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湖北湖南哪個省繼承了楚文化
湖南繼承了楚文化。
楚字上面有個「林」,下面等同於「足」。兩字相合就是「叢林中艱苦跋涉」。楚並非中原故地,楚國先人來到這里時,還是蠻荒時代。但經過艱苦卓絕地開墾,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春秋時期,更是問鼎中原。
今天的湖南,更好地繼承了這種精神。在今天可以大展拳腳的廣東,無論是工地上的農民工,還是寫字樓里的程序員,湖南籍的企業家、夢想家、冒險家在改革開放前沿陣地,沖鋒陷陣,所向披靡。
楚國人不服輸,輸了大不了再干一場,直到贏為止。「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不僅是預言,也是誓言。秦國風光了不到20年,就被楚國後裔為主軍事集團推翻。
今天的湖南人更好地繼承了這一特點。從曾國藩維護中華之道統之湘軍開始,到左宗棠抬著棺材率楚軍收復新疆,直至後來的部隊,千辛萬苦推翻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湖南人譜寫了最輝煌的歷史篇章。
楚文化起源
楚文化繼承了許多商周文化特點,其輝煌燦爛的文化成就舉世矚目,作為楚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楚藝術品更是獨步海內外,其設計形式和風格充分體現了想像力和審美意識。
楚國藝術設計乃至整個楚文化的成熟是在當時特有的歷史環境中產生的,追根溯源不能不與先秦時期的歷史文明有關。
② 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起源於湖南還是湖北哪個才是真正的楚地
1.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發源於河南,而不是湖北和湖南。但楚國強盛時期的都城在湖北江陵(郢都),強盛時期的楚國征服了湖南和湖北的大部分地區。
2.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又稱作荊、荊楚。祖先姓羋,熊氏。最早興起於古丹淅之地(今河南省淅川縣東南部,淅川丹江口水庫)的楚部落。西漢史家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記載西周初期楚人領袖熊繹:「當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此一論述認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後裔從北方遷徙至「丹陽」。這是楚人首次自中原進入湖北省內,也是楚國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認。據考古學家劉玉堂、王紅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陽」位於丹水和淅水交匯之處(今河南省丹江口水庫淹沒區),因處丹水之北,故稱為丹陽。楚人出自黃帝(或以黃帝為先祖的部落集團),這在我國古代重要文獻中都有明確的記載。《史記·楚世家》說: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史記·五帝本紀》又說: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世本》、《大戴禮》亦為此說。楚國詩人屈原在其《離騷》中一開始就自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史記·楚世家》中楚靈王也說過:「昔我皇祖伯父昆吾。」高陽是黃帝孫,昆吾為夏伯,楚王室的族源為華夏族。《史記》是我國最早的通史,司馬遷博覽群書,廣采傳說,對楚人先祖之考證,應該是可信的。屈原是楚宗族後裔,對祖先的認定,應該是鄭重的,他本人對自己出自顓頊之後,更是充滿了自豪之情。
4.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歷史簡介。楚國祖先鬻熊是羋姓季連部落酋長,在商衰周興時,審時度勢,率族及時投靠周文王,參加了滅商戰爭,受到周王室的重視,受封為子爵,臣屬於周。到熊繹時,周成王「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姓,居丹陽」。熊繹與魯、衛、晉、齊等姬姓國或姻親國一樣,「俱事成王」。周成王初立年幼,周公旦攝政,「管、蔡啟商,間王室」。周王室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再一次對鬻熊之後熊繹封於楚蠻之地,並有明確的姓和都城。所以有學者以為,此時才有「楚」這個正式的國號兼族名。 從鬻熊至熊繹歷代居丹陽後,丹陽就成為楚人立國後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楚人在立國之初鄀國盜牛一事,相互佐證了羋楚建國之初的貧弱狀況。在這之後,熊繹帶領國人開始了「篳路藍縷」的艱苦創業。楚人初居丹陽,只是彈丸之地,其後,即以此為立足點,向南推進,發展成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國。楚人立國後,與中原諸侯一樣,必須按時述職進貢。熊繹攜帶桃弧棘矢等地方特產,涉渡漢水、丹江,翻越秦嶺,風塵僕僕,以事天子。楚人除貢桃弧棘矢外,還貢苞茅。在岐陽會盟上,熊繹管理置茅縮酒,並與鮮卑首領一起「守燎」祭天。周共王時,楚國一方面卑事周王室,一方面「篳路藍縷」,辛勤開發,國家已呈勃興之勢。所以到周昭王時期(約前1000年),周、楚關系開始緊張起來了,周昭王集中全力,打擊楚國。周昭王十六年(約前985年),周昭王伐楚,領軍渡過漢水,深入荊楚一帶。周昭王九年(約前982年),周昭王派祭公辛伯攻楚,周王朝軍隊遭到楚軍強有力的伏擊。約周昭王二十四年(約前977年),周昭王全軍復沒,周人諱言此事,模糊地說「南巡不返」。就是楚人起而抗周,設計獻膠粘接的船隻,船駛至中流,膠液融化,船隻解體,周昭王及其部眾,溺水而死。這就是所謂的「昭王南征而不復」。此後,周王朝由盛而衰,楚國則日益發展強大,逐步走上與周王室分庭抗禮的道路。周穆王西征時,東土的徐偃王聯合徐奄諸部乘機發動叛亂,舉兵伐周。周穆王聞訊後急忙回軍東向,並不得不向楚國求援。楚國大舉出兵,與周王朝一起攻打徐偃諸部,徐偃王敗亡。 熊繹下傳四代至熊渠時,楚國已鞏固了自己的根據地,開始向周圍地區開拓。周夷王時,各諸侯開始輕慢周天子,而楚君熊渠在江漢一帶的民心和威望很高,遂興兵伐庸,楊粵,至於鄂。 並立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周厲王時,強化國家機器,壟斷國家資源,對周邊「荒服」地區,不斷攻伐,熊渠為了保存實力,避免與周王朝正面沖突,於是自動去其王位,取消對兒子的分封,繼續臣服於周。周桓王時,熊通不滿自己爵小,以其先祖鬻熊子事文王,通過漢陽諸姬向周天子討要更高級的爵位。遭拒後在前704年僭越稱王,就是楚武王。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邲之戰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進入戰國,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 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楚懷王時期楚國滅越國,但因為懷王用人不當以及秦相張儀欺詐導致國勢漸衰。前223年,秦軍攻破楚都壽春,楚國滅亡。
③ 楚文化是湖南還是湖北
現今湖北省大部、河南西南部為早期楚文化中心區域;河南東南部、江蘇、浙江和安徽的北部為晚期楚文化的中心;湖南、江西也是春秋中期以後楚文化的中心地區;貴州、雲南、廣東等地的部分地區也受到了楚文化影響。
游魚幫助團祝春節快樂!
④ 楚國的發源地丹陽是在何處
河南省淅川縣丹水和淅水交匯一帶。
楚人懷念故土,根據「山水陰陽,水北為陽」的理論命名新都,即為丹淅說之理論依據。按照中外歷史上地名隨人遷徙的慣例,河南的「荊山」之名也隨楚人的實力所及越過漢水,移植於漢水西南今湖北南漳西北的八十里左右處,即為丹淅說的地理依據。
由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推進,對丹江口水庫淹沒區域對古遺址搶救挖掘,在河南淅川出土的楚國令尹子庚墓(楚莊王之子)以及周邊大量楚國貴族墓被發現,到楚武王時期,楚國的國都從丹陽遷移至郢(今湖北省秭歸縣附近)。
(4)現在哪個省保存楚文化擴展閱讀
據高崇文介紹,有文獻記載,周文王時,楚子熊繹為文王老師。到周成王時,為獎勵楚子熊繹有功,楚國國君封「楚子據丹陽」,這些雖有文獻記載,但「丹陽」具體在哪仍不明確,必須找到西周楚國出土的文物才能印證這個說法。
「從出土的文物上,我們推測西周中晚期楚國貴族應當在這居住過,這填補了考古事業中對明確西周楚文化的空白,將對未來楚文化研究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高崇文說。
⑤ 楚文化發源地
楚文化發源地在湖北鄖陽。楚文化是中國春秋時期南方諸侯國楚國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是漢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楚國先民最初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河南新鄭),南遷後給楚地帶來了先進的華夏文明因素,並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別是姬周文明為基礎向前發展楚文化。從文化性質來看,楚文明更多地保留了中原姬周文明的特色,同時也吸收了少量蠻夷文化的特點,時間愈晚,自身的風格突現則相對較多,沿著整個楚文明始則模仿,繼則變異,終則別創的發展路徑前進。現今湖北省大部、河南西南部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區;河南省東南部、江蘇、浙江和安徽的北部為晚期楚文化的中心;湖南、江西是春秋中期以後楚文化的中心地區;貴州、雲南、廣東等地的部分地區也受到了楚文化影響。
文化起源:楚文化繼承了許多商周文化特點,其輝煌燦爛的文化成就舉世矚目,作為楚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楚藝術品更是獨步海內外,其設計形式和風格充分體現了想像力和審美意識。楚國藝術設計乃至整個楚文化的成熟是在當時特有的歷史環境中產生的,追根溯源不能不與先秦時期的歷史文明有關。
⑥ 湖北和湖南,哪個能夠代表楚文化
湖南,湖北都與楚文化有著重大的淵源。但是普遍認為,湖北更能代表楚文化。如今普遍認為楚文化發祥於湖北,這是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便是在湖北境內發展繁衍的,在湖北境內發掘出大量先秦時期百姓生活居住的文物和遺跡,這也是最好的證明。
湘楚文化也是楚文化的重要發展脈絡。湖南地區在春秋末期戰國早期的時候就已經是楚國的領土。當時的楚國,在湘南地域設置了兩個郡,分別是黔中和長沙,因此在這里也算是有濃厚的湘楚文化。同時大家都知道是楚國人的屈原被放逐江南的時候,生活窮困潦倒就是在江西地獄度過痛苦的下半生。但是相較湖北的荊楚文化,巴楚文化而言,湖南的湘楚文化知名度更低,發掘的歷史文物以及先民生活痕跡更少,這也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生活地域主要在湖北地區。
⑦ 楚文化發源於此,有平安之意名字的是湖北的哪一個縣
湖北省,簡稱“鄂”,省會武漢,與湖南省相對應,湖北省因位於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湖北連安徽,南鄰江西、湖南,西連重慶,西北與陝西為鄰,北接河南。該省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長達800多年的歷史中,創造了楚文化。截至2018年底,湖北省下轄12個省轄市。其中,就遠安縣來說,人口約為20萬人,隸屬於湖北省宜昌市,位於湖北省西部、宜昌市之東北。遠安縣是黃帝之妻嫘祖的故里,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就遠安這一縣名,也即具有美好的寓意。
四
最後,明朝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改峽州為夷陵州,領遠安縣。清朝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屬荊州府。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升荊門為直隸州,改遠安縣屬荊門直隸州。到了1913年,遠安縣屬屬襄陽道。1928年,遠安縣直屬於湖北省。1993年初,宜昌地市合並,成立宜昌市,遠安縣屬湖北省宜昌市。截至2018年底,遠安縣總面積達1752平方公里,總人口約為20萬人,也即為湖北省人口較少的一個縣。
⑧ 楚國是現在的哪個省
楚國是現在的長江流域,大致為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南部、山東省南部、江蘇、浙江大部、上海、江西省一帶。戰國時期,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到了楚懷王時期,由於用人不當導致國勢漸衰,前223年,秦軍攻破楚都壽春,楚國滅亡。
楚國全盛時期,最大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山東、上海、浙江的部分地方。楚懷王吞並越國後,疆土北至今天的山東、河南南部,東鄰大海,西接秦國的巴蜀地區,南至南海。除了巴蜀雲貴外,幾乎整個南方都是楚國的地盤。
(8)現在哪個省保存楚文化擴展閱讀
楚國對最南方的百越地區控制極為鬆散,真正有效控制的是西楚、東楚、南楚三地。從淮北的沛縣、陳縣到汝南、江漢地區都屬於西楚,徐州以東至東海的吳越之地屬於東楚,長江以南的衡山、九江、豫章、長沙、蒼梧等地屬於南楚。
西楚和東楚開發水平更高,南楚的開發水平較低。楚國多次遷都,但政治中心一直在西楚范圍內。三楚之間往往有高山大川相隔,楚國可以憑借眾多山水節節抵抗敵軍。
⑨ 現代社會中最能代表楚文化的地方究竟是湖北還是湖南
湖南湖北為什麼都以江西移民為主?
湖南與湖北的淵源,不只是長時間同屬於一個行政區,還因為,湖南、湖北多江西的後裔,所以湖南人、湖北人都稱江西人為“老表”,三省之間的關系也親密而微妙。
在經歷了元末明初的兵燹之後,兩湖地區人煙稀少,土地荒蕪,江西離亂的人民,大量湧入兩湖地區。湖南、湖北與江西交界,而且兩湖地區的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土地肥沃,當然成為江西最重要也最便捷的遷入地,江西人從鄂東進入湖北,穿過江漢平原到達鄂西北、鄂西南山區;或者穿越羅霄山脈,進入湖南。所以,湖南、湖北多江西人後裔,這多少也增加了湖南、湖北之間的親切感。
⑩ 現存的楚文化遺址簡介
楚王城遺址位於雲夢縣城東郊。春秋時期吳楚征戰,楚平王令子昭王築此城。經考古部門證實,城郭總面積3.7平方公里,現殘存的部分土城牆高於地表2.7米,還有城門址、護城河、排水道和台地。並且從1米以內的文化層中,出土了從商代到秦漢時期文物,如東周的陶井、秦代的竹簡、漆器等萬余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000餘件。該遺址1984年被湖北省博物館列為縣級重點保護文物。
國家大遺址保護荊州片區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和中心區域,主要涵蓋楚紀南故城遺址、八嶺山、熊家冢、雨台山、天星觀、馬山、紀山、青山等古墓群和龍灣遺址等。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楚紀南故城有20個楚王在此建都411年,八嶺山有18個楚王、五代南平國3個帝王、明代11個藩王厚葬於此,龍灣遺址曾為楚靈王所建的章華台;荊州古城牆被專家學者譽為「我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熊家冢楚墓是迄今為止我國發掘的同時代古墓中布局最完整、規劃最嚴謹、規模最大的楚國高等級貴族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