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張家界大庸府城的文化遺產
中央景區內有「張家界多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和「張家界博物館」兩大主題展廳。其中多民族非物質文化展示館主要由土寨、苗寨、侗鄉、瑤山、白館組成,每個展廳用情景交融的方式將其特殊的文化、建築、起居、服飾、飲食、歌舞、傳說、戲劇、工藝、禁忌、喪葬等予以集中展示。張家界所處的大湘西,集聚著土家族、苗族、白族、侗族、瑤族等五大主體少數民族,由於大山的阻隔,千百年來他們仍然保持著各自獨特而燦爛的文化與傳統。其中桑植民歌、土家族擺手舞、苗家鼓舞、土家織錦、江永女書、灘頭年畫、花瑤挑花等都已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為了真實地再現各少數民族獨特的生活狀態,大庸府城收集到大量珍貴的生活物品,並邀請到十多位民間藝人加盟大庸府城,共同演繹張家界民間藝術大戲。其中的江永女書是僅限於江永婦女使用的一種奇特文字,被譽為中國一絕,其在漢字史和文學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真正的女書傳人僅餘六位,在府城您可以欣賞到獨有的瀕臨失傳的女書傳人現場書寫的女書。此外還可傾聽被譽為桑植民歌「活化石」的老藝人的原生態演唱、聆聽多聲部無伴奏合唱的侗族大歌,欣賞激情動感的苗家鼓舞,同時體驗打糍粑、編織錦、喝土酒、聽民曲等民俗活動,感受燦爛繽紛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張家界博物館總面積為1300多平方米,主要以文物、史籍、圖表、模擬場景等為載體,輔以聲光電動,向遊客講述歷史的記憶碎片。現館藏國家級文物達300多件,其中有8件國寶一級文物。博物館充分利用現代人工置景,輔以聲光電動等高科技手段,對大量珍貴文物包括虎鈕錞於、八幅羅裙、跽坐銅俑等許多等國寶級文物進行展示,讓遊客清晰地了解湘西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厚重以及其曾經擁有的燦爛文明。
大庸府城擁有張家界市遊客服務中心、星級酒店、民俗客棧、民俗風情酒吧街、特色商品購物街、美食街、休閑中心、超市及大型地下車庫,設施齊全,交通便利,完全滿足了遊客吃、住、行、游、購、娛的多維需求。大庸府城與張家界雄奇的自然景觀相映成輝,是張家界的新文化地理標志,是一道印象張家界的多民族文化盛宴,是國內外遊客解讀張家界的很重要的一站。
㈡ 張家界什麼是張家界市永定區地方傳統戲劇金線吊葫蘆是什麼
張家界陽戲是張家界市永定區地方傳統戲劇金線吊葫蘆。
張家界陽戲起源於清中葉,至今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屬於北路陽戲。演唱特點為「金線吊葫蘆」的演唱方法,即演唱中真假聲相結合,唱詞用真嗓,拖腔用假嗓翻高八度。
2011年5月23日,張家界陽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157。
讀懂陽戲非遺,方知戲劇魅力
張家界陽戲是中國戲曲與土家族文化融合的產物,多以反映家庭倫理道德觀念的「三小戲」(小生小旦小丑)為主,有完整的故事情節,是我國優秀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以上內容參考張家界人民政府-經典陽戲展演周,文化大餐過足癮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張家界陽戲
㈢ 什麼是張家界市永定區地方傳統戲劇
張家界陽戲。
張家界陽戲,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張家界陽戲起源於清中葉,至今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屬於北路陽戲。演唱特點為「金線吊葫蘆」的演唱方法,即演唱中真假聲相結合,唱詞用真嗓,拖腔用假嗓翻高八度。
2011年5月23日,張家界陽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157。
(3)張家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擴展閱讀:
主要流派
根據藝術風格的不同,陽戲可以分為北路和南路兩個藝術流派。歷史上,南路陽戲流行於吉首、瀘溪、鳳凰、麻陽、懷化、芷江、黔陽、會同、新晃、漵浦以及貴州的松桃、銅仁、玉屏、天柱、錦屏、黎平等縣市;
北路陽戲則流行於沅陵、古丈、永順、大庸、桑植、龍山、保靖、花垣以及湖北的鶴峰、來鳳,重慶的酉陽、秀山等縣市。陽戲還曾經以縣定名,按照流行的縣市名稱,稱為大庸陽戲、吉首陽戲、鳳凰陽戲、沅陵陽戲、懷化陽戲、黔陽陽戲等。
㈣ 張家界什麼戲曲是張家界市永定區地方傳統戲劇
陽戲。
張家界傳統戲劇是陽戲,陽戲不僅是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地方傳統戲劇,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張家界陽戲起源於清中葉,至今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屬於北路陽戲。
張家界陽戲起源於明末清初,悠久的巴楚文化藝術和多姿多彩的民間音樂歌舞,以及湘鄂渝黔邊區豐厚的少數民族文化,為張家界陽戲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張家界陽戲發祥於永定十三都,即今張家界市永定區教子埡鎮犀牛潭一帶,當時還沒形成一個劇種,只是民間的草台戲,也就是由民間音樂組合起來。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張家界陽戲逐漸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戲劇體系。
張家界陽戲特徵:
張家界陽戲表演特徵為重做工少武打,多演文戲、家庭戲、悲劇,生活氣息濃。旦角在陽戲中居各行之首。
張家界陽戲與其他地方的陽戲有著較大的區別,最大的不同就是真假嗓結合,前半句用本嗓,後半句高八度上去,大家叫它「金線吊葫蘆」,難度挺大。
㈤ 什麼是張家界市永定區地方傳統戲劇金線吊葫蘆
張家界陽戲是張家界市永定區地方傳統戲劇金線吊葫蘆。
戲曲藝術歷史悠久,魅力獨特,群眾基礎深厚,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2011年5月23日,張家界陽戲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張家界陽戲是張家界中的第一個地方戲,尤其是永定、桑植和武陵源。
名稱由來
「界」在市域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領屬界限,一是指高山。清代道光版《永定縣志》載:「無事溪發源於張家界。」民國版《慈利縣志》載:「索溪上源於張家界。」此處張家界,指的是今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一帶。
張家界之名,最早見於明崇禎四年(1631年)《張氏族譜》序言。序言的作者叫張再昌,是永定衛大庸所指揮使張萬聰的第6代孫。明弘治年間(1488-1506年),朝廷見張萬聰鎮守有功,將今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一帶「山林之地」作為封地賞賜給他。他於是舉家上山守業經營。
㈥ 什麼是張家界的傳統戲劇
陽戲是張家界的傳統戲劇,陽戲是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張家界陽戲起源於清中葉,至今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屬於北路陽戲,演唱特點為金線吊葫蘆的演唱方法,即演唱中真假聲相結合,唱詞用真嗓,拖腔用假嗓翻高八度。2011年5月23日,張家界陽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㈦ 請問張家界是物質文化遺產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張家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張家界高花燈,慈利的板龍燈,張家界陽戲,桑植民歌.都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習俗,所以說是他是湖南地方特色1
㈧ 非遺文化有哪些
非遺,即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如北京故宮、張家界非遺博物館、京贛劇、書法、剪紙、皮影戲、特色產品製作工藝流程等……
㈨ 張家界什麼是張家界地方傳統戲劇
張家界陽戲,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唻張冄頭筿家界陽戲起源於清中葉,至今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屬於北路陽戲。演唱特點為「金線吊葫蘆」的演唱方法,即演唱中真假聲相結合,唱詞用真嗓,拖腔用假嗓翻高八度。
2011年5月23日,張家界陽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157。
張家界陽戲起源於明末清初,悠久的巴楚文化藝術和多姿多彩的民間音樂歌舞,以及湘鄂渝黔邊區豐厚的少數民族文化,為張家界陽戲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張家界陽戲發祥於永定十三都,即今張家界市永定區教子埡鎮犀牛潭一帶,當時還沒形成一個劇種,只是民間的草台戲,也就是由民間音樂組合起來。
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張家界陽戲逐漸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戲劇體系,有較為固定的唱腔,有激情張家界陽戲悲憤、先聲奪人的導板,長吁抒事的正宮,歡快輕松的悅調,滑稽詼諧的金錢調等十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