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清朝三百年,到底摧毀了什麼文化
清國自1644年入關,到1662年佔領大陸各城市,到1912年滅亡,存在了二百餘年,大清國將表面或一定程度尊重漢文化作為統治手段,為維護統治,除各種防備外,還對漢人進行文化戰爭,文字案等進行思想高壓,編造故事篡改書籍並把這些東西通過各種形式傳播出去,歪曲華夏文化為其統治服務,感到壓抑,耽誤了華夏文化的發展時間,大清國是漢語音譯,意思翻譯是大善戰國,清國始終將自己和中國分得很清楚,不斷強調騎射國語,強調發型衣冠不學漢人,同俄國等北方國家簽約以清語為准,弘歷的皇都篇就是站在滿人立場大清國立場上去看問題,並通過立碑讓大清國人永遠記住他的話。
『貳』 清朝實行了什麼政策使中華文化受到嚴重的摧殘
一,剃發易服,是延續了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近乎毀滅,到取締清朝的時候已經沒有人記得傳統服飾等文化該是如何了
二,大舉焚書,乾隆修編四庫全書,銷毀書類三萬多種,編輯在冊的禁書幾乎與四庫全書所收錄的等同,等於燒了一半而且沒有存檔,其中包括前代的一些著作,許多名作書畫都是在那時候失軼的
三,禁錮思想,為了維護滿人的專制統治防止反清復明的漢人思想,文字獄,銷毀典籍,篡改先賢著作,強其筋骨弱其智,科舉八股更盛,閉關鎖國,打壓商人,致使中國錯過了迎上時代大潮流的改革,近代屈辱史的最大推手,而後的喪權辱國條約多是清皇室的手筆,以赤縣神州之地易滿清私囊之利
『叄』 清朝究竟毀掉了多少漢人的文化傳統
是幾乎將漢人的傳統文化都毀了,特別是在皇宮裡面禁止他們滿族人的文化,在當下的民間還保存了一點,只不過是不是很多。
『肆』 哪些漢文化在清朝發生斷層了
剃發易服,清朝深諳摧毀一個民族的精髓,所以服裝上是徹底斷層了,反抗的都被殺干凈了。還有舞蹈等方面,現在所謂的古典舞都是結合古墓里的壁畫以及文獻記載,再加上一些芭蕾舞的精華編整而成的。真正的古代舞蹈已經無跡可尋,在南宋滅亡後就已遭到嚴重摧殘,即使有剩下的一些也在明朝滅亡後終於消亡。畢竟清宮怎麼會允許你跳漢人的舞蹈?
『伍』 清朝是不是「毀了」中華根基,要怎樣來看待
無可否認,它很不錯,平定作亂政權,收復鄭氏台灣,鞏固國家領土主權完整;南行改土歸流,西納新疆西藏,確定中國近代版圖;康乾盛世,一個封建經濟的全盛時期。
但同時,它也很失敗。“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文字獄,一場文人學士的生死噩夢,文化凋敝的罪魁禍首;“剃發易服”,對漢族文化與精神的絕對打擊;“閉關鎖國”,中國落後西方百年的根本原因。
由此可見,明朝就有嚴格的海禁政策,清朝不應該把“閉關鎖國”的大黑鍋全部背下來。
中國封建社會思想根深蒂固,中國落後怎麼能讓清朝一力承擔。小農經濟為主體,重農抑商政策一直存在,女性地位低下,中國封建思想傳了幾千年,怎麼到了清朝這兒,就是清朝的錯了。難道就因為清朝遇上的那一場場戰爭嗎?
其實,說實話,這個觀點也確實有道理。
不過,就小編看來,清朝的功績不能被完全抹滅,同樣,它的錯也不能被原諒。但不管怎麼說歷史的硝煙已經過去,我們不能忘記曾經西方入侵帶來的百年恥辱的同時,更應該活在當下,為建設新時代而努力。
『陸』 清朝統治漢人幾百年 就把漢文化給削弱了
清朝立國的時候是世界大變革時期,清朝是削弱漢文化,阻斷了世界先進文化傳入中國,使中國落後於世界300年。
『柒』 審美扭曲的清朝毀滅了華夏文化
滿清的將近300年對華夏文化文明確實是一次大毀滅,大倒退。
滿清統治下的華夏族
滿清入關,悲劇開幕!
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江陰城陷...,幾乎所有有氣節,不甘於異族統治的知識分子都在抵抗中被屠殺,一座座文化名城被戰火焚毀。明末中國人口約一億,到康熙初年剩下不到兩千萬。如在前面假想發生在德意志民族身上的一樣,由於潛意識里在高度發達的華夏文化面前的深深自卑和為了消滅華夏族的民族意識,滿族人通過屠殺滅絕了華夏族的傳統服飾和發飾,華夏族人留上被征服恥辱標記-辮子,華夏族美奐絕倫的服飾也從此永遠消失;為了消滅「聰明」的中國人,通過修纂《四庫全書》焚毀和篡改了大量,尤其是技術手冊這樣代表華夏族最高發展階段思想精華的書籍,如後來對東亞國家農業,手工業的發展貢獻巨大的《農政全書》,《天工開物》一直到鴉片戰爭後才由留日學生在日發現才重新出現在中國;在文字獄的刀口下,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終極關懷,對人權,對人性的思考也都在中國大地上滅絕了,荒謬的金石學,魚蟲學冒了出來,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再是有生命的形體,而被博物館化,鑽研滿清認可的那些所謂經典和埃及學家在大英博物館里翻閱埃及文獻沒有兩樣,而且還有個很接近的名字-漢學;如所有的異族殖民統治一樣,一座座駐滿八旗軍隊,監視和鎮壓華夏族的滿城在各個城市中心拔地而起,我們現在仍然能夠從很多城市的街名中尋找到痕跡;為了防止統治下的華夏族人得到當時在台灣的鄭氏政權和日本,韓國等華夏附屬文明的幫助,富庶的東南沿海地區被辟為無人地帶,人民流離失所,慘絕人寰...
透過滿清吹噓的所謂康乾盛世我們仍然可以得出結論:高傲聰慧的華夏貴胄在滿清異族統治下奄奄一息,不斷野蠻化,落後化,逐漸淪為苟延殘喘的異族奴才。我們現在不斷抨擊的所謂劣根性,難道不就是奴才的品性嗎?何況對於所謂康乾盛事描述的真實性還很讓人懷疑,聯想到近五十年來對民眾的洗腦教育和對歷史的篡改,我想大家應該會明白這個道理,明末崇禎時就有田七百八十三萬頃,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才七百四十一萬頃,數字剛接近明末土地數字,可見康雍乾生產恢復是緩慢的,過了一百年才到了明末的生產規模.最高的是嘉慶十七年為七百九十一萬,僅僅超過明崇禎時期七、八萬頃,而當時人口達到將近四億,是明末數倍了!由此可見,所謂的康乾盛世是個什麼玩意了. 乾隆時來訪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說「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很多人沒有衣服穿「,「象叫花子一樣破破爛爛的軍隊」.
中國歷史上人口發展都存在一個上限,大概在一億左右,就算明末生產力猛烈提升也並沒有帶來醒目的人口增長,為什麼滿清建國不久,人口很快就從不到兩千萬增長到四億了呢?還有中國一直都有大麻,鴉片等作物並且是鴉片出口國,可是為什麼卻僅僅在滿清時才有大量民眾吸食鴉片並且很快成為最大的鴉片輸入國呢?這種生理繁殖活動的異常活躍和對麻醉品的大量需求反映的是文化思想活動的貧乏和壓抑.這也可以從滿清時代人口的大量增長並沒有帶來生產力的進步,反而是不斷退步推斷出來. 清代鐵和布匹這兩項指標性的工業產品的總產量在鴉片戰爭之前從來沒有達到過明末的水平,1840年所謂的康乾盛世結束不久,中國工業產量僅為全世界的6%.無論是總產量還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明代末年, 滿清末年林則徐鎮守廣東,民間有人獻上所謂威力極大的火炮,卻僅僅是明代的普通軍事裝配.生產力下降造成的產品匱乏以及滿清的閉關鎖國政策也必然阻礙了貿易的發展.整個中國社會在落後文明的異族統治下不斷的倒退,和其他先進文明的差距愈來愈大.等到鴉片戰爭時,西方人眼裡的華夏族已經被劃入半開化的文明行列了.我們在驚嘆明清兩代華夏文明截然不同表現的同時,是否應該注意到這種變化並未遵循華夏文明發展的正常軌跡,而是滿清異族統治下傳統文化滅絕的後果呢.
對比我們假想的發生在德意志民族身上的悲劇,看到滿大街留著滿人發辮,穿著滿人馬褂的黃種人,你會認為你接觸的是華夏文化嗎?你會認為上面提到的滿清時代的中國是華夏傳統文化塑造下的中國社會嗎?鴉片戰爭以後,當曾經與我們並駕齊驅的西方以先進文明的姿態站在我們家門口時,我們的落後野蠻是否應該歸咎於我們的華夏傳統文化呢?辛亥革命以後,我們推翻了滿人的異族統治,開始了致力於重新回到世界先進文明的行列的努力,我們是應該繼續摒棄自己的傳統文化而去「西化」,還是應該重新發掘,續起我們中斷了近三百年的偉大傳統文化的發展脈絡呢?至少我們近一百多年努力的經驗,特別是以中共政權為代表的全盤西化的結果,並不能讓我們對「西化」有太多的好感和認同.
文化概念和文明異化
滿清對儒學的尊崇也並不能作為滿清社會為華夏傳統文化所塑造的證據,滿清時代的知識分子也不能被視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就如他們在歐洲的同行如埃及學家,閃米特學家不能視為埃及文化,閃米特文化的繼承人一樣,他們僅僅是個韃靼化時代原華夏族聚集地的漢學家.因為傳統文化不僅僅是一種博物館的象徵物,比如某些經典,某些社會規范,某些價值理性也就是共同的道德行為准則,具有同一特徵的行為方式;更是一種基於本文明中來源先人經典之思想,社會規范,價值理性進行創新和改良以適應社會良性發展的狀態,過程乃至能力本身。
從文化生態學的角度來看,一個民族的文化必然會在這個民族的物理表象,特別是服飾和建築上有所反映,並且這個物理表象本身也是民族傳統文化系統的組成部分,就如一想到華夏文化我們就應該想到峨冠博帶,寬袍大袖的中原服飾一樣,這是華夏文化區別於其他文化的特徵之一,也是我們很難把滿大街扎土耳其頭巾的女人和德國文化聯系起來的原因之一.可是,是從什麼開始,又是什麼促使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消失,如服飾的滅絕,道德的淪喪,禮儀的混沌等,漠然,麻木甚至拍手稱快的呢?
我想這個小故事應該能對大家有個啟發:滿清剛建立政權時,作為華夏附庸文明的朝鮮國派遣使臣到北京覲見滿清皇帝,被迫留滿人發辮,穿滿族馬褂的華夏民眾看到朝鮮使臣的華夏服飾和禮儀不禁黯然淚下,心裡極度痛苦;可五十年之後,當朝鮮的使臣再次來到北京覲見滿清皇帝時,從小留著滿人發辮,穿滿族馬褂的漢人卻鄙視和嘲笑朝鮮使臣的華夏服飾和禮儀,認為那是夷狄服飾,蠻邦禮儀了.期間僅僅相差五十年!!而三百年後的今天,清宮戲,辮子戲滿天橫飛, 仍然不斷撕扯著華夏民族的自我心靈圖像,我們有責任做點什麼呢?
『捌』 清到底屠殺了多少漢人
清初屠城事件
時 間 清朝初年
重點地區 江南、嶺南地區
死亡人數 五千萬至六千萬
發生背景 清推行「剃發易服」政策
清初屠城事件_
http://ke..com/item/%E6%B8%85%E5%88%9D%E5%B1%A0%E5%9F%8E%E4%BA%8B%E4%BB%B6/19973723?fromtitle=%E6%BB%A1%E6%B8%85%E5%A4%A7%E5%B1%A0%E6%9D%80&fromid=3716360&type=syn
『玖』 咱們漢族歷史上一共被毀滅過幾次,五胡亂華,靖康之變,崖山海戰,滿清入關,還有哪些漢族被毀滅的悲痛史
1、五胡亂華,也就是南北朝時期。
歷經了漢末戰亂,晉朝統一之後的人口,較黃巾爆發之前,減少了幾成。盡管晉朝統一了全國,但是歷經八王之亂,以及內政的混亂,實際上國力空虛。這時候的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少數民族先後進入中原地區,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沖突。有記載說,五胡以漢民為兩腳羊,漢民受到前所未有的虐殺,堪稱十室九空,百不存一。佔領區漢族人民不斷反抗,大小規模義軍此起彼伏,後來有冉閔大帝發出「殺胡令」,號召漢民團結起來,將胡人趕出中原,以期恢復漢人河山,各地義軍紛起,後來才逐漸實現目標。最終由隋朝統一全國。
2、宋朝時期的外族入侵。
無非就是遼夏金元對宋朝的侵略。
現在歷史書上只是談了侵略,沒有具體文字。在記載中,邊境的外族對邊境漢族,經常實行「打圍谷」(好像是這個名詞,具體記得不準確了),就跟狩獵一樣,對於游牧民族來說,狩獵相當於漢民的秋收,外族掠奪邊境漢民的收成,漢民抓回去做奴隸,漢民稍有不從,就會身首異處。而元朝統一之後,更是把不同區域的民族分成幾個等級,而無論哪種等級中的漢民都是作為最底層的被壓迫者。
3、滿清入關。
滿清入關初期,曾經有「揚州七日,嘉定屠城」的說法。這個說法,在金大師的《鹿鼎記》中也有記載。
因為兩種文化的沖突,滿清統治者以武力推行所謂「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在漢族的文化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一絲一毫,不敢損毀」。滿清統治者以割發留辮子的方式,打擊漢族的文化。推行自己的統治。
一直到康熙時代,才有了所謂「滿漢一家」的說法,逐漸消除滿漢間的隔閡,吸收漢族文化,鞏固自身統治。
另外,有一種說法,所謂「崖山之後無中國,明朝之後無華夏」,最早提出這種觀點的並不是中國人,而是朝鮮人和日本人。古代時候的中國一度是世界的經濟、文化中心,朝鮮和日本文化深受中國的影響。而清初的朝鮮對滿清游牧文化持的態度是很不屑,這種情緒通過各種方式表現出來。包括出使清朝的外交官當面背後有些言論對清政府明顯不敬,更多的通過文人或朋友間的交流記錄下來。這個時候的朝鮮人,早已不把清帝國作為「中國」,更不把清帝國看作中華。同時期的日本處在江戶時代,之前對於中華敬仰萬分,但是看到清朝當時的現狀以後,日本人也產生了和朝鮮人同樣的心情,認為從此之後中華的文化僅在日本存在,故而有了無中華的意思。
『拾』 清朝毀掉了哪些漢人的傳統文化
主要是發型、服飾以及歷史典籍等。清朝一進入中原地區,作為統治階級的滿族人,是打算對漢族文化進行修改的,想讓漢族人也學習滿族的文化。而最早實行的政策,其實是發型和服飾。
實際上,常見的旗袍其實就是從清朝的服飾上變化而來的。而我們對清朝人的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他們的小辮子了。另外,清朝還打算控制讀書人的思想,銷毀了許多珍貴的書籍。接下來我們具體來看看清朝所施行的政策。
因為在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時期,讀書人一個不小心就會得罪清朝統治者,而被處死。這就是當時牽連許多人的文字獄。不管讀書人是有意還是無意詆毀了清朝統治者,是會被處死,而且還會牽連許多無辜的人。乾隆帝會將不喜歡的歷史典籍毀掉也是有可能的。
4.禁止裹小腳。這一項政策應該算是清朝頒布的一項比較合理的政策了。漢族一直以來都有裹小腳的習慣,這其實是對女性的身體傷害。清朝統治者是從草原來的,滿族女性為了騎射是不可能裹小腳的,他們也覺得裹腳的習慣是很不正常的。不過禁止裹小腳的政策,反而是施行得比較差的。因為女性不管你如何禁止,她們就是要偷偷裹腳,官員們攔都攔不住。
總的來說,清朝入關後,為了統治漢族,進行一系列的文化政策改革,比如改變發型、服裝,銷毀了漢族珍貴的歷史典籍,同時也下令禁止裹小腳的舊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