和著名,一般認為形成於明代。 鳳陽花鼓主要分布於鳳陽縣燃燈、小溪河等鄉鎮一帶。
其曲藝形態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擊小鼓和小鑼伴奏,邊舞邊歌。歷史上藝人多以此為出門乞討的手段,鳳陽花鼓因此而傳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間,許多文人的詩文記錄了鳳陽花鼓表演時載歌載舞的熱鬧場面。清中期以後,舞蹈因素逐漸從民間的鳳陽花鼓中淡出,僅剩下唱曲部分,分為「坐唱」和「唱門頭」兩種形式。
嘉善田歌
嘉善田歌是吳歌的一個品種。 嘉善田歌是浙江一種獨特的歌謠形式,是過去勞動者尋求慰藉、抒發思想感情的歌聲。田歌有獨唱、對唱和以三人、五人、七人、九人組成的歌班形式演唱,最常見的是把當地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編成長篇,到處演唱。田歌的曲調有「滴落聲」、「大頭歌」、「羊早頭」、「落秧歌」、「平調」、「急急歌」、「小快板」等。
非遺項目保護措施
建檔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建立檔案的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傳達的文化信息記錄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將其納入到檔案系統中,運用檔案學理論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實施檔案化的管理和保護,以使作為文化和記憶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應有的關照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