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海絲文化書信作文
親愛的評委老師:
您好!
提到「海絲」,我不禁想到了我的家鄉——泉州,古稱「刺桐城」,被譽為「東亞文化之都」,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具有獨特的閩南文化以及濃濃的海絲風情。這里有著熱情淳樸、愛拼敢贏的泉州人,以及當時與埃及亞歷山大大港齊名於世的「刺桐港」。現如今走在泉州的大街小道上,依然能夠發現「海絲」留下的痕跡,這種種原因足以說明海絲文化對泉州產生的影響之大。
在中世紀,泉州有「東方第一港」之稱,許多中外貨船經常穿梭於此,有「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在那時,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自己的游記中贊嘆道: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雲集於此,貨物堆積如山,買賣的盛況讓人難以想像。從這句話中,我感受到了那時的刺桐港正處於興盛時期。
海上絲綢之路打開了東西方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這使中國與西方的交流逐漸增多,因此許多外國人決定定居在泉州。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宗教信仰,這才使得我們泉州被形象的稱為「世界宗教博物館」。到現在,還依舊保存著許多有著宗教特色的名勝古跡,如:開元寺、清凈寺、草庵……當時大量的阿拉伯商人和各國商人都住在泉州,中國的商人會把茶葉、絲綢和瓷器出口到外國;而許多外國商人,則會靠著貨船將當地的一些香料、胡椒、珍貴木料以及他們自己的工藝品等等運送到泉州賣出。
隨著時代的變遷,到了明朝,由於禁海令和鴉片戰爭相繼發生,這不得不使聞名世界的東方第一大港逐漸走到了盡頭。
泉州濃濃的海絲文化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認為「海絲文化」最具特色的地方就是它用宏偉的外形和豐富的內涵展示了一個時代的燦爛文明;「海絲文化」也給當時的泉州人增添了幾分自豪,可能那時候的人們想到自己家鄉的商品可以銷往全世界各地,可以聞名世界,覺得很高興;其次就是它促進了當時泉州的經濟發展,使泉州在那時成為世界聞名的「東方第一大港」。幾千年過去了,泉州依然影響著世界,泉州獲得「東亞文化之都」的美譽,也是全中國,乃至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這就是歷史,我們永遠都無法改變,我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讓「海絲文化」重新振作起來,使它再次恢復往日的輝煌,永不衰弱。
⑵ 對海絲文化的理解作文
海絲」泉州「不能忘卻的歷史
中國古港口眾多,像廣州、寧波等不但是古代知名港口,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是對外通航的重鎮。泉州雖然在宋元時期輝煌一時,但之後便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國際「海上絲綢之路」研究興起,泉州以其歷史地位備受世人關注,並且在國際上占盡無限風光。在眾古港中,泉州的成名是必然也是偶然,泉州海交館館長王連茂先生向記者講述了泉州「成名」背後的故事。
大使作媒,泉州抓住歷史機遇
上世紀90年代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組織了海上絲綢之路考察活動,分別走訪了那些在古代世界海上貿易中佔有重要地位的港口城市,泉州通過積極努力,成為本次考察活動的代表性港口,並從此成為國際上「海絲」研究的領跑者。
據介紹,當年,聯合國在選擇考察地點時,廣州是中國惟一的港口,且被定為國際研討活動的主辦地。正是由於當時中國駐阿曼大使的熱心推薦,改變了考察團原來的計劃,使泉州一躍取代廣州成為此次重點考察的中國古港。
在此次考察活動中,阿曼是重要的組織國,阿曼國王還借給聯合國一艘萬噸級豪華游輪,以供考察使用。在1988年的國慶節,原中國駐阿曼大使袁魯林先生應邀出席阿曼民族文化遺產部舉行的宴會,阿部長告訴袁大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准備考察海上絲綢之路,行程是從義大利的威尼斯到日本的大阪,其中,中國的考察點定在廣州。
袁大使聽了,隨口便問阿部長:「你們怎麼沒有想到泉州呢?那裡有你們阿拉伯民族的清凈寺、聖墓,還有阿拉伯後裔……」
阿部長十分驚訝:「中國沿海還有這樣的地方?我們還沒聽說過呢!能不能給我們一些材料看看?」
這次看似無意的談話,袁大使一直記在心裡,回國後,他立即給當時的泉州市市委書記和海交館王館長寫了一封信。接到信後,市委市政府立即批示海交館在1個月內組織好相關材料,以便呈送給中央有關部門。
遠在千里之外的中國大使,是如何知道泉州海交歷史的呢?原來,袁大使與泉州還有一段不解的緣分。解放初,袁大使曾在福建省委宣傳部任職,因為工作關系常來泉州,對泉州的「海絲」文化有一定了解。之後不久,袁大使便調離福建,沒想到幾十年後,袁大使遠在異國他鄉還情牽泉州。正是袁大使的這份熱情和細心,成就了今天的「海絲」泉州。要不然,泉州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還一直被掩蓋在歷史的長河裡,不為世人所知。
⑶ 海絲文化包括哪些啊
是!英都拔拔燈起源於古代船夫拉纖勞動,定型於明萬曆年間,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拔拔燈」已正式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海絲文化包括:戲劇「七子戲」、「高甲戲」、「白字戲」三種;「拍胸舞」、歌仔戲等
⑷ 什麼是海絲文化
海絲文化即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中國還傳播著民族工藝和儒道思想,對「海上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以及歐洲各地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掀起了「中國熱」。其中,瓷器和茶葉對世界有著很大的影響。
歷史證明,由海上絲綢之路帶動的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動了世界的進步和發展,國際化視野的開放交流也因此成為世界發展的思想共識。
當下,中國正在啟動與東盟及世界各國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戰略,歷史上曾創下的海洋經濟觀念、和諧共榮意識、多元共生意願,將為國家發展戰略再次提供豐厚的歷史基礎。「友善、包容、互惠、共生、堅韌」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對於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於中國與世界更深層次的互動,無疑具有深刻的啟迪和極其重要的當代意義。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及。
海上絲路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興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中國海上絲路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其中主要以南海為中心。
⑸ 海絲是什麼
海絲指的是海上絲綢之路。
⑹ 泉州木偶戲算海絲文化嗎
算
泉州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至今仍擁有眾多十分珍貴的有關「海上絲綢之路」的文物古跡,造就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海絲」文化。泉州的東西雙塔、洛陽橋、安平橋等古建築,以其宏偉的外形和豐富的內涵展示了一個時代的燦爛文明。泉州的清凈寺、聖墓、老君造像等宗教勝跡,都用無聲而有形的語言述說了泉州文化的多元性。泉州的宋代古船、九日祈風石刻、鄭和下西洋的碑刻等古文物,又見證泉州曾經有過的中外經貿文化交流的昌盛繁榮。所有這些,讓人沐唐律宋韻之遺風,發思古之幽情。還有泉州南音、木偶等......
白岩松曾說:泉州,是你一生有機會,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
⑺ 海絲文化與閩南文化的異同
海絲文化主要是泉州文化,閩南文化起源於泉州、漳州,系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區的人(主要是閩南人)共同創造並一代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區性文化,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一個支系,其分布范圍為現轄的泉州市、廈門市、漳州市、龍岩市區、漳平、三明大田、台灣、浙江蒼南、廣東省潮汕地區、汕尾、雷州,海南省、東南亞等地
⑻ 急急急急急!關於海絲文化
泉州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至今仍擁有眾多十分珍貴的有關「海上絲綢之路」的文物古跡,造就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海絲」文化。泉州的東西雙塔、洛陽橋、安平橋等古建築,以其宏偉的外形和豐富的內涵展示了一個時代的燦爛文明。泉州的清凈寺、聖墓、老君造像等宗教勝跡,都用無聲而有形的語言述說了泉州文化的多元性。泉州的宋代古船、九日祈風石刻、鄭和下西洋的碑刻等古文物,又見證泉州曾經有過的中外經貿文化交流的昌盛繁榮。所有這些,讓人沐唐律宋韻之遺風,發思古之幽情。還有泉州南音、木偶等......
⑼ 閩南文化與海絲文化的異同
閩南文化,起源於泉州。系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區的人(主要是閩南人)共同創造並一代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區性文化,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一個支系,其分布范圍為我國改革開放以後被譽稱的「廈、漳、泉金三角」,即現轄的泉州市、廈門市、漳州市各區、市、縣(泉州原轄金門縣待統一)、台灣、新加坡等地。海絲文化---木偶戲
木偶戲古稱懸絲木偶,1957年定名為線戲,屬於傀儡戲。源於漢,興於唐,盛於宋,宋元以降,流傳於泉州地區。
懸絲木偶的每具木偶身上系有16根提線,最多的有30多條。由藝人在幕後配音、輔於樂具操縱表演,使沒有生命的木偶攝入思想感情,從而演出了許多栩栩如生、精彩動人的故事。正是「頃刻驅馳千里外,古今事業一宵中」。清人蔡鴻儒在《晉水常談錄》曰「傀儡,木偶也……泉州人最工此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