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我國禮儀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我國禮儀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22 02:41:55

1. 中國傳統禮儀有什麼特點

行走之禮——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系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傳統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

見面之禮——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傳統上行拱手禮。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加於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同樣是兩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也常行作揖禮。傳統社會對至尊者還有跪拜禮,即雙膝著地,頭手有節奏觸地叩拜,即所謂叩首。現今跪拜禮只在偏遠鄉村的拜年活動能夠見到,一般不再施行。在當今社會人們相見,一般慣用西方社會傳入的握手禮。

入坐之禮——傳統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種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規,如果盲目坐錯席位,不僅主人不爽,自己事後也會為失禮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種席次,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室內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規矩是,飲食時人體盡量靠近食案,非飲食時,身體盡量靠後,所謂「虛坐盡後」。有貴客光臨,應該立刻起身致意。

飲食之禮——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後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後,方可飲用。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客人如果要表達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所謂:「與人共食,慎莫先嘗」。古代還有一列進食規則,如「當食不嘆」、「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投骨於狗」等,主客相互敬重,營造和諧進食、文明進食的良好氛圍。

拜賀慶吊之禮——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懷、相互體恤,在拜賀慶吊中有許多儀禮俗規。拜賀禮一般行於節慶期間,是晚輩或低級地位的人向尊長的禮敬,同輩之間也有相互的拜賀。如古代元旦官員朝賀,民間新年拜年之禮。行拜賀禮時,不僅態度恭敬,口誦賀詞,俯首叩拜,同時也得有賀禮奉上。慶吊之禮,主要行於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經歷誕生、成年、婚嫁、壽慶、死亡等若干階段,圍繞著這些人生節點,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禮儀。子孫繁衍是家族大事,誕生禮自然隆重熱鬧。嬰兒滿月時,親戚朋友紛紛上門恭賀,並饋贈營養食品與幼兒鞋帽衣物。小孩長大成人時要行成年禮,成年禮在中國傳統社會稱為冠笄之禮。男子20歲行加冠禮,重新取一個名號,表示該男子具有了結婚、承擔社事務的資格。女子15歲行綰發加笄禮,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齡。現代成年禮的年齡在18周歲,學校舉行集體的成年宣誓儀式,強調青年人的成年意識。婚嫁是人生的大事,傳統社會十分看重。傳統婚禮有六道程序,所謂「周公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宋代簡化為納采、納幣、親迎三禮。婚禮的高潮在親迎,新郎要到女家親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婦拜堂之後入洞房,行結發禮與合巹禮。大婚之日,親友紛紛前來恭賀,主人要大宴賓客。壽誕禮,一般在四十歲以後開始舉行。生日那天有慶生儀式,親友送壽禮致賀。最後一道人生儀禮是喪禮,誰也逃脫不了。中國人重視送亡,喪禮發達。人死於正命,是白喜事。親戚朋友都來弔唁熱鬧。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們要奉上輓聯、挽幛或禮品、禮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內入殮安葬。拜賀慶吊之禮顯示了人們相互扶助的社會合作精神與社會團結的氣象。

中國人的禮制精神是親親愛人,禮儀原則是自卑尊人。在與人交往時要放低姿態,謙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贏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結交比他地位低的人會得到很好的社會效果,「若要好,大敬小」。並且敬人不僅是禮貌的姿態,或僅為禮儀性的表示,而是要有發自內心的對他人的尊重。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恭敬,禮節就成為了虛套,這就不符合傳統的禮義標准。傳統禮俗中誠敬謙讓,和眾修身的禮義原則在當代社會仍然值得提倡。當然現在我們對傳統禮俗的繼承是一個復雜問題,需認真辨析,擇善而從。

2. 禮儀有什麼特點

現代禮儀是在漫長的社會實踐中逐步演變、形成和發展而來的,具有文明性、規范性、普遍性、差異性、可操作性、傳承性、時代性等特徵。

(一)文明性

現代文明社會的禮儀傳承了以往社會形態的傳統禮儀美德,革除了傳統禮制繁文縟節的弊端,廢除了其中封建迷信的僵化和保守的部分,保留了其中合理的部分,體現了禮儀的科學與文明的特徵。

(二)規范性

禮儀是一種規范。禮儀規范的形成,不是人們抽象思維的結果,而是人們在社會交往實踐中所形成的人們普遍遵循的行為准則。這種行為准則,不斷地支配或控制著人們的交往行為。如果人們能夠自覺地按照這種准則去表達、表現,那就是符合禮儀的要求的;如果在言談舉止中違反這種准則,那就是失禮的。任何人想要在交際場合表現得合乎禮儀、彬彬有禮,都必須自覺遵守固有的禮儀。另起爐灶、自搞一套或只是遵守個人適應的部分,都難以被交往對象理解和接受。規范性是禮儀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特性。

(三)普遍性

普遍性,是指禮儀在任何國家、任何民族、任何時代都存在。禮儀這種文化形態,貫穿於整個人類社會的始終,與人類社會共存亡,只要有人類社會,就會有禮儀。禮儀遍及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不僅表現在政治領域、經濟領域、文化領域,也表現在軍事領域、宗教領域等。禮儀滲透於各種社會關系之中,只要有人和人的關系存在,就會有作為人的行為准則和規范的禮儀的存在。

(四)差異性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禮儀規范往往因時間、空間或對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各民族在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異,導致了禮儀規范的差異。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區、不同國度,由於生存環境、文化氛圍的不同,具體的禮儀規范也千差萬別。例如,在阿拉伯地區,男人之間手拉手走路是一種無聲的友好和尊重的表示,但在美國通常會被認為是同性戀者;再如,在英國,作「V」形手勢表示勝利時,必須把手掌向著觀眾,手背朝著自己,如果把手背朝著觀眾,那就像美國人單伸出中指一樣,表示下流,而到了非洲,「V」形手勢只是表示兩件事或兩樣東西,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

(五)可操作性

切實有效、實用可行、規則簡明、易學易會、便於操作是禮儀的一大特徵。禮儀既有總體上的原則、規范,又在具體的細節上以一系列的方式、方法,詳細周密地對原則、規范加以貫徹,落到實處,使之「言之有物」「行之有禮」,且能夠被人們廣泛地運用於交際實踐,並受到廣大公眾的認可。

(六)傳承性

禮儀是一個國家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禮儀作為一種人類文明的積累,不是一種短暫的社會現象,也不會因為社會制度的更替而消失。每一個民族的禮儀文化,都是在本民族固有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禮儀文化而發展起來的。現代中華禮儀就是以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為核心,在廣泛吸收東西方禮儀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任何國家的禮儀都具有自己鮮明的民族特色,任何國家的當代禮儀都是在本國古代禮儀的基礎上繼承、發展起來的。離開了對本國、本民族既往禮儀成果的傳承、揚棄,就不可能形成當代禮儀。

(七)時代性

禮儀規范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更新。我國古時的婦女以「三寸金蓮」為美,而如今又有誰欣賞這種美呢?現在人們認為那樣不但有害,而且不雅、不美、不安全、不方便。可見,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禮儀要求。社會的進步、文明的發展、政治的變革、思想觀念的變化、科技的廣泛應用必然導致禮儀要在民族傳統的基礎上,摒棄那些不合時宜的部分,創造出合乎文明時代要求的新禮儀,這樣禮儀也就具有了鮮明的時代特徵。

3. 中國古代禮儀有什麼特點

禮儀具有的4個特徵:尊老敬賢、儀尚適宜、禮貌待人、容儀有整

一、尊老敬賢:

自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人際的政治倫理關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緣關系為紐帶,故此在家庭裡面尊從祖上,在社會上尊敬長輩。由於中國古代社會推崇禮治和仁政,敬賢已成為一種歷史的要求。

二、儀尚適宜:

通過適合的形式,表達人們內心豐富的情感。遇到重大節日和發生重要事件,多有約定俗成的儀矩。如獲得豐收,要歡歌慶賀;遭到災禍,要祈求神靈保佑。

三、禮貌待人:

任何一個文明社會,任何一個文明民族,人們總是十分注重文明禮貌。因為禮貌是人類社會據以促進人際交往友好和諧的道德規范之一,是構建起與他人和睦相處的橋梁。它標志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序,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

四、容儀有整:

一個人的儀表、儀態,是其修養、文明程度的表現。古人認為,舉止莊重,進退有禮,執事謹敬,文質彬彬,不僅能夠保持個人的尊嚴,還有助於進德修業。古代思想家曾經拿禽獸的皮毛與人的儀表儀態相比較,禽獸沒有了皮毛,就不能為禽獸;人失去儀禮,也就是不成為人了。



(3)我國禮儀文化的特點有哪些擴展閱讀

禮儀起源:

禮儀起源於祭祀。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禮」字的解釋是這樣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師從豊,豊亦聲」。意思是實踐約定的事情,用來給神靈看,以求得賜福。

「禮」字是會意字,「示」指神,從中可以分析出,「禮」字與古代祭祀神靈的儀式有關。古時祭祀活動不是隨意地進行的,它是嚴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進行的。

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指出:「禮之起,起於祀神,其後擴展而為人,更其後而為吉、凶、軍、賓、嘉等多種儀制。」這里講到了禮儀的起源,以及禮儀的發展過程。

禮儀起源於風俗習慣。人是不能離開社會和群體的,人與人在長期的交往活動中,漸漸地產生了一些約定俗成的習慣,久而久之這些習慣成為了人與人交際的規范,當這些交往習慣以文字的形式被記錄並同時被人們自覺地遵守後,就逐漸成為了人們交際交往固定的禮儀。

遵守禮儀,不僅使人們的社會交往活動變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時也能使人與人在交往中更具有親和力。

1922年《西方禮儀集萃》一書問世,開篇中這樣寫道:「表面上禮儀有無數的清規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於使世界成為一個充滿生活樂趣的地方,使人變得和易近人

4. 中國禮儀文化特點有哪些

我國的禮儀禮節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綜合來說我國的禮儀具有以下特點:共同性、規范性、繼承性、多樣性、差異性

5. 我國的古代禮儀有什麼特點

http://..com/question/30232362.html?si=1

6. 文明禮儀的四個基本特徵是

文明禮儀的四個基本特徵如下:

(1)內容豐富多樣,涵蓋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從內容上看有儀容、舉止、表情、動作,語言,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從對象上看有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待客與做客禮儀、餐桌禮儀、饋贈禮儀、文明交往等。

(2)具有自身的規律性:

表現在「敬人、自律、適度、真誠」四個基本原則上。

(3)自發性、非強制性:

文明禮儀是自我意識的表現,並以特定的方式指導人的行動,是一種積極的行為動機。

(4)具有特定的文明用語:

您好、 請坐、請問…… 、請稍候等等。這些文明用語具有它不可估量的作用,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人與人之間難免磕磕碰碰,有時甚至失禮失態,一句「對不起」 就能使怨氣煙消雲散,反之,可能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後果,甚至釀成人間悲劇。

(6)我國禮儀文化的特點有哪些擴展閱讀

基本禮儀內容:

(1)儀容儀表:個人衛生,衛生是儀容美的關鍵,是禮儀的基本要求。穿著服飾,著裝打扮要優先考慮時間、地點和目的三大要素。

(2)言談:態度要誠懇、親切;聲音大小要適宜,語調要平和沉穩;尊重他人,並適當使用「請」、「謝謝」、「對不起」等敬語。

(3)儀態舉止:交談時,首先雙方要互相正視、互相傾聽、不能東張西望;站立時,身體應與地面垂直,重心放在兩個前腳掌上,挺胸、收腹、收頜、抬頭、雙肩放鬆;坐時,應該腰背挺直,肩放鬆,端莊優美,起座要端莊穩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亂響,造成尷尬氣氛。

(4)見面禮儀:握手禮,握手是一種溝通思想、交流感情、增進友誼的重要方式。鞠躬禮、鞠躬,意即彎身行禮,是對他人敬佩的一種禮節方式。

7. 中國現代禮儀的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現代禮儀不僅融合了傳統禮儀的一些特性,也發展了自己的一些新優點,具體來說,其特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統性
禮儀是一個國家、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在我國,現代禮儀是以傳統文化為核心,並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逐漸發展和完善起來的。它根植於傳統文化這塊沃土上,因而有著深刻的傳統性。「禮儀之邦」幾千年的文明史,中華民族修禮、崇禮、習禮的傳統美德,深深地融入現代禮儀之中,約束和規范著現代人的行為。禮儀是將人們在長期生活及交往中的習慣、准則固定並沿襲下來,有著廣泛的社會文化基礎,禮儀這種傳統性是根深蒂固的。在社會生活中,禮儀是人們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大都沒有形成文字,無須刻意傳播,它是在人們相互交往中傳播、繼承、相沿成習,積淀下來的。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禮儀的那些煩瑣的、保守的內容不斷被摒棄,只有那些體現了人類的精神文明和社會進步,代表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本質和主流的禮儀,才得以世代相傳,並被不斷完善和發揚。

(二)共同性
禮儀是在人類共同生活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同一社會中,全體成員調節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禮儀隨著社會生產、生存環境和生活形態的變化而不斷充實完善,逐漸成為社會各階層共同遵守的行為准則。禮儀的內容大都以約定俗成的民俗習慣、特定文化為依據,集中地反映了一定范圍內人們共同的文化心理和生活習慣,從而帶有明顯的共同性特點。禮儀又被應用於人們的社會交往之中,其范圍和准則必須得到廣泛的認可,才能在相當的范圍內共同遵守,這也決定了禮儀的共同性特點。由於交往范圍不斷擴大,原先由於地域和文化交流限制所造成的禮儀規范的差異逐漸被打破,許多禮儀形式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接受和認可,禮儀的共同性特點將會日趨明顯。

(三)差異性
禮儀作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其運用要受到時間、地點和環境的約束,同一禮儀會因時間、地點或對象的變化而有所不同。這就是禮儀差異性的特點。禮儀的差異性首先表現為民族差異性,不同民族的禮儀多姿多彩,各具特色。各民族的習俗禮儀都凝結著本民族本地區人民的文化情結,人們嚴格遵循,苦心維護,難以改變。比如同是見面禮,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禮儀的差異性還表現為個性差異,每個人因其地位、性格、資質等因素的不同,在使用同樣的禮儀時會表現出不同的形式和特點。比如同是出席招待會,男士和女士要有不同的表現風格。禮儀的差異性還表現在其時代變異性,它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發展、豐富和完善。禮儀總是體現著時代要求和時代精神,因而會隨著時代發展而產生差異。世界各國都很重視禮儀改革,現代禮儀發展變化的趨勢是使禮儀活動更加文明、簡潔和實用。

(四)自律性
禮儀是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習慣和規則,禮儀對人們的各種行為規范都有著廣泛的約束力,但這種約束力不是強制性的。禮儀不像法律那樣威嚴,也不像道德那樣肅然,禮儀的實施無須別人的督促和監督,有人冒犯了禮儀規范,也不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禮儀的實施,主要是依靠人們自覺地利用禮儀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這就是禮儀的自律性。禮儀的這一特點,要求人們在實施禮儀的過程中,樹立起一種內心的道德信念和行為修養准則,不斷提高自我約束、自我剋制的能力,在人際交往中自覺地遵守禮儀規范。禮儀的自律性並不是說禮儀是可以隨意冒犯的,不注意禮儀的人在社會生活中會處處碰壁,孤獨、尷尬、失意總是難以擺脫,而自覺地注重禮儀,與人交往就會一帆風順,處處受人尊重。

(五)等級性
禮儀的等級性表現在對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士禮賓待遇的不同。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往往用長幼之分、男女之別來規范每個人的受尊重程度。而在官方交往中,則要確定有官方禮賓次序,確定官方禮賓次序的主要依據是擔任公職或社會地位的高低。這種禮賓次序帶有某種強制性,不同的人因此而得到不同的禮賓待遇,但這並不意味著尊卑貴賤,而是現代社會正常交往秩序的表現,反映了各級公務人員的社會身份和角色規范。禮儀的等級性在社會交往中還表現為雙向對等性,即在不同地區、不同組織的交往中,雙方人員在公職身份和社會地位上要相近,業務性質要相似,以此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雙方的交往還應當是一種尊重互換、情感互動的過程,在禮節上要有來有往、相互對等。這是工作需要與禮儀要求的結合統一。

8. 舉例論述我國傳統人生儀禮文化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等級森嚴,男女有別。重視家族。

古代所謂禮儀,包括的范圍內容和形式非常廣泛,諸如政治體制、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災害祈禳、學校科舉、軍隊征戰、行政區域劃分、房舍陵墓營造,乃至衣食住行、婚喪嫁娶、言談舉止,無不與禮儀有關。

經濟、軍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個人的倫理道德修養、行為准則規范的龐大的概念。直到近代以後,禮儀的范疇才逐漸縮小,現在則一般只有禮節和儀式的意思。

(8)我國禮儀文化的特點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的禮儀文化不僅對中華民族有著巨大的作用,而且也帶給世界深遠的影響。比如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在韓國、日本保存頗多,並繼續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但它的流失速度卻是非常驚人。在人們的人際交往中,懂得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語和舉止的人已經日漸稀少。

作為民間最普遍、最隆重的婚禮、生日禮儀等慶典,正越來越失去民族特性、急劇地西化;而聖誕節、情人節等正日益成為中國年輕人的重大節日。作為民族文化表徵的禮儀、節日一旦全部西化,就表明本位文化已經被國民拋棄,它的消亡也就不會太遠了。炎黃子孫、有識之士,當知憂慮。

閱讀全文

與我國禮儀文化的特點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