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左翼
左翼,基本解釋為作戰時處於正面部隊左側的部隊,引申為政黨、派別、團體中的左派。在政治中,「左翼」,又稱「左派」,與「右翼」相對。
是用來稱呼一些政治信仰的專有名詞,在不同國家或不同時期則有不同的意義。一開始,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左翼是指在議會中坐在左側,反對君主體制,支持激進改革的人。
在哲學觀、歷史觀上,左翼一般認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信奉「人民史觀」(即「時勢造英雄」),其政治主張是偏向下層人民,草根階層的。
左翼反對貧富懸殊,追求社會公平和「均貧富」,認為貧困是由於「不公正」而造成的,國家、社會應對個人的不幸負責。
左翼夢想一個和諧的、公正的社會,在經濟政策上主張加強國家宏觀控制,擴大稅收,特別是針對富人的稅收,擴大公共福利,甚至不惜舉辦國家公共工程來解決經濟危機和失業問題。左翼總的來說是變革的、進步的,是自由主義和民主政治的原教旨陣地。
Ⅱ 左翼文學de名詞解釋
左翼文學是中國左翼文學作家聯盟的簡稱。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1936年解散。主要發起人有魯迅、沈端先、馮乃超等,魯迅在成立大會上作了著名的《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演講,是其綱領。主張馬克思主義批評方法去評判現存的文學現象,強調對社會黑暗面的暴露和批判,強調作家的世界觀和作品的真實性。
(2)為什麼叫左翼文化運動擴展閱讀:
左翼文學運動給中國帶來了有實踐經驗的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蘇聯的「無產階級文化派」、「拉普」和波格丹諾夫的「文藝組織生活」論均成為中國左翼文學的理論來源。
魯迅、瞿秋白、茅盾、胡風、周揚、馮雪峰等人的文章有相當一部分是用經過蘇聯革命實踐檢驗過的馬克思主義來總結中國左翼文學創作實踐經驗的總結;
是「依據社會潮流闡明作者思想與其作品底構成,並批判這社會潮流與作品傾向之真實否」的優秀文學理論作品,對中國左翼文學直至以後文學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Ⅲ 左翼文化運動所處的時代背景
在蔣介石「四一二」叛變後,一大批革命的文化工作者陸續聚集到上海,使上海成為這個時期的革命文化中心。1927年冬,由蔣光慈、錢杏屯、孟超等人創辦了太陽社,由郭沫若、成仿吾、馮乃超、李初梨等人創辦了創造社。這兩個革命文學團體的成員雖然大多數是共產黨員,但他們無論在政治經驗、馬列主義水平,都處於幼稚階段,加之受國際、國內「左」傾情緒的影響,表現了較為嚴重的急躁情緒與宗派主義情緒,特別是對「五四」以來有成就的進步文化人士缺乏正確的認識和評價,甚至持貶低和否定的態度,視為異己力量進行攻擊,魯迅、茅後等人也對這兩個團體的某些主張提出過尖銳批評。為了加強黨對國民黨統治區文化戰線的統一領導,團結和組織廣大的進步文化工作者反對國民黨的文化「圍剿」,1929年下半年,中共江蘇省委根據中共中央關於成立一個統一的文化界組織的指示精神,在上海組成文化工作委員會(簡稱「文委」)。1930年初,我黨根據進步作家統一自己組織的要求,在「文委」的直接領導和支持下,經過多次醞釀和討論,於3月2日在上海召開大會,正式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大會通過了「左聯」的理論綱領和行動綱領,選舉魯迅、沈端先(即夏衍)、馮乃超、錢杏屯、田漢、鄭伯奇、洪靈菲七人為常務委員,並決定成立馬克思文藝理論研究會、國際文化研究會、文藝大眾化研究會等機構,創辦《萌芽月刊》、《拓荒者》等刊物。
在「文委」的領導下,又相繼成立了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中國左翼新聞記者聯盟和電影、音樂小組等左翼文化團體。為便於統一領導這些組織和團體,「文委」於1930年10月,在上海成立「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簡稱「文總」)。參加「文總」的共有八個左翼文化革命團體,其中陣容最大、最為活躍、最有影響力的是「左聯」和「社聯」。中國左翼文化界總同盟及其所屬團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文化界的統一戰線組織,團結和爭取了大批左翼文化工作者,同國民黨的反革命文化「圍剿」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創作了一大批具有很高水平的文藝作品和理論著作,宣傳了馬克思主義,鍛煉造就了一支馬克思主義的文藝隊伍。而魯迅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被毛澤東譽為是「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Ⅳ 請問為什麼要叫左翼又為什麼要叫右翼,給代表什麼意思
左翼、右翼的說法來自法國大革命時的一次會議。資產階級都坐在左邊,貴族坐在右邊,從此左翼代表激進和革命,右翼代表傳統和保守。
文革之前的反右運動,就是自稱代表工人階級的革命反對被認為是代表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落後和保守。
但激進、保守、革命通常是相對的。有時候表面上是復古、保守,實質上卻是激進、革命的。
目前中國的情況是「掃描時下中國思想界,從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形成的思想格局——激進主義、保守主義、自由主義的三足鼎立,已經演變為二元對壘:對陣的一方,是做派上顯得十足的道義凜然的新左派。……」
Ⅳ 世界左翼文化是指什麼
左翼和右翼在政治傳統上指一個社會內部政治領域的兩種意識形態,尤其是在民主社會。在現代西方國家,政治通常被分為右翼或左翼,即保守主義(右翼)和社會主義(左翼),在美國,廣義上的自由主義指左翼政治,而在歐洲,自由主義則指更廣泛意義上的右翼政治。但是到底什麼是左翼,什麼是右翼?至今並沒有一個確切的一致的定義,關於左翼和右翼有不同的觀點:第一,邁克爾?雷克頓沃爾德(Michael Rectenwald)認為,左翼主張在文化領域和其他方面的平等主義、民主和多樣性,右翼則主張少數人的不可緩和的統治
所謂左派右派之分是個歷史的產物,分別代表不同的階級利益,而這個資產階級革命中所誕生的名詞,又被馬克思主義做了進一步的引申,所以要講清左派右派這個問題,還和你是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上有關。 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或無產階級的立場,所謂左派就是代表歷史前進方向的人群,而馬克思主義指出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所以在今天左派就是主張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人群。有一個經常和左派右派混淆的問題就是左傾和右傾的區分。同樣是主張實現社會主義目標的,因為對現實的認識不一致,因此就產生了對採取何種措施的分歧,認識落後於實際情況的,我們叫做右傾,認識超前於實際情況的,我們叫做左傾。一方面,無論左傾右傾,都屬於左派,屬於認識上產生了偏差;另一方面,無論左傾右傾,都會給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帶來危害,因此就需要即防左又防右。對認識上有偏差的左傾或右傾派,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從思想上給以幫助,促使他們轉變。所謂防,只是說要防止在策略上出現左或右傾,不是說象防賊一樣的防人,甚至是把他們作為革命的對象。 對於無產階級來說,主張資本主義,極力為資本主義社會辯護的,就是右派。由於右派極力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反對歷史向社會主義前進,所以右派是代表著逆歷史前進方向的勢力。而站在資產階級立場,資本主義社會當然是要萬萬年的,因此他們並不承認主張實現社會主義的是什麼左派,在他們那裡,左派恐怕是要被稱作空想派、烏托邦的。但右派在如何維護資本主義制度上,也還存在路線之爭,主要地區分為改革派與維持派(也稱保守派)。改革派就是要割除一些資本主義的弊端,進行一些改良,這就必然要向社會主義學習和靠攏,其政策主張也就必然更多地反映了中、下階層的利益,由此,一般也稱其為左翼或左派。而維持派(或保守派)則更多地要求維護傳統的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反對對資本主義進行改良,因此其主張就必然更多地代表上層階級的利益,一般稱其為右翼或右派。不過也常常不用左右派的稱呼來表示,比如,美國的民主黨屬左翼,但通常稱之為自由派,而美國的右翼共和黨則被稱為保守派。 與左傾和右傾的概念相對,在政策的具體實施上又有保守、穩健和激進的區別。比如激進的右翼極力反對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改革,對已進行的改革拚命反對並主張撤消之,一般稱為極端保守派,而激進的左翼就主張實行大膽的、迅速的改革,這大概是叫極端自由派吧。我們可以看到,當今資本主義世界,兩派的主張變得模糊起來,都在向中間靠攏,也就是保守的保守派和保守的改革派在互相靠攏。 其實左派也有保守、穩健和激進的區別,但這通常和右傾、左傾混在一起,不容易區分。 用「左」或「右」來區別派別的習慣來源於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三級會議。 當時的國民公會里山嶽派在左,吉倫特派在右。 山嶽派是法國大革命時期國民公會中的革命民主派,因坐於會議大廳的最高處得名。1792年吉倫特派退出雅各賓俱樂部後,山嶽派實際上成為雅各賓派。 哲學上講:主觀和客觀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理論就是正確的認識,如果執行的路線、方針、政策符合當時的實際,就是正確的;如果超越了當時的客觀實際,做了條件不成熟的事情就是左傾盲動(冒險)主義;如果落後於當時的實際,條件成熟了還不去做某種事,一般叫右傾保守(投降)主義
Ⅵ 30年代左翼文學運動具體內容目的意義
30年代文藝思潮與運動
通常意義上的「30年代文學」指1928年到1937年這一階段的文學,也稱為「現代文學的第二個十年」。
「現代文學的『第二個十年』(1928—1937)是國民黨政權由建立到相對穩定,同時又危機四伏的歷史時期,為維持思想統治,國民黨政府曾做過建立黨制文化與黨制文學的種種努力。……盡管掌握政權的國民黨在政治、經濟、軍事上佔有絕對優勢,但在思想文藝領域卻未能形成具有影響力與號召力的獨立力量。在30年代決定著文學的基本面貌的是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及其文學和民主主義、自由主義作家的文學運動及其文學。」
——錢理群等:《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91—192頁。
30年代基於不同政治立場的文藝群體
在文壇上佔主流地位的是左翼文藝和自由主義作家的創作。
1.國民黨黨制文藝——「民族主義文藝」運動。
宣言:《民族主義文藝運動宣言》、《以民族意識為中心的文藝運動》(1930.10)等。
刊物:《前鋒周刊》、《前鋒月刊》(1930);《黃鍾》(1932)等。
代表人物及作品:潘公展、朱應鵬、王平陵、黃震遐、傅彥長等;小說《隴海線上》、《大上海的毀滅》,詩劇《黃人之血》等。
2左翼文學運動(「左翼革命文學思潮」)。
3「自由主義作家」群體(「人文主義文學思潮」)。——在文藝觀點上對國民黨的黨制文藝和左翼文藝都有不滿,更強調文學的「獨立性」。
..
革命文學的倡導和「左聯」的成立
一、革命文學興起的背景
1.國際背景:1928年正是國際無產階級文學運動波瀾壯闊地展開的時候。當時蘇聯和西歐各國無產階級文學的活躍,日本乃至朝鮮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高漲,給了中國革命作家以推動和鼓舞。1928年和1930年在莫斯科和哈爾科夫先後召開了兩次世界革命作家大會,第二次會議上還成立了「國際革命作家聯盟」。(蘇聯有「拉普」——20世紀20~30年代初蘇聯最大的文學團體,「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家聯合會」俄文縮寫的音譯。日本則有「納普」——「全日本無產者藝術聯盟」的簡稱,1928年成立,並創建機關報《戰旗》。)這都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興起造成了很大影響。
2.當時國內革命斗爭形勢發展的現時需求:20年代初期,惲代英、肖楚女、鄧仲夏等共產黨人就開始提倡無產階級革命文學,1925年茅盾發表《論無產階級藝術》,1926年郭沫若發表《文學與革命》等成為30年代革命文學的前奏。
1927年「4·12」以後,中國共產黨開始單獨領導革命,政治上的獨立要求文學上的獨立。
大革命失敗後,大批革命知識分子匯集於上海。(因為上海有外國人開的租界可以為他們提供避難之所)包括魯迅、郭沫若、茅盾、陽翰笙,李一氓、成仿吾、錢杏邨、洪靈菲等;後來都成為革命文學重要力量。
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基本理論主張是由後期創造社和太陽社成員首先提出。
二、30年代重大的文學爭論(3個)
①「革命文學」論爭(1928—1929)
1、爭論雙方:一方是後期創造社的郭沫若、成仿吾、馮乃超、李初梨、朱鏡我、彭康、「太陽社」的蔣光慈、錢杏邨等,一方是魯迅、茅盾等。
2、論爭雙方的代表性文章:
「革命派」:成仿吾《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蔣光慈《關於革命文學》,李初梨《怎樣地建設革命文學》,錢杏邨《死去了的阿Q時代》,杜荃(郭沫若)《文藝路線上的封建餘孽》等。
魯迅:《「醉眼」中的朦朧》(1928.2)、《文藝與革命》(1928.4)《現今的新文學的概觀》(1929.5)等;茅盾:《讀〈倪煥之〉》,《寫在〈野薔薇〉的前面》等。
3、論爭焦點:
「革命派」誇大文藝的作用,片面強調文藝的宣傳作用,強調作家必須轉變世界觀而且將這一轉變看得過於簡單;錯誤地否定五四啟蒙文學的成就,批判魯迅、茅盾等進步作家。
公開聲稱現在的「一般的文學家大多數是反革命派」,譬如魯迅、茅盾、葉聖陶、郁達夫等作家均應遭受批判,把「五四」以來新文學當成資產階級文學而給以全面否定(李初梨)。說魯迅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錢杏邨);魯迅是中國布爾喬亞最良的代言人,是對於無產階級最惡的煽動家,是中國的老騎士,老「堂·吉訶德」(李初梨),魯迅是「文藝戰線上的封建餘孽」,是對於社會主義的「二重反革命」(杜荃)等。
魯迅的觀點:
1)不應誇大文藝的作用;文學應該起到為革命宣傳的作用;然而,文學畢竟是文學,文學不只是宣傳,文學有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文學的這些特點和規律依然應該受到尊重
2)作家世界觀的轉變不是憑一時的熱情和簡單的口號,要有切實的作品和真正革命的思想。
4.「革命文學」論爭的意義:
積極意義
1)擴大了「革命文學」的影響。
2)雙方由「論戰」到聯合,促成了「左聯」的成立。
消極意義
1)論戰雙方均流露出一定的宗派主義情緒,呈現出30年代文藝領域一系列論戰所共有的非理性色彩。
2)雖然因為共產黨高層的介入而終止了這場論戰,但雙方爭論的焦點問題並未得到有力澄清,革命文學派的「左傾」幼稚病仍然遺留到了後來的「左聯」中。
②關於「文學給基於遍人性」的論證。批評對象是新月派及其所宣傳的人性論。
③關於「文藝自由」的論辯。論證發生在胡秋原、蘇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間。論爭的焦點是文藝與政治的關系,胡秋原一方強調藝術的獨立性。
、「左聯」的成立及左翼文學
1、「左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
時間地點:1930年3月2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在上海霞飛路召開,解散於1936年
發起人:魯迅、馮雪峰、柔石、馮乃超、李初梨、彭康、蔣光慈、田漢等40餘人。
理論和行動綱領:藝術反封建階級、反資產階級、援助並從事物無產階級藝術的產生。
主要的文學活動:①創辦刊物。成立前的《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成立後的《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等
②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一節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提倡。
③加強了與國際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聯系
④推進文藝大眾化運動。左聯成立後設立文藝大眾化研究會,並在1931年決議《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新任務》中將「文學的大眾化」作為建設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第一個重大問題」。
⑤文學思想中體現為對無產階級現實主義、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的提倡。
2、對30年代左翼文學的認識
1)一般而言,狹義的「左翼文學」特指30年代與「左聯」有關的文學創作活動;不能等同於「無產階級文學」、「工農兵文學」、「延安文學」等概念。
2)30年代左翼文學的成就離不開「左聯」的倡導和扶持,但不能簡單地完全歸因於「左聯」這一政治色彩濃厚的組織。
3)我國文學史上對30年代左翼文學有著兩種極端的評價:一是惟左翼文學為正統,忽略或排斥沈從文等非左翼作家(以建國初的文學史敘述為代表);一是以左為「禍」,否定或貶低左翼文學的成就(文革十年對30年代「文藝黑線論」的錯誤批判和八九十年代的一些學術觀點)。
2000年以來,「左翼文學」重新成為研究熱點,對「左翼文學」的評價也愈加公正客觀
4)「左翼文學」陣營的構成很復雜,不能籠統地用某一個標准對其進行判別。可以包含不同層次:
魯迅作為一個左翼知識分子堅持對社會思想的改造;在他的著作中並沒有堅持要推翻國民黨政權(不同於共產黨的政治理想)。
郭沫若、丁玲、張天翼、蔣光慈、柔石、殷夫等既是共產黨員又是很有才華的作家。
茅盾(曾經是黨員但後來與黨組織脫離了聯系,但一直堅持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介於真正的黨內人士和自由知識分子之間。
戴望舒、郁達夫等人僅僅是同情無產階級的傑出作家。
馮乃超、周揚等人則更多的是共產黨文藝政策的宣傳者和執行者而缺乏文學創作的才能。
5)30年代左翼文學雖然成分復雜,但仍有其共性:
其一,戰斗性和反抗精神——體現了作為強權壓迫下的文學的特點。
其二,對社會底層的強烈關注——體現了左翼文學對「階級」意識的強調。
其三,對社會重大現實題材的關注和在理論上對形式大眾化的倡導(在創作實踐中未必能很好地貫徹——區別於四十年代的解放區文學)。
30年代文藝思想論爭
一、左翼作家對「民族主義文藝」的批判
傅彥長:《民族主義文藝運動宣言》:用「民族主義」抹殺階級意識,用文藝的「中心意識」維護國民黨的專制統治。
瞿秋白在《屠夫文學》里痛斥「民族主義文學」是「鼓吹殺人放火的文學」(1931.8)。
茅盾《「民族主義文藝」的現形》,魯迅《「民族主義文學」的任務和運命》均對其本質進行了深刻批判。
二、與新月派的論爭
1928年3月,新月社創辦了《新月》月刊,徐志摩在發刊詞《〈新月〉的態度》中就對包括「功利派」、「偏激派」、「攻擊派」、「主義派」等在內的文學派別進行批判,這必然與左翼文學的主張產生了矛盾,一開始就引來左翼陣營的批評。
隨後即有關於文學「基於普遍人性」的論爭。對梁實秋等人的反駁,魯迅的雜文最有說服力。(P155—156)
Ⅶ 什麼是左翼文學
左翼文學運動是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繼五四文學革命後最重要的文學運動。它所形成的文學理論在新文學界舉足輕重,保持著強大的、主導性的影響。
20世紀前半葉的中國左翼文學思潮不但是時代的主導思想,也是世界左翼文學的一部分。這一時期的中國左翼文學將自己與祖國被壓迫人們的命運、與世界被壓迫人們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人民性和世界性是中國左翼思潮的兩個鮮明的特徵。
(7)為什麼叫左翼文化運動擴展閱讀
左翼文學運動給中國帶來了有實踐經驗的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蘇聯的「無產階級文化派」、「拉普」和波格丹諾夫的「文藝組織生活」論均成為中國左翼文學的理論來源。
魯迅、瞿秋白、茅盾、胡風、周揚、馮雪峰等人的文章有相當一部分是用經過蘇聯革命實踐檢驗過的馬克思主義來總結中國左翼文學創作實踐經驗的總結。
是「依據社會潮流闡明作者思想與其作品底構成,並批判這社會潮流與作品傾向之真實否」(馮雪峰《社會的作家論·題引》)的優秀文學理論作品,對中國左翼文學直至以後文學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Ⅷ 青島左翼文化運動起因
青島的左翼文化運動
左翼文化運動是在世界共產主義思潮和革命文藝運動中產生的。20年代末30年代初,無產階級左翼文化運動在蘇聯、日本、美國、德國、法國等國家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一批黨和黨所影響的文化工作者沖破國民黨反動政治的高壓,在新開辟的革命的思想文化陣地上,展開了英勇的戰斗。
1929年6月,六屆二中全會提出了《宣傳工作決議案》。根據此決議案的精神,10月成立了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簡稱文委),直屬中央宣傳部領導。1930年3月2日,經過黨的建議和籌劃,有黨內外作家參加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在上海正式成立。來自創造社、太陽社、引擎社、藝術劇社等進步文藝社團的成員約50餘人出席大會。會上闡明了成立左聯的意義,在於「有目的、有計劃去領導發展中國的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加緊思想的斗爭,透過文學藝術,實行宣傳與鼓動而爭取廣大群眾走向無產階級斗爭的營壘。」(潘漢年:《左翼作家聯盟的意義及其任務》,《拓荒者》1卷3期。)左聯面臨4項任務: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宣傳與斗爭;確立中國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理論的指導;發展大眾化的理論與實際,加緊大眾化作品的創作;自我批判的必要。左聯成立大會上還通過了設立馬克思主義文藝研究會、國際文化研究會、文藝大眾化研究會等機構,創辦機關刊物。左聯設有中共黨團,潘漢年任黨團書記。左聯是國際革命作家聯盟所屬支部之一,常駐代表為蕭三。
繼左聯之後,在文藝界又有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簡稱劇聯)、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簡稱美聯)、中國左翼社會科學家聯盟(簡稱社聯)、中國左翼世界語聯盟(簡稱語聯)先後成立。這些左翼文化團體內大都設立了黨團。為了把進步文化力量集結於黨的統一領導下,1930年10月,成立了中國左翼文化界總同盟(簡稱文總)。
左聯成立以後,活動范圍不斷擴展,除上海總部外,還在北平、天津、保定、廣州、南京、武漢、東京建立分盟或小組。青島也成立了左聯組織。1932年春,在中共青島市委的領導下,在青島大學外文系、物理系就讀的中共地下黨員王弢、俞啟威組織部分進步學生,秘密成立了新文學研究會、時事研究會、讀書會等文學團體,藉以發動組織群眾。新文學研究會即是青島的左聯組織。成員有王弢、俞啟威、李林等,由王弢負責。同年夏,王弢因領導學生運動被國民黨青島當局通緝,此項工作由俞啟威負責。
同年10月,中共黨員喬天華從煙台來到青島,與青島黨組織取得聯系,後以崇德中學(今青島市第十一中學)教員身份為掩護,從事革命活動,任中共青島市委青年委員和青島左聯黨代表,與中共青島市委宣傳委員俞啟威一起領導青島左聯的工作。俞啟威、喬天華又發展了王濤、周浩然、杜宇、姜宏、於黑丁、王令菲、陳邁遷、郭錫英等加入青島左聯組織。
青島左聯組織通過讀書會、時事討論會等方式開展活動,定期學習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交流心得體會,並在《民報》、《晨報》、《時報》等報刊上發表作品,積極從事文學創作。1933年初,青島左聯組織了進步文學社團--汽笛文學社,成員有周浩然、郭錫英、彭也夫、於黑丁、姜天鐸等,由喬天華指導該社黨的工作。汽笛文學社除秘密散發進步刊物外,還公開印發文學月刊《汽笛》。《汽笛》出版後,在工人和學生中廣泛傳閱。半年後,汽笛文學社的活動引起國民黨青島當局的恐慌,姜宏被捕,周浩然、於黑丁遭通緝,《汽笛》被迫停刊,汽笛文學社也停止活動。
青島左聯在黨的領導下積極參加當時的政治活動。時青島左聯的主要活動點,一個是位於龍口路的荒島書店,一個是位於江蘇路的德國教堂院內。1933年7月,進步青年孫樂文(1934年入黨)、張智忠(1934年入黨)在龍口路南端開辦了荒島書店,專門經營新文學書刊,同時作為青島左聯小組的秘密聯絡點。由於臨近山東大學和市立女中,因此吸引了一批在校師生。當時在山大任教的老舍、洪深、趙少侯,在市立中學(現青島市第一中學)任教的王統照、汪靜之,在文德女子中學(現青島市第八中學)任教的孟超,在黃台路小學任校長的王亞平,在《青島晨報》任編輯的蕭軍,在《青島民報》任編輯的於黑丁等,經常到荒島書店閱讀。荒島書店的活動一直持續到抗戰爆發。
青島左聯組織還有海光文藝社。成員有樂於泓、季煥麟、呂福田等。海光文藝社與汽笛文學社同時成立。在《青島時報》上開辟《海光》文藝副刊,進行革命文藝活動。
青島還成立了劇聯組織。1932年4月,王弢、俞啟威組織青大進步教職員成立了海鷗劇社。王東升、張福華、李雲鶴(江青)等相繼加入劇社擔任主角。海鷗劇社成立後,經黨支部研究同意,向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作了匯報,被劇盟批准為青島分盟小組。5月28日,海鷗劇社在青大禮堂首場演出了《月亮上升》和《工場夜景》(獨幕話劇)。《月亮上升》是英國愛爾蘭劇作家的作品,敘述了一個民族革命者的故事,具有濃厚的愛國主義色彩。《工場夜景》由易揚編劇,反映慘遭剝削的上海產業工人的生活及其反抗斗爭。當晚演出時,校內外"觀眾不下千餘人,濟濟一堂,誠屬空前盛舉","頗得觀眾的贊美"。此兩出話劇在九一八事變後演出,很有現實教育意義,青大學生深受鼓舞。6月30日,上海左翼作家聯盟的機關刊物《文藝新聞》發表了《預報了暴風雨的海鷗》,報道了海鷗劇社的演出活動,熱情贊揚了演出的成功。
1932年9月,國立青島大學改名為國立山東大學後,地下黨員俞啟威因社會關系的掩護於秋季回校,擔任山大黨支部書記,並以崔嵬、杜建地、楊裕昆、李秀美、李岱思等為骨幹,恢復了海鷗劇社。並將演出擴大到社會上,先後在山大禮堂演出《一致》、《暴風雨中的七個女性》,在青島大舞台演出《亂鍾》、《SOS》、《嬰兒的殺害》等話劇。1932年初,崔嵬接到上海陳鯉庭創作的舞台劇《放下你的鞭子》,將其改編為街頭廣場劇《飢餓線上》,並親自參加演出。海鷗劇社還深入嶗山農村,用當地方言為農民演出話劇;同時學習上海劇聯工人劇團的經驗,深入工人宿舍區演出話劇,深受工人階級的歡迎。1933年夏,因叛徒出賣,俞啟威被捕入獄,崔嵬等避險離去,海鷗劇社停止活動。
關於青島左聯組織情況以及被破壞情況,1933年9月24日,中共青島市委向中央報告說:「關於群眾組織,除了反帝組織尚未組織外,其餘赤色工會、貧民團、失業工會、左聯、劇聯、讀書會、社會科學研究會、世界語學會等,都已相繼建立……左聯有社員二十餘人,劇聯十餘人,均受破壞而瓦解。讀書會、社會科學研究會、世界語學會等,現尚有一部分存在」。
同年12月,中共山東省工委著手恢復青島黨組織,同時成立了左聯的指導機關學生讀書會、文學會等群眾社團。21日,中共中央收到的《山東青島工作報告》中說:「……最近左聯加強了組織發展,成立了三個分組,女中一組三人,自由職業者一組四人,報館學生一組四人。這些都是純粹的群眾,無黨員在內,而工作是活躍的,發展的前途很順利。」
同年底,省工委被破壞,左聯工作受到影響。但由於左聯成員很多是群眾,左聯活動延續到1934年。
1934年6月,中共青島市委籌備委員會成立,高嵩任常委。28日,高嵩向中央報告說:「……對於他們這一團知識分子,我們決定一面監視,一面訓練,決定允許他們的要求——開展左翼作家的組織,同時准備發行一種文學刊物。」
同年9月,青島市委又遭破壞,青島左翼文化運動受到很大影響,但是左聯仍有活動,並一直持續到1936年全國左聯停止工作。
除左聯、劇聯組織外,青島還建有中國詩歌會青島分會、世界語學會、社會科學研究會等左翼文化組織。此外,一些全國左聯成員也曾到青島開展左翼文化活動,他們或短期停留,或長期工作,如孟超、洪深、艾蕪、陳荒煤、郁達夫、王余杞、端木蕻良、王亞平、蒲風、劉芳松、余修、丁玲、胡也頻、臧雲運等。其中丁玲、胡也頻僅在青島短暫停留。由於保密,全國左聯成員與青島地方左聯並未發生組織關系,而是分別開展工作。
青島左聯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團結了一批當時有名望的作家、學者,如王統照、老舍等,這批作家、學者對推動青島的左翼文化運動作出了很大貢獻。
30年代,青島左翼文化運動成就卓著,在青島革命史上佔有光輝的一頁,並成為中國左翼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青島黨的事業和革命文藝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Ⅸ 左翼文學思潮是如何形成的
左翼文學運動是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繼五四文學革命後最重要的文學運動。
20世紀前半葉的中國左翼文學思潮不但是時代的主導思想,也是世界左翼文學的一部分。這一時期的中國左翼文學將自己與祖國被壓迫人們的命運、與世界被壓迫人們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人民性和世界性是中國左翼思潮的兩個鮮明的特徵。
左聯是中國左翼文學作家聯盟的簡稱,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1936年解散。主要發起人有魯迅、沈端先、馮乃超等,魯迅在成立大會上作了著名的《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演講,是其綱領。主張馬克思主義批評方法去評判現存的文學現象,強調對社會黑暗面的暴露和批判,強調作家的世界觀和作品的真實性。主要文學活動:成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會,加強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翻譯、介紹和研究工作;努力輸入蘇聯及其他世界各國的無產階級文學作品;還積極推動文藝大眾化運動。
Ⅹ 新文化運動左翼和右翼是什麼意思
座椅表示為激進派右翼表示為保守派。
左翼,基本解釋為作戰時處於正面部隊左側的部隊,引申為政黨、派別、團體中的左派。右翼又稱右派,源自於法國大革命時期,在制憲會議上,當時來自第三階級(市民和農民)的自由派參議員坐在主席的左側,而第二階級(貴族階級)的成員則坐在右側。
左翼和右翼政治觀點的區別,表現哲學觀、歷史觀上,也表現在對經濟的政策上,表現在變革與保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