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徽省桐城市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安徽省桐城有六大最好玩的地方。
1、桐城黃梅酒業文博園
安徽黃梅酒業集團近千萬元打造的國家級4A旅遊景區——安徽黃梅酒業文博園。充分展示了安徽黃梅酒業集團與生俱來的優勢和全國任何一家白酒企業所不可比擬的特點:就是桐城派文化和黃梅戲文化的豐富內涵。它們與中國酒文化相互交融,成就了黃梅酒業獨特和獨占性的企業文化和產品的內在魅力。
步入黃梅酒業,人們在濃濃的徽派建築氛圍中,品嘗黃梅酒、欣賞「桐城派」、觀看「黃梅戲」,自然景觀與人文文化相互輝映,展現了黃梅酒業集團企業文化底蘊和產品品質內涵,讓人流連忘返。「為社會釀造價值,為員工釀造幸福」是企業永恆不變的宗旨,「弘揚黃梅戲文化,成就安徽地產名酒」是全體員工的共同願景!
以中國酒文化、黃梅戲文化等傳統文化為企業的「文化基石」和品牌核心,堅持千年徽酒古法釀造技藝和嚴格的品質保證,黃梅酒將伴著黃梅戲飄香萬里,步入中國白酒先進行列。
2、嬉子湖
嬉子湖生態旅遊區位於桐城市東南部,安徽省優秀旅遊鄉鎮嬉子湖鎮境內,三面環水、水陸交通發達,距市區25公里,瀕臨江城名府安慶,距省城合肥僅1.5小時車程;水路泊樅川而通長江,可上溯湖廣、下達蘇杭。佔地面積71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30平方公里,水面積41平方公里,是集生態農業觀光、科普文化體驗、漁業休閑、戶外拓展、鄉村度假、會議商務、特色餐飲於一體的多功能國家AAAA級風景區。
嬉子湖景區現有嬉子湖度假村、嬉子湖養生酒店、生態濕地、垂釣中心、戶外拓展、古漕運八大碼頭、嬉子仙島、十二生肖園、天文科普及4D動感影院、水上樂園、游樂園、歡樂園、空中單車、農副產品及瓜果採摘、遊客接待中心、方以智廣場、生態停車場等景點及旅遊配套設施。
推出了春天濕地觀光、夏天休閑垂釣、秋天瓜果採摘、冬天賞雪觀鳥的四季旅遊項目。嬉子湖良好的生態、優美的環境使之成為鳥類的天堂,沿湖濕地連綿,珍稀飛禽隨季遷徙棲息。
3、活海歡樂水世界
活海歡樂水世界位於「七省通衢」、「中國文都」、「黃梅戲之鄉」的安徽省桐城市西郊,隸屬於桐城仙龍湖旅遊度假區,是安徽永先集團繼安慶巨石山之後,投入巨資傾力打造的又一經典之作。位於安徽省中部、合肥經濟圈核心城市之一——文都桐城的活海,是國家4A級景區,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水上游樂目的地之一,亞洲首家也是最具特色的魔幻水樂園。活海於2012年6月16日首次開園。
開園以來,平日,日均接待遊客2000-3000人次。周末、節假,日日均接待遊客過萬人次,開園數月接待遊客近30萬人次。因受天氣因素影響,2012年度活海歡樂水世界勝利閉園,閉園期間積極施工,增加了更多的游樂項目,2013年5月18日,活海再次盛裝起航,以嶄新的面貌及最新的游樂項目迎接廣大遊客朋友。
中國活海歡樂水世界一期已建成四大主題游樂區域,游樂區域包括熱情水迪吧、瘋狂活海、瘋狂滑梯區、活海探秘區等,其中精心設置了120餘個水上體驗項目。
4、桐城文廟
文廟,位於歷史文化名城桐城市老城區的廣場北端。此廟系悠久豐厚的桐城文化的標志,飲譽海內外的「桐城派」的象徵,古代寺廟建築的經典,江淮之際的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1985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桐城,系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春秋為桐子國,唐至德初建縣制。古縣文化名於宋,崛起於明,鼎盛於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稱天下。
遠古祖先曾在這里留下各種歷史見證的,歷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豐富的遺存。古建築更加燦燦明珠,烘初這座古城的風采。在眾多的古建築中,桐城文廟超群絕倫,光彩奪目。桐城文廟始建於元延佑初年,元末毀於兵亂。明洪武初拓展重建今址,明清兩代修葺凡十九次,為元明清以來桐城孔的禮制性建築群。
「文革」開始,1966年8月其門樓遭毀,1985年開始「整舊如舊」,進行了第二十次修葺,並立碑銘文以紀。 桐城文廟為明清以來當地祭孔的禮制性建築群,雄居縣城中心,面臨廣場。
5、姚元之舊館
姚元之舊館,坐落桐城市北街小學內。姚元之(1776~1852),字伯昂,號薦青,桐城人,嘉慶進士,畫家,官至左都御史。
其舊館現存三組建築:前樓、東西廂房、後樓。前後樓之間,東西廂房,中成院落,稱為「前院」。後樓後,有長方形院落,稱為「後院」。整個建築長45.75米,寬20.48米,總面積為936.96平方米。前樓面積為132.34平方米,系前後廊式建築,木構架保護完好。
樓分五開間:明間長6.7米,寬4.25米,面積為28.48平方米,兩側次間,均長6.7米,寬3.9米,面積為26.13平方米,兩外側為稍間,均長6.7米,寬3.85米,面積為25.08平方米,前後走廊均長19.75米,寬1.7米。磚鋪廊面,石砌廊邊,前後廊各有八根木柱,檐柱下漢白玉柱礎,礎上為鼓形,下為六邊形, 雕刻四時花卉圖案。金柱柱礎,上圓下方,不施雕飾。
6、披雪瀑
披雪瀑,古名「披雪洞」,又名「響雪泉」,位於桐城市城西北4公里之碧峰山下,地屬碧峰街道辦事處石板村。瀑流飛瀉直下,如雪簾高懸,故名。披雪瀑長900米,全瀑分三段:前為「迭瀑」,長約50米,瀑流滾迭,濺珠飛玉,稱之為「前瀑」;中為「溪谷」,稱「披龍」,長約800米,雪浪翻滾,奔騰直前;後為「懸瀑」,高約50米,瀑流長懸,雪崩雷鳴,稱之為「後瀑」。
後瀑左崖有一洞,名「披雪洞」,吳用珍有詩描寫瀑景雲:「巨靈怒試劈山手,鐵壁雙開萬仞陡。中有銀河一線通,鎮日常作蛟龍吼。」披雪瀑風景秀麗,《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記其勝:「碧峰山,峰巒分列,一洞逶迤。沿澗而人,四方稍覺豁如,倚南一山,壁立千仞,怪石嶙峋,下有四洞,方至洞口,見瀑水懸崖如練。
至前仰視,如白鷺之攢集,如風雨之颼颶,即『披雪洞』也。兩旁皆巨石,水嚙者利若刃,水鑿者深若井,水拭者凈若幾」、「飛瀑異石,綠蔭清潭,堪稱負郭勝境。
7、三道岩
三道岩風景區位於桐城市陶沖鎮境內,面積約10平方公里, 景區內峰巒疊嶂,飛瀑流泉,丹霞炫彩,煙嵐騰霄,似一幅天然山水畫卷。分下岩、中岩、上岩三層。下岩一簾瀑布從空投下,飛珠瀉玉,其聲數百米可聞;中岩怪石嶙峋,飛泉噴射,化出一道長虹;上岩從岩頭跌落,形成數迭瀑布,似雪簾披垂,灑珠如玉。岩上,春朝秋暮,雲霧繚繞,陽光衍射,形成五彩絢爛的光環,謂之「神光」。瀑布壯觀,風物秀美,令人樂而忘返。這里曾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渡江戰役等「紅色之旅」紀念地,花果園紀念碑和彭年水庫見證了這段歷史。享有盛名的王屋寺及塔墓群、江皋墓、獅形山遺址等是三道岩景區獨特的人文資源。三道岩的第一站是江皋墓,傳為新近發現之古跡。江皋墓在江大路旁山中,步行不遠即可找到,封土、墓碑均完好,張廷玉銘文也清晰可辨。中書「皇清誥授通奉大夫分守福建興泉道布政使司參政加二級磊齋江公墓」,右書「年家眷侄張廷玉題」等字,左為子孫曾孫名。
8、啖椒堂及左公祠
「啖椒堂」乃左光斗故居,坐落桐城市北大街。左光斗(1575----1625),字遺直,號浮丘,桐城人,明萬曆進士。官至都察院左僉都御史,施惠政,政聲著,是民族英雄史可法的恩師。巡京都,查吏部賣官售爵,搜出假印七十,查出偽官一百餘,不趨權貴,嫉惡如仇,故名其故居,曰「啖椒」。其故居分三進,前進是門樓,中進面積110.21平方米,明間為堂屋,即「啖椒堂」,長10.3米,寬4.1米,面積42.22平方米,兩側次間,為左右「上房」,均長10.3米,寬3.3米,面積33.99平方米;後進住宅四間,面積122.76平方米,每間長9.1米,寬3.4米,面積30.94平方米。「啖椒堂」西,建「左忠毅公祠」,簡稱「左公祠」。左光斗清直敢言,遭王當禍,入獄。崇禎初,治王當罪,褒左氏,謚「忠毅」,里人建祠以祀之。祠分三進,前進門樓,中進和後進木構架建築,青磚牆壁,小瓦屋蓋。
9、姚瑩故居
姚瑩故居坐落於桐城市區寺巷內。故居舊時面積廣闊,有廳、堂、軒、樓及院落。院落中植有竹、石榴、紅綠梅、紅白月季等花卉,太湖石點綴其間。前軒有聯曰:「門臨青竹邀君子,窗有紅梅見故人」。故居東抵大寧寺、南至善慶庵、西齊寺巷、北抵北大街。現僅存四合院式核心建築。該建築坐北朝南,前後二進,東西廂房,中間夾一院落,四周環廊,前後左右對稱排列,布局規整。故居結構為木構架抬梁建築。撐拱承檐,槅扇門窗,雕花裝飾。兩坡屋面、青灰小瓦,磚鋪迴廊。具有桐城典型民居風格。姚瑩(1785—1853),字石甫,一字明叔,晚號展和、幸翁。師事叔祖姚鼐,少有匡世之志。嘉慶十三年(1808)中進士。道光二十年(1840),英軍侵華,進犯台灣。姚瑩奉特旨任台灣道,加按察使銜,與總兵達洪阿協力防守,三挫英軍。毀英船,俘英軍百數十人,繳獲炮械無數,收復失地。清廷聞捷,傳旨獎賞,詔賜姚瑩為雲騎都尉,進階二品。
10、吳樾故居
吳樾故居,坐落於桐城市區西後街中段西側延陵巷內,坐北向南,原佔地面積較寬,分前廳、後廳、廂房、後院等。因年深日久,陸續改建,舊貌稍有改變。今存其幼年書房、卧室等五間平房,面闊19米,進深三間,長5.2米,面積為187平方米。系磚木抬梁結構,兩坡瓦頂,前設檐廊,撐拱承檐。每室前後開窗,上為開啟式豎窗,下為固定式橫窗,寬敞明亮。今西頭一間木窗,仍為原物。室內西山牆掛有吳樾殉難照片。吳樾(1878--1905)字夢霞,一作孟俠,桐城人。自幼治學嚴謹,勤奮自勵。光緒二十六年(1900),人保定高等學堂,廣結愛國志士,投身民主革命。光緒二十九年(1903),任教於兩江公學,協辦《直隸白話報》。光緒三十一年(1905),由保定入北京車站,炸清政府出國考察-五大臣,自身殉難,年僅二十八歲。時哀世凱督保定,吳樾殉難後,為避牽連,將吳越改名「吳樾」,沿用至今。
申明:生活十大、生活排行榜等內容源於程序系統索引或網民分享提供,僅供您參考、開心娛樂,不代表本網站的研究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來源的真實性和權威性。
2. 安徽省桐城的經濟和人文環境怎麼樣
房價現在是1000到3000,山水龍城的房子是3000,在政府旁邊的房子現在是1000多,生活,煙酒消費水平高,像普通的給修理工抽的都是20塊錢的玉溪煙,要是上檔次的就抽中華的,別的消費低,收銀員是每月600,像房產局每月一千多,市政府的錢是花不完的,菜價平時豬肉12-15一斤,人們生活還是蠻滋潤的,只要他倆月收入加起來達到三千,房子家裡給買了的話,就可以生活的很舒服啦。壓力小,空氣好,不過我還是要提醒你,要看男的人品怎麼樣,桐城人兩級分化,要麼特痴情,要麼很花心,要看好哦。。。
最後歡迎您的女兒成為桐城媳婦哦。。。呵呵
3. 請問安徽有那那些特色文化
一、戲曲
安徽戲劇表演藝術歷史悠久,品種較多,名家迭出。地方戲種現存30餘種,影響較大有黃梅戲、徽劇、廬劇、泗州戲、鳳陽花鼓、墜子戲、花鼓燈等。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主要流傳在安慶市一帶,與京劇、評劇、越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劇種。黃梅戲是由山歌、秧歌、茶歌、採茶燈、花鼓調,先於農村,後入城市,逐步形成發展起來一個劇種。但形成一個完整的劇種,吸收了京劇、漢劇、昆劇、越劇、評劇等眾多姐妹藝術的精華。代表劇目:《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小辭店》等。
徽劇:徽劇是一種重要的地方戲曲聲腔,主要流行於安徽省境內和江西省婺源縣一帶。明末清初,亂彈聲腔傳入安徽,與地方聲腔及民間音樂結合,在安慶府的石牌、樅陽、桐城等地形成撥子。乾隆年間,撥子與四平腔脫胎而來的吹腔逐漸融合,形成二簧腔。清乾隆年間,「三慶」、「春台」、「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後進入北京演出,名噪華夏,這就是著名的徽班進京。清道光、咸豐年間,徽劇在北京同湖北漢劇等劇種結合,逐漸演變成京劇。
廬劇,舊稱「倒七戲」,是安徽省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清末以來,流行於安徽境內的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它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鼓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曲調清新朴實,優美動聽,很受當地群眾喜愛。代表劇目為《借羅衣》、《打蘆花》、《討學錢》、《休丁香》、《雪梅觀畫》、《花園扎槍》。
二、文學
徽文化:徽州文化,是歷史上的徽州(前稱新安郡)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徽州文化內涵豐富,包括新安理學、徽派朴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劇、徽商、徽派建築、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
桐城文派:又稱: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慶府桐城縣人(今桐城市、樅陽縣和安慶市宜秀區等部分地區)故名。
桐城派文論體系和古文運動的形成,始於方苞,經劉大櫆、姚鼐而發展成為一個聲勢顯赫的文學流派,有1200餘位桐城派作家、2000多部著作、數以億字的資料——這些數字就是崛起於200餘年前的桐城散文派在其間創造出來的文化成果。「天下文章,其出於桐城乎」是清朝乾隆年間世人對桐城文章的贊譽。
三、美術
安徽歷史上有新安畫派、龍城畫派,版畫流派有蕪湖鐵畫、徽派版畫等。新安畫派畫派先驅程家燧、李永昌、李流芳,鼎盛時期主要成員有方式玉、王尊素、吳山濤、王家珍、戴本孝、吳龍、吳田標、雪庄等,新安畫派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龍城畫派清初,在「揚州八怪」崛起的乾嘉年間,蕭縣涌現出一批「重傳統、重筆墨、重生活」的水墨寫意新人,他們頻頻相聚於龍城(蕭縣的古稱),揮灑於室,活躍於世,整個龍城書畫活動沸沸揚揚。
他們既繼承了祖輩的傳統技法,又沖破傳統的束縛,追逐時代新潮,以強烈的個性闊筆寫意,以潑辣豪放的筆墨寫實,技藝日高一日,一時人才濟濟、高手林立,出現了吳作梓、劉雲巢、張太平、王維翰、吳鳳昭、吳鳳祥(柳庵)、張昌、袁汝霖等有影響的書畫家數十人。他們藝術思想趨於一致,技法意境趨於相同,融合南疆北國,形成了新的畫風流派,影響較大,活動中心在縣治龍城,被稱為「龍城畫派」。
四、飲食
徽菜是中國漢族八大菜系之一,徽菜包括黃山地區的皖南菜、皖中的淮揚菜、和皖北的沿淮菜,皖南菜是徽菜的代表,發端於南宋年間徽州歙縣,徽州因處於氣候交接地帶,雨量較多、氣候適中,物產特別豐富。黃山植物就有1470多種。山珍野味,構成了徽菜主佐料的獨到之處。主要名菜有「火腿燉甲魚」,「紅燒果子狸」、「腌鮮鱖魚」、「黃山燉鴿」等上千種。
4. 桐城的名勝古跡
桐城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有許多名勝古跡,桐城位於安徽,處於南北交界處,歷史小鎮沿襲了桐城一貫氣勢恢宏又不失婉約的特徵,既有北方建築紅牆綠瓦的庄嚴壯闊,也有江南青石小橋的婉約清新,是建築界得一大奇觀!
桐城的現代建築,就是高樓大廈,當然與地理人文的關系有自己的特色。
5. 桐城著名景點介紹到底有哪些
桐城有以下著名景點,現在就介紹給您:
孔城老街
孔城老街位於孔城鎮,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明、清至民國時期孔城老街是長江流域重要的水路商埠,商品貿易輻射贛、鄂、蘇等省。孔城老街全長2.2公里,沿途分為十甲,整條街呈「S」形,南北走向,一條主街,一條橫街,街寬4米左右,另有七巷十三弄,街、巷、弄均由長條麻石鋪成。
六尺巷
巷子不大不深,兩邊牆都展示桐城的文化底蘊和風土人情。有種別樣風情在其中。底蘊很足,適合慢慢逛著。
桐城文廟
桐城文廟位於桐城和平路。主體為元代建築,塑像為2000年新塑。古跡保存完好。
桐城古城區
古城坐北朝南,背依玉屏、投子、龍眠三山,旁挾石河、龍眠二水,山光水色,分外妖嬈。古城建造典雅,曲折迴旋,有「七拐、八角、九弄、十三巷」之稱。城中保存完或經修復的古建築有:宏偉壯觀,體現桐城文化特色的「桐城文廟」;飛檐翹角,體現明清建築特色的「東南二老街」;造型精美,具有江南風韻的「告春及軒」;五垛四孔,橫跨龍眠河上的「紫來橋」;幽靜肅穆,彷彿置身仙境的「靜土蓮社」;千年不涸,富有傳奇色彩的「仙姑井」等等。
6. 安徽省桐城市有那些名勝古跡
桐城文廟 六尺巷,還有孔城鎮的一個麻石街,都是明清的建築
7. 安徽有什麼文化遺產
安徽省的文化遺產如下:
1、徽州民謠:徽州民謠是古徽州地區人民創作、吟誦、口傳心記的傳統民間口頭藝術,反映了古徽州人勞動、生活、習俗、時政和思想感情,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寶庫中獨具特色的珍寶。
2、壽州鑼鼓:壽州鑼鼓是流傳於壽縣以及沿淮周邊縣、市的一種民間傳統表演藝術,是古老楚文化積淀的產物,是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素有「會說話的鑼鼓」之譽,在沿淮地區獨一無二。
3、銅陵牛歌:始於何時,現已無法確切認定,但是從歷史上看,沿江江南是以農耕為主的。有耕就有牛,有牛就有牧,有牧就有牧童,有牧童就應該有牧歌。
4、桐城歌:桐城歌是起源於安徽省桐城市的一種地方歌調,是勞動人民集體創作的一種韻文形式。
5、孔雀東南飛傳說:本詩以時間為順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為矛盾沖突的線索,也可以說按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展線索來敘述,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
8. 桐城一般的風俗習慣
桐城民俗十大怪(1):正月初一玩虐待——吃兩頓
大年初一是個喜慶的日子,大家都想痛痛快快地玩一天。可是,正因為是大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大家都想圖個吉利,不想在這一天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情。於是,就有了很多的禁忌。比如,不掃地、不倒垃圾,不潑水,以免把財氣掃掉、倒掉;不與人爭吵、不打罵小孩、不看病吃葯、不借東西、不跌倒、不說喪氣的話,表示這一年會過得和和氣氣;不殺生、不動刀剪、不做針錢活,以免血光之災;忌午睡,男人午睡田畦崩塌,女子午睡廚房生災變。
這些都還算通情達理的規矩,和別的地方差不了多少,雖然帶來諸多不便,也還能做得到。比較特別的是,桐城民俗在這一天只吃兩頓飯,早飯吃得特別的遲,晚飯吃得特別的早,中飯就免除了。
早飯吃得遲一點是可以的,因為前一天晚上守歲,大家多少都在熬夜,睡個懶覺是正常情況。問題是晚飯,吃得太早,不多時肚子就餓了。而且,下午四點多鍾的時候,大家玩得正快活,突然又要吃飯,吃得下吃不下且不說,生活節奏完全給打亂了。尤其是小孩子,這頓晚飯一般是不吃的。大人們也不強求,反正過年的時候零食多少有一點。所以,吃兩頓就吃兩頓吧,也不是多大的問題。
最要命的是,吃完這頓特別早的晚飯,天還沒有黑下來,就得早早地睡覺。小孩子最討厭的就是這個,你說,明天又不要上學,大過年的玩得這么起勁,搞么事非要強迫人家睡覺呢?
原來,這與上面提到的圖吉利有關。因為,農民一年到頭累死累活的,最大的幸福恐怕就是美美地睡一覺了。今天不是大年初一嘛,為了圖個吉利,為了表示這一年會作威作福的,一定要早早地睡個大頭覺。豈不知,這種寓意上的幸福,卻給實際生活帶來了不幸福。不過,在這個特別的日子,寓意是壓倒一切的,不能給你睡覺你不睡呀!
那麼,吃兩頓的規矩與早睡的規矩,是個什麼關系呢?我估計,最先有早睡的規矩,因為早睡用不著吃三頓,而且過年的時候大家胃口都不好,然後就有了吃兩頓的規矩。但是,由於吃飯在前,睡覺在後,讓人們誤以為早睡是因為避餓。只是,你也不想一想,這大過年的,大家故意挨餓搞么事,這不是有病嘛!
桐城民俗十大怪(2):三月初三吃野菜——蒿子粑
三月初三這一天,桐城鄉人多食用香蒿和米粉做成的蒿子粑,驅邪粑鬼。這個民俗非常非常的特別,不僅別的地方沒有,甚至連安慶其它縣市也沒有聽說。
三月三倒是個傳統節日,只是各地的說法各不相同。一說,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後人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雲集陵區朝拜人祖;又說,三月三是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詞這樣描述:「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颺」。在少數民族中,三月三也較為盛行:黎族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稱談愛日;畲族以三月三為穀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瑤族以三月三為「乾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侗族多於此日舉行搶花炮、鬥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壯族多於三月三趕歌圩,故又稱歌仙節。在道教中,三月三日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
以上這些說法,與桐城人吃蒿子粑似乎一點關系都沒有。要搞清楚蒿子粑問題,必須緊緊抓住「上巳節」這個核心。上巳,就是三月上旬的巳日,歲在初春,具體日期並不固定。陽春三月是山花爛漫、春潮湧動之時,同時卻也是春蟲蠢動、百病入侵之時。所以,上巳節又稱為鬼節。《後漢書·禮儀志上》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因為洗潔的行為過於單調,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游春踏青的活動內容。至曹魏時,為了操作方便,上巳節的日期始固定為三月初三,後代沿襲至今。
用什麼來宴賓呢?一方面,應當是延年益壽、強身固體的健康食品;另一方面,應當是因地制宜、各取所需的時令食品。所以,在漢人當中,三月三總要吃點什麼,吃的東西多少與驅病有關,但具體的食品各不相同。比如,南方有的地方磨米面做「打鬼粑」 「纏腳面」食用;台灣、福建地區「采鼠麹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台灣府志》);在我們桐城,發明了蒿子粑。
事情大概是這樣的:三月三是上巳節,這一天要吃點能驅病的時令食品,於是桐城人吃起了蒿子粑。問題是,蒿子這種植物到處都是,為什麼別的地方的人不做蒿子粑?這的確是個待解的問題。
做蒿子粑是有講究的。米粉可以是秈米,也可以摻一點大米。蒿子不能放得太少,否則就不成蒿子粑了。但是,蒿子的植物纖維比較粗,一定要摘其嫩頭,而且不能放得太多。為了口味好一點,一定要多放一些臘肉,素的、肥的都要有。蒿子粑是吃油大王,不能捨不得油。而且,蒿子粑有一個特點,新鮮做出來的反而不好吃,放幾天後用油焊著吃味道更佳。
每到一年三月三,桐人齊吃蒿子粑。野味!
桐城民俗十大怪(3):一生三次素穿戴——毛身衣
桐城風俗,在出生、結婚、死亡的時候,要穿生布褂子和褲子,衣邊不用針線縫,俗稱毛身衣。
生布,就是沒有下水的棉布,桐城人稱作老布。舊時,因為生活苦,幾乎家家戶戶都紡棉紗。紡車和其它地方差不多,是手工搖動的座式木輪車。紡棉紗是個細活,看上去簡單,實際上很難。一根根細紗完全靠手指的內力從手中捻出來,否則不是過粗就是捻斷。搖紡車的速度也很講究,不急不遽,需紡紗者自己操作,別人不可替代。
棉紗紡好後就可以織布,這不是每家都能做的事,往往一個大村莊只有個把巧婦能為。實際上,織布是個體力活,需要腳踏,需要手拉,不知道為什麼過去這是個女人做的活。通常的習慣,大家自己將棉紗紡好後,送到織戶家織布,需要給人家幾個辛苦錢。也有自己不紡紗的,直接去買布;也有光紡紗賣給織戶,不要棉布的。不管怎樣,都不會給現錢,到年底的時候,有錢給錢,沒錢給一點糧食也是可以的。
一生三次穿毛身衣,這是值得後人倍加欣賞的偉大發明。出生、結婚、死亡,這是人生的三大轉折,每一次轉折都意識著全新生活的開始。用什麼寓意全新的生活?白色、原始、樸素也!你看這毛身衣,用純天然的棉紗製成,不曾下水,不縫衣邊,是何等的原始呀!初生嬰兒穿上毛身衣,意味著酸甜苦辣人生的肇始;待婚青年穿上毛身衣,好去迎接婚姻生活的大考;乘鶴西遊的老人穿上毛身衣,不啻是個等待輪回的處子。
這樸素無比的毛身衣,似乎是文都桐城人的專利,其它地方有此俗者極少。周邊安慶其它的縣市,可能也有的,但多半是跟桐城人學的。如果非要窮究其來源,最好到江西、兩湖一帶去找,桐城人差不多都是從那個地方來的。假如真的找到了,建議桐城人都到那裡去弄一件毛身衣穿穿,算是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根。
桐城民俗十大怪(4):三十六歲換褲帶——送36歲
桐城有「送三十六」的民俗。無論男女,虛35歲時,親朋好友饋贈白雞一隻,新褲帶一根,白襯衫一件。大年三十晚上,男擇岳家、女擇娘家送來的白雞燉食。如果講究一點,白雞需獨食,將雞毛埋於三叉路口。
《桐城縣志》曰,此俗存於桐城西鄉;又有相關資料說,此俗並不古老,大概起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這些說法是相當可疑的,實際上,「送三十六」的民俗很普遍,桐城幾乎所有地方都有這個風俗,南方很多省份好像也有,特別是江西和兩湖一帶。
舊說,36是個很不吉利的數字,36歲是人生難過的一大關口。傳統迷信認為,逢九不利,不管是明九還是暗九。明九就是數字中直接帶九,比如19、29、39;暗九是九的倍數,比如18、27、45。36是暗九,當然不吉利。可是,為什麼36歲特別不吉利呢?可能有這樣幾個原因:(1)36歲是人的本壽,古人認為36歲一個輪回,只有活夠36歲才夠本;(2)從生活經驗可以判斷,人到36歲各方面的身體機能都開始下降,一年不如一年,一天不如一天;(3)舊時人的壽命短,一般只能活到五九、六九,作為一個轉折的關口,18歲、27歲明顯太早,45歲或54歲則有點遲,它們不是人生的轉折,差不多是人死的轉折了。所以,選擇36歲作為人生關口最合適。(4)道家有「四九天劫」的說法,雖然說的是490年,但畢竟是四九呀,很容易讓人想起36。
既然36歲不吉利,就要想法子辟邪。不過,迷信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實質上是因需要而異。因之,各地「送三十六」的辦法各不相同。在湖北宜昌,要拜神唱大戲;在湖南,要招呼親朋好友做大壽;在江西,要送褲子。
桐城特別的地方在於兩方面:其一,其它地方辟邪的日子一般都選擇在36虛歲的生日,而桐城選擇在35虛歲那年的大年三十;其二,其它地方也就是找個借口吃一頓,並不在乎吃什麼,而桐城卻偏要吃白雞、換新褲帶,大年初一還要躲起來不見人。
那麼,桐城人為什麼認為吃白雞、換新褲帶能辟邪呢?目前還沒有正解。大概,白色是正色,又比較反光,能夠把鬼蜮照晃眼而無法加害於身;吃白雞而不是吃白豬,大概是因為雞肉比豬肉貴;將雞毛埋於三叉路口,是為了讓鬼蜮到三叉路口後被白雞毛晃得走錯方向;換新褲帶,是怕舊褲帶年久失修扎不緊,讓鬼蜮從衣縫中鑽了進去。這叫層層設防,萬無一失。呵呵,迷信嘛,有多少說得清楚的!
桐城民俗十大怪(5):胎盤瓦罐樹下埋——胞衣罐
桐兒出生後,將胎兒胞衣裝入瓦罐中,埋在村旁最高大的樹下,寓意「樹高千尺,人高萬丈」。
胞衣是個非常非常特別的東西,怠慢不得。在那裡,有著我們對混沌世界的些許記憶,有著我們一奶同胞的些許余溫。伴隨著人生的第一聲啼哭,我們從胞衣中脫胎而出,代表著與母體分離的正式儀式,更代表著漫長人生的獨立宣言。因之,大家都要將胞衣罐放在一個特別的地方,永久地保存起來。
有人將胞衣罐放到村邊大河的中心,流水潺潺,生命不息;有人將胞衣罐埋在自家的院子里,無論你走到何方,都沒有離開自己的親人;有人將胞衣罐深埋在屋後的竹林中,竹筍根根,彷彿祖宗;有人將胞衣罐掛在高樹上,讓小鳥充當天際的使者送出自己的第一份饋贈。
但無論在什麼地方,有資格安置胞衣罐的一定是個男人,一個將小生命帶來人世的男人。小小的胞衣罐,系著每一個父親的責任,刻著生命代代相扣的傳承。伴隨著胞衣罐的脫手而出,這個男人一步一個腳印朝著家的方向走去。小時候,一個男人將我們的胞衣罐以自己的方式好生安置;不多年,我們也要將一個自己製造的胞衣罐安置在一個自己認為最合適的地方。胞衣本出自女人,男人只是將它們連接了一下,使它們成為一串。
文都人格外聰明些,將胞衣罐埋在村旁最高大的樹下,稱埋藏胞衣罐的鄉里為「原籍」。沒有比這更偉大的發明了!那些遠離故鄉的遊子,撮一把樹下的泥土,一定能夠聞到童年的氣息;將這把故鄉的泥土供在香案上,彷彿是在供自己的祖宗。桐城人的這一偉大發明,超越時間隧道,讓我們隨時可見自己的親人。
只是,心在痛,因為胞衣罐在我們這一代算是斷了根。自從小生命從一個叫醫院的地方產生,胞衣就不見了蹤影。不知道是流進了下水道,還是被熬成盤中羹,抑或成了某貴人的滋補養顏品。沒有機會將自己製造的胞衣罐安置,彷彿根本就不是男人。
城民俗十大怪(6):椒椒叔叔一起來--嗷叔叔
叔叔是指父親的弟弟,泛指比自己父親年紀小的父輩。但是,全國各地對叔叔的稱呼不盡相同,廣東人叫「阿叔」,天津人叫「掰掰」,東北人叫「老叔」,江淮一帶叫「×爺」或「×爸」,吳越一帶則叫「戽喂」。這其中,最特別的是安徽桐城人,把叔叔稱作「椒椒」。
為什麼這樣稱呼呢?且聽一段饒有興趣的傳說:清朝名臣張英一日擬寫奏章,誤將「叔」寫為「椒」。康熙帝展閱,好奇心大發,遂詢何故。張英為了自尊,謊稱道:敝鄉有一俗,稱「叔」為「椒」。豈料康熙生疑,要派人前去探個虛實。張英聞訊驚恐萬狀,欺君之罪如何了得?便暗派侍從快馬馳往老家桐城,讓縣令三日內遍喻縣民,改「叔」為「椒」。待皇帝欽差抵桐遍詢民眾,結果眾口一詞。自此,「叔叔」的別稱「椒椒」便在桐城流傳至今。
這個故事編得不賴,可故事畢竟只是故事,不能當作正史看待。稍微有點常識的人不難發現,這個故事有很多的漏洞:把「叔」寫成「椒」的可能性並不大,古代文人惜紙,下筆前都很認真;奏章寫好後要仔細檢查,重要的還要備份,弄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皇帝知道後,老實承認也沒什麼,撒謊可真是掉腦袋的欺君之罪;「叔」有好幾種意思,奏章中的「叔」不一定正好是「叔叔」的意思;這個故事有好幾個版本,有的將主人公說成是張英的兒子張延玉;如果真是寫錯了,用家鄉話來推託照樣沒有面子;這么個小事,就算皇帝真的知道是在撒謊,也斷然不會派人暗訪;民間的習慣稱呼是很難改變的,就算當時應急改變,日後也絕對不會叫成習慣。
為了考證桐城「椒椒」的來源,需要注意下面兩條 「硬證據」:其一,並不是桐城所有地方的人都這樣稱呼,個別地方有其它的叫法。在桐城,大多數人叫椒椒,但也有地方叫叔叔的;其二,全國並不是只有桐城一個地方這樣稱呼,江西貴溪和永修兩地也是這樣叫的。難道這兩個地方的人都是從桐城遷過去的?事實上,桐城人大多反而是從江西遷移過來的。
這無意中給我們提供了一條線索:大多數桐城人是從江西瓦屑壩移民過來的,而瓦屑壩明顯只是一個移民中轉站,那些將叔叔稱作「椒椒」的桐城人,是不是來自江西貴溪和永修呢?不管怎麼說,這里提供了一條重要的線索。
由於提供的相關信息太少,遍查方言資料,也無法得出「椒椒」的確切來源。在這里,姑且提供一個大膽的猜測:叔通菽,菽是一種豆類植物,以豆類喻指小,所以叔叔指比父親小的人;椒是一種香料植物,指的是「花椒」不是辣椒(明末才從美洲傳入),椒的果實比菽還小,同樣可以用來喻指小,進而指代比父親小的人。
桐城民俗十大怪(7):酸甜苦辣擱一塊——胡椒湯
從正月初一開始,桐城人給各種生靈過生日: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九豆,十粟。其實也就是說說,並沒有見過什麼人真的給這些生物作壽。初二的狗不會多啃一快骨頭,初三的豬也不會多吃一口米糠,至於馬和羊,桐城基本上見不著,而豆谷之類,春節的時候正在冬眠呢。只有初七的人生日,一定是要好好過的。桐城的風俗,正月初七的晚餐,每個人都要吃酸辣湯,又叫胡椒湯,表示人生會遇到各種酸、甜、苦、辣之事。
可能是桐城不怎麼產胡椒,也可能南方人不怎麼愛吃胡椒,反正,這個酸辣湯很多人是不放胡椒的,但並不妨礙叫它胡椒湯。拋開寓意不說,單從口感上來講,胡椒湯味道還是相當不錯的,比北方人做的什麼辣糊湯要好很多。胡椒湯的主料是豆腐、澱粉、山粉,再放些臘肉、冬菇、冬筍、熟雞肉、肉絲、雞蛋、香油、雞血、辣椒,味道算是蓋了帽了。一看這些原料大家都清楚,酸辣湯其實既不酸也不辣,加上平時又很少能吃到,所以大家都逮到吃好幾藍邊碗。
酸辣湯並不特別,四川、上海、北京、廣州,幾乎每個有人的地方都有。北方的偏酸一些,南方的偏甜一些,四川的偏辣一些。桐城酸辣湯的特色不在於口味,而在於文都人將這一鍋濁湯賦予了特別的文化含義,讓人回味無窮。記得有一首歌就叫《酸辣湯》,裡面說「酸酸辣辣的感覺,味道十分好喝特別,讓地球慢慢變火球,燃燒到溫度最高點」。我不知道歌詞是誰寫的,但肯定不是桐城人寫的。
那麼,為什麼人的生日安排在正月初七呢?民間傳說,女媧造物時,前六天分別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正月初七俗稱「人日」,又叫「人勝日」、「人慶」等。怎麼慶祝呢?各地的方式不一樣:(1)戴人勝:女子用彩紙、絲帛、軟金銀等材料製成小人的形狀戴於頭上,或貼於屏風等處。(2)贈花勝:人們製作各種花勝(樣式為花朵)相互饋贈;(3)吃七寶羹:人們用七種新鮮的節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稱為「七寶羹」;(4)出遊、登高:仕女出遊與文人墨客登高賦詩,唐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雲:「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柳條弄色不忍看,梅花滿枝空斷腸。身在南蕃無所遇,心懷百憂復千慮。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相比較而言,還是桐城人吃胡椒湯的發明最出彩,既一飽口福,還有文化上通俗易懂的講究,可謂一舉兩得。
桐城民俗十大怪(8):新娘原來是妖怪--砸新人
桐城有「砸新人」的習俗,寓意「越砸越發」。只要見到有迎親的隊伍從村莊邊經過,都有好事者吶喊「砸新娘」,並隨手抓起幾把沙土或瓦碴子砸過去,以此要挾迎親隊伍的頭人(一般是媒人)發喜煙喜糖。大人們砸新娘一般都是象徵性的,而小孩子卻不管那麼多,亂砸一氣,有時甚至會把新娘砸得花容失色。不過,新娘多少有所准備,事先帶上一條方巾,不等沙土砸過來就將方巾把頭遮起來。記得文化大革命的時候,為了防止被砸,新娘子前面舉一個毛主席的石膏像,這樣誰也不敢砸了,誰都怕把毛主席他老人家給砸壞了。但這個法子也只管了一陣子,後來小孩子還是照砸不誤。那時大家日子都過得緊,新人並不是過一個村子都散糖果的,你不砸,她是不給的。
一般來說,「砸新人」有不成文的規矩,主要是三條:只有路過的才能砸,本村莊的一般不能砸;小孩子可以砸,大人一般不能砸,起碼不能狠毒地砸;散過喜煙喜糖後不能再砸。其實,迎親隊伍自己也是矛盾的,如果砸狠了他們肯定不高興,但如果一路上無人來砸,他們也很失落。且不說「不砸不發」,起碼表示你這個隊伍的人際關系不怎麼樣,招搖過市的都不惹眼,沒有理答你。大喜的日子,稍微砸一砸,鬧著玩兒,不管砸了誰,都不會生氣惱怒的。所以。一些辦事細心的人家,會事先給幾個喜歡熱鬧的人打招呼,叫他們安排人來砸。
可能真的是為了鬧著玩兒,「砸新人」的風俗非常普遍。東鄉族的婚俗,鬧新房時用枕頭砸新娘,迫使她盡早掀開蒙面的布巾;戴厚英在《流淚的淮河》中描述,淮北人鬧新房時用楝樹果子砸新娘;在湖北孝感,迎親時女方親友用預先准備的樹棗、蘿卜條以至豆渣、飯團等輪番拋擲取樂,主要是砸新郎;在東北,新娘去夫家的時候,喜歡用五穀雜糧砸新娘。相比較而言,桐城的砸法顯得比較原始,多少有點野蠻。
這不由得讓人起疑:此俗何來?從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別地一般在鬧洞房的時候砸,桐城卻在迎親的路上砸;別地弄個東西隨便砸一砸,桐城卻弄個磚頭石塊實實在在地砸;別地砸一砸純粹為了取樂,桐城卻在取樂的同時取一點喜煙喜糖。《康熙桐城縣志》曰,「同安郡其俗信鬼神,好遙杞,父子或異居,人性勁躁,包藏禍害,視死如歸」。難道說,桐城人自古以來本性野蠻?
竊以為,非也。即便桐地自古民風強悍,《康熙桐城縣志》也說,「自平成(南朝)後其俗頗變,尚淳質,好儉約,喪杞婚姻胥近於禮」。況且,別地的人罵桐城人,也只說陰險狡詐,斷不會說野蠻粗俗的。
雖然不能確切地知道「砸新娘」的緣起,大體的發展線索還是可以猜出一鱗半爪的。(1)舊時的人有很強的地盤意識,從他們的地盤路過,多少要留下一點買路錢,否則就會被人譏笑為軟弱無能。(2)舊時的人很迷信,紅喜事從一個村莊過,這個村裡的人以為你帶走了喜氣,必須把你的喜氣給砸掉;白喜事從一個村莊過,這個村裡的人以為你帶來了晦氣,你必須放鞭炮給嚇走。至於「越砸越發」,不過是發展到後來的一個托詞,好比一個人把東西打碎了,雖然心裡很難受,嘴裡卻說「碎碎(歲歲)平安啦!」
實際上,與桐城相類似的「砸新娘」也還是有的,比如廬江與桐城交界的地方、宣城的一些地方。只是,這兩個地方多少都與桐城相關,廬南自不必說,宣城在近代是有大量桐城移民的。大家知道,桐城人大多是從江西、兩湖移民來的,估計這些區域十有八九會有此遺風。
桐城民俗十大怪(9):煮魚上桌不算菜
吃魚好處多多,除了味道鮮美、眾口可調,還能治病強身、延年益壽。過年的時候,吃魚又被賦予特別的含義,所謂年年有魚(余)、吉慶有魚(余)是也。在大多數地方,大年三十晚上都要吃魚,以討一個吉利,所以魚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過去有副常用的春聯:「向陽門第春常在,積善人家慶有餘」。舊時,一些文縐縐的知識分子是只吃魚不吃肉的,因為這些所謂的君子「聞其聲不忍食其肉」,而魚被宰殺時是不會發出嚎叫的。
在桐城,大家也是喜歡吃魚的,招待客人一般都是做三牲飯,即以雞、魚、肉為主的家常飯。就算是祭祀祖宗,帶的也是三牲碗。過年的時候,照例是要煮魚的,大年三十晚上煮魚照例是要上桌的,可是,不知道什麼原因,煮魚上桌並不算一道菜,是萬萬不可以動筷子的。難道說桐城人就不想「年年有魚(余)」,就不想過年的時候討個吉利?非也!原來是因為桐城人的思維和常人不一樣,常人為了追求「年年有魚(余)」,覺得應當把這個「魚(余)」吃掉,而桐城人認為,「魚(余)」就應當「魚(余)」著,吃掉就不「魚(余)」了。
竊以為,兩種理解無所謂誰對誰錯,只是桐城人的理解有比較深的文化內涵。因為,過年吃魚是正常的,現在你吃了,文化含義不飽滿;而過年不吃魚是反常的,文化標志性就非常強。只是,大過年的,連條魚都吃不上,有點對不起自己的嘴巴和口水。由於不太人道,更有點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所以很多地方實行了適當的變通,要求相對寬松一些。在這些地方,只是大年三十晚上不吃魚,正月初一到十五,請客要上兩碗魚,一碗可以吃,另一碗不可以吃,到底要吃哪一碗聽主人招呼。不能吃的叫「碗魚」,意思是裝在碗里不能動的。後來,索性更寬松一點,大年三十也上兩碗魚了,反正吃了一碗還剩下一碗,不愁沒「魚(余)」。
可能,大年三十晚上不吃魚並非桐城的專利,但這種民俗肯定不普遍。而且,即便同樣是不吃,說法未必一樣。比如,東北一些地方三十晚上也是不吃魚的,但他們是因為魚兒多刺,怕一年裡老有撥不完的刺;舊時,北方有些地方不僅三十晚上不吃魚,他們什麼時候都不吃魚,因為缺少外來的佐料,無法將魚去腥。
桐城民俗十大怪(10):死後帶累下一代——忌血葬
舊時,無論什麼地方的人,對葬儀都是極其重視的。作為一種帶有明顯宗教色彩的葬儀,總有一些迷信的說法和做法,可謂是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只是,不管多麼怪異,大家都普遍尊奉一個共同的信念:入土為安。按照佛教的說法,只有入土為安,才能投胎轉世。所以,在轟轟烈烈的葬儀之後,一定要將逝者盡快葬下去,這是第一要務。過去,如果一個人混得悲慘,都會聊以自慰地說,「只求一把黃土埋起來」;如果一個人十惡不赦,大家就會詛咒他「死無葬身之地」。
可是,桐城這個地方偏要反著來,人死以後忌血葬,要在野外找一個避風且風水好的地方將棺木厝放起來,用稻草蓋上防雨雪,俗稱「厝基」。乍一聽,一定以為桐城是個少數民族聚居地,因為有些少數民族喜歡在臨江河的山崖絕壁間鑿眼、釘樁厝放棺木,稱「懸棺葬」;有些少數民族將棺木厝放在山洞裡,稱「洞穴葬」;藏族人將屍棺厝放在高台,稱「天葬」。
問題是,無論是懸棺葬、洞穴葬還是天葬,都屬於一種「安葬」,即最後的安置。因為這些少數民族不作興土葬即埋葬,雖然沒有入土,但已經「安」了。而桐城則不同,棺木厝放在野外只是臨時措施,三年五載以後,還是要再行安葬的。這就引出一個問題:桐城人是信奉土葬的,也是相信入土為安的,為什麼遲遲不入土埋葬呢?這其中,一定是有原因的。
「厝」,暫時放置,待葬或改葬。那麼,為什麼現在不速葬呢?現代的人解釋說,只有厝放三年以上,才會投胎轉世。這完全是把話說反了,沒有說到點子上。暫時不安葬,估計有幾方面的原因:
(1)過去的人窮,安葬不起,就暫時厝放一下,等待家族中死的人多了,湊在一起合葬,這樣可以減少費用;
(2)過去戰火紛飛,很多人逃荒時客死它鄉,暫時厝放一下等待回家安葬。古徽州也有厝放的習俗,只是他們條件好些,不是厝放在野外,而是厝放在特製的寢樓里。
(3)過去有丁憂三年的習俗,為了盡孝道;
(4)一時沒找好墓地或一時買不起墓地;
(5)安葬多在遠處,而厝放一般都在家門口,可以為晚輩祭祀或哭墳提供方便。這幾種力量的合力,使厝放成為一種習慣,而當習慣已經養成,即使這五方面的力量一個都不存在,它已經作為一種風俗根深蒂固了。
9. 請問安徽桐城的文化遺產有什麼
文廟,六尺巷,很多的
10. 了解桐城歷史的請進
桐城市位於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地處長江北岸、大別山東麓,東鄰廬江、樅陽兩縣,西連潛山縣,北接舒城縣,南抵懷寧縣和安慶郊區。全市國土面積164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2.3萬畝,其中水田47萬畝,旱地5.3萬畝,湖泊水面16.7萬畝桐城地處亞熱帶季風型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境內礦藏豐富,初步探明的有石墨、礬、花崗石、大理石、銅、鐵等10餘種,受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有金錢豹、穿山甲、水靈貓、水獺、江豚、白鶴、巨晰等,珍稀植物有銀杏、金錢松、鵝掌楸、杜仲等,葯用植物多達200餘種。
桐城市系對外開放城市,全國商品糧基地,國家級科技工作先進市,全國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縣(市)和全國鄉鎮企業百強(縣)市,市區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國衛生城,設有國家星火密集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桐城日益成為海內外有識之士投資興業的熱土。
桐城,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發祥地,著名黃梅戲表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的故鄉。歷代英傑名士群星璀璨,素稱文化之鄉。
桐城境內,綿延百餘里的龍眠山,峰巒疊翠,風光旖旎。歷史勝跡,瑰麗多姿。人文景觀與自然風光交相輝映,是人們旅遊觀光的勝地。交通便利,合(肥)九(江)鐵路,206國道和滬蓉高速公路縱貫全境。
桐城,系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春秋為桐子國,唐至德初建縣制。古縣文化名於宋,崛起於明,鼎盛於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稱天下。遠古祖先曾在這里留下各種歷史見證的,歷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豐富的遺存。古建築更加燦燦明珠,烘初這座古城的風采。在眾多的古建築中,桐城文廟超群絕倫,光彩奪目。
桐城文廟為明清以來當地祭孔的禮制性建築群,雄居縣城中心,面臨廣場,正對繁華街區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環擁,如眾星拱月。據《安慶府志》、《桐城縣志》,文廟原在縣城東郊外,始建於元延佑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毀於兵火。明洪武初移建於今址。後因屢遭兵火與風雨侵蝕,明清兩代修葺19次。雖然迭經廢興,而今還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廟,仍然格局堂皇、古樸典雅。
文廟建築群以大成殿為中心,以南北中心線為對稱軸。主要建築有門樓、宮牆、泮池、泮橋(又名狀元橋)、大成門、崇聖祠、土神祠、東西長廡等。佔地總面積達3200平方米。主次建築,錯落有致,渾然一體,好似一組凝固的優美樂章。門樓正鎏金「文廟」二字,系趙朴初先生題書。
主體建築大成殿,面對月台,前眺大成門和門樓,兩側接東西長廡,檐廊回繞,院落開闊,中鋪石板,為晉謁通道。大殿面闊5間,進深3間,建築風格具明清特色,兼有遼金遺風,是古建築研究的珍貴立體資料。
通觀文廟建築群,不僅石坊沖天,飛檐凌空,氣勢宏偉,還有許多造型優美、精巧細致的磚刻、木雕、漢白玉雕,僅文廟門樓就有鏤空木雕、浮雕60多處,「孔子生平故事」、「漁樵耕讀」、「魁星點斗」、「獨占鰲頭」等圖案,逼真傳神,生動有趣。
文廟內設有桐城縣博物館,館藏文物從新石器到宋瓷,從李公麟的畫到方以智的書,從雍正御賜保和殿大學士張廷玉的虎銅印到乾隆御題碧玉銘文板指,總計1245件,其中一級文物24件,二級文物125件,還有多件難得的稀世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