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山西文化有哪些

山西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21 22:33:56

1. 山西有那些傳統文化

1、戲曲

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被稱為「戲曲搖籃」。漢代時山西大地就出現了戲曲萌芽;元代時山西成了全國戲曲藝術的中心,全國所發現的元代戲台基本都在山西(晉南);1980年晉查顯示,山西地方劇種達54個,佔300多個劇種的六分之一。

2、添倉節

每年農歷正月的二十五日,山西的講究是喜進厭出:囤里要添糧,缸里要添水,門口放些煤炭以鎮宅;上了年紀的居民習慣在添倉日購米買面,以兆全年豐衣足食。

3、山西鑼鼓

威風鑼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臨汾一帶的民間廣場藝術,特色是「威風」:從鑼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隊的組織、表演、著裝,都在展示威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戰劉武周部,擊鼓迎戰,鳴鑼收兵,取得勝利,於是流傳下威風鑼鼓。

4、麵塑

山西民間麵塑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品,在民間叫面花,是作為儀禮、歲時等民俗節日中饋贈、祭祀、喜慶、裝飾的信物或標志,是一種由風俗習慣久而積淀成的極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5、旺火

生旺火是中國北方地區的一種歷史悠久的風俗習慣,主要以山西為主,有說法認為,山西煤炭資源比較豐富,而根據煤炭開發使用的歷史推斷,現代形制的旺火最早可以上溯至漢代,並在古代就已滲透到風俗民情之中,故山西北部地區形成了一種生旺火的風俗習慣。

在春節除夕和元宵節時進行。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塔狀,稱之為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

2.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朔州秧歌,左權開花調,晉南威風鑼鼓,義皮影戲等。其中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製作的漆器遠在唐代開元年間已經遐邇聞名。

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山西省平遙縣地方傳統手工技藝,發源於山西中部的平遙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朔州秧歌:長期在當地流行,並演變為不同的藝術形式,為研究中國民間藝術的發展、流傳以及演變提供了鮮活的材料。

左權開花調:流行於山西省太行山區的民間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左權民歌風格在隋代開始形成。

晉南威風鑼鼓:起源於堯舜時期,融音樂、舞蹈、技藝於一體,富有民族特色,體現民族精神,有著「天下第一鼓」的美稱。

義皮影戲:是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藝術,中國皮影戲的重要支派之一,因流行於山西省孝義市而得名。

3. 山西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山西物質文化遺產有太原的晉祠、平遙古城、芮城永樂宮等。

一、晉祠

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後邑姜後而建。

其中難老泉、侍女像、周柏被譽為「晉祠三絕」。晉祠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園林,晉國宗祠;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集約載體,國內宋元明清至民國本體建築類型、時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屬彩塑壁畫碑碣均為國寶。

1961年3月,晉祠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AAAA級旅遊景區。2009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批准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4. 山西三處世界文化遺產是哪三處

山西的世界文化遺產為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台山。

1、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平遙縣內,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 山西平遙被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市之一。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介於北緯38°55'—39°66'、東經113°29'—113°39'之間,景區規劃面積607平方千米,行政管轄面積436平方千米。

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2004年,五台山被評為中華十大名山。2009年6月,五台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2007年,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5. 山西的世界文化遺產有哪些

山西的世界文化遺產為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台山。
1、平遙古城:位於山西中部平遙縣,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1997年12月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平遙城牆現存有6座城門瓮城、4座角樓和72座敵樓,其中南門城牆段於2004年倒塌,除此以外的其餘大部分都至今完好,是中國現存規模較大、歷史較早、保存較完整的古城牆之一,亦是世界遺產平遙古城的核心組成部分。此外,還有鎮國寺、雙林寺和平遙文廟等也都被納入世界遺產的保護范圍。
2、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20世紀60年代,國家科委將石窟保護項目列入十年科研規劃之中;1961年成立「雲岡石窟保護委員會」。在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決定以「雲岡石窟第1、2窟為試點」進行修整試驗;從1974年開始至1976年結束,對雲岡石窟展開了大規模的維修保護。稱為「三年保護工程」,保護原則為「搶險加固、排除險情、保持現狀、保護文物」。
3、五台山:五台山屬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台縣、繁峙縣、代縣、原平市、定襄縣,周五百餘里。五台山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稱為「金五台」,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並非一座山,它是坐落於「華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最高海拔3061米。五座山峰(東台望海峰、南台錦綉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掛月峰、北台葉斗峰)環抱整片區域,頂無林木而平坦寬闊,猶如壘土之台,故而得名。五台山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漢傳佛教)黃廟(藏傳佛教)交相輝映的佛教道場,現存宗教活動場所共86處,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黛螺頂、廣濟寺、萬佛閣等。

6. 山西的文化特色是什麼

1、方言

山西大部地區使用晉語,晉南大部地區使用中原官話,廣靈縣使用冀魯官話。

晉語是中國北方的唯一一個非官話方言,使用人口約6305萬。多數晉語有五個聲調,部分地區有六個、七個或四個聲調,有復雜的連讀變調現象。

7. 山西民俗特色活動有哪些

山西民俗特色活動有如下:

1、戲曲

山西省的地方戲曲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在中國戲曲舞台上佔有重要地位。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是山西地方戲曲的四大支柱,稱為四大梆子。四大梆子系同根異枝,一脈相承,為梆子腔的正宗。積淀並代表著地方戲曲藝術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時也反映著地方民風民俗。

2、炕畫

炕畫,亦稱牆圍畫、牆圍,在我國北方較流行,作為山西地方文化中一支地域性很強的造型藝術形式,是壁畫、建築彩繪、年畫的復合體。呂梁地區、晉東南地區、晉中地區、忻州地區、雁北地區均有分布,其中尤以原平、代縣的炕圍畫最為著名。

炕畫歷史悠久,絢麗多彩,影響深遠。2008年,入選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山西民間有在炕周圍牆上作畫的習俗。這些畫用來裝飾房間和保護粉刷的牆壁從風景,花鳥,野獸到歷史和傳說故事。

3、刺綉

山西民間刺綉歷史悠久,而且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具有反映山西風土人情的特色晉南刺綉、忻州刺綉、代縣雁綉、繁峙刺綉、高平綉活、上黨堆錦、和順牽綉、侯馬刺綉······山西農村的這種手工作品十分普及。

4、山西民間社火

山西民間社火是中國傳統大年—春節期間的民間自演自娛活動,其由來已久、源自上古時期人們對土地與火的崇拜。社,即 土地神;火為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由此民間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並且年年歲歲流傳至今。

5、威風鑼鼓

威風鑼鼓:威風鑼鼓起源於堯舜時代,興盛於隋唐。相傳公元六一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霍州大戰劉武周部將尉遲恭,以威風鑼鼓演兵布陣,一舉大獲全勝,繼而便流傳於民間,用於喜慶典禮、集會、社火、迎神祛邪。

8. 山西的文化底蘊

山西的文化底蘊如下:

1、戲曲

山西民間麵塑主要是對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禱,是生活理想的體現。麵塑在造型意識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棗山,祭供灶神的叫飯山、花糕,形制都較大,謂之米面成山。

9. 山西五大特色文化是

炕圍畫,威風鑼鼓,祁太秧歌,山西民間麵塑,平陽木版年畫。

麵塑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麵人,是源於山西的漢族民間傳統藝術之一,以糯米面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

山西民間麵塑源於先秦,而成型於漢代的中國節日風俗,是人類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積淀物。春節是人們對物候歷法認識上的一個關鍵節日,所以對春節的祭祀活動顯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麵塑隨著人們的心理需求應運而生,並成為節日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基本信息

山西民間麵塑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品,在民間一般叫「面花」,是作為儀禮、歲時等民俗節日中饋贈、祭祀、喜慶、裝飾的信物或標志,是一種由風俗習慣久而積淀成的極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閱讀全文

與山西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