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中國現代文化不行
第一個是:文革期間毀壞了數不盡的精神財富。讓我們喪失了多少的美好的精神文化遺產。
用某人的一句話:前幾十年教人斗爭與殘忍,現在教人自私和貪婪。導致我們每個人似乎在習性里都沾染了斗爭殘忍自私和貪婪,這樣的習氣在我們心裡,是很難創新出「美好的作品」的。
第二個是:當前「上面」審批和維穩有約束和阻礙。很多真實的東西很多可以增加中國人見識的東西,難以進入中國。隨便舉幾個例子。很多國外游戲,日本動漫,好的電影,甚至很多輿論平台,都被我們給禁止了。我們「外面的世界」都看不到,何談吸收營養取長補短參考借鑒?自己在家閉門造車,而且自己造車的工藝還被迫害過,何來當代有影響力的文化「作品」。
『貳』 現代化的優點和缺點
優點:生活方便、生活水平提高、文明水平上升、全球化
缺點:城市化、貧富懸殊、地球污染增加
『叄』 為什麼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差異這么大
傳統文化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是我國自擁有文化以來到目前為止所有的精神思想,是各民族文化的匯總,而現代文化是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創新。現代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因為現代科技的發展,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所以導致現代文化跟傳統文化的差異非常大。最顯而易見的一個變化就是互聯網的誕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雖然現代文化是根據我國國情而萌芽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傳統文化。我國傳承幾千年的歷史中,也可以看出傳統文化不容忽視的一面。所以面對傳統文化的弘揚,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創造出一個跟現代文化相結合的美好時代。
『肆』 你認為在現代社會中華文化有哪些bug(缺陷)
中華文化有一些傳統的觀念是從古代就一直傳承到現在,而這些都是糟粕,我們應該唾棄。比如說像重男輕女這個觀念是非常的不對的,這就是一個明顯的性別歧視,然後大家還都覺得這個事情是對的。
『伍』 辯論現代文化取代傳統文化的利與弊,快!快!快!
我的回到是現代文化不可能取代傳統文化,只能是對傳統文化的升級
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儒釋道三教文化,尤其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定了儒家文化在中國社會的核心地位。儒家的仁,道家的義,佛家的舍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發展已經滲透到每個中國人的基因中。這些教義奠定了中國人的謙和、忍讓、善良的良好品性,無論到什麼時候這些品性都不會過時,也不應該被遺忘。
說真的,我不知道什麼是真正意義上得現代文化。歐洲思想啟蒙以後對世界的空前探索、科技的空前發展奠定了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但是求實、創新或者叫格物、致知的精神是傳統中國人,尤其是文人的優良品德。是老早就有的,並非後來誕生的。
現代社會的追求個性化、自由化、簡單舒適的生活理念使現代中國人擺脫了一些繁瑣的禮節,是對人性的解放,這點無疑是現代文明強於傳統文化的地方。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傳承千年,歷經數次亡國而文化不亡,主要就因為它這種善於吸收新鮮血液的精神。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陸』 現代文化的弊端
簡析中國現代文化弊端
我們討論問題,首先要弄清問題的真正含義,這樣才能取得共識。比如什麼是文化?我認為文化是個復合概念,從時空上區分,有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從內容上區分,包括文字、文學、藝術、體育、科技、教育、新聞、出版、繪畫、音樂、戲劇、影視、動漫、旅遊、武術、考古、IT產業等眾多領域;從性質和功能上區分,包括政治文化、產業文化、娛樂文化。在弄清文化基本含義的基礎上,我們才有可能討論「中國文化」這個重大命題。
中國文化當然包括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舉世公認,大家自然沒有異議,但是,有網友說中國沒有現代文化,根據就是中國文化和傳統文化發生了「斷層」。我認為,這個結論是對文化概念的誤判,把傳統文化等同於中國文化的誤判。誰都不會承認,現代中國沒有文學、藝術、體育、科技、教育、新聞、出版、繪畫、音樂、戲劇、影視、動漫、旅遊、武術、考古、IT等各項事業,除了政治文化就不再有產業文化和娛樂文化。新中國建立以後,文化斷層的現象的確存在,但是我不認為是「絕對斷層」,只能是繼承發展不夠的問題。現代文化是有的,其中在好多領域有了長足發展和進步。如果把這些東西都視為「空無一物」,那麼有什麼好處呢?新中國的現代文化建設不是沒有問題,在我看來,問題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對傳統文化上沒有解決好繼承和發展的問題。老祖宗留下來的很多好的東西,沒有發揚光大,還有很多寶貴遺產被我們當做垃圾白白糟蹋掉,很可惜。中國傳統文化是有其精髓,有些地方將會閃耀其千古不變的光輝,但這並不能掩蓋它作為一種文化主體的沒落性。現而今我們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恰恰在現實中繼承的是一些封建糟粕,而中華民族真正優秀的傳統文化反而沒有繼承到,致使國人的思想越來越狹隘,國民道德素質愈來愈低下。
二是政治文化過於強勢。文化的政治功能被無限放大,每次政治運動,文化領域都要首先接受「疾風暴雨」的考驗,接著就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百花凋零的景象。不是說要取消文化的政治功能,任何國家都不會愚蠢到取消文化政治功能的地步。美國就特別重視政治文化,作為移民國家,美國文化是在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並構建了自己宗教的、政治的、社會的、思想的和哲學的體系。而在這構建的過程中,它汲取了世界諸文化特別是歐洲文化的精華。歐洲的政治文化對美國三權鼎立制的政治模式、人權觀念和美國的市民社會的形成與發展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我們的問題在於,文化的政治功能過於強勢,就會掩埋文化整體的燦爛光芒;而千百萬人的習慣勢力是最可怕的,一旦整個民族文化觀念仍然集體囿於政治思維定勢,情況就可能大大不妙,它所產生的作用力往往具有極大的惰性和破壞力。
三是文化產業起步晚、發展慢。現代文化的內涵,不僅具有意識形態的意義,同時更是一種產業——文化產業;它不僅具有教化功能和公益屬性,同時還具有產業功能和商品屬性。眾所周知,世界上文化產業最發達的國家首推美國。冷戰時代結束之後,美國作為一個文化產業大國的地位冉冉升起,獨霸全球,到處是「美國製造」。人們驚呼——難道世界文化已經「美國化」了嗎?這究竟是一種文化「全球化」,還是一種「文化帝國主義」?如果是文化「全球化」,那是否就是一種「美國製造」的全球化?如果是「文化帝國主義」,那麼,美國文化究竟能否代表一種文化「普世主義」?由於我國文化產業力單式微,總體上同文化帝國主義作戰不利,而且現在還沒有完全警醒,這是很危險的。
有意義的學問討論,不該圍繞概念兜圈子,但是在概念還不清楚的情況下,就不會有同一話題,即使爭論1000年也還是「剪不斷,理還亂」。我理解持中國沒有現代文化觀點的朋友,很可能是「恨鐵不成鋼」的意思,愛之深,關之切,自然語出錚錚。如果真是這樣,那就無所謂錯不錯的問題嘍。
『柒』 城市現代化有哪些好處以及弊端不用特別詳細寫作文
一、城市化的好處: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環境,例如:通過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設施、綠化環境等措施,使得環境向著有利於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和促進社會發展的方向轉變,降低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壓力。
作為區域發展的經濟中心,能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而區域經濟水平的提高又促進城市的發展;促使生產方式、聚落形態、生活方式、價值觀等的變化。
1、人口轉化
城市能夠創造出比較多的就業機會,大量吸收農村剩餘人口。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四產業逐漸轉移。
2、產業調整
城市化過程能夠卓有成效地帶動廣大農村的發展,有利於改善地區產業結構。
3、工業發展
城市化有助於提高工業生產的效率,工業化使城市化獲得持續推進的動力。
4、科技進步
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信息化的推進,使現代化大城市成為主要的科技創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進而提高區域的整體發展水平。
5、文化交流
城市文化向鄉村廣泛地擴散和滲透,影響著鄉村的生產生活方式(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並提高鄉村的對外開放程度。有利於城市與鄉村的交流,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捌』 中國文化的缺點
中華文化具有哪些特點。
有獨特性(每個漢字都有其形成演變的歷史);主體性(獨自開創並形成完備的文化體系);持續性(中華文化五千多年來從未中斷);多元性(中國文化是由不同的異質文化融合而成的);變通性(對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釋)。
中國文化具有獨特性: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和傳承工具,也是文化最顯著的標志。每個漢字都有其形成演變的歷史。獨特的楹聯通過獨特的書法表現出來,鈐印上獨特的名章與閑章,一望即知是典型的中式裝飾。其他諸如中華繪畫、建築,以至飲食、服飾等,都有其極強的個性。
中國文化具有主體性:即獨自開創並形成完備的文化體系。梁漱溟說中華文化獨自創發,慢慢形成,非從他受。自來公認中國、印度、西洋並列為世界三大文化系統者,實以其差異特大而自成體系之故。
中國文化具有持續性:體系和獨特傳統得以傳承綿延,中華文化五千多年來從未中斷。
中國文化具有多元性:中國文化是由不同的異質文化融合而成的。中國在春秋戰國時代本來存在著多種不同的地域文化,後來才合成一個大體統一的華夏文化。
中國文化具有變通性:留下了許多選擇的空間,對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釋。
中國文化的特點: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玖』 現代文化有哪些缺失
中國傳統文化清單中我們遺失了哪些?我們遺失的太多太多了。90年代生人開始相信聖誕老人了,開始在麥當勞必勝客過生日。他們不知道阿福,沒放過風箏,沒見過長命鎖,沒上過八仙桌,沒爬過大門檻,所以,傳統的東西在他們看來,是沒有質感的,是蒼白的。他們身上的中國傳統日趨稀薄,他們身上的特質與個體不復存在,中國味淡不可聞。到哪裡才能找回我們丟失的傳統?
忠孝仁義信禮智勇
何為忠孝仁義?何為信禮智勇?現在只有在大街看路牌才能見到它們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維護的那個秩序不再回來,也切斷了我們與「忠孝仁義」的關聯。「信禮智勇」好歹還是一個各社會通用的生存哲學和基本要求,但他們嫁接了西方的價值理念,在儒家的詞語外殼下,內涵不再。古人曾把道德修養視為人生的終極追求,不過,在全球化的今天,個人奮斗、快樂、自由通通比道德來得重要,現在的孩子還有很多別的事要忙。
四書五經
從前,作為書生15歲之前便要把四書五經爛熟於心,幾乎都是群「拜經教」,他們對經典的了解,足以讓今天的古代文學博士生絕望。1912年1月19日,當國民政府第一任教育總長下令「小學堂讀經一律廢止」的時候,這是一個解放思想的壯舉;作為後果,近一個世紀後,已經沒有多少人回答得出來什麼四書五經了。孩子對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易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為代表的古代中國的支柱思想體系,一頭霧水。現在,舒乙在北京創辦了一家現代私塾館,專門教授四書五經。
任俠之氣
何為任俠?是「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義之所當,千金散盡不後悔;情之所鍾,世俗禮法如糞土;興之所在,與君痛飲三百杯」;是「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是荊軻、是聶政、是專諸、是李白、是一飯之恩的漂母、是救過伍子胥的漁女。不過,今天他們都在風中消散。再不見獨行萬里為曾允朋友一諾的男人,再也沒有了「拼將一生休,盡君今日歡」的女子。高曉松在他《青春無悔》的文案里這樣幽幽地寫道。
從小就被教導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別人,何來的狂狷豪邁之氣?何來風流灑脫的風骨?從來沒有過年少輕狂,青春就是不完整的青春,讀再多的金庸古龍也不管用。
匹夫有責
對家庭負責、對族人負責、對國家和民族負責、為看不見摸不著的社會風氣負責……這是古人肩上的N座大山。而今天,我們既沒有為別人奉獻的義務,也沒有權利向別人索取,只能為自己負責。《大學》開篇就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在今天成為鏡花水月,顧炎武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和平時期更像是一句空談。於是,我們堅持不長大,看日本漫畫,聽Twins,玩PUPA或HelloKitty,穿滿身口袋的闊腳褲,口號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濫,讓責任感處處失守。而年方10歲的那一撥孩子,耳濡目染的是這一代人放任自流、無限延長的青春期,他們怎麼會知道責任感是何物呢?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