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國演義的故事發生地
此地名叫南充,它地處四川省東北部,是四川省第二人口大市。南充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和農副產品生產基地,素有「水果之鄉」的美譽;又是西部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商貿和金融中心,因此又被稱作「絲綢之都」;但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南充那具有獨特魅力的三國文化了,它被稱為是「三國文化發源地」。
四川的一市,被譽為三國文化發源地,連車站都是「三國風」
南充歷史悠久,西漢時期開始建立縣治,是為安漢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了。因處春秋時期充國南部,後得名南充。
南充被譽為「三國文化發源地」,在三國時期可謂是大放光彩,在南充有很多與三國有聯系的名勝古跡。
四川的一市,被譽為三國文化發源地,連車站都是「三國風」
在南充閬中瓦口關流傳著三國勇將張飛在此地用計奪關的故事,《三國演義》中也有這一回名為「猛張飛智取瓦口隘」,如今南充依然還有瓦口關古戰場遺跡。張飛後來長期鎮守南充閬中,死後葬於閬中,後人在此建立張飛廟來紀念這一虎將,此地的張飛廟也是紀念張飛的祠廟中惟一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此之外,三國良將馬忠、謀士程畿都是出生在四川閬中。
蜀漢大將軍的王平墓、譙周墓、趙雲操兵演陣的將軍碑也在南充,三國蜀漢的名人大多數都和南充有著緊密的聯系。
四川的一市,被譽為三國文化發源地,連車站都是「三國風」
南充之所以成為三國文化發源地和以上三國名人密不可分,但更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陳壽」。三國時期南充人陳壽撰寫了史書《三國志》為《三國演義》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而南充西山萬卷樓是陳壽少年讀書、晚年歸隱撰寫《三國志》的地方,因此南充成為了三國文化無可爭辯的發祥地,西山萬卷樓也成為了三國文化的標志性建築。
四川的一市,被譽為三國文化發源地,連車站都是「三國風」
南充是三國文化的發源地,到處都充滿著三國文化元素,就連南充的火車站都有三國元素,比如南充北站的設計就提取了漢到三國時期宮闕的標志性元素,檐下可見演化自漢闕斗拱與椽子的支撐構件,能夠讓人引起對三國時代的視覺聯想,具有「三國風」特色。
2. 哪個城市,三國文化大盛,承載的三國文化最多
聽聞三國事,每欲到許昌。許昌,東漢王朝末代帝都,曹魏集團大本營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處,郭奉孝 郭圖 荀彧 荀攸 水鏡先生 陳群 徐庶 鍾繇 鍾會等三國人物都為許昌人士。曹丕在許昌正式稱帝,故許昌又稱魏都,三國史上著名的漢獻帝衣帶詔事件 曹劉青梅煮酒論英雄等人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都發生在許昌,許昌三國古跡眾多,據不完全統計共80餘處,如 漢魏故城遺址 漢張公祠 三姓柏 曹彰墓 賈詡墓 夏侯淵墓 徐晃墓 毛階墓 郗慮墓 獻帝衣冠冢 徐母墓 伏皇後墓 董妃墓 八龍冢 三絕碑 受禪台 練兵台 射鹿台 華佗墓 馬騰墓 王允墓 春秋樓 魏文帝廟 霸陵橋 曹丞相府 運糧河等
3. 許昌三國文化
許昌,其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尤其漢魏時期的輝煌歷史早已成為許昌獨特的人文資源。曹操「挾天子以令大臣」,迎漢獻帝都25年,「修耕植以蓄軍資」,使許昌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成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為了弘揚許昌的三國文化,許昌建立了曹丞相府,曹丞相府位於許昌市老城中心的繁華地帶,是在原來曹操大營和辦公的遺址上恢復重建的,是國內目前第一個全方位展示曹魏文化的主題景區。
(3)三國文化的源頭在哪裡擴展閱讀:
許昌地處中原,歷史悠久,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許昌古文化旅遊資源有史前文化系列、漢文化系列、三國文化系列、寺廟建築文化系列、鈞瓷文化系列等。
《三國演義》120回有52回發生、演繹在許昌,留下了80多處三國文化遺址遺跡。
曹丞相府作為全國唯一的曹魏文化主題景區;三國名將關羽夜讀《春秋》的春秋樓景區;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的始發地灞陵橋景區;漢末皇城所在地漢魏許都故城遺址公園;皇帝祭天的毓秀台;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政權的受禪台等,都彰顯三國文化。
4. 三國時期的江夏襄陽和江陵具體指什麼地方
1、江夏
三國時,魏、吳各置江夏郡,魏江夏郡初治石陽縣(今武漢市黃陂區西南),後遷上昶城(今湖北省雲夢西南)。
吳江夏郡初治沙羨(羨念邑音,縣治在塗口,今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孫權自公安都鄂後,立武昌郡,旋復名江夏郡治武昌縣(今鄂州市)。晉平吳(280)後,改吳江夏郡為武昌郡,並將原魏江夏郡治遷回安陸舊城。
2、襄陽
襄陽城,主要是指三國時期屬襄陽郡轄區,現仍屬襄陽轄區里所發生的故事。襄陽是三國故事的源頭和三國文化的發祥地,以諸葛亮文化為核心的三國文化,是鑲嵌在這座中國魅力城市桂冠上的璀璨明珠。襄陽屬於近湖北省襄陽市。
3、江陵
江陵,又名荊州城。今為荊州市和荊州區人民政府所在地,位於湖北省中部偏南,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西部,南臨長江,北依漢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粵,古稱「七省通衢」。
(4)三國文化的源頭在哪裡擴展閱讀:
三國行政劃分
1、豫州。治所譙(qiáo,安徽亳州),所轄今豫南部、東部、皖北部、蘇西北角及山東西南角。
2、兗州。治所昌邑(今魯金鄉縣西北),所轄今山東西南部,豫東部和蘇西北角。
3、徐州。治所郯(tán,郯城縣西南,後遷下邳),所轄今魯東南部,江蘇北部及皖東北角。
4、涼州。治所隴(甘肅清水縣北),所轄今甘東東部。
5、雍州。原為光武帝劉秀所置,後取消。公元194年,李傕把涼州分為涼州和雍州。公元213年,曹操將司州三分一,司州之一便分到雍州。
6、冀州。治所鄗(hào)(河北柏鄉縣北,後遷鄴城),所轄今冀西南部,後被曹操以冀、青、並、幽四州合為冀州。
7、揚州。治所歷陽(皖和縣,後遷壽春),所轄今蘇南部、皖中南部,浙、閩、贛三省。
8、荊州。治所漢壽(湘常德市東,後遷襄陽),所轄今豫西南部,鄂、湘二省及黔、桂、粵三省邊緣。
9、益州。治所雒(luò,川廣漢市,後綿竹,再成都),所轄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陝及鄂、甘各一隅。
10、交州包括今天越南北、中部和中國廣西的一部分。東漢交州治番禺,即今廣州,轄今兩廣及越南北部。吳分交州為交州和廣州,廣州治番禺,交州治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交州轄今越南北部和兩廣的雷州半島和欽州地區。
5. 什麼是三國所謂的三國時期到底是從哪裡開始的
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群星璀璨的時代,風雲嬗變、蒼海浮沉,各路英雄豪傑、智謀策士,紛紛在命運無形齒輪的牽動之下,在這片土地上盡情揮灑、叱吒風雲,各自演繹著一出出英雄悲壯、盪氣回腸的故事。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三國,這段英雄浪漫的年代、這段撲朔迷離的歷史,經過了千年傳承與塵封,雖然漸漸褪卻了金戈鐵馬、盪氣回腸的豪情與浪漫。可愈發清晰的,是古人無窮無盡的智慧,還有那厚重輝煌、催人奮進的夢想。
說到「三國」,真是一個永遠爭論不休的話題。提起三國時代,有人會想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有人會想到曹操、劉備、孫權,有人想到衣帶詔,有的人還會想到空城計,還有「一呂二趙三典韋」這類武將們的排名問題。究竟誰是英雄?誰是智者?我們,就從對「三國」的認定開始說起。 那麼,三國究竟是哪三國,三國時代又是從哪一年開始的呢?大家會說,顯而易見:魏,蜀,吳。三國時期開始的標志,則應該是漢獻帝把帝位禪讓曹丕,代表東漢結束(220年);或者是孫權稱帝,建立吳國,代表三個政權並立(229年)。 但是,你會發現如果採用這兩種分法,三國著名人物曹操就一點也沒有沾上「三國」的邊,劉備也基本沒沾上邊。赤壁之戰,官渡大戰等等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也統統沒有了。而無論是曹丕稱帝以後,還是孫權稱帝以後的時間里,並沒有太多廣為人所知的三國故事。很多人稱之為「後三國時代」。而且,東漢並非一下子就分裂成了魏蜀吳三瓣;魏蜀吳三國的開國與滅亡的時間也各不相同。所以若是能簡單的認定魏朝就是三國時代,是不準確的。其實,真正被大眾認知的三國,除了三國並立的那段時間,還包括所謂的「東漢末年」。 那東漢是如何進入「末年」的呢?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原因又是什麼?大家知道,每個王朝的興亡,都不可能真的是一朝一夕之間的事情。這中間都是一個蛻變或者腐化的緩慢過程。而認定一個時代的始末,只能參考重大的歷史事件。提到重大事件,有人會說黃巾起義,有人會說董卓進京。但其實,黃巾起義很快就被朝廷鎮壓下去,張角本人也被從棺材裡挖出來鞭屍;而董卓在丞相位置上的時間其實不長,而且他死了以後,「忠臣」王允上位,天下割據紛爭的格局卻還是沒有改變。所以,不能單純的認定三國時期天下大亂的現象是張角、或者董卓造成的。其背後,一定有深層的原因。 《三國演義》開篇的時候首先講到一句話,就是論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羅貫中看來,三國時期是一個由合而分的時期。也就是由帝國制度轉變為封建制度,由中央集權轉變為地方各自為政的局面。 武王伐紂,建立西周,採用了分封之制,封了成百上千個諸侯國,幾百年來,這些諸侯國經過漫長的斗爭和兼並,逐漸坐大。南方的楚國首先稱王,在長江流域宣告獨立,分封諸侯,當起了天子,與黃河流域的周王朝南北對峙,開啟了三百年春秋亂世。後來戰國七雄並列於世,秦始皇橫掃六合、並吞八荒,統一文字、度量衡,終結封建,建立帝國。然而又過了不久,秦帝國內亂,六國舊貴族趁機紛紛起事,推翻強秦。最後項羽踐位天子,復辟分封制,大封諸侯,旋即被諸侯劉邦所取代,是為漢王朝。漢王朝起初仍採用分封之制,可幾百年中,中央通過不斷的集權,滅異姓王,平同姓王,終於強化了中央的統治,又演變成了帝國制度。 帝國制度下,中央強,地方弱,地方上的官員(一般稱為刺史、太守、縣令)和土勢力(稱為世家、宗賊)若想變強,沒有特定的契機,理論上是不可能的。因為你若變強,中央感覺到壓力,一定會來消滅你。地方勢力無法崛起,天下才得以一直安定。而破壞這種平衡的導火索,就是黃巾起義。東漢帝國,從漢和帝時期開始,朝政一直由一群沒有文化的人主持著。東漢在外戚和宦官的操縱下,政治黑暗、國力枯竭,導致民不聊生、怨聲四起,人心惶惶。 這個時候,民間爆發了宗教性質的農民大起義,史稱「黃巾之亂」。天下農民軍蜂擁而起,殺人放火,割據城池,席捲天下八個州,打的官軍聞風喪膽,為什麼?因為帝國制度下,地方上的實力太小。他們沒有能力,也沒有義務鎮壓起義軍。因為地方官吏手裡的兵太少,而且都是平時維護治安用的,再加上他們沒有徵兵權,自然打不過人數眾多的農民軍。那麼誰來剿滅叛軍呢?理論上應該是朝廷派中央軍。 中央軍的精銳部隊如果去和農民軍的主力拚一下,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如果要他們去消滅各地所有的農民軍,卻肯定不夠。因為現在朝廷哪有那麼多兵馬!且不說國力衰退的問題,單單漢靈帝的腦子里就沒空想這些。人家正挖空心思考慮如何抑制外戚的崛起、如何掏空其軍權呢。那會有空管那些小民?現在很顯然,朝廷的中央軍鞭長莫及,沒有能力一次性剿滅所有的太平軍教眾。所以經過漢朝高層的討論,決定雙管齊下: 在派出中央軍鎮壓的同時,詔令各州,暫時賦予他們以徵兵的權利,叫他們自行募兵御敵。 ——這個命令,才是「三國時代」開啟的標志。 書上把黃巾軍寫的不堪一擊,但其實,其規模已經到了讓漢朝幾乎無路可走的地步。列位看官留意:除非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漢朝中央無論如何決不肯下這樣的命令! 地方享有募兵權,這是一個集權制度的帝國的禁忌。 地方權利被允許擴大,這就導致官員在地方上的利益變大。官員治下州郡的實力和自己的利益息息相關,那官員必然賣力的工作,鎮壓黃巾也就沒有那麼困難了。但如此一來,地方勢力必然坐大,坐大則必然威脅中央。商君曰: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這里的民,指的就是地方勢力。可見,地方的崛起,必然導致中央虧損,從而危及到漢帝國的統治。 在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第一集,地方州郡招募鄉勇的告示剛剛貼出來,劉備就長嘆一聲。因為他敏銳的發現,朝廷之所以用了這個飲鴆止渴的辦法,就說明中央必然已經沒多大力量了。而在不久的將來,地方勢力紛紛崛起、尾大不掉,中央無力控制,帝國制度就會變為封建制度,屆時天下大亂,東漢帝國也就要土崩瓦解了。張飛還在納悶,不知道他在嘆息什麼。殊不知,劉備這個英明的天才政治家,早在黃巾起義之初,就已經准確的預料到:「黃巾平定之日,就是群雄崛起之時,屆時域中究竟是何人之天下,尚未可知。」 三國的三,不是實數的三;三國的國,也不是帝國的國。三這個數,類似於論語的「三人行必有我師」,是個虛數,與「一」相對立,代表多數。國,也不是帝國,或者是非要有國號才算國,而是指封建制度下相對獨立的地方勢力,與「天下」相對。 由統一的「一天下」,分成了分立的「三國」,這就是東漢末年「合久必分」的過程。「三國」的含義,完全可以理解為「群雄割據」。其標志就是東漢中央下達的允許地方官員自行募兵的命令。從此,地方勢力坐大,漢帝國的【天下】就被分成了若干個「國」(州、郡、縣),每個國也由若干個「家」共同操縱(世家,宗賊),形成了天下、國、家,逐層分權的封建世界。中平元年,西元184年,可以認為是三國時代的雛形。
6. 三國文化源是什麼
三國文化狹義上指人們對三國時期的基本情況進行研究所得到的知識與經驗,廣義上也值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三國為原本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歷史簡述
「三國時代」有兩個定義,狹義的三國時代是220年——280年。但狹義的三國時期用於排三國大事年表,或考試。曹操、關羽、龐統、周瑜、呂蒙不在狹義的三國時代之列。而《三國演義》《三國志》中的三國時代是廣義上。廣義上的三國時代可以理解為劉氏集團、曹氏集團、孫氏集團及與其相關的漢末軍閥的集團斗爭的時代。廣義上的三國才是三國文化的研究主體。
基本介紹
1. 魏吳兩國政府設置太史這一官職,記載了魏吳兩國的歷史。蜀國可能未設置史官。
2. 在晉朝統一後,史學家陳壽根據魏吳兩國史書的記載,根據自己收集的大量資料把這段歷史編成《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合稱《三國志》,這是「三國」第一次作為專有名詞出現。陳壽是晉臣,晉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國志》便尊魏為正統。陳壽敘事簡略,在材料的取捨上也十分嚴慎,這就導致了,《三國志》雖然比較真實,但不夠完整。
3. 東晉習鑿齒作《漢晉春秋》,《漢晉春秋》也是一本很好的寫三國歷史的史書。
4. 南朝宋文帝以陳壽所著《三國志》記事過簡,命裴松之為之作補注。這是有關三國的資料已經很多了。為了注釋《三國志》,他收集了三國時期的原始材料達一百五十多種,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數約超過《三國志》的三倍。裴松之認為不可靠的材料只列出來而不評說,認為可靠說明道理。所以後人讀《三國志》必讀裴注。
5. 南朝宋時期上層人事劉義慶作《世說新語》,著重記載魏晉名公士族的言談軼事。
6. 隋煬帝時已有曹瞞譙水擊蛟、劉備檀溪躍馬等水上雜戲。
7. 唐朝李商隱的《驕兒詩》「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可以看到,當時已用三國人物作為笑謔的材料。
8. 評書的前身叫做說話,在宋朝出現,當時說三分是比較流行的。說三分的藝人掙得應該比別的說話藝人掙得多。
9. 元朝時出現了一些著名的三國的話本《三國志平話》《三分事略》,同時出現了很多很多有關三國的劇本。
10. 元末明初中國非常偉大的文學家羅貫中在上述史書、雜記和平話、戲曲的基礎上寫成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受百姓歡迎的著作——《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出現以來人們對三國文化的研究不斷重視,深入。
11. 在當代三國游戲(硬碟游戲如《三國志》系列《三國群英傳》系列,網路游戲如《QQ三國》《三國策》)、三國惡搞作品(包括文學作品如《水煮三國》,動漫影視作品如《Q版三國》)不斷更新換代。易中天教授也由於品三國而倍受關注。當然,現在是市場經濟社會,文化經常由於服務於商業而遭到破壞。
東漢十三部州(三國行政區域)司隸校尉部:治所 河南(今洛陽市東) 轄區 今陝中部,秦西南部及豫西部。稱為「司州」。
豫州:治所 譙(皖亳縣) 轄區 今豫南部、東部、皖北部、蘇西北角及山東西南角。
兗州:治所 昌邑(今魯金鄉縣西北) 轄區 今山東西南部,豫東部和蘇西北角。
徐州:治所 郯(魯郯城縣西南) 轄區 今魯東南部,蘇北部及皖東北角。
青州:治所 臨錙 轄區 今魯北部及冀東南西角。
7. 諸葛亮三顧茅廬在哪裡
隆中,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襄陽市,古隆中有著豐富的人文景觀和優美的自然環境,是三國時期諸葛亮青年時代(7-27歲)和其叔父躬耕隱居之地,諸葛亮在此地抱膝高吟躬耕隴畝隱居長達10年之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南陽郡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可以說,隆中就是三國文化的源頭。
8. 為什麼南充是三國文化發祥地
因為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南充人。
陳壽(233-297),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西晉史學家。他小時候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後,歷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待御史等職。280年,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
9. 談談你對三國文化的認識兩三百字
三國文化是中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巳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並在當前的社會主義「三個文明」建設中起到重要作用。 :三國文化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是指三國歷史時期(黃巾起義失敗至西晉統一)人們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是指三國歷史時期的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從文化學的角度說:三國文化主要是指《三國演義》及其影響而產生的文化現象與文化精神的總和。它與三國歷史時期的文化有密切關系又有區別。三國歷史時期的文化是它的源頭。「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時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雖然早巳退出了歷史舞台,但是他們的故事在民間不斷的流傳、加工、改造;三國文化精神不斷的傳播演變。元末明初的羅貫中,以三國歷史為原型,匯集了民間傳說、戲劇,加以藝術虛構,創作出《三國志通俗演義》,把正史轉化為通俗文化,在民間廣泛流傳,對社會發生了深遠影響。由文學藝術滲透到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宗教、民風民俗等領域,使三國文化的內涵更為深厚廣泛。魯迅說中國社會有「三國氣」,就是指由《三國演義》傳播出來的文化因素,滲透並沉澱於社會的一種文化心理。從文化學角度說的三國文化包含魯迅先生說的「三國氣」。三國文化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講的三國文化是指以三國時期的歷史文化為源頭,以《三國演義》為主要載體,經過長時期的承傳和演變而形成的有關三國的各種文化現象和文化精神的總和。
10. 諸葛亮隱居的「隆中」究竟在哪
隆中,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襄陽市,距襄陽城西約20里西山環拱之中(襄城區、南漳縣、谷城縣)三區縣交界處隆中風景名勝區內。隆中總面積209平方公里。古隆中有著豐富的人文景觀和優美的自然環境,是三國時期諸葛亮青年時代(7-27歲)和其叔父躬耕隱居之地,諸葛亮在此地抱膝高吟躬耕隴畝隱居長達10年之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南陽郡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可以說,隆中就是三國文化的源頭。