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趙文化是哪個國家

趙文化是哪個國家

發布時間:2022-05-23 18:15:09

『壹』 懇求國內的一座城市!!!

河北邯鄲。
邯鄲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和中國成語典故之都,國務院批准具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和市區人口超百萬的特大城市。邯鄲市位於河北省南端,西依太行山脈,東接華北平原,與晉、魯、豫三省接壤,轄4區、1市、14縣,總面積1.2萬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419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884.1萬。邯鄲區位交通條件優越,居晉冀魯豫四省要沖和中原經濟區腹心,在四省交界區是唯一的特大城市,與石家莊、太原、濟南、鄭州四個省會城市的距離均在200公里左右,與北京、天津等大都市的距離均在500公里以內。邯鄲是全國179個重要的公路交通樞紐之一。
邯鄲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早在8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這里繁衍、休養生息。在邯鄲悠久歷史的進程中,孕育並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這是先人留給我們後代子孫的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綿綿8000餘年的歷史鑄造成了邯鄲十大文化脈系。
趙文化
以胡服騎射為代表的趙文化,其基本內涵為開放、進取、包容,展現出趙國在逐鹿中原時所表現出的改革創新精神。她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源頭之一,是華夏文化與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匯、融合和升華的結晶,具有中原華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構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區諸民族沖突與融合的過程。她豐厚博深、魅力四射、光彩照人,是邯鄲地域文化中的代表。趙文化濫觴於舂秋,興旺於戰國,延續至兩漢,在歷史的長河中流淌至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韻。這里產生了發達的冶鐵、制銅、制陶等手工業,形成了繁榮的城市商業貿易,孕育了荀子、公孫龍、慎到等一代學術大師,涌現出趙武靈王、廉頗、藺相如、趙奢、魏徵等一批慷慨悲歌的英雉人物。它與燕文化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北方文化的概貌。趙文化其主流內涵是「開拓進取,競爭圖強,兼收並蓄,改革創新」,貫穿其中的以人為本、廣攬賢才、團結向上、忠勇報國等思想,對於我們今天的解放思想、改革開放仍然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文化,是我國以粟作農業和定居生活為特點的原始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表現出人類利用自然、與自然相融合的奮斗精神,因最早發現在武安的磁山遺址而命名。經科學測定,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1976年開始考古發掘,出土陶、石、骨、蚌器5000多件和大量家禽家畜、胡桃等動植物標本,還發現了炭化的粟約10萬余斤,磁山被確認為是世界上糧食作物—粟的最早發源地,還是中國家雞和中原核桃最早的發現地。農作物「粟」(穀子)、家雞和胡桃(核桃)三大發現,不僅反映了磁山先民在認識、利用和改造自然過程中為人類生存與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並改寫了我國乃至世界粟作農業、家雞馴養和核桃產地的歷史。以陶質平底盂、鳥頭形支腳為特點的生活用具,以石制斧、鏟、磨盤、磨棒為特點的農耕和脫粒工具,以長方形坑穴為特點的糧食窖穴,以陶、石器「組合物」為特點的祭祀遺跡等,構成了磁山文化獨特而豐富的內涵。磁山文化被譽為「中華瑰寶」,是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項重大突破。
女媧文化
在涉縣的古中皇山上坐落的媧皇宮,傳說是華夏始祖女媧氏「煉石補滅,摶土造人」的地方。媧皇宮因此而得名。因女媧摶土造人,又是人類的創造者,故被世人尊稱為「華夏祖廟」。媧皇宮建造在懸崖峭壁上,閣樓高懸,構造奇巧,被稱為河北古建築十大奇觀之一。從媧皇宮開鑿的石窟和摩崖刻經考察,它始建於北齊天保年間,距今已有1450餘年,後經歷代相繼擴修,逐漸形成今日規模。相傳農歷三月十五日為女媧的誕生之日,每當此時舉辦媧皇廟會,來自周邊數省的遊客雲集此地祭祀女媧。千百年以來,流傳在這里的民風民俗,民間信仰和神話傳說形成了豐富的神秘文化,在中原大地遠近聞名。 以媧皇宮為代表的女媧文化,展現了女蝸在洪荒之世,與自然抗爭、改造自然、造福蒼生的不屈精神,表現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涉縣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命名為「中國女媧文化之鄉」。
曹魏建安文化
位於臨漳縣西南的古鄴城遺址是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中國北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在東漢未年至隋統一的400年問,為北方著名的古都,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相繼在此建都。戰國時期西門豹治鄴而顯名於世,東漢末年孕育出了文學史上璀璨的「建安文學」。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曹操,在鄴城聚集了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為主體的「鄴下文人集團」,辭賦慷慨,談詩論文,開一代風格剛健,情調激越之文風,留下了大量的詞賦文論作品,在中國文化寶庫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地處黃河之北的鄴城,散布在漳河之濱的百餘座東魏北齊皇陵和眾多的寺廟遺址,書寫著它曾經的輝煌。銅雀三台和鄴城的建築格局,對隋唐長安都城、元大都(北京城)、日本奈良城乃至後世的都城建築都產生過重大影響。以鄴城為依託的建安文化,是建安文學的搖籃,民族融合的結晶,中國文化史的奇現。
北齊石窟文化
以響堂山石窟和媧皇宮石窟為代表的北齊石窟文化,是中國佛教雕刻藝術的寶藏,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摩崖刻經群,代表著北朝時期佛教發展的最高成就。 響堂山石窟是北齊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院,是位列中國雲崗、龍門、敦煌、麥積山四大名窟之後的全國第五大石窟群。也是北齊佛教雕刻藝術的寶藏。它始建於北齊,經隋、唐、宋、明歷代開鑿續修,共有大小洞窟十六座,造像4300多尊。它一方面是中西方文化互相融匯過程的歷史體現,另一方面是南北方文化相互滲透的歷史見證,是中國佛教雕塑藝術漢化過程中承上啟下,融匯貫通的重要環節。媧皇宮石窟現存北齊佛教刻經六部,共計約l 3萬字,是國內摩崖刻經保存文字最多最完整的一處,是研究中國佛教史和校勘中國佛教史籍的重要實物資料,也是北朝書法藝術的精品。
夢文化
以「一枕黃粱」名夢和黃粱夢呂仙祠古建築群為代表的夢文化,蘊含著極為深厚的中國哲學思想,表現出中華民族對於美好事物的嚮往和執著追求。產生於唐代的黃粱美夢傳奇故事,就發生在邯鄲的黃粱夢鎮。從古到今,黃粱一夢以及由此演繹、發展而形成的「夢文化」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典藏中,留下了一幅幅濃墨重彩的絢麗畫卷。黃粱夢的美妙故事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在國外也是聲名遠播,甚至於登上了日本小學的教課書。夢文化涵蓋歷史、心理、生理、民俗、宗教、文藝等領域,具有神秘的特性。依據唐傳奇《枕中記》而建的千年古觀「黃梁夢呂仙祠」,建築規模宏偉,內有中國「名夢館」,是研究中國「夢文化」的集大成之地,也是中國「夢文化」唯一的載體,它對中國小說、戲劇、詩文的創作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黃粱夢文化底蘊深厚,是中國夢文化的代表和重要組成部分。邯鄲因此被海內外人士譽為「美夢之鄉」。
磁州窯文化
磁縣、峰峰礦區的西部地區,是綿延的太行山余脈,這里蘊藏著大量的高嶺土,是製作陶瓷的天然原料。從北齊時就已開始燒造瓷器,並逐漸形成了漳河流域的觀台和滏陽河流域的彭城兩大窯場。宋元時期逐漸發展成為北方最大的民間瓷窯,從此薪火相傳,綿延千年。其造型優美,裝飾手法豐富,色彩對比強烈,題材廣泛,技藝高超,瓷器產品在藝術上表現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它所創造的白地黑花的裝飾藝術,集詩、書、畫於一體,獨具濃郁的鄉土氣息,代表了古代北方民窯的最高水平。古來就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千里彭城,日進斗金」之說。 磁州窯以粗獷、豪放、瀟灑的藝術風格而獨樹一幟,創造了宋金元時期民間瓷藝的最高成就,體現出民間工藝強大的生命力。磁州窯文化在中國乃至世界陶瓷文化藝術中部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廣府太極文化
燦爛的東方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太極文化。清朝道光年間,在中國邯鄲的永年縣廣府城,誕生了一代太極宗師楊露禪和武禹襄,使永年縣成為中國太極拳兩大流派—楊式太極拳和武式太極拳的中興發祥之地。在此後的一百多年中,楊式和武式太極拳廣為傳播,尤其是楊式太極拳開武術健身之先河,使太極拳易於習練,成為強身健體的體育項目。太極拳作為祖國傳統的文化藝術瑰寶,就是從這里走遍全國、走向世界,成為億萬民眾熱愛的體育健身運動。太極拳以集武術、醫術、導引術為一體的科學的人體文化,引起了世界各國專家、學者及愛好者的重視和喜愛,廣府的太極拳文化已成為中國的國粹而載入史冊。被國家授予「世界太極拳夏令營基地」、「太極拳研究中心」、「太極拳之鄉」、「太極拳聖地」。 如今,以楊露彈和武禹襄為代表的廣府太極文化,已成為河北乃至中國向世界傳播健康和友誼的紐帶。
成語典故文化
邯鄲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廣袤地域的輝煌歷史、深厚豐腴的文化積淀為邯鄲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和歷史故事,經過千百年的披沙揀金,凝聚成了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據不完全統計,由邯鄲歷史和相關史書中所滋生、蘊積、提煉出的具有邯鄲地方特色或與邯鄲有密切關系的成語典故達1500條之多,如「胡服騎射」、「邯鄲學步」、「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黃粱美夢」等,它們以言簡意賅、精闢神妙、富於哲理、寓於情趣、耐人尋味而成為中國漢語言藝術中的一枝奇葩。邯鄲的成語典故,集中原與邊塞之風韻、蘊文化與哲理之內涵,在華夏歷史文化長廊中獨樹一幟,堪稱國之瑰寶。這些成語典故中,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也有500條之多。另外還有眾多的成語典故遺址景觀。位於邯鄲市趙苑景區內的「成語典故苑」,佔地102畝,以園林為載體,以發生在邯鄲的成語典故為內容,以碑刻、浮雕、繪畫、自然山石象形喻義等多種藝術手法為表現形式,將發生在邯鄲的成語典故再現世人面前。它以古喻今,鞭策鼓勵後人,是中國唯一的以成語典故為主題的文化園林。 2005年10月26日,經中國文聯批准,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邯鄲市舉行命名頒牌儀式,授予邯鄲市「中國成語典故之都」稱號。成語典故文化已成為邯鄲市十大文化脈系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素有「成語之都」美稱。
主要有:負荊請罪、完璧歸趙、價值連城、將相和、刎頸之交、圍魏救趙、破釜沉舟、梅開二度、毛遂自薦、紙上談兵、不射之射、邯鄲學步、胡服騎射、銅雀春深、寧可玉碎,不願瓦全、絕妙好詞、黃粱一夢、冬日之日、夏日之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奉公守法、奇貨可居、南轅北轍、河伯娶妻、挾天子以令諸侯、下筆成章、路不拾遺、詩文判狀 、紙上談兵、竊符救趙 、步履蹣跚.

邊區革命文化
邯鄲在中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是晉冀魯豫解放區的中心。劉伯承、鄧小平及其領導的八路軍129師以太行山為戰場,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展現出邊區人民的浩然正氣和民族之魂。劉、鄧首長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在這里指揮大小戰役3100多次,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不朽的功勛,形成了光彪史冊的革命軍事文化。從這塊紅色土地上走出的300餘位將帥,成為新中國第二代領導集體的中堅力量。《人民日報》、《人民畫報》在邯鄲創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前身華北新華廣播電台在邯鄲開播。在抗戰中創建於邯鄲的《人山報》影響深遠,邊區革命文藝活動和創作演藝隊伍在這里培養、成長、壯大,催生出了如火如荼的邊區大眾文化。現代最早的紀念性建築——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和涉縣的「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及「陳列館」名列了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邯鄲高校
河北工程大學
邯鄲水利學院
邯鄲職業技術學院
邯鄲北大青鳥學校
【歷史名校】
高中:邯鄲市一中
初中:邯鄲市二十五中(1996-2008年連續十三年中考全市第一)
邯鄲市漢光中學
歷史名人
趙武靈王:中國第一個創建了騎兵的帝王,也開創了中國軍事變革的先河;
廉頗、李牧:戰國四大名將其中兩個,其成就自然不用說;
藺相如:趙國名相,和廉頗兩個人威懾秦國;
趙勝:平原君,戰國四公子之一;
毛遂:出使不辱使命,為官造福於民,趙國賢士;
趙奢:馬服君,曾經多次戰敗包括秦國在內的敵國軍隊,戰功赫赫;
荀子:和孔子、孟子等齊名的大學問家,韓非和李斯的師父;
趙姬:秦始皇的母親,著名的美女,中國封建歷史上第一個太後;
嬴政:秦始皇,中國第一位皇帝,祖籍在陝西,但出生在邯鄲;
羅敷:著名的漢樂府《陌上桑》的女主角,繼趙姬之後的又一位美女;
魏徵:唐初名相,邯鄲館陶人,以直諫著稱於世;
楊露禪:邯鄲永年人,楊氏太極宗師;
鄧麗君:一代才女,祖籍邯鄲大名;

『貳』 歷史上戰國七雄的國都是哪,在現代發展的好不好

戰國時期,群雄並起,在所有的諸侯國之中,以齊,楚,燕,趙,韓,魏,秦實力最為強大,這七個國家也被史學家稱之為戰國七雄。時光流逝,朝代更迭,當年的戰國七雄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那麼戰國七雄的國都又在哪裡,現在是什麼樣子?

『叄』 燕趙文化的文化形成

燕趙文化形成於波瀾壯闊的戰國時期,在戰國中期開始形成,到戰國後期成熟和定型。燕文化的形成以燕昭王的報復伐齊和燕太子能丹的謀刺秦王為主要標志。燕國在西周以後一向默默無聞,它引起天下人的注意始於戰國中期的燕文公(前358一前330年在位,又稱燕文侯,《竹時書紀年》稱燕成侯,《世本》稱燕閔公)。燕文公二十八年,蘇秦游說燕國結成六國合縱,趙國是合縱的主國,燕國是最初的發起國。合縱結成後,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關,合縱解除後,秦國主動與燕國交好,秦惠王將女兒嫁給燕文公太子為妻。
燕文公死後,太子即位,燕國開始稱王,史稱燕易王。燕易王之子為燕王噲,燕王噲在位時發生了齊國軍隊攻入燕都的大事。
燕王噲死後,燕昭王即位。燕昭王首先是營建了燕下都武陽城。西周初新封燕國的都城是藉助了今北京房山琉璃河董家林的商城舊址而設立的,燕國在此建都約三百年左右。春秋時燕桓侯(一說為戰國時的桓侯)遷都臨易,在今河北容城縣境內,建都也約三百年左右。到戰國時又北遷到薊城,其地在今北京舊外城的西北部,至今仍存的薊門遺址大約就是古代薊丘的所在,薊城由薊丘而得名。據《水經注》等書記載,古薊城有內外城兩重,外城南北九里,東西七里,有十座城門。城內有公宮、歷室宮。有燕市,會聚南北各地的物產。荊軻嗜酒,曾與屠狗為業的高漸離在此酣飲。今永定河古稱漯水,流經城南。今蓮花池古稱西湖,在城以西,湖面東西二里,南北三里,川亭相望,是一處宜於游覽的大湖。燕國在薊城建都約一百五十餘年,到北魏時舊城仍在,後被毀棄。燕文公時遷都易城,其地在今河北雄縣境。燕昭王時,就又修建了下都武陽城。武陽城因在中易水〈又稱武水)之北而得名,其地在今河北易縣東南五里。城址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七里,至今部分城牆及台基猶存。史書上說燕昭王為召延到的各國名士廣築高宮大屋,鄒衍所居稱為碣石宮,到北魏酈道元著《水經注》時尚見到凋牆敗館上鏤刻著許多名號。對燕下都遺址進行發掘,發現有郾侯戈、矛及兵器作坊遺址,還有大量燕國刀幣。鐵制兵器眾多,並有淬火鋼劍。秦滅燕時,此城被毀。燕昭王修建下都的目的,據酈道元訪問當地的老人,都說燕昭王和太子丹既召延了各國人才,又不想讓他們窺伺到燕國的虛實,所以另建下都供他們居住,這個說法未必屬實。燕昭王修建下都城的目的可能是想更加接近中原,其用意是要報家國之仇。下都城的作用是薈萃各國的人才和組織、裝備、訓練燕國的軍隊。
燕昭王是對燕地文化的形成起了關鍵作用的一位君主。修建下都城之外,他所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招賢。為向齊國報仇,他卑身厚幣向各國招攬人才。他去見郭隗,請郭隗為他推舉賢才,表示燕國雖小,仍願傾國以待。郭隗說:「君王一定要招攬賢士,請從郭隗開始。」燕昭王就為他改建屋舍,尊他為師。事情傳開,樂毅自魏國而來,鄒衍自齊國而來,劇辛自趙國而來,天下之士爭相前往燕國。
歷史上還流傳著燕昭王築黃金台和用重金買千里馬死骨的故事。《戰國策》中講到,郭隗告訴燕昭玉,古代君王中曾有人用千斤黃金找尋千里馬,找了三年也沒能得到。有一名在宮中侍奉的涓人聽了後說:「臣願意去找。」燕昭王派他去了,三個月後找到一匹千里馬,可是馬已經死了,涓人就用五百斤黃金買回了它的屍骨,向燕昭王復命。燕昭王大怒說:「寡人要找的是活馬,要死馬有什麼用?還白費了五百斤黃金!」涓人回答說:「死馬尚且用五百斤黃金來買,何況活馬?天下人聽了一定會認為君王有誠心買馬,千里馬馬上就要到了。」果然不到一年,燕國就買到了三匹千里馬。南朝人任肪在《述異志》中記載:「燕昭王為郭隴築台,今在幽州燕王故城中,土人呼為賢士台,亦謂之招賢台。」南朝詩人鮑照的《放歌行》詩中說:「豈伊白碧賜,將起黃金台。」唐代詩人李白的《古風》第十五首《燕昭延郭隗》詩中說:「燕昭延郭隗,遂築黃金台。」宋代詩人黃庭堅的《詠李伯時摹韓干三馬》詩中說:「千金市骨今何有,士或不價五羖皮。」今河北易縣東南有黃金台遺址。「金台夕照」 為燕京八景之一。燕昭王弔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經過二十八年的恢復,燕國財力殷富,士卒樂戰。於是燕昭王任用樂毅為上將軍,又藉助其他賢士的幫助勸說趙、魏、韓、秦、楚五國發兵,各出銳師,合力伐齊。六國聯軍在濟西打敗齊軍,趙魏等五國隨後班師回國,燕國軍隊則在樂毅的率領下獨自攻入齊國,一舉攻克齊都臨淄,盡取寶器,放火焚毀齊宮殿宗廟,報了齊軍破燕的大仇。齊國大敗,除聊、莒、即墨三城外,其餘七十二城都被燕軍佔領。齊湣王逃到鄒、魯,鄒、魯之君不納,又逃入莒城,被楚大夫淖齒殺死。燕國報仇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年之蓄積,戰功自春秋五霸以來所未有,天下為之震動。燕軍在齊國駐守了五年。燕昭王死後,燕惠王即位,與樂毅有仇,以騎劫取代了樂毅。齊國大將田單趁機在即墨反攻,大敗騎劫,失地全部收復。此後又經過二十四年就到了燕國未代國君燕王喜。燕王喜二十三年,在秦國作人質的太子丹逃回燕國。
太子丹是對於燕地文化的形成與成熟起了關鍵作用的又一位王室成員。燕王喜二十五年秦國「滅亡韓國,二十七年滅亡趙國,兵臨易水。二十八年,太子丹派荊柯刺殺秦玉,沒有成功。三十年秦滅魏,三十三年滅燕。六國之中燕國是最後滅亡的一國,而荊輛刺秦王便也成為六國的最後一次壯烈之舉。傳說中,太子丹被秦國扣留,欲回燕國,仰天長嘆,烏白頭,馬生角!荊柯欲刺秦玉,精氣所至,自虹貫日,天呈異象!太子丹從秦國逃回以後,深怨於秦,畜養武士,無所不至,為了報復秦國,即使舉燕國所有也在所不情。他先找到鞠武,對他傾訴了一片心意,說:「我不肖,生於僻陋之國,長於不毛之地,從未遇見君子,聽其教誨。然而我心中有話,願先生聽我陳訴。我聽說,男人最感恥辱的,是受了別人的侮辱還活在世上;女子最感羞愧的,是受到別人劫持而失去了貞節。所以有的人,劍鋒頂在咽喉也在所不顧,身臨鼎鑊也毫不避縮,難道他們真的不想生存而樂於死去嗎?他們是為了保持自己的志操。現在,秦王反復無常,行事如同豺狼,對我不加禮遇,諸侯中沒有比他更惡毒的了。每當我想起他,就痛入骨髓。然而,算算燕國的兵馬,畢竟抵敵不住秦國。所以我想招收天下的勇士,尋找海內的英雄,不惜用燕國的全部財富奉養他們,讓他們帶著厚重的禮物和言辭謙卑的書信前往秦國,刺殺秦玉。秦王貪圖我們的禮物,又相信了我們的言辭,就會給勇士以可乘之機。這樣一來,一名勇士的一柄利劍,就可以當得上百萬之師的效果,須庾之間就可以化解我永遠的恥辱。如果不這樣做,那麼我又有何面目生於世上,我即使死了也要懷恨於九泉。據先生所知,易水以北,有誰能不令我失望?我的恥辱也是先生的恥辱。」鞠武聽後,向太子丹推薦出田光,說:「我沒有能力為太子計謀,我知道田光,此人智深而勇沉,太子可以和他計議。」
田光前去拜見太子丹,太子丹聞報,迎於道旁,退身而行,在前引路。登堂之後,為田光跪地拂席。田光坐下,見左右空無一人,只有他和太子丹在場。太子丹不敢正面就席,偏居一角,親自求教,把向鞠武說過的話重新陳述了一番。田光向太子丹推薦出荊軻,說:「臣年紀大了,不敢擔當大事,荊軻可以。」太子丹送田光出門,告誡他說:「所說都是國家大事,請勿泄露。」田光聽了俯首而笑。
田光去見荊軻,荊軻允諾。田光又說:「太子丹告械我不要泄露,這是在懷疑我。我聽說,俠士是不被人懷疑的,做事使人懷疑就不是俠士。」說罷伏劍自刎而死。
荊軻前去拜見太子丹,告訴他田光已死。太子丹驚愕失色,連連拜地謝罪,膝行而前,淚流滿面。於是尊荊軻為上卿,居上等的館舍,太子丹每天親自上門,供奉牛羊豬肉,並不時送來珍奇寶物,車馬和美女更是隨意供奉。一天,太子丹陪荊軻在池邊觀賞,荊軻拾起一片瓦投向池中的烏龜。太子丹馬上讓人捧來金瓦,荊軻投盡了,太子丹再命人捧來,直到荊軻不願投為止。另一天,太子丹陪荊軻一起騎乘千里馬,荊軻說:「聽說千里馬的肝味道很美。「太子丹馬上命人殺死千里馬,取下馬肝獻給荊軻。又有一天,太子丹為荊軻設宴華陽台。酒酣,太子丹命美人前來彈琴,荊軻贊賞說:「一雙巧手!」太子丹就把美人送給荊軻。荊軻說:「我只愛她一雙手。」太子丹就讓人截斷美人的雙手,用玉盤盛著獻上。
二人共同商議刺殺秦王的事,荊軻認為必須得到秦國降將樊於期的頭和燕國最富庶的督亢地區的地圖,才能取得秦王信任,親自召見他。太子丹不忍,荊軻獨自往見樊於期,說明意圖。樊於期說:「這正是我日夜所期望的。」執刀自刎,頭墜背後,雙目不瞑。太子丹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得到趙國人徐夫人所制匕首,放在督亢地圖中。令勇士秦舞陽為荊軻的副使。秦舞陽十三歲時就已殺過人,性情兇狠,人不敢件視。荊軻等待其友同行。太子丹急於起程,對荊軻說:「荊卿如果無意起程,請先派秦舞陽前去。」荊軻大怒,叱太子說:「何用太子派人!提一匕首以入不測之強秦,豈是豎子所能?太子既然認為起程已晚,現在就請辭行!」於是登車起程。在南易水和北易水之間,有燕國的南長城。太子丹送荊輛出國門,知道消息的賓客全都身穿白衣頭戴白冠送行。行至易水之上,荊軻作歌,歌辭說:「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高漸離擊築,宋意和之。荊軻為變徵之聲,賓客人人垂淚沸泣。荊軻又為羽聲慷慨,聞者人人嗔目裂眥,發上指冠。勇士夏扶站在荊軻車前,刎頸相送,以壯行色。他是在荊軻出手之前刎頸自殺的第三位俠士。
荊軻於是升車而去,終不回顧。到達秦國,入宮見秦王。秦舞陽震恐色變,荊軻帶笑而進。取出督亢地圖獻上,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荊軻於是左手把秦王之袖,右手持匕首刺之。秦王驚起,絕袖而去,拔劍,劍長拔不出。荊軻逐秦王,秦王環柱而奔。眾臣驚愕,猝起不意,盡失其度。過了好一會兒,秦王背負長劍,拔出劍擊荊軻,斷其左足。荊軻倒地,投匕首擊秦王,中銅柱,火出。秦王再擊荊軻,斷其兩手。荊軻身中八創,自知事功不就,倚柱大笑,箕踞而罵,說:「事功所以不就,是因為我想要活擒你獻給太子。」荊軻已死,秦王悒悒不樂許久。 趙文化武勇任俠的特徵也形成於戰國時期,以趙武靈玉的胡服尚武為最主要標志。趙國的文化源出三晉,而晉國正是中國古代法家智慧與武勇任俠風尚的發源地。早在遷都邯鄲前後,趙氏之中就已接連出現了幾位俠士。趙朔時,趙氏遇到大難,同宗四位大夫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都被滅族,於是趙氏門客中出了公孫杵臼和程嬰二人,保護趙氏遺孤。公孫杵臼問程嬰:「抉立孤兒和殉難而死哪個更難?」程嬰說:「死容易,扶立孤兒更難。」公孫杵臼說: 「那麼你來努力做這件難事,我做容易的,先讓我來死。」就殉難而死,以掩護程嬰。程嬰帶著孤兒趙武藏匿山中,十五年後,趙武重新被立為大夫,程嬰繼續在左右保護他。又過了數年,趙武長大成人,舉行了加冠禮,程嬰便毫不遲疑地自殺而死,為的是到地下向公孫杵臼復命。
邯鄲原為趙夙的後代趙午的封邑,時稱其為「邯鄲午」。趙鞅(趙簡子〉在吞並邯鄲時,趙午家中出了一名家臣名叫涉賓,是位忠誠的俠士。趙鞅在晉陽囚禁了趙午,命令他的從者脫劍而入,唯獨涉賓不肯從命,很有豪俠風骨。趙午死後,涉賓擁戴其子趙稷在邯鄲和趙鞅對抗,一直持續了七年。
與此同時在趙鞅的家臣中,也出了一位董安於。趙鞅吞並邯鄲引起了范氏和中行氏的干預,於是董安於為趙鞅承擔罪責,說:「我死而晉國寧,趙氏定,還活著干什麼!人誰不死,我死得已經晚了!」就自刎而死。
到趙鞅之子趙無恤(趙襄子)時,又出了一位大俠豫讓。豫讓為知伯荀瑤的家臣,趙無恤與韓、魏合滅了知氏而三分其地,豫讓吞炭漆身,前後兩次刺殺趙無恤,欲為知氏報仇。有一次,趙無恤從晉陽城外汾水橋經過,豫讓預先潛伏在橋下。趙無恤的車剛一上橋,馬就驚了,趙無恤說:「一定是豫讓在這里。」一看果然。趙無恤感動得喟然嘆息而泣,於是脫下自己的外衣交給豫讓。豫讓拔劍三躍,擊向外衣,衣盡出血。豫讓說:「我可以下報知伯了!」於是伏劍自殺而死。豫讓吞炭漆身,改變了自己的形狀,連妻子也認不出他。只有他的朋友能認出他,知道只有他才能忍得下這樣大的痛苦。朋友問他:「以你的才能,去臣事趙襄子,一定會得到信任,使你親近他,從而有機會報仇,何必受這樣的苦難呢?」豫讓回答說:「如果我已經臣事了趙襄子,還要去刺殺他,就是對君主懷有二心。吞炭漆身固然很痛苦,我之所以這樣做,是要讓天下後世對君主有二心的人感到慚愧。」豫讓死前,趙襄子責備他說:「你不是也臣事過范氏、中行氏嗎?知氏滅亡了他們,你不去報仇,卻反而委身於知氏。現在知氏死了,你卻單單為他報仇,是什麼道理?」豫讓回答說:「我臣事范氏、中行氏,范氏、中行氏像普通人一樣對待我,所以我也像普通人一樣對待他們。知氏以國士對待我,所以我也以國士的所作所為對待他。」
豫讓死之日,趙國志士聞之,都為之涕泣。自此以後,俠義之風在趙地就成了一種傳統風尚。《莊子·說劍》中講述說,趙惠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者三千人,日夜相擊於前,死傷者歲百有餘人而好之不厭。並描述當時劍客的形象是:「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嗔目而語難。相擊於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後來李白在其著名的《俠客行》詩中寫道:「趙客漫胡纓,吳鉤霜雪明,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就是根據這段描述而來的。
趙惠文王的父親就是趙武靈王。趙武靈玉是趙國最有作為的一位君主,關於他「胡服騎射」的典故十分有名。當時趙國北有燕,東有東胡,西有林胡、樓煩,而且又與秦、韓二國相鄰,中間還有一個中山國在其腹心。沒有強兵無以立國,身穿長衣不便騎馬,趙武靈王果斷地決定變更服制,穿胡人式的短衣,胡服騎射以教百姓。即位後的第十九年,趙武靈王胡服上朝,正式下達了胡服令。叔父公子成不贊同,他親自前往家中說服。將軍趙文、趙造、周紹、趙俊不贊同,他說:「反古未可非,循禮未足多。利身謂之服,便事謂之禮。」並堅決說:「胡地、中山,吾必有之!」不出數年,趙國開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雁門,築長城,自陰山至高闕為塞,為趙國成為大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到即位後的二十七年,趙武靈玉索性將王位也禪讓給了王子何即趙惠文王,自號為「主父」,專門統率將士在西北邊境上開疆拓土,與胡人征戰。林胡王向趙主父獻馬,樓煩王出兵相助,在惠文王三年,趙主父滅亡了中山國。趙主父甚至還計劃從雲中、九原襲擊強大的秦國。一次,趙主父想觀看秦國虛實和秦昭王的為人,自己裝成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道真假,隨後覺得來使狀貌甚偉,不像是臣子,派人追趕,趙主父已經出關了。後來一問知道是趙主父,秦昭王大驚。
趙武靈王出於征戰胡人的軍事目的,擴建了邯鄲城。所發現的趙國邯鄲城的城址在今邯鄲市區西部,由王城和大北城兩部分構成。其中王城又由西城、東城、北城三部分構成,平面呈品字形。西城和東城後人稱之為「趙王城」,是趙武靈王修建的軍事性城市。在這座城市中,沒有祖廟、社廟和系統的宮殿建築。西城中的南部有一座土台,俗稱「龍台」,是趙武靈王議事、閱兵的地方。龍台北面還有一座土台,是趙武靈王居住的地方。東城和北城都用於駐軍和操練,其作用和燕國的下都武陽城正相類似。大北城南北長四千八百八十米,東西寬三千二百四十米,西北面與靈山、鑄箭爐、皇姑廟、梳妝樓、插箭嶺、王郎城相鄰相連。大北城才是趙國真正的都城,宮城、祖廟、社廟都在其中。當時有一條牛首水流經城中心,宮城在牛首水南,市場在牛首水北,在牛首水的中央架有一座市橋相通。城內的中部和東部,有煉鐵作坊、鑄銅作坊、燒陶作坊、制骨作坊、玉器作坊等多處。大北城也是平民和貴族居住的地方。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家中有一座高樓,他的一位美妾住在樓上,見跛腳人蹣跚汲水而大笑,趙勝殺了她,說:「不能愛色而賤士。」魏國的公子無忌在竊符救趙後,也曾留住在城中。在大北城宮城的東北,有一座趙武靈王修建的叢台,是當時最為名勝的建築。漢代劉劭的《趙都賦》中說:「結雲閣於南宇,立叢台於少陽」,即此台。據載,當年趙武靈王登臨叢台閱兵,趙國武力鼎士盛服而集於叢台之下者,一旦而成市,可見趙國兵馬之盛。
趙武靈王死後,趙惠文王任用廉頗、趙奢為將,繼續開疆拓土。廉頗為趙國良將,素以勇氣聞於諸侯,一生中南與魏戰,東與齊戰,都接連取勝,「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故事千百年中家喻戶曉。趙奢本是趙國的田部吏,掌管收租稅,因執法不私,得到平原君趙勝的舉薦,進而掌管國賦,很有成效,民富而府庫實。趙惠文王二十八年,秦國軍隊包圍了韓國的閼與(今山西和順),趙惠文王召廉頗來問:「可救不?」廉頗說:「道遠路狹,難救。」又召樂乘來問,樂乘的回答和廉頗一樣。又召趙奢,趙奢回答說:「道遠路狹,好比兩只老鼠在洞穴中爭斗,誰勇敢誰就得勝。」於是趙惠文王就派趙奢為將,解救閼與之圍。趙奢率兵西去邯鄲三十里,殺牛饗士,並且教他們騎射,嚴守烽火,多用間諜。他在軍中約定:「如果匈奴入寇,都趕快收拾財物到城中堅守,有敢和匈奴戰斗者斬。」如此數年,匈奴不時入寇,但趙國的損失也不大。不過匈奴人都認為李牧是膽怯,連趙國的士卒也認為自己的將領膽怯。趙王因此責備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趙王大怒,召回李牧,改任他人為將。匈奴又來入寇,趙將出戰,往往不利,損失重大,無法耕種和放牧。趙王請李牧復出,李牧說:「君王一定要用臣,臣請一如從前,才敢奉令。」趙王同意了。李牧仍和以前一樣,匈奴也仍然不時入寇,得不到財物,認為李牧怯懦。士卒們每天受到李牧的款待,都願為他死戰。這時李牧就精選出一千三百乘戰車,五萬名勇敢的士卒,十萬名優秀的弓弩手,然後大縱牲畜四處放牧,牛羊遍野。匈奴小股入寇,李牧佯裝敗北,單於聽後,率全部人馬滾滾而來。李牧多布奇陣,張開左右翼延敵,而後一齊夾擊,大破匈奴十餘萬騎,滅亡了襜襤,擊敗了東胡,征服了林胡,單於遠逃到漠北,其後十餘年匈奴人不敢靠近趙國。李牧一戰成名,封武安君,任大將軍,曾帶兵攻燕,奪取武遂、方城。又率軍擊秦,在宜安和番吾打敗秦將桓齮和王翦。
趙文化的勇武任俠是具有傳統的,它的豪奢冶遊也是全國聞名的。戰國結束以後,原趙國版圖劃為郡縣,趙地也和燕地一樣都具有近邊和尚武的特點,二者更加趨同,在地域和文化上都更加成為一個整體。所以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描述沙丘、中山、邯鄲時,也使用了「悲歌憂慨」一語。通過《史記》、《戰國策》、《燕丹子》等書的敘述,定型於戰國時期、以慷慨悲歌為特徵的燕趙文化被歷史地記載下來了。

『肆』 荀子+趙文化

中華民族在其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創造了各具特色的眾多地域文化,趙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史紀·趙世家》開篇雲:「趙氏之先,與秦共主。」這說明秦趙同出一脈,共尊一祖。《史記》中的《秦本紀》也記載,趙氏與建立秦國的嬴姓族人有著共同的祖先,名為女修。傳說,一天女修正在織布,忽見一燕子生下一卵,便取而食之,不想竟因此而產下一子,這便是秦、趙共同奉祀的男性祖先大業。顯然,這是一個帶有神話性質的傳說。
《史記索引》認為,《史記》只記載女修的名字,是因為「其父不著」。而女修出身於五帝之一的顓頊氏族,顓頊是黃帝之孫。在遠古,顓頊氏族顯然是聲名顯赫的。秦、趙的後人以此來炫耀自己的祖先就不難理解,但由此產生的另外一個結果是秦、趙祖先的父系始祖彰顯不足,導致「其父不著」的現象出現。秦、趙的父系祖先聲名雖不顯赫,但從女修吞食鳥卵而產下大業這一傳說來分析,說明秦、趙先人是以玄鳥為圖騰標志的,應當來自於東方以鳥為圖騰的氏族,此即古代東夷部落中的少昊氏族。少昊嬴姓,秦、趙的祖先也為嬴姓;少昊以鳥為圖騰,秦、趙的祖先也多保有對鳥崇拜的習俗。由此可見,秦、趙的姓還是來自他們的始祖少昊氏族。
大量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表明,秦、趙的祖先少昊居住於山東曲阜,這里是古代稱作「少昊之墟」的地方,人文薈萃,歷史悠久。據沈長雲等著的《趙國史稿》分析,大業是趙氏第一個記得清名字的男性祖先,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古代聖賢皋陶。傳說「皋陶生於曲阜」,偃姓,偃、嬴一聲之轉,古時相通,這說明皋陶出身於東夷人的少昊部落。皋陶是一位和禹齊名並為堯舜時代的人物,活躍在豫魯冀一帶。世傳「皋陶作刑」,皋陶的兒子伯益「作井」,這說明他們父子在中國歷史發展上起過重要作用。伯益曾在舜的手下擔任虞官,掌管山澤,繁育鳥獸,還輔助禹賓士水土。舜念其功勞,賜嬴姓。禹在位時,曾將伯益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後被禹的兒子啟奪權而未果。伯益的後裔有兩支,一叫大廉稱鳥俗氏,一叫若木稱費氏。秦、趙是大廉的傳人,而若木的後代一直沿用費氏。史書記載,商朝末年,大廉的後裔蜚廉有兩個兒子,惡來與季勝。惡來助紂為虐,被周人所殺。季勝躲避戰亂,其後世孫造父獲周穆王嘉獎,被賜以趙城。從此,造父的氏族就改稱趙氏。造父既然得到了周王室的信任,趙氏的發展也就一帆風順。除了造父的嫡系子孫受到蔭庇外,其高祖季勝之兄惡來的後嗣也自托於趙氏宗族的名下,棄嬴姓趙,直到惡來的五世孫非子時因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封於秦,再續嬴氏。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殘暴,周王室每況愈下,趙氏先祖叔帶「去周如晉,始建趙氏於晉國」。
趙氏歸晉以後,歷經趙氏家族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地位日益攀升。公元前475年,趙簡子去世,趙襄子代立,此時的趙襄子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趙氏國家的君主了。趙國自趙襄子元年即位建國,到公元前222年趙王嘉被秦俘虜、趙國滅亡,前後歷經12代13位國君,達253年之久。無疑,這是趙文化的形成時期,也是趙文化最光輝燦爛的時期。
趙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支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影響巨大,荀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是趙國人,荀子思想是趙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趙文化在哲學、政治、經濟、軍事、城市建設、藝術等方面都留下了極為寶貴的遺產,僅以邯鄲地區為背景流傳的成語典故就有幾百個。認真挖掘整理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並發揚光大,對於弘揚先進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伍』 邯鄲是什麼地方

在古代邯鄲也是人名,所以有個邯鄲學步。 ???? 瞎扯~~!!!!
「邯鄲」之名,最早出現於古本《竹書紀年》。邯鄲地名之由來,現一般以《漢書·地理志》中三國時魏國人張晏的注釋為源:「邯鄲山,在東城下,單,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雲。」意思是說,邯鄲的地名源於邯鄲山,在邯鄲的東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單,是山脈的盡頭,邯山至此而盡,因此得名邯鄲,因為城廓從邑,故單旁加邑(阝)而成為邯鄲。邯鄲二字作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國地名文化的一個特例。 傳說上古時期人類始祖女媧就在邯鄲古中皇山摶土造人、煉石補天。8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這里繁衍、休養生息,開啟了農業文明的新紀元。邯鄲的城邑,肇起於商殷。在商代早期建都於邢(今邢台),後遷都於殷(今安陽)的數百年間,邯鄲均為畿輔之地。古本《竹書紀年》中,就有商末殷紂王在邯鄲建「離宮別館」的記載。至遲在殷紂王時期邯鄲一名就已經出現,證實邯鄲古城距今已有3100多年的建城歷史。 邯鄲之域在西周時屬於衛國,春秋時為晉地,當時邯鄲已是聞名遐邇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比較發達的著名城邑。晉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晉國正卿趙鞅(趙簡子)已將邯鄲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從此,邯鄲便成了趙氏的世襲領地。戰國時,趙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將趙都自中牟(今河南鶴壁西)遷徙到邯鄲,邯鄲作為趙國的都城,歷經八代王侯,延續了158年的繁華。特別是一代英主趙武靈王,開改革之先河,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富國強兵,國勢大盛,雄踞戰國七強之列,使趙國成為可與強秦抗衡的國家之一。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軍破邯鄲,趙王遷降秦,邯鄲屬秦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滅趙國。次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邯鄲是邯鄲郡的首府。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立張耳為趙王,都城仍設邯鄲。九年,劉邦封其愛子如意為趙王,並重建邯鄲宮城,富麗堂皇溫明殿即建於此時。一直到西漢後期,邯鄲城有「富冠海內,天下名都」之稱,是除國都長安之外,與洛陽、臨淄、成都、宛(河南南陽)齊享全國五大都會盛名,從戰國到東漢,邯鄲興盛長達500年之久。東漢末葉,豪強並起,割據混戰,邯鄲罹難兵燹災禍,開始走向衰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國公,於鄴城建都。在經濟上實施屯田安民,大興水利,營建魏都,開修道路。魏都的營建,以中軸為對稱法則著稱於世,並修建了銅雀、金鳳、冰井三台。西晉左思所作《魏都賦》,正是描寫鄴城此時的繁華景象。鄴城的興起導致黃河以北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南移,邯鄲此時淪為一般的縣城,隸屬於魏郡。三國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邯鄲屬廣平郡,東晉後又改屬魏郡。代之而勃興的魏都鄴城繼而先後為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的國都,前後歷時364年,對於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隋唐時,邯鄲先後歸屬或復轄為洺州、磁州、武安郡和紫州,衰落而成蕞爾小縣。曾盛極一時的鄴城亦被焚為廢墟,城毀人遷,一蹶不振。而邯鄲東部的大名卻在唐五代時悄然興起。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作為魏州首府的大名已發展成為黃河以北較大區域的中心城市。公元758年大名建為魏博鎮,後稱魏州大名府。五代時,在大名設天雄軍節度使。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大名)登上了皇帝寶座,史稱後唐庄宗。宋王朝建立後,宋太宗將天下分為十五路,邯鄲縣屬河北路磁州,而大名為河北路治所(省府)。宋仁宗慶歷二年(公元1042年),建大名為陪都,稱北京。大名至館陶一帶,是宋遼交兵的古戰場,這里曾演繹過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歷史活劇。到金朝時,大名曾為藩國大齊的都城,公元1130年劉豫在此稱帝。至元朝,這里仍為大名路總管府治,依然是邯鄲東部的繁華重鎮。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在全國設置十三省,邯鄲縣屬北直隸省廣平府。清朝因襲明制稱直隸省,邯鄲縣仍屬廣平府管轄。明清時期邯鄲一帶的政治、經濟中心是在廣平府城(今永年老城)。民國初,廢廣平府,邯鄲縣屬直隸省冀南道,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邯鄲縣直歸省轄。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邯鄲是晉冀魯豫根據地的中心地帶。劉伯承、鄧小平率八路軍129師轉戰千里太行,創建了以邯鄲為中心的晉冀魯豫解放區,從此奠定了邯鄲作為晉冀魯豫四省接壤區域中心城市的基礎。1945年10月5日邯鄲城獲得解放。從此這座飽經滄桑、歷盡三千年盛衰榮辱的古城終於秋風蕭瑟換了人間。邯鄲解放後,邯鄲縣城始建為邯鄲市,直屬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政府設在邯鄲市)。1949年3月,撤消邯鄲市,降為邯鄲鎮,同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設立了邯鄲專區,邯鄲鎮劃歸河北省邯鄲專區管轄。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邯鄲鎮仍為邯鄲專區專署駐地。1952年12月22日,邯鄲鎮復升為邯鄲市。1954年改省轄市。1956年峰峰市並入邯鄲市。1983年邯鄲縣並入邯鄲市。1984年改為省轄市。1986年武安縣(後改市)劃歸邯鄲市。1992年7月批邯鄲為較大的市.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撤消邯鄲地區,實行地市合並,將邯鄲地區所轄各縣劃歸邯鄲市管轄,稱邯鄲市
邯鄲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早在8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這里繁衍、休養生息。在邯鄲悠久歷史的進程中,孕育並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這是先人留給我們後代子孫的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綿綿8000餘年的歷史鑄造成了邯鄲十大文化脈系。
趙文化
以胡服騎射為代表的趙文化,其基本內涵為開放、進取、包容,展現出趙國在逐鹿中原時所表現出的改革創新精神。她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源頭之一,是華夏文化與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匯、融合和升華的結晶,具有中原華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構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區諸民族沖突與融合的過程。她豐厚博深、魅力四射、光彩照人,是邯鄲地域文化中的代表。趙文化濫觴於舂秋,興旺於戰國,延續至兩漢,在歷史的長河中流淌至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韻。這里產生了發達的冶鐵、制銅、制陶等手工業,形成了繁榮的城市商業貿易,孕育了荀子、公孫龍、慎到等一代學術大師,涌現出趙武靈王、廉頗、藺相如、趙奢、魏徵等一批慷慨悲歌的英雉人物。它與燕文化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北方文化的概貌。趙文化其主流內涵是「開拓進取,競爭圖強,兼收並蓄,改革創新」,貫穿其中的以人為本、廣攬賢才、團結向上、忠勇報國等思想,對於我們今天的解放思想、改革開放仍然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文化,是我國以粟作農業和定居生活為特點的原始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表現出人類利用自然、與自然相融合的奮斗精神,因最早發現在武安的磁山遺址而命名。經科學測定,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1976年開始考古發掘,出土陶、石、骨、蚌器5000多件和大量家禽家畜、胡桃等動植物標本,還發現了炭化的粟約10萬余斤,磁山被確認為是世界上糧食作物—粟的最早發源地,還是中國家雞和中原核桃最早的發現地。農作物「粟」(穀子)、家雞和胡桃(核桃)三大發現,不僅反映了磁山先民在認識、利用和改造自然過程中為人類生存與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並改寫了我國乃至世界粟作農業、家雞馴養和核桃產地的歷史。以陶質平底盂、鳥頭形支腳為特點的生活用具,以石制斧、鏟、磨盤、磨棒為特點的農耕和脫粒工具,以長方形坑穴為特點的糧食窖穴,以陶、石器「組合物」為特點的祭祀遺跡等,構成了磁山文化獨特而豐富的內涵。磁山文化被譽為「中華瑰寶」,是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項重大突破。
女媧文化
在涉縣的古中皇山上坐落的媧皇宮,傳說是華夏始祖女媧氏「煉石補滅,摶土造人」的地方。媧皇宮因此而得名。因女媧摶土造人,又是人類的創造者,故被世人尊稱為「華夏祖廟」。媧皇宮建造在懸崖峭壁上,閣樓高懸,構造奇巧,被稱為河北古建築十大奇觀之一。從媧皇宮開鑿的石窟和摩崖刻經考察,它始建於北齊天保年間,距今已有1450餘年,後經歷代相繼擴修,逐漸形成今日規模。相傳農歷三月十五日為女媧的誕生之日,每當此時舉辦媧皇廟會,來自周邊數省的遊客雲集此地祭祀女媧。千百年以來,流傳在這里的民風民俗,民間信仰和神話傳說形成了豐富的神秘文化,在中原大地遠近聞名。 以媧皇宮為代表的女媧文化,展現了女蝸在洪荒之世,與自然抗爭、改造自然、造福蒼生的不屈精神,表現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涉縣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命名為「中國女媧文化之鄉」。
曹魏建安文化
位於臨漳縣西南的古鄴城遺址是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中國北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在東漢未年至隋統一的400年問,為北方著名的古都,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相繼在此建都。戰國時期西門豹治鄴而顯名於世,東漢末年孕育出了文學史上璀璨的「建安文學」。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曹操,在鄴城聚集了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為主體的「鄴下文人集團」,辭賦慷慨,談詩論文,開一代風格剛健,情調激越之文風,留下了大量的詞賦文論作品,在中國文化寶庫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地處黃河之北的鄴城,散布在漳河之濱的百餘座東魏北齊皇陵和眾多的寺廟遺址,書寫著它曾經的輝煌。銅雀三台和鄴城的建築格局,對隋唐長安都城、元大都(北京城)、日本奈良城乃至後世的都城建築都產生過重大影響。以鄴城為依託的建安文化,是建安文學的搖籃,民族融合的結晶,中國文化史的奇現。
北齊石窟文化
以響堂山石窟和媧皇宮石窟為代表的北齊石窟文化,是中國佛教雕刻藝術的寶藏,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摩崖刻經群,代表著北朝時期佛教發展的最高成就。 響堂山石窟是北齊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院,是位列中國雲崗、龍門、敦煌、麥積山四大名窟之後的全國第五大石窟群。也是北齊佛教雕刻藝術的寶藏。它始建於北齊,經隋、唐、宋、明歷代開鑿續修,共有大小洞窟十六座,造像4300多尊。它一方面是中西方文化互相融匯過程的歷史體現,另一方面是南北方文化相互滲透的歷史見證,是中國佛教雕塑藝術漢化過程中承上啟下,融匯貫通的重要環節。媧皇宮石窟現存北齊佛教刻經六部,共計約l 3萬字,是國內摩崖刻經保存文字最多最完整的一處,是研究中國佛教史和校勘中國佛教史籍的重要實物資料,也是北朝書法藝術的精品。
夢文化
以「一枕黃粱」名夢和黃粱夢呂仙祠古建築群為代表的夢文化,蘊含著極為深厚的中國哲學思想,表現出中華民族對於美好事物的嚮往和執著追求。產生於唐代的黃粱美夢傳奇故事,就發生在邯鄲的黃粱夢鎮。從古到今,黃粱一夢以及由此演繹、發展而形成的「夢文化」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典藏中,留下了一幅幅濃墨重彩的絢麗畫卷。黃粱夢的美妙故事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在國外也是聲名遠播,甚至於登上了日本小學的教課書。夢文化涵蓋歷史、心理、生理、民俗、宗教、文藝等領域,具有神秘的特性。依據唐傳奇《枕中記》而建的千年古觀「黃梁夢呂仙祠」,建築規模宏偉,內有中國「名夢館」,是研究中國「夢文化」的集大成之地,也是中國「夢文化」唯一的載體,它對中國小說、戲劇、詩文的創作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黃粱夢文化底蘊深厚,是中國夢文化的代表和重要組成部分。邯鄲因此被海內外人士譽為「美夢之鄉」。
磁州窯文化
磁縣、峰峰礦區的西部地區,是綿延的太行山余脈,這里蘊藏著大量的高嶺土,是製作陶瓷的天然原料。從北齊時就已開始燒造瓷器,並逐漸形成了漳河流域的觀台和滏陽河流域的彭城兩大窯場。宋元時期逐漸發展成為北方最大的民間瓷窯,從此薪火相傳,綿延千年。其造型優美,裝飾手法豐富,色彩對比強烈,題材廣泛,技藝高超,瓷器產品在藝術上表現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它所創造的白地黑花的裝飾藝術,集詩、書、畫於一體,獨具濃郁的鄉土氣息,代表了古代北方民窯的最高水平。古來就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千里彭城,日進斗金」之說。 磁州窯以粗獷、豪放、瀟灑的藝術風格而獨樹一幟,創造了宋金元時期民間瓷藝的最高成就,體現出民間工藝強大的生命力。磁州窯文化在中國乃至世界陶瓷文化藝術中部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廣府太極文化
燦爛的東方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太極文化。清朝道光年間,在中國邯鄲的永年縣廣府城,誕生了一代太極宗師楊露禪和武禹襄,使永年縣成為中國太極拳兩大流派—楊式太極拳和武式太極拳的中興發祥之地。在此後的一百多年中,楊式和武式太極拳廣為傳播,尤其是楊式太極拳開武術健身之先河,使太極拳易於習練,成為強身健體的體育項目。太極拳作為祖國傳統的文化藝術瑰寶,就是從這里走遍全國、走向世界,成為億萬民眾熱愛的體育健身運動。太極拳以集武術、醫術、導引術為一體的科學的人體文化,引起了世界各國專家、學者及愛好者的重視和喜愛,廣府的太極拳文化已成為中國的國粹而載入史冊。被國家授予「世界太極拳夏令營基地」、「太極拳研究中心」、「太極拳之鄉」、「太極拳聖地」。 如今,以楊露彈和武禹襄為代表的廣府太極文化,已成為河北乃至中國向世界傳播健康和友誼的紐帶。
成語典故文化
邯鄲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廣袤地域的輝煌歷史、深厚豐腴的文化積淀為邯鄲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和歷史故事,經過千百年的披沙揀金,凝聚成了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據不完全統計,由邯鄲歷史和相關史書中所滋生、蘊積、提煉出的具有邯鄲地方特色或與邯鄲有密切關系的成語典故達1500條之多,如「胡服騎射」、「邯鄲學步」、「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黃粱美夢」等,它們以言簡意賅、精闢神妙、富於哲理、寓於情趣、耐人尋味而成為中國漢語言藝術中的一枝奇葩。邯鄲的成語典故,集中原與邊塞之風韻、蘊文化與哲理之內涵,在華夏歷史文化長廊中獨樹一幟,堪稱國之瑰寶。這些成語典故中,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也有500條之多。另外還有眾多的成語典故遺址景觀。位於邯鄲市趙苑景區內的「成語典故苑」,佔地102畝,以園林為載體,以發生在邯鄲的成語典故為內容,以碑刻、浮雕、繪畫、自然山石象形喻義等多種藝術手法為表現形式,將發生在邯鄲的成語典故再現世人面前。它以古喻今,鞭策鼓勵後人,是中國唯一的以成語典故為主題的文化園林。 2005年10月26日,經中國文聯批准,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邯鄲市舉行命名頒牌儀式,授予邯鄲市「中國成語典故之都」稱號。成語典故文化已成為邯鄲市十大文化脈系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邊區革命文化
邯鄲在中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是晉冀魯豫解放區的中心。劉伯承、鄧小平及其領導的八路軍129師以太行山為戰場,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展現出邊區人民的浩然正氣和民族之魂。劉、鄧首長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在這里指揮大小戰役3100多次,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不朽的功勛,形成了光彪史冊的革命軍事文化。從這塊紅色土地上走出的300餘位將帥,成為新中國第二代領導集體的中堅力量。《人民日報》、《人民畫報》在邯鄲創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前身華北新華廣播電台在邯鄲開播。在抗戰中創建於邯鄲的《人山報》影響深遠,邊區革命文藝活動和創作演藝隊伍在這里培養、成長、壯大,催生出了如火如荼的邊區大眾文化。現代最早的紀念性建築——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和涉縣的「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及「陳列館」名列了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編輯本段【主要旅遊資源】
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1.楊式太極拳(永年縣) 2.磁州窯燒制技藝(峰峰礦區) 3.女媧祭典(涉縣) 4.河北鼓吹樂(永年縣) 5.武安平調落子(武安市) 6.皮影戲(邯鄲市) 7.儺戲(武安市) AAAA級的旅遊區:涉縣媧皇宮,叢台區叢台公園、涉縣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武安朝陽溝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磁山文化遺址、趙邯鄲故城、戰國趙王陵墓群、鄴城遺址、磁縣北朝墓群、媧皇宮及石刻、129師司令部舊址、磁州窯遺址、響堂山石窟、永年石北口遺址、永年弘濟橋、永年城、磁縣講武城遺址、大名府故城、大名五禮記碑、峰峰玉皇閣、涉縣成湯廟山門及戲樓、武安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軍區舊址
古石龍風景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西北10公里,309國道古石龍牌坊北行4公里,107國道黃粱夢西行7公里。屬自然景觀、歷史遺址、休閑度假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風景區。
古石龍風景區佔地面積60萬平方米,屬太行山脈、紫山東麓,北距趙王陵1公里。地勢因降水由高處流向低處,天長日久順山勢羽狀沖溝,將山麓、丘陵切割成壠狀,湖澤、平地、溝壑、丘陵、石崖相依相連,古有卧龍崗之說。崗內古石龍群是1988年當地村民建房挖土燒磚發現,共有一條大龍,九條小龍,正應龍生九子之說,形體逼真,每條石龍都有1米左右一節灰白色砂岩石塊堆砌而成,遠遠望去,鱗次櫛比,每條石龍其勢各不相同,頭均東北向趙王陵。大龍首高6米,寬4.6米,身高2.5米,長約369米,堪稱「天下第一龍」。古石龍成因至今專家眾說不一,頗有研究價值。
古石龍景區有許多文化古跡,顯示其豐厚的文化積淀。有龍文化、趙文化、漢唐文化、宗教文化四大脈系。主要景點有羅敷潭、龍飲湖、桑園、趙王跑馬場、龍興寺、真武大帝廟、卧龍廟、李白路等30多處景點。
邯鄲所有景點: 媧皇宮 129師司令部舊址 響堂山石窟 黃梁夢呂仙祠 永年古城 武靈叢台 趙王城 學步橋 天子冢 大乘玉佛寺 九峰山森林公園 朝陽溝 京娘湖 鄴城三台 弘濟橋 回車巷 晉冀魯豫烈士陵園 武華山 長壽村 舍利塔 邯鄲學院 玉皇閣 趙王陵 趙苑旅遊區 朱山石刻 禪果寺 磁山文化遺址 龍湖公園 滏陽公園 黑龍洞風月關 蘭陵王墓 聖井崗 河北工程大學 華北科技學院 武當山 萬壽山 東山文化公園 邯鄲銅雀台 邯鄲博物館
【哪些成語源於邯鄲】
很多,素有「成語之都」美稱。
主要有:負荊請罪、完璧歸趙、價值連城、將相和、刎頸之交、圍魏救趙、破釜沉舟、梅開二度、毛遂自薦、紙上談兵、不射之射、邯鄲學步、胡服騎射、銅雀春深、寧可玉碎,不願瓦全、絕妙好詞、黃粱美夢、冬日之日、夏日之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奉公守法、奇貨可居、南轅北轍、河伯娶妻、挾天子以令諸侯、下筆成章、路不拾遺、詩文判狀 、竊符救趙 、步履蹣跚.、三寸之舌、驚弓之鳥、曠日持久、不遺餘力、捨本逐末等
編輯本段【歷史名人】
趙武靈王:中國第一個創建了騎兵的帝王,也開創了中國軍事變革的先河;
廉頗、李牧:戰國四大名將其中兩個,其成就自然不用說;
藺相如:趙國名相,和廉頗兩個人威懾秦國;
趙勝:平原君,戰國四公子之一;
毛遂:出使不辱使命,為官造福於民,趙國賢士;
趙奢:馬服君,曾經多次戰敗包括秦國在內的敵國軍隊,戰功赫赫;
荀子:和孔子、孟子等齊名的大學問家,韓非和李斯的師父;
趙姬:秦始皇的母親,著名的美女,中國封建歷史上第一個太後;
嬴政:秦始皇,中國第一位皇帝,祖籍在陝西,但出生在邯鄲;
羅敷:著名的漢樂府《陌上桑》的女主角,繼趙姬之後的又一位美女;
魏徵:唐初名相,邯鄲館陶人,以直諫著稱於世;
楊露禪:邯鄲永年人,楊氏太極宗師;
鄧麗君:一代才女,祖籍邯鄲大名;
編輯本段【影視作品】
廣府太極傳奇
中國首部講述太極拳發展起源的30集大型電視連續劇《廣府太極傳奇》正在太極之鄉——邯鄲永年廣府古城熱拍,該片由黃聖依、楊子、譚耀文、羅家英、曹榮等著名演員領銜主演,另外還有李穎、秦麗、姚中華、張鈞涵等諸多影視明星加盟演出這部大型歷史傳奇劇。投資商是邯鄲本土的知名企業家—杜尚軍

『陸』 歷史名城邯鄲的十大文化分別是什麼,有何意義呢

邯鄲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早在10300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這里繁衍、休養生息。在邯鄲悠久歷史的進程中,孕育並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這是先人留給我們後代子孫的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綿綿7000餘年的歷史鑄造成了邯鄲十大文化脈系。

十:邊區革命文化

邯鄲在中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是晉冀魯豫解放區的中心。劉伯承、鄧小平及其領導的八路軍129師以太行山為戰場,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展現出邊區人民的浩然正氣和民族之魂。劉、鄧首長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在這里指揮大小戰役3100多次,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不朽的功勛,形成了光彪史冊的革命軍事文化。從這塊紅色土地上走出的300餘位將帥,成為新中國第二代領導集體的中堅力量。

《人民日報》、《人民畫報》在邯鄲創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前身華北新華廣播電台在邯鄲開播。在抗戰中創建於邯鄲的《人山報》影響深遠,邊區革命文藝活動和創作演藝隊伍在這里培養、成長、壯大,催生出了如火如荼的邊區大眾文化。現代最早的紀念性建築——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和涉縣的“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及“陳列館”名列了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柒』 趙國是怎麼形成的怎麼滅亡的

形成過程:公元前 453年,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的領地。公元前 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晉烈公十七年),趙、魏、韓受封為諸侯,趙國就此形成。

趙國滅亡經過:公元前229年,秦國派將軍王翦領兵攻趙,前228年秦軍進入邯鄲,趙王獻出地圖投降,於是趙國滅亡。

但這個時候公子嘉在代地稱王,也就是建立了代國,繼續苟延殘喘著,並且一直在堅持抗秦,最後秦攻遼東的時候,一舉把代也滅了,這個時候趙才算真的滅亡。

(7)趙文化是哪個國家擴展閱讀:

趙國,三家分晉後樹立的北方強國,秦人鐵血彪悍,趙人則尚武堅毅。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不時變強,對北方的胡人(游牧民族)作戰屢次獲得成功。

趙人的驍勇是讓胡人都甘拜下風的,胡人對趙國人是敬仰有加的(漢武帝時期,歸順漢朝的匈奴降將多賜姓趙姓)。

趙國國力固然不如秦國,也沒有如秦國普通險要的天文,但是軍力卻是不落秦軍下風的,趙人長期與胡人交兵,自然練就了堅毅的性格和高超的作戰技藝,是七國之中最有實力對戰秦國的國度。

『捌』 邯鄲縣有什麼遺址嗎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邯鄲,早在7300多年前就有人類活動的痕跡,堪稱文物大市,現有1500處文物點,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7處,市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達300多處。綿綿7000多年的歷史鑄造成了邯鄲八大歷史文化層次————磁山文化、趙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廣府太極文化、夢文化、磁州窯文化、成語典故文化和現代革命文化。

磁山文化 武安市內的磁山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表明,這里在7300多年前就有了人類活動的痕跡。他們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裡,有了家雞、家豬、家犬的飼養,有了粟的培植和胡桃的栽種,有了精美的陶器、石器和骨器等生產生活用品,為人類文明史揭開了新的一頁,同時也造就了邯鄲人聰明智慧悠閑舒緩的生活方式。

趙文化 現存的位於邯鄲市西南的趙王城遺址,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戰國時期都城遺址。這里是趙國王宮所在地,距今已有2000多年,雖歷經風霜雪雨,保存仍比較完整,在中外都城史上均為罕見。與之相對應的「廓城」即趙國居民城大北城遺址,經考古勘探發現其位於邯鄲市中心偏西,埋於地下9至10米處。城內中街上有著名的回車巷、學步橋、王琴堂故居、張國彥家廟、秦始皇出生地等等。另外武靈叢台、趙王陵、照眉池、梳妝台、插箭嶺等古跡隨處可見,從而具有「慷慨悲歌」風骨的趙文化,便成了邯鄲文化的主流文化。

「曹魏」建安文化 臨漳又名古鄴城,公元213年曹操建都鄴城。現坐落於臨漳縣的「銅雀台」,是曹操「銅雀春深鎖二喬」的歷史見證。以「三曹」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在歷史上代表著文藝繁榮。鄴城系六朝古都,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是傳說中西門豹治水的地方。

廣府太極文化 永年老城廣府城是我國太極拳的發祥地,幾屆國際太極拳聯誼會在此召開,為古城增添了許多現代活力。

夢文化 集中體現在黃粱呂仙祠。它始建於唐代,宋代時初具規模,明嘉靖年間擴建,清代三次重修,祠內多明清建築。該祠取材於唐沈濟的《枕中記》,融合了道教文化,影響深遠。

磁州窯文化 中國傳統的陶瓷燒制工藝在這里有極為明顯的體現。古磁州窯的燒制工藝到現在還在民間流傳並沿襲著。這構成了幾百代窯民勤勞、智慧與質朴的文化價值取向。

成語典故文化 全國恐怕沒有任何一個城市像邯鄲一樣,產生了那麼多的成語與典故,有「成語典故之鄉」的美譽。現已挖掘整理出來的成語典故達300多條,如「完璧歸趙」、「負荊請罪」、「毛遂自薦」、「胡服騎射」、「邯鄲學步」等等。目前,插箭嶺公園內建有「成語典故苑」。

現代革命文化 抗日戰爭時期,邯鄲涉縣是劉伯承、鄧小平率領一二九師轉戰太行山區的活動中心,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依然完好地坐落在涉縣境內。此外,市裡還有晉冀魯豫邊區「革命烈士陵園」。

『玖』 有誰了解邯鄲的大名歷史、文化、現狀

大名縣位於河北省的東南端,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東與山東省莘縣、冠縣接壤,南與河南省的南樂縣相連,西部、北部與本省的魏縣、廣平、館陶毗鄰。面積105298平方公里。境內一望平原沃野,漳河、衛河、馬頰河像凌空而降的飄帶,從縣境南北穿過,將全縣分割衛(河)東、衛(河)西、漳 (河)北三個大塊。

從先秦實行郡縣制以來。大名縣先後數次與魏縣、元城縣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現在 的大名縣境,是歷史上大名、元城兩縣的疆域。

大名歷史悠久,名聞遐邇。舊志載:「陽平(歷史上曾為陽平郡),古名勝地,介齊、魯、晉、趙間,控扼中原,襟喉南北」,「地大物眾,密邇輦轂,聲教先被」。春秋時期,初 屬衛,後屬晉,晉公子重耳曾出於五鹿(古地名,在今城東45里)。戰國時期屬魏,魏武侯以為別都,其公子元曾食邑於此。漢成帝時,以孝元皇後世居委粟里(大名古地名),家凡九侯五大司馬,故曾以「貴鄉」名之。為抵禦契丹之南侵,宋太宗曾於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駐蹕大名,真宗也於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御次於此,「鎧甲於軍中」,契丹主隆緒「知帝親征,縱掠而去」。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寇準主持天雄軍,稱大名為京都開封的「北門鎖鑰」。仁宗慶歷二年(公元1042年)遼聚兵幽薊,聲言攻宋,仁宇納呂夷簡之議,升大名府為北京,以示抗遼決心。

大名自三國魏文帝黃初二年(公元221年)至民國26年(1937年)「七七事變」的1700年間,先後是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曹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置陽平郡,北周為魏州;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田悅僭稱魏王,改魏州為大名府。為京大名府,元為大名路,明、清為大名府,民國3年(1914年)建大名道,轄冀南47縣。1928年改道為大名專區,轄13個縣。1945年大名解放,一度將縣城及郊區建市,不久廢市並入縣。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大名「不乏、瑰琦、忠孝、廉節之儔」。歷史上官於斯土者,如狄梁公仁傑,寇萊公准,韓魏公琦,文路公彥博,歐陽忠公修,蘇侍郎轍等;鄉賢有以死抗金的郭永,力排浮靡文風的柳開,人民喜愛的賦作家束皙,號稱「殿上虎」的劉安世等。皆彪炳史冊,為後人所稱道。共產黨建立後,則有郭隆真、馮品毅、平傑三、工從吾、趙紀彬、謝台臣、晁哲甫、解蘊山、李大磊等一大批革命家和領導人,或出生於大名,或執教、就讀於大名,或工作於大名,為大名縣人民作出過重大貢獻,為全縣人民所尊敬和稱頌。
回顧歷史,瞻望未來,大名人民清醒地認識到:振興大名的關鍵在經濟,經濟騰飛的途徑在農業。發展農業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優勢:

其一,上地平曠,土質良好,宜農、宜林、宜牧;具有發展農業的廣闊門路和前景。
其二,經過多年努力,農田基本建設已有了較好的基礎。全縣水澆地面積已控制耕地面積的72.8%;農機、農藝水平已大大提高,「靠天收」的日子已成歷史,人民群眾已基本 掌握了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其三,通過各種渠道,培養了一支擁有農業科技知識的科技隊伍;各種類型的科技承包、咨詢、推廣、服務活動已經展開。「科技就是生產力」,他們在大辦農業中,已經和正在發揮著重大作用。
其四,農業區劃工作已經完成,農業開發正在發展。
其五,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啟迪下,人民群眾已從單一的農業經濟開始向農工商相結合的商品經濟發展。人民群眾這種思想觀念的轉變,必將由精神變物質,迸發出巨大的物質力量。

有大名人民勤勞智慧。在前進的道路上,盡管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但是他們堅信: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只要認真地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興利除弊,揚長避 短,發揮優勢,一個更加繁榮昌盛的新大名指日可待, 大名的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
位置:大名縣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東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位於東經114°58′32〃~115° 28′28〃,北緯36°05′05〃~36°30′05〃之間.京廣鐵路東側,東與山東省冠縣、莘縣毗鄰,南與河南省南樂縣相連,西與魏縣交界,西北與廣平縣為鄰,北與館陶縣接壤.
面積:東西長36.4公里,南北寬28.8公里.縣治駐大名鎮.北距省會石家莊247公里,西北距邯鄲市73公里,西南距河南省安陽市92公里,南距河南省濮陽市75公里,東距山東省聊城市92公 里,東北距山東省臨清市101公里.總面積為105298平方公里,耕地109901萬畝.
歷史文化:今之大名縣境包括歷史上的大名、元城兩縣,及魏縣的部分疆域。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建元城縣(今大名縣),縣境無考。前燕建熙元年(公元360年)從元城縣分出貴鄉建貴鄉縣,不久又並人元城縣,當時縣境四至無考。南北朝時期東魏孝靜帝天平M年(公元535年)復置貴鄉縣,縣境約包括現在的楊橋區大部萬堤區及城關區的大部份鄉村.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魏縣及元城縣俱廢並人貴鄉縣。此時縣境包括現在的魏縣及大名縣所轄鄉村。 隋朝時復置魏縣、元城縣.此時大名縣境形同東魏時。唐初廢元城縣人貴鄉縣,不久復置元城縣,疆域同前,據明朝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大名府志載:大名縣在府城南八里,東抵元城、西抵魏縣南抵內黃、北抵元城,廣七十里,袤六十里,大名這座古代名城,北方重鎮,具有光榮的歷史。文史資料相當豐富,也相當珍貴。這些史料對今天振興大名都有深刻的現實的教益。
大名的「二五八」是邯鄲地區享有盛譽的傳統風味食品。它以歷史悠久、做工精細而著稱。「二」即「二毛燒雞」,原產於大名城內南大街一家燒雞鋪,創業於一八○九年前後。因主人渾名「二毛」,故俗稱「二毛燒雞」。「二毛燒雞」從生雞的挑選、料配製到燒煮火候,要求都極嚴格。這種燒雞具有爛香,脫骨、味道豐厚鮮美、久放而不變質的特點。「五百居香腸」調料講究,主要有桂肉、砂仁、花椒、石洛子等,具有味道鮮美,好吃不膩的特點。「八」即「郭燒八火燒」,
創業於一八七六年,因主人渾名郭八,俗稱「郭八火燒」。它配料比例嚴格,做工精細認真,具有皮酥、層多(一般在:二十四層左右)、味道鮮美等特點,深受顧客歡迎。一九六四年周總理視察邯鄲曾親口品嘗過「郭八火燒」, 並同郭八後代親切握手。

「二毛燒雞」、「五百居香腸」、「郭八火燒」,簡稱 是「二、五、八」是大名縣傳統的名貴食品,長期以來遠近聞名,享有盛譽。
在大名縣境內古城廢墟中心,雙台村西南角起、在如今的大名東 北十五華里處躺卧著一座巨型古碑,它就是原唐朝的「魏博節度使何進滔德政碑」,經北宋磨毀改刻的宋巍宗御制御題的《五禮記》碑。所以說它既是「唐碑」有是「宋碑」。不知何因何從何時開始,在民間稱王強碑。
碑很大,由碑座、碑身、碑帽三塊巨石組成。
碑座,圓柱體,已段裂為兩段,高二點二米,周十一點三米,計重六十一噸多,估計原石塊的重量,當在七十噸以上。
碑身,長立方體,一段裂為四段,共長六點四五米,寬三點三米,厚一米,計重五十八噸多 ,估計原石塊的重量,當在六十四噸以上。碑帽,長方體,已段裂為三段,長三點四米,寬三點二米,厚一點一米,計重三十三噸多,估計原石塊的重量當在三十六噸以上。
全碑立起高達四仗有奇。如此巨大碑石,在唐朝時代,大名一不靠石山,二無汽車、火車、起重機等條件,我們祖先能夠從遙遠的外地把它搬運到這里來,實在是一個絕大奇績。我們的祖先是有高度智慧和超越能力的。這座古碑,反映著我們祖國的偉大光榮;反映著我們祖先的高度
北京大名府的盧俊義、燕青人人皆知。所以,「大名」這個名字在全國聞名遐邇。
自春秋以來,在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長河裡,大名著塊地方歷來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春秋時有著名的「五鹿城」;唐代,有八十里「羅城」,後唐曾乘之為「東京」、「鄴都」、「天雄」;至宋代更加興盛,成為「陪都北京」。由此可知大名不止是縣、府所在地,而且是不少朝代的郡、州、路、道的駐地,唐代曾轄黃河以北十八州,大則數十縣,小則十幾縣。更為顯耀者,曾三次作為國都,被譽為「畿輔八府之首」、「河北重鎮」。唐代大詩人李白游歷大名時曾贊嘆:
魏郡接燕趙
美人誇芙蓉
洪水流碧玉
舟車日奔沖
青樓夾兩岸
萬室喧歌聲
山河嬗變,歷史更迭。大名歷史典冊里,演義了不少歷史名人和鐵事。戰國時代的孫臏射龐涓的馬陵道;漢代的肖元皇後王政君與新朝帝王王莽族居貴鄉城;晉代大文學家束皙開學館;唐代名臣狄仁傑抗擊契丹、田悅攢稱「大名府」;宋代賢相寇準拒遼使;義士盧俊義義收燕青;明代孝潔皇後的傳說等等。另外還有臨濟宗義玄大師的興化寺、普照寺,周穆王之女等等一些名勝古是剎。這些人文名勝是大名的一筆豐厚的、膾炙人口的文化遺產。
當代已進入了信息時代,經濟以及其他事業的發展必須有文化為其先導。正是基於這樣的一個想法。我們建立了這個網站!目的是把我們大名的信息告訴大家,也希望大家把你們的信息告訴我們啊!
大名,人傑地靈。在縣委、政府的領導下,大名人民一定會利用大名的物質文化資源,創造出一個當代的昌盛的新大名!

『拾』 邯鄲在那

【綜合概況】
邯鄲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和中國成語典故之都,國務院批准具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和市區人口超百萬的特大城市。邯鄲市位於河北省南端,地處東經114°03'~40',北緯36°20'~44'之間,西依太行山脈,東接華北平原,與晉、魯、豫三省接壤,轄4區、1市、14縣,總面積1.2萬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419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884.1萬。

【地形地貌】
邯鄲市地勢自西向東呈階梯狀下降,高差懸殊,地貌類型復雜多樣。以京廣鐵路為界,西部為中、低山丘陵地貌,東部為華北平原。海拔最高1898.7米,最低32.7米,相對高差1866米,總坡降為11.8‰。全市自西向東大致可分為五級階梯:西北部中山區、西部低山區、中部低山丘陵區、中部盆地區、東部沖積平原。
【氣候環境】
邯鄲市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風多乾旱,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溫和涼爽,冬季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13.5℃,最冷月份(一月)平均氣溫-2.3℃,極端最低氣溫-19℃,最熱月份(七月)平均氣溫26.9℃,極端最高氣溫42.5℃,全年無霜期200天,年日照2557小時。
【植物資源】
邯鄲境內自然植被類型可分為針葉林、闊葉林、灌叢和灌草叢、草甸、沼澤植被、水生植被6種類型。邯鄲市的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區;草叢植被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區的溝谷和荒坡,草甸植被則遍布全境;沼澤植被和水生殖被主要分布在東部滯水窪地。亞熱帶樹種漆樹在西部山區有著廣泛分布。領春木和太行花為邯鄲市特有的植物物種。據不完全統計,全市植物分121科1146種,其中栽培植物達150種。 邯鄲栽培植物資源主要作物有小麥、玉米、稻穀、棉花、花生等,是全國生要的糧棉、禽蛋、蔬菜生產基地,主要土特產品有核桃、柿子、花椒、鴨梨、大蒜、辣椒等。
【動物資源】
邯鄲市野生動物主要為陸棲脊椎動物,其中馬類較多,兩棲類、爬行類和獸類較少。較大的獸類幾近絕跡;哺乳類有豹、狼、狐、獾、狸、野兔、黃鼠狼、刺蝟、水貂等;鳥類有麻雀、鴿、喜鵲、燕子、貓頭鷹、雕、雉雞、石雞、烏鴉、鵪鶉、啄木鳥、布穀鳥、畫眉、黃鸝等;魚類有鯉魚、草魚、鯽魚、鰱魚、泥鰍、青魚等;爬行類有龜、鱉、壁虎等。
【礦產資源】
邯鄲蘊藏有種類繁多的礦產資源,是全國著名的煤炭和高品位的鐵礦石產區,擁有豐富的「兩黑」——煤、鐵資源,煤炭和鐵礦石儲量分別達到40億噸和4.8億噸,被譽為現代「鋼城」、「煤都」。其中煤炭儲量豐富,煤種齊全,煤質較好;鐵礦品位高、有害雜質少、可選性好。此外還有較為豐富的非金屬礦資源如鋁礬土、耐火土、硫鐵礦、含鉀砂頁岩、碳石等四十種以上礦藏。各種礦產地200處。
【交通運輸】
邯鄲區位交通條件優越,居晉冀魯豫四省要沖和中原經濟區腹心,在四省交界區是唯一的特大城市,與石家莊、太原、濟南、鄭州四個省會城市的距離均在200公里左右,與北京、天津等大都市的距離均在500公里以內。邯鄲是全國179個重要的公路交通樞紐之一,交通便利,縱穿中國南北的京廣鐵路、京深高速公路和107國道與橫貫祖國大陸東西的長治——邯鄲——濟南——青島鐵路、青蘭高速公路和309國道交匯於邯鄲,境內形成了「五縱五橫」的干線公路網路,邯鄲國際機場是國家重點發展的干線機場,已經通航上海、重慶,即將通航深圳、青島、秦皇島等更多航線。在四省交界區域中,只有邯鄲具備鐵路交叉、國道交匯、高速縱橫過境和航空港四位一體的立體交通條件。 2006年全市貨物運輸總量11649.2萬噸,比上年增長9.2%。其中:鐵路2482.2萬噸,增長7.7%;公路9167萬噸,增長9.6%。旅客運輸總量12453.1萬人,比上年增長4.0%。其中:鐵路546.1萬人,增長24.4%;公路11907萬人,增長3.4%。 截止2006年底,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已達到1269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5公里、一級公路503公里、二級公路1003公里,公路密度達到105.3公里/百平方公里,在全省名列第四。全市營業性載貨車輛達到28661輛,客運車輛達到2616輛。主城區公共汽車線路達到106條,共有公共汽車運營車輛1279輛,客運計程車運營車輛4261輛。全年公共交通共運送乘客1.2億人次(不含計程車)。鐵路、公路交通為經濟社會服務的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交通的承載和輻射能力大大增強,人們的出行舒服方便,物資和信息流通更加快捷,相對四省交界區域內的城市而言,邯鄲的交通優勢已初步顯現。 按照全省建設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強省和把邯鄲建設成為「四省交界區域經濟中心」、「全省實施『東出西聯』戰略重要節點」要求,邯鄲市努力構築公路、鐵路、航空立體化大交通體系,為區域經濟中心建設提供強大交通支撐。逐步建設形成「三縱(大廣高速邯鄲段、石安高速邯鄲段和遠景規劃的邢峰高速公路)兩橫(青蘭高速公路邯鄲段和遠景規劃的邯大高速公路)一環(環城高速)五射線(以主城區為中心的五條高速公路射線)」為主框架的高速公路網,京廣、長治-邯鄲-濟南-青島、邯黃鐵路網,邯鄲機場航空網立體大交通,從而實現對外與經濟發展強省有航班相通,與沿海港口有鐵路相接,與周邊城市有高速公路相連,對內構築起以市區為中心的1小時交通經濟圈,達到縣縣通高速公路,村村通油公路,極大提升邯鄲「四省交界區域經濟中心」地位,為建設沿海經濟強省作出積極貢獻。
【歷史沿革】
「邯鄲」之名,最早出現於古本《竹書紀年》。邯鄲地名之由來,現一般以《漢書·地理志》中三國時魏國人張晏的注釋為源:「邯鄲山,在東城下,單,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雲。」意思是說,邯鄲的地名源於邯鄲山,在邯鄲的東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單,是山脈的盡頭,邯山至此而盡,因此得名邯鄲,因為城廓從邑,故單旁加邑( 阝)而成為邯鄲。邯鄲二字作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國地名文化的一個特例。 傳說上古時期人類始祖女媧就在邯鄲古中皇山摶土造人、煉石補天。8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這里繁衍、休養生息,開啟了農業文明的新紀元。 邯鄲的城邑,肇起於商殷。在商代早期建都於邢(今邢台),後遷都於殷(今安陽)的數百年間,邯鄲均為畿輔之地。古本《竹書紀年》中,就有商末殷紂王在邯鄲建「離宮別館」的記載。至遲在殷紂王時期邯鄲一名就已經出現,證實邯鄲古城距今已有3100多年的建城歷史。 邯鄲之域在西周時屬於衛國,春秋時為晉地,當時邯鄲已是聞名遐邇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比較發達的著名城邑。晉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晉國正卿趙鞅(趙簡子)已將邯鄲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從此,邯鄲便成了趙氏的世襲領地。戰國時,趙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將趙都自中牟(今河南鶴壁西)遷徙到邯鄲,邯鄲作為趙國的都城,歷經八代王侯,延續了158年的繁華。特別是一代英主趙武靈王,開改革之先河,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富國強兵,國勢大盛,雄踞戰國七強之列,使趙國成為可與強秦抗衡的國家之一。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軍破邯鄲,趙王遷降秦,邯鄲屬秦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滅趙國。次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邯鄲是邯鄲郡的首府。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立張耳為趙王,都城仍設邯鄲。九年,劉邦封其愛子如意為趙王,並重建邯鄲宮城,富麗堂皇溫明殿即建於此時。一直到西漢後期,邯鄲城有「富冠海內,天下名都」之稱,是除國都長安之外,與洛陽、臨淄、成都、宛(南陽)齊享全國五大都會盛名,從戰國到東漢,邯鄲興盛長達500年之久。 東漢末葉,豪強並起,割據混戰,邯鄲罹難兵燹災禍,開始走向衰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國公,於鄴城建都。在經濟上實施屯田安民,大興水利,營建魏都,開修道路。魏都的營建,以中軸為對稱法則著稱於世,並修建了銅雀、金鳳、冰井三台。西晉左思所作《魏都賦》,正是描寫鄴城此時的繁華景象。鄴城的興起導致黃河以北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南移,邯鄲此時淪為一般的縣城,隸屬於魏郡。三國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邯鄲屬廣平郡,東晉後又改屬魏郡。代之而勃興的魏都鄴城繼而先後為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的國都,前後歷時364年,對於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隋唐時,邯鄲先後歸屬或復轄為洺州、磁州、武安郡和紫州,衰落而成蕞爾小縣。曾盛極一時的鄴城亦被焚為廢墟,城毀人遷,一蹶不振。而邯鄲東部的大名卻在唐五代時悄然興起。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作為魏州首府的大名已發展成為黃河以北較大區域的中心城市。公元758年大名建為魏博鎮,後稱魏州大名府。五代時,在大名設天雄軍節度使。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大名)登上了皇帝寶座,史稱後唐庄宗。 宋王朝建立後,宋太宗將天下分為十五路,邯鄲縣屬河北路磁州,而大名為河北路治所(省府)。宋仁宗慶歷二年(公元1042年),建大名為陪都,稱北京。大名至館陶一帶,是宋遼交兵的古戰場,這里曾演繹過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歷史活劇。到金朝時,大名曾為藩國大齊的都城,公元1130年劉豫在此稱帝。至元朝,這里仍為大名路總管府治,依然是邯鄲東部的繁華重鎮。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l368年),在全國設置十三省,邯鄲縣屬北直隸省廣平府。清朝因襲明制稱直隸省,邯鄲縣仍屬廣平府管轄。明清時期邯鄲一帶的政治、經濟中心是在廣平府城(今永年老城)。民國初,廢廣平府,邯鄲縣屬直隸省冀南道,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邯鄲縣直歸省轄。 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邯鄲是晉冀魯豫根據地的中心地帶。劉伯承、鄧小平率八路軍129師轉戰千里太行,創建了以邯鄲為中心的晉冀魯豫解放區,從此奠定了邯鄲作為晉冀魯豫四省接壤區域中心城市的基礎。1945年10月5日邯鄲城獲得解放。從此這座飽經滄桑、歷盡三千年盛衰榮辱的古城終於秋風蕭瑟換了人間。邯鄲解放後,邯鄲縣城始建為邯鄲市,直屬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政府設在邯鄲市)。1949年3月,撤消邯鄲市,降為邯鄲鎮,同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設立了邯鄲專區,邯鄲鎮劃歸河北省邯鄲專區管轄。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邯鄲鎮仍為邯鄲專區專署駐地。1952年12月22日,邯鄲鎮復升為邯鄲市。1954年改省轄市。1956年峰峰市並入邯鄲市。1983年邯鄲縣並人邯鄲市。1984年改為省轄市。1986年武安縣(後改市)劃歸邯鄲市。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撤消邯鄲地區,實行地市合並,將邯鄲地區所轄各縣劃歸邯鄲市管轄,稱邯鄲市。
【歷史文化】
邯鄲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早在8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這里繁衍、休養生息。在邯鄲悠久歷史的進程中,孕育並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這是先人留給我們後代子孫的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綿綿8000餘年的歷史鑄造成了邯鄲十大文化脈系。
趙文化
以胡服騎射為代表的趙文化,其基本內涵為開放、進取、包容,展現出趙國在逐鹿中原時所表現出的改革創新精神。她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源頭之一,是華夏文化與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匯、融合和升華的結晶,具有中原華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構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區諸民族沖突與融合的過程。她豐厚博深、魅力四射、光彩照人,是邯鄲地域文化中的代表。趙文化濫觴於舂秋,興旺於戰國,延續至兩漢,在歷史的長河中流淌至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韻。這里產生了發達的冶鐵、制銅、制陶等手工業,形成了繁榮的城市商業貿易,孕育了荀子、公孫龍、慎到等一代學術大師,涌現出趙武靈王、廉頗、藺相如、趙奢、魏徵等一批慷慨悲歌的英雉人物。它與燕文化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北方文化的概貌。趙文化其主流內涵是「開拓進取,競爭圖強,兼收並蓄,改革創新」,貫穿其中的以人為本、廣攬賢才、團結向上、忠勇報國等思想,對於我們今天的解放思想、改革開放仍然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文化,是我國以粟作農業和定居生活為特點的原始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表現出人類利用自然、與自然相融合的奮斗精神,因最早發現在武安的磁山遺址而命名。經科學測定,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1976年開始考古發掘,出土陶、石、骨、蚌器5000多件和大量家禽家畜、胡桃等動植物標本,還發現了炭化的粟約10萬余斤,磁山被確認為是世界上糧食作物—粟的最早發源地,還是中國家雞和中原核桃最早的發現地。農作物「粟」(穀子)、家雞和胡桃(核桃)三大發現,不僅反映了磁山先民在認識、利用和改造自然過程中為人類生存與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並改寫了我國乃至世界粟作農業、家雞馴養和核桃產地的歷史。以陶質平底盂、鳥頭形支腳為特點的生活用具,以石制斧、鏟、磨盤、磨棒為特點的農耕和脫粒工具,以長方形坑穴為特點的糧食窖穴,以陶、石器「組合物」為特點的祭祀遺跡等,構成了磁山文化獨特而豐富的內涵。磁山文化被譽為「中華瑰寶」,是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項重大突破。
女媧文化
在涉縣的古中皇山上坐落的媧皇宮,傳說是華夏始祖女媧氏「煉石補滅,摶土造人」的地方。媧皇宮因此而得名。因女媧摶土造人,又是人類的創造者,故被世人尊稱為「華夏祖廟」。媧皇宮建造在懸崖峭壁上,閣樓高懸,構造奇巧,被稱為河北古建築十大奇觀之一。從媧皇宮開鑿的石窟和摩崖刻經考察,它始建於北齊天保年間,距今已有1450餘年,後經歷代相繼擴修,逐漸形成今日規模。相傳農歷三月十五日為女媧的誕生之日,每當此時舉辦媧皇廟會,來自周邊數省的遊客雲集此地祭祀女媧。千百年以來,流傳在這里的民風民俗,民間信仰和神話傳說形成了豐富的神秘文化,在中原大地遠近聞名。 以媧皇宮為代表的女媧文化,展現了女蝸在洪荒之世,與自然抗爭、改造自然、造福蒼生的不屈精神,表現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涉縣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命名為「中國女媧文化之鄉」。
曹魏建安文化
位於臨漳縣西南的古鄴城遺址是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中國北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在東漢未年至隋統一的400年問,為北方著名的古都,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相繼在此建都。戰國時期西門豹治鄴而顯名於世,東漢末年孕育出了文學史上璀璨的「建安文學」。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曹操,在鄴城聚集了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為主體的「鄴下文人集團」,辭賦慷慨,談詩論文,開一代風格剛健,情調激越之文風,留下了大量的詞賦文論作品,在中國文化寶庫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地處黃河之北的鄴城,散布在漳河之濱的百餘座東魏北齊皇陵和眾多的寺廟遺址,書寫著它曾經的輝煌。銅雀三台和鄴城的建築格局,對隋唐長安都城、元大都(北京城)、日本奈良城乃至後世的都城建築都產生過重大影響。以鄴城為依託的建安文化,是建安文學的搖籃,民族融合的結晶,中國文化史的奇現。
北齊石窟文化
以響堂山石窟和媧皇宮石窟為代表的北齊石窟文化,是中國佛教雕刻藝術的寶藏,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摩崖刻經群,代表著北朝時期佛教發展的最高成就。 響堂山石窟是北齊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院,是位列中國雲崗、龍門、敦煌、麥積山四大名窟之後的全國第五大石窟群。也是北齊佛教雕刻藝術的寶藏。它始建於北齊,經隋、唐、宋、明歷代開鑿續修,共有大小洞窟十六座,造像4300多尊。它一方面是中西方文化互相融匯過程的歷史體現,另一方面是南北方文化相互滲透的歷史見證,是中國佛教雕塑藝術漢化過程中承上啟下,融匯貫通的重要環節。媧皇宮石窟現存北齊佛教刻經六部,共計約l 3萬字,是國內摩崖刻經保存文字最多最完整的一處,是研究中國佛教史和校勘中國佛教史籍的重要實物資料,也是北朝書法藝術的精品。
夢文化
以「一枕黃粱」名夢和黃粱夢呂仙祠古建築群為代表的夢文化,蘊含著極為深厚的中國哲學思想,表現出中華民族對於美好事物的嚮往和執著追求。產生於唐代的黃粱美夢傳奇故事,就發生在邯鄲的黃粱夢鎮。從古到今,黃粱一夢以及由此演繹、發展而形成的「夢文化」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典藏中,留下了一幅幅濃墨重彩的絢麗畫卷。黃粱夢的美妙故事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在國外也是聲名遠播,甚至於登上了日本小學的教課書。夢文化涵蓋歷史、心理、生理、民俗、宗教、文藝等領域,具有神秘的特性。依據唐傳奇《枕中記》而建的千年古觀「黃梁夢呂仙祠」,建築規模宏偉,內有中國「名夢館」,是研究中國「夢文化」的集大成之地,也是中國「夢文化」唯一的載體,它對中國小說、戲劇、詩文的創作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黃粱夢文化底蘊深厚,是中國夢文化的代表和重要組成部分。邯鄲因此被海內外人士譽為「美夢之鄉」。
磁州窯文化
磁縣、峰峰礦區的西部地區,是綿延的太行山余脈,這里蘊藏著大量的高嶺土,是製作陶瓷的天然原料。從北齊時就已開始燒造瓷器,並逐漸形成了漳河流域的觀台和滏陽河流域的彭城兩大窯場。宋元時期逐漸發展成為北方最大的民間瓷窯,從此薪火相傳,綿延千年。其造型優美,裝飾手法豐富,色彩對比強烈,題材廣泛,技藝高超,瓷器產品在藝術上表現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它所創造的白地黑花的裝飾藝術,集詩、書、畫於一體,獨具濃郁的鄉土氣息,代表了古代北方民窯的最高水平。古來就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千里彭城,日進斗金」之說。 磁州窯以粗獷、豪放、瀟灑的藝術風格而獨樹一幟,創造了宋金元時期民間瓷藝的最高成就,體現出民間工藝強大的生命力。磁州窯文化在中國乃至世界陶瓷文化藝術中部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廣府太極文化
燦爛的東方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太極文化。清朝道光年間,在中國邯鄲的永年縣廣府城,誕生了一代太極宗師楊露禪和武禹襄,使永年縣成為中國太極拳兩大流派—楊式太極拳和武式太極拳的中興發祥之地。在此後的一百多年中,楊式和武式太極拳廣為傳播,尤其是楊式太極拳開武術健身之先河,使太極拳易於習練,成為強身健體的體育項目。太極拳作為祖國傳統的文化藝術瑰寶,就是從這里走遍全國、走向世界,成為億萬民眾熱愛的體育健身運動。太極拳以集武術、醫術、導引術為一體的科學的人體文化,引起了世界各國專家、學者及愛好者的重視和喜愛,廣府的太極拳文化已成為中國的國粹而載入史冊。被國家授予「世界太極拳夏令營基地」、「太極拳研究中心」、「太極拳之鄉」、「太極拳聖地」。 如今,以楊露彈和武禹襄為代表的廣府太極文化,已成為河北乃至中國向世界傳播健康和友誼的紐帶。
成語典故文化
邯鄲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廣袤地域的輝煌歷史、深厚豐腴的文化積淀為邯鄲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和歷史故事,經過千百年的披沙揀金,凝聚成了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據不完全統計,由邯鄲歷史和相關史書中所滋生、蘊積、提煉出的具有邯鄲地方特色或與邯鄲有密切關系的成語典故達1500條之多,如「胡服騎射」、「邯鄲學步」、『『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黃粱美夢」等,它們以言簡意賅、精闢神妙、富於哲理、寓於情趣、耐人尋味而成為中國漢語言藝術中的一枝奇葩。邯鄲的成語典故,集中原與邊塞之風韻、蘊文化與哲理之內涵,在華夏歷史文化長廊中獨樹一幟,堪稱國之瑰寶。這些成語典故中,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也有500條之多。另外還有眾多的成語典故遺址景觀。位於邯鄲市趙苑景區內的「成語典故苑」,佔地102畝,以園林為載體,以發生在邯鄲的成語典故為內容,以碑刻、浮雕、繪畫、自然山石象形喻義等多種藝術手法為表現形式,將發生在邯鄲的成語典故再現世人面前。它以古喻今,鞭策鼓勵後人,是中國唯一的以成語典故為主題的文化園林。 2005年10月26日,經中國文聯批准,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邯鄲市舉行命名頒牌儀式,授予邯鄲市「中國成語典故之都」稱號。成語典故文化已成為邯鄲市十大文化脈系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邊區革命文化
邯鄲在中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是晉冀魯豫解放區的中心。劉伯承、鄧小平及其領導的八路軍129師以太行山為戰場,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展現出邊區人民的浩然正氣和民族之魂。劉、鄧首長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在這里指揮大小戰役3100多次,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不朽的功勛,形成了光彪史冊的革命軍事文化。從這塊紅色土地上走出的300餘位將帥,成為新中國第二代領導集體的中堅力量。 《人民日報》、《人民畫報》在邯鄲創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前身華北新華廣播電台在邯鄲開播。在抗戰中創建於邯鄲的《人山報》影響深遠,邊區革命文藝活動和創作演藝隊伍在這里培養、成長、壯大,催生出了如火如荼的邊區大眾文化。現代最早的紀念性建築——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和涉縣的「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及「陳列館」名列了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主要旅遊資源】
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1.楊式太極拳(永年縣) 2.磁州窯燒制技藝(峰峰礦區) 3.女媧祭典(涉縣) 4.河北鼓吹樂(永年縣) 5.武安平調落子(武安市) 6.皮影戲(邯鄲市) 7.儺戲(武安市) AAAA級的旅遊區:涉縣媧皇宮,叢台區叢台公園、涉縣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武安朝陽溝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磁山文化遺址、趙邯鄲故城、戰國趙王陵墓群、鄴城遺址、磁縣北朝墓群、媧皇宮及石刻、129師司令部舊址、磁州窯遺址、響堂山石窟、永年石北口遺址、永年弘濟橋、永年城、磁縣講武城遺址、大名府故城、大名五禮記碑、峰峰玉皇閣、涉縣成湯廟山門及戲樓、武安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軍區舊址

邯鄲所有景點: 媧皇宮 129師司令部舊址 響堂山石窟 黃梁夢呂仙祠 永年古城 武靈叢台 趙王城 學步橋 天子冢 大乘玉佛寺 九峰山森林公園 朝陽溝 京娘湖 鄴城三台 弘濟橋 回車巷 晉冀魯豫烈士陵園 武華山 長壽村 舍利塔 邯鄲學院 玉皇閣 趙王陵 趙苑旅遊區 朱山石刻 禪果寺 磁山文化遺址 滏陽公園 黑龍洞風月關 蘭陵王墓 聖井崗 河北工程大學 華北科技學院 武當山 萬壽山 東山文化公園 邯鄲銅雀台 邯鄲博物館

【哪些成語源於邯鄲】
很多,素有「成語之都」美稱。
主要有:負荊請罪、完璧歸趙、價值連城、將相和、刎頸之交、圍魏救趙、破釜沉舟、梅開二度、毛遂自薦、紙上談兵、不射之射、邯鄲學步、胡服騎射、銅雀春深、寧可玉碎,不願瓦全、絕妙好詞、黃粱一夢、冬日之日、夏日之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奉公守法、奇貨可居、南轅北轍、河伯娶妻、挾天子以令諸侯、下筆成章、路不拾遺、詩文判狀 、紙上談兵、竊符救趙 、步履蹣跚.

影視作品

廣府太極傳奇
中國首部講述太極拳發展起源的30集大型電視連續劇《廣府太極傳奇》正在太極之鄉——邯鄲永年廣府古城熱拍,該片由黃聖依、楊子、譚耀文、羅家英、曹榮等著名演員領銜主演,另外還有李穎、秦麗、姚中華、張鈞涵等諸多影視明星加盟演出這部大型歷史傳奇劇。投資商是邯鄲本土的知名企業家—杜尚軍

【邯鄲發展的新里程碑】
2007年8月8日,備受邯鄲人民關注的邯鄲機場正式通航。圓了幾代邯鄲人飛起來的夢想。這一天,作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日子載入了邯鄲史冊。歷經艱辛,終於夢圓。機場從論證、設計、立項,到重新啟動,直至竣工、通航,凝結著歷屆市委、市政府領導的心血和汗水,凝結著全市各界人民的熱切期盼,凝結著全市880萬人民建設區域經濟中心、實現邯鄲偉大復興之夢想。邯鄲機場總投資1.95億元,飛行區按4D級規劃,3C級建設,跑道長2200米,寬45米,可滿足波音737、空客320等中型客機的起降。機場年旅客吞吐量最多可達50萬人次,可滿足未來30年機場客運需要。目前,邯鄲機場已開通上海、重慶、海南、廣州、大連、杭州航線六條航線。

閱讀全文

與趙文化是哪個國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