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武漢在那
武漢,自商代盤龍城始,已三千五百年,三鎮結市、九省通衢,自古「貨到武漢活」。今日武漢,工業雄厚、商業發達,金融興旺、市場繁華,物流宏大、信息無涯,居中得水、四通八達。武漢的自然風光絢麗多姿,人文景觀璀璨奪目。東湖綉色明如鏡,黃鶴珠光聳入雲,龜山登塔任遠眺,漢陽撫琴覓知音。辛亥革命發祥地,「紅樓」閱馬曾點兵,滔滔長江陳慷慨,中山艦起抒豪情。
地理方位 武漢位於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與漢水交匯處。市區由漢口、漢陽、武昌三部分組成,通稱武漢三鎮。在我國經濟地理圈層中,武漢處於優越的中心位置,其內層與湖北省的荊州、宜昌、十堰、襄樊、孝感、黃石等城市相距300公里左右,中層與鄰省的長沙、鄭州、洛陽、南昌、九江等大中城市相距600公里左右,外層與京、津、滬、穗、渝、西安等特大城市均相距在1200公里左右。
氣候環境 武漢屬副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每年1月份,平均氣溫最低,7.8月份,平均氣溫最高。武漢生態環境保持良好。長江水質的重要指標均達到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以長江為主幹構成龐大的水網;森林植被得到加強;生態平衡機能得到進一步恢復。
行政區劃1996年末,武漢市轄江岸、江漢、橋口、漢陽、武昌、青山、洪山、蔡甸、江夏9個城區,東西湖、漢南2個郊區,黃陂、新洲2縣。區縣下轄88個街道辦事處,66個鎮,34個鄉。群眾自治組織3989個,其中居民委員會1928個,村民委員會2061個。
郵政編碼:430000 區號:027
武漢歷來有「九省通衢」之稱,是我國少有的集鐵路、水路、公路、航空於一體的交通樞紐。
航空:武漢的天河國際機場離市區有25分鍾的車程,機場每小時都有一班車發往市區的長途汽車站(就在漢口火車站附近),反之亦然,票價15元。民航每天都有直達北京、上海、南京、鄭州、廣州、南昌、福州、成都等國內主要城市及世界各大城市的航班。
船運:武漢是我國長江沿岸最大的中轉港之一,上游至重慶、下游至上海都有定班客輪往返。由於船運速度較慢,近年來乘船去武漢的旅客已明顯較少,因而現在的客輪班次也減少了很多,如果要乘長江客船的話最好問清情況。
鐵路:武漢距北京1209公里,離廣州1104公里,每天在這里進出的快車有30列以上。市內的大部分列車都由漢口站和武昌站發出,在買好車票後一定要仔細看清楚票上註明的是從哪個車站上車的。附武漢簡明列車時刻表,)。
公路:武漢成為華中第一大交通港站。鐵路京廣線、襄渝線、焦柳線、漢丹線和武大線交織通往全國各地。公路也四通八達。
市內交通:漢口、漢陽和武昌分別被江漢大橋、二橋、三橋、四橋以及長江大橋、二橋連接了起來,使得人們在三鎮之間往來方便了很多;當地還開通了一些旅遊專線車,將主要的景點都網羅了進去,如果你想省錢的話,可以找這種車坐,但是時間較長,因為站站都停。比較好的有旅遊一號線,到達武漢的大部分景點。
武漢市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歷代兵家爭奪的戰略要地。三國時,武漢東湖附近曾是劉備、孫權、曹操進行軍事、政治活動的場所,現在留下的有劉備郊天台、吳王廟、曹操廟、洪山寶塔等古建築。
武漢自然風光獨特,四季氣候分明,擁有大都市罕有的100多個湖泊和眾多山巒;橫跨於武昌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的武漢長江大橋早已成為武漢的一大景觀,從底層坐電動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橋公路橋面參觀,眺望四周,整個武漢三鎮連成一體,使人心曠神怡,想起當年偉人的「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詩句。
黃鶴樓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中國江南三大名樓」,有「天下絕景」之譽。登樓遠眺,江城景色盡收眼底,令人流連忘返。
東湖是武漢的又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她位於武漢市郊,水域面積是杭州西湖的五倍,東湖盛產多種淡水魚,其中以武昌魚最為名貴。遊人來到這里既可游覽美景,還可品嘗一下當地的美味。
新近開放的洪山廣場,無疑是武漢眼下最美麗、最讓人心曠神怡的地方,您可以盡情地徜徉在綠地、浮雕、鴿群中。不過,這里的夜晚是最迷人,五彩的噴泉、溫馨的燈光、飄盪的音樂、會讓您陶醉的武漢之旅的一個不可多得的好地方。
武漢現已發展為中國中部地區工業、金融、商業、科學、文化教育中心。而今隨著長江沿岸的開放開發,武漢將建設成為集現代化鋼鐵、汽車、商貿金融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一體的國際性城市。
參考資料:http://www.wuhan.gov.cn/enews/index.html
B. 027-50101340
027:湖北省武漢市區號。武漢,簡稱「漢」,別名「江城」,現為湖北省省會,是中部唯一的副省級城市,華中地區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中國長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長支流漢江橫貫市區,將武漢一分為三,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武漢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詩人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自古又稱「江城」。武漢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重要的產業城市和經濟中心,中國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也是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
C. 武漢三鎮哪個最發達啊,武昌
商業比較發達是漢口 比較大的商場商業街在漢口
文化教育科研政治中心是武昌 武漢的著名高校武漢大學 華中科技大 華中師范 華中農業 中南財經政法 武漢理工 湖北大學 海軍工程大學都在武昌 湖北省委省政府也在武昌 中南建築設計院 中南市政設計院 鐵道部第四設計院 中南電力設計院 中南煤炭設計院 中央部委各個研究所實驗室都在武昌
交通樞紐鐵路在武昌 武昌火車站是特等站 漢口站是一等站 高鐵專用的武漢站也在武昌 長江航運在漢口 武漢港在漢口 航空在漢口 武漢天河機場在漢口
此外漢口是中國古代四大名鎮之一
D. 武漢在哪裡
你好,我給你全面的回答下武漢,你看看,如果有什麼不全的地方我在給你補充回答!
武漢,簡稱「漢」,現為湖北省省會,華中地區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中國長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長支流漢江橫貫市區,將武漢一分為三,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詩人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自古又稱「江城」。武漢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重要的產業城市和經濟中心,中國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也是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
城市簡介
武漢市(Wǔhàn)簡稱漢。又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省會,全市總面積84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於2010年達978萬人,為華中地區最大都市,長江中下游特大組團式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長支流漢水江橫貫市區,將武漢一分為三,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詩人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自古又稱「江城」。2010年3月8日,國務院批復武漢成為中部地區中心。 在清代末期、中華民國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武漢經濟繁榮,一度是中國內陸最大城市,位居亞洲前列,曾因位於長江沿岸,為鐵路交通樞紐,工業發達,與位於北美五大湖岸的芝加哥相似,被稱為「東方芝加哥」。武漢更是中華民國的誕生地,著名的武昌起義便發生在這里。 武漢其行政區劃沿革非常具有歷史特色,可以說是從明代直到辛亥革命乃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史的一個縮影。武漢可以看作兩市(漢口、武昌)一縣(漢陽)的合並(故有「武漢三鎮」之說)。其中漢口和武昌從明朝後期起就分別發展成相當規模的城市。在1927年到1949年,這三地分別對應著漢口特別市(過去的直轄市)、武昌市(湖北省省會)和漢陽縣。1927年,國民政府遷都武漢,首次將漢口、武昌、漢陽合並為京兆區,總稱武漢,開三鎮合並先河。因此,武漢可以說是中國的第一個直轄市。
武 漢(13張)區劃 屬行政區劃的轄區13個(7個中心市區6個郊區6個),另有非行政區劃的經濟開發區3個。121個街、8個鄉、14個鎮、5個辦事處、2個管委會 市政府駐地:江岸區沿江大道188號,市委書記:阮成發;市長:唐良智。 海拔 大部分地區在海拔50米以下。其中位於黃陂區(郊區)和孝感市交界處的雙尖峰為武漢境內最高點,海拔873米。 車牌代碼 鄂A、鄂O(警用車)、鄂AW(湖北省委、省政府行政用車) 其他 市樹:水杉,市花:梅花 城市精神 勇立潮頭 敢為人先 崇尚文明 兼收並蓄 榮譽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森林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
發展歷程
2010年度國內生產總值(GDP)5565.93億人民幣,副省級城市第五。2010年武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2523億人民幣。居省會城市第二位。其中,零售業消費以2058億元穩居首位。2010年,武漢銷售額過百億元的零售批發企業有9家,同比增加1家。 武漢是中國中部地區最大城市,也是華中最大的工業、商業城市。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截止2010年11月1日,全市常住人口978萬,其中城鎮人口578萬,主城區人口長期居全國第四,僅次於上海、北京、廣州。唐朝詩人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自古又 稱「江城」。 在清末、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武漢經濟繁榮,漢口一度成為中國內陸最大的通商口岸,有「東方芝加哥」的美譽。武漢是中華民國的誕生地,著名的辛亥革命便首義於此(武昌起義)。武漢是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武漢是中國近代中部地區規模最大的城市。
武漢的高樓大廈(20張)世界第三大河流長江及其最長支流漢水橫貫市區,將武漢一分為三,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開埠之前,由武昌府和漢陽府組成,後漢口地區由西方列強開盤租界,從漢陽府析出,開始形成現代意義的三鎮格局。在1926年到1949年間,三鎮分別對應著漢口特別市(即直轄市)、武昌市(湖北省省會)和漢陽市。1927年,國民政府遷都至武漢,首次將漢口、武昌、漢陽三鎮合並為京兆區,總稱武漢,開三鎮合並之先河。1949年5月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成立,暫由中央直轄,成為新中國新設立的首個直轄市。1954年6月19日,中央會議決定將武漢由中央直轄改為湖北省省會。武漢文化底蘊深厚,有"京劇之母"美譽的漢劇,便鼎盛於漢口, 最終與徽劇合流,誕生了國粹京劇。武漢更是中國水域面積最大的城市之一,水域面積約占城市面積的四分之一,湖泊數量達到170個。武漢的東湖則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
武漢三鎮
武漢三鎮指位於長江和漢水交匯處,隔江鼎立的武昌(長江以南的市區部分)、漢陽(長江以北、漢江以南市區部分)、漢口(長江西北、漢水以北的市區部分)三個城鎮,范圍即現在的武漢市區。目前,武漢三鎮已基本形成漢口商業貿易、武昌文化教育和漢陽工業製造的功能格局。
基本概況
武漢,簡稱「漢」,俗稱「江城」,位於中國腹地中心、長江與漢江交匯處,是湖北省省會,全國特大城市和重要的交通樞紐。在平面直角坐標上,武漢市東西最大橫距134公里,南北最大縱距約155公里,形如一隻自西向東翩翩起舞的彩蝶。 長江、漢江縱橫交匯通過市區,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鼎立的格局。現轄江岸、江漢、硚口、漢陽、武昌、青山、洪山7個城區,蔡甸、江夏、黃陂、新洲、東西湖、漢南6個郊區;區下轄108個街道辦事處、21個鎮、15個鄉。全市群眾自治組織3154個,其中,社區1096個,村民委員會2058個。全市土地面積8467.11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763.51平方公里,郊區面積7703.6平方公里。 (一)地質、地貌:武漢市地質結構以新華夏構造體系為主,幾乎控制全市地質構造的輪廊。地貌屬鄂東南丘陵經漢江平原東緣向大別山南麓低山丘陵過渡地區,中間低平,南北丘陵、崗壟環抱,北部低山林立。全市低山、丘陵、壟崗平原與平坦平原的面積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5.8%、12.3%、42.6%和39.3%。 水 。 自1992年5月國家批准武漢市為沿江對外開放城市以來,武漢一直是外商投資中西部的熱點地區。加入「WTO」後,武漢堅持「開放先導」戰略,大力推進環境創新,投資環境日益改善。武漢相繼建成了武漢天河機場、機場高速公路、長江二橋、長江三橋、百萬門程式控制電話、水廠、電廠、污水處理系統等一批重大樞紐性、功能性基礎設施,極大地提升了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另一方面,從轉變政府職能入手,對外來企業實行「一條龍」聯合辦公制度、市長對話會制度、受理投訴制度、投資環境責任制度等等。截止2002年底,全市實際利用外資15.76億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資8.63億美元。全市累計批准「三資」企業4080家。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已有40餘家在漢投資,包括美國的百威、聯合技術、法國的雪鐵龍,德國的巴斯夫、西馬克、麥德龍,日本的川崎重工、美能達、NEC、三井物產,荷蘭的菲利浦,英國的BOC、皮爾金頓,韓國的現代、錦湖等,另有300多家跨國公司在漢設立了辦事處,其中地區性、區域性總部達到110家。大量外資的投入,有力地促進了武漢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改變了城市面貌和城市功能。 武漢是中國古代繁華的商埠,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保存著十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形成了獨特的方言「漢腔」。武漢又是一座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歷史文化積淀深厚,1986 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位於武漢市北郊的商代盤龍城遺址,可以證明武漢城市發展的歷史大約有3500年。經古代文明孕育,至東漢末年時,龜山、蛇山築有軍事城堡,奠定了漢陽、武昌城市的基礎。至明成化年間,漢口鎮開始形成,遂完成三鎮鼎立格局,並以其優越的地理條件和獨特的經濟地位蜚聲國內外。又經近代風雲激盪,武漢數度成為全國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江城勝景、楚風漢韻,源遠流長;山水風光、人文景觀,美不勝收。 武漢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至2002年底有4A級景區6家。全年接待海外遊客38.37萬人次,增長34.2%。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198.4億元,增長23.2%,其中:國際旅遊外匯收入1.60億美元,增長32.1%;國內旅遊收入185.04億元,增長22.5%。2002年末全市共有國際、國內旅行社145家,旅遊從業人員近10萬人,旅遊星級飯店98家。 武漢市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又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三國」、「三峽」旅遊線路的中轉站。全市有名勝古跡339處、革命紀念地103處,國家、省、市三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9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盤龍城商朝遺址、辛亥革命首義軍政府舊址、中共「八七會議」舊址和武漢國民政府舊址。武漢二七紀念館、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和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等被列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武漢市風景1(20張)之一。 黃鶴樓、湖北省博物館、歸元禪寺和東湖4大景區入選首批國家
「4A」級景區(點)。
希望我回答你能滿意!謝謝!
E. 請問武漢市武昌區、洪山區、青山區具體有那些街道辦,以及街道辦所管轄的所有社區名單
武漢包括:江岸區 江漢區 硚口區 漢陽區 武昌區 青山區 洪山區 東西湖區 漢南區 蔡甸區 江夏區 黃陂區 新洲區.
武漢市簡稱漢,是湖北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位於湖北省中部,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與漢水交匯處。東徑113°41′-115°05′,北緯29°58′-31°22′。東西最大橫距134千米,南北最大縱距155千米。面積8494.41平方千米。2004年底,全市戶籍總人口785.90萬人。
市人民政府駐江岸區。郵編:430014。代碼:420100。區號:027。拼音:Wuhan Shi。
北部低山丘陵,中部多為平原,南部有崗地。長江、漢江匯合於市區中部,境內地勢平坦,低窪、水網密布。
武漢市 面積8483平方千米,人口788萬人(2004年)。
江岸區 面積 64平方千米,人口 64萬人。郵編430014。區人民政府駐六合路1號。
江漢區 面積 33平方千米,人口 46萬人。郵編430015。區人民政府駐新華下路15號。
硚口區 面積 46平方千米,人口 54萬人。郵編430033。區人民政府駐中山大道315號。
漢陽區 面積 108平方千米,人口 48萬人。郵編430050。區人民政府駐陽新路特1號。
武昌區 面積 81平方千米,人口 98萬人。郵編430061。區人民政府駐中山路307號。
青山區 面積 45平方千米,人口 46萬人。郵編430080。區人民政府駐和平大道971號。
洪山區 面積 509平方千米,人口 78萬人。郵編430070。區人民政府駐珞獅路318號。
東西湖區 面積 439平方千米,人口 25萬人。郵編430040。區人民政府駐吳家山東吳大道1號。
漢南區 面積 288平方千米,人口 11萬人。郵編430090。區人民政府駐紗帽街道。
蔡甸區 面積1094平方千米,人口 46萬人。郵編430100。區人民政府駐蔡甸街道。
江夏區 面積2015平方千米,人口 66萬人。郵編430200。區人民政府駐紙坊街道復江道117號。
黃陂區 面積2261平方千米,人口110萬人。郵編432200。區人民政府駐前川街道。
新洲區 面積1500平方千米,人口 96萬人。郵編431400。區人民政府駐邾城街道。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
具體請看:http://www.xzqh.org/quhua/42hb/01wuhan.htm
F. 請問武昌區教育局在哪裡啊我找了好久啊!一直都找不到,急啊!
湖北省.武漢市八一路13號,八一路那裡有個陽光錢櫃,就在錢櫃旁邊。
你要去那裡的話直接到八一路下車,往前走點就到了。
G. 武昌縣的文化教育
教育1985年,全縣有幼兒園40所,人園幼兒為3986人,人園率為30.8%;機關、廠礦、學校、街道和農村學校辦有學前班102個,人班兒童4792人。
全縣有小學316所、1884個班,在校學生7.25萬餘人,普及率為98.6%,初步形成以中心小學為骨幹、全日制小學為主、多種形式為輔的初等教育網。入學率為98.75%,鞏固率為98.9%,畢業率為99.02%,達到教育部規定的基本要求,為全省基本實現普及初等教育縣之一。
全縣有初中52所,在校學生2.51萬餘人,普及率為73.04%;有高中8所,在校學生5577名。
1985年,縣中小學教職16178人(內含專任教師5158人),比1949年增長6.4倍。
根據中等教育結構改革精神,1985年全縣辦有農業中等學校5所,設14個專業31個班,連同縣技工學校、電視中專班在內,接受職業技術教育的學生達2344名。
據1950年統計:全縣文盲14.08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39%。經採取「農閑讀書、農忙停課」等辦法,青壯年文盲逐步減少。至1978年,又以「集中突擊、分散鞏固」的措施掃盲,1983年實現無文盲縣。為達到「科學興農」的目的,全縣開辦農民夜校8所、農民技校9所、農業中專2所,共有學員1.13萬人。
縣先後辦有幹部業余文化學校、教師進修學校、函授大專、行政幹部文化班和糧食、供銷社、商業、農機職工學校,以脫產學習為主,講授專業知識。其中商業系統辦有文化補習班、技工培訓班、職工中專班和電大教學班,參加學習人數占系統職工總數的54.2%,被評為全縣職工教育先進單位,並出席武漢市成人教育表彰會。
1984年,武昌縣電大工作站開辦教學班9個,在校學生281人,參加電大自學收聽生613人。1985年參加自學考試462人,共獲736門課程單科結業證。 科技50年代,縣科技以科技宣傳、科技試驗、破除農業生產陋習為主,成立縣科學普及小組,並創辦《農林技術》小報,推廣農林新技術,被列為全省科技推廣先進縣之一。1959年縣科技委員會成立。1960年各區建立農技站,開展科研活動。1985年,全縣設有農業科學研究所、水產科研所等科研單位12個,共有科技人員5564人,佔全縣總人口的1.05%,其中有科技職稱的1989人(含中級職稱93人,助理級340人,技術員級1556人)。各鄉(鎮)村企業建有示範、推廣技術小組284個,還有科技示範戶3188個。
1950~1985年,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項目有234個,工業技術革新改造、技術引進和推廣應用的主要項目有210個,醫療衛生科技研究項目有184個。1977~1985獲科技成果共308項,其中農業182項、工業73項、醫療衛生29項、其他24項。在科技成果中,獲國家部級科技成果獎7項、省級17項、市級19項。
1984年後,縣科技人員在省以上刊物發表的論文有500多篇,其中選錄入科技論著有40篇,在市以上學會、協會獲獎論文有14篇。 1985年,全縣有文化館、站23個,辟大型宣傳櫥窗25個,刊出壁報95期,登先進典型照片1068張,先後舉辦各種實物圖片展覽1980次。組建業余劇團180個、文藝宣傳隊23個。以文化館、站為陣地,圍繞全縣中心工作,以壁報、漫畫、幻燈、群眾演唱等形式,開展群眾文化宣傳活動。1982年,縣轄安山文化中心站獲全縣群眾業余文藝匯演和湖北省群眾文化生活先進單位獎。
縣圖書館和文化站圖書室有35處。1985年縣圖書館藏書5萬余冊、雜志119種、報刊24種,定期開放,借閱圖書;並經常開展振興武昌讀者報告會、圖書評論會、讀者聯誼會、故事比賽和書畫競賽等活動。
1980年後,縣新華書店以發行專業書籍和課本為主,並開展征訂購銷業務,專人下鄉送書上門,圖書發行量逐年遞增。1985年,全縣有新華書店1個、金口門市部1個、鄉鎮發行站111個,發行圖書1983萬冊。
縣城有電影院、劇院各1座,連同鄉、鎮影劇院共17座,放映隊69個(其中廠礦辦27個、鄉辦14個、村辦16個、個體辦12個),共有2.22萬個座位。1985年,全縣電影放映計工作日1864個、3631次、觀眾170萬餘人次。
縣楚劇團有演職員60餘人,先後演出《秦香蓮》、《奪印》、《趙五娘》、《楊門女將》等劇目。1977年,相繼集體創作現代劇《風卷殘雲》、《桃山新苗》和《不稱心的女婿》3劇,在城鄉演出1652場,觀眾達17萬餘人次。《不稱心的女婿》參加省市匯報演出,榮獲創作演出一等獎和演出百場紀念獎。
縣傳統表演藝術項目還有湖北大鼓、相聲、漁鼓、快板等。
縣廣播局轄有鄉、鎮播放站23個,行政村廣播室81個。縣至各鄉鎮廣播專線有288.95公里,鄉鎮自設專線有1877公里,共有廣播喇叭6854隻,農村廣播網大體形成。縣廣播局兩度被評為省、市系統先進單位。1985年9月,縣電視台和廣播調頻台試播成功,自此,全縣80%農村當天均能收聽收看到縣台轉播的節目。 1985年,全縣有縣人民醫院、中醫院、麻瘋醫院、縣衛生防疫站、縣婦幼保建所、縣血防站6個衛生機構,其中3所醫院共設病床270張;有鄉鎮衛生院23個,設病床552張;有中心保健站8所,農村合作醫療站416個(其中村辦或集體辦69個、鄉鎮辦6個、聯辦或個體辦316個、其他25個)。全縣尚有企業醫療機構41個,設病床180張。
1957年武昌縣體育運動委員會成立。1985年5月起,建立鄉、鎮體委23個,並設有田徑、籃球、信鴿和老年人體育協會等體育機構。
1985年,全縣有中、小型體育場171個,佔地5萬平方米;有燈光球場3個,舉重房1個,足球場3個,排球場18個。縣城辟有露天燈光球場,設13級看台,可容觀眾0.2萬人;建體育樓1座,建築面積880平方米,內設乒乓球訓練房、棋類比賽室等。
中、小學設體育課,堅持早操、課問操、眼保操和課外活動。1956年實行勞衛制,初、高中達標的有1544人,占學生總數的7.3%。1975年,學校推行《國家體育鍛煉標准》,到1983年,小學應測2.05萬人,實測1.46萬人,合格1.03萬人,達標率50%;中學應測2.55萬人,實測1.81萬人,合格1.17萬人,達標率459/5。1985年,學校組建不同級別與項目的運動隊20個,其中縣級訓練點5個。1980年,創辦少年兒童體育學校1所,後改為縣重點業余體育學校,設射擊、體育各1班。
除傳統項目武術之外,群眾體育活動常見的有扳手腕、抵棍、游泳、跳繩、拔河、下棋、釣魚、舉石鎖、豎石磙、踢毽子,以及春節玩龍燈、舞獅子、踩高蹺等游戲活動。解放後,現代體育項目逐漸在農村興起,1954年有紙坊、金口、流芳等地農民籃球隊與縣直屬機關職工代表隊比賽。之後,農民經常組隊參加球類、田徑、游泳和自行車競賽。
縣內職工業余體育活動以籃球、乒乓球、游泳、長跑和棋類等項目為多。1970年,縣職工代表隊首次參加咸寧地區籃球比賽,男隊獲冠軍、女隊獲亞軍;1978年,縣業余游泳隊參加武漢市橫渡長江活動,男女隊員均順利渡過長江,有兩人分別獲第三名和第十九名;1982年縣職工男子籃球隊先後出席省、市、地區舉行的運動會11次,獲冠軍2項、亞軍3項。
1950~1985年,全縣舉辦運動會72次,其中學生運動會36次;並組隊參加地、市運動會32次,參加省級、國家級競賽活動5次,均有項目獲得好名次。1963年,在全國青少年射擊通訊賽中,男子組周少柏獲三項卧射第一名;1982年,在湖北省中學生射擊賽中,縣流芳嶺隊獲第一名,破省紀錄。1983年5月,湖北省青少年田徑賽在武漢舉行,縣隊被評為一級運動員的有21人,並輸送運動員6人。
H. 漢口和武昌哪個地方繁華哪個是武漢的中心
武漢三鎮分立,漢口,武昌,漢陽,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繁華的地方。
漢口的江漢路,武昌的光谷步行街、街道口,漢陽的摩爾城。
武昌是省政府機關部門所在地,是政治教育文化中心。
漢口是市政府機關部門所在地,是經濟商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